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私中心內容概括
『壹』 用四個字來概括《去私》文言文中的祁黃羊
大公無私
祁黃羊:晉國中軍尉
晉悼公很信任他,對他的評價:
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親.出以公心 正直無私
這個故事出自《呂氏春秋·去私》。晉平公作皇帝的時候,有一個叫南陽的地方缺一個官。晉平公問祁黃羊:「你看誰可以當這個縣官?」祁黃羊說:「解狐這個人不錯,他當這個縣官合適。」平公很吃驚,他問祁黃羊:「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嗎?你為什麼要推薦他?」祁黃羊笑答道:「您問的是誰能當縣官,不是問誰是我的仇人呀。」平公認為祁黃羊說得很對,就派解狐去南陽作縣官。解狐上任後,為當地辦了不少好事,受到南陽百姓普遍好評。
過了一段時間,平公又問祁黃羊:「現在朝廷里缺一個法官,你看誰能擔當這個職務?」祁黃羊說:「祁午能擔當。」平公又覺得奇怪,「祁午不是你的兒子嗎?」祁黃羊說:「祁午確實是我的兒子,可您問的是誰能去當法官,而不是問祁午是不是我的兒子。」平公很滿意祁黃羊的回答,於是又派祁午當了法官,後來祁午果然成了能公正執法的好法官。
孔子聽說這兩個故事後稱贊說:「好極了!祁黃羊推薦人才,對別人不計較私人仇怨,對自己不排斥親生兒子,真是大公無私啊!」
後來,人們就用「大公無私」這個成語,形容完全為集體利益著想,沒有一點私心。也可以指處理事情公正,不偏向任何一方。
『貳』 儒,法,道,墨政治學說的主要內容分別是什麼
1、儒家政治學說以「禮治」和「德治」為主要內容,其核心是「仁政」,主張為政以德,修已治人,即,以道德教化,修身養性來實行統治,反對以苛政,刑律治天下
2、法家強調「法」「術」「勢」為核心的政治觀,主張以明令顯法和統治術來駕奴人民
3、道家的政治學說以「法自然」為思想核心,在統治手法上強調「無為而治」
4、墨子的政治學說以「兼愛」「非政」為中心,主張以緩和社會矛盾來維持統治.
諸子百家簡介
一、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孔子》、《孟子》、《荀子》
儒家是戰國時期重要的學派之一,它以春秋時孔子為師,以六藝為法,崇尚「禮樂」和「仁義」,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張「德治」和「仁政」,重視道德倫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養的一個學術派別。
儒家強調教育的功能,認為重教化、輕刑罰是國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主張「有教無類」,對統治者和被統治者都應該進行教育,使全國上下都成為道德高尚的人。
在政治上,還主張以禮治國,以德服人,呼籲恢復「周禮」,並認為「周禮」是實現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至戰國時,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兩派。
二、道家:代表人物:老子、莊子。作品:《道德經》、《莊子》
道家是戰國時期重要學派之一,又稱「道德家」。這一學派以春秋末年老子關於「道」的學說作為理論基礎,以「道」說明宇宙萬物的本質、本源、構成和變化。認為天道無為,萬物自然化生,否認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張道法自然,順其自然,提倡清靜無為,守雌守柔,以柔克剛。政治理想是「小國寡民」、「無為而治」。老子以後,道家內部分化為不同派別,著名的有四大派:莊子學派、楊朱學派、宋尹學派和黃老學派。
三、墨家:代表人物:墨子。作品:《墨子》
墨家是戰國時期重要學派之一,創始人為墨翟。
這一學派以「兼相愛,交相利」作為學說的基礎:兼,視人如己;兼愛,即愛人如己。「天下兼相愛」,就可達到「交相利」的目的。政治上主張尚賢、尚同和非攻;經濟上主張強本節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同時,又提出「非命」的主張,強調靠自身的強力從事。
