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藝術去中心化
1. 歐洲中世紀藝術的幾個階段是什麼
早期基督教美術[公元2世紀——5世紀]
拜占庭美術[公元5世紀——15世紀]
羅馬式美術[公元10世紀——12世紀]
哥特式美術[公元12世紀——15世紀]
——————具體如下:
██ 第一節 早期基督教美術 (公元2世紀—5世紀)
公元313年,羅馬皇帝君士坦丁頒布米蘭敕令,承認基督教的合法地位,並宣布這一曾經長期遭到羅馬帝國鎮壓的新宗教為國教。這時的羅馬帝國已處於分崩離析的前夜,基督教作為下層人民的信仰和意識,為結束古羅馬的千年帝國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取得了合法地位之後,又作為統治者的工具來控制人民的思想。早期基督教藝術就反映了這個過渡時期的一些典型特徵。
基督教在公元1世紀開始秘密流傳於羅馬帝國的疆域。因為處於非法地位,信徒們只能在私人宅邸內舉行宗教儀式,這種早期的秘密宗教場所被稱為「民古教堂」。
後來為了逃避官方的搜查,這種儀式便轉移到一種公共地下墓窟,這種墓窟是用於合葬基督徒的,在墓窟的天頂和牆壁上畫滿了各種聖經題材的壁畫,因此它成為早期基督教藝術的寶庫。這種形式主要流行於羅馬城區,如羅馬的普里斯拉地下墓窟,約建於公元3世紀,其聞名於世的是天頂壁畫《善良的牧人》。
基督教合法化之後,它的集會和儀式便回到了地面上,也開始興建正式的基督教堂。但基督教沒有自己的建築傳統,只好借用羅馬現成的建築形式。羅馬有一種常見的公共建築,平面呈長方形,中廊較寬,兩旁有列柱分隔出過廊,平時供市民集會使用,稱為「巴西里卡」。基督教徒把它直接搬用過來,在一端加上祭壇,並飾以宗教題材繪畫,這種形式為以後的西方基督教堂的樣式定了基調。公元320年前後開始興建的聖彼得教堂是規模最大的"巴西里卡"教堂之一。
基督教曾遭受了200餘年的迫害,不少信徒為之殉身,對「殉教者」的崇拜是教徒精神生活的一部分。教徒們在死去的教友親人的石棺上刻上宗教內容的雕刻,寄託自己的信仰和對死者的祈禱,但在表現手法上與古羅馬石棺的雕刻風格無大差別。
██ 第二節 拜占庭美術 (公元5世紀—15世紀)
拜占庭帝國的首府君士坦丁堡(現為伊斯坦布爾)原是一個希臘化城市。330年君士坦丁大帝遷徙至此, 逐漸代替了羅馬城的地位,成為集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的重要城市,成為中世紀東、西方貿易交流中心。拜占庭帝國不但繼承了古希臘羅馬的古典文化傳統,同時也受到東方文化的影響。拜占庭帝國的基督教文化是政教合一政體的產物,為宗教和王權服務。
拜占庭的建築主要繼承羅馬風格,早期教堂建築主要沿用羅馬陵墓圓形或者多邊形平面結構和萬神廟式的圓穹頂。現存伊斯坦布爾的「聖索菲亞教堂」是拜占庭建築藝術的代表。它有復雜而條理分明的結構系統。高60米、直徑33米的大穹頂高聳於中央,覆蓋主要空間,與前後的穹窿頂及更小的兩側穹窿頂所覆蓋的空間連接為一整體,並通過列柱與側廊相連。在主穹頂的底部一周密排著四十個採光窗口,每當陽光照射時,教堂穹窿猶如在空中升騰一般,給人以神秘莫測之感。15世紀土耳其入侵君士坦丁堡之後,把聖索菲亞大教堂改成了清真寺。
鑲嵌畫在拜占庭藝術中佔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其中以義大利拉文納的「聖維他爾教堂」的鑲嵌畫最為著名。
██ 第三節 羅馬式美術 (公元10世紀—12世紀)
10世紀之後,西歐經濟水平提高,封建制度穩固。十字軍東征和大規模的傳道活動擴充了教會的勢力和影響。經濟的發展和宗教的狂熱使新的教堂和修道院建築層出不窮,為了追求更壯觀的效果,這些建築普遍採取了類似古羅馬的拱頂和樑柱結合的體系,並大量採用希臘羅馬時代的「紀念碑式」的雕刻來裝飾教堂,因此,這個時代的風格被稱為「羅馬式」。
羅馬式美術仍以教堂建築為重點。
羅馬式教堂興起正值封建割據狀態,所以具有封建城堡的特徵,石牆很厚,窗戶小而且距地面高,教堂前後往往建有碉堡似的塔樓,以防禦外來攻擊,高聳的塔樓使羅馬式教堂在一般建築中特別突出,加強了它作為紀念性建築的效果。後來,塔樓逐漸固定在西面正門的兩側,成為羅馬式建築的一個標志。羅馬式建築著名遺構,以《比薩教堂建築群》最馳名。
██ 第四節 哥特式美術 (公元12世紀—15世紀)
義大利文藝復興學者把12、13世紀到他們的時代之間的藝術稱為「哥特式」。
哥特式美術,是公元12世紀末首先在法國開始,隨後流行於全歐的一種建築形式。哥特式建築代表了封建中世紀最光輝最偉大的成就,從內容到形式都具有顯著的價值,從工程技術到藝術手法都達到了驚人的高度,它是當時人們智慧的結晶。
哥特式教堂的建築師利用羅馬式建築中曾出現的矢狀券,並把過去所有的拱架作以改進,產生了作為骨架的曲肋拱,並使其向上延伸,利用尖拱使它的跨度可以大小自由,整個建築物內部幾乎沒有牆壁,骨架之間是一個個又高又大的窗戶,這就便其內部既高大而又明亮,再加上從窗子的彩色玻璃畫上透過來的富於變化的彩色光線,使人產生一種騰空而起,飛向天國的神秘的宗教情感。最典型代表有:法國「巴黎聖母院」、法國「夏特爾大教堂」、德國「科隆大教堂」、義大利「米蘭大教堂」等。
