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算力簡介 » 去中心化貨幣的價值取決於

去中心化貨幣的價值取決於

發布時間: 2021-04-21 11:14:03

A. 貨幣去中心化有什麼問題嗎

在Token經濟學裡面,去中心化貨幣並不是唯一的價值流通和度量的客體,所以,一個固定總量的去中心化貨幣並不一定會導致被市場拒絕。
去中心化貨幣中的去中心化包含多層含義:貨幣發行去中心化、貨幣流通去中心化、貨幣回籠去中心化……
就我們現行的經濟系統而言,貨幣的發行是由央行或者其他類似機構進行的,由國家信用進行背書。因此,貨幣的發行顯然是一種中心化的,被政府或機構控制的一種貨幣發行方式。然而在現有的經濟系統中,貨幣的流通是去中心化的。
雖然在我們現在的金融體系中,絕大部分貨幣都已經通過銀行在進行流通,然而這種流通方式絕大多數情況下都是貨幣所有者自行控制的,也就是說貨幣的流通並不受中心化機構的控制。除了因為金融中某些特定的要求,對某些流通進行了監管;或者由司法機關介入,強行對貨幣的流通進行管理。這些的中心化的操作從比例上來看,是極少的,因此,我們可以說現有的經濟系統中,貨幣的流通是去中心化的。
事實上,央行等金融管理機構,正是利用貨幣發行的權力,艱難的對整個市場進行調節,維護經濟發展的穩定性和貨幣的穩定性。
我們在經濟學中曾經學習過,貨幣的流通總量是要和當前貿易情況匹配的,換句話說,貨幣的流通總量,是和經濟情況緊密相連的。貨幣的流通需要通過調控,來影響市場;而市場也通過各種反饋,迫使管理機構對貨幣進行調控,以維持貨幣的穩定性。

B. 影響貨幣價值的因素有哪些

短期因素:
1.短期貨幣的流動性
2.短期的一些技術指標
3.地緣政治和突發因素
長期因素:
1.供求關系
供大於求的情況下,貨幣會貶值;供不應求的情況下,貨幣會升值
2.貨幣政策
貨幣政策的變化會對貨幣價值產生重要的影響,是核心的因素
3.經濟趨勢
根據經濟趨勢判斷貨幣價值,中國前幾年經濟形勢比較好,GDP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處於快速增長的狀態中,貨幣升值的概率也會更大
4.貿易赤字
貿易的赤字情況也能反映貨幣的價值
5.政局變化
中東國家政局不穩定的情況下,貨幣價值會隨著政局的改變而上下波動
6.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
通過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可以非常直觀的判斷貨幣的價值
7.實體經濟的發展要素
在中國,實體經濟是影響貨幣價值比較重要的因素,例如房地產,在一些發達國家占據的權重也比較高。每一個國家發展的過程當中,或者經濟體量中,實體經濟占據的份額不一樣。從發達國家來說,消費支出占據的權重非常高,如果消費者的支出不斷在增加,說明這個國家的經濟整體發展速度是有保障的。

C. 貨幣的價值到底是由什麼因素決定的

貨幣是人與人之間的交換契約 貨幣依託強權政治作為依靠 擁有了一定范圍內的信用 然後人們認可這種信用 開始使用這種貨幣 貨幣代表的是價值 貨幣本身是沒有價值的 但是我們將各種形式的價值 轉換為一種統一的流通單位賦予在貨幣上 這樣就便於我們 價值交換 攜帶 運用 流通 我們擁有多少形式的實體價值 國家就發行多少價值的貨幣來流通 當然也不一定 有一定浮動空間的 當然這個 比例要是嚴重失衡就會出現經濟問題

D. 貨幣的價值是以什麼為依據的

拋開了盯住美元的政策之後,不解決貨幣發行機制這個最緊要的問題,貨幣政策幾乎是無效的。拿到一美元,就可以發行相應的人民幣,這個制度本身不符合可持續發展的要求。中國的貨幣政策,不能是唯美元主義,而是要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理和中國改革的具體實踐相結合。有了我們自己的貨幣發行機制,人民幣匯率改革就水到渠成、順理成章了,對經濟長期健康發展是絕對的保證。