墨家有嚴密的組織,成員多來自社會下層,相傳皆能赴火蹈刀,以自苦勵志。其徒屬從事談辯者,稱「墨辯」;從事武俠者,稱「墨俠」;領袖稱「巨(鉅)子」。其紀律嚴明,相傳「墨者之法,殺人者死,傷人者刑」(《呂氏春秋·去私》)。
墨翟死後,分裂為三派。至戰國後期,匯合成二支:一支注重認識論、邏輯學、數學、光學、力學等學科的研究,是謂「墨家後學」(亦稱「後期墨家」),另一支則轉化為秦漢社會的游俠。
四、法家:代表人物:韓非、李斯。作品:《韓非子》
法家是戰國時期的重要學派之一,因主張以法治國,「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故稱之為法家。春秋時期,管仲、子產即是法家的先驅。戰國初期,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等開創了法家學派。至戰國末期,韓非綜合商鞅的「法」、慎到的「勢」和申不害的「術」,以集法家思想學說之大成。
這一學派,經濟上主張廢井田,重農抑商、獎勵耕戰;政治上主張廢分封,設郡縣,君主專制,仗勢用術,以嚴刑峻法進行統治;思想和教育方面,則主張禁斷諸子百家學說,以法為教,以吏為師。其學說為君主專制的大一統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理論根據和行動方略。
《漢書·藝文志》著錄法家著作有二百十七篇,今存近半,其中最重要的是《商君書》和《韓非子》。
『叄』 中國古代行政倫理規范主要包括哪些內容
自國家產生以來,我們的祖先就注重對行政倫理—官德的思考,給我們留下了大量的官箴書。主要有以下幾點:
1.平易近人,為政之本
「平易近民,為政之本」是古代君主立國安邦的根本。《尚書·五子之歌》:「皇祖有訓,民可近不可下。民為邦本,本固邦寧」。周公就認為周文王之所以能建立周的基業,關鍵在於得到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因此必須「徽柔懿恭,懷保小民,惠鮮鰥寡。」同時這也是各級官吏應當具備的基本的行政倫理道德。朱熹對此非常重視,「為守令第一是民事為重,其次則便是軍政。」
2.忠於職守,勤政敬業
「忠於職守,勤政敬業」是古代統治者和士大夫大力提倡的官員必須具有的道德規范,也是實現民為政本的基本途徑。早在西周時期,周文王就「自朝至於日中昃,不遑暇食」,勤於政事,不敢有絲毫懈怠。
3.秉公去私,勇於任事
「秉公去私,勇於任事」是古代官員的又一行政倫理道德規范,也是實現民為政本的又一基本途徑。孔子指出「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能不正」。
4.求真務實,嚴信執法
求真務實是為人處世的基本原則,也是平易近民、勤政敬業、秉公去私的根本,也是官員行政倫理道德規范的主要內容。了解事實的真相是從事行政事務的第一步,在此基礎上,才能制定相應的規章制度,探求解決問題的對策和措施。
滿意請採納
『肆』 儒、法、道、墨各家政治學說的主要內容分別是什麼
中國儒家倫理學說的形成,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先秦是儒家倫理思想的形成時期,孔子的倫理學說的提出,是儒家倫理思想體系初步建立的標志。孔子倫理學說的內容極其豐富,概括起來主要是以下兩點:一是以「仁」為基本范疇的倫理思想體系,二是以「孝」為核心的道德規范體系。孔子對「仁」的本質含義解釋是「愛人」[①],並把「仁」與「孝悌」緊密地聯系在一起,認為「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②]「愛人」從一定意義上講,是原始社會氏族血親之愛自然感情的遺留,孔子把血親之愛延伸到一切社會群體,認為「四海之內,皆兄弟也」,[③]把「愛人」擴大為社會人際關系遵行的普遍原則。孔子對儒家倫理學說的貢獻是多方面的。中國封建道德是以「三綱五常」為核心組成的規范體系,「三綱」中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忠君」、「孝親」思想,「五常」中的「仁、義、禮、智、信」,這些道德意識及其規范是孔子首先提出的。孔子之後,經過孟子、荀子、董仲舒、朱熹等歷代思想家和政治家的闡發,形成了一套內容博大精深的儒家倫理思想體系和道德規范。有關這方面著述甚多,可謂汗牛充棟。
