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算力簡介 » 波斯特去中心化

波斯特去中心化

發布時間: 2021-04-21 07:02:04

⑴ 如何理解和把握新媒體藝術的主要類型與特徵

新媒體藝術的先驅者羅伊·阿斯科特(Roy Ascott)說,新媒體藝術最鮮明的特質為連接性與互動性,其表現形式很多,但它們的共同點只有一個,那就是用戶經由和作品之間的互動、參與改變了作品的影像、造型、甚至意義。新媒體藝術與國際互聯網的結合,使它具有了超大容量、超越時空、雙向傳播、高度共享、平等對話等特徵。[5]
一、20世紀初期的新媒體藝術實踐
20世紀的新媒體藝術發展史,還直接與各種媒體實踐以及新藝術經驗有直接的淵源關系,它們包括「20世紀60年代的觀念藝術,由早期未來主義宣言和達達主義式行為以及稍後出現的偶發藝術脫胎轉變而成的70年代表演藝術,同時五六十年代的前衛藝術實驗中也出現了依賴機械技術的動力藝術和最早的電子藝術作品」,這其中也涉及錄像以及稍後的計算機網路藝術等。[5] (p174)
當我們提到20世紀藝術的發展源流時,馬塞爾·杜尚(Marcel Duchamp,1887-1968年)和約翰·凱奇(John Cage,1912-1992年)是兩個不可迴避的人物。杜尚是歐洲「新」達達(Neo-Dada)、觀念藝術和新媒體藝術的開山鼻祖,是他最先把藝術從架上還原為日常生活中的現成品;他以一種全新的方式把藝術家置於藝術創作過程中非常核心的地位,使藝術家們不再受畫布牽制而可以自由地通過任何可能的方式來表達他們的任何觀念;也是他第一次把藝術的主題拉到了日常生活的政治學、現成物和觀眾的視角;當代先鋒藝術家們的一個重要審美取向是把藝術當成一種「個人的敘事」,這也是從杜尚那裡開始的。
凱奇是「激浪派」(the Fluxus)、先鋒藝術(the avant-garde)和實驗音樂的代表人物,「他強調藝術結構上的隨機,對環境開放的態度,以及建立在他所欣賞的禪宗基礎之上的,考慮到自然和過程的東方價值觀」,[5](p174) 他從東方哲學和禪宗思想的獨特視角出發來理解音樂與藝術,發掘出了藝術中的「偶然性」因素,並在他的音樂創作中開始了對東方民族直觀、合一、整體的人生態度進行探索。韓裔錄像藝術家白南准(Nam June Paik)也說:「當拼貼技術代替油彩和畫筆的時候,顯像管就將代替畫布。」他用電視機和顯示器來實踐著凱奇的思想。他的《禪之電影》(Zen For Film)的創作靈感就直接受到凱奇代表作《4分33秒》(4』33」,1952)的影響,而凱奇在這部作品中想告訴觀眾的是:天下大道盡在一切無心之中,這和杜尚的把藝術歸還於生活的理念是不謀而合的。
「凱奇的基本思想就是讓觀眾意識集中於一點的『非焦注』(un-focusing)思想。他認為藝術家創作的不是某種脫離觀眾或者封閉的東西,相反的,藝術家的創作使觀眾更向外開放,更了解他們自己和他們的環境。」[6](p6) 他的代表作之一《Atlas Eclipticalis》聽來像是一群雜亂無章的怪音,是生活中各式各樣聲音的組合。吱吱呀呀開關門的聲音,叮叮當當器具碰撞的聲音,還有自然界各種聲響交融在一起,形成一場偶發的自然韻律的混響。
杜尚和凱奇的出現改變了現代藝術的進程他們以開創性的姿態更新了藝術媒體與觀念,他們的作品所傳達出來的藝術理念也成為後世新媒體藝術家實踐可資借鑒的思想源泉。實際上,他們對後世的影響並不局限於他們的作品,更在於他們在作品中所要呈現和已經表達了的,是他們賦予現代藝術各種形式以存在合法性的試驗。
在杜尚與凱奇的藝術觀念的影響下,新一代的藝術家們,像喬治·馬西歐納斯、約瑟夫·波伊斯、白南准、羅伯特·勞申伯格(Robert Rauschenberg)、安迪·沃霍爾(Andy Warhol)、讓-呂克·戈達爾(Jean-Luc Godard)、維托·阿孔奇(Vito Acconci)、布魯斯·瑙曼(Bruce Nauman)、丹·格拉漢姆(Dan Graham)、瓊·喬納斯(Joan Jonas)、謝莉·納謝特(Shirin Neshat,1957-)、比爾·維奧拉(Bill Viola)、加里·希爾(Gary Hill)、皮皮洛蒂·里斯特(Pipilotti Rest)等人逐漸從架上繪畫、色彩、線條、認知方式與傳統的藝術思維的束縛中解放出來,逐漸把藝術實踐擴展到新的領域在20世紀50-60年代的波譜藝術以及光雕塑藝術、活動雕塑、極簡主義、偶發藝術、觀念藝術等藝術實踐中,拼貼、戲仿、復制、解構和偶然性因素等後現代主義美學范疇被普遍地運用於藝術的創造與實踐中;新的媒體、新的觀念、新的技術被越來越多地應用到藝術創作中去,由杜尚和凱奇所開創的開放的、多元的藝術觀念走向也逐步在世界范圍內獲得認同。由此,新媒體藝術的發展直接受到來自媒體、技術和藝術理念變革的影響,發展到今天,可以說,已蔚為大觀,自成一派。
二、新媒體藝術「新」在何處?
新媒體藝術從開始的靜態傳輸,到現在的動態顯示方式,從被動地要求觀眾觀看到互動參與,從滑鼠、鍵盤的輸入到通過自身肢體行為的藝術呈現,既是藝術創意的突破,也是技術的合理應用。互動多媒體技術的介入,也使觀眾由一個完全的被動者,變成主動的參與者,極大地凸顯了觀眾的參與性、沉浸感與娛樂性。概括起來,筆者認為新媒體藝術的「新意」,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藝術載體的多元化:超媒體。在藝術發展史上,藝術載體經歷了以下介質的變遷,聲音媒介(勞動號子、口傳藝術音樂等)視覺媒介(書法、繪畫、行為藝術的、雕塑線條圖像等體體它們的排列重組、拼貼移用、凝結再現所形成的新的「媒體聚合物」,成為新媒體藝術表現方式的新型載體,這就是「新媒體」的意義之所在。