讓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總體思路,我相信是落實胡錦濤總書記提出的科學發展觀的必然選擇。針對經濟發展過程中的波動,有學者提出可以通過提前實施相應的貨幣政策來熨平經濟周期,防患於未然。這樣的想法如果真能落實,那當然再好不過,可惜,貨幣政策並非總如那麼如教科書中的圖形那樣有效。當學者們所建議的貨幣政策沒有達到預期效果時,他們總是提出貨幣政策的實施還需要加大力度,再觀察一段時間;等到實在沒有辦法交代了,學者們又會說這是由於市場非理性因素造成的。

暫且把我與經濟學家們的分歧擱置起來。我想起祖父周谷城曾經對我說過,如果你的老師上課講的內容讓你聽不懂,那隻能說明他自己對講課的內容沒有理解透徹。我覺得祖父說得對,我聽那些得過諾貝爾經濟學獎的老教授們上課時,覺得金融學無比清晰,甚至是無比快樂的。他們講著新奇好玩的故事,漸漸引導著學生進入新的思維方式,眼前豁然開朗,彷彿進入了自由王國。據此,我揣測國內有些經濟學家可能自己並不真的明白他們說了些什麼,他們只是憑著書本造就的感覺在預測未來。但貨幣政策既不是占星術,也不是某些學者的讀後感,應該是圍繞著本國經濟運行的實踐操作。

若把當今世界上主要國家的貨幣政策分分類,歐盟、美國和日本的貨幣政策基礎完全不同,加息政策的效果自然也大不同。歐盟以共同條約的形式規定了貨幣投放的方法和標准,比較著名的就是「三駕馬車」理論。如果經濟增長率、就業率和通貨膨脹率這三個指標在預先設定的范圍之內,就向市場提供流動性,如果高於預先設定的范圍,就實行緊縮政策,減少貨幣投放量;如果低於預先設定的范圍,就實行擴張政策,增加貨幣投放量。

美國的情況比較特殊,我倒是認為美聯儲其實並不是貨幣發行機構,美國的貨幣發行權在資本市場。如果有公司股價大幅上升,美國就相應地投放了虛擬的美元以表現這部分增加的價值。因此,美國資本市場越發達,其貨幣發行規模也越大。他們的理念似乎也有一定道理。比如:埃克森美孚公司新發現了個油田,儲量驚人地達到了1000億桶,公司股價立馬上升,市值相應增加了500億美元,相當於投資人的財富增加了500億美元,如果有人要兌現利潤,只要市場上的投資人普遍認同美孚公司的新估值,就會有人願意向該投資人提供充足的流動性使其兌現。在這個過程中,美聯儲並沒有投放貨幣,美國財政部也沒有印更多的美元。所以,如果美國資本市場對某項資產的定價出了錯,那麼,經濟就會遭重挫。2001年,納斯達克對科技股定價錯誤就導致了經濟衰退和通貨膨脹,如今的次級債也是相同的問題,市場對於借款人的還款能力和房地產價值的錯誤估值,導致市場原先發行的貨幣都錯誤地表現了不存在的價值。

再有就是以日本為代表的用匯率來發行貨幣的機制。日本基本上實施的是在一段時間一定范圍內盯住美元的貨幣政策,每收到一個美元,就發行一百日元。這個政策的效果短期很穩定,而長期則導致國內積累巨大的外匯儲備。中國和日本的貨幣發行機制有些類似。我國曾經實施了將近10年的匯率穩定政策,無論美元如何漲跌,中國人民銀行每買入一美元,就發行8.2765元人民幣。

各國在發展過程中,選擇符合自身歷史情況、現實需要的貨幣政策,其實都是正確的。我的觀點是:先要有個貨幣發行機制,然後才有貨幣政策,這才有機會談匯率水平。當然,對於日本和中國香港這樣的貨幣機制,其貨幣發行機制就是匯率機制,兩者是統一的。

