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伴幫助去自我中心
『壹』 如何幫助學生克服自我中心意識
活動主題:我是集體一份子。 適合高一入學新生 剛步入高一的新生,還沒有建立集體的概念,彼此之間不熟悉,需要快速樹立對集體的責任感。 活動目標:1、認知目標:讓學生認識到團結就是力量。 2、情感目標:幫助學生了解集體力量的強大,克服以自我為中心自私自利,做個對集體有責任感的人。3、行為目標:讓學生主動承擔對集體應盡的義務,認真負責地做好集體交給的任務。 活動准備: 1、多媒體課件:《小螞蟻搬玉米》2、游戲《小螞蟻搬家》:十個籃球3、錄象:《兩塊菜地--記綠色勞動基地活動一則》4、道具:常青樹 活動過程: 一、導入:有一隻小螞蟻,它在路上走啊走啊,看到了一個很大的玉米掉在地上了,心裡可高興啦,它使出全身的力氣想把它搬回家去,可是就是搬不動,這可怎麼呢?說說你如果是它會怎麼做?1、觀看多媒體:小螞蟻搬玉米。(小螞蟻最後找來了很多很多的兄弟姐妹,終於把這頓美餐給搬回家去了。)2、小螞蟻把玉米搬回家後心情怎樣?它會怎麼想? (啟發:這是一頓美餐,小螞蟻現在終於將它搬回家了,它的心情是怎麼樣的呢?靠它一個人的力量行嗎?) 小結:集體力量大,集體的力量很重要,它能辦成個人力量所辦不到的事。3、小螞蟻這個集體是由什麼組成的?(一隻一隻,成千上萬的螞蟻組成。) 如果小螞蟻在勞動時,有的三心二意,有的往東有的往西,不齊心協力,這樣把事情辦成功嗎? 小結:只有發揮出每個人力量,齊心協力,團結一致,才能發揮出集體的優勢。集體的成功有我的一份努力。我離不開集體,集體離不開我。4、導出題目:我是集體一份子。 二、玩中學,玩中悟: 游戲《小螞蟻搬家》:天要下大雨啦,小螞蟻們急忙搬家。它們倉庫里儲存很多很多的糧食,現在它們必須馬上把糧食轉移到安全的高地上去。1、游戲規則:將全班同學分成兩個小組。游戲中每個人只能用一個手指,共同努力將"糧食"(十個籃球)搬到教室另一邊即"高地上去"。活動中球不能掉到地上去,否則即是糧食掉到"水裡",扣分,也不能用身體的其它部分幫助搬運籃球。扣分最少的小組獲勝。2、各組搬運的方法自定。3、進行活動。4、評比。5、各小組商量討論,總結剛才的行動得失:說說怎樣才能更好地發揮出集體的優勢,每個人又該怎麼做?怎樣保持集體的凝聚力?怎樣更好地完成任務?6、再做一次。7、評說小結:只有調動每個人的力量,集中大家的智慧,統一大家的行動,向著一個方向努力,學會合作和配合,才能最好地發揮出集體的優勢,把事情做好,做成功。 三、看一看,比一比,想一想,評一評,說一說:1、觀看錄象:《兩塊菜地--記綠色勞動基地活動一則》:學校綠色勞動實踐基地里有兩塊特別有區別的責任園地:一塊是"星星"小隊的,另一塊是"綠色小苗"小隊的。"星星"小隊的隊員很勤勞,每天都有同學專門去負責檢查,一齊做好除草、治蟲等工作,有了問題集體商量討論;而"綠色小苗"小隊的隊員,不同心協心,集體勞動時有說說笑笑的,有偷工減料,不認真勞動的,分配到個人的工作應付應付,不認真完成的。2、比一比:比比兩塊地:結果到了後來,一塊地里各種作物長得綠油油的,或是長得很精神,或是取得了很大的收成;另一塊里則雜草從生,僅有幾棵莊稼也長得又瘦又小,沒精打采。比較這兩塊地,哪一塊是哪個小隊的?3、想一想: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為什麼?4、評一評:(小組討論)這兩個小隊的隊員對集體的態度怎麼樣?