當前位置:首頁 » 算力簡介 » 騰訊去中心化

騰訊去中心化

發布時間: 2021-04-20 14:56:50

1. 京東聯合騰訊意義何在

近日消息,雙11的腳步日益臨近,電商平台對接下來這場年度最重要全民購物節的「備戰」策略,也逐漸浮出水面。

10月17日,京東集團在北京舉行「京東零售創新戰略暨11.11全球好物節啟動發布會」,除了面向品牌商推出中國首個線上線下融合的無界零售解決方案,更面向消費者打造了眾多以「無人」為核心關鍵詞的黑科技產品,全方位將今年雙11的玩法上升到新的高度。

更為值得一提的是,「京騰無界零售」解決方案還將致力於實現微信小程序+京東零售科技模塊化能力輸出,不斷優化去中心化的移動互聯網商業體驗,實現品牌方、京東和騰訊的深度融合,打造了一個權益實時互通、全場景促銷、全平台交易的完整閉環。

2. 騰訊悄悄做了一年的開源協同,現在怎麼樣了

開源協同:為打破內部壁壘而來

對於開源協同,騰訊在集團決策層面有著非常深入的思考;騰訊高級執行副總裁、技術工程事業群總裁盧山表示:提出開源協同,就是希望以開源的手段來改善過去協同不好的問題。參考開源社區的組織方式,將同類項目的不同技術團隊聚合在一起,開源共建。能合當然好,不能合也互通有無,開源坦誠相見,接受使用者的自然選擇。從騰訊技術自身發展的層面來說,開源協同也是一個自然而然的結果。

對外開源:前人栽樹,後人乘涼

對此,騰訊方面表示,一個項目要對外開源,首先都要在內部開源 「試水」,進入評選機制,結合客觀數據和專家的評定,達到優秀項目的水平才會對外開源;除此之外,還要考慮業界的因素,如果業界同類的產品不多,對外開源才更有價值。不過,並不是所有對外開源的項目都需要很高的技術含量,因為很少有企業或用戶能達到那種量級,因此,通用性也是一個重點考慮因素。

3. 騰訊代理吃雞後,steam上亞服還有嗎

  1. 亞服是不會關的。但是可能會鎖大陸ip,強制你玩tx版。

4. 騰訊的區塊鏈團隊是什麼時候成立的

一場轟轟烈烈的「區塊鏈運動」,如浪潮般席捲而來,裹挾著身邊的每一個人。圍繞著區塊鏈的爭論從去年到今年始終沒有停歇,究竟區塊鏈是如其倡導者陳偉星所言——是「人類的春天」,是「全球經濟崩盤的解葯」,還是如其質疑者朱嘯虎所說是「區塊鏈是偽風口,除了炒幣沒剩什麼」。

我們認為這個行業需要標准,不然大家談區塊鏈談半天,聊的概念都不一樣,甚至有些企業號稱自己做區塊鏈,就只是拿著資料庫改。有了可信區塊鏈這個權威標准以後,就可以把明顯掛羊頭賣狗肉的企業篩掉,讓真正做區塊鏈技術的企業獲得背書。

CE:面對區塊鏈領域人才稀缺的問題,騰訊是怎麼解決的?

蔡弋戈:我們的技術人才基本都是騰訊內部轉化過來的,區塊鏈這個行業本來就很新,沒有幾個人做過區塊鏈。就像當年移動網路的到來一樣,你要招做安卓、IOS開發的很難,我們都是自己培養。

5. 騰訊公司的副總是誰

騰訊公司的副總是張小龍。

張小龍,1969年12月3日生於湖南省邵陽市洞口縣,Foxmail創始人,微信創始人,騰訊公司高級副總裁。

張小龍畢業於華中科技大學電信系,分別獲得學士、碩士學位。曾開發國產電子郵件客戶端——Foxmail,加盟騰訊公司後開發騰訊微信,被譽為「微信之父」,被《華爾街日報》評為「2012中國創新人物」。

主要負責騰訊公司廣州研發部的管理工作,同時參與騰訊公司重大創新項目的管理和評審工作。

(5)騰訊去中心化擴展閱讀:

作為微信的締造者,張小龍被稱為微信之父,但他為人低調,甚少出現在公眾面前。馬化騰對他的評價是,「學會了互聯網思維:從做重,到做輕」。

張小龍近闡述了微信未來發展的八大法則。他說,微信是一個開放的平台,致力於提供給用戶有價值的服務,幫助人們消除地理限制、消除中介。微信要搭建一個去中心化的、動態的生態系統。