我國從2005年開始匯率制度改革,人民幣逐步升值,採取的方式是我們最擅長的「小步快走」策略。但是,我認為匯率問題並不是關鍵,人民幣匯率改革是次要的問題,核心問題是:拋開了盯住美元的政策之後,我國的貨幣發行機制到底是什麼?逐漸和美元脫鉤,但是基本仍然是和美元保持同方向、不同幅度的變化。拿到一美元,就可以發行相應的人民幣,這個制度本身不符合可持續發展的要求。2004年2月1日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銀行法》,其實就是中國的央行法,從法律來講,人民銀行的一條重要職責是保持人民幣幣值穩定,而不是匯率穩定。但是中國人民銀行在實際執行貨幣政策時只保持了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的穩定,而沒有保持人民幣幣值的穩定,人民幣兌歐元、英鎊、日元、加元甚至俄羅斯盧布、巴西貨幣都在貶值。但是央行在匯改之前的季度貨幣報告裡面總有那麼一句話,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保持在8.2725:1,人民幣匯率繼續保持穩定。《人民銀行法》提出要保持幣值的穩定,央行實際執行的是保持對美元匯率的穩定,而這兩者有顯著的差別。如果美元本身幣值穩定,這兩者是一致的,但這兩年多來美元幣值一路在縮水。筆者希望,中國人民銀行立即回到《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銀行法》所規定的條款上面來。

回過頭來還講這部法律,人民銀行的職責是負責制訂貨幣政策和人民幣的發行。在2005年7月21日即人民幣匯率改革之前,人民幣的貨幣發行機制實際上是很明確的,是市場很了解很透明的機制。這個發行機制市場是知道的,投資人對未來都是可預見的。匯改後,到目前為止我沒有看到央行有一本關於中國貨幣發行的白皮書,就像任何國家有外交白皮書、國防白皮書,貨幣發行應該也有白皮書。這本白皮書應該詳細講貨幣發行機制是什麼,什麼情況下向市場投放貨幣,數量是怎麼確定的等等。也許我孤陋寡聞,身在市場卻不知道。我們要麼效仿歐洲央行來解決這個問題,要麼學美國用資本市場來發行貨幣。總之,我感到迫切需要解決的是中國貨幣發行機制是什麼?這是一個重大難題。一定要有一套人民幣發行的貨幣投放機制,這本白皮書也一定要有。

《人民銀行法》裡面只規定了「人民銀行負責人民幣的貨幣發行」,至於怎麼發、按什麼原則發、發多少、什麼時候發,似乎沒有法律文件的明確規定。而如果一切成為黑匣子,這是更可怕的事。如果我們有了自己的貨幣發行機制,並且市場也都認同了,大家都按這套新的裝置運行,那人民幣匯率改革就水到渠成、順理成章了,無論貶到什麼程度或者升到什麼程度都是穩定的,市場兩套機器在切換之間可能有一些切換成本,但是那是一次性的,新規則對我們經濟的長期健康發展是絕對的保證。

現在回想起來,從某種意義上講,歐盟和美國現在採納的貨幣發行機制是符合唯物主義思想的。過去,這些國家普遍實施金本位制度,作為貨幣發行機制,這個制度在沒有技術進步,只有靠掠奪發展海外貿易的年代裡,或許是正確的。而工業化之後,財富大量創造,黃金儲量卻不能相應增加,最終貨幣發行制度和實體經濟脫節,各項產品的價格都要暴跌,來重新使得貨幣發行符合黃金儲備的要求。因此,廢黜金本位也是正確的選擇。現在,歐盟按照經濟發展的增量來直接投放貨幣,美國依靠資本市場對企業新增價值的認同來間接投放貨幣,其實都是以實際生產部門的價值創造來確定自身的貨幣發行量,因此,這些制度從客觀價值變動出發,或多或少地體現了以事實為依據的唯物主義思想。而日本或者我國香港實施的貨幣政策,則或多或少地拋開本國本地區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而更多地體現了唯美元主義的思想。我國在建立自己的貨幣發行機制時,尤其應該考慮貨幣唯物主義的觀點。