2.藝術生成方式的跨學科性:新技術。在藝術思維的支配與組織之下,新媒體藝術的生成手段幾乎借鑒了現有學科門類的技術理念與方法,生物學、光學、化學、材料科學、計算機信息處理科學以及互聯網技術、虛擬現實技術、遠程傳播與通信技術甚至基因技術等都可以成為促成一件新媒體藝術作品的生成手段。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與分工的細化,更多的新技術手段將被引入藝術創作之中,從而將人類帶進令人眼花繚亂的新媒體藝術王國之中,從這點上講,新媒體藝術對現代科技所採取的是一種開放與自由的態度,可以說,新媒體藝術最大限度地實現了技術與藝術的融合。
3.內容與形式的非傳統性:新藝術。從本質上講,新媒體藝術不同於現存的任何一種藝術樣式它也不是後現代主義藝術的「亞群體」。多媒體技術平台的普及與技術開發本身蘊含的可操作性、互動性與大眾化因素也真正地把藝術從天堂拉到了人間,成為普通大眾的生活方式之一。我們看到,熟練運用數碼相機、低成本拍攝和非線性技術製作DV(Digital Video,即數字視頻)、操作動畫制圖軟體創作Flash動畫、利用RSS技術創建「博客」(blog)等已經成為現代人的生活方式;隨著教育的普及,新技術和多媒體工具將會被更多人掌握,因而新媒體藝術將是真正意義上的「大眾化藝術」;由於反映的是新新人類的生存體驗方式,它們必然會以新的認知結構,全方位地呈現人類新的生活狀態與生存實踐方式,故而,它在內容上所具有的新穎性與前瞻性也不容置疑。
4.藝術創作者與接受者之間的即時互動:新視角。從藝術家的角度來說,新媒體藝術賦予了藝術家新的自由,當然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他應熟練掌握藝術與科學技術等跨學科的知識體系,從而成為具有「技藝」的藝術家。從藝術角度來定位,技術是對藝術思維的呈現方式,也可以說新媒體藝術對藝術家與技術掌握者之間的合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專業的知識技術背景與技藝協作精神也是對新媒體藝術創作者的綜合素質的必然要求;對於廣大的新媒體藝術接受主體與研究者而言,新媒體藝術也提出了更專業的和更具知識性的要求,它突出地表現了創作與欣賞之間的互動。新媒體藝術直接利用新型的數字媒體作為藝術承載的介質、以現代科學技術手段與具有創造性的藝術思維相互融合與互動的產物它突出地表現了藝術家與技術人員的協同與合作載體再也不是單一的媒介平台它所跨越的是技術要素與藝術思維的雙向交集,是科學與藝術的合集。
三、「新媒體藝術」的定義
有學者稱,人類的藝術發展脈絡基本上呈現為「混媒體」—單媒體—多媒體—「超媒體」的趨勢。「人類早期藝術,是以人為載體的多媒體綜合藝術。其後,這些最具有表現力的媒介獲得了獨立發展,形成了與之相適應的單媒藝術,如繪畫、音樂、舞蹈、文學等。這些單媒藝術又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彼此交融,形成了新的綜合藝術,建築、戲劇、電影、電視等就是這樣誕生的。人類歷史上所曾有過的各種藝術門類,如今正以電腦為核心走向史無前例的綜合,多媒體藝術就是這種綜合的產物。」 [7](p88) 所謂的「多媒體藝術」可以理解成「新媒體藝術」的另一種稱謂。
新媒體藝術是由熟知網路、媒體和技術的精英們發揮個人天賦的結果目前所能看到的作品,新媒體藝術的創作者都有著很的技術背景。「在網路空間中擁有更大的活動權力的人,是那些能夠控制網路空間和網際網路技術的精英。他們是網路空間最優權勢的人,因為他們能控制虛擬技術。」 [8](p155) 信息、網路和新興科學技術在新世紀的勃興以及藝術理念與技術理性的跨學科綜合,給當代藝術帶來了全新的面貌:一種超越所有媒體、跨越多種媒介、融合科學、技術與美學、文學、藝術觀念的新型的藝術樣式得以在人類面前呈現出來,這就是「新媒體藝術」(New Media Art)。
總的說來,「20世紀下半葉以來的新媒體藝術,主要是各種具有時間性的媒體,如攝影、錄像、聲音和互動藝術,所以,它們又經常被歸於『時基媒體』(Time-based Media)的名義下。這個時代的新媒體藝術的另一個特徵是它們是一些運動電子形象,並在此基礎上提供了極大的再處理自由,以及它的虛擬性、互動性和網路化的可能。」 澳大利亞當代藝術專業雜志《亞太藝術》責任編輯蘇珊·阿克里特(Susan Acret)曾給新媒體藝術下了個定義,她寫到:「新媒體藝術是一個非常寬泛的詞,其主要特徵是先進的技術語言在藝術作品中的使用,這些技術包括電腦、互聯網及視頻技術創作出的網上虛擬藝術、視像藝術以及多媒體互動裝置和行為。」她的這一說法雖然不盡權威,但也說明新媒體藝術的技特性它是一種「技術化的藝術」。 概言之,「新媒體藝術」就是廣泛運用新興的「數字媒體」進行藝術構思、創造與傳播,體現新技術手段與藝術思維的融合,帶有互動式、沉浸感與虛擬現實特質,體現科技進步與人文精神互動的藝術形態;它是以「多媒體計算機及互聯網技術為支撐,在創作、承載、傳播、鑒賞與批評等藝術行為方式上全面出新,進而在藝術審美的感覺、體驗和思維等方面產生深刻變革的新型藝術形態。」
我們看到,想像力和新技術是新媒體藝術作品質量的關鍵性因素,在藝術構思與創新思維的基礎之上,融入先進的現代技術手段,其結果就是促成具有「多重媒體體驗」 和集視、聽、觸、味、嗅等綜合感官體驗的藝術類型的出現;此外,由於它同時跨越科技與藝術乃至更多學科門類的知識領域,加上其蘊含的技術成分所獨具的可操作性與「美感的未完成性」, 使其表現出明晰的交互性、動態生成性、非連續性以及時空的跨越性,新媒體藝術也是一種動態藝術。
總之,「科學精神」與「審美感悟」的融合構成了「新媒體藝術」的主要精神,技術中心主義的語境使之「從方法論上最能反映藝術的時代性,當代『科技性藝術』的耐人尋味,在於它結合了『感性美』與『理性思維』。透過科技與理性思維,它對現代藝術家開拓了不會有過的視覺經驗。在新媒體藝術的宇宙中,科技與藝術兩者繼續維持一種良性的結合與互動的狀態,就像藝術批評家基恩·榮格布拉德所說的那樣:「真正的文藝復興,就在藝術、科學和社會互動,一起糾纏成長的地方。」[7] 新媒體藝術正是在科技、藝術和社會文化的結合部中成長起來的。

