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體的特點去中心化
A. 社交媒體的基本特點
社交媒體的特點包括:
A.草根化
B.個性化
C.族群化
D.去中心化
B. 社交媒體有哪些優點和缺點
網路社交的優點
1、拓展更多的關系機會
有很多人在現實生活中可能過於內向靦腆,有社交焦慮,這非常不利於他們的社交。唯獨到了網路空間,他們能卸下一切防備,輕松地展示自我,可能就轉變成了段子手或者文藝青年,等等。網路上的交流通暢,為他們迎來了更多聊得來的朋友,從而彌補了現實中社交關系的缺乏。
2、現實社交能力弱化
網路社交畢竟不能代替現實社交,而人成事也是要依靠現實中強大的社交能力。一個人可能因為社恐而沉迷於網路社交,而沉迷網路社交並獲得尊嚴和快感後,由於缺乏鍛煉,他現實中的社交能力就可能進一步弱化,這是很可怕的。
C. 社交媒體營銷的特點和優勢有哪些
飄過…忍不住留名。昨天才看到一家叫優拓互動公司分享的視-頻,
D. 中國社交媒體的特點
社交媒體已經深深地植入到大部分年輕人的生活中,而企業的營銷廣告也同樣被社交媒體改變著。
社交媒體放大了口碑效應:社交媒體讓消費者更自由地發布個人觀點,雖然口碑宣傳一直很重要,但在以往,口頭傳播僅限於小范圍的人際關系,而藉由社交媒體,每一個關於企業的觀點都很有可能對企業帶來深遠影響。
消費者購買決定方式的改變:大部分消費者都在開始用社交媒體了解其他消費者的體驗,尋找關於品牌、產品或服務的更多信息,從而決定是否購買。
基於人際關系以及精準營銷的廣告更容易被接受:盡管尼爾森社交媒體報告說明大約有三分之一的社交媒體用戶表示,在社交應用上發現廣告要比在其他地方看到廣告更感到生氣,但調查結果也仍然顯示社交媒體存在與消費者互動的機會;超過四分之一的用戶表示,他們更可能關注自己好友所分享的廣告;另外還有超過四分之一的消費者表示願意在社交網站中看到基於他們個人信息所量身定做的廣告。
E. 社交媒體的優缺點總結
網路社交媒體的優點
1、拓展更多的關系機會
有很多人在現實生活中可能過於內向靦腆,有社交焦慮,這非常不利於他們的社交。唯獨到了網路空間,他們能卸下一切防備,輕松地展示自我,可能就轉變成了段子手或者文藝青年,等等。網路上的交流通暢,為他們迎來了更多聊得來的朋友,從而彌補了現實中社交關系的缺乏。
2、鞏固和增強社會關系
如果你正處在異地戀的階段,那麼你一定會經常通過視頻電話來維持你和另一半的親密關系。否則,一般人是熬不過異地戀的。
唯有這網路視頻電話,不僅會維持你們的關系,還可能更讓你們惺惺相惜,從而促進你們的關系。
網路社交媒體的缺點
1、網友不過泛泛之交
研究表明:人的一生只能維持150段關系。哪怕你在微博上的粉絲再多,他們也不可能跟你一一發展成親密關系。
當然,泛泛之交也不是不可以,比如一些客戶跟我們就是泛泛之交,我們需要這樣的泛泛之交來促進工作,等等。
只是說,我們不能用網路上的泛泛之交來代替親密關系,我們的幸福生活更多是由現實中的親密關系,而不是網路上的泛泛之交所給予的。
2、現實社交能力弱化
網路社交畢竟不能代替現實社交,而人成事也是要依靠現實中強大的社交能力。一個人可能因為社恐而沉迷於網路社交,而沉迷網路社交並獲得尊嚴和快感後,由於缺乏鍛煉,他現實中的社交能力就可能進一步弱化,這是很可怕的。
F. 社交媒體的特徵是什麼
社交媒體的特徵是什麼?