張小龍特別用了一個比喻強調了微信的開放性,「我們希望建造一個森林,而不是建造一座自己的宮殿,我們希望培育一個環境,讓所有的動植物在森林裡面自由生長出來,而不是我們去建造出來。」

6. 區塊鏈如何在現實中起作用

區塊鏈不是萬能的,目前落地的基本沒有多少,你非想要和超市掛鉤,我只能想到現在支付用的是支付寶或者微信,硬要用區塊鏈手段支付的話唯一可能的好處是不需要第三方機構做擔保(阿里巴巴和騰訊)節省了成本,並且阿里巴巴和騰訊有跑路風險(雖然目前看幾乎不可能),用區塊鏈不會擔心程序叛變

7. 騰訊只做哪兩個半業務

馬化騰談競爭:騰訊只做兩個半業務,社交、數字內容和互聯網+

馬化騰同時稱,騰訊這五六年的策略是做「兩個半」業務,第一是做通信和社交,第二是做數字內容,剩下的半個業務指互聯網+方面。「半」既指還不太成熟;也是指這些領域不是完全掌握在騰訊手上,另外半條命要依靠生態里的其他合作夥伴,在O2O、交通出行、電子商務、搜索引擎等有關領域,騰訊團隊的定位是支持、賦能而非競爭。

馬化騰同時表示,騰訊推的是去中心化的賦能。」我們不會讓你來我這租櫃台做生意,而是你自己建這個房子,建完以後就是你的,你的粉絲、你的客戶以後就是你的了,不需要再交月租,不需要每年漲價,這就是去中心化。」

8. 騰訊入股的零售業品牌步步高是什麼

騰訊投資而名聲大噪的步步高是一家商業連鎖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3月創立於湖南湘潭,主要涉及零售貿易、電子商務、商業地產、互聯網金融、物流運輸等多個業態,並在2008年在深交所上市。

這家步步高雖然沒有段永平的步步高品牌那麼響,但是也不容小覷。

根據官方披露的數據顯示,截至目前,步步高集團已經有592家多業態實體門店已遍布湘、贛、川、渝、桂、滇等省市。

而且據凱度消費者指數提供的市場佔有率數據,步步高是目前中國市場上的第九大零售商。步步高2017年前三季度的市場佔有率達到1.2%。

以停牌前最後一個交易日來看,步步高(SZ:002251)市值在164億。

現如今新零售戰場上,阿里騰訊雙寡頭不斷跑馬圈地,如此看來,步步高還算是一家不錯的標的,從體量上要比之前阿里入股的三江購物、新華都要大很多。

不過作為傳統零售行業,在電商轉型的路上卻沒有很順利,特別集團重金耗費諸多人力打造的電商平台雲猴全球購網,在2017年最後一天關閉,缺少互聯網基因,線上的短板可見一斑。

這也促成了本次與騰訊的合作。

一樣的騰訊賦能,換湯不換葯

根據2月3日步步高發布的公告,目前已經與騰訊簽署了《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協議主要圍繞三個方面:

官方的說法比較拗口,在維特看來:

1:探索「智慧零售」新價值鏈,說白了就是自己的雲猴沒做起來,現在傍上騰訊大腿,要重新開始搞一套,所謂全生命周期還是要依賴線上,完善會員機制,不斷的發點優惠券,搞點活動之類的,畢竟傳統線下的宣傳只能輻射給到店客戶,有了線上會員體系就不一樣了。

2:構建新能力,這個就是要通過騰訊這一套社交網路來賦能了,畢竟微信9.8億月活用戶,QQ也有8.43億月活,特別是張小龍在去年年底的微信公開課上提到,小程序是為線下而生,明擺著就是要讓微信去賦能線下了。

3:關於數字化運營,這個實際上就是阿里給新零售定義時候提到的數字驅動,然而想要實現千人千面,這個還是一個不小的工程,無論是探針技術,還是行為捕捉等,完成這么多工程改造,預估也要三五年了;另外這玩意成本也不小,比如盒馬鮮生,一個門店僅僅裝上電子價簽就要100萬打底了。

大西南戰略圍剿阿里

如果說2017是新零售元年,各種新零售業態集中爆發,阿里盒馬鮮生,永輝超級物種,還有京東7Fresh、美團的掌魚生鮮、蘇寧的蘇鮮生等等,那麼2018則是新零售玩家站隊,二分天下的時間。