⑵ 青少年如何培養自己的媒介素養

理解模式的觀點聲稱,所謂媒介素養就是理解媒介信息在製造、生產和傳遞過程中受到來自文化、經濟、政治和技術諸力量的強製作用,側重的是對於信息的判斷和理解能力。概括地說,所謂媒介素養就是指正確地、建設性地享用大眾傳播資源的能力,能夠充分利用媒介資源完善自我,參與社會進步。主要包括受眾利用媒介資源動機、使用媒介資源的方式方法與態度、利用媒介資源的有效程度以及對傳媒的批判能力等。 公民的媒介素養應包括四方面內容: 第二,學習判斷媒介信息的意義和價值; 媒介素養不僅包括接受媒介產品的能力,而且包括用獨立的批判的眼光看傳播媒介的內容和建設性地利用媒介的能力;媒介素養不僅是使用媒介的需要,還應該是一個現代社會公民素質的一部分。也有學者指出媒介素養就是指人們正確地判斷和估價媒介信息的意義和作用,有效地創造和傳播信息的素養。 「第二媒介時代」的概念是由美國媒介文化研究學者馬克.波斯特首先提出的。他認為在電影、廣播和電視中,為數不多的製作者將信息傳送給為數甚眾的消費者,播放模式有嚴格的限制,但隨著信息高速公路的先期介入以及衛星技術與電視、電腦和電話的結合,一種替代模式將很有可能促成一種集製作者、銷售者、消費者於一體的系統的產生,大眾媒介的第二個時代正躍入視野。 第二媒介的本質特徵就是雙向溝通和去中心化。以網路為例,互聯網「博客」「播客」的開通為公眾發布信息提供了平台,每一個公民既是受眾,也可能是傳者,現代社會的每一個個體成員都是媒介公民。

⑶ 人體內臟工作時間

人體內臟生物鍾工作時間提供給朋友,對養生保健很有益。

1. 卯時( 5點至7點 )大腸經旺,此時段由於人體血液精華較集中於大腸,因此大腸的蠕動能力以這時段最有利於排泄。
2. 辰時( 7點至9點 )胃經旺,此時段人體的血液精華將全力支援胃腑來幫助消化,把人體於卯時所吃下的食物加以加工製造,是人體一天中最有利於消化。(不原吃早餐的人,為了自己的健康,勸君一定要吃早餐,改變不良的飲食習慣。)
3. 巳時(9點至11點 )脾經旺,人體血液精華較集中於脾臟,以利脾臟將已消化過的食物機轉為離子,才能透過小腸壁進入血液,所以有利於吸收營養、生血。
4. 午時(11點至13點)心經旺,這時段人體血液精華較集中於心臟,來強化心臟功能,因此在這時段有利於周身血液循環,心火生胃土有利於消化。
5. 未時(13點至15點)小腸經旺,此時段人體血液將較全力來支援小腸,以增強小腸的吸收功能,以利將脾胃所消化的食物並機轉成為離子化的營養素透過小腸壁進入血液,再經由血管輸送給全身的細胞,所以有利於吸收營養。
6. 申時(15點至17點)膀胱經旺,此時段人體的血液精華將較集中於膀胱,以強化膀胱機能,有利於瀉掉小腸下注的水液及周身的"火氣。
7. 酉時(17點至19點)腎經旺,此時段人體的血液精華將較集中於腎臟,來增強腎臟功能以濾除血液中種種酸毒,多餘的血糖和尿蛋白等廢物,以維持人體血液的品質,所以有利於貯藏一日的臟腑之精華。
8. 戌時(19點至21點)心包經旺,,這時段人體的血液精華將較全力來支援心包(血管),以維護血管的正常功能,防止血管細胞的老化、硬化,心火生胃土有利於消化。
9. 亥時(21點至23點)三焦通百脈,人進入睡眠,百脈休養生息,這時段人體的血液精華將較集中於三焦(淋巴),以增強淋巴的機能,加強人體的免疫力,減少人體疾病的發生。
10.子時(23點至1點 )膽經旺,膽汁推陳出新,在這時段里人體精華將隨著血液的循環,全力的來支援肝臟,增強肝臟的解毒功能,讓肝臟於最巔峰狀態下製造膽汁貯存於膽囊備用。
11.丑時( 1點至3點 )肝經旺,肝血推陳出新,此時段人體血液精華全力支援膽腑,以利膽囊貯存膽汁來隨時幫助人體消化之用。

