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算力簡介 » 社會化媒體的去中心化特徵

社會化媒體的去中心化特徵

發布時間: 2022-01-26 18:36:53

1. 社會化網路傳播有哪些特點社會化傳播效果如何衡量

社會化傳播這個概念本身並不確切,應該是基於社會化媒體的傳播。社會化媒體是Web2.0時代重要的傳播介質,是一種去中心化的社會互動媒體。社會化媒體運用以網路為導向的技術將單向宣傳變為互動對話,形成「多對多」的傳播模式,具有集成化、高度開放化、社區化等特徵。在社會化媒體領域,有兩個關鍵詞:UGC(用戶創造內容)和 CGM(消費者產生的媒體)。社會化媒體體現了社會學、新聞傳播學的屬性,是結合網路技術的實踐發展。目前,最常見的社會化媒體有微博、博客、視頻類網站、社交網站(SNS)、社區論壇(BBS)、維基(wiki)等基本形式。

2. 如何理解媒介"去中心化"的理論

「媒介中心」論與「社會中心」論的激辨 媒介理論的一個特徵,就是各種觀點的廣泛歧義性.在媒介與社會的關繫上,爭論的一個焦點即為「媒介中心」(Media-centric)與「社會中心」 (Social-centric)的理論激辯.兩種理論的分歧基於不同的立足點,從不同的分析模式出發,強調自身的「宰制性」.其一,「媒介中心」的觀 點,偏重於媒介本身的活動領域,認為大眾媒介受到傳播科技發展不可抗拒的驅動力影響,已經形成超越於社會運動規律的自主力量,大眾傳播具有自身的運作方式 和邏輯,突出強調了媒介的自主性和影響力;「社會中心」的觀點則將大眾媒介視為政治、經濟力量的反映,認為媒介正像它的本意一樣,只是資訊傳播的載體,因 此,媒介理論只不過是更宏大的社會理論的特殊應用而已.其二,「媒介中心」理論認為,大眾媒介具有「涵化」和「培育」社會的能力,並且將大眾媒介視為社會 變遷的主要策動者;「社會中心」理論則認為媒介始終處於社會力影響的范疇內,它隸屬於社會,並對社會負有特殊責任.①不難看出,由於立足點不同,理論之間 的分歧不可調和.

3. 社會化媒體有什麼特徵

社會化媒體定義

社會化媒體即社交媒體指互聯網上基於用戶關系的內容生產與交換平台。

社交媒體是人們彼此之間用來分享意見、見解、經驗和觀點的工具和平台,現階段主要包括社交網站、微博、微信、博客、論壇、播客等等。社交媒體在互聯網的沃土上蓬勃發展,爆發出令人眩目的能量,其傳播的信息已成為人們瀏覽互聯網的重要內容,不僅製造了人們社交生活中爭相討論的一個又一個熱門話題,更進而吸引傳統媒體爭相跟進。

社會化媒體對比

·自媒體:自媒體強調的是媒體的主體,即區別於傳統中心化媒體的個體。理論上說,任何能夠獨立進行信息傳播的個體都是自媒體,也就是說只要有微博、有微信,大家都是具有自媒體屬性。

·新媒體:新媒體是區別於傳統媒體的新興媒體形式,是種相對概念,即區別電視、廣播、報紙雜志之外的媒體,比如微信、微博。不過,當現在所有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邊界越來越模糊的時候,新媒體的概念就沒有太多意義。

·社會化媒體:社會化媒體側重在於媒體的屬性,即社會化屬性。簡單的說就是具備社交功能(自發傳播,高頻互動)的媒體。不僅包括微博、微信,現在主流的導購電商、視頻網站、社交工具等都是社會化媒體。三者的關系:1、從涵蓋范圍上看,自媒體和新媒體都是社會化媒體的子集,因為現在所有的自媒體和新媒體都具有社會化屬性;2、從概念定義上看,自媒體和社會化媒體都是新媒體的形式。互聯網領域對很多名次術語的定義和界定還是缺少共識的,以上僅代表個人看法。