秦漢是儒家倫理學說走上政治化、社會化的時期。漢代中葉以前,這一學說就對封建法制不同程度地產生過影響。自董仲舒對儒家學說進行加工改造建立新的儒家體系,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包括「德主刑輔」思想在內的儒家學說成為歷代治國的指導思想。
儒家倫理思想的基本要點是:(1)維護宗法等級制度的「三綱」是封建道德的基本原則。「三綱」是指「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在這三種關系中,君、父、夫處於主導地位,臣、子、妻分別處於從屬地位。「三綱」是封建道德的綱領。(2)仁、義、禮、智、信等「五常」,是封建道德的准則。「仁」是指處理人與人關系的出發點,「義」是指對不同的人所賦的不同義務,「禮」是指行為方式是否符合社會規范,「智」是指道德意識,「信」是指道德實踐。在「五常」中,「仁」被稱為「五常」之首[④],「仁」和「義」合稱為「仁義」,是「五常」的核心。(3)基於「三綱」的要求,「忠君」、「孝親」和「貞節」是封建道德的主要規范。「忠君」居於封建道德規范之首,要求全體臣民對君主絕對服從和效忠,《宗經》說:「天之所覆,地之所載,人之所履,莫大於忠。」「孝親」是封建社會最基本的道德規范,《孝經》說:「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意思是「孝親」是效忠的基礎。「貞節」是專門為婦女制定的道德規范,反映了家族主義觀念和輕視婦女的思想意識。(4)基於「五常」的要求,在處理人與人的關系中要貫徹「君禮臣忠,父慈子孝,夫良婦順,兄友弟恭,朋友有信」這些各有其情、互負義務的精神。(5)從仁義道德的要求出發,君主要施行「仁政,官吏要克己奉公」、「愛民如子」,人與人要講信修睦,扶弱抑暴,奉行恕道。
『伍』 祁黃羊去私的中心內容
通過對祁黃羊唯賢是舉的事跡的描寫,贊揚祁黃羊以國家利益為重,不顧個人恩怨的優秀品質。(祁黃羊出於公心「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子」推薦人才的做法。值得肯定,公正無私,唯才是舉的做法今天仍應大力提倡)
祁黃羊對平公咨詢的回答是完全正確的,從邏輯的角度看運用概念要注意所運用概念的含義(內涵)具有確定性,是什麼就是什麼,不得隨心所欲增加或減少概念含義的內容。祁黃羊根據「可為」與「不可為」正確的回答了問題而不把個人的親疏恩怨摻進其中。否則就就不能准確回答了平公所問的問題了。祁黃羊沒有私心正確把握概念的而備受人們稱道
『陸』 概括先秦中國主要思想流派代表人物各自主張及影響
諸子百家之中最為流傳的是:儒家、道家、陰陽家、法家、名家、墨家、雜家、農家、小說家 、縱橫家.
一、儒家: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論語》、《孟子》、《荀子》
儒家是戰國時期重要的學派之一,它以春秋時孔子為師,以六藝為法,崇尚「禮樂」和「仁義」,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張「德治」和「仁政」,重視道德倫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養的一個學術派別.
儒家強調教育的功能,認為重教化、輕刑罰是國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主張「有教無類」,對統治者和被統治者都應該進行教育,使全國上下都成為道德高尚的人.
在政治上,還主張以禮治國,以德服人,呼籲恢復「周禮」,並認為「周禮」是實現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至戰國時,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兩派.
孟子的思想主要是「民貴君輕」,提倡統治者實行「仁政」,在對人性的論述上,他認為人性本善,提出「性善論 」,與荀子的「性惡論」截然不同,荀子之所以提出人性本惡,也是戰國時期社會矛盾更加尖銳的表現.