12.寅時( 3點至5點 )肺經旺,此時段人體的血液精華將較集中於肺臟,將肝貯藏的新鮮血液輸送百脈,迎接新的一天到來。不同的經對應人體的不同的功能系統,比如小腸對應人體的吸收功能,並不是簡單只對應實體的臟器

⑷ 媒介素養的內容

第一,了解基礎的媒介知識以及如何使用媒介;
第二,學習判斷媒介信息的意義和價值;
第三,學習創造和傳播信息的知識和技巧;
第四,了解如何使用大眾傳媒發展自己。」媒介素養不僅包括接受媒介產品的能力,而且包括用獨立的批判的眼光看傳播媒介的內容和建設性地利用媒介的能力;媒介素養不僅是使用媒介的需要,還應該是一個現代社會公民素質的一部分。也有學者指出,「媒介素養就是指人們正確地判斷和估價媒介信息的意義和作用,有效地創造和傳播信息的素養。」
「第二媒介時代」的概念是由美國媒介文化研究學者馬克.波斯特首先提出的。他認為「在電影、廣播和電視中,為數不多的製作者將信息傳送給為數甚眾的消費者,播放模式有嚴格的限制,但隨著信息高速公路的先期介入以及衛星技術與電視、電腦和電話的結合,一種替代模式將很有可能促成一種集製作者、銷售者、消費者於一體的系統的產生,大眾媒介的第二個時代正躍入視野。」第二媒介的本質特徵就是雙向溝通和去中心化。以網路為例,互聯網「博客」「播客」的開通為公眾發布信息提供了平台,每一個公民既是受眾,也可能是傳者,現代社會的每一個個體成員都是媒介公民。近幾年,各種虛假新聞,搞笑文字,惡搞圖片在網路上愈演愈烈,許多專家學者提出了規范網路行為的新要求,政府發布了相關法律政策,然而對公眾自身內在媒介素養的提高是關鍵。