社會化媒體特點

所謂社交媒體應該是大批網民自發貢獻,提取,創造新聞資訊,然後傳播的過程。有兩點需要強調,一個人數眾多,一個是自發的傳播,如果缺乏這兩點因素的任何一點就不會構成社交媒體的范疇。社交媒體的產生依賴的是WEB2.0的發展,如果網路不賦予網民更多的主動權,社交媒體就失去了群眾基礎和技術支持,失去了根基。如果沒有技術支撐那麼多的互動模式,那麼多互動的產品,網民的需求只能被壓制無法釋放。如果沒有意識到網民對於互動的,表達自我的強烈願望也不會催生那麼多眼花繚亂的技術。社交媒體正是基於群眾基礎和技術支持才得以發展

社會化媒體價值

1、品牌曝光度;

2、網站知名度;

3、多平台共同發展前景;

4、品牌建設;

5、品牌CRM

社會化媒體對比

4. 社會化媒體有什麼特徵

1、傳播結構:社交媒體通常扁平化、無層次結構、依照多元生產或使用的需求,而有不同的類型。

2、近用能力:社交媒體可讓社會大眾便宜或免費使用;例如網路博客,人人可免費申請,申請人可任意編輯博客的內容。

3、專業要求:社交媒體的專業門檻相對較低,通常只要中等的信息素養即可,加上社交媒體為爭取更大的注意力經濟,傾向於將社交媒體的使用介面設計的更方便更簡單。

4、即時程度:社交媒體因為偏好輕薄短小的圖文發布,所以製作時間減少至一天、幾小時、幾分鍾而已。有些傳統媒體正向社交媒體看齊,希望能達到新聞的隨時發布。

5、內容更改:社交媒體則常常隨時隨地的更新變化。

社交媒體平台的發展

社交媒體的發展始於簡單的平台。GeoCities是最早的社交網路服務之一,於 1994 年 11 月推出,其次是1995 年 12 月的Classmates.com和1997年 5 月的SixDegrees.com。

與即時消息客戶端(例如ICQ和AOL的AIM) 或聊天客戶端(例如,IRC、iChat或聊天電視),SixDegrees 是第一個使用真實姓名為真人創建的在線業務。

因此,據哥倫比亞廣播公司新聞報道, SixDegrees 被「廣泛認為是第一個社交網站」,因為它包括可供注冊用戶使用的「個人資料、朋友列表和學校隸屬關系」。

2015 年的研究表明,全世界 22% 的在線時間都花在社交網路上,因此表明社交媒體平台很受歡迎。據推測,社交媒體受歡迎程度的增加是由於智能手機的廣泛日常使用。

5. 社會化媒體營銷具有哪些特點

社會化媒體營銷的特點就是:

1、炒話題,製造事件,這樣就可以造成較大的關注效應,提高知名度;

2、借勢,追熱點,四兩撥千斤;

3、因為信息傳遞的源頭發生了變化,信息的質量及真偽都良莠不齊。所以,內容為王的概念被了出來。用內容去獲取關注及持久地品牌互動。

社會化媒體營銷就是利用社會化網路、在線社區、博客、網路或者其他互聯網協作平台和媒體來傳播和發布資訊,從而形成的營銷、銷售、公共關系處理和客戶關系服務維護及開拓的一種方式。一般社會化媒體營銷工具包括論壇、微博、微信、博客、SNS社區、圖片和視頻通過自媒體平台或者組織媒體平台進行發布和傳播。

(5)社會化媒體的去中心化特徵擴展閱讀

優勢

第一,準定向目標客戶。

社交網路掌握了用戶大量的信息,拋開侵犯用戶隱私的內容不講,僅僅是用戶公開的數據中,就有大量極具價值的信息。不只是是年齡、工作等一些表層的東西,通過對用戶發布和分享內容的分析,可以有效的判斷出用戶的喜好、消費習慣及購買能力等信息。

第二,社會化媒體的互動特性可以拉近企業跟用戶的距離。

互動性曾經是網路媒體相較傳統媒體的一個明顯優勢,但是直到社會化媒體的崛起,我們才真正體驗到互動帶來的巨大魔力。在傳統媒體投放的廣告根本無法看到用戶的反饋,而在網路上的官方或者博客上的反饋也是單向或者不即時的,互動的持續性差。

