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響應算力
㈠ 如何理解HTTP響應的狀態碼
關於HTTP協議規范以及狀態碼在其中的作用,參見:讀 HTTP 協議。 參考鏈接:http://zh.wikipedia.org/wiki/HTTP%E7%8A%B6%E6%80%81%E7%A0%81
1xx
1xx表示請求已被接受,但需要後續處理。例如:
100(Continue)
客戶端應繼續發送請求。
101(Switching Protocols)
需要切換協議,伺服器通過的Upgrade響應頭欄位通知客戶端。
HTML5引入的WebSocket便是這樣工作的。首先客戶端請求websocket所在的URL,伺服器返回101,然後便建立了全雙工的TCP連接。 注意Upgrade和Connection頭欄位屬於Hop-by-hop欄位,設置Websocket代理時需要繼續設置這兩個欄位,而不是簡單地轉發請求。
2xx
請求已成功被伺服器接收、理解、並接受。
200(OK)
請求已成功,請求所希望的響應頭或數據體將隨此響應返回。
201(Created)
請求已經被實現,而且有一個新的資源已經依據請求的需要而創建。在RESTFul風格的URL設計中,通常用來響應POST請求。
202(Accepted)
伺服器已接受請求,但尚未處理。比如POST一個資源應當返回201,但由於性能原因未能立即創建,可以返回202。
204(No Content)
伺服器成功處理了請求,但不需要返回任何實體內容,204響應禁止包含任何消息體。瀏覽器收到該響應後不應產生文檔視圖的變化。
205(Reset Content)
伺服器成功處理了請求,但不需要返回任何實體內容,205響應禁止包含任何消息體。 與204不同的是,返回此狀態碼的響應要求請求者重置文檔視圖。比如用戶剛剛提交一個表單,返回205後頁面重置,用戶可以立即填寫下一個表單。
206(Partial Content)
HTTP協議允許分片傳輸。請求頭中包含Range欄位時,響應需要只返回Range指定的那一段。響應中應包含Content-Range來指示返回內容的范圍。
其他
203(Non-Authoritative Information)
207(Multi-Status)
3xx
這類狀態碼代表需要客戶端採取進一步的操作才能完成請求。通常,這些狀態碼用來重定向, 重定向目標在本次響應的Location頭欄位中指明。
301(Moved Permanently)
被請求的資源已永久移動到新位置,並且將來任何對此資源的引用都應該使用本響應返回的若干個URI之一。如果該請求不是GET/HEAD, 瀏覽器通常會要求用戶確認重定向。
301通常用於網站遷移時,伺服器對舊的URL進行301重定向到新的URL。這樣搜索引擎可以正確地更新原有的頁面排名等信息。
302(Found)
請求的資源現在臨時從不同的URI響應請求。除非指定了Cache-Control或Expires,否則該響應不可緩存。
如果當前請求非HEAD或GET,瀏覽器需取得用戶確認,再進行重定向。
這很好理解,因為上下文發生了變化,比如POST請求不是冪等的。
303(See Other)
對應當前請求的響應可以在另一個URI上被找到,而且客戶端應當採用GET的方式訪問那個資源。 這個方法的存在主要是為了允許由腳本激活的POST請求輸出重定向到一個新的資源。 303響應禁止被緩存。
303會使得瀏覽器直接GET那個資源,不需用戶同意。這是Web應用中最常見的重定向方式。
304(Not Modified)
如果客戶端發送了一個帶條件的GET請求且該請求已被允許,而文檔的內容(自上次訪問以來或者根據請求的條件)並沒有改變。 304響應禁止包含消息體。
304響應也是一種緩存機制。Web伺服器對靜態資源文件通常會採取緩存,因此在Web開發中你可以看到大量的304響應。 伺服器給出的相應中通常會包含Etag來標識資源ID,比如:
ETag: "686897696a7c876b7e"
客戶端在下次訪問同一URL時會設置頭欄位If-None-Match(這是一個請求條件):
If-None-Match: "686897696a7c876b7e"
伺服器返回資源前會判斷Etag是否與客戶端提供的If-None-Match匹配,如果匹配則說明資源未發生改變,此時應返回304.