哥特式建築的特點:
1,平面是「十字架」形。
2,外部多用高高的尖塔樓。
3,內部輕盈、空曠。
4,窗戶多是五彩的玻璃鑲嵌畫圖案。
2. 歐洲的藝術風格
酒糟喂豬新技術一、酒糟的營養特點酒糟中含有曲香,適口性較好,能增加豬的採食量,同時,酒糟經過高溫蒸煮、糖化、發酵等工序,質地柔軟,干凈衛生,豬吃了不易生病。酒糟含有殘留酒糟,如果喂用過量,易引起便秘,群眾稱之為「火性飼料」。二、使用酒糟喂豬的新技術 1、不能單獨飼喂。因為酒糟中無氮浸出物含量低,粗蛋白品質較差,缺乏胡蘿卜素、維生素D、鈣等。在喂酒糟時,要搭配一定數量的玉米、糠麩、餅粕等飼料和適量的鈣質,多喂青綠飼料,這樣可增加營養,防止便秘。一般新鮮酒糟的喂量不能超過25%,乾燥酒糟應控制在10%以下,含有大量谷殼的酒糟要打成漿。平時調料時要多加些皮硝(芒硝)。 2、酒糟不宜直接喂。喂前要加熱,使酒精蒸發。對異常發酸的酒糟,應加石灰中和。每千克酒糟加石灰粉50-75克,並充分拌勻。對已經發霉敗壞的酒糟應廢棄,不能喂豬。 3、酒糟喂10天後,要間斷一個星期再喂,這樣,可防止酒糟所引起的慢性中毒。為保證天天喂酒糟,每欄豬要輪流間隔使用,即十天喂這一欄豬,另一欄豬停喂六天後再喂。 4、喂不完的酒糟,要根據酒糟水分含量的多少,適當加一定的米糠用以窖藏;或將水分較多的酒糟倒入缸內(池內),讓它沉澱,然後除去上層清水,再添加新糟,如此反復多次,沉澱物呈濃糊狀,即可較長時間拿來喂豬,但最後一次沉澱要保持一定的積水,以隔絕空氣,防止變壞。 5、其具體喂法:對架子豬來說,喂量可大些,但也不要超過日糧的30%;幼豬和育肥豬要控制在15%以內;妊娠和哺乳母豬應適當少喂,一般在10%左右,如喂量過多,容易造成母豬流產、死胎、產弱仔或產後豬仔下痢;種公豬采精前最好不喂酒糟,以免精子畸形,影響受精。夏季喂用,要注意加些食鹽和石膏,以便清涼下火。三、豬酒糟中毒的處理方法豬長期大量食酒糟,很容易發生酒糟中毒。其症狀:消化不良,食慾減退,流涎,眼結膜黃色,皮膚發黃,懷孕母豬容易引起流產。表現為消化道發生紊亂,呈現頑固性胃炎,先便秘後下瀉,精神不振,體溫上升到39.5-41℃,體表有皮疹,四肢腫脹,發生壞死。嚴重時,呈現胃腸炎、腹痛下瀉,興奮不安,性情狂暴,軀體四肢發生皮炎,行走不穩,卧地不起,眼結膜潮紅,最後四肢麻痹、呼吸困難而死。發生酒糟中毒應立即停喂並及時治療:①肌肉注射10-20%的安納加5-10毫升;②靜脈注射葡萄糖生理鹽水500毫升;③內服小蘇打1000-2000毫升;④病豬興奮不安時,可注射鹽酸氯丙嗪注射液,按每千克體重1—2毫升,一次肌肉注射
3. 歐洲藝術特點
歐洲曾以光輝燦爛的古代繪畫聞名於世,而從19世紀以來,又以色彩繽紛的現代派繪畫驚駭環球。特別是西歐,從馬奈、莫奈、修拉、塞尚、高更、梵高等為代表的印象派出現後,流派日益紛繁,尤其令人矚目。法國以馬蒂斯為代表的野獸派,是大家公認的20世紀現代主義繪畫的最早流派,跟它同時出現的有德國以凱爾希納為代表的表現主義。稍晚一點,畢加索為代表的主體主義、義大利卡拉·博喬尼等為代表的未來主義,康定斯基為代表的抽象主義,在瑞士首先出現的達達主義以及阿爾普、克利等人為代表的超現實主義等,流派一個接一個地出現,藝術運動的高潮一波接著一波,形成了萬態紛呈的局面。這些流派雖出現於1945年前,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卻仍然綿綿不絕。首先,這些流派的創始者或骨幹畫家,在當代仍然活躍,並有佳作問世。如馬蒂斯、畢加索等人,在50年代,還保持著旺盛的創作熱情
十九世紀歐洲繪畫藝術的特點
1.派別
(1)浪漫派
19世紀浪漫主義的誕生是對當時新古典主義、學院派美術的一次革命。
浪漫主義以追求自由、平等、博愛和個性解放為思想基礎。追求幻想的美、注重感情的傳達,喜歡熱情奔放的性情抒發。浪漫主義藝術以動態對抗靜止,以強烈的主觀性對抗過分的客觀性。浪漫主義在題材上,多描寫獨特的性格,異國的情調,生活的悲劇,異常的事件,還往往從一些文學作品中尋找創作的題材。代表作有《美杜莎之笩》。
(2)現實派
現實派追求所謂超越現實的藝術效果,在室內布置中常採用異常的空間組織,曲面或具有流動弧形線型的界面,濃重的色彩,變幻莫測的光影,造型奇特的傢具與設備,有時還以現代繪畫或雕塑來烘托超現實的室內環境氣氛。
(3)印象派
印象派繪畫是西方繪畫史上劃時代的藝術流派,19世紀七八十年代達到了它的鼎盛時期,其影響遍及歐洲,並逐漸傳播到世界各地,但它在法國取得了最為輝煌的藝術成就。19世紀後半葉到20世紀初,法國涌現出一大批印象派藝術大師,他們創作出大量至今仍令人耳熟能詳的經典巨制。代表作有梵谷的《向日葵》。
(4)後印象派
後印象派,從印象派發展而來的一種西方油畫流派。在十九世紀末,許多曾受到印象主義鼓舞的藝術家開始反對印象派,他們不滿足於刻板片面的追求光色,強調作品要抒發藝術家的自我感受和主觀感情,開始嘗試對色彩及形體表現性因素的自覺運用。