社交媒體的特徵就是有更多的發展空間。
G. 社交媒體的特點
所謂社交媒體應該是大批網民自發貢獻,提取,創造新聞資訊,然後傳播的過程。有兩點需要強調,一個人數眾多,一個是自發的傳播,如果缺乏這兩點因素的任何一點就不會構成社交媒體的范疇。社交媒體的產生依賴的是WEB2.0的發展,如果網路不賦予網民更多的主動權,社交媒體就失去了群眾基礎和技術支持,失去了根基。如果沒有技術支撐那麼多的互動模式,那麼多互動的產品,網民的需求只能被壓制無法釋放。如果沒有意識到網民對於互動的,表達自我的強烈願望也不會催生那麼多眼花繚亂的技術。社交媒體正是基於群眾基礎和技術支持才得以發展。
H. 社會化媒體有什麼特徵
社會化媒體定義
社會化媒體即社交媒體指互聯網上基於用戶關系的內容生產與交換平台。
社交媒體是人們彼此之間用來分享意見、見解、經驗和觀點的工具和平台,現階段主要包括社交網站、微博、微信、博客、論壇、播客等等。社交媒體在互聯網的沃土上蓬勃發展,爆發出令人眩目的能量,其傳播的信息已成為人們瀏覽互聯網的重要內容,不僅製造了人們社交生活中爭相討論的一個又一個熱門話題,更進而吸引傳統媒體爭相跟進。
社會化媒體對比
·自媒體:自媒體強調的是媒體的主體,即區別於傳統中心化媒體的個體。理論上說,任何能夠獨立進行信息傳播的個體都是自媒體,也就是說只要有微博、有微信,大家都是具有自媒體屬性。
·新媒體:新媒體是區別於傳統媒體的新興媒體形式,是種相對概念,即區別電視、廣播、報紙雜志之外的媒體,比如微信、微博。不過,當現在所有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邊界越來越模糊的時候,新媒體的概念就沒有太多意義。
·社會化媒體:社會化媒體側重在於媒體的屬性,即社會化屬性。簡單的說就是具備社交功能(自發傳播,高頻互動)的媒體。不僅包括微博、微信,現在主流的導購電商、視頻網站、社交工具等都是社會化媒體。三者的關系:1、從涵蓋范圍上看,自媒體和新媒體都是社會化媒體的子集,因為現在所有的自媒體和新媒體都具有社會化屬性;2、從概念定義上看,自媒體和社會化媒體都是新媒體的形式。互聯網領域對很多名次術語的定義和界定還是缺少共識的,以上僅代表個人看法。
社會化媒體特點
所謂社交媒體應該是大批網民自發貢獻,提取,創造新聞資訊,然後傳播的過程。有兩點需要強調,一個人數眾多,一個是自發的傳播,如果缺乏這兩點因素的任何一點就不會構成社交媒體的范疇。社交媒體的產生依賴的是WEB2.0的發展,如果網路不賦予網民更多的主動權,社交媒體就失去了群眾基礎和技術支持,失去了根基。如果沒有技術支撐那麼多的互動模式,那麼多互動的產品,網民的需求只能被壓制無法釋放。如果沒有意識到網民對於互動的,表達自我的強烈願望也不會催生那麼多眼花繚亂的技術。社交媒體正是基於群眾基礎和技術支持才得以發展
社會化媒體價值
1、品牌曝光度;
2、網站知名度;
3、多平台共同發展前景;
4、品牌建設;
5、品牌CRM
社會化媒體對比
I. 社會化媒體營銷具有哪些特點
社會化媒體營銷的特點就是:
1、炒話題,製造事件,這樣就可以造成較大的關注效應,提高知名度;
2、借勢,追熱點,四兩撥千斤;
3、因為信息傳遞的源頭發生了變化,信息的質量及真偽都良莠不齊。所以,內容為王的概念被了出來。用內容去獲取關注及持久地品牌互動。
社會化媒體營銷就是利用社會化網路、在線社區、博客、網路或者其他互聯網協作平台和媒體來傳播和發布資訊,從而形成的營銷、銷售、公共關系處理和客戶關系服務維護及開拓的一種方式。一般社會化媒體營銷工具包括論壇、微博、微信、博客、SNS社區、圖片和視頻通過自媒體平台或者組織媒體平台進行發布和傳播。
(9)社交媒體的特點去中心化擴展閱讀
優勢
第一,準定向目標客戶。
社交網路掌握了用戶大量的信息,拋開侵犯用戶隱私的內容不講,僅僅是用戶公開的數據中,就有大量極具價值的信息。不只是是年齡、工作等一些表層的東西,通過對用戶發布和分享內容的分析,可以有效的判斷出用戶的喜好、消費習慣及購買能力等信息。
第二,社會化媒體的互動特性可以拉近企業跟用戶的距離。
互動性曾經是網路媒體相較傳統媒體的一個明顯優勢,但是直到社會化媒體的崛起,我們才真正體驗到互動帶來的巨大魔力。在傳統媒體投放的廣告根本無法看到用戶的反饋,而在網路上的官方或者博客上的反饋也是單向或者不即時的,互動的持續性差。
J. 社交媒體影響輿論的方式和特點
作者 | 一朵
編輯 | 孟熱熱
天然翡翠一手源頭價,僅限泰安,直播熱賣中!