其他
300(Multiple Choices)
305(Use Proxy)
307(Temporary Redirect)
4xx
這類的狀態碼代表了客戶端看起來可能發生了錯誤,妨礙了伺服器的處理。 除非響應的是一個HEAD請求,否則伺服器就應該返回一個解釋當前錯誤狀況的實體。
400(Bad Request)
由於包含語法錯誤,當前請求無法被伺服器理解。400通常在伺服器端表單驗證失敗時返回。
401(Unauthorized)
當前請求需要用戶驗證,響應中會包含一個WWW-Authenticate欄位來詢問用戶的授權信息。
而客戶端的下次請求需要提供包含Authorization頭的請求。
HTTP Basic Auth就是這樣實現的。當伺服器返回401時瀏覽器會彈出窗口:
![][basic-auth]
輸入驗證信息並點擊確定,瀏覽器會根據你的輸入填寫Authentication頭並重新發送請求。對於Basic
Auth看起來是這樣的:
Authorization:Basic eWFuZ2p2bjp5YW5nanZuaGFydA==
403(Forbidden)
伺服器已經理解請求,但是拒絕執行它。與401響應不同的是,身份驗證並不能提供任何幫助。
403和401一樣,需要在相應消息體中需要給出原因。除非是一個HEAD請求。
通常用於伺服器已經知道用戶的身份的情況。比如從請求的Cookie得到的Session中可以得知當前用戶無權進行該操作。 通常的Web應用中,對於401的情況應當重定向至登錄頁面,403的情況應當直接告知錯誤(這屬於前端Bug)。
404(Not Found)
這太常見了。就是請求所希望得到的資源未被在伺服器上發現。
當通常用於當伺服器不想揭示到底為何請求被拒絕時,比如應當返回500時伺服器不願透露自己的錯誤。
405(Method Not Allowed)
請求行中指定的請求方法不能被用於請求相應的資源。
在Web開發中通常是因為客戶端和伺服器的方法不一致,比如客戶端通過PUT來修改一個資源,而伺服器把它實現為POST方法。 開發中統一規范就好了。
413(Request Entity Too Large)
伺服器拒絕處理當前請求,因為該請求提交的實體數據大小超過了伺服器願意或者能夠處理的范圍。
一般的伺服器都會設置HTTP請求消息體的最大長度,當然這是一種阻擋攻擊的手段。
例如你在使用HTTP方式來訪問Git倉庫,如果你在倉庫中加入了大的二進制文件(通常為目標文件或多媒體文件),
在Push時伺服器很可能會返回413錯誤。如果切換為ssh協議就不會有這樣的問題了,伺服器只能限制整個倉庫的大小。
414(Request-URI Too Large)
當URI太長時,伺服器可以返回414. 當HTTP協議並未規定URI應當有多長。這取決於瀏覽器和伺服器的設置, 在伺服器中當然你想設置多長都可以,但是瀏覽器是你決定不了的,而且不同的廠商在採用不同的長度限制,可以認為最短的是2K:
The limit
is in MSIE and Safari about 2KB, in Opera about 4KB and in Firefox about
8KB, (255 bytes if we count very old browsers) .
當然URI長度的這一點限制會使得HTTP GET方法的能力有限,不能傳輸超過2K的數據。另外因為GET方法的所有數據都體現在URI上, 對於用戶是可見的。這一點不太安全。
其實HTTP GET傳輸數據理論上並不比POST安全更多,因為POST的Entity Body也是明文傳輸的。只是GET的數據用戶直接可見而已。
其他
402(Payment Required)
406(Not Acceptable)
407(Proxy Authentication Required)
408(Request Time-out)
409(Conflict)
410(Gone)
411(Length Required)
412(Precondition Failed)
415(Unsupported Media Type)
416(Requested range not satisfiable)
417(Expectation Failed)
5xx
這類狀態碼代表了伺服器在處理請求的過程中有錯誤或者異常狀態發生,也有可能是伺服器意識到以當前的軟硬體資源無法完成對請求的處理。 並且響應消息體中應當給出理由,除非是HEAD請求。
500(Internal Server Error)
通常是代碼出錯,後台Bug。一般的Web伺服器通常會給出拋出異常的調用堆棧。 然而多數伺服器即使在生產環境也會打出調用堆棧,這顯然是不安全的。
502(Bad Gateway)
作為網關或者代理工作的伺服器嘗試執行請求時,從上游伺服器接收到無效的響應。
如果你在用HTTP代理來翻牆,或者你配置了nginx來反向代理你的應用,你可能會常常看到它。
504(Gateway Time-out)
作為網關或者代理工作的伺服器嘗試執行請求時,未能及時從上游伺服器收到響應。
注意與502的區別:502是接收到了無效響應比如Connection
Refused; 504是響應超時,通常是被牆了。
很多國外站點都會使用CDN來Serve靜態文件,但我大中華牆掉了一些CDN。導致這些資源文件的請求會一直處於Pending狀態直到超時。
表現為瀏覽器顯示空白頁面,長時間處於等待狀態。這時在控制台看到HTML已經載入了就可以點擊停止按鈕了,停止載入那些資源。
頁面會立即顯示出來,雖然樣式和交互可能有問題。
說到這里想吐槽GFW簡直沒有行業道德,即使不允許我們訪問也返回一個錯誤嘛,不要讓瀏覽器一直處於等待的狀態。
其他
501(Not Implemented)
503(Service Unavailable)
505(HTTP Version not supported)
㈡ 怎麼理解響應點和參考點
言語理解與表達中的語句表達知識點!