在藝術表現上,後印象派更加強調構成關系,認為藝術形象要異於生活的物象,用作者的主觀感情去改造客觀物象,要表現出「主觀化了的客觀」。他們在尊重印象派光色成就的同時,不是片面追求外光,而是側重於表現物質的具體性、穩定性和內在結構。後印象派的繪畫對現代諸流派的發展有著重大的影響,直接導致了結構主義的誕生。
2.發展到19世紀印象派之後,在強調主觀精神、表現自我及形式探索等方面,大幅度突破傳統寫實的束縛。到了20世紀,各種流派紛呈,從強調形式到否定形式,從具象到抽象,出現了各持己見的諸種極端見解
參考資料: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9eddfd01008xmv.html
4. 在西方,藝術大約從什麼時期開始從宗教中獨立出來
在西方,藝術大約從文藝復興時期開始從宗教中獨立出來,文藝復興(Renaissance)是指發生在14世紀到16世紀的一場反映新興資產階級要求的歐洲思想文化運動。
文藝復興時期的作品,集中體現了人文主義思想:主張個性解放,反對中世紀的禁慾主義和宗教觀;提倡科學文化,反對蒙昧主義,擺脫教會對人們思想的束縛;肯定人權,反對神權,屏棄作為神學和經院哲學基礎的一切權威和傳統教條;擁護中央集權,反對封建割據,這是人文主義的主要思想。
其中,代表性作品有:但丁的《神曲》、薄伽丘的《十日談》、馬基雅維利的《君主論》、拉伯雷的《巨人傳》等。
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歌頌了人體的美,主張人體比例是世界上最和諧的比例,並把它應用到建築上,一系列的雖然仍然以宗教故事為主題的繪畫、雕塑,但表現的都是普通人的場景,將神拉到了地上。
人文主義者開始用研究古典文學的方法研究聖經,將聖經翻譯成本民族的語言,導致了宗教改革運動的興起。
人文主義歌頌世俗蔑視天堂,標榜理性以取代神啟,肯定「人」是現世生活的創造者和享受者,要求文學藝術表現人的思想感情,科學為人謀福利,教育要發展人的個性,要求把人的思想感情和智慧從神學的束縛中解放出來。提倡個性自由,因此在歷史發展上起了很大的進步作用。
文藝復興的歷史作用:恩格斯曾高度評價「文藝復興」在歷史上的進步作用。他寫道:「這是一次人類從來沒有經歷過的最偉大的、進步的變革,是一個需要巨人而且產生了巨人——在思維能力、熱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藝和學識淵博方面的巨人的時代。」【巨人指文藝復興三傑】
首先,是人的發現。在中世紀,理想的人應該是自卑、消極、無所作為的,人在世界上的意義不足稱道。文藝復興發現了人和人的偉大,肯定了人的價值和創造力,提出人要獲得解放,個性應該自由。
(1)重視人的價值,要求發揮人的聰明才智及創造性潛力,反對消極的無所作為的人生態度,提倡積極冒險精神。
(2)重視現世生活,藐視關於來世或天堂的虛無飄渺的神話,因而追求物質幸福及肉慾上的滿足,反對宗教禁慾主義。在文學藝術上要求表達人的感情,反對虛偽和矯揉造作。如:彼特拉克的《歌集》,薄伽丘的《十日談》。
(3)重視科學實驗,反對先驗論;強調運用人的理智,反對盲從;要求發展個性,反對禁錮人性;在道德觀念上要求放縱,反對自我剋制;提倡「公民道德」,認為事業成功及發家致富是道德行為。
(4)提倡樂觀主義的人生態度。這些不可抑制的求知慾和追根究底的探求精神,為創造現世的幸福而奮斗的樂觀進取精神,把人們從中世紀基督教神學的桎梏下解放出來,資產階級正是在這種精神的指引下創造近代資本主義世界的。
其次,文藝復興打破了宗教神秘主義一統天下的局面,有力地推動和影響了宗教改革運動,並為這個運動提供了重要的助力。文藝復興提倡重視現世生活,反對權威,在當代人中間喚起了對天主教會及神學的懷疑和反感。文藝復興中的人文主義者通過文學、藝術等形式諷刺、揭露天主教會的腐敗和丑惡。
第三,文藝復興打破了以神學為核心的經院哲學統一的局面,為以後的思想解放進步掃清了道路,使各種世俗哲學興起。其中有英國的經驗論唯物主義(培根)。它也推動了政治學說的發展,馬基雅維利為後來啟蒙運動奠定了基礎,霍布斯、洛克等一大批思想家,發展起「自然權利」、 「社會契約」、「人民主權」以及「三權分立」等理論。
第四,否定了封建特權。在中世紀,封建特權是天經地義,門第觀念根深蒂固。文藝復興則使這些東西在衡量人的天平上喪失了過去的重量。人的高貴被賦予新的內涵。彼特拉克說:「真正的貴族並非天生,而是自為的。」在當時義大利的社會生活中,才幹、手段和金錢代替了出身門第,成為任何出身的人爬上社會高層的階梯。
第五,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文藝復興恢復了理性、尊嚴和思索的價值。雖然文藝復興在哲學上成就不大,但是它摧毀了僵化死板的經院哲學體系,提倡科學方法和科學實驗,提出「知識就是力量」,開創了探索人和現實世界的新風氣。人們堅信自己的眼睛和自己的頭腦,相信實驗和經驗才是可靠的知識來源。這種求實態度、思維方式和科學方法為17到19世紀的自然科學的大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第六,文藝復興時期創造出大量富有魅力的精湛的藝術品及文學傑作,成為人類藝術寶庫中無價的瑰寶。中世紀,聖經傳說充斥藝壇,窒息了藝術的生命。文藝復興則不但把聖母變成人間婦女(拉斐爾),把圖像化為對人體的歌頌,而且開始了日常生活和現實人的直接描寫。解剖、透視等科學也第一次結合於藝術。西歐近代現實主義藝術從此發端。