你覺得哪個小隊的行為值得表揚?哪個小隊的行為做得不好?不好在哪裡?5、說一說:如果你看到這兩個小隊的隊員,你會對他們說什麼? 三、聯系實際,"指指點點"1、導入:無論學習生活,我們都離不開集體。你有過和集體共同努力合作,為班集體完成一件事嗎?心情怎樣?或看到過社會生活中有這樣的事例嗎?2、小組討論交流,說說發生在身邊的事:如拔河比賽、愛心捐贈等,社會上的抗洪救險等。3、再找一找,學習生活中又有哪些事,是由集體做的,卻又做得不好的呢?4、小組交流討論,說說發生在身邊的事:如做大掃除時,拈輕怕重,推卸責任,結果打掃不幹凈等。5、評一評,為什麼同樣是集體的力量,為什麼做出的結果不一樣呢?6、說說,怎樣才能真正發揮出集體的優勢? (引導學生體會到,集體的力量並不是簡單的個體成員的總和,而主要是各成員之間相互配合,相互合作,統一意見和行為,互相幫助,不推卸責任,要有責任心。體會到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鍛煉自己的合作與交往能力。促進集體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的培養。明白自己是集體的一份子的重要性。) 四、啟發,反思:我是集體一份子。1、出示道具常青樹:這是一棵常青樹,它象徵著我們的班集體,我們就是一片小小的葉子,大樹離不開葉子,葉子也離不開大樹。2、想一想,你做過哪些有利於集體的事,把它寫在綠色的大葉子上面,再貼在常青樹上。3、通過這次活動,你知道自己哪些地方做得不好,以後准備怎樣做,把對自己希望做到的要求寫在黃色的小葉芽上,貼到大樹上。4、把大樹展示在教室一角。5、過一段時間後,如已做到,則將小葉芽換成綠葉子貼上;如沒做好,則將綠葉換成黃葉,表示做得不好,葉片凋零了,認識到錯了,想改正了,就添上小葉芽。6、小結:只有發揮出每片葉子的力量,我們的常青樹才會長得枝繁葉茂,鬱郁蔥蔥;而只有經過我們每個人的努力,我們的班集體才會變得越來越團結,越來越好。 五、總結:一顆星星不明亮,繁星滿天亮晶晶;一顆枯樹不頂用,一片樹林擋狂風;一滴水漂不起紙片,大海上能航行輪船和軍艦;一個的力量小又小,集體的力量大無比。沒有一顆一顆小星星,也不會有銀河;沒有一棵棵樹木,也不會組成一望無際的森林;沒有點點滴滴的小水珠,也不會有無邊無際的大海。同樣,我們每個人也是組成集體的一個小小分子,沒有我們,也沒有集體,我們的生活學習不能離開集體而存在。
『貳』 幼兒同伴交往的重要性
交往既是人的需要,也是現代社會對人的要求。從教育者的立場看來,家長希望孩子能與他人交往,並希望孩子有較強的交往能力。教師更希望每個幼兒都能夠與同伴友好相處、互相關心、團結合作。
一、同伴關系中的問題及影響因素分析
交往既是人的需要,也是現代社會對人的要求。從教育者的立場看來,家長希望孩子能與他人交往,並希望孩子有較強的交往能力。教師更希望每個幼兒都能夠與同伴友好相處、互相關心、團結合作。幼兒園的孩子們隨著情緒的穩定和依戀的轉移,他們對同伴的需要越發明顯,由於孩子們的性格、興趣取向、現有能力、心理需求等差異使他們形成了不同類型的交友模式。歸納一下大致分為四類:專一型、受歡迎型、攻擊型、忽略型。專一型兒童比較依戀固定的玩伴,興趣取向、認識判斷等行為會受到同伴的影響。受歡迎型兒童往往樂於接受同伴的請求或共同游戲的邀請,這一型的孩子很少帶有攻擊性行為,在同伴間的人氣很旺。攻擊型兒童性格暴躁,愛打人、罵人,破壞別人的活動;忽略型兒童膽小、怯懦,不願加小朋友的活動,也不去攻擊別人,但小朋友往往會忽略他們的存在。後兩種交往類型的孩子就是不善於交往、交往手段不恰當的孩子。
