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購買力平價算中國和日本
Ⅰ 中國什麼時間能趕超日本
如果按購買力平價算
中國的GDP在1997年就開始趕超日本(要看你說的是不是真正的GDP^_^)
高盛公司(世界權威的一個銀行)預測中國的GDP在2020年會超過日本
我再給你個PS好了。
現在中國的經濟規模是日本的三分之一 這二十多年來中國的經濟增速一直在9%左右,而日本經濟自1989年通貨膨脹後一直衰退,直到2002年經濟才出現增長(原來一直是負增長)
2006年初中國的經濟總量已經超過英國成為世界第4大經濟體
目前總量在中國前面的經濟體還有德國,日本和美國
自己想吧 ^_^
Ⅱ 根據購買力平價理論,一國國內通貨膨脹將會導致該國貨幣匯率上漲還是下跌通貨膨脹不是應該導致本幣貶值
根據購買力平價理論,一國發生通貨膨脹將會導致該國貨幣貶值,本幣匯率下跌。
例如購買同樣一個漢堡包,在日本需要100日元,在美國需要1美元,則美元兌日元匯率為1:100,即1美元兌換100日元或者1日元兌換0.01美元。
如果日本國內發生通貨膨脹,漢堡包售價上漲到120日元,但在美國仍為1美元,按照購買力平價理論,美元兌日元匯率變為1:120,1美元可兌換120日元(比原來上升20日元),1日元只能兌換0.0083美元(比原來減少0.0017美元),相當於美元升值日元貶值。
Ⅲ 按購買力平價計算中國的gdp是多少
按購買力計算GDP,雖說有一定合理性,但其弊病也很明顯,就是有利於低工資的發展中國家,掩蓋了技術發達國家所積累的巨大無形資產與技術價值,導致按購買力計算時中國的GDP已經完全與美國相當甚至超過美國,那怎麼可能?實事求是地說,美國還是老大,我們還要奮起追趕好多年。
Ⅳ 在計算人均GDP時候,按「購買力平價」和「國際匯率」表示,分別意指什麼
國內生產總值GDP,除以全國人口,就等於人均GDP。
目前計算的國內生產總值都是已國際匯率計算的,即真實的統計數據!例如2013年我國的國內生產總值是568845億元人民幣,人均6767美元。
國際上還有一種評估一個國家總體經濟規模的評估方法,就是按照購買力平價評估的!關於什麼是購買力平價:
例如:中國一斤大米2元人民幣,美國一斤大米假設是1美元。那麼購買力就是1美元=2人民幣!
按照此種演算法,568845億元人民幣=284422.5億美元;而美國2013年國內生產總值為:16.8萬億美元。那麼我國人均GDP按購買力計算=(284422.5億/13.6億)美元=20913美元。
當然,上邊例子只是一個舉例!人民幣的購買力還沒那麼誇張能達到美元的一半。國際評估2013年中國按購買力計算的人均GDP為接近1萬美元
綜上所述:我國2013年人均GDP為:
上述的6767美元就是國際匯率的人均GDP
上述的10000美元就是按照購買力平價估算的人均GDP
Ⅳ 購買力平價具體指什麼為什麼說按購買力平價匯率計算中國的對外貿易依存度會降低
購買力平價的基本思想是,通貨膨脹意味著國內物價上漲,而物價是一國貨幣價值在商品市場的體現,物價的上漲意味著該國貨幣代表的價值量下降。在國內外商品市場相互緊密聯系的情況下,通貨膨脹使該國出口商品的外幣價格上升,出口減少,進口商品的本幣價格相對下降,進口將增加,從而對外匯市場的供求關系產生影響,導致該國匯率的下跌。因此,一國貨幣對內價值的下降必定導致其對外價值的下降。購買力平價理論是解釋這種機制的代表性學說。在國際間"一價定律"(The Law of One Price)的假設下,國際間貿易不存在交易成本和貿易壁壘,同一種商品在世界各地以同一種貨幣表示的價格是一樣的。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王夢奎認為:「中國的對外貿易依存度實際上只有20%左右」,並不存在對外貿易依存度過高的問題,也不存在利用外資過度的問題。王夢奎指出,不能從「進出口總額/GDP」公式簡單得出結論。實際上,用世界銀行通用的「貨物貿易進出口額/商品GDP」公式,再以購買力評價加以修正,修正後的中國對外貿易依存度實際上只有20%左右,遠遠低於德、美、日等發達國家。
Ⅵ 按購買力平價力算,中國目前人均GDP約為好多美元
排名 IMF[1] 排名 WB[2] 排名 CIA[3] 年
99 5,292 99 4,644 102 5,300 2007
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WB: 世界銀行
CIA:美國中情局
Ⅶ 中國和日本誰更有錢