這場廣泛持久的思想文化運動,在意識形態領域中,沖破了封建專制和宗教神學思想對人的束縛,解放了人的思想,推動了歐洲文化思想領域的繁榮,為歐洲資本主義社會的產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礎。
(4)歐洲藝術去中心化擴展閱讀
宗教改革(英語:Reformation),歷史學名詞,開始於歐洲16世紀基督教自上而下的宗教改革運動(抗議宗教改革運動,Protestant Reformation),該運動奠定了新教基礎,同時也瓦解了從羅馬帝國頒布基督教為國家宗教以後由天主教會所主導的政教體系。
該運動打破了天主教的精神束縛,為資本主義發展和多元化的現代社會奠定基礎,因而西方史學界直接稱之為「改革運動」(Reformation)。
宗教改革期間代表人物包括馬丁·路德、慈運理、約翰·加爾文、門諾·西門斯、雅各布斯·阿民念、約翰·衛斯理及其後發展出來的新教徒教派。
而狹義上的新教及宗教改革,通常限定在1517年馬丁·路德提出《九十五條論綱》,到1648年《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的出台為止的歐洲宗教改革運動。宗教改革是歐洲資本主義發展的一個必然結果,也是宗教發展歷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歐洲各國的宗教改革,使羅馬天主教會在歐洲的社會地位政治地位受到嚴重的威脅。面對這種情況,天主教會內部的一些有識之士嚴厲抨擊教會內部的腐敗,稱各種邪惡和弊端就像從特洛伊木馬中湧出的士兵一樣從教會中湧出,他們紛紛倡議實行改革。就在歐洲各國宗教改革轟轟烈烈地展開的同時,天主教會內部也開始了改革。
一:清除內部積弊,重新審定教規、教義。教會清除了一批無知、腐敗、貪婪的神職人員,規定教士必須穿僧衣,執行教士獨身制;在每個教區設立學校,提高神職人員的知識水平。教會在肯定贖罪券功效的同時,禁止非宗教目的的出售行為,並取消了銷售機構。
二:繼續強化異端裁判所。宗教改革中後期,異端裁判所的活動更為猖獗,大批「異端分子」被捕入獄,甚至被處死;同時,天主教會加強了思想控制,不斷頒布違禁書目,查封宣傳新思想的書籍,哥白尼的《天體運行論》赫然出現在第一批被禁書目中。
三:網羅各種狂熱的信徒,組建反對新教改革的團體,千方百計的破壞宗教改革,提升教皇聲威,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團體就是耶穌會。通過內部改革,羅馬天主教會暫時擺脫了困境。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文藝復興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宗教改革
5. 歐洲藝術發展史的開端到現在的歷程是什麼
西方藝術發展史
在西方漫長的古代史中,因為宗教占據了社會整體的核心地位,是這個整體的基本凝聚力,藝術不僅因為依靠宗教而得到了縱貫歷史的輝煌發展,而且藝術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內容)也是統一於宗教的——它是宗教活動的一種基本工具和方式。在西方藝術發展史的研究中,不深入理解西方宗教精神,不把這種精神作為藝術的內在動機,是不能真正把握自古希臘以至於前浪漫主義時代的西方藝術實質的。比如,人體藝術的發達,是西方藝術的一個基本傳統。這個傳統的確立,是以西方世界根深蒂固的宗教情懷為基礎的。傳統藝術家是把為人塑像作為為神造像的神聖事業來進行的。在此,我們看到藝術與宗教的內在統一性,也因此藝術是傳統西方社會所絕對必須的。
14—16世紀的文藝復興運動拉開了西方近代美術史的開端,它在很大程度上拉動了整個藝術史的步伐,影響之深,涉及之遠,范圍之廣在藝術發展的長河中都是高高捲起的浪花,閃耀奪目。任何事物的發生都不是獨立存在的個體,既不會突然出現,也不會瞬間消失。在整個文藝復興背後的推手是歐洲封建社會內部出現了資本主義經濟的萌芽,城市工商業的繁榮及其政治上的相對獨立或自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人們在滿足了物質需求後必然會追求更高層次——精神需求。文藝復興期間湧出了眾多著名的藝術家,代表人物有.達·芬奇、 米開朗琪羅、拉斐爾、安吉利特、尼德蘭等,他們的藝術手法深深地影響了後世的藝術愛好者們。
二十世紀雖然不及文藝復興來的精絕,可在整個藝術史中也是一個活躍的年代,短短百年間,涌現出眾多的藝術流派,從野獸派開始,經歷了表現主義、立體主義、未來主義、抽象主義、達達主義、風格派、形而上畫派、包豪斯、超現實主義、巴黎畫派、抽象表現主義、新現實主義、波普藝術、歐普藝術、地境藝術、觀念藝術、行為表演藝術、照相寫實、激浪派、極少主義、女性主義、塗鴉主義、裝置藝術、影像藝術、新媒介藝術、全球化時期、象徵主義、俄國前衛藝術、構成藝術、八人畫派、現代雕塑、後現代名詞解釋,直至世界現代設計。
