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介效應變數去中心化的作用
Ⅰ 心理學中介效應分析
對於D是否為中介變數,你一方面需要尋找有沒有文獻的支撐,比如前人研究提到,這個D可能作為中介變數,但是還待驗證,或者已經有人驗證過D的中介效應。此時,你就可以再進行一下。另一方面,如果沒有研究做過D的中介效應分析,但是邏輯上D變數確實有可能起中介作用,你也可以試著分析一下。總之,你可以先去分析,最後也不一定在文章中表現出來。
分析中介效應的時候,個人覺得要從水平到整體都進行。首先,分析B的中介,按A1-B-C,A2-B-C,A-B-C,D1-B-C,D2-B-C,D-B-C進行。分析D的中介,A1-D1-C,A2-D1-C,A-D1-C,A1-D2-C,A2-D2-C,A-D2-C,A1-D-C,A2-D-C,A-D-C。不要嫌麻煩,還是那句話,可以先去分析,最後不一定在文章中表現出來。要充分對數據進行發掘,這樣才有可能發現更多的東西。
具體中介效應的分析方法,以A-B-C這3個變數為例。首先,建立A為自變數、C為因變數的回歸方程,驗證A的系數是否顯著,既然你已經認定A是自變數,C是因變數,那麼想必這個系數是顯著的。然後,建立A為自變數、B為因變數的回歸方程,驗證A的系數是否顯著。最後,建立A、B為自變數、C為因變數,看A與B的系數,如果B的系數顯著,且A的不顯著,則為完全中介;如果A、B系數都顯著,則為部分中介。
上述是比較常見的三步法驗證中介,用SPSS的回歸分析即可。如果想用結構方程模型的話,以AMOS為例,畫出AC兩變數和ABC三變數模型,分別做路徑分析,看路徑系數是否顯著,其實原理也是一樣的。
Ⅱ 心理學研究中,部分中介效應和調節作用有什麼區別呢
很多人在問,啥時中介效應、何為調節效應,交互又是咋回事呢?下面松哥就用三張圖來解釋三個概念,希望能夠解惑!
上圖為中介效應模式圖,A對C的作用通過B發生,即A-B-C。其中A-C如果作用為零,則B為完全中介;若A-C作用不為零,則B為部分中介。形象比喻:中介效應為「媒婆」,A-C的認識是通過媒婆牽線搭橋。
上圖為調節效應,A-C有作用,但B會影響A-C 的作用大小。形象比喻,調節效應為「小三」,會影響A-C正常的夫妻關系。
上圖為i額交互作用模式圖,A-C有關系,B-C有關系;並且B會影響A-C關系,A會影響B-C關系。此圖就像A和B是同宿舍的室友,都同時喜歡了C,意思AB互為小三,但沒有先後關系。
林子大了,啥鳥都有;同樣,當我們研究的因素多了,啥情況也都會出現,媒婆來了,小三也到了,有時互為小三,有時媒婆給小三牽線,有時小三看上額媒婆。形勢不容樂觀,然而眾多關系均有最基本的媒婆和小三構成。
調節效應和交互效應在統計模型上無本質區別;但調節效應能夠指定誰是自變數,誰是調節變數;而交互作用地位是等價的。
研究中介和調節效應,但研究因素為顯變數時採用Process最佳;當為潛變數時採用AMOS為好,當然還有lisrel,Mplus等。lisrel為最早的結構方程模型軟體,通過編程操作,已逐漸被取代之勢
Ⅲ 中介效應分析中的控制變數問題
你的模型設計過於復雜,適當簡化一下比較好,尤其是控制變數的作用點上。(中介調節效應分析人士 南心網 可以幫您)
Ⅳ 在進行中介效應分析時,如果有2個中介變數,而且通過檢驗都是起到完全中介效應,是否可能
是可以的 因為分2次來進行驗證的。每次的回歸模型考慮的是自變數中間變數 因變數三種相互作用時的關系,因此在只有這三個同時作用的時候,中間變數起到完全中介作用。你考慮的並非2個中間變數同時作用的情況。不過這樣當然是有其局限性的。最好可以用結構方程模型來驗證。
Ⅳ 怎麼進行去中心化處理
根據侯傑泰的話:所謂中心化, 是指變數減去它的均值(即數學期望值)。對於樣本數據,將一個變數的每個觀測值減去該變數的樣本平均值,變換後的變數就是中心化的。
對於你的問題,應是每個測量值減去均值。
Ⅵ 如何用SPSS做中介效應與調節效應
中介與調節效應可以採用
spss裡面的分層回歸來實現,就是也在多元線性回歸分析哪個對話框裡面,有個
block哪個對話框,你可以一層層把自變數和調節變數
分別移到哪個對話框裡面,回歸結果就會出現調節效應的變化
Ⅶ SPSS進行中介效應分析用標准化和中心化的區別
1、中介效應分析不需要數據中心化和標准化;
2、強行中心化或中心化,只有非標准化系數不一樣,標准化系是一樣的。
(南心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