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品牌化去中心化
A. 社群連鎖化趨勢必成未來趨勢嗎
與過去的一年多時間相比,瘋狂加群、加粉不同的社群熱潮相比,我們可以看到最近出現了一股「退群潮」,很多小夥伴以退出多少群、刪除了多少好友為炫耀。
其實這背後根本原因是大多數人沒能找到利用社群價值的方法,一直在社群商業實踐這條路上我能清楚地看到大量曾經玩得很嗨的群主們,對社群的態度變得不再那麼堅定,他們的舉動中透露著些許失望和沮喪。
恰在這時,我們攜手「中國社群經濟研究院」、「SIP社群實驗室」等眾多社群商業研究機構成立「社群連鎖研究院」,提出社群連鎖化經營體系。雖然在「去中心化」的社群時代,這種「連鎖體系」卻實踐著「中心化」邏輯,顯得有悖常理。
但是我一直認為此「中心化」必須要有,在早些日子我曾寫過《社群將推動虛擬企業爆發》,在文中有提到社群要商業化必須是一個虛擬企業,虛擬企業就必須要有一個「中心組織」。因為社群經濟的核心在於深度融合和互動,制定平衡各方利益的運行機制。
「社群泡沫破滅」真的到來,那麼社群的真面目、真價值也就出現了
在中國,這幾乎已經成為一個規律。多數經濟現象,都有「第二次成功」的現象。意思是說,第一次是盲目跟風帶來的泡沫,第二次才是專業玩家來玩真的。第一次和第二次之間會有淘汰期。趕不上第一次沒關系,趕上第二次很重要。
比如,一個商業區,第一批入住者是炒物業的,不是真正做生意的;等第一批換了,第二批入住者通常能夠把商業氛圍炒熱。
今天社群的成長,符合「第二次成功」現象
前前幾個月為什麼瘋狂拉群、瘋狂加粉,因為大家都抱著一個心態:粉絲經濟來了,粉絲有價值。粉絲怎麼才有價值,其實大家都不知道,反正先做起來再說,目的就是「別落後了」,結果是野蠻生長。
那麼「第一次」之後,我們才真正認識到,社群需要還原社群的價值屬性。按照重要程度,三大價值屬性依次是:
首先是社交屬性:讓興趣、興情相近的人聚集,產生持續粘性;
其次是媒體屬性:在傳播、交流中誕生口碑,實現口碑放大、流傳;
最後是商業屬性:即由前面兩種屬性衍生和深化而來。
而前期相當多的「社群玩家」,往往都是業余時間在玩社群,為了走捷徑,只是看重了商業屬性,而忽視了前面兩個屬性,帶來了當前的「社群泡沫破滅」的現象,他們反而害了社群。因為在每一個商業組織中都必須要有一個核心的產品,這個產品就涉及到品牌化、規范化,要想品牌化、規范化就必須要有專業組織來作為支撐。正如我們看到的邏輯思維、papi醬、李叫獸、李翔商業內參等這些現象級的個人IP背後全部都是正規的組織在進行背後的運營。
對於社群現象來說,現在正處於「第二次成功」現象的起始
社群的價值不死,只是你玩錯了!
社群的價值為何會被質疑甚至被一些群主自我否定呢?
因為多數人陷入了迷茫期。
社群有兩個基本特點,是當前多數玩家無力面對的:一是社群是碎片化的,整合和利用困難;二是大社群基本上是弱關系,整合與利用同樣困難。
社群帶來了去中心化的時代,而我們卻還沒有準備好。無論是理論上還是方法上。面對「碎片化」和「弱關系」,我們無所適從。
然而,「去中心化」恰恰可能是未來的常態。社群泡沫破滅了,但社群本身已經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破滅的只是生活中多餘的那部分。
現在來看,社群是碎片化的,單個社群很難產生商業價值(存在個別例外,但多數是小打小鬧),所以,社群的價值,必然產生在社群品牌化的前提之下。我們可以透過線下商業看到,要想品牌化就必須用到統籌經營、規范服務、多組織聯動。
社群的未來:現象級機會在哪裡?