6. 什麼是社會化媒體

在《什麼是社會化媒體》,Spannerworks的Antony Mayfield認為,社會化媒體如此迅速地傳播開來,不是因為它令人眼花繚亂的新技術,而是它讓我們回歸我們的本源。分享觀點,在藝術、思想、商業等方面協作,激烈的爭論,尋找朋友、合作夥伴或者夢中情人——這是建立人類文明的基礎。

他總結了社會化媒體(Social Media)的六個特徵:

參與:社會化媒體可以激發感興趣的人主動地貢獻和反饋,它模糊了媒體和受眾之間的界限。 �8�5

公開:大部分的社會化媒體都可以免費參與其中,它們鼓勵人們評論、反饋和分享信息。參與和利用社會化媒體中的內容幾乎沒有任何的障礙——受保護的內容除外。

交流:傳統的媒體採取的是「廣播」的形式,內容由媒體向用戶傳播,單向流動。而社會化媒體的優勢在於,內容在媒體和用戶之間雙向傳播,這就形成了一種交流。

對話: 傳統媒體以"廣播"的形式,將內容單向傳遞給受眾。而社會化媒體則多被認為具有雙向對話的特質。

社區化:在社會化媒體中,人們可以很快的形成一個社區,並以攝影、政治話題或者電視劇等共同感興趣的內容為話題,進行充分的交流。

連通性:大部分的社會化媒體都具有強大的連通性,通過鏈接,將多種媒體融合到一起。

Antony Mayfield還認為,社會化媒體的顯著特點是「聚合」。他如下定義「聚合」:將一種或多種內容(或軟體、網站)組合到一起發揮作用,被稱之為「聚合」,他是使社會化媒體如此振奮人心、瞬息萬變而又令人迷惑的原因之一。聚合之所以成為可能,應該歸功於社會化媒體的開放性,網站和軟體的開發者們期望人們創造性地使用他們的服務。

7. 大白話講解什麼是社會化媒體

社會化媒體一般指社交媒體。

所謂社交媒體應該是大批網民自發貢獻,提取,創造新聞資訊,然後傳播的過程。有兩點需要強調,一個人數眾多,一個是自發的傳播,如果缺乏這兩點因素的任何一點就不會構成社交媒體的范疇。社交媒體的產生依賴的是WEB2.0的發展,如果網路不賦予網民更多的主動權,社交媒體就失去了群眾基礎和技術支持,失去了根基。如果沒有技術支撐那麼多的互動模式,那麼多互動的產品,網民的需求只能被壓制無法釋放。如果沒有意識到網民對於互動的,表達自我的強烈願望也不會催生那麼多眼花繚亂的技術。社交媒體正是基於群眾基礎和技術支持才得以發展。

社會化媒體是人們彼此之間用來分享意見、見解、經驗和觀點的工具和平台。從基本形式看,社會化媒體主要有博客(和微博客)、維基、播客、論壇、社交網路、內容社區等。
作為一種能夠給用戶極大參與空間的新型在線媒體,與傳統媒體相比,社會化媒體具有參與性、共享性、交流性、社區性、連通性等基本特徵。據大旗網發布的「2009年度中國社會化媒體發展報告」表明:2009年中國網民發布的帖子、博客、視頻等各種用戶原創內容(UGC)已達到11.3億條,其中,有近3.7億條有關商業類的話題。現在看來,幾乎可以想像到的每種社會活動都有社會化的用戶產生內容的網站。從用戶的角度來看,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到社會化媒體中,那麼反過來,對於企業來講,意味著社會化媒體是一片繞不過去的「海」。

