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象邏輯思維去自我中心化
A. 什麼是抽象邏輯思維
抽象邏輯思維
以抽象概念為形式的思維,是人類思維的核心形態.它主要依靠概念、判斷和推理進行思維,是人類最基本也是運用最廣泛的思維方式。一切正常人都具備邏輯思維能力,但一定有高下之分。
B. 請運用皮亞傑認知發展理論觀點與埃里克森心理觀點來分析小學生和中學生的表現並闡述有針對性的措施 急
皮亞傑把認知發展視為認知結構的發展過程,以認知結構為依據區分心理發展階段。他把認知發展分為四個階段。
1.感知運動階段: (0-2歲左右) 這個階段的兒童的主要認知結構是感知運動圖式,兒童藉助這種圖式可以協調感知輸入和動作反應,從而依靠動作去適應環境,在這些活動中形成了一些低級的行為圖式。這一階段的標志是兒童逐步獲得了客體永恆性,兒童大約在9-12個月獲得客體永恆性。
2.前運算階段 :(2-6、7歲) 兒童將感知動作內化為表象,建立了符號功能,可憑借心理符號(主要是表象)進行思維,從而使思維有了質的飛躍。其特點:(1)泛靈論。又稱「萬物有靈論」,兒童無法區別有生命和無生命的事物,常把人的意識動機、意向推廣到無生命的事物上。例如幼兒園的草坪上樹上標著「別踩我,我會疼」小孩就會主動不踩小草。(2)自我中心主義。兒童缺乏觀點采擇能力,只從自己的觀點看待世界,難以認識他人的觀點。(3)刻板性。刻板印象主要是指人們對某個事物或物體形成的一種概括固定的看法,並把這種看法推而廣之,認為這個事物或者整體都具有該特徵,而忽視個體差異。例如幼兒園的小孩認為男孩就是穿短褲短頭發的,女孩就是長頭發穿裙子的。(4)思維的不可逆性。思維的可逆性是指在頭腦中進行的思維運算活動,能夠由前推後,但是卻不能由後推前。例如小明的哥哥是小亮,問小亮的弟弟是誰?這個階段的孩子是不知道的。(5)缺乏守恆。守恆是指掌握概念的本質特徵,所掌握的概念並不因某些非本質特徵的改變而改變。前運算階段的兒童認識不到在事物的表面特徵發生某些改變時,其本質特徵並不發生變化。皮亞傑藉助「質量守恆定律」測試小孩,發現不能守恆是前運算階段兒童的重要特徵。
3.具體運算階段:(6、7歲一1 1、12歲) 在本階段內,兒童的認知結構由前運算階段的表象圖式演化為運算圖式。具體運算思維的特點:具有守恆性、脫自我中心性和可逆性。皮亞傑認為,該時期的心理操作著眼於抽象概念,屬於運算性(邏輯性)的,但思維活動需要具體內容的支持。他們還不能進行抽象思維。因此皮亞傑認為對這一年齡階段的兒童應多做事實性或技能性的訓練。而且這一階段的孩子理解規則和原則但是只能刻板的遵守規則,不敢改變。其中這一時期去集中化是這一階段兒童成熟的最大特徵。
4.形式運算階段 :(1 1、12歲及以後) 這個時期,兒童思維發展到抽象邏輯推理水平。思維特點如下:(l)思維形式擺脫思維內容。形式運算階段的兒童能夠擺脫現實的影響,關注假設的命題,可以對假言命題作出邏輯的和富有創造性的反映。(2)進行假設一演繹推理。假設一演繹推理是先提出各種解決問題的可能性,再系統地評價和判斷正確答案的推理方式。假設一演繹的方法分為兩步,首先提出假設,提出各種可能性;然後進行演繹,尋求可能性中的現實性,尋找正確答案。皮亞傑藉助「鍾擺問題」發現這一階段的兒童能夠進行假設性思維,思維具有了互補性和靈活性,也能夠理解符號的意義、隱喻和直喻,能夠做一定的概括,其思維發展已經接近成人的水平。