去中心時代,社群的商業價值不是你有多大,而是你的連接能力有多強,你能否與其它群發生同頻共震。
社群連鎖化打造,或許才是去中心化時代不可少的商業技能。所以我認為,「去中心化」的社群,它的未來恰恰可能在「連鎖」上。所有權歸各自群主,核心經營權歸連鎖後的虛擬公司,以個體為單位,以群體為中心,連鎖後的虛擬公司統一經營。各個群只需要繳納加盟費即可享受連鎖後整個體系在商業收入上的分紅。
前些日子也出現了各大聯盟,其實這個就相當於商會,我們可以看到目前中國商會的發展中有幾個是成功的,很多都是有名無實,只是群主們簽個聲明,拍個照,便為「結盟」。
那麼如今我們成立的社群連鎖研究院,主要核心是在輸出品牌連鎖管理、連鎖運營經驗、軟硬體工具等方面,以連鎖加盟的形式,為更多的社群組織和企業提供服務,將社群連鎖經濟的模式普及到全國,同時將推動社群品牌化,規范化的進程。
B. 智能商業時代誕生的「去中心化」模式,有什麼優點/阿里的中心化和雲媒的去中心化,哪個更好
當前,阿里巴巴等巨頭都在奉行中心化平台的模式,這種集權化的模式雖然可以讓平台更好的協調資源和增加話語權,但是平台會不斷的蠶食平台內的參與者,同時也會擠壓中小商業形態的生存空間,破壞整個行業秩序的健康發展,從根本上來講,並不利於構建和諧共生的生態體系。
簡單的來說,所有品牌商和零售企業都應該清晰的意識到:產品或場景是你的,用戶是你的,運營和營銷都是你在做,數據也應該是你的,你不是去「入駐」某個平台,不是把你的花花草草種植到別人家的院子里去,而是要搭建屬於自己的花園。
我們認為,中國商業的未來一定是基於連鎖制、去中心化、雲端高度協同和連接形成一個未來生態。因而,我們覺得智能商業的開創者和引領者,雲媒股份構建的去中心化的商業賦能模式,更有未來和生命力。
雲媒股份負責人表示,去中心化的真正價值在於,其構建了一個共享共生的智能閉環生態,企業可以在其中發揮自己的專長,做強自己的主業。更重要的是,這種共享共生、共創共贏的賦能形式,有利於低成本實現整個行業的的智能化升級。
C. 去中心化交易平台DeFI有哪些比較靠譜、專業的呢
去中心化交易平台defi比較靠譜,專業的我認為應該是累六這個平台是比較好的,因為它輻射的范圍比較廣
D. 電商從1.0到4.0都經歷了哪些變革
電商4.0,一個去品牌化,去中心化,F2C模式。回歸商業本質的。
E. 泰一數據:社交與電商的新玩法 各大平台爭奪什麼
國內電商經過近20年的市場優化,一方面,電商由綜合網購不斷向母嬰、跨境、農村等細分領域發展,另一方面,線上線下結合、企業合縱連橫、大數據技術的運用,都象徵著電商生態化的發展道路。
期間,企業品牌通過不斷打通生態入口、產品、服務和場景,對自身生態體系內的資源重新整合,打破行業邊界;電商平台則在去中間化、去中心化、去邊界化的基礎上,開啟多行業、多領域、多渠道的全方位生態圈布局……但泰一數據認為最引人矚目的還是社交和電商的跨界合作,已經成為業內最重要的發展趨勢之一。
雙11:商家最大的收獲是「消費者資產」
近日,阿里媽媽在總結天貓雙十一時稱,1682億銷售額背後 的「消費者資產」是商家最大收獲。
*雙十一「開閘」,社交平台數據暴增
這里消費者資產指的是,通過數字直觀的展現品牌與消費者價值之間的關系,並提供持續運營的能力。利用數字反應消費者對品牌的認知、興趣,購買,忠誠,通過數據全鏈路透視,使消費者數據資產變得可評估、可優化、可運營,最終實現消費者數據資產的激活和增值。阿里之所以能夠提供完整的全鏈路透視,這與它業務布局是分不開的。