昔有隆中對,定西川可三分天下,而如今放在騰訊身上非常合適。

從騰訊入股永輝,再到永輝入股紅旗連鎖,入股步步高。一方面可以看出騰訊在新零售領域的飢渴,瘋狂布局,另一方面也可以發現騰訊在具體打法上上使出了圍剿戰術。

永輝起家於福建,大本營站穩腳跟,集團已經明確大西南戰略進軍四川地區。

而借永輝入股,被納入騰訊陣營的紅旗連鎖大本營就在四川,其中重慶更是紅旗連鎖門店數量最高的地區。

現如今的步步高,老家在湖南,可以發現騰訊正在一步步對阿里實時圍剿,避免與阿里根基牢固的長三角經濟區正面交鋒,而是取道珠三角,再過渡到大西南,布局深入華中,再與阿里競爭謀取北方市場。

中心化VS去中心化

雖然目前新零售雙寡頭格局已經初步形成,比如盒馬、三江購物、銀泰、大潤發等屬於阿里系,而永輝、家樂福、步步高等則屬於騰訊系,萬達則兩家均沾,京東捆綁了沃爾瑪。

但是在具體做法上,阿里與騰訊還是有著非常大的差別。

阿里的做法是中心化,通過收編小弟,每一次收購都是大手筆,要做到大股東,比如224億收購高鑫零售,占股達到了36%;而騰訊則是去中心化,每一次投資入股金額都不是很高,占股多維持在5%左右,通過自己的社交網路去賦能。

從目前看來,阿里和騰訊與這些線下實體的合作剛進行到資本入股階段,最終賦能與改造結果如何尚難定斷。但在維特看來,對於新零售行業來說,似乎中心化的統一化管理更加適合。

如果放眼到兩三年前,傳統商超與互聯網從業者分屬兩個不同的行業,想要讓兩個分屬不同行業團隊融合,碰撞在所難免,針尖對麥芒時有發生。

以盒馬鮮生為例,2016年4月第一家盒馬鮮生金橋店開業,而到第二家大成店開業,期間花了將近一年的時間,期間不斷經歷高管離職、內部派系紛爭,甚至出現過經營分歧等問題。而在2017年下半年,完成了團隊磨合的盒馬鮮生一口氣開出了十幾家店,進入了快速復制模式。

在中心化管理模式下的盒馬鮮生尚存在這樣的問題,那麼去中心化的騰訊式賦能,可能要花更多的時間。

9. 為什麼騰訊的馬化騰那麼有錢

騰訊歷經18年的跨越式發展,已經是亞洲市值最高的公司,總市值達到2萬億港幣,總回報更高達驚人的19801%,而在《財富》公布的「2016年全球50位最偉大領袖」榜單中,馬化騰亦位列第12名,成為唯一上榜的中國商界領袖。那麼,騰訊憑什麼成功呢?創始人馬化騰有什麼經驗值得我們學習呢?

【一】做保姆、不當家;讓「一棵大樹」變成了「一片森林」。

19年前,騰訊初創的時候是一個非常小的公司,為了養活我們第一個2C(對消費者)的產品QQ,我們當時甚至需要接一些2B(對企業)的小生意。然而從第一天開始,我們幾個創辦人就非常看重用戶的需求和體驗。那個時候大家沒日沒夜地為用戶著想,無論是聽到用戶的一點抱怨也好,還是網路的反響也好,我們根本就是二話不說,完全不用發號施令,大家會自發地去做調整和改進。我覺得,這種完全從用戶價值出發的理念,感覺非常好。雖然創業階段已經過去很久了,我們看到直到今天我們公司的產品里,整體上仍然保留著這種強用戶導向的品質,用戶的任何不滿或者時間拖延,我們都會覺得很難受。我想,這是騰訊能夠走得那麼遠的一個重要原因。

騰訊成功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可能是我們的開放戰略。以前騰訊像個八爪魚,什麼都做,過去幾年我們逐漸回歸到自己的核心業務,專注做連接,聚焦在內部稱為「兩個半」的核心業務上:一個是社交平台,一個是數字內容,還有半個是正在發展中的金融業務。核心業務以外的領域,都交出去給各行各業的合作夥伴。我很喜歡「半條命」這個說法。「半條命」意味著需要互相信任,互相支持,並且我們基本不去主導和控股,而是盡量成為幫助者,讓他們自主地成長為獨立的公司和平台。這種「去中心化」的開放戰略,讓「一棵大樹」變成了「一片森林」,現在看來這也是騰訊能夠長那麼大的一個重要原因。

【二】未來無法想像,專注於你的特長領域,奇跡就會產生!