廣告
本文為 新聞傳播考研真題與真相原創作品,轉載請授權
離2018考研還剩115天
請仔細閱讀來稿方式!!!
想要了解答題班的戳我戳我戳我,對就是戳我!
編者按:
在漫長而痛苦的備考過程中,不論我們讀了多少書,不論我們背了多少遍筆記,不論我們是用什麼樣的獨門絕技來復習,最後的目的只有一個——答題,得高分,錄取。
真題與真相團隊深諳這個真理。
4年以來,答題永遠是我們最關注和擅長的領域。出書,答題班,模擬考,批改,講評,圍繞著這一系列重心工作,我們成就了自己,也成就了無數的你們。
真題與真相團隊
每周三的答題專欄——分析真題,詳細批改,給出參考答案。
由本團隊最溫油的朵姐帶領你們披荊斬棘,斬妖除魔。
來稿方式
【注意來稿方式有變,請仔細閱讀!!!】
1.做完題目以後,請使用微博的「頭條文章」,以文字的形式發出,同時在文中註明郵箱,並@新聞傳播考研真題與真相和@一朵兒大王兩個賬號。
註:
1. 一定要同時艾特兩個賬號!你只艾特一個的話,我都沒法看到!不要艾特錯了!艾特之間要空格!不要艾特不上!
2. 一定要用文字的形式!你弄個圖片長微博,我咋給你批註啊!!!!
3. 正文中一定要留下郵箱!我批改好以後會用郵箱發給你。
Ps:上一期有的寶寶還設置了非粉絲只能閱讀一半,我給你批個作業還得關注你咋地。。。
2.批改說明:以詳細批註的方式,挑選出3份作業進行批改,下周三的專欄會放出2-3篇答案,供大家欣賞點評
3.挑選方式:第一名交的肯定給改!然後挑一個優秀作業!所以你們好好寫!最後一份嘛,看心情,可能是你的名字和頭像吸引了我,也可能是寫的太爛!哈哈哈扎鐵不?