*阿里業務布局簡析
阿里通過自有電商平台沉積以及UC、高德地圖、微博等埠導流,打造囊括電子商務、游戲、視頻、音樂等泛娛樂業務和智能終端業務的完整商業生態圈。這一商業生態圈的核心是數據及流量共享,基礎是營銷服務及雲服務,有效數據的整合抓手是支付寶。
品牌通過使用阿里電商平台,在一次次營銷和運營活動中累計消費者數據,阿里的品牌數據銀行對這些數據及消費者進行分層,針對不同層次不同狀態的消費者進行針對性運營,促使消費者在不同狀態間轉化,最終達到品牌忠誠。對品牌而言,這些消費者資產將成為新的營銷活動的有效指導,並最終促成企業長期的營銷規劃。
消費行為特徵倒逼電商平台社交化
品牌除了通過雙十一這類開閘放流式的途徑完成消費者資產積累,更需要將積累放在品牌市場的日常,於是乎,聚合了大量消費者日常行為數據的社交平台理所當然的成為品牌商的必爭之地。這與新電商時代下,消費者已經呈現的以下兩大購買行為特徵是分不開的。
*雙十一期間,品牌自帶雙十一話題
碎片化使用消費更加場景化
移動互聯網時代,信息滲透無處不在,購物受時間、空間限制更小,消費行為變得分散,任何一個生活場景都有可能轉化為實際消費——市場開始由傳統的價格導向轉為場景導向。時空碎片化帶來的直接影響包含了品牌在信息傳達、需求、渠道、生產等環節的碎片化趨勢。自2015年開始,移動端超過PC端成為網購市場更主要的消費方式並不斷滲透。隨著移動購物模式的多樣化,O2O、特賣等與場景相關的應用將成為驅動消費者遷移的新增長點。
人群細分,需求多元發展
隨著用戶更加註重商品品質,各方面消費力量興起,90後、女性和老年群體成為消費新動力。不同性別、年齡、家庭角色的用戶需求不盡相同,他們將選擇符合自身特徵的商品。商業回歸產品與服務本質,生產出更符合消費需求的產品、提供更加精細化的運營和包括內容在內的個性化的服務。消費群體逐漸趨於細分,電商企業服務精準個性化。
針對消費者在移動時代電商購買行為中的特徵可以發現,消費者對品牌的要求已不簡單的停留在品牌塑造者的身份,更需要它扮演內容傳播者、渠道運營者的角色。由此各大電商平台紛紛推出了自己對電商渠道的延伸補充,如淘寶的「有好貨」、「淘寶頭條」、「微淘」,京東的「覓·me」等,開放了圖文、直播、視頻等內容展現形式。電商平台意圖通過這些補充,協助品牌承載起與消費者溝通的橋梁,並最終促使消費者在同一個平台完成所有認知、興趣,購買,忠誠環節的數據行為。
社交與電商「玩」到一起,未來可期
與電商平台社交化不同,社交平台上人群流量的關注是天然聚合的。哪裡有人,哪裡就有社交;哪裡有社交,哪裡就有用戶。電商巨頭希望通過社交化功能搶佔用戶(消費者)更多的時間和流量,但在網紅風靡、內容電商興起的沖擊下,社交平台正在為電商提供強大的流量支撐。
在社交平台上,內容已經成為強大的獲取並識別用戶的工具,隨著品牌在社交平台內容原創領域的創新營銷,移動用戶正在形成以社交為入口的購物習慣,品牌更易利用社交數據識別用戶、分析用戶屬性、完成更精準的營銷定位,成為移動端多元流量入口。隨著社交和電商的逐漸融合滲透,電商行業正逐漸向基於社交互動的去中心化時代過渡。
*社交+電商成因及優勢簡析