C. 1、抽象邏輯思維階段有哪些表現謝謝
邏輯思維階段有哪些表現,那就是越來越聰明的,或者是邏輯性越來越好
D. 有誰知道《學前兒童發展心理學》1,2。3。4章的作業答案啊
第一次作業(1-2章)
一、名詞解釋(每小題5分,共20分)
1、學前兒童心理學 :學前兒童心理學是研究0—6歲學前兒童心理年齡特徵和發展規律的科學。
2、縱向研究 :對一個兒童進行定期的、系統的隨訪觀察,找出心理發展過程的系統特點。
3、實證研究法:實證研究法是指研究者必須通過一定的控制手段,觀察、測量自變數和因變數之間的相應變化,最後,從這些變化中找出規律來。
4、橫向研究 :在同一時間對某個年齡組或幾個年齡組兒童的代表值加以比較。
二、填空題(每小題2分,共44分)
1、發展的連續性是指個體心理發展是一個( 開放的)、(不斷積累的 過程)。
2、在心理學中通常把實驗的研究者稱為 ( 主試 ) , 把被研究者稱為 (被試) 。
3、母親年齡對胎兒的影響主要指 (年齡偏小 )與 (年齡偏大 ) 。
4、遺傳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是兒童心理發展的 ( 自然前提) 。
5、發展的社會性是指個體的心理發展不能脫離 ( 社會條件 ) 。
6、對關鍵期的理解,與其說是個體接受外部刺激的期限,不如說是對外部刺激可接受的程度即( 學習水平 ) 更為妥當。
7、發展的階段性是指個體心理發展過程是由一個個( 特定的發展階段) 組成的。
8、縱向和橫向的研究取向具體體現為( 觀察法) 、( 調查法)、(實驗法) 三種方法。
9、個體心理是在遺傳因素、環境因素和個體自身心理因素的相互作用中得到發展的,這就體現了 (發展的普遍性 ) 。
10、發展的差異性是指每一個兒童的心理都有自己的 (發展速率) 、( 特色和風格 )等,從而構成個體間心理發展的不同。
11、調查法包括 (談話法)、( 問卷法) 、 ( 測驗法)和 (產品分析法 ) 四種。
12、兒童心理學的研究方法包括 ( 實證研究法 ) 和 ( 理論研究法 ) 兩大類。
三、簡答題(每小題18分,共36分)
1、應當如何理解「關鍵期」的概念?
人和動物的某些行為與能力的發展有一定的時間,期間給予適當的良性刺激,會促使其行為和能力得到更好的發展,反之則會阻礙發展甚至導致行為能力的缺失,這段時間稱之為關鍵期,且只發生在生命中一個固定的短暫時期。
2.橫向和縱向研究的優缺點。
(1)橫向法能在較短的時間內得到同一年齡或幾個年齡組被試的大量數據,比較節省時間和精力,數據比較有代表性和穩定性。但這種方法由於時間較短,難易尋找發展的連續性和轉折點,也難以分析出兒童早期經驗對當前反應的影響。此外,若研究控制不當,容易造成虛假結果。
(2)縱向法的最大有優點在於可以是研究者隨著時間的進程,直接測量個體變化的速率,取得發展的第一手資料。縱向研究對於探索某種心理現象的穩定性或不穩定性和發展快慢是必不可少的。但是這種研究耗時費力,對象又是缺乏典型性,且難以保持長期的合作關系。
3.對於嬰兒來說,身體的和心理的分離會產生什麼影響?