貨幣發行機制不解決,貨幣政策幾乎是無效的。2004年10月,央行第一次加息,我當時就提出加息將推高房價。我現在已經做好了准備,如果人民幣對一籃子貨幣升值超過2005年7月匯改前水平的話,我准備再寫一篇《減息壓低房價》的文章交給《上海證券報》發表。我得出這個結論時,和當年預言加息推高房價時擁有同樣的自信。

中國的貨幣政策,不能是唯美元主義,而是要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理和中國改革的具體實踐相結合。金本位忽略了人類經濟活動的價值創造,用抽象的教條的黃金作為貨幣,因此犯了教條主義的錯誤。歐盟的貨幣發行機制雖然使「歐元之父」羅伯特·A·蒙代爾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但那套機制仍然依賴於歐洲央行對經濟運行的主觀判斷,只不過這種判斷以三個客觀指標為依據。美國依靠資本市場發行貨幣,看似完全符合實際,其實資本市場的估值不僅有客觀價值基礎,還有賴於投資人的信心和對未來的預期,因此,美國貨幣發行機制也有主觀主義成分。這兩種制度都有缺陷,肯定都還需要改進和發展。

探討各國貨幣政策的優劣,其實就是看哪國的貨幣發行機制更符合該國經濟運行的客觀現狀,更符合唯物主義的要求。拋開唯物主義基礎去討論什麼利率和匯率政策,都是捨本逐末。

E. 是什麼決定了一種貨幣的價值

貨幣價值是在商品交換中自發形成的 並不是人為決定的

上世紀二戰後 布雷頓森林體系成立

決定美元與黃金掛鉤 各國貨幣與美元掛鉤

並確定下了固定的兌換比率

各國貨幣的價值被基本確定下來

七十年代 由於美國經濟地位下降 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

各國陸續開始採用浮動匯率制度

至此 各國貨幣的價值開始部分或完全的由市場決定

關於一個國家的實業

貨幣價值並不只是由本國市場情況決定

更重要的因素是國與國之間的貿易

關於金融業的發展

首先 國家通常不會採取硬性手段去干預市場某部分的運作

我國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市場的自由度還是比較高的

並且 有時 過分的市場干預不但不會收到預期效果 反而會弄巧成拙

經濟學上規定

由股票 債券 期貨等金融產品及其衍生品的運作而產生的利潤不計入GDP中

所以 金融占經濟比重過高這個說法 似乎並不成立

如果指的是金融市場

國家只是採取必要手段來保證金融市場的健康穩定運行

而不是阻礙其發展

畢竟 我國的金融市場剛剛起步 體系不完善 漏洞極多

還缺乏相關法律法規的規范與制約

F. 什麼是貨幣價值

貨幣價值:monetary value
the property of having material worth (often indicated by the amount of money something would bring if sold)

個人理解為貨幣價值就是一個國家所使用貨幣在國際市場中的價值,例如1元的中國人民幣,它的貨幣價值就是0.145293美元,或者 0.073518 英鎊,或者 0.093078 歐元。貨幣從廣義上來說也是一種商品,也遵循需求原則,匯率體現了一個國家的貨幣的價值,不同的外幣體現其在不同國家的價值。

貨幣的價值是怎樣被確定的?貨幣作為「價值尺度」,它本身的價值是否需要依賴於另外的東西?對這個問題的古典回答其實是很直觀的:一個人手中的「貨幣「的價值取決於這個人所處的世界裡貨幣所能帶給他福利獲得改善的」機會「的價值。
在一個完全沒有「交換」的世界裡,貨幣不能代表任何機會。在一個有「交換」但不完全是「等價交換」的世界裡,貨幣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福利改善的機會。在一個可以視為「等價交換」的世界裡,貨幣代表的機會取決於這個世界的經濟的「貨幣化」程度。在一個貨幣化程度很高的經濟里,貨幣的價值將進一步取決於這個經濟對其它社會的經濟的開放程度。一般而言,參與「等價交換」的人群的規模越大,貨幣所代表的機會的價值就越高。所以貨幣的價值依賴於哈耶克所說的「人類合作的擴展秩序」能夠擴展的范圍。