(一)幼兒集體生活中同伴關系現狀分析
1.同伴交往中幼兒存在著攻擊性行為,主要表現為罵人、打人、踢人、搶別人的東西、損壞別人的活動成果等。攻擊性強的孩子非但不能滿足他們自身的需求,反而增添了許多不安全的因素。出於自我保護的本能,其他幼兒產生了迴避、拒絕的心理。隨著道德感的發展,他們不喜歡和那些在他們看來「干壞事兒」的「壞孩子」玩。
2.幼兒在合作性游戲中總會因規則不統一、角色分配不稱心、玩具使用不合理等諸原因而發生矛盾、沖突與對抗。
3.孩子們活動時都喜歡和那些能力強的幼兒在一起,因為他們能促進活動向更高層次發展。能力差的孩子在活動中非但不能出謀劃策,提出有建設性的意見,有時甚至顯得笨手笨腳,故此遭到同伴的「排斥」。
4.在幼兒時期幼兒普遍存有愛美傾向。干凈、漂亮能迅速吸引對方,使交往的對方產生親近感。反之,如果幼兒沒有良好的生活習慣,穿著不夠整潔,則遭到排斥。
5.隨著現代化住房單元結構的普及,有的孩子在家的大部分時間基本是獨自一人玩,與那些在家仍有良好的同伴交往條件的孩子相比,交往技能得不到鍛煉。
6.不同家庭結構給予幼兒交往經驗上的差異性,家長的撫養方式,過度包辦,使幼兒的交往實踐得不到鍛煉,導致幼兒間社會性發展的不平衡性。
7.當前在兒童同伴交往中普遍存在的一個突出問題就是以自我為中心。以自我為中心的幼兒為人處世總是以自己的興趣和需要為出發點,從不顧及他人。我國由於實行計劃生育政策,現階段的兒童大多是獨生子女,他們在家庭中享有特殊的地位,在與同伴交往的過程中以自我為中心就成為一個更加嚴峻的問題。
『叄』 應該如何克服自我中心
克服自我中心意識是一項重要的教育任務,必須家庭、學校共同配合,採取科學的教育方式。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一、家庭方面
首先家庭中各成員要統一觀念,提高認識。現在社會是一個合作競爭的社會,一個人的力量是微小的,要想在競爭中立於立於不敗之地, 就得與人建立良好的關系,學會交往,學會合作。
另外,孩子遲早得接觸社會,融入社會,接受挫折的挑戰。要認識到從小培養孩子與人合作的精神是十分必要的。
其次,家庭教育要掌握原則,不能無休止地滿足孩子的願望。在為孩子提供必要的物質條件的前提下,要學會對孩子說「不」。
第三、家庭教育要掌握方法。對孩子既不能百依百順,也不能命令呵斥。要為孩子創設一個民主寬松的家庭環境,家庭成員要成為孩子的朋友。比如,和孩子輪流當家,讓孩子體會到父母的辛勞;有好吃的和孩子共同分享,而不是讓孩子一個人吃;孩子和同伴發生了矛盾,不能解決時,家長既不能指責別的孩子不對,也不能簡單粗暴地埋怨自己的孩子,要引導孩子分析原因,和孩子一起尋找解決的途徑。
二、學校方面
首先,教師要對孩子充滿愛心。以自我為中心的孩子在家庭中都是寶貝,如果在學校感覺同學不關心他,老師也漠視他,那他的脾氣不但不會減,反而會有所滋長。
其次,教師處理這類孩子的問題時,宜用冷處理的方法。如果教師平時比較關心他,遇到問題他就會相信教師一定會處理好他的事情。在他告狀的時候,教師可以推辭說:「老師這會很忙,呆會幫助你,好嗎?」待他稍微冷靜後,你再給他分析原因,講明道理,我想他是能接受的。