4.截止日期:8月31日晚上12點前
一、本期真題
川普當選美國總統,社交媒體發揮了重要作用。以此為例分析社交媒體影響公眾輿論的方式和特點。
(暨大,2017,學碩)
二、破題思路
為照顧方便使用流量的同學,
我們給出了音頻+PPT,
請記得誇朵姐溫油。
三、來稿修改
本期共挑選了三份批改過的答案供同學們參考。
作業一:
社交媒體,是指依託互聯網技術而發展的以「關系」為主要連接方式的媒體形式,其更多地是作為智能化web2.0場景下用戶與用戶、用戶與社會的主要共同渠道,包括有Facebook、推特、微博、微信等。而公眾輿論作為社會個體對某些重大事件的眾意,通過社交媒體可以讓聲音放大,特朗普的競選就是在社交媒體大行其道的背景下的典型媒介事件,筆者將以此為例,從社交媒體影響公眾輿論的方式與特點展開論述。
一、社交媒體影響公眾輿論的方式
社交媒體作為網路環境下公眾意見發聲平台,有其全民性的高參與度、時效性得到保證的優勢,但是由於其網路本身虛無性本質,(虛無性是特點,但是不是本質。)勢必會有「虛假參與」的危機。
(一)風險社會中二次危機的易燃易爆
學者烏爾里希·貝克提到,信息超高速流動中,任何「負面信息」引爆的風險會大大提升。我們可以在特朗普的競選看到一個微縮的「風險關系」,他與希拉里的對壘,尋找不利於對方的證據,如辯論時針鋒相對。電視直播辯論,社交媒體實時更新討論,若是某個問題沒有得到明確解釋便會立即在社交媒體中引發討論,公眾亦會對辯論主體的想法有所出入,通過兩人每次辯論後實時民調的大幅變化得以體現。對方抓住的把柄已是「一次危機」,若是由於解釋不清而引發社交媒體的討論則為「二次危機」,實時性的特點使得社交媒體讓危機充滿了隨時爆炸的可能。
(二)關系網路等下意見領袖的協同帶動
學者裘莉詹森所說,「『迷』都是潛在的瘋子」。在「名人效應」下,其粉絲或多或少會受到領袖的克里斯馬魅力的影響。如這次特朗普與希拉里的對壘中,雙方都「拉攏」了不少政治、文化、教育等領域的意見領袖,如奧斯卡影後梅里爾斯特里普等為自己(為誰?)添磚加瓦,通過領袖在社交媒體的發言影響個體,進而影響輿論導向。
(三)全景敞視里集體狂歡的虛假參與
社交媒體是全天候時時事事直播的平台,盡管特朗普與希拉里打的火熱,但是使用社交媒體的個體在「刷」的過程中有種自己在參與其中的「虛假感」,僅僅是點擊、發表自己的言論但沒有去明確投票,社交媒體營造了「希拉里支持率高」的假象,輿論也整體偏向希拉里,但是最終卻是特朗普獲選,這一反轉實則也是公眾僅在虛假網路中火熱實則投票率低的虛假參與體現,虛假的「輿論」與真實的投票被社交媒體割裂開來。
二、社交媒體影響公眾輿論的特點
(一)互動增多、人人有參與資格
社交媒體的高參與度使得每個人都有參與其中的資格,傳統意義上遙不可及的候選人特朗普甚至會親子回復普通用戶的問題,在某些公眾切身利益相關的問題中得到首肯勢必會推動問題的解決,這種「親民」方式也有讓輿論偏向的可能。(沒話找話,可見你根本沒有關注選舉。太虛了)
(二)超高速傳播、流言謠言防不勝防
社交媒體中的內容大多由網民自行製作發行,故而針對某些模糊事件公眾聲音得以發出的同時流言謠言亦會隨之傳播。例如特朗普競選宣言中有針對「穆斯林」等移民政策,但在當時並沒有得到充分解答,社交媒體中就不斷有「特朗普驅逐『非美人士』」的傳言,且未第一時間否認,社交媒體上便有很多集體討伐特蘭普的聲音,甚至蔓延到線下砸搶競選會場的事件發生。(都是述,沒有論)
(三)線上線下結合、引爆力強化
學者彭蘭提出「引爆力」一詞,指的是某些事件瞬間獲得全民關注,成為談資。社交媒體的參與人數之廣使得候選人盡管在某些線下小規模的言論通過社交媒體即可引起軒然大波。例如兩者的電視辯論,今年社交媒體代表Facebook首次全程直播,使得辯論的參與度上升、其辯論主題也好幾天占據熱搜榜,與以往線下拉票的全民關注不可同日而語。(還能再虛一點么。。。。)