G. 區塊鏈技術中的去中心化的價值是什麼

金窩窩網路分析去中心化的價值如下:
(1)容錯力:中心化一旦中心出現問題,其他節點就容易全線崩潰。而中心化的系統不太可能出現意外,因為它是依賴其他節點,而其他節點不可能一起出問題。

(2)抗攻擊力:去中心化的系統會讓,被攻擊成本更高,因為它缺少敏感的中心點,而中心點則更容易被低的成本攻擊,原因就是大家應該都懂,攻擊中心就可能完全崩潰,這也是越來越多投資者希望去中心化技術變得更加成熟。

(3)防勾結串通:去中心化系統中的參與者難以犧牲其他參與者為代價,而密謀使自己獲利。

H. 各國貨幣價值是按什麼來定的

價值尺度是貨幣最基本、最重要的職能,即貨幣充當表現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價值的尺度。商品價值量的大小,取決於它所包含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長短。在這里,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商品價值的內在尺度。但在商品經濟條件下,商品價值量的大小無法用勞動時間來直接表現,而只能通過作為價值代表的貨幣來簡介表現。課間,貨幣執行價值尺度的職能,實際上是充當商品價值的外在價值尺度。而通過一定數量的貨幣表現出來的商品價值,就是商品的價格。換句話說,價格是價值的貨幣表現。貨幣之所以能夠充當價值尺度,是因為貨幣本身是商品,也具有價值,從而可以用來衡量其他商品的價值。

貨幣執行價值尺度的職能,是通過價格標准來實現的。為了衡量各種商品的大小,貨幣自身必須先確定一個計量單位,即在技術上把一定重量的金或銀確定為一個貨幣單位,如斤、兩、錢、分等。這種包含一定金屬重量的貨幣單位就叫做價格標准。不同國家有不同的貨幣計量單位,從而有不同的價格標准。如在我國歷史上,「兩」、「銖」、「文」成為主要的貨幣單位,即價格標准。而在英國,貨幣單位則主要是「鎊」。價格標准不是貨幣的一個獨立職能,而是從價值尺度職能派生出來的一種技術規定。雖然貨幣的價值尺度的職能要藉助價格標准來實現,但二者是不同的范疇。區別在於:作為價值尺度,貨幣是價值即凝結在商品中的社會勞動的化身,而價格標准則是貨幣的計量單位。

最早,一個國家的貨幣(紙幣)的相對價值是由這個國家的黃金儲備量來決定的,我們稱為金本位體制 。這種狀況從15、16世紀,世界上出現紙幣開始 一直持續到20世紀中葉,那時候,那個國家的黃金多,那個國家的貨幣就值錢--無論是金屬鑄幣還是銀行券、紙幣。事實上當我們的世界進入工業化時代以後,那個國家的能源多,那個國家的貨幣也會變得比較值錢,中東那些產油國的貨幣幣值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形成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由於美國的經濟實力最強大 ,美元和黃金強制掛鉤固定,約定其兌換率為1盎司黃金兌換28美元,其它貨幣也和美元掛鉤(實際上都是和黃金掛鉤了),這形成了布雷頓森林貨幣體系,即以美元為主體的全球貨幣體系。

20世紀70年代以後,隨著西方國家經濟的回復,布雷頓森林貨幣體系崩潰,浮動匯率取代了固定匯率體制。一開始一個國家的貨幣的匯率是根據國際貿易的需求在布雷頓森林貨幣體系的價格上變動的 。後來,大家認為這樣也不符合國家或地區經濟發展的需要,於是採用購買力平價來確定貨幣的匯率,當然購買力平價理論只能從理論上來闡述貨幣應有的匯率,市場匯率又是另外一回事,所以到了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後購買力平價理論被新古典貿易理論所代替(貿易、利率差、央行票據量綜合評判)所代替。