⑸ 結合案例說明中國近代廣告出現了那些媒介形態為什麼會出現這些形態

一、視聽新媒體節目形態的內涵
「節目」,最早是指文藝演出的藝術作品。廣播電視誕生後,以其電子傳播的速度和覆蓋面的巨大優勢,迅速成為大眾傳播的主要媒體。幾乎所有的藝術節目都藉助它的優勢得到迅速傳播,因而「節目」一詞也從廣播電視中的文藝演出作品引申為電台電視台播放的一切項目。美國學者約翰·菲斯克認為,「節目是電視所輸出的有明確界定與標識的部分。它具有明確的時間與形式界線,與其他節目有類別上的相似之處,更有著明顯的差異。我們知道廣告不是電視節目中的一部分。我們知道一個節目什麼時候結束,另一個節目什麼時候開始。節目是穩定的、也是固定的實體,是以商品形似和生產和出售的,是由節目編排人員安排播出的。」由此可見,從廣義上,節目可以理解為不同媒介傳播的內容和形式。不過,這種理解過於寬泛,我們可以藉助相關學者對電視節目形態的研究,從狹義上,更好地理解視聽新媒體節目形態的內涵。
關於電視節目形態的定義,有多種不同的理解。有研究者認為:「電視節目形態指的就是與電視節目內容相對應的電視節目表現形式,他是電視節目製作方式的核心,提供著適用於不同內容的電視處理方法」。也有研究者認為,電視節目形態是電視節目內容存在的樣式和運動狀態,包括節目的名稱、主題、內容、形式、時長等,但不容忽視的是「電視節目形態在當代還被賦予了新的意涵——所謂節目形態,就是電視節目設計的基本模式」。還有研究者認為:「節目形態是構成一個廣播電視節目的各個形式要素依照不同的組合方式、不同的功能指向,而最終形成的節目的存在形態,具有相對穩定的外部形式和內部構造」。
歸納相關學者的研究,電視節目形態的內涵大致包括以下幾個方面:①電視節目形態是電視節目內容的表達形式與結構方式;②電視節目形態處於不斷發展變化的運動狀態之中;③電視節目形態還有電視節目設計模式的涵義。這些對於電視節目形態的研究,對於更好地理解視聽新媒體節目形態,具有重要的借鑒作用。
如果我們用一種歷史的的眼光看待視聽新媒體節目的話,所謂「視聽新媒體節目」應該是伴隨著視聽新媒體的誕生與發展,逐漸形成的不同於傳統廣播電視的節目內容和服務功能。此類節目要麼在結構形式上具備與傳統廣播電視節目不同的模式,要麼在服務功能上對傳統廣播電視節目有新的拓展。總之,視聽新媒體節目應該是傳統廣播電視播出平台上所沒有的內容、形式或服務。因此,即使是在新媒體平台上播出的傳統電視節目內容,如電視劇和電視欄目等等,也並不屬於視聽新媒體節目。
簡要總結視聽新媒體節目形態的內涵如下:第一,視聽新媒體節目形態是指與傳統廣播電視節目不同的內容、形式或服務,其突出特徵是基於互聯網技術的交互性。第二,視聽新媒體節目形態是指在數字新媒體平台播放的節目或提供的服務。第三,視聽新媒體節目形態處於不斷的運動發展變化中,新的品類將隨著視聽新媒體的發展不斷涌現和成熟完善。
二、視聽新媒體節目形態的類型
視聽新媒體節目形態的研究目前才剛剛開始,沒有現成的分類標准可循。筆者認為視聽新媒體節目形態的類型既可以按照播出平台分類,也可以按照技術應用分類,還可以按照內容創新分類。但是,無論按照什麼標准分類,視聽新媒體節目形態都應該是「傳統廣播電視媒體播出平台上沒有的節目形態」。遵循這個基本前提,綜觀目前廣播電視與互聯網融合過程中出現的各種新的節目內容和服務功能,本文嘗試為各種視聽新媒體節目形態進行分類。
按照視聽新媒體播出平台分類。目前,視聽新媒體節目的播出平台主要是傳統電視與互聯網融合所產生的新媒介形態,主要有電視與互聯網融合產生的網路視頻、IPTV,電視與移動互聯網融合產生的手機電視。相應地,產生了網路視頻欄目、IPTV與互動電視內容、手機電視節目等視聽新媒體節目形態。
按照視聽新媒體節目內容分類。在視聽新媒體發展過程中,由於傳者與受眾之間關系的變化,受眾參與程度的增強,微型碎片化內容增多,以及技術應用創新等因素,出現了公民視頻新聞、微電影、新媒體劇、富媒體廣告、電子游戲等視聽新媒體節目形態。
這些視聽新媒體節目形態都是目前傳統廣播電視播出平台上所沒有的,它們在新媒體發展過程中誕生,或者在傳統電視節目內容啟發下融合了視聽新媒體的技術特點從而煥發出勃勃生機。前者如公民視頻新聞、IPTV與互動電視內容、電子游戲、富媒體廣告等,後者如微電影、新媒體劇、網路視頻欄目、手機電視節目等。每一種視聽新媒體節目形態都有其不同的誕生、發展歷程和典型特徵。
1、微電影
微電影是一種短時長、低投入,可依託多元媒介平台製作播放的影像藝術內容產品。在共享、交互、傳播的新媒體時代,微電影的本質是一種參與和傾訴的影像方式。微電影的類型可以分為:廣告微電影、明星微電影、定製微電影、游戲微電影等。微電影之所以能成為視聽新媒體節目形態的一種,最為重要的原因是在網路時代,「微內容」廣受歡迎。網路播出平台的出現,「微內容」創作和傳播的雙重繁榮,改變了新媒體的內容生態環境,YouTube、優酷、土豆、六間房等視頻網站的崛起,UGC(用戶自製內容)的繁盛,社會專業製作力量的加入,讓「微電影」享用著「微時間」,成為大眾文化消費的新寵。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是網路的平台和空間造就了「微電影」,使之成為一種當之無愧的視聽新媒體節目形態。
2、新媒體劇