第三,給孩子創設合作、分享的環境。設計一些活動,使孩子在活動中體驗到合作的重要和分享的快樂。
第四,教會孩子關愛他人,幫助他人。在生活中引導孩子關注他人,和他人心理換位,從他人的感受出發去思考問題。一是多給學生講關愛他人的故事。二是多讓孩子做一些幫助他人的實事。
總之,家庭和學校共同配合,不溺愛孩子,多讓孩子參加集體活動,讓孩子多為他人著想,就能使孩子走出自我中心的誤區,走向健康的人生。
『肆』 兒童發展心理學的同伴關系是什麼
同伴的作用:同伴是強化物,同伴是范型,同伴幫助去除自我中心,同伴給予穩定感和歸屬感,同伴是社會化動因
『伍』 應該如何克服自我中心
克服自我中心意識是一項重要的教育任務,必須家庭、學校共同配合,採取科學的教育方式。
『陸』 19,如何幫助學生克服自我中心意識
19了還克服不了啊。。。。那是13-15的症狀
『柒』 請問如何教育兒童發展同伴關系 幫助孩子正確處理同伴關系
同伴關系是年齡相同或相近的兒童之間的一種共同活動並相互協作的關系。良好的同伴關系在兒童發展中具有獨特的價值意義,能促進兒童的認知發展和較強的社會技能,對兒童的性格、個性品質、行為都會產生很大的影響。這些功能是親子關系、師生關系不可替代的。但在交往的方向以及重要關頭上,成人應該給予他們及時的正確的指導,減少人際交往的失誤,避免心理上的沖突。 首先,正確認識兒童同伴關系的作用。在現實生活中,成年人往往會自覺不自覺地為兒童的同伴關系設置障礙或干擾他們的正常交往。例如:有些家長為了不使房間弄亂就不歡迎孩子的小朋友來做客。在樂園里,有些家長總是摻和在兒童中間保護著自己的孩子,實際上起著阻礙兒童交往的作用。家長應明確:同伴關系不是親子關系的復制和延伸,兒童在家中形成的自我中心狀態,只有在與兒童的交往中,才能學會如何抑制自己內心的侵犯活動,控制不適當行為。所有這些交往技能只有在兒童與兒童的同伴交往中才能得到發展,而在兒童與成人的關系中是不可能充分發展著一點的。 其次,充分了解孩子的同伴關系狀況。在當代家庭中,經常發生以親子關系掩蓋同伴關系的傾向,也就是有些家長總以為與自己關系不錯的孩子,與其他孩子的關系大概也不錯,因而對自己孩子的同伴關系狀況不用心觀察,更談不上評價自己的孩子在同伴間是「歡迎者」、「排斥者」還是「忽略者」和「一般者」。這一點,學校里的老師評價比較准確,尤其是班主任。因此,家長與老師之間應加強聯系,通報孩子在同伴關系中出現的問題,及時的採取有效的教育措施,幫助孩子正確處理同伴關系。 第三,積極組織兒童的共同活動,為兒童發展同伴關系創造有利條件。 允許兒童「走出去,請進來」。鼓勵兒童多與同伴交往,教育兒童新生同伴,與同伴分享游戲中的樂趣,有錯誤敢於承認,盡可能原諒別人等。對兒童之間產生的矛盾,家長不必直接介入,但應啟發兒童和同伴一起協商、交流找到解決問題的適宜方式,有條件的可提醒兒童歡迎同伴到家中做客,指導兒童如何招待同伴,引導同伴全體參加活動,結合玩耍情境評價兒童與同伴交往時的優缺點等。 對不同的交往兒童要分別對待。對於「拒絕型」兒童,家長應重點培養他們行為的友好性、技能的省效性和方式的適宜性上;對於「忽略型」兒童,家長應注重培養他們的積極主動性,敢於交往,協助孩子發展起交往能力,讓他們有種交往的成功感,增強自信心;對於「一般型」兒童,要鼓勵他們在交往中做出更多的友好行為,如多考慮別人的想法,學會分享、合作、謙讓,對人熱情主動等,引起大家的注意,逐漸成為「受歡迎」兒童。 