二、道家:
代表人物:老子、莊子、列子.作品:《道德經》、《莊子》、《列子》
道家是戰國時期重要學派之一,又稱「道德家」.這一學派以春秋末年老子關於「道」的學說作為理論基礎,以「道」說明宇宙萬物的本質、本源、構成和變化.認為天道無為,萬物自然化生,否認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張道法自然,順其自然,提倡清靜無為,守雌守柔,以柔克剛.政治理想是「小國寡民」、「無為而治」.老子以後,道家內部分化為不同派別,著名的有四大派:莊子學派、楊朱學派、宋尹學派和黃老學派.
三、墨家:
代表人物:墨子.作品:《墨子》
墨家是戰國時期重要學派之一,創始人為墨翟.
這一學派以「兼相愛,交相利」作為學說的基礎:兼,視人如己;兼愛,即愛人如己.「天下兼相愛」,就可達到「交相利」的目的.政治上主張尚賢、尚同和非攻;經濟上主張強本節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同時,又提出「非命」的主張,強調靠自身的強力從事.
墨家有嚴密的組織,成員多來自社會下層,相傳皆能赴火蹈刀,以自苦勵志.其徒屬從事談辯者,稱「墨辯」;從事武俠者,稱「墨俠」;領袖稱「巨(鉅)子」.其紀律嚴明,相傳「墨者之法,殺人者死,傷人者刑」(《呂氏春秋·去私》).
墨翟死後,分裂為三派.至戰國後期,匯合成二支:一支注重認識論、邏輯學、數學、光學、力學等學科的研究,是謂「墨家後學」(亦稱「後期墨家」),另一支則轉化為秦漢社會的游俠.
四、法家:
代表人物:韓非、李斯.作品:《韓非子》
法家是戰國時期的重要學派之一,因主張以法治國,「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故稱之為法家.春秋時期,管仲、子產即是法家的先驅.戰國初期,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等開創了法家學派.至戰國末期,韓非綜合商鞅的「法」、慎到的「勢」和申不害的「術」,以集法家思想學說之大成.
這一學派,經濟上主張廢井田,重農抑商、獎勵耕戰;政治上主張廢分封,設郡縣,君主專制,仗勢用術,以嚴刑峻法進行統治;思想和教育方面,則主張禁斷諸子百家學說,以法為教,以吏為師.其學說為君主專制的大一統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理論根據和行動方略.
《漢書·藝文志》著錄法家著作有二百十七篇,今存近半,其中最重要的是《商君書》和《韓非子》.
五、名家:
代表人物:鄧析、惠施、公孫龍和桓團.作品:《公孫龍子》
名家是戰國時期的重要學派之一,因從事論辯名(名稱、概念)實(事實、實在)為主要學術活動而被後人稱為名家.當時人則稱為「辯者」、「察士」或「刑(形)名家」.代表人物為惠施和公孫龍.
六、陰陽家:
代表人物:鄒衍
陰陽家是戰國時期重要學派之一,因提倡陰陽五行學說,並用它解釋社會人事而得名.這一學派,當源於上古執掌天文歷數的統治階層,代表人物為戰國時齊人鄒衍.
陰陽學說認為陰陽是事物本身具有的正反兩種對立和轉化的力量,可用以說明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五行學說認為萬物皆由木、火、土、金、水五種原素組成,其間有相生和相勝(葜)兩大定律,可用以說明宇宙萬物的起源和變化.鄒衍綜合二者,根據五行相生相勝說,把五行的屬性釋為「五德」,創「五德終始說」,並以之作為歷代王朝興廢的規律,為新興的大一統王朝的建立提供理論根據.
《漢書·藝文志》著錄此派著作二十一種,已全部散佚.成於戰國後期的《禮記·月令》,有人說是陰陽家的作品.《管子》中有些篇亦屬陰陽家之作,《呂氏春秋·應同》、《淮南子·齊俗訓》、《史記·秦始皇本紀》中保留一些陰陽家的材料.
