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幣算力
A. 如何認識馬克思的貨幣本質觀
馬克思的分析是從商品入手的,馬克思運用歷史的和邏輯的方法,以科學的勞動價值理論闡明了貨幣產生的客觀必然性。
貨幣是在商品交換過程中自發產生的,是價值形式、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發展的必然產物。
▲邏輯的線索:商品及其價值二重性與貨幣產生的關系: 商品定義與產生的原因; 商品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統一體;貨幣成為商品價值的外在表現。
▲歷史的線索:交換發展過程濃縮為價值形態的演化過程: 簡單價值形態→擴大價值形態→一般價值形態→貨幣形態.
貨幣是固定充當一般等價物的特殊商品。理解:
貨幣首先是一種商品,具有商品的共性;
△貨幣是一種特殊的商品,是一切商品價值的表現材料,具有與其他商品直接相交換的能力。
△貨幣外在形式的變化不改變貨幣的本質,也不改變貨幣與商品的對立均衡關系。
B. 馬克思主義如何解釋金錢關系
解釋:「人們之間的關系最根本的是物質利益關系。」
我覺得要理解這句話有兩個要點:
第一,「物質利益關系」應該理解為「生產關系」,而不應該誤認為人們通常所說的「金錢關系」或「經濟利益關系」。「生產關系」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和政治經濟學的非常抽象而具有普遍性的概念,而不是我們生活現象的簡單描述,所以不能簡單在生活中套用。
第二,「最根本的」也是一種深刻的抽象,抽象的概念不能簡單還原或代替具體的概念。比如哲學是對自然科學的抽象概括,但我們不能因此就只學哲學,抽象並不是對具體的否定。
再比如遠古母系時期就沒有父子關系,以後父子、母子關系也有可能消亡,象科幻電影演的,精子、卵子庫和試管嬰兒。
父子、母子關系用生產關系解釋次要是現實的,比如資本主義社會父子階級不同互不相認,文革時期兒子斗爸爸的、劃清階級界限斷絕母子關系的。
有些困難了(當然辯證法一定不好理解),主要是這個「反作用」,但即使有「反作用」,「生產關系」也是根本的、起決定作用的。
不知道我說清楚沒有,總之辯證法一定不好理解。
《資本論》經典摘抄
資本來到世間,從頭到腳,都流著血和骯臟的東西。
——馬克思《資本論》
任何的科學批評的意見我都是歡迎的。而對於我從來就不讓步的所謂輿論的偏見,我仍然遵守偉大的佛羅倫薩詩人的格言:走你的路,讓人們去說罷!
——馬克思《資本論》
我的辯證方法,從根本上來說,不僅和黑格爾的辯證方法不同,而且和它截然相反。在黑格爾看來,思維過程,即他稱為觀念而甚至把它變成獨立主體的思維過程。
,是現實事物的創造主,而現實事物只是思維過程的外部表現。我的看法則相反,觀念的東西不外是移入人的頭腦並在人的頭腦中改造過的物質的東西而已。
——馬克思《資本論》
如果有百分之二十的利潤,資本就會蠢蠢欲動;如果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潤,資本就會冒險;如果有百分之一百的利潤,資本就敢於冒絞首的危險;如果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潤,資本就敢於踐踏人間一切法律。
——馬克思《資本論》
在科學上沒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勞苦沿著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達到光輝的頂點。
——馬克思《資本論》
C. 馬克思關於貨幣的定義
充當一般等價物的特殊商品,是商品也是貨物,但在商品經濟中單獨脫離了出來,和現在用的紙幣不同,紙幣是貨幣的符號,沒有價值。
D. 馬克思是如何說明貨幣的本質和起源的
關於貨幣起源和本質的理論,在《資本論》第1卷中得到了完整、准確而集中的闡釋。馬克思首先分析的是商品及其二重性,即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
由於商品的二重性是由體現在商品中的勞動二重性決定的,而勞動的二重性又是由以私有制為基礎的商品生產的基本矛盾,即私人勞動與社會勞動的矛盾決定的。正是通過對商品內在矛盾的揭示,說明了這種內在的對立必然發展成為外在的對立。