目前,社會化媒體有八種基本的形式。因為在社會化媒體領域,創新和變革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著。
第一,電子郵件。互聯網本質上就是計算機之間的聯網。早期的E—mail解決了遠程的郵件傳輸的問題,至今它也是互聯網上最普及的應用,同時它也是網路社交的起點,人們因此在無法見面的時候除了寫信和打電話外有了一個更低成本和更方便的交流方式。另外它引入的「群發」、「轉發」等模式也放大了個體信息傳輸節點的能量。但在這一點上郵件有很大的人群局限性,你只能向知道地址的人傳輸信息和進行社交活動,否則往往被稱作垃圾郵件。
第二,博客(Blog)。Blog的全名是Weblog,中文意思是「網路日誌」,後來縮寫為Blog,而博客(Blogger)就是寫Blog的人。從理解上講,博客是「一種表達個人思想、網路鏈接、內容,按照時間順序排列,並且不斷更新的出版方式」。簡單地說博客是一類人,這類人習慣於在網上寫日記。博客可能是社會化媒體最廣為人知的一種形式。
Blog是繼E.mail、BBS、ICQ之後出現的第四種網路交流方式,是網路時代的個人「讀者文摘」,是以超級鏈接為武器的網路日記,它代表著新的生活方式和新的工作方式,更代表著新的學習方式。具體說來,博客(Blogger)這個概念解釋為使用特定的軟體,在網路上出版、發表和張貼個人文章的人。
一個Blog其實就是一個網頁,它通常是由簡短且經常更新的ll麟鬻蒸網路社交的興起與發展帖子所構成,這些張貼的文章都按照年份和日期倒序排列。Blog的內容和目的有很大的不同,從對其他網站的超級鏈接和評論,有關公司、個人構想到日記、照片、詩歌、散文,甚至科幻小說的發表或張貼都有。許多Blogs是個人心中所想之事情的發表,其他Blogs則是一群人基於某個特定主題或共同利益領域的集體創作。
第三,社交網路。人們可以在社會化網路站點上建立個人的主頁,在朋友之間分享內容並進行交流。最著名的社交網路是MySpace,它擁有1億零700萬的用戶。以校內網為代表的校園SNS網站自2005年年底開始到現在,迅速得到大學生的青睞,成為網上最火暴的學生社區。在2007年10月25日舉行的2007艾瑞Web2.0暨互聯網投資年會上,校內網一舉獲得2007年度最佳Web2.0學生社區類網站的獎項。受美國婚戀網站全面成功所刺激,國內婚戀網站從2005年起風起雲涌,至今已先後湧出300餘家大大小小的交友網站。其中,僅在包括嫁我網、百合網、中國紅娘網、世紀佳緣等各大婚戀網站上注冊的網民就超過2000萬。
第四,內容社區。內容社區是組織和共享某個特定主題內容的社區。最流行的社區一般集中於照片(Flickr)、書簽(del.icio.L1S)和視頻(YouTube)等內容。人肉搜索就是利用現代信息科技,變傳統的網路信息搜索為人找人、人問人、人碰人、人擠人、人挨人的關系型網路社區活動,變枯燥乏昧的查詢過程為「一人提問、八方回應,一石激起千層浪,一聲呼喚驚醒萬顆真心」的人性化搜索體驗。今天,當某些社會新聞中的個體在貓撲的論壇中引起爭議時,就會有人倡議用。『人肉搜索」將相關人的資料全部查出公開在網路上。參與「人肉搜索」的大都是相互間不認識的個體,他們可能不在同一個城市,但是為了共同的目的進行同一項工作。對他們來說體驗偵探的快感和偷窺到別人隱私的莫名興奮感和成就感是支撐他們完成這個工作的原始動力。很多時候,他們關注的不是事件本身的具體意義,而是關注自己將在其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在網路上引發出的漩渦效應會有多大。
通常,這些人「人肉搜索」的效率都相當高,而且配合默契,他們就像是一支爵士樂團,每個人都在即興發揮著自己的才能,最後卻得出一個讓他們滿意的結果。這種中國的「人肉搜索」就是維基式的大規模協作,只不過在娛樂化的中國互聯網里通過這種形式表現了出來。
第五,維基(WIKI)。WIKI是一種多人協作的寫作工具。WI一Ⅺ站點可以由多人(甚至任何訪問者)維護,每個人都可以發表自己的意見,或者對共同的主題進行擴展或者探討。
WIKI指一種超文本系統。這種超文本系統支持面向社群的協作式寫作,同時也包括一組支持這種寫作的輔助工具。有人認為,WIKI系統屬於一種人類知識網路系統,我們可以在Web的基礎上對WIKI文本進行瀏覽、創建、更改,而且創建、更改、發布的代價遠比HTML文本小;同時WIKI系統還支持面向社群的協作式寫作,為協作式寫作提供必要幫助;最後,WIKI的寫作者自然構成了一個社群,WIKI系統為這個社群提供簡單的交流工具。與其他超文本系統相比,WIKI有使用方便及開放的特點,所以WIKI系統可以幫助我們在一個社群內共享某領域的知識。
WIKI可以做什麼?WIKI最適合做網路全書、知識庫、整理某一個領域的知識等知識型站點,幾個分在不同地區的人利用WIKI協同工作共同寫一本書等等。WIKI技術已經被較好地用在網路全書、手冊/FAQ編寫、專題知識庫方面。
第六,播客。播客指可以通過AppleiTunes等軟體來訂閱的視頻和音頻內容。
第七,論壇。論壇是用來進行在線討論的媒介,通常圍繞著特定的話題。傳統BBS即論壇是最早出現的社會化媒體,同時也是最強大、最流行的在線社區平台。據艾瑞咨詢集團(iResearchCon.sultingGroup)2007年發布的研究報告稱,有36.3%的中國網民每天在BBS網站上花費l~3小時,有44.7%的中國網民每天在BBS上花費3—8小時,有15.1%的中國網民每天在BBS上花費多於8小時。超過60%的中國網民每周多於3次地登錄至少3個BBS網站。
據這份研究報告稱,人們使用BBS網站的主要原因是為尋求問題的解決方案,進行一般討論以及尋求信息和共享生活體驗。98%的網民通過發布文章、回答帖子、參與投票等,促成了BBS的發展。網民往往信任BBS,他們認為在BBS上發現的信息是第一手的、即時更新的,此外這些信息是在一個舒適的社區環境下提供的。
中國BBS生活顯然也已經向離線狀態在擴展。這份研究報告還稱,64:5%的網民已經參加了由BBS管理者或網民自己組織的一些線下活動,80%的網民正在使用BBS網站尋找他們打算購買的產品信息,61.7%的用戶在從事購買行為之前,希望徵求其他BBS網民意見。令人驚訝的是,BBS網站甚至還在充當網民的商務中心,47.3%網民直接地從BBS上購買產品。
社會化媒體的創新之處正在於人們可以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方便地找到信息、靈感、志趣相投的朋友、社區或者合作夥伴。在社會化媒體中,新觀點、新服務、新商業模式、新技術百花齊放,爭奇斗艷。
第八,即時通信。什麼是即時通信?就是現在流行的飛信、QQ、MSN、淘寶旺旺、新浪UC、TOM—Skype等,它們已經成為我們生活和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夥伴。它在細分不同人群的同時也讓用戶更加多元化,可以生活,可以工作,可以游戲,可以做生意,如今一天不登錄,你就落伍了。