七、縱橫家:代表人物:蘇秦、張儀.創始人:鬼穀子.主要言論傳於《戰國策》
縱橫家是中國戰國時以縱橫捭闔之策游說諸侯,從事政治、外交活動的謀士.列為諸子百家之一.主要代表人物是蘇秦、張儀等.
戰國時南與北合為縱,西與東連為橫,蘇秦力主燕、趙、韓、魏、齊、楚合縱以拒秦,張儀則力破合縱,連橫六國分別事秦,縱橫家由此得名.他們的活動對於戰國時政治、軍事格局的變化有重要的影響.
《戰國策》對其活動有大量記載.據《漢書·藝文志》記載,縱橫家曾有著作「十六家百七篇」.
八、雜家:
代表人物:呂不韋
雜家是戰國末期的綜合學派.因「兼儒墨、合名法」,「於百家之道無不貫綜」(《漢書.藝文志》及顏師古注)而得名.秦相呂不韋聚集門客編著的《呂氏春秋》,是一部典型的雜家著作集.
九、農家:
農家是戰國時期重要學派之一.因注重農業生產而得名.此派出自上古管理農業生產的官吏.他們認為農業是衣食之本,應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孟子.滕文公上》記有許行其人,「為神農之言」,提出賢者應「與民並耕而食,饔饗而治」,表現了農家的社會政治理想.此派對農業生產技術和經驗也注意記錄和總結.《呂氏春秋》中的〈上農〉、〈任地〉、〈辯土〉、〈審時〉等篇,被認為是研究先秦農家的重要資料.
十、小說家:
小說家,先秦九流十家之一,乃採集民間傳說議論,藉以考察民情風俗.《漢書·藝文志》雲:「小說家者流,蓋出於稗官.街談巷語,道聽途說者之所造也.」
諸子百家簡述諸子百家中,儒家創始人孔子因繼承三代中原文化正統,在諸子百家中脫穎而出.以致儒家學說不僅在諸子百家中地位顯著,而且還成為傳統文化的主流、核心內容,對中民民族精神形成產生了無與倫比的影響.事實上,我們可以說,儒家並非通常意義上的學術或學派,儒家學說是華夏民族的文化精華,也是華夏固有價值系統的一種表現.它已滲透傳統文化的每一根毛細血管之中,極大地影響著中國文化的每一個領域.凡是從中國土壤里產生的學說思想、宗教派別,甚至是外來文化、外來宗教,都不能避免帶上儒家文化的痕跡.於今而言,猶不止此.儒家思想亦對世界文化還產生了永久的影響(我們知道,日本和「四小龍」推崇儒學也是在它們已實現或者基本現代化後,為解決現代化所帶來的信仰危機、道德滑坡問題而採取的補偏救弊措施.所謂「東南亞文化圈」,基本上就是以儒學為主體的文化構成模式.它有力地推動了東南亞的社會文明與進步.隨著歷史的發展,儒家倫理正在進入西方國家). 關於對諸子百家的派別歸類,司馬談列舉了六家,「乃論六家之要指曰:易大傳:『天下一致而百慮,同歸而殊途.「夫陰陽、儒、墨、名、法、道德,此務為治者也」(《史記·太史公自序》).《漢書·藝文志》中的劉歆《七略》的諸子略分為十家:儒、道、陰陽、法、名、墨、縱橫、雜、農、小說.除去小說家不談,所以稱「九流十家」.
諸子所以說是政治學派的總稱,是因為其各家的基本宗旨大都是為國君提供政治方略.儒家主張以德化民;道家主張無為而治;法家主張信賞必罰;墨家主張兼愛尚同;名家主張去尊偃兵.漢代以後,墨家和名家成為絕學,農家獨立成一門技術性學科,陰陽家演化為神秘的方術.因此對後來大一統王朝政治產生影響的只有儒、道、法.