經過簡單的偶然的價值形式、總和的或擴大的價值形式、一般價值形式,最終確定為貨幣形式,發展為商品與貨幣的對立。所以貨幣的產生,不過是私有制條件下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發展的必然結果。
(4)馬克思幣算力擴展閱讀:
相關延伸
馬克思關於金銀貨幣說過一句經典的話,即「貨幣天然不是金銀,但金銀天然是貨幣」。歷史上充當過貨幣的商品有很多,而金銀最適合固定充當貨幣的真正原因,正是在於生產貨幣的私人勞動直接就是社會勞動。
這種屬性的內在必然要求便是,充當貨幣的那種商品,最好是不論產自何人何地,其質量都是無差別和同一的。此外,這種貨幣交易的高頻和普遍性特性,還要求貨幣最好具有均質無差、耐磨損、便保存、易分割等等特性,而且較小的體積能包含更多的社會勞動(可稱為社會勞動密度)。
正是由於對充當貨幣的商品的特殊屬性要求,而在實物商品生產領域中,金銀具有其它一般商品所不可比擬的自然屬性優勢,便使得其更適合充當貨幣了。
E. 馬克思貨幣理論的基本內容有哪些
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的基本內容:
1)商品的二因素與勞動的二重性原理
使用價值--------具體勞動 價值----------------抽象勞動
2)價值量與勞動生產率的關系
商品價值量與生產該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成正比,與勞動生產率成反比。
3)貨幣的產生與發展
貨幣是固定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是價值形式發展的完結階段。
4)價值規律
商品的價值量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商品交換實行等價交換。
從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論述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馬克思勞動價值論在科學社會主義學說中的邏輯線索和基礎地位:(1)與資產階級古典經濟學派比較,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最大貢獻是證明了「勞動的二重性」;(2)在勞動二重性的基礎上,馬克思創立了剩餘價值學說;(3)在剩餘價值學說的基礎上,馬克思揭示了資本主義生產的實質及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內在矛盾,並由此得出了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社會主義必然勝利的結論。概括地說,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是揭示資本主義從產生到滅亡的歷史規律的基礎理論,是科學社會主義的一個理論基石,是具有鮮明的階級立場、為工人階級爭取經濟和政治主體地位的學說。馬克思從「勞動是唯一的價值源泉」入手,無情地批判了資本主義制度下勞動的異化和資本家榨取剩餘價值的罪惡,並由此得出了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社會主義必然勝利的歷史結論。
F. 馬克思什麼是商品,貨幣,價值規律
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
商品是指:勞動產品,其可以用來進行交換,並能夠滿足人們的某種需要;具有使用價值和價值兩種屬性,是價值與使用價值的矛盾統一體。
貨幣是指:人類在長期的交換活動中形成的能夠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其具有物種職能,即價值尺度、流通手段、貯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貨幣。
價值規律是指:商品經濟中的基本經濟規律,內容是——商品的價值量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商品的交換以價值量為基礎,並按照等價交換的原則進行。
價值規律的作用表現在:
自發地調節生產資料和勞動力在社會各個生產部門之間的分配比例。
自發地刺激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自發地調節收入。