其中,社交平台中的KOL更是自帶流量,他們通過內容原創實現商品、品牌的甄選、推薦,就此形成在細分小眾人群中的商業號召力。同時,大量的原創內容帶來了消費者從理性到感性評估產品的轉變,將過去只對產品本身的質量、外觀、性能等硬性評估的習慣,引導到對產品甚至品牌價值、代表的生活態度等的綜合評估,選擇產品的標准產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而消費層級也從性價比轉變為對「品質」「品位」「價值」的追求。最後,區別於傳統電商流量獲取成本高、轉化率低等弱點,基於社交關系鏈的電商行為兼具精準化營銷、社交效果好、用戶粘性高等優點,以個體信任為媒介,為品牌降低流量成本、挖掘網上購物存量用戶價值提供了解決方向。
隨著社交、電商平台功能界限的模糊,品牌宣傳與購物場景已經實現無縫對接,用戶(消費者)因興趣偏好而聚集,並掌握了更多的市場主導權,這種改變使激發用戶興趣成為品牌營銷的及格線,以滿足細分市場為主的新消費升級來勢洶洶,通過社交平台尋求一種全新的品牌展現方式已是勢在必行。
關於我們,泰一數據是泰一指尚(股票簡稱:浙江富潤,股票代碼:600070)旗下數據商業服務品牌,依託於國內領先的大數據技術實力及持續的產品創新,T-DATA致力於發掘大數據的商業價值,幫助客戶實現市場決策執行,實現將數據信息轉化為產品能力。 T-DATA深入金融、教育、房產、汽車、電商、快消、3C、娛樂等眾多垂直行業,生成千億級標簽。利用獨有的數據挖掘演算法、個性化的標簽體系、全網實時數據監測分析以及可視化展現技術,為客戶實際的全業務場景提供消費者洞察、品牌研究與媒介研究。基於大數據的商業信息洞察,幫助客戶實現大數據分析與應用,建構數據價值發現和應用創新能力。
F. 2020年十大社交電商平台是哪些
社交電商是以人為本質基礎的一種商業類型!
TA具備分享裂變傳播的能力!
內容型
小紅書,抖音,以及蘑菇街美麗說等等,以商品使用反饋分享種草為主
社區團購
平台基於小區招募推廣團長,精準捕獲社區業主消費群體,雪花狀的發展裂變!適合生鮮日用類的產品團購,當天團購累計銷量,第二天就能同城配送!量大對於企業來說就等於是批發了,對於顧客來說拼團就獲得了實惠
會員制商城
常規會員可以購買,但是升級辦理為vip會員後購買會獲得更大的優惠,這個借鑒於傳統線下盛行數十年的商超vip會員制度!此類型的比如:全球雲惠購的vip會員購物就比普通團購會員要更加優惠,淘寶的88vip會員也是一樣可以獲得更多折扣!
封閉式會員制商城
封閉式會員制商城,緣起:企業內部有一些產品需要內部處理,不適合流通到市面上去銷售,於是就是工廠內搭建起了賣場,供員工特價享用!後來一些企業發現這樣的做法讓企業很快速的收到了錢,同時員工也很開心!對於員工來說也算是福利!後來就演變成了早期常見於各大企業內部的購物渠道,線下轉變到線上,甚至為了更多的給到員工福利,比如逢年過節要給員工發購物卡什麼的,與其員工引導到家樂福或沃爾瑪這樣的商超去買不如就在自家的平台吧,誒,這個時候內部的購物渠道就開啟了對外招募供應商了,隨著產品的越加豐富,員工內網銷量也越來越大,因為優惠而且又只允許其企業員工進行購買,外部人員買不到這個價,所以即便是這個渠道賣得很便宜也不會對其他市場的顧客造成多大的影響,畢竟對外可以一句話蓋過,企業發的福利,不是我們企業員工自然享受不了這個福利!好了這個時候有一些企業看到了商機,就開始做了「封閉式會員制商城」,你想要在我們這優惠購物必須成為我們的vip會員,因為我們只對我們的會員銷售,不是我們的會員想買都沒門!