新媒體劇是依託新媒體環境完成製作和傳播,具備觀看自由靈活、類型豐富等特徵的影視劇節目類型。新媒體劇囊括網路劇、手機劇、公共視聽載體劇等多種類型,具有生產周期短、製作門檻低、投資風險小等特點。國外的網路劇發端於20世紀90年代,一般認為,植入了蘋果公司等信息產品的品牌廣告《地點》是美國第一部網路劇。2000年,我國一部原創網路劇《原色》上傳網頁。2005年,上海文廣和上海移動聯合推出了手機劇《新年星事》。2006年,優酷網、酷6網等視頻分享網站紛紛上線,越來越多的網路劇涌現出來。究其實質,新媒體劇是傳統電視劇在網路視頻、手機視頻和移動電視播出平台上的「變種」。其時間短的特性,成為新媒體劇不同於傳統電視劇的顯要特徵。一般來講,新媒體系列劇的單集時長10分鍾左右,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移動環境下用戶觀賞的「微時間」所決定的。同時,專門針對網路用戶的群體特徵和視聽新媒體播出平台的量身打造,也成為新媒體劇成為視聽新媒體節目形態之一的質的規定性。
3、公民視頻新聞
公民視頻新聞是由普通公眾拍攝、製作,發布在互聯網平台上,運用畫面與聲音符號體系對新近或正在發生的事實進行反映、報道、記錄、調查的視頻短片。吳信訓、王建磊將公民視頻新聞分為公共領域、親身經歷、主動調查、事先策劃和視頻合成五大類;蔡麗霞認為公民新聞的來源有現場見聞、自身事件、調查報道、自我報道四類。在表現形態上,公民視頻新聞和傳統電視新聞具有很大的差異。比如:公民視頻新聞一般沒有出鏡記者,沒有主持人,不設新聞導語;畫面因非專業設備拍攝而不甚清晰,鏡頭時而搖晃不穩,推拉搖移的運用也不甚合理等等。但是,恰恰由於公民自身對於新聞價值的判斷、非專業化的采訪攝制、音樂和字幕的運用與成熟的電視新聞不同,其獨特的節目形態特徵才愈加突出和明顯。公民視頻新聞的興起,一方面是由於數碼攝像機和電腦編輯系統等技術設備的普及,一方面顯現出公民社會參與意識的增強。目前,這種視聽新媒體節目形態已經反向發展到傳統電視的播出平台上,顯現出旺盛的生命活力。
4、網路視頻欄目
網路視頻節目發展到一定的階段時,出現了一種固定網站播出、固定節目時長、固定主持人等欄目化特徵明顯的網路視頻欄目,此類欄目屬於網路原創節目,不在傳統電視台播出。如搜狐網2007年1月開播的自製網路綜藝娛樂節目《大鵬嘚吧嘚》、人民網人民電視頻道於2009年底推出的原創新聞評論欄目《小六磚頭鋪》、中國傳媒大學在讀博士研究生林白(網名「林中白狼」)主持的原創網路脫口秀欄目《麻辣書生》、騰訊網2011年7月推出的原創紀實專題欄目《記錄》等等。2012年英國倫敦奧運會期間,鳳凰新媒體推出奧運原創節目《鏘鏘五環行》和《倫敦下午茶》同步在河南衛視、深圳衛視CUTV(城市聯合網路電視台)旗下的10餘家成員台的黃金時段落地播出,成為網路視頻節目逆襲傳統電視播出平台的最新例證。
5、IPTV與互動電視內容
所謂「IPTV與互動電視內容」是指,在以電視機為接受終端的 IPTV或雙向互動的有線數字電視上呈現的,區別於傳統電視媒介互動節目形式的,以網路技術為基礎的新型互動節目和服務項目。比如在電視機上實現的電視上網、互動游戲、虛擬社區、遠程醫療、可視通話、報刊訂閱等等。IPTV與雙向互動的有線數字電視融合了傳統電視內容和互聯網內容,用戶既可選擇影視直播、影視點播、時移電視,也可以瀏覽信息、家庭學習、休閑娛樂、視頻通信等。一般來講,IPTV互動內容可以分為「人機互動」與「人際互動」兩大類。我國現階段IPTV與雙向互動的有線數字電視主要以視頻點播的人機互動為主,以電視機為中介的人際互動也正在逐漸增多。
6、手機電視節目
手機電視節目是指在手機電視上播出的內容項目。手機電視節目無論是在節目編排、畫面鏡頭、音效、字幕,還是視覺傳達和節目模式方面,都與傳統電視節目具有明顯的差異,成為一種獨立的視聽新媒體節目形態。我國的手機電視業務始於2003年11月在海南舉行的博鰲亞洲論壇,當時由海南電視新聞中心製作的近70條相關視頻新聞通過移動、聯通兩家手機電視網路進行了業務傳輸。2005年,上海東方龍手機電視公司投資拍攝了中國第一部用高清攝像機拍攝的手機電視劇《白骨精外傳》。手機電視是一種嶄新的視聽新媒體,在傳播環境和受眾需求方面與傳統電視區別較大,隨著數字多媒體廣播的普及和發展,符合手機媒介特點的短視頻節目越來越受市場青睞。目前在世界范圍內,獨立於傳統電視節目之外,符合手機媒介傳播特點、傳播環境以及手機電視受眾接受生理和心理特性的新型視頻節目越發受到重視。
7、電子游戲[9]
電子游戲是一種基於計算機平台和數字技術的,鼓勵玩家以獲得身心愉悅為目的自願參加並要求玩家遵從特定的規則與目標的獨立於日常生活的娛樂活動。體驗是電子游戲的核心,電子技術對游戲體驗的影響有屏幕帶來的視覺體驗、輸入技術的革新帶來的觸覺體驗、互聯網帶來的交互體驗等,同時,電子技術的發展還會給玩家帶來更為沉浸的游戲體驗。玩法的革新、交互的簡化、美術的創新、音樂的豐富,游戲科技的發展可以使玩家更容易進入沉浸環境,從而深化游戲體驗。作為一種視聽新媒體節目形態,電子游戲賦予了參與者角色扮演的功能,傳統電視的「觀眾」變成了「演員」,在設計好的規定情境和游戲規則中表演或競技。這種視聽新媒體節目形態對傳統視聽節目的超越顯而易見。由於電子游戲與商業結合緊密,其類型化開發程度很高,產業化發展步伐很快,目前已經出現了在電視屏幕上進行遙感互動的游戲新品類。
8、富媒體廣告
隨著技術進步以及消費市場的成熟,出現了具備聲音、圖像、文字等多媒體組合的媒介形式,人們普遍把這些媒介形式的組合叫做富媒體(Rich Media),以此技術設計的廣告叫做富媒體廣告。簡而言之,富媒體廣告是運用多種網路技術製作而成的具有與用戶互動功能的互聯網廣告節目形態。網路技術發展為富媒體廣告提供了技術支持,巨大的市場空間為富媒體廣告帶來了不竭的動力,新媒體藝術的成熟確保富媒體廣告的創意完美呈現。彈出式、浮動式、互動式、flash、Java、3D、視頻等富媒體廣告的出現,豐富和擴展了傳統電視廣告的視聽表現和想像空間,最終讓富媒體廣告成為互聯網平台上的視聽新媒體節目形態。