8. 去中心化都有哪些特點及內容

「去中心化」是一種現象或結構,其只能出現在擁有眾多用戶或眾多節點的系統中,每個用戶都可連接並影響其他節點。通俗地講,就是每個人都是中心,每個人都可以連接並影響其他節點,這種扁平化、開源化、平等化的現象或結構,稱之為「去中心化」。
同時「去中心化」是區塊鏈的典型特徵之一,其使用分布式儲存與算力,整個網路節點的權利與義務相同,系統中數據本質為全網節點共同維護,從而區塊鏈不再依靠於中央處理節點,實現數據的分布式存儲、記錄與更新。而每個區塊鏈都遵循統一規則,該規則基於密碼演算法而不是信用證書,且數據更新過程都需用戶批准,由此奠定區塊鏈不需要中介與信任機構背書。
去中心化的特點:
去中心化首先體現在多樣化上,在網路世界不再是有幾個門戶網站說了算,各種各樣的網站開始有了自己的聲音,表達不同的選擇,不同的愛好,這些網站分布在網路世界的各個角落裡張揚著個性。
去中心化其次體現在人的中心化上,去內容中心化成為趨勢,人成為決定網站生存的關鍵力量。以缺乏互動的個別人建站變成了以圈子的形式來聚合人才貢獻自己的智慧,這是一個巨大的變革。即用戶為本,人性化。
去中心化的內容:
去中心化是互聯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社會化關系形態和內容產生形態,是相對於「中心化」而言的新型網路內容生產過程。
相對於早期的互聯網(Web1.0)時代,今天的網路(Web2.0)內容不再是由專業網站或特定人群所產生,而是由全體網民共同參與、權級平等的共同創造的結果。任何人,都可以在網路上表達自己的觀點或創造原創的內容,共同生產信息。
隨著網路服務形態的多元化,去中心化網路模型越來越清晰,也越來越成為可能。Web2.0興起後,Wikipedia、Flickr、Blogger等網路服務商所提供的服務都是去中心化的,任何參與者,均可提交內容,網民共同進行內容協同創作或貢獻。
之後隨著更多簡單易用的去中心化網路服務的出現,Web2.0的特點越發明顯,例如Twitter、Facebook等更加適合普通網民的服務的誕生,使得為互聯網生產或貢獻內容更加簡便、更加多元化,從而提升了網民參與貢獻的積極性、降低了生產內容的門檻。最終使得每一個網民均成為了一個微小且獨立的信息提供商,使得互聯網更加扁平、內容生產更加多元化。