我從大學到工作,一開始就靠寫代碼養活自己,算是個典型的程序員。當時我更多的是想做個產品,沒有太多想過開個公司,領導什麼人。連我父母都沒有想到,我這個書獃子還可以開公司。現在想想,如果我當時一個人單槍匹馬地開公司,肯定走不遠的。我覺得當時走對的第一步是找一些合作夥伴,我的缺陷他們可以彌補。

我們最早的創業團隊里,有四位是我的中學或大學同學,大家都知根知底,互相之間的互補性很強。比如我對產品比較在行,我知道我要什麼,怎麼去實現,這方面我想得比較清楚;張志東(騰訊原首席技術官)是個學霸,技術能力很強;陳一丹(原騰訊首席行政官)從政府部門出來,他雖然技術不強,但善於組建團隊,對行政、法律和政府接待都很有經驗。正因為我們都不是全才,所以需要互相補充,這也帶來騰訊的風格比較民主,有事大家一起商量,沒有出現「一言堂」的局面。

後來騰訊的風格也是這樣,比較民主一點,比較多元化一點,讓不同的聲音出來,我覺得這是好事情。對,關鍵時候還是要強一點。比如說實在講不通,該動手得動手。現在來看,這種風格讓我們後來避免了孤家寡人的情況,也讓很多中途加入的人才,能夠帶著創始人的心態在公司里成長起來。騰訊現在高層和中層人才梯隊比較厚實,也跟早期形成有一定的關系。

【三】:創業要一群人互補短長,千萬別單干!

如果要創業,最好不要單槍匹馬。要發揮自己所長,同時要找夥伴一起來做,這樣能夠彌補自己不足。在這個過程中,尊重彼此不同的聲音,尋找互補和共識。企業發展起來之後,更是如此。要保持開放協作的心態,尋找合作夥伴一起來發展,孤木難成林,只有集中力量在自己的優勢上,把其他交給合作夥伴,這樣才能真正把生意做成生態,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

創新從解決用戶痛點開始。為創新而創新,容易讓工作變型。有時小步快跑,從專註解決一個用戶痛點開始,往往更有效果。很多創新往往是自下而上的,總是在不經意的邊緣地方出現。公司內部往往需要一些冗餘度,容忍失敗,允許適度浪費,鼓勵內部競爭和試錯。創新往往意味著巨大的不確定性,不創造各種可能性就難以獲得真正的創新。

留意跨界。要想進入一個成熟產業里挑戰原來的企業是很難的,因為這個產業重兵把守,完全是一片紅海,但是兩片紅海的交接處和跨界部分,往往可能是一片藍海,就像我當初選擇了在互聯網和傳統通信的跨界領域做了QQ,當時沒有多少人看好,但是現在看其實是一個巨大的藍海。未來的創新和很多傳統行業的轉型,往往可能通過跨界進行,很多產業不是一成不變的,這裡面如果抓到機會的話,會是創業的好方向。

【四】微信是以快速短郵件為原型發展起來的!

當時有個大的背景就是從PC互聯網到移動互聯網的轉變。對騰訊來說,當時要解決的一個很大問題是從PC到移動怎麼打。當時我們說,大家要搶移動時代的「船票」,都生怕落後了搭不上這艘船。因為用戶向智能手機的遷移是非常驚人的,記得諾基亞前一年市場份額還是70%、80%的規模,後一年就一下子掉下來,被安卓、蘋果這類智能手機迅速替代了。互聯網企業反應過來的才能活下來,沒反應過來就死掉了,這是一個真正的危急時刻。

更重要的是,新浪微博那時已經起來,甚至開始從社交媒體轉向社交網路,比如有些學校用微博做班級之間的通信,這對我們可以說是個實實在在的挑戰。當時的第一反應是我們也要做微博。但這很難,同樣的產品是沒有辦法去戰勝對手的,你只有找到一個不一樣的角度去突破,滿足用戶在智能手機上移動通信的需求,才能解決這個問題。

當時我們內部有三個團隊報名來做這個叫「微信」的產品,互相之間不告訴對方研發的進展。這裡麵包括當時無線事業群的團隊,還有張小龍的團隊。張小龍他們此前負責做QQ郵箱。當時公司高管用黑莓手機來收手機郵件,這個團隊負責開發過一個手機郵箱,初衷是讓每個員工都能很方便地使用手機郵件。因為他們有這個經驗,後來也加入去做微信這個新項目。這個團隊很快研發出來了新產品,今天的微信,其實就是以快速短郵件為原型的。

微信出來後不斷迭代,推出了很多創新功能,比如語音、「附近的人」、「搖一搖」等。同時,它又把界面和操作做得非常簡潔清晰,用戶體驗很好。在微信自身強大的內生增長能力展現出來後,我們還把QQ用戶關系鏈導入,這使得它獲得更迅速的用戶增長。微信其實還跟米聊、易信、來往等對手進行了非常激烈的競爭,最後在移動IM(智能製造)領域站穩下來,拿到了一張寶貴的「船票」。

【五】良好的內部競爭機制,給予團隊試錯的機會!