心理營銷制度
例如拼多多,淘集集(燒錢成癮資金鏈斷裂已破產),主要給用戶一個佔便宜的心理,想要便宜你就給我介紹人來,來的人看見的確價值有貨大。他也進了全也想要優惠自然周而復始的持續給平台拉人宣傳!這樣的用戶的目的只有一個給自己撿便宜!
分銷商城
就是把一部分的廣告費花在推廣產品的分銷員身上,這個就好比淘寶+淘寶聯盟的復合體,商家投放效果成交型廣告,推廣員出力去推廣去宣傳,有了訂單,推廣員和商家才能共贏!多基於微信生態圈
以上是常見的社交電商體態!
G. 去中心化的智能商業指的是什麼,與中心化的智能商業有什麼不同
坦白的說,隨著經營成本的不斷高升和中心化平台的擠壓,傳統經銷商的日子並不算好過。尤其,阿里、京東等互聯網企業紛紛涉足快消品流通領域之後,備受擠壓的經銷商紛紛開始尋求出路。
但是,巨頭所奉行的中心化平台模式,會不斷的蠶食平台內的參與者,同時也會擠壓中小商業形態的生存空間,破壞整個行業秩序的健康發展,從根本上來講,不適合經銷商進入,也不利於構建和諧共生的生態體系。
「把自己的渠道、命脈、資源交給幾個巨頭掌握,並不妥當,也不長久。」業內專業人士表示,「所有品牌商和零售企業都應該清晰的意識到:產品或場景是你的,用戶是你的,運營和營銷都是你在做,數據也應該是你的,你不是去入駐某個平台,而是要搭建屬於自己的花園。」
同時,雲媒股份創始人馬玉峰認為,去中心化的真正價值在於,其構建了一個共享共生的智能閉環生態,企業可以在其中發揮自己的專長,做強自己的主業。更重要的是,這種共享共生、共創共贏的賦能形式,有利於低成本實現整個行業的的智能化升級,是經銷商需要抓住的大好機會。
H. 如何將企業品牌化
中國式品牌建設
品牌在中國特別重要
從全球的角度來看,品牌為什麼重要?主要是三個因素,一是品牌能幫助企業吸引和留住客戶,比如戴爾;二是品牌能夠實現更多的溢價,比如萊卡;三是品牌能增加市場份額,比如英特爾。這些都是非常基本的道理。
而在中國,品牌重要性的體現和在國外有些方面不一樣,是更加特別的。
首先在客戶方面,中國是一個完全嶄新的市場,有新的產品有新的標准。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品牌的意義在於幫助你抓住剛出生的機會。有些產品在20年前、25年前根本不存在,其實中國正是在這20年裡發展出一個真正的消費市場,可以說是全球歷史上最大的,發展最快的。
以汽車為例,在2002年80%的中國消費者是首次購買,而在日本,首次購買的比例只是5%。對於這類消費者,品牌成為一個很重要的購買因素,因為他們特別看重品牌能夠簡化或者降低風險。與此同時,現在的品牌是企業將來發展的基礎,目前剛剛出現的這些消費者,在十年、二十年以後,都將是品牌非常重要的依靠基礎。
第二是價格方面。中國各個行業的產品價格這幾年一直在降低,利潤也一直下降。比如從1999年到2003年,我們統計消費品價格降幅基本在40%以上,工業類產品也達到10%-20%,企業的生存壓力很高。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品牌的溢價作用就更重要了。
第三是市場份額,中國可能是全球競爭最激烈的一個市場。在這么競爭激烈的情況下,強大的品牌能幫助企業奪取市場佔有率。比如,對比聯想和長城,在購買比例上,聯想是40%、長城是11%。從這點看,聯想比長城吸引力強多了。當然,這並不是說因為有了品牌,就能奪取利潤增長點,但是聯想的市場份額這幾年增長了許多,在這裡面,品牌的確扮演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