諸子百家的許多思想給後代留下了深刻的啟示.如儒家的「仁政」、「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恕道」;孟子的古代民主思想;道家的辯證法;墨家的科學思想;法家的唯物思想;兵家的軍事思想等,在今天依然閃爍光芒.便是那「詭辯」的名家,也開創了中國哲學史上的邏輯學領域.我們可以、也應該鑒借儒家的剛健有為精神,來激勵自己發憤圖強;鑒借儒家的公忠為國精神,來培育自己的愛國情懷;鑒借儒家的「以義制利」精神,來啟示自己正確對待物質利益,鑒借儒家的仁愛精神,來培育自己熱愛人民的高尚情操;鑒借儒家的氣節觀念,來培育自己的自尊、自強的獨立人格;也鑒借墨家的「兼愛」、「尚賢」、「節用」;道家的「少私寡慾」、「道法自然」;法家的「廢私立公」等等思想.
十一、兵家.兵家主張運用武力通過戰爭來達到統一國家的目的.創始人是孫武兵家又分為兵權謀家、兵形勢家、兵陰陽家和兵技巧家四類.
兵家主要代表人物,春秋末有孫武、司馬穰苴;戰國有孫臏、吳起、尉繚、魏無忌、白起等;漢初有張良、韓信等.今存兵家著作有《黃帝陰符經》、《六韜》、《三略》、《孫子兵法》、《司馬法》、《孫臏兵法》、《吳子》、《尉繚子》、《將苑》、《百戰奇略》、《唐太宗李衛公問對》等.各家學說雖有異同,然其中包含豐富的樸素唯物論與辯證法因素.兵家的實踐活動與理論,影響當時及後世甚大,為我國古代寶貴的軍事思想遺產.【出自】西漢·司馬遷《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賈生年少,頗通諸子百家之書.文帝召以為博士.」
望採納
『柒』 祁黃羊去私翻譯
《祁黃羊去私》翻譯如下:
晉平公問祁黃羊說:「南陽缺個縣令,哪一個是擔任這官職的合適人選呢?」祁黃羊說:「解狐可以勝任。」平公說:「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嗎?」(祁黃羊)回答說:「您問(誰)適合,不是問我的仇人是(誰)。」平公(稱贊)說:「好!」就任用了解狐。都城的人(都)稱贊(任命解狐)好。
過了一段時間,平公又問祁黃羊說:「國家少個掌管軍事的官,誰擔任合適?」(祁黃羊)答道:「祁午合適。」平公說:「祁午不是你的兒子嗎?」(祁黃羊)回答說:「您問(誰)適合,不是問我的兒子是(誰)。」平公(又稱贊)說:「好!」,就又任用了祁午。
都城的人(又一致)稱贊(任命祁午)好。孔子聽到了這件事,說:「祁黃羊的話,真好啊!(他)推薦外面的人,不(感情用事)排除自己的仇人,薦舉自家的人,不(怕嫌疑)避開自己的兒子,祁黃羊可以稱得上是大公無私了。」
二、原文:
晉平公問於祁(qí)黃羊曰:「南陽無令,其誰可而為之?」黃羊對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對曰:「君問可,非問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國人稱善焉。
居有間,平公又問祁(qí)黃羊曰:「國無尉,其誰可而為之?」對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耶?」,對曰:「君問可,非問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國人稱善焉。
孔子聞之,曰:「善哉,祁(qí)黃羊之論也!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子,祁黃羊可謂公矣。」
(7)去私中心內容概括擴展閱讀:
"祁黃羊去私"是出自《呂氏春秋·去私》的一篇文章,文章通過對祁黃羊唯賢是舉的事跡的描寫,贊揚祁黃羊以國家利益為重,不顧個人恩怨的優秀品質。
《呂氏春秋》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有組織按計劃編寫的文集,上應天時,中察人情,下觀地利,以道家思想為基調,堅持無為而治的行為准則,用儒家倫理定位價值尺度,吸收墨家的公正觀念、名家的思辨邏輯、法家的治國技巧,加上兵家的權謀變化和農家的地利追求。
哲學意義上的自然主義,是對人類反省而形成的。反映在國家治理思維上,古希臘曾經誕生了自然法思想,以芝諾為代表的斯多葛派主張自然法,到古羅馬的西塞羅,對自然法理論完整化體系化。