從最初的野獸派到最後的世界現代設計,我們大可以將其看作是一個社會發展史,只不過形式上用了另一種語言。
事物發展到一定階段必定會有質的改變,野獸派的產生是對學院派的背叛,他們對感動力稀薄,表現不夠深入的印象派畫風持一種反抗的態度,繼續著後印象主義梵谷、高更、塞尚等人的探索,追求更為強烈的藝術表現。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後,社會動盪不安,一群受著康德哲學、柏格森的直覺主義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的影響,強調反傳統,不滿於社會現狀,要求改革,要求「革命」的藝術家形成了表現主義,他們在藝術中強調表現主觀感情和自我感受,而導致對客觀形態的誇張、變形乃至怪誕處理的一種思潮,用以發泄內心的苦悶,認為主觀是唯一真實,否定現實世界的客觀性,反對藝術的目的性,它是20世紀初期繪畫領域中特別流行於北歐諸國的藝術潮流,是社會文化危機和精神混亂的反映,在社會動盪的時代表現尤為突出和強烈。
20世紀初工業文明、機器時代的到來,年輕的藝術家們普遍關注的是如何革新形式,來表現在迅猛變革的工業社會里人們的內在情緒和心理。立體主義的產生時期和表現主義差不多,不同的是表現主義宣洩的是藝術家們對戰爭、社會現實的不滿,而立體主義起源於塞尚的理論和創作實踐,藝術家們把塞尚的「要用圓柱體、圓球體、圓椎體來表現自然」這句話當著自己藝術追求的理想。立體主義更多是在折射工業文明、機器時代的社會現實。代表人物就是全民偶像的畢加索,他熱衷於前衛藝術創新,也不放棄對現實的表現。《亞維農的少女》這幅不可思議的巨幅油畫,不僅標志著畢加索個人藝術歷程中的重大轉折,而且也是西方現代藝術史上的一次革命性突破,它引發了立體主義運動的誕生。
有人反對戰爭就必定有人支持,未來主義者們就是一群支持戰爭的藝術家們,他們對現代戰爭大加頌揚,認為戰爭是藝術最終極的形式。一些未來主義者們曾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倖存者,懷有深刻的民族主義思想,這些經歷使得他們未來主義者公然支持義大利的法西斯主義。正好迎合了帝國主義侵略擴張政策的需要,使義大利的未來主義成為官方的藝術,也成了我前面所說的所謂的「御用畫家」。而抽象主義則是屬於第三種,他們提倡「抽離」,在藝術創造中,除了情移的沖動以外,還有一種與之相反的沖動支配著,這便是「抽離的趨勢」。產生抽離的原因是因為人與環境之間存在著沖突,人們感受到空間的廣大與現象的紊亂,在心理上對空間懷有恐懼,並感到難以安身立命。人們的心靈既然不能在變化無常的外界現象中求得寧靜,祗有到藝術的形式里尋找慰藉。當然抽象主義的產生除了有逃避現實的因素外,還有受到工業、科學技術推動的原因。
達達主義在我看來是藝術史的一次小意外,卻也是一場驚天動地的變革。達達主義最初的含義是為了反對藝術,其中最著名的人物就是杜尚,他從不把藝術當回事,以滑稽幽默的方式給嚴肅的藝術開了一個巨大的玩笑而正是這種態度打破了一直以來藝術的遮羞布,藝術總被人們當做是一件多麼了不起的事物,而杜尚用自己的行動作品告訴我們,Art isnothing! 他顛覆了人們的慣性思考,隨手拿起的一個小便池放在了不同的環境就變成了一件藝術品!達達主義有其特殊的政治意識形態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人們的日常生活和周邊環境遭到嚴重摧毀,導致精神上的崩潰,以往安閑平穩的繪畫面貌已經不再能夠打動人,達達主義用一種幻想和離奇的視覺形象來表達對世界的反映。
隨著社會的逐漸穩定,社會環境有了很大的提高,這一期間出現的畫派大都沒有太多革新,受著前面一些流派影響。值得一提的是包豪斯,1919年在德國成立的一所設計學院,世界上第一所完全為發展設計教育而建立的學院。雖然只經歷了短短的十四年,但在藝術史上卻有著重要的地位,包豪斯優越嚴謹的教學體系更是沿用至今。它本身就是一件藝術品,無論是外在還是內涵,都值得人們學習欣賞。一直被稱為20世紀最具影響力也最具有爭議的藝術院校,在當時它是烏托邦思想和精神的中心。它創建了現代設計的教育理念,取得了在藝術教育理論和實踐中無可辯駁的卓越成就。包豪斯的歷程就是現代設計誕生的歷程,也是在藝術和機械技術這兩個相去甚遠的門類見搭建橋梁的歷程。設計在藝術史上始終不能像繪畫那麼受人關注,而正是包豪斯,引發了人們對設計的重視,這也順應了工業高度發展的社會需求。
在此之後的藝術流派中不得不提的是抽象表現主義,在藝術內容上它沒有什麼巨大的創舉,但卻是第一個由美國興起的藝術運動。美國興起此藝術運動跟當時紐約想要取代巴黎成為世界藝術中心是有影響的。也是二戰之後西方藝術的第一個重要的運動,享有的地位無與倫比。它是戰後漫長風格實驗的開端,標志著一個新的時代的到來,自此之後的一段時期里,西方現代藝術的中心從巴黎轉移到了紐約。研究中國美術史也會發現,藝術中心往往代表著經濟中心,這也從側面的反映,隨著藝術中心的轉移,世界的經濟中心也發生了變化。