9. 什麼是社會化媒體

看一下國外的其他觀點: 全球最著名的網路全書網站Wikipedia上,社會化媒體被描述為運用易涉入和傳播的溝通技術並以社會化交流為目的的媒體。社會化媒體是使溝通形式變為互動傳播的一種基於Web技術和移動技術的應用。商業領域中也常將社會化媒體描述為消費者自主的媒體(Consumer-Generated Media, 簡稱CGM)。並認為社會化媒體是信息技術和社會化交流以共同創造價值為目標的融合。 2007年,Dion Hinchcliffe 認為社會化媒體的定義應遵循一些基礎規則:以對話的形式溝通,而不是獨白;參與者是個人,而不是組織;誠實與透明是核心價值;引導人們主動獲取,而不是推給他們;分布式結構,而不是集中式。 2009年,Daniel Scocco 則這樣認為:社會化媒體是各種形式的用戶生成內容(User Generated Content, 簡稱UGC),以及使人們在線交流和分享的網站或應用程序的集合。 2009年,Ron Jones 的社會化媒體定義是:社會化媒體本質上是這樣一個類比的在線媒體,人們在這一類在線媒體上談話、參與、分享、交際和標記。 2010年,Susan Ward 給出自己的定義:社會化媒體是一種促進溝通的在線媒體,這一點正與傳統媒體相反,傳統媒體提供內容,但是不允許讀者/觀眾/聽眾參與內容的創建和發展。 2010年,Andreas Kaplan 和 Michael Haenlein 對社會化媒體的定義是「一組基於互聯網的應用,這些應用建立在Web 2.0(內容的創造和交流來自用戶產生的內容) 的理念和技術基礎之上」。 國內:2008年,王曉光從信息科學領域、情報學視角和傳播學領域對社會化媒體進行了總結:在信息科學領域,研究者使用該概念對由社會性網路服務帶來的新型網路信息交流空間進行集合性表述;從情報學視角來看,是個體信息空間與公共信息空間互涉的產物;在傳播學領域,則始於對博客這種「自媒體」現象的觀察與思考。 2009年,魏武揮認為:社會化媒體是一個近來出現的概念,大致上指的是「能互動的」媒體,或者說,如果缺乏用戶的有效參與,平台基本上就毫無內容的媒體。

熱點內容
幣圈特殊一號圖片 發布:2025-05-14 06:17:00 瀏覽:530
區塊鏈革命比特幣底層技術 發布:2025-05-14 06:16:18 瀏覽:164
eth幣操作 發布:2025-05-14 06:10:19 瀏覽:921
比特幣的幣商是真假 發布:2025-05-14 06:07:56 瀏覽:391
真實的幣圈聊天記錄 發布:2025-05-14 06:04:47 瀏覽:634
如何查找電腦算力 發布:2025-05-14 05:37:01 瀏覽:224
數字貨幣頭寸管理員 發布:2025-05-14 05:37:00 瀏覽:680
北海去中心在哪 發布:2025-05-14 05:29:45 瀏覽:886
幣圈第一大案怎麼判 發布:2025-05-14 05:13:49 瀏覽:865
比特幣轉賬不到賬找誰 發布:2025-05-14 05:13:48 瀏覽: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