其實這也是我們慢慢摸索和總結出來的經驗,內部一些良性的競爭是很有必要的,往往自己「打」自己,才會更努力,才會不丟失一些大的戰略機會。因為你如果不做,這個行業里總有人站出來,做一個抓住機會的產品。正因為微信是從內部競爭的打拚中脫穎而出,這讓它足夠強壯,能夠在外部競爭中站立得住。

我們的經驗是,在公司內部往往需要一些冗餘度,容忍失敗,允許適度浪費,鼓勵內部競爭和試錯。創新往往意味著巨大的不確定性,不創造各種可能性就難以獲得真正的創新,有時候為創新而創新反而會讓創新動作變型。

我們也走過彎路,我們過去搞了一個研發中心,還真的說你們就干創新,結果發現乾的都是重復性的產品工作,並沒有做到真正的創新。我們事後回頭看,很多創新點,並不是我們搞一個創新部門,你們只干創新,就能做出創新來。別的部門就不做創新嗎?現實不是這樣的,很多創新往往是自下而上的,總是在不經意的邊緣地方出現。比如微信,不在成熟無線業務裡面誕生,反而是在以前做郵箱的廣州研發中心誕生。今年我們有款很受用戶青睞的游戲叫「王者榮耀」,它是由不太受人關注的成都團隊做出來。如果企業完全自上而下,說看好了往哪邊走,這樣往往企業沒有活力,很僵化,尤其在互聯網變化特別快的產業非常危險。

【六】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兩相結合,成熟業務和新業務配合。

我很喜歡一個比喻叫「兄弟爬山」,大家努力看誰先跑到山頂。因為這有點像我們內部競爭的方式。在試錯階段,原則上鼓勵大家都可以來試,正如前面提到的自下而上的方式。評判試錯結果是有個客觀標準的,也就是用戶和市場說了算。當然在騰訊往往是自下而上與自上而下兩種方式的結合。對成熟的業務,我們採取比較穩健的管理方式,但對於新興的模糊地帶則需要鼓勵自下而上的試錯。一旦新興業務成熟時,就不能完全失控,我們會通過成熟業務來幫助未成熟業務。比如一旦微信成形,騰訊會以全公司力量支持微信,包括核心的QQ關系鏈,也包括各種營銷資源,以及與公司其他產品和業務的聯動。

【七】一切以用戶價值為依歸,反復強調用戶導向!

我首先想到了「一切以用戶價值為依歸」。前面也提到我們從創業開始就自然而然地產生了「強用戶導向」的理念,並一直延續下來,比如在過去國內不太理想的互聯網環境中,如何讓QQ不掉線,如何讓它更快地傳送文件等等,這些都是我們針對「用戶痛點」進行的創新。這些創新可能看起來不顯眼,但是確確實實地解決了當時用戶普遍存在的需求。我們做開發的時候往往要避免純粹的「炫技」,也就是搞一些體現自己很厲害,但用戶不需要的東西。這種對待用戶需求的務實態度,也讓騰訊逐漸形成了比較強的應用型創新能力和技術落地的能力。

熱點內容
電影合約情人愛奇藝怎麼看不了 發布:2025-07-23 16:15:39 瀏覽:214
他是史上首筆比特幣轉賬的當事人 發布:2025-07-23 16:14:00 瀏覽:966
比特幣6月30號價格多少 發布:2025-07-23 15:14:54 瀏覽:141
螞蟻s9礦機一天耗多少電 發布:2025-07-23 14:38:49 瀏覽:797
維密TRX 發布:2025-07-23 14:01:45 瀏覽:178
炒幣合約一直虧錢怎麼辦 發布:2025-07-23 13:30:08 瀏覽:404
比特大陸礦池合同 發布:2025-07-23 13:29:46 瀏覽:707
比特幣最早電腦挖 發布:2025-07-23 13:29:46 瀏覽:550
幣圈底背離和頂背離 發布:2025-07-23 13:20:11 瀏覽:91
幣圈如何做到共識 發布:2025-07-23 13:00:49 瀏覽: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