正像波普藝術,雖然起源於英國,真正發展至鼎盛卻是在美國,文化的傳承拋開不說,經濟在無形中猶如一張大手暗自操控著。美國波普藝術家聲稱他們所從事的大眾化藝術與美洲的原始藝術和印第安人的藝術類似,是美國文化傳統的延續和發展。波普藝術也是一個探討通俗文化與藝術之間關連的藝術運動。它試圖推翻抽象藝術並轉向符號,商標等具象的大眾文化主題。簡單來說,波普藝術是當今較底層藝術市場的前身。60年代,波普藝術的影響力量開始在英國和美國流傳,造就了許多當代的藝術家。後期的波普藝術幾乎都在探討美國的大眾文化。波普藝術特殊的地方在於它對於流行時尚有相當特別而且長久的影響力,不少服裝設計,平面設計師都直接或間接的從波普藝術中取得或剽竊靈感。 可以這樣說,在藝術精神上波普雖沒有深造,卻發展了藝術的其他道路。其中的代表人物是安迪.沃霍爾,他成了惡搞、前衛、瘋狂、流行、經典的代名詞。
伴隨著社會穩定,高科技的誕生也對藝術帶來了重大的影響,其中照相寫實就是一個最好的體現,而社會涌現的各種思潮也影響了藝術的發展。女性主義、激浪派、極少主義、地境藝術、塗鴉主義正是由各種社會思潮帶來的結果。
影響藝術的到來意味著人類已經邁入了科技時代,人類在科學技術領域里最偉大的進步,不是原子彈的爆炸和太空梭的上天,而是信息技術的發展;人類在藝術領域中最重在的突破,不是電影和電視技術的發明和發展,而是數碼影象技術的誕生。數字影象是真正的科學技術與文化藝術完美。接踵而來就是新媒介藝術,它將藝術變換了一種手段不再是單純的平面空間,而用動態改變了藝術一直以來的靜止。
藝術隨著歷史長河的流動也在不斷地向前發展,不管什麼時期的藝術,都是藝術家們用自己的方式傳遞著信息,可以是個人的,可以是社會的。藝術的發展也在經歷著大大小小的分裂合並,趨同創新。藝術史是人類歷史的另一種語言,它用美的形式撰寫了整個歷史的變遷,繪出了人類一個個前進的腳步!
6. 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藝術特點有那些
主要體現在以寫實傳真為首務,在風格和技法上更注重色彩的協調和自然,不拘一格。在作畫方式上,文藝復興美術方面就是創立了透視畫法,原始方式就是拿一塊玻璃放在眼前,在玻璃上畫上網格,所成象在玻璃的哪個格子上,畫家就在畫布上的相應格子上吐上顏色,從而達到效果。
作畫的題材上,古希臘神話題材取代了基督教題材的主流位置,文藝復興其實就是復興古希臘文化,而古希臘就是強調人性自由解放,告訴歐洲人民妒忌,怨恨,戰爭,謀殺,都是很平常的行為。
沒有人會因為搶小孩的糖果吃就下地獄的。而普通人物的畫像也開始普及。在此之前,唯一允許畫的題材就是聖母,耶酥,十二使徒。當然,還有些人堅持傳統基督教題材。
(6)歐洲藝術去中心化擴展閱讀
資本的原始積累:文藝復興運動作為一場弘揚新興資產階級文化的思想解放運動,在傳播過程中為早期的資本主義萌芽發展奠定了深厚基礎,也同時為早期的資產階級積累了原始財富。文藝復興運動首發於義大利,後經傳播由地中海沿岸轉移到大西洋沿岸。
出現了著名的城市如羅馬,佛羅倫薩,威尼斯以及尼德蘭等一系列新型城市,資本主義工商業開始茁壯發展,資本也開始源源湧入新興資產階級的囊中,為同時進行的新航路開辟,宗教改革以及今後的資產階級革命或改革提供了必要條件。
人性的探索及發現:文藝復興運動使正處在傳統的封建神學的束縛中慢慢解放,人們開始從宗教外衣之下慢慢探索人的價值,作為人,這一個新的具體存在,而不是封建主以及宗教主的人身依附和精神依附的新時代。
文藝復興運動充分的肯定了人的價值,重視人性,成為人們沖破中世紀的層層紗幕的有力號召。文藝復興運動對當時的政治,科學,經濟,哲學,神學世界觀都產生了極大影響。是新興資產階級在意識形態領域里一場革命風暴,也被稱為「出現巨人的時代"。
消極影響:文藝復興運動在傳播過程中因為過分強調人的價值,在傳播後期造成個人私慾膨脹,物質享受和奢靡泛濫,有一系列的負面影響。
7. 黑死病對中世紀的歐洲藝術產生了什麼影響
眾所周知,中世紀時期是歐洲歷史上「最黑暗」的時代,而黑死病的爆發又使其晚期被稱為「中世紀最黑暗的時代」。當時那場瘟疫在全世界造成了大約7500萬人死亡,根據估計,瘟疫爆發期間的中世紀歐洲約有占人口總數30%的人死於黑死病。 瑞典病理學家福爾克·漢申說「人類的歷史即其疾病的歷史」,這場席捲歐洲的瘟疫在歐洲步出中世紀的過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沖擊了中世紀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對中世紀的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它的規模之大、持續時間之長、涉及面之廣、死亡人數之多,堪稱空前絕後,這場生態災難帶給歐洲的悲慘後果,成為中世紀黑暗的另一個寫照,並由此引發了宗教信仰、政治、經濟、社會結構的危機,進而引發了一系列深刻的社會變革。 一、人口 黑死病曾被當時的史家稱為「大死亡」,歐洲人口的1/4到1/3(約2000~2700萬)死於這場黑死病,人們的平均壽命也從30歲縮短到20歲。社會勞動力嚴重不足,對農業影響最大,導致大片耕地荒廢。同時也促使農業結構開始調整,農業向畜牧業傾斜,為以後資本的原始積累打下基礎,如養羊業不斷發展,使英國著名的圈地運動在這一時期初見端倪。 二、政府與教會 面對黑死病,作為統治階級的政府與教會主要是惶恐與無助。各國政府陷入癱瘓狀態,許多愚昧、無能及狡黠之徒迅速填補空缺,結