(1)對於嬰兒來說,身體的和心理的分離是引起痛苦的重要原因。
(2)身體的分離包括與父母過早的離別等,心理的分離包括情感剝奪、精神虐待、在團體中受排斥、不為集體接納等。
(3)有時孩子和分母的長期分離會產生極度的悲傷。
(4)新入園兒童的「入托分離性焦慮」
四、論述題
試述思維發展對兒童心理發展的作用。
答案要點:
(1)思維的發生不僅意味著兒童的認識過程完全形成,而且思維的發生、發展引起其他認識活動的質變;
(2)思維的的影響並不局限在認識領域,它還滲透到情感、社會以及個性的各個方面
(3) 思維的發生於發展使兒童的心理開始成為具有一定傾向的、穩定而統一的整體。
學前兒童發展心理學作業2(第3章)
一、名詞解釋(每小題5分,共25分)
1、直覺行動思維——是指思維活動離不開兒童自身對物體的感知,離不開兒童自身的動作,兒童在動作中進行思維。
2、具體形象思維——是指依賴於事物的具體形象、表象的聯想而進行的思維,介於直覺行動思維和抽象邏輯思維之間的一種過渡性的思維方式。
3、記憶策略——是指我們為提高記憶效果而採用的手段以及對自身記憶多動的有意識控制的心理活動。
4、自傳體記憶——是指到了學前期,幼兒能對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比較復雜的具體事件的記憶。
5、記憶恢復-——是指學習某種材料後,相隔一段時間後所測量到的保持量,比學習之後立即測量到的保持量要高。
二、填空題(每小題1分,共39分)
1.具體形象思維的特徵是(具體性和形象性)、(開始認識事物的屬性)。
2.復發性中耳炎是導致兒童(聽力損傷)的普遍原因。
3.對於嬰兒來說(身體)和(心理)的分離是引起痛苦的重要原因。
4.視敏度就是視覺辨別的精細程度,也就是通常所說的(視力))。
5.美國心理學家范茨專門用(視覺偏愛)的方法研究了嬰兒對形狀的辨別和偏好。
6.嬰兒對發生在自己身上的具體事件的記憶叫(自傳體記憶)。
7.直覺行動思維一方面使兒童的動作(得以協調),一方面把客體從時間和空間上(組織起來)。
8.兒童情緒的調控能力和調控方式與(氣質)有重要聯系。
9.具體形象思維主要表現在(幼兒期)。
10.盡力減少環境中的(噪音)是保護兒童聽力的重要保障。
11.由於整體心理水平的有意性較低,幼兒的記憶以(無意)記憶為主。
12.兒童思維發展的總趨勢,是按(直覺行動思維)在先,(具體形象思維)隨後,(抽象邏輯思維)最後的順序發展起來的。
13.多通道知覺主要指(視覺-聽覺)、(視覺-觸覺)、(視覺-動覺)之間的聯合。
14.顏色視覺方面的一個重要缺陷是(色盲)。
15.美國心理學家吉布森設計的視崖裝置是(知覺研究)中的一個經典實驗裝置。
16.研究表明兒童方位知覺的發展順序為先(上下),再(前後),然後是(左右)。 1
17.嬰兒的情緒和情感表現為易(變換)、易(沖動)、易(感染)、易(暴露)的特點。
18.兒童在玩皮球,一會兒皮球滾走了,他玩皮球的事也就結束了。這一過程反映了他們思維的(直觀性和行動性)特點。
19.皮亞傑根據兒童所表現出來的行為模式,將感知運動階段劃分為(6)個子階段。
20.學前兒童晚期時其思維出現了(抽象邏輯思維)的萌芽。
21.6、7歲時兒童的腦重約(1280)克,已基本接近成人腦重的90%。12歲達1400克(即成人腦的平均重量)。
22.兒童記憶策略的表現有(視覺復述策略)、(特徵定位策略)、(復述策略)、(組織性策略)、(提取策略)。
23.隨著抽象邏輯思維的萌芽,兒童自我中心的特點逐漸開始消除,即開始去(自我中心化)。
三、簡答題(每小題18分,共36分)
1.對於嬰兒來說,身體的和心理的分離會產生什麼影響?
對於嬰兒來說,身體的和心理的分離是引起痛苦的重要原因。身體的分離包括與父母過早的離別等,心理的分離包括情感剝奪、精神虐待、在團體中受排斥、不為集體接納等。有時孩子和分母的長期分離會產生極度的悲傷。新入園兒童的「入托分離性焦慮」。
2.兒童思維發展的總趨勢是什麼?