G. 馬克思貨幣需求公式是什麼
執行流通手段的貨幣必要量= 商品價格總額×貨幣流通數量
公式:M=PQ*V
H. 馬克思的貨幣理論主要有哪些主要內容
可以說馬克思的貨幣理論蘊含著非常現代的洞察力,它從各個方面預示了凱恩斯的理論。這在馬克思對待信用和金融危機上面表現得最明顯。然而,只有在一般的價值理論背景之中馬克思的貨幣理論才能得到充分的理解。也就是說,在作為交換價值的一般等價物的貨幣形式與職能間建立緊密聯系是必要的。貨幣的衍生物成為獨立的價值形式,成為了價值尺度。貨幣其自身是先於資本主義出現的,它在歷史的演進中完成交換領域和一般流通領域中的各種職能。這些貨幣的各種形式與一般貨幣等價物所執行的職能是不可分離的。本文將要提出,特定的資本主義貨幣形式與貨幣循環理論相結合提供了更為系統連貫的分析框架,它加強了馬克思最初的對信用貨幣的分析。與這些特定的資本主義貨幣形式對應的是現代銀行和復雜信用創造工具的演進。
貨幣的形式和職能
在資本主義條件下,貨幣衍生物以價值採取它自主的形式為條件。商品交換價值的貨幣表現構成了可度量的「一般等價物」。商品的價格是商品與貨幣間的交換比例(例如擴大的價值形式),它是由在一般等價物中所包含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相對量所決定的。從這個方面來說,價值形式代表了商品的社會形式,以其內在的能力進入到交換過程和表現貨幣價格。對象化到使用價值中的勞動時間只能通過貨幣的形式被社會承認,作為交換價值通過市場實現。根據馬克思,一般等價形式對象化為交換價值的貨幣表現。確實,貨幣系統本身能夠作為一種延遲支付的手段或者信用循環的現代表現。但貨幣在資本主義以前是以商業資本或商人資本形式出現的。馬克思認為社會習慣和規定會決定何種商品貨幣被選擇,通過排除其他所有商品,而賦予某種特殊的商品一般等價物的角色。貨幣於是獲得了商品購買力的壟斷力量。一般等價物作為具有壟斷力的購買手段是商品所有者的社會紐帶,資本主義社會的神經(nexus rerum)。
只要抽象勞動需要社會承認,一般等價物就必然表現為自主的、獨立的價值形式。在馬克思那個時代,金是一般等價物,馬克思將紙幣作為金的「符號」。貨幣作為共同屬性,作為價值的度量和作為商品價值量的社會表達的必要手段來起作用。流通中貨幣的數量遵循「迴流定律」(law of reflux)來與價格總額相適應,方式為金融系統中的貯藏或拋售,或者流通速度的變化。流通過程創造了貨幣本身能使得商品可以通約的幻覺。但是在表面或者交換價值的「現象形式」之下,抽象勞動決定了價值的物質實質。用馬克思自己的話說:「因為一切商品作為價值都是對象化的人類勞動,從而本身可以通約,所以它們能共同用一個獨特的商品來計量自己的價值,這個獨特的商品被轉換為他們共同的價值尺度或貨幣。」[1]在M-C-M′的一般循環中,貨幣作為循環過程的中介,在這個過程中真實的社會生產特徵被歸入到了買賣中個體的行為之中。貨幣積極地將商品當作價值。這預先假定了在發達的資本主義關系中為賣而買(M-C-M′)是占統治地位的。在M-C-M′中,貨幣不能看成是被動的,因為貨幣的增加是被設定為流通的目的。貨幣在經濟中是最積極的東西,任何貨幣理論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解釋這個現象。
與李嘉圖不同,馬克思認為貨幣不能僅限於作為交換和流通手段。確實,甚至在凱恩斯批判薩伊定律之前,馬克思就反對古典的貨幣中性教條,後者認為貨幣僅僅是蓋在物物交換上的「面紗」。在純粹的商品經濟中,貨幣作為被動的角色反映物物交換過程中商品間的交換比例。在這個物物交換的經濟中,購買和出售同時進行,也就是說商品使用價值是主要目的。就是在這個基礎上,薩伊定律——認為普遍的生產過剩是不存在的——能夠被驗證。肯定的,即使假設商品交換是通過貨幣作為流通手段,只要貨幣不被閑置貯藏起來或作為價值的儲存,薩伊定律就會有效。古典體系混淆了純粹的商品經濟與資本主義貨幣經濟,馬克思的體系顯然與之相反,他從貨幣的最初形式開始。就主要目的是以貨幣形式實現交換價值而言,以貨幣形式存在的一般等價物決定了市場經濟的邏輯。最終驅動單個資本家的是以貨幣形式來創造和實現剩餘價值。資本的貨幣形式與商品形式之間的矛盾預示了金融危機的可能性。