這上面說的都是從理論上對匯率的定價。

在20世紀70年代中期,金融市場交易理論被迅速建立起來,這包括了對效率市場理論(市場包容一切理論)的重新定義和實踐驗證,期權定價理論模型的建立和實踐驗證,也包括了現代銀行和全球金融的管理理論,這個時候市場匯率的決定,往往取決於兩個方面:

1、貨幣發行當局對貨幣的強制匯率定價以及在這個定價上許可的波動范圍,如人民幣、新台幣、港幣、馬來西亞林吉特、阿根廷比索等等,雖然這些貨幣不可流通,但是在貿易條件下他們還是要有兌換的;至於完全可自由兌換的貨幣,例如日元、歐元、英鎊等等,雖然他們的發行當局沒有強制制定匯率以及匯率的波動區間,但是他們都會有個底線,該貨幣的匯率最高是多少、最低是多少,超出了底線,貨幣發行當局或最親密的貿易夥伴政府就會出面干預,最明顯的就是日元,當日元在接近100的時候日本政府就會出面干預,而當日元超過130的時候,亞洲其它國家就會不高興,會去和日本政府談判,甚至於自己悄悄地大量買入日元。

2、在市場上,大的機構、銀行是根據自己所持有的外匯資產和負責所承擔的市場風險、利率風險、政策風險等因素來決定自己的匯率報價的,這是因為金融機構要保障其資金的安全性、流動性,至於盈利性,只有在保障了安全性和流動性之後才考慮盈利,而小機構、銀行則是根據自己在規避風險的時候向大銀行平盤時的價格決定自己的匯率報價的。

銀行的報價依據是自己的外匯負債(就是大家的存款了)和外匯資產的風險控制標准來決定的。為了防止擠兌或者其它的風險,銀行的外幣儲備必須有多樣性,這給銀行的經營帶來了極大的市場風險,所以一般的銀行針對其持有的每一種外幣都會有一個風險控制額度,比如說一億美元(風險控制額度±10%),8000萬歐元(風險控制額度±5%),一億瑞士法郎(風險控制額度±15%)……當某種貨幣的持有量高出或者少於風險控制的允許范圍的時候,銀行就必須對外平盤,使得該貨幣的持有量處於可控風險的額度內,這時候銀行會根據當時的市場價格以及自己說希望的市場價格和自己所需要的數量來制定自己對於該貨幣的報價,這個報價可能會和其它銀行的報價相近,也可能會和其它銀行的價格相差很遠。

當某種貨幣的匯率對於銀行非常有利的時候,銀行會考慮以這個價格來交易這種貨幣,但是由於存在數量、期限等諸多問題,所以大多數時候,我們在路透社和Bloomberg看見的報價都是協議價,或者意向價,是否能夠按照這個價格成交,還是未知數。

銀行向自己的客戶的報價,往往是銀行可以接受的、又容易立刻對外平盤的價格,並且在數量上,遠小於自己在這種貨幣上的風險控制額度,一旦出現客戶的交易過大的時候,交易員會告訴你另外一個價格。