品牌建設在中國的機遇和挑戰
現在國內其實沒有幾個真正的品牌。品牌的概念可以分成四個層次,用快餐業為例來分析:第一層是商品,比如漢堡;第二層是名字,某某漢堡,有一些人也會記住它,認識它,但並不在乎它叫什麼;再高一層是品牌,比如漢堡王品牌,已經具備了可以利用的品牌價值;最高一層,就是強勢品牌,比如麥當勞。現在中國大多數企業的品牌管理,還停留在"名字"這個層次,很多人搞錯了名字和品牌的區別。
所以,在中國的品牌建設有很好的機會,但是建立一個強勢品牌並不簡單,我認為有來自四個方面的挑戰:消費者、競爭,費用,以及營銷技能。
雖然各行業之間有一定差別,消費者的忠誠度在國內總體而言很低,而且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這種情況不會發生太大的改變。有人認為,隨著經濟的發展,會有一些人、有一些群體繼續走向發達國家的特性,有比較高的品牌忠誠度。但是要看到與此同時,還會有很大的一個人群涌現出來,他們的消費方式會像今天剛出現的這些消費者一樣。比方說到2020年,年收入超過三萬的家庭,會增加1.5倍,超過1億。但同時,會有至少三分之二的家庭還是在這條線以下;教育程度也是類似的,到了2012年,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會翻一番,達到一億以上,但還是有90%以上的人沒有受過高等教育。這就是說,即使到2020年,中國市場有可能是比現在更加中國化的一個市場。所以,消費者忠誠度低這樣的一個挑戰會是長期的存在。
第二方面是來自競爭的壓力。這一點大家都很熟悉,在1998年,中國市場還存在大量的空白,而到了2004年,各行各業都增加了很多品牌產品以及還沒有品牌的產品。另一方面,現有品牌所要奪取的目標客戶群也發生了一些變化。一些外企,為了提高銷量延伸到低端市場;而一些中國本土企業為了提高利潤,往高端發展。所以越來越多的直接接觸和競爭,是一個必然的現象。這也給了品牌另一個很特別的難題:如果我的品牌既要針對高端客戶,又要針對中端客戶,該怎麼辦呢?是要用同一個品牌去延伸?還是再創造別的品牌?
第三個挑戰是成本花費也會繼續上升。這幾年,品牌各方面的營銷花費大量提高,特別是醫葯、保健品行業更為突出。據統計,2004年整個中國市場廣告總額差不多達到200億。
第四個挑戰是營銷能力的不足。能力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知識,一是技能。麥肯錫在這方面也做過一個調查:在中國市場,包括本土企業和外企的首席執行官認為什麼能力最重要,他們自我評估企業最欠缺的能力又有哪些?結果顯示,重要性第一位的市場營銷能力;而他們認為企業最欠缺的也是市場營銷,所以這項能力是品牌企業最需要提高的一個方面。
從營銷技能來講,每個市場所需要的都是不一樣的。比如中國和日本就有區別:中國人買家用汽車,心態跟日本人購買豪華車類似,過程非常感性化;但在日本,購買家用車更注重的還是實際功能。所以提高營銷技能,首先要對不同的市場和消費者有充分了解。
品牌在中國的成功關鍵
剛才介紹了品牌管理在中國遇到的一些獨特挑戰,但關鍵還是怎麼去應對,才能把品牌做得成功。