「信用貨幣的貶值(更不用說它的只是幻想的貨幣資格的喪失)會動搖一切現有的關系。因此,為了保證商品價值在貨幣上的幻想的、獨立的存在,就要犧牲商品的價值。一般說來,只要貨幣有保證,商品價值作為貨幣價值就有保證。因此,為了幾百萬貨幣,必須犧牲許多百萬商品。這種現象在資本主義生產中是不可避免的,並且是它的妙處之一。在以前的生產方式中沒有這種現象,因為在它們藉以運動的那種狹隘的基礎上,信用和信用貨幣都還沒有得到發展。一旦勞動的社會性質表現為商品的貨幣存在,從而表現為一個處於現實生產之外的東西,貨幣危機——與現實危機相獨立的貨幣危機,或作為現實危機尖銳化表現的貨幣危機——就是不可避免的。另一方面很清楚,只要一個銀行的信用沒有動搖,這個銀行在這樣的情況下通過增加信用貨幣就會緩和恐慌,但通過收縮信用貨幣就會加劇恐慌。」[2]
馬克思確認了貨幣的三種基本職能。首先,貨幣被當作計算單位,通過確定價格來作為價值尺度行使職能。馬克思的商品貨幣理論使他將金作為價值尺度。金自身的價值由生產這種特殊商品所耗費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與其他所有商品不同,金具有一般交換價值,這是通過社會承認和作為價值尺度由國家認可的。第二,貨幣作為流通手段(例如現代的紙幣),是由私人銀行發行,並最終由中央銀行通過其儲備的高能貨幣來調節。第三項職能可以描述為價值的抽象代表或簡單地說,「作為貨幣的貨幣」。在這個觀點上,馬克思區分了三種貨幣的功能:(1)以貨幣貯藏的形式儲存價值:「資本的一定部分,必須不斷作為貯藏貨幣,作為可能的貨幣資本存在,這就是:購買手段的准備金,支付手段的准備金,一種在貨幣形式上等待使用的閑置資本;而且資本的一部分不斷以這種形式流回。」[3]貨幣以潛在資本的面貌出現。作為價值的儲存,貨幣取得了固有的購買力,並且通過M-M′的循環,獲得了自我擴大的價值;(2)作為支付手段或者以信用形式延遲支付;(3)作為世界貨幣、國際支付手段和儲備資產。在馬克思自己的時代,這個功能是由英國強權所支持的國際金本位來執行的。一旦貨幣被作為價值尺度和價格標准,貨幣就取得了作為流通手段的地位。作為流通手段,貨幣法定的清償手段被國家承認並擔保,被作為法幣發行。也就是說,國家獲得了佔有鑄幣稅的特權。貨幣作為價值尺度的職能是社會承認的。僅僅是在流通過程中貨幣才能以價格形式充當一般等價物。馬克思的分析框架建立了一個因果聯系,貨幣作為價值尺度和價格標準是以其作為流通手段的存在為前提條件的。
貨幣的各種職能也與其特定的歷史形態相一致。銀行業務的出現和信用創造與資本主義演進的高級階段相一致。相反,法幣和貴金屬自發演進或金屬貨幣形式出現在資本主義之前,其起源就如同文物一般古老。這些不同的貨幣形式深刻地影響著貨幣中介的決定。於是,貨幣作為價值的抽象表達與資本主義交換更發達的、更高級的貨幣中介形式一致。現代銀行演變見證了支付和信用創造管理手段的融合。現代的信用創造工具和金融媒介,可以說是價值抽象表現的最近的形式。它們是信用的形成和調節發生的地方,處於資本家和工人以及資本家之間貨幣流通的中心。但是,必須強調不考慮貨幣形式,基本職能仍然是相同的。商品貨幣僅僅是一般等價物歷史形式的一種。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其他具體形式的資本主義貨幣如信用、不可兌換的法幣、銀行存款等等,逐漸成為了占統治地位的形式。
I. 馬克思貨幣必要量這2公式代表啥意思
M表示貨幣必要量,用Q表示商品供應總量, P 表示商品平均價格水平,v表示貨幣流通速度
J. 什麼是馬克思剩餘價值
根據馬克思的理論,剩餘價值是指在剝削制度下,被統治階級剝削的,勞動者所生產的新價值中,勞動創造的價值和勞動報酬之間的差額,即「由勞動者創造的被資產階級無償佔有的勞動」。
剩餘價值考察的是勞動過程當中的「價值增殖」。顯然,此「增殖」非彼「增值」,但決定了經濟現象領域中的價格和利潤增長運動。
關於剩餘價值理論,馬克思給出總的評論:「所有經濟學家都犯了一個錯誤:他們不是就剩餘價值的純粹形式,不是就剩餘價值本身,而是就利潤和地租這些特殊形式來考察剩餘價值。」
(10)馬克思幣算力擴展閱讀:
19世紀,世界資本主義尚處於早期成長階段,企業規模一般都不大,生產技術手段非常簡陋,雖然也曾出現過局部的暫時的過剩現象,但總的來看整個社會生產是短缺的。
在這樣一種歷史條件下,資本家為了賺取更多的利潤,所採用的主要的基本手段就是強迫工人長時間高強度地勞動。這種高壓手段很自然地引起了工人的抵制,以至反抗。就是在這樣一種歷史背景下,馬克思提出了剩餘價值理論。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剩餘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