果造成行政的極端不善、盜用公款等弊端出現。由於當時的民眾深信上帝創造了世界並主宰著世界,只要虔誠地信仰基督教就能避免厄運,而擺在面前的事實卻是妻兒、兄弟的接連去世和不少教士棄職而逃,人們開始對教會和上帝產生懷疑,誘發了他們對於自身命運的思考,這就打破了基督教對思想的禁錮,對於文藝復興人文主義的形成起到重要的作用。 三、社會結構與文化 黑死病使歐洲社會的貧富分化進一步加劇,階級矛盾不斷激化。同時,人們還有很多野蠻行徑,如猶太人被貼上了瘟疫攜帶者」的標簽而被大量殺害。大瘟疫理應促進醫學的發展,但事實上當時醫學的惟一進步是在公共衛生領域,比如人們加深了對於防疫重要性的理解,可以說是教會神權的不寬容窒息了醫學的進步與發展。科教方面的影響較明顯,如手稿抄寫等一些勞動密集型行業面臨嚴峻局面,迫切需要一種廉價的復制新技術。1453年,古騰堡的金屬活字印刷術應運而生。在教育方面,各地涌現了創辦大學的熱潮,促進了新的學術思想的產生和發展,大學又是培養牧師的要地點,最終為宗教改革做好了准備。黑死病還給藝術家們帶來靈感,如薄伽丘就是在黑死病大流行時完成了代表作《十日談》。當瘟疫流行的時代已經成為歷史時,這些藝術作品卻長久不衰,足見其魅力。綜上所述,黑死病造成了人口死亡、經濟紊亂、社會動盪、風氣敗壞等影響,也為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資產階級的崛起提供了某種契機,客觀上加速了人類社會的進步。痛定思痛,它給予人類的,更多的還是沉重的打擊和教訓!
8. 西方藝術發展歷程
西方的藝術是由希臘人帶來並開拓的,中西方由於文化的差異,在藝術的表現上也是各具特色。從繪畫為例,東方是潑墨寫意,強調的是一種意境,而西方具有鮮明的現實感和視覺與知覺的朴實性,強調的是寫實。
西方人最早的美術作品產生於舊石器時代晚期,即距今3萬到1萬多年之間。最傑出的原始繪畫作品,發現於法國南部和西班牙北部地區的幾十處洞窟中,其中最著名的是法國的拉斯科洞窟壁畫和西班牙的阿爾塔米拉洞窟壁畫。
古希臘的自由民主創造了具有民主思想的建築、雕刻和繪畫作品,其中留存於世的不少健美而優雅的雕刻形象,如《擲鐵餅者》、《米洛斯的維納斯》等,尤其具有無窮的魅力。
(8)歐洲藝術去中心化擴展閱讀:
西方藝術對世界的影響:
縱觀20世紀的中國美術發展史,就是一部批判、繼承本民族的傳統藝術文化和吸收、借鑒現代西方藝術思潮的歷史。
在100多年的發展、變革中,中國的一些美術家在自身的美術創作活動中自覺不自覺地將西方美術作為自己藝術創造的一種對比和參照對象。
尤其對一些堅持從傳統藝術本身來求新、求變的中國畫家,在保留中國畫獨特個性的同時,也自覺不自覺地採納、吸收和鑒賞現代西方藝術的有益成分,來豐富自己的藝術語言,具體地講,大致有三方面的內容。
9. 為什麼說歐洲藝術文藝復興的曙光已經顯現,一切開始變得明朗起來
歐洲藝術文藝復興的曙光已經顯現,一切開始變得明朗起來。
當一位藝術史學家寫到這個時期時,他會讓自己在椅子上坐得舒服些,然後把思緒投向約1290年在阿西西正忙於為聖方濟各教堂創作壁畫的24歲的喬托,接著他會以一種如釋重負的心情拿起筆投入接下來的美術史寫作中。
歐洲藝術發展至此,文藝復興的曙光已經顯現,一切開始變得明朗起來。從1290年開始直到今天,歐洲繪畫的發展脈絡十分清晰。幾乎每十年就會涌現幾位大家,創作出為後人所熟知的傑作。在1290年,現代藝術的基本輪廓已浮現出來,其整體結構的形成勢不可擋。
而更重要的是,對於藝術史學家來說這一形成過程是可以描述的。藝術史學家手上有一份完整的技術詞彙表。雖然這一時期的藝術故事已經被講述千百遍了,我再講一遍又何妨?與其他任何藝術周期的故事都有所不同,這一周期始於一位巨匠。
他對於三維世界的把握源於他的人性,尤其是對人性戲劇的感知。他將自己視為一個敘事型畫家。他著眼於通過在壁畫中人物之間的情感關系來講故事,這一點現在已經完全在俄羅斯版的《聖母子》中實現了,不過是以不同的精神氣質完成的。
如果我把這位聖像畫家所面對的問題簡化為,他的任務是為"溫柔"一詞所包含的概念尋找一套視覺符號,那麼我們必須承認他做到了,而且直擊這一概念的核心。喬托將這一概念融入生活化的表現中。
之前被空洞表現的內容具體化,溫柔的精神氣質開始寓於他想像出來的有形的聖母與聖子身上。可以說,喬托作品中的每一個人物都代表著情感,為承載情感而被創造出來。人們在讀莎士比亞作品的時候也會有同樣的感受。
從心理層面上來說,我們不知不覺中可以強烈而全面地感受到他筆下的人物沉溺於任性和荒唐的行為中。狄更斯也是這樣,他用比較隱晦的方式說服自己的讀者,像麥考伯這樣純粹人為創造出來的角色,其實是生活中有血有肉且普遍存在的人物。