三、視聽新媒體節目形態的特徵
由於新的播出平台的特性要求、新技術的應用、傳播理念的變化等因素,目前視聽新媒體節目形態不斷地創新與演變,逐漸顯現出一些基本的特徵。
1、新的播出平台
新的播出平台,決定了視聽新媒體節目形態的相應變化。以手機電視節目為例,移動互聯網把手機從單純的移動通話工具轉變為具有上網功能的移動視聽多媒體,手機上網、手機電視、手機報等功能齊備於一身。由於這種「帶著體溫」的第五媒介,有便攜性、隨身性、實時性、直接消費性等傳播屬性,智能手機終端實現了快速的數量增長和市場普及。相應地,手機電視也得到了快速發展,成為跨屏傳播時代傳統電視隨時隨地的「補償性媒體」。但是,由於手機電視的使用環境多是室外或者嘈雜的車站碼頭等公共場所,手機電視的節目內容和形態也需要在傳統電視節目基礎上做出調整,以適應這種移動媒介平台和受眾接收環境發生的變化。比如,手機電視移動收視的傳播特性決定了單個手機電視節目的時長應該縮短,大篇幅、長時段的傳統影視劇不宜在手機上照搬播出。目前國內外慣常使用的方法是抽取傳統影視劇作品中的段落精華,改編製作成5分鍾以內的手機短視頻系列節目播放。再如,手機屏與電視屏相比較小,這就決定了傳統電視節目中普遍使用的字型大小較小的屏幕文字不適用於手機電視。不僅如此,在專為手機電視編輯製作的各類節目中,也應多為手機電視受眾考慮,盡量多用特寫和近景,少用遠景和大遠景,方便受眾在手機屏上的觀賞。可見,手機媒介的傳播特性決定了作為視聽新媒體節目形態之一的手機電視節目與傳統電視節目形態的差異。不同的播出平台對視頻節目的不同要求,引導著視聽新媒體節目形態創新和演進的方向。
2、新的技術支持
視聽新媒體是媒體技術與信息技術發展相結合的產物,並隨著各類相關技術的交叉與融合不斷成熟和完善。當前,媒體技術和信息技術整體呈現數字化、網路化、融合化的發展態勢,其中寬頻化、IP化、更高層面的智能化成為這個時代的技術亮點,這些技術變革不斷推動著媒介形態的創新,推動著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融合發展。相應地,視聽新媒體節目形態也在新的技術支持下,逐漸向數字化、網路化、互動化、智能化、應用軟體化方向發展,愈加顯現出與傳統電視節目的區別。
新技術改變了傳統廣播和電視的結構、傳遞、運營、製作、節目、內容以及接收。雖然傳統的廣播和電視接收器已發展得越來越便攜了,但還是受到來自黑莓(BlackBerry)、iPod、可視電話(Videophones)和智能手機(Smartphones),以及其他能夠通過互聯網接收音頻和視頻信號或數字信號的設備的競爭。更為矚目的是,在新興技術的支持下,包括「網路視頻短片」(Webisodes)在內的視聽新媒體節目形態,挑戰了廣播系統的根本屬性。
隨著媒介融合的深度發展,視聽內容傳播的應用軟體化趨勢在視聽新媒體終端的威力越發明顯。智能手機的嵌入式操作系統、嵌入式應用軟體等技術應用,目前已經越過手機、電腦和平板,向智能電視、互聯網電視、IPTV終端快速滲透。數字晶元的信息處理能力越來越強,軟體嵌入技術應用越來越廣,這些技術的創新和應用為視聽新媒體節目形態的創新和演變帶來強勁的發展動力。
3、新的互動參與
馬克·波斯特把互聯網主導的「雙向的去中心化的交流」稱為「第二媒介時代」,以此來區分由電視主導的「播放型傳播模式」。[13]這種劃分,意在強調新媒體互動、參與的傳播特性。在這種思路的啟發下,我們也可以從受眾角度把視頻內容的傳播劃分為:「受眾接收型傳播」和「受眾參與型傳播」。在「受眾接收型傳播」中,受眾是被動的,主要是接收電視單向傳播的內容;而在「受眾參與型傳播」中,受眾是主動的,除了接收信息外,還可以搜索信息,甚至為其他用戶上傳自己製作的內容以供分享。這種互聯網的雙向互動傳播特性給受眾的互動參與帶來極大的便利,雙向化和互動性成為視聽新媒體節目形態不同於傳統電視節目的鮮明特徵。比如,公民視頻新聞。這種受眾自己採制的視頻內容信息,通過受眾的主動參與和上傳分享,逐漸形成了一種不同於電視播出新聞的「非專業化」特徵明顯的視聽新媒體節目形態,成為公民自製的參與式「草根報道」。再如,IPTV與互動電視內容。通過在電視機終端植入部分互聯網互動功能,IPTV實現了「虛擬社區」的新應用,觀眾之間可以實現視頻通話、卡拉OK、私信、留言等,甚至通過與銀行合作實現用戶在家裡就能直接「刷卡」的電視購物、電子支付等服務,大大拓展了「人機互動」的空間和范圍,部分實現了通過電視機終端的「人人互動」。此外,還有電子游戲類節目的沉浸式體驗和角色扮演的功能,都充分體現了視聽新媒體節目形態受眾互動參與的鮮明特性。
4、新的表現形式
視聽新媒體節目應該是在結構形式上與傳統廣播電視節目有所區別,或者在服務功能上對傳統廣播電視節目有新的拓展。從這一概念的內涵來看,視聽新媒體節目形態應該具備不同於傳統廣播電視節目的新的表現形式,這是視聽新媒體節目形態的質的規定性。試舉例說明:微電影、新媒體劇、手機電視節目等可以歸為「微視頻」,其突出的特點是單個節目時間短,適合受眾利用碎片化時間欣賞觀看;網路視頻欄目、公民視頻新聞等視聽新媒體節目形態的突出表現是製作較傳統電視節目略顯粗糙,甚至不夠專業,在音樂、字幕運用方面與傳統電視節目有較為明顯的差別;IPTV與互動電視內容,在「人機互動」、「人際互動」以及通信服務功能拓展上大大豐富和超越了傳統電視節目內容;電子游戲和富媒體廣告,則從根本上超出了傳統電視節目的范疇,從節目形態到技術應用都是對傳統電視節目全新的、互動的創新與演進。