兒童思維發展的總趨勢,是按直覺行動思維在先,具體形象思維隨後,抽象邏輯思維最後的順序發展起來的。就這個發展順序而言是固定的,不可逆轉的。但這這三種思維方式之間是彼此對立、相互排斥的。事實上,它們在一定條件下往往相互聯系,相互配合,相互補充的。學前兒童(主要是幼兒階段)的思維結構中,特別明顯地具有三種思維方式同時並存的現象。這時,在其思維結構中占優勢地位的是具體形象思維。但當遇到簡單而熟悉的問題時,能夠運用抽象水平的邏輯思維。而當遇到的問題比較復雜、困難程度較高時,又不得不求助於直覺行動思維。
四、論述題(每小題10分,共10分)
試述思維發展對兒童心理發展的作用。
思維的發生不僅意味著兒童的認識過程完全形成,而且思維的發生、發展引起其他認識活動的質變;思維的的影響並不局限在認識領域,它還滲透到情感、社會以及個性的各個方面;思維的發生於發展使兒童的心理開始成為具有一定傾向的、穩定而統一的整體。
E. 心理學:一般認為,兒童思維由具體形象思維到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關鍵年齡為( )
2至6、7歲幼兒思維的主要形式是具體形象思維。具體形象思維是利用事物的形象以及事物形象之間關系解決問題的思維。這一階段的幼兒雖然擺脫了對動作同步性的依賴,但仍受到具體事物的形象和動作的影響。皮亞傑將這一階段幼兒的思維稱為前運算階段。
皮亞傑又進一步將這一階段分為兩個階段:前概念階段和直觀階段。前概念階段幼兒思維的特點表現為幼兒普遍存在的泛靈論和自我中心主義。幼兒的泛靈論是指幼兒將一切物體都賦予生命的色彩。例如,幼兒認為在採摘植物時植物會受到傷害,植物也會感到疼痛。在以下的一段皮亞傑和一位前概念階段的幼兒的對話中,可以看到幼兒明顯的賦予太陽以生命的色彩。
皮亞傑:太陽會動嗎?
幼兒:會動,你走它也走,你轉它也轉。太陽是不是也跟過你?
皮亞傑:它為什麼會動呢?
幼兒:因為人走動的時候它也走。
皮亞傑:它為什麼要走呢?
幼兒:聽我們在說什麼。
皮亞傑:太陽活著嗎?
幼兒:當然了,要不然它不會跟著我們,也不會發光。
自我中心主義的幼兒完全以自己的身體和動作為中心,從自己的立場和觀點去認識事物,不能認識到自己的思想可能與別人的思想不同,因而不能從客觀的、他人的立場去認識事物。
皮亞傑證明幼兒自我中心主義傾向的著名實驗是「三山實驗」。在三山實驗(如圖)中,把大小不同的三座山的模型放在桌子中央,四周各放一把椅子。幼兒被帶著圍繞三座山的模型散步,使幼兒可以從不同的角度觀察這三座山的模型。散步之後,讓幼兒坐在其中的一把椅子上,將三個玩具娃娃放在其他椅子上,然後問幼兒放在其他位置上的玩具娃娃看到的是什麼。
實驗結果顯示,不到4歲的幼兒根本不懂得問題的意思。4~6歲的幼兒不能區分他們自己和娃娃所看到的景色,不管觀察者看到了什麼景色,他們總是選擇他們自己所看到的景色。能夠區別不同觀點的第一個信號出現在大約6歲時,這時幼兒表現出他們知道了區別所在,但是卻不能指出來。在8~9歲,他們能夠理解他們自己與娃娃的觀測點之間的某些聯系。在這個經典的範例中,8歲以下的幼兒被認為是自我中心者。因為他們是基於自己的立場,不能想像出他們自己以外的任何立場。不過,最近的一些研究認為皮亞傑的任務對於幼兒來說是困難的,可能皮亞傑低估了幼兒的能力(Donaldson,1978;Siegal,1997)。
(圖:守恆實驗)
3. 抽象思維的萌芽
抽象思維是指利用抽象的概念或詞,根據事物本身的邏輯關系解決問題的思維。在幼兒末期即幼兒6~8歲這一時期,幼兒開始出現抽象思維的萌芽。
第一,幼兒開始獲得可逆性思維。例如,幼兒開始認識到如果在一堆珠子中減去幾個,然後增加相同數目的珠子,這堆珠子的總數將保持不變。
第二,幼兒的思維開始能夠去自我中心化。所謂去中心化是指幼兒認識到他人的觀點可能與自己的有所不同,幼兒能站在他人的立場和角度考慮問題。例如,幼兒開始能夠解決「三山問題」。
第三,幼兒開始能夠同時將注意集中於某一物體的幾個屬性,並開始認識到這些屬性之間的關系。例如,幼兒開始認識到一個物體可以有重量和大小等幾個屬性,並且認識到這些屬性是可分離的。