也許我今天不能提出一個完整的解決方案,但是有五個方面是值得各位認真思考的。
第一個問題,你的品牌戰略和公司的業務發展目標是否協調一致?初聽起來,這像 "咨詢專家式"的語言,比較宏觀。其實就是分析你的品牌要針對哪些目標客戶群,為了針對這些客戶群體,採取哪種戰略,然後,品牌戰略要和業務目標達成一致。比如說,如果你的品牌策略是為高收入的高端客戶提供最高檔的體驗,那麼你的業務目標就不能是提高在所有客戶群中的市場分額;如果你的品牌策略是成為全球的高檔品牌,那就不能因為某一個短期的盈利而進行大減價。這個道理其實非常簡單,但是執行起來要非常嚴格,必須根據自己的經營戰略制定品牌戰略。
第二個問題是,面對日益加劇的競爭,你的品牌是否能夠真正創造價值?仔細分析,你為什麼需要有一個品牌?如果這個品牌要給你創造價值,它是怎樣創造的?通過什麼方式創造?創造價值一般有兩種:一是當前價值,這能直接帶來銷售業績,或提高在客戶中的影響,以及提高市場份額;二是未來價值,比如幫助你拓展新市場或進一步推廣新產品。不管是哪一種,你必須對自己的品牌怎樣創造價值非常清楚。如果你還不清楚品牌如何對中國現有業務進行增值,請你不要忙於盲目投資。
第三個問題是有關花費的,花費分配是否合理,是否有針對性?很多中國企業的品牌營銷,不只是針對目標客戶群的。很多營銷總監或首席執行官常常說,"我的品牌建設雖然花了很多錢,但利潤卻不是很高。"那麼要進一步問自己,這個錢花在哪個環節去了,哪個環節是現在關鍵的所在?
特別是在中國,這個問題要分地區來看待。各個區域市場的客戶處在不同的環境當中,比如華東市場和華北市場,客戶的忠誠度很有可能不同,要把錢投資到高忠誠度的市場里,要投資於有價值的品牌。現在品牌建設需要的投資越來越大,因此合理規劃、合理開支,並進行監測,把錢花到刀刃上是很重要的。
第四個問題就是關於監測的,你是否監測了品牌花費的結果?品牌表現要非常嚴格的監測,然後根據監測結果採取適當而快速的舉措。這點特別重要,因為中國市場比任何國家的市場節奏都要快,很多外企到中國來了十幾年,還沒有真正意識到這一點。
大家都知道,在中國市場里要找到非常可靠的數據很難,所以很多人認為基本數據的分析、價值性分析、戰略性分析非常復雜,沒法做或者是做了也沒有效果。事實上,哪怕是採用土方法,哪怕是數據不全,對經營管理,對戰略規劃都是非常有利的。這應該成為所有營銷人員非常關心,同時也是公司最高管理層非常關心的工作。希望大家不斷監測,不斷改進,千萬不要出現做了沒人查,查了沒人改這樣的情況。
第五個問題有關營銷能力,你們是不是已經內部採取了舉措,提高營銷能力?營銷能力包括兩個方面:數據市場知識和營銷質量。數據可以通過第三方拿到,自己也要對內部、對市場建立清晰的認識,盡量做得細一點。營銷質量的關鍵點在於人的培養,要把全球最好的技能知識和中國的市場聯系起來。如果有合適的人,合適的團隊共同分析,配合明確的決策認識和嚴謹計劃,品牌就可以在監控下非常理性地向前推進。
營銷能力兩方面的提高都需要很多時間,如果現在還沒有開始做的話,那就不要總是埋怨,而要從客戶數據和人才培養兩方面扎扎實實的下手,才是解決品牌問題的方法。
轉自 客戶價值鏈管理世界 www.ccmsky.com
I. 華為的榮耀和華為品牌有何區別
榮耀是華為的子品牌,主打的是性價比,同一期的旗艦兩個配置相差不大,但是價格榮耀要低很多,當然在配件是使用上就比不上華為旗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