中國的國土面積是960萬平方公里,人口13億。日本的國土面積是37.8萬平方公里,人口1.3億。中國國土面積是日本的25倍,人口是日本的10倍。從版圖和人口數量而言,中國的確是大中國,日本的確是小日本。 但是,兩國的經濟總量卻掉了個個。2003年,按世界銀行2004年《全球發展指標》統計,中國的GDP116898億人民幣,合美元1.4萬億美元,屈居全球第七位。日本的GDP卻高達4.3萬億美元,傲列全球第二。小日本是大中國的3倍。 以匯率折算的經濟總量比較中難免有誤差的成分。然而,改以購買力平價或真實比價計算,大多數的統計結果表明,中日之間經濟總量仍相差1-2倍。 中國近年來崛起的步伐不算慢。然而,在戰後的第一個4/1世紀,日本即輕松成為全球第二號發達國家。而中國,盡管經歷了過去20多年有史以來最快的增長,GDP總量仍在全球排第六、第七的位置
日本卻是全世界最大的債權國。2000年底,日本的海外總資產達到3.2萬億美元,相當於2003年中國全部GDP的2.3倍,其製造業在海外的銷售總額為1.3萬多億美元,與中國的GDP相當
Ⅷ 中國與美國現在的購買力平價是多少
估計1美元等於3~4元人民幣左右。
Ⅸ 按購買力評價計算,中國成為世界第一經濟體的經濟原因有哪些
有國外媒體根據世界銀行最近一份報告推算,中國GDP總量有望在今年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但中國一些經濟學家清醒地指出該報告的計算方式並不盡合理。中國的GDP總量在不同計算方法下差別巨大:根據世界銀行的統計,用購買力計算,中國2011年GDP總量為13.5萬億美元,而以市場匯率計算,GDP總量僅為7.32萬億美元,二者相差近一倍。(新華網5月5日)
中國GDP總量是否在今年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我們先來確定一個計算的標准,再按照這個標准進行計算,然後得出正確的結論。
根據實證研究科學結論,國際通貨購買力Qe由匯率e與資本產出系數Qd決定,即Qe=e/Qd。這就是著名的人民幣購買力公式。我們用現行人民幣匯率買入價與資本產出系數之比就可以計算出符合國際標准通貨的人民幣購買力。
按照國家統計局公布的2014年一季度經濟數據,根據中國新劍橋方程可以計算出目前的資本產出系數為0.989。很有意思的是,根據這個數據可以准確地計算出中國當前這種國際通貨標准:人民幣購買力就是人民幣賣出價。以2014年5月6日的外匯價格為例,一美元買入價為6.1822元人民幣,賣出價為6.25.元人民幣。當前的人民幣購買力為一美元兌換6.25.元人民幣。
按照當前的人民幣購買力這個標准拉計算,2013年中國GDP總量僅為9.10152萬億美元,而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公布數據,早在2012年美國GDP總量就為15.684750萬億美元,兩者相差很大。怎麼可能說超越美國就能馬上超越呢?
所以,從科學實證這個角度上來說,中國GDP總量不可能在今年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世界銀行引用的這種計算標准只能作為一種研究參考,不能作為一種政府科學決策的依據。正因為如此,中國一些經濟學家清醒地指出該報告的計算方式並不盡合理。
目前中國經濟增長趨緩,下行壓力增大,從這個角度上來說,中國GDP總量要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還有待於繼續努力,不斷提速提質。由此看來,國外媒體報道說中國今年將成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我們對此要有清醒的認識,正所謂任重而道遠,不可能一下子在經濟增長趨緩的情況下實現。再說,我們還要進行產業轉型升級,壓縮過剩產能,現實產能多少決定中國經濟增長多少,在這種情況下,多談中國將成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這樣的事情無益。我們還是看到國富之後如何實現民富,多多考慮怎樣惠及民生,改善日益擁擠的交通、抑制年年上漲的房價和構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社會環境,不斷提高中國經濟在世界舞台上的競爭實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