綜上所述,社交媒體基於關系網路的「高濃縮」敘事結構,使其對某些議題、事件在傳播中的速度、參與度都極大提升,但是我們也要看到社交媒體帶來的謠言流言、虛假參與、過度娛樂化等的不足,才能更好地利用社交媒體,在兩個輿論場中起到打通鏈接的作用。
總評
幾天不見你,理論性又提升了好多。乍看上去還是挺不錯的。但是太明顯了,你對特朗普選舉根本不熟。但是也是生變硬湊了一些吧,也算為難你了。
所以這道題說明啥,光有理論,沒有例子根本不行啊。。。。。
總分:13分(滿分20)
作業二:
2016年的美國總統大選,特朗普擊敗希拉里,當選美國第45任總統,許多人稱特朗普為「社交媒體總統」(誰稱?我怎麼記得奧巴馬也是社交媒體總統。。。),在傳統的民意調查中,人們大多傾心於希拉里,傳統媒體也認為希拉里獲勝的可能性更大,但是特朗普運用推特這樣一種社交媒體,抓住人們對政治的不滿的心理,將自己塑造了一個敢說真話的人,最終贏得了選舉,社交媒體成為了輿論形成的新的平台。它的互動性,平民性,真實性,連通性,也使得其不僅僅只是輿論的平台,更影響了輿論的方方面面。
1、社交媒體對呈現現實的一手性,真實性,信息傳播中極強的互動性使其成為引發輿論的「主戰場」。(沒有更大的標題么?題干兩個問啊)
①社交媒體中信息多樣,人們成為網路中的一個個節點,「人人發聲」使得社交媒體上信息充裕。相比於傳統媒體,社交網站上的信息渠道容量大大增加,在社交媒體流通的信息量也遠遠大於傳統媒體。競選期間,特朗普在推特上平均每天發送16條推文,(太虛了,廢話)這在傳統媒體上幾乎是無法實現的。
②內容呈現形式豐富,發布主體平民化,由於社交媒體信息發布門檻較低,發布主體受限較少,信息內容豐富、真實、生動,感染力更強。相比於傳統媒體來說,社交媒體的信息傳播手段更為豐富,多媒體手段的全方位,多層次展示往往也使得信息能夠迅速的引發輿論。(更虛)
③社交媒體以人際關系為基礎,互動手段豐富,信息的傳播往往伴隨著意見和態度,人們能夠就某事迅速展開討論。(不能虛更多)
2、技術與社交媒體中的人際關系使得輿論形成所需的時間大大縮短。
①群體的高同質化加速局部優勢意見的形成。
社交媒體中,人們所處的群體往往處於高同質性的狀態,較強的群體規范和群體壓力使得沉默的螺旋效應在社交媒體上尤為明顯,優勢意見被突出彰顯,劣勢意見沉默,造成局部優勢迅速形成。(沒啥營養的抄書背書)
②病毒式傳播,信息與意見擴散同時進行使得輿論形成時間縮短。
社交媒體自身的扁平化結構使得信息和與之相伴的觀點呈現裂變式和病毒式傳播,技術降低了信息傳播的成本。只要信息內容或觀點足有夠吸引人,人們便會積極主動的進行再傳播,並附加自己的意見,迅速擴大事實和意見的傳播和影響范圍,幾種優勢意見在互動討論中迅速形成最終的輿論。(問題同上。。。)
3、意見領袖的可接觸性,高互動性,使得意見領袖的輿論引導力增強。
社交媒體的即時互動使得意見領袖不再高高在上,遙不可及,人們可以通過評論,留言,與其進行互動,意見領袖可對民意迅速做出回復,而且在社交媒體上,意見領袖的後台行為前台化,往往也使得其更真實,就如同特朗普(終於看到主角的名字了)在推特上發布的一些粗俗的言論,但是人們認為這才是一個真實的人,而非政治機器,反而增強了其輿論引導能力。
社交媒體實際上已經代替(代替?)傳統媒體起到了引發輿論,反映輿論,引導輿論的功能,社交媒體上呈現的輿論與以往的輿論相比也有一些獨有的特點。
1、輿論的非理性增強,無序性增強。(非理性和無序性不是一個層次的概念,怎麼能並列呢)
一方面,復雜多樣的發布主體,使得參與輿論的動機難以揣摩,一些人往往接著對問題的討論來散布泄憤,非理性的內容,另一方面,社交媒體的個性化推送,精準營銷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