外匯的交易是訊價交易,也叫協議交易,銀行對外的報價也是獨立的,銀行針對每一個客戶的報價也都是獨立,我們所看到的報價,大多是綜合多個銀行的報價集中體現出來的,對於交易的獨立個體,銀行可以單獨向這個個體報價,當然銀行也可以針對某個特定的群體報價。如果你使用路透社的報價終端的話,你就可以看見,每一個報價後面都有一個銀行簡稱,這表明,這家銀行在上一時刻向市場報出(問詢)了一個該貨幣的該價格的報價,如果有人回應,這個人會直接與該銀行聯系,而不是和路透社聯系。有的時候,在和銀行進行了交易之後,在很短時間內,你就可以看見和你交易的銀行在路透社的終端上報出了一個和你的交易價格一樣的(或者是相差1~2個點的)價格,這說明,該銀行可能是由於和你進行了交易,要對外平盤,當然也可能是某個其它銀行向該銀行平盤時,該銀行頭寸不夠,需要再做一筆和你剛才的交易價一樣(或差不多)的交易,補足頭寸。由於大宗交易的交割期往往會是48小時 ,有很多時候,我們還能再路透社終端的通訊系統中看見銀行和銀行之間的詢價信息,有的時候她們的詢價很搞笑的,動不動就會說"這個價能幫我留一天(或幾個小時、一段時間)嗎?"而她的詢價對手有時候會回答"只能留12個小時,過後請重新詢價"冷冰冰的回過去,總給人以熱臉貼冷屁股的感覺。相對而言外匯市場的交易量大,但是其每一筆交易都是暗箱操作,你並不知道你的交易行實際的、可以接受的價格時什麼,你也不知道你的交易行實際的、可以接受的交易量時多少,所以我們無法通過一個合理的機制來統計交易量。另一個方面,雖然整個外匯市場每天的交易量超過2萬億美元 ,但是絕大多數交易員或者報價員在交易的時候時有交易額度授許可權制,一旦他在這個時間段的交易額度不夠了,她還會冷冰冰的告訴你,"現在沒有價",而你過5分鍾再向她詢價的時候,她會非常熱情的告訴你現在的價格是多少,有時候還會告訴你,如果你交易若干美元的該貨幣的話,還可以給你優惠N個點(老外的辦事效率就是高,這么快就申請到授權不說,還有人找他的平盤)。

I. M和N兩種貨幣互換的價值取決於哪些因素

M和N兩種貨幣互換的價值取決於(價格)因素。
在其它因素不變的前提下,商品價格的高低與貨幣本身的價值成反比。通俗點說,就是在不考慮其它因素的情況下,錢越值錢(升值),商品價格越低;錢越不值錢(貶值),商品價格越高。
而正比用乘法,反比用除法 ,這是數學的基本規則。同理,如果當某國貨幣升值M%,那麼現在該商品的價值用貨幣表示(即該商品的價格)應為 N/(1+M%),還是用除法,只是把減號改為加號就成。
總之,記住「提高加,降低減;正比乘,反比除」。供參考。

J. 貨幣的價值

貨幣的價值是怎樣被確定的?貨幣作為「價值尺度」,它本身的價值是否需要依賴於另外的東西?對這個問題的古典回答其實是很直觀的:一個人手中的「貨幣」的價值取決於這個人所處的世界裡貨幣所能帶給他福利獲得改善的「機會」的價值。

在一個完全沒有「交換」的世界裡,貨幣不能代表任何機會。在一個有「交換」但不完全是「等價交換」的世界裡,貨幣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福利改善的機會。在一個可以視為「等價交換」的世界裡,貨幣代表的機會取決於這個世界的經濟的「貨幣化」程度。在一個貨幣化程度很高的經濟里,貨幣的價值將進一步取決於這個經濟對其它社會的經濟的開放程度。一般而言,參與「等價交換」的人群的規模越大,貨幣所代表的機會的價值就越高。所以貨幣的價值依賴於哈耶克所說的「人類合作的擴展秩序」能夠擴展的范圍。

不論如何,給定了個人世界的范圍,個人手中的貨幣所代表的機會也就被限定了。讓我們進一步研究如此存在著的個人的消費行為(消費函數是宏觀經濟學的出發點)。對利率、投資、通脹這類宏觀問題有意義的基本的消費行為,是消費者沿「時間」配置消費資料的決策過程。這一過程的最簡單的分析模型是所謂「兩時期消費模型」,如插圖所示:插圖裡面的P 表示「現期購買力」,F 表示「未來購買力」,而無差異曲線族則代表決策主體在「現期購買力」所代表的消費品和「未來購買力」所代表的消費品之間權衡的「偏好序」。像通常的微觀經濟行為的分析一樣,如果以直線L 表示現期購買力E 保留到未來時期所能夠產生的未來購買力(換句話說,L 的斜率包含了對「儲蓄」的回報率),那麼消費的均衡點將在A 處實現(對應於福利水平U2);如果由於某種原因(通貨膨脹、貨幣化程度降低、實行「配額」制……),對「儲蓄」的回報率下降到由直線G 代表的水平,那麼消費的均衡點將移動到一個較低的福利水平點B 處(在曲線U1上),對應於更大的現期消費和更小的未來消費(即宏觀「儲蓄」率下降);如果考慮到「投資」機會以及經濟的開放程度,那麼節約下來的現期購買力所代表的未來消費機會將不再是一條直線能夠表示的。