自然法學說認為,人類社會的現存法律為人定的(包括制定法和習慣法),而超越於人定法之上的是自然法。所謂自然法,指存在於自然中的理性,具有普遍性和永恆性,表現了自然的和諧和完美。人定法則由於人類的認識局限和私利屏蔽,肯定會有缺陷,因之,人定法必須服從於自然法。
具體的法理,就是人定法自身的合法性和正當性,不可能經由人定法來證明,而必須依賴於自然法來證明,不合於自然法的人定法沒有合法性。合於自然法為「善法」,不合於自然法為「惡法」,惡法非法。
在中國,老子的道,具有自然法的意義,但是,老子僅僅強調了「道法自然」,再沒有細說。《呂氏春秋》則發展了老子的思想,通過十二紀,把人的行為與自然秩序一體化,在自然秩序中驗證社會管理的正當性。
『捌』 文言文去私的答案
【選文】
晉平公問於祁黃羊(1)曰:「南陽無令,其誰可而為之?」祁黃羊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對曰:「君問可,非問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國人稱善焉。
居有間,平公又問祁黃羊曰:「國無尉,其誰可而為之?」對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對曰:「君問可,非問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國人稱善焉。孔子聞之曰:「善哉,祁黃羊之論也!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子,祁黃羊可謂公矣。」
【注釋】
(1)[祁黃羊]晉大夫,名奚,字黃羊。
【練習】
1、將本文分為三層,用「||」在原文中隔開。並概括層意。
(1)
(2)
(3)
2、下邊句子中的「之」字與「臣之子」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孔子聞之 B、吾欲之南海
C、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 D、午非子之子邪
3、與「其誰可而為之」語氣完全相同的一句是( )
A、解狐非子之仇邪 B、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C、其如土石何 D、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
4、下面對文中四句話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A、「遂用之」,是說解狐被祁黃羊任用做縣令。
B、「居有間」,是說祁黃羊與晉平公居住了一段時間。
C、「祁黃羊之論」指的是祁黃羊向晉平公推薦他的兒子作「尉」所說的一番話。
D、孔子稱贊「祁黃羊可謂公矣」的原因是「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子」。
5、對《去私》這段文字的中心內容概括准確的一項是( )
A、 通過對晉平公任作賢才的事跡的描寫,贊揚了晉平公知人善用的優秀品質。
B、 通過對祁黃羊唯賢是舉的事跡的描寫,贊揚祁黃羊知人善用的優秀品質。
C、 通過對祁黃羊唯賢是舉的事跡的描寫,贊揚祁黃羊以國家利益為重、不顧個人恩怨的優秀品質。
D、 通過對晉平公任用賢才的事跡的描寫,贊揚了晉平公善於聽取採納他人正確意見的優秀品質。
6、翻譯下列句子:
(1) 君問可,非問臣之仇也。
(2) 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子,祁黃羊可謂公矣。
本文的主旨是「去私」。文章先泛論「去私」的道理,然後引用一些事例做例證。這種結構在古代論說類文章里比較常見。文中重點寫了兩個事例,一個是著眼於國家的利益而不顧一己的恩怨,一個是為了守法而處死自己的兒子。這兩個事例內容具體,形象鮮明,很有說服力。
文章結尾落到「王伯之君」應該「誅暴而不私」上,這恐怕只能看作是無視歷史與現實的痴人說夢了。
『玖』 去私的中心內容
祁黃羊因公推薦自己的仇人和自己的兒子,能看到他們的優點,並不偏向,是大公無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