第四,幼兒開始使用邏輯原則。幼兒獲得的重要邏輯原則是不變性原則,即一個客體的基本屬性不變。另一個原則是等價原則,即如果A的某種屬性等於B,B等於C,則A必然等於C。
F. 為什麼說兒童思維發展過程是一個去自我中心化的過程
家長的第一堂情商課,寶寶對周圍的認知是自學的能力,但是家長有計劃的互動是這個時候最好的教育。
請用語言給寶寶描述,寶寶本身和環境其他人的,各種各樣的情緒和情感
從簡單的開始:開心,難過,害怕,平靜,生氣
然後再進一步的准確理解進階的情緒:悲傷,恐懼,友好
最後到一些高階的情感:尷尬,退縮,憤怒等
千萬記得不要以為孩子天生就會懂得很多,寶寶不是從家庭教育就是從電視以及其他的社會教育中判斷分析自學。
轉移注意力是最好的干預方法
2-3歲的孩子道理認知體系還不完整,對於情緒無法控制的時候,最好的辦法就是轉移注意力。用其他更加有吸引力的事情把孩子從無聊吵鬧的情緒中解救出來。
記住:千萬別和孩子生氣,和孩子講道理,都是情商低的父母的表現
如何去"自我中心化"是這一個階段寶寶主要的任務
(敲黑板,這是未來情商的源頭)
讓孩子知道"你"、"我"、"他"的區別,還有"你的","我的","他的"區別
這個可以從分享開始:
舉個例子,家裡來了一個漂亮的小姐姐,寶寶很開心,拿了一個比較小的蘋果送給小姐姐
可能很多家長面對這種情況,馬上就會去批評孩子做得不對,甚至是指責孩子自私。
自己的是非對錯觀念是生活了這幾十年才積累起來的,怎麼能夠要求一個二三歲的孩子和自己擁有同樣的是非觀呢?
我們怎麼做呢?
請問寶寶:如果有人送蘋果給你,你希望收到大的還是小的?
他不假思索地回答道:大的!
對啊,你看,你希望收到大的。那你覺得小姐姐希望收到大的還是小的呢?
他想了想,回答道:大的吧!
那如果人家把小蘋果送給你,你開心嗎?
寶寶想了下:不開心!
那你覺得小姐姐收到你給他的小蘋果會開心嗎?
寶寶若有所思地搖了搖頭:不開心!
那你是希望小姐姐開心呢還是不開心?
寶寶:我希望小姐姐開心!
那你覺得應該給老師大蘋果還是小蘋果呢?
寶寶:大蘋果!
當我類似的事件沖突的時候,請家長盡可能全面地去描述站在不同立場、不同角度的人的想法、感受和期待,讓寶寶從小就認知到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想法、感受和期待。
這種"去自我中心化"的思維訓練會是未來情商的基礎
G. 簡述幼兒思維發展的方式
1、直觀行動思維,藉助動作進行思維。幼兒初期,即3歲左右,思維仍保留很大的直觀行動性。他們的思維活動離不開對事物的直接感知,並依賴於其自身的行動。
2、具體形象思維,藉助形象或表象進行思維。進入幼兒中期,在一定的生活環境和教育條件下,幼兒的思維在前一階段的基礎上有了進一步的發展,由以直觀行動思維為主逐漸發展到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其特點主要表現為具體性;形象性;經驗性;擬人性;表面性;固定性。
3、抽象邏輯思維,藉助語詞、概念進行思維。到了幼兒晚期,不少幼兒開始能夠對事物的一些本質特徵進行初步的認識。主要表現為幼兒開始獲得可逆性思維;幼兒的思維開始能夠去自我中心化;幼兒開始能夠同時將注意集中於某一物體的幾個屬性,並開始認識到這些屬性之間的關系;幼兒開始使用邏輯原則。
H. 力接近成熟,抽象邏輯思維已從「經驗型」向「理論型」轉化,出現辯證思維;
特點:①生理上、心理上、社會性上向成人接近
②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邏輯思維已從「經驗型」向「理論型」轉化,出現辯證思維;
③社會高級情感有了深刻發展;
④形成了理智的自我意識,但理想自我與現實自我、自我肯定與自我否定常發生沖突;
⑤意志的堅強性與行動的自覺性有了較大的發展。
三、中學生心理發展的教育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