⑹ doc 結合實際,討論大學生應該具備怎樣的媒介素養,以及怎樣提高

第一,了解基礎的媒介知識以及如何使用媒介;第二,學習判斷媒介信息的意義和價值;第三,學習創造和傳播信息的知識和技巧;第四,了解如何使用大眾傳媒發展自己。」媒介素養不僅包括接受媒介產品的能力,而且包括用獨立的批判的眼光看傳播媒介的內容和建設性地利用媒介的能力;媒介素養不僅是使用媒介的需要,還應該是一個現代社會公民素質的一部分。也有學者指出,「媒介素養就是指人們正確地判斷和估價媒介信息的意義和作用,有效地創造和傳播信息的素養。」「第二媒介時代」的概念是由美國媒介文化研究學者馬克.波斯特首先提出的。他認為「在電影、廣播和電視中,為數不多的製作者將信息傳送給為數甚眾的消費者,播放模式有嚴格的限制,但隨著信息高速公路的先期介入以及衛星技術與電視、電腦和電話的結合,一種替代模式將很有可能促成一種集製作者、銷售者、消費者於一體的系統的產生,大眾媒介的第二個時代正躍入視野。」第二媒介的本質特徵就是雙向溝通和去中心化。以網路為例,互聯網「博客」「播客」的開通為公眾發布信息提供了平台,每一個公民既是受眾,也可能是傳者,現代社會的每一個個體成員都是媒介公民。近幾年,各種虛假新聞,搞笑文字,惡搞圖片在網路上愈演愈烈,許多專家學者提出了規范網路行為的新要求,政府發布了相關法律政策,然而對公眾自身內在媒介素養的提高是關鍵。

⑺ 如何提高自身媒介素養

媒介素養是一個外來詞彙,隨著網路的普及,越來越多的人正享受著網路帶來便利與娛樂,但是作為「第二媒介時代」的公眾,面對琳琅滿目,變化紛雜的信息如果沒有一定的媒介素養很容易迷失在信息的海洋中,而且在現代社會中個人已經不是一個簡單的接受者,更可能成為一名傳播人,作為一名合格的傳播者必須要有一定的媒介素養。
媒介素養的概念據學者魯賓分析,主要有三個層面,即能力模式、知識模式和理解模式。就能力模式而言,指公民所具有的獲取、分析、評價和傳輸各種形式信息的能力,側重的是對於信息的認知過程。知識模式觀點認為,媒介素養就是關於媒介如何對社會產生功能的知識體系,其側重點是信息如何傳輸。
理解模式的觀點聲稱,所謂媒介素養就是理解媒介信息在製造、生產和傳遞過程中受到來自文化、經濟、政治和技術諸力量的強製作用,側重的是對於信息的判斷和理解能力。概括地說,所謂媒介素養就是指正確地、建設性地享用大眾傳播資源的能力,能夠充分利用媒介資源完善自我,參與社會進步。主要包括受眾利用媒介資源動機、使用媒介資源的方式方法與態度、利用媒介資源的有效程度以及對傳媒的批判能力等。
公民的媒介素養應包括四方面內容:
第一,了解基礎的媒介知識以及如何使用媒介;
第二,學習判斷媒介信息的意義和價值;
第三,學習創造和傳播信息的知識和技巧;第四,了解如何使用大眾傳媒發展自己。
媒介素養不僅包括接受媒介產品的能力,而且包括用獨立的批判的眼光看傳播媒介的內容和建設性地利用媒介的能力;媒介素養不僅是使用媒介的需要,還應該是一個現代社會公民素質的一部分。也有學者指出媒介素養就是指人們正確地判斷和估價媒介信息的意義和作用,有效地創造和傳播信息的素養。
「第二媒介時代」的概念是由美國媒介文化研究學者馬克.波斯特首先提出的。他認為在電影、廣播和電視中,為數不多的製作者將信息傳送給為數甚眾的消費者,播放模式有嚴格的限制,但隨著信息高速公路的先期介入以及衛星技術與電視、電腦和電話的結合,一種替代模式將很有可能促成一種集製作者、銷售者、消費者於一體的系統的產生,大眾媒介的第二個時代正躍入視野。
第二媒介的本質特徵就是雙向溝通和去中心化。以網路為例,互聯網「博客」「播客」的開通為公眾發布信息提供了平台,每一個公民既是受眾,也可能是傳者,現代社會的每一個個體成員都是媒介公民。近幾年,各種虛假新聞,搞笑文字,惡搞圖片在網路上愈演愈烈,許多專家學者提出了規范網路行為的新要求,政府發布了相關法律政策,然而對公眾自身內在媒介素養的提高是關鍵。
普通個人成為新聞的生產者和傳播者,並在重大新聞事件的報道中扮演重要角色,如果個人沒有一定的媒介素養很快就會被社會淘汰掉,因此個人的媒介素養要從青年時代抓起,中國青少年媒介素養網就是一個很好的學習交流平台。

熱點內容
華強北的礦機商鋪 發布:2025-07-28 09:16:06 瀏覽:724
數字貨幣有發行公司嗎 發布:2025-07-28 08:53:21 瀏覽:715
2020新開盤的數字貨幣 發布:2025-07-28 08:53:10 瀏覽:842
造比特幣的設備 發布:2025-07-28 08:49:29 瀏覽:729
etcbtc是什麼意思 發布:2025-07-28 08:48:12 瀏覽:910
zt交易所買usdt500 發布:2025-07-28 08:47:27 瀏覽:884
比特幣挖礦適合投資嗎 發布:2025-07-28 08:32:52 瀏覽:276
拉菲京東區塊鏈 發布:2025-07-28 08:26:34 瀏覽:119
doge幣價格今日行情線 發布:2025-07-28 08:26:04 瀏覽:673
幣圈q3是啥意思 發布:2025-07-28 08:16:04 瀏覽: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