利用雙休日或節假日,家長和孩子一起參加各種有益的社會活動。如少年宮、科技館、公園、圖書館、電影院等,從而使孩子結識更多的同伴和朋友,增長才幹、活躍思想。 第四,尊重兒童的同伴關系。對於年幼兒童來說,他們的同伴關系雖然不穩定,對象易變化,但同伴關系作為一種需要是恆定的。當他今天不再和李家孩子玩了,通常一定會去找王家孩子玩。如果一個小孩突然從任何交往中退縮出來,一定是有了身心障礙。因此,家長應關心他們的交往活動,精心保護孩子們的同伴關系。對於孩子們的正當交往應當予以尊重,不能橫加阻攔,否則會導致親子之間的尖銳沖突。這並不意味著放棄對他們的監督和指導,兒童在實際交往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人,遇到形形色色的困難,成人應該予以指導。但這種指導應該是在尊重兒童的基礎上通過講道理、擺事實、樹榜樣的方法來進行,而不能用簡單命令或粗暴攔截的方法去處理。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說的好:「對個人的要求和對個人的尊重不是兩種不同的東西,而是一致 的,要把這兩者結合起來。」 第五,作為家長,應注重自身素質和教養方式。研究認為,熱情、敏感和權威的家長,培養的兒童容易形成穩定的依戀心理,與成人和同伴都能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對人冷淡的隨意的家長,會培養出敵意的、攻擊性的兒童,同伴拒絕與其交往,人際關系緊張;好支配他人的嚴厲的家長,培養的兒童往往喜怒無常和過度焦慮,其同伴會忽視他或不願與他交往。 因此,家長在人際交往中要注意熱情待人,樂於助人,同情他人,尊重他人,民主地、寬容地處理好人際關系,為兒童做出典範。切忌兒童的教育是一套,而對待他人是另一套。 實質上,一個人只有品德高尚,才會做到關心他人、樂於助人,敢於犧牲個人的利益。相反,如果一個人自私自利,自我中心,品行不軌,即使有一定的社交技巧,其人際關系也不會長久融洽。兒童時代的優良品質也是建立良好的同伴關系的基礎。家長要抓好兒童品德的培養,教育兒童忠於友誼,寬宏待人,善於與他人分擔憂愁和分享快樂。同時教會兒童與人相處的策略,學會一定的交往技巧,如適當的服從,恰當的贊賞,靈活的處理矛盾等。
『捌』 如何促進青少年實現從 自我中心 向 去自我中心 的轉變 急要!幫幫我!
關鍵在於幫助青少年改變自己的認識。# o, i* A+ Z; X9 p
首先要正視社會現實,社會上的每個人都有其各自的慾望與需求,也都有其權利與義務,這就難免會出現矛盾,不可能人人旭願。這就要求人人正視客觀現實,學會禮尚往來,在必要時做出點讓步。當然應該承認自我的權利與慾望的滿足,但也不能只顧自己,忽視他人的存在。如果人人心目中都只有自我,那麼,事實上人人都不會有好日子過的。
其次,從自我的圈子中跳出來,多設身處地地替其他人想想。以求理解他人。並學會尊重、關心、幫助他人,這樣才可獲得別人的回報,從中也可體驗人生的價值與幸福。
第三,加強自我修養,充分認識到自我中心意識的不現實性與不合理性及危害性。學會控制自我的慾望與言行。把自我利益的滿足置身於合情合理、不損害他人的可行的基礎之上。做到把關心分點給他人,把公心留點給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