按照費舍(I. Fisher)首創的投資理論,投資機會(依投資回報率高低排列)應當由曲線K 表示,而消費與儲蓄(投資)的均衡點將由C 表示。很明顯,均衡點C代表了比點A和點B 都更高的福利水平(U3)。在一個更加完備的市場經濟裡面,貨幣的購買力的價值還可以進一步提高。例如,當允許個人自由進出「借貸市場」的時候,儲蓄的回報率往往比銀行存款利率高得多,這可以用直線M 表示,M 上超過了點E 所表示的現期購買力的部分,代表個人可以從市場上借到的現期購買力(對應於點E 的右邊的P 軸上的點)。現在,最優或均衡的「消費-儲蓄-投資-借貸」行為必須用一組點而不是單一的點來表示了。首先沿著投資機會曲線K 從點E移動到點D1 ,從現期購買力E 當中扣除這一投資所需的量,然後再將剩下的購買力的一部分拿到借貸市場上去「出借」,從而移動到點D2,投資回報率加上借貸市場對出借購買力的回報率,使得未來消費額大大提高(點D2所對應的F 軸上的量),而點D2所在的無差異曲線代表了比其餘的均衡點更高的福利水平(U4)。

現在讓我從以上的分析引申出幾個制度方面的涵義:(1 )一個經濟的貨幣化程度越高,它的「貨幣」的價值就越高。這已經被直線G 過渡到直線L 所產生的福利改善說明了;(2 )一個經濟所創造的投資機會越多,對企業家「利潤權利」的保護和鼓勵越堅決,對外部經濟的開放程度越大,它的「貨幣」的價值就越高。這可以從投資機會曲線K 和國際貨幣市場M 對福利的改善來說明;(3 )一個經濟的宏觀政治與政策環境越穩定,它的「貨幣」的價值就越高。這是因為社會與政治環境的高度不穩定使得「未來購買力」的預期貼現值大大貶值,相當於從直線L 降低到直線G.「我們還沒有進入門德爾的世界」,但是我們的世界,或者任何一個有「貨幣」的世界,仍然服從貨幣的「購買力平價」規律,仍然可以有「貨幣行為」,以及描述這些行為的經濟分析圖式,並且,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與門德爾處於同樣的、「貨幣」的世界裡。但是我同意樊綱的命題:我們還沒有進入門德爾的世界。

我們還沒有進入完全貨幣化的完全開放的世界經濟體系。這一命題隱涵了來自兩個方面的詢問:(1)我們是否應當進入門德爾的世界?(2 )我們怎樣進入門德爾的世界?對於經濟學家來說,如果給定了「社會福利函數」,那麼這兩個問題就都是經濟學問題;如果沒有既定的社會福利函數,那麼只有問題(2 )是經濟學問題,而問題(1)將成為「政治經濟學」的問題。

熱點內容
從百度跳槽進入幣圈 發布:2025-07-29 08:59:53 瀏覽:411
槽式洗礦機報價 發布:2025-07-29 08:58:17 瀏覽:416
去市中心上班長期打順風車 發布:2025-07-29 08:37:09 瀏覽:369
區塊鏈原理動畫 發布:2025-07-29 08:14:21 瀏覽:748
區塊鏈應用方式 發布:2025-07-29 07:25:34 瀏覽:38
比特幣買蘋果手機 發布:2025-07-29 07:15:17 瀏覽:438
doge魔幻狗表情包 發布:2025-07-29 07:07:47 瀏覽:677
比特幣k線圖四根線代表什麼用 發布:2025-07-29 07:02:18 瀏覽:912
以太坊年走勢圖 發布:2025-07-29 06:41:40 瀏覽:375
以太坊代幣交易費 發布:2025-07-29 06:41:39 瀏覽: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