喬托在實現這一效果時從未失敗過,這不僅體現在他筆下單個人物身上,也體現在群體人物身上。盡管他可以隨意支配這種時代——視覺,還加上了一些新材料,可能還是沒法像丁托列托或倫勃朗那樣輕松地掌握視覺世界。
即便存在這些局限,喬托還是播撒下那麼多各種各樣的種子,在接下來的幾個世紀藝術上的方方面面幾乎都能找到他的影子。雖然在任何特定的方向上,他都註定要被後人超越,因為沒有哪個畫家曾一次擁有如此多的"王牌"。
弗拉·安傑利科發展了他的愉悅感,馬薩喬發展了他的戲劇感,拉斐爾發展了他的平衡,米開朗琪羅發展了他的姿態,皮埃羅發展了他的空間感。很多後來的畫家採用了他在風景畫上的思維方式,但是誰都無法將這些天賦集於一身。這是一系列新冒險的起點,喬托為後來的所有畫家指明了道路。
並沒有多少人能憑借一己之力完成一場變革,可以毫不誇張地講,喬托做到了。已知的關於他早期藝術訓練與活動的信息都不完整。許多通常被認為出自喬托之手的壁畫其真實性值得懷疑,不過,他留傳下來的大量作品使他不僅成為世界上最偉大的藝術家之一,也成為世界上最勇敢的創新者之一。
10. 為什麼巴黎能成為歐洲19世紀至20世紀初的繪畫藝術中心
一,從義大利到法國,歐洲繪畫藝術重心的轉移
提到歐洲近代繪畫藝術,人們首先會想到義大利。因為歐洲近代歷史的開始是以14世紀興起的文藝復興為標志,而義大利是歐洲文藝復興的發源地。義大利繪畫藝術在文藝復興期間得到了空前發展,取得了舉世公認的成就。文藝復興期間,油畫繪畫的第一個藝術表現形式一一古典主義寫實油畫創立於義大利,對後世繪畫藝術發展產生重大影響的「佛羅倫薩畫派」、「威尼斯畫派」產生於義大利,被譽為文藝復興繪畫「三傑」的達芬奇、米開朗基羅、拉斐爾全部來自義大利,在現今傳世的文藝復興期間創作的經典名畫作品有一半以上出自當時的義大利畫家之手。
首先,從政治方面上講:
一是,近代以來,法國歷代君主都比較推崇繪畫藝術。如16世紀法國國王佛朗索瓦一世傾心義大利藝術,一切待遇從優專門請達芬奇到法國訪問居住,傳授繪畫技藝。為表感激,達芬奇將最珍愛的《蒙娜麗莎》一畫贈送給法國國王,終使《蒙娜麗莎》成為盧浮宮的鎮館之寶。特別是18世紀路易14世國王以後,歷代君主更加推崇繪畫藝術,盡管這種推崇帶有很強的享樂主義色彩,是為追求所謂的奢華高貴的享受,但客觀上對法國繪畫藝術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營造了寬松活躍的繪畫藝術氛圍。洛可可主義繪畫藝術正是在路易14世的大力倡導下盛行起來的。
二是,貴族和新興資產階級的影響。在西方國家近代繪畫史上,貴族一直是繪畫的重要支持者和最大買家。如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美第奇家族。法國也不例外,貴族階層一直是繪畫藝術的最大買家。法國經歷大革命後,貴族雖然退出了政治舞台。但是仍把持著上層主流社會文化價值的判斷。這一期間舊貴族和新興資產階級之間在文化藝術領域達成了很多理解和共識,使法國繪畫藝術領域形成相對「自由、寬松、活躍」的氛圍,吸引了法國以外的很多畫家前往巴黎發展。
二,從經濟方面上講:
主要是擴大城市規模,加強基礎設施等硬體建設。
從18世紀到19世紀初,法國經過資本主義原始積累和對外擴張殖民掠奪,積攢了大量財富,使其有能力對首都巴黎進行大規模的城市改造建設。到19世紀中期,拿破崙三世開始對整個巴黎城進行大規模改造。
一是,增修擴建城市道路。其中,新建和擴建道路137公里,路面平均寬度為25米,比原來路面寬出了3倍還多。同時新建和改造人行道230公里,設置街燈從原來的1.5萬盞增加到3.2萬盞;街邊樹木從原來的5萬棵增加到近10萬棵。
二是,增建和完善公園、劇院、畫廊、沙龍、藝術館、咖啡廳及酒店飯館等城市公共文化娛樂休閑餐飲設施。
改造後的巴黎如同換了一座新城,城市形象、品位、檔次、服務等大大提升,工作生活居住環境大為改善,就像當今很多人嚮往一線大城市一樣,當時世界各地的人們包括很多藝術家紛紛慕名湧向巴黎。到19世紀中葉,巴黎已擁有常住人口100多萬,成為歐洲首屈一指的現代化大都市。
三,從文化方面上講:
加強軟體建設。加強和擴大官方和民間的繪畫藝術交流。比如通過「請進來,走出去」等多種形式,一方面挖掘聘請國外繪畫人才精英到法國發展,一方面大力推介法國的繪畫藝術等等。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1855年和1867年,巴黎曾先後舉辦兩次大型的世界博覽會,邀請世界各國政要和有關人士、藝術家前來參觀。通過世博會向全世界展示其在經濟、科技、文化和藝術方面的成果。這兩次世博會大大提升和擴大了法國和巴黎在世界上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比如當時英國的維多利亞女王參觀完博覽會之後連連誇好,稱此次巴黎之行終生難忘。
當然,在19世紀至20世紀初,巴黎不只是歐洲繪畫藝術中心,同時也是歐洲的文化藝術中心。因水平和篇幅所限,本文僅就繪畫藝術方面發表一些淺見,歡迎大家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