方法/步驟
語句表達題型:
語句銜接、語句排序、病句
言語理解與表達中的語句表達知識點!
語句表達題型——語句銜接
言語理解與表達中的語句表達知識點!
語句表達題型——語句排序
言語理解與表達中的語句表達知識點!
言語理解與表達中的語句表達知識點!
言語理解與表達中的語句表達知識點!
語句表達題型——病句
言語理解與表達中的語句表達知識點!
㈢ 優化設計,DOE,響應面三者之間的關系怎麼理解
doe是實驗設計,實驗主要是試驗方法、實驗樣本等。
doe的結果可以得到響應面,你可理解響應面是多目標關系矩陣。
優化設計呢,可以理解是對某個方案(數學模型)求最優解。
如果說你想把三者聯系起來,那麼優化設計可以藉助響應面進行最簡單的數學最優求解。相當於小學的解方程,求某區間的極值。
㈣ 如何理解響應型和效率型供應鏈之間的區別
理解響應型和效率型供應鏈之間的區別
一、響應性:為廠商接到貴司訂單的回復交貨的時間,廠商接到訂單後,會回復應該交貨的時間。
二、效率:為廠商實際送料的時間,當然廠商不是說把料送來就可以了,還必須經過倉庫的qc確認進倉才算是收料。
這兩個部分都需要對廠商教育與管理才能改善。
㈤ 感覺記憶力變得很差,話也說不好,反應慢,計算能力變得奇差,精神也經常不怎麼好,經常因緊張而頭痛。
病情分析:記憶減退在醫學上被稱為輕度認知功能障礙。心理壓力較大,長此以往引起大腦皮層功能的弱化誘發記憶力減退
意見建議:一些健腦食品,其實是常見的物美價廉之物.如蛋黃,大豆,瘦肉,牛奶,魚,動物內臟(心,腦,肝,腎)及胡蘿卜谷類等
㈥ 如何理解電路的激勵和響應
可以設想一個電路,原本沒有電源,加進去一個電源的話,產生電壓,這就是激勵。而這個電路里的某一個電阻原本兩端電壓為零,加入電源後,產生了電壓就是響應。
㈦ 如何理解應急響應在信息安全中的地位和作用
前不久,美國五角大樓向國會遞交了對中國軍力的年度評估報告,報告稱,中國政府和軍方招募民間網路黑客襲擊美國官方網站。隨後,我外交部發言人在記者會上否認了美方的說法,並表示,網路犯罪是世界各國都共同面臨的問題和挑戰,中國是黑客攻擊的受害者,我們希望有關國家加強合作,共同應對和解決這個問題。由此可見,信息和網路安全已成為世界各國都高度重視的問題。那麼,信息安全主要包括哪些內容?軍事領域的信息安全又面臨著哪些威脅?世界各國在信息安全領域有哪些有針對性的保護措施?就這些問題,記者采訪了信息工程大學電子技術學院教授蘇錦海。
記者:《孫子兵法》中講:「知彼知己,百戰不殆。」可見,信息歷來就是軍事斗爭中制勝的重要因素。那麼,「信息安全」這個概念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出現的?這個概念的出現和我們常說的信息時代和信息社會,有著怎樣的聯系?
蘇錦海:信息歷來是一種重要的資源,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應用,社會經濟的發展對信息資源、信息技術和信息產業的依賴程度越來越大,信息和材料、能源一樣成為社會的三大支柱之一,信息時代人類社會的共性之一是信息社會。然而,為了己方利益而非法利用信息,如非法獲得、偽造、篡改等,信息安全問題就產生了。保護信息的合法利用就是要解決信息安全問題。
「信息安全」這個概念要從其發展歷史來看,早在上世紀60年代以前,信息安全措施主要是加密,被稱為「通信保密(COMSEC)」階段。其後,隨著計算機的出現,人們關心的是計算機系統不被他人所非授權使用,稱之為「計算機安全(INFOSEC)」階段。上世紀90年代,隨著網路的應用,人們關心的是如何防止通過網路對計算機進行攻擊,稱之為「網路安全(NETSEC)」階段。進入21世紀,人們關心的是信息和信息系統的整體安全,如何建立完整的保障體系,確保信息和信息系統的安全,這時學術界稱之為「信息保障(IA)」。
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正在改變著人們的生活,合理使用先進的信息技術使得人們更好地利用信息的價值。然而,開放的網路是信息的主要承載體,人們在享受著它帶來的便利的同時,非法利用信息技術和網路帶來了信息安全問題,開始感受到信息安全所帶來的巨大威脅。信息安全已成為關系社會安全、文化安全、經濟安全、軍事安全乃至國家安全的重大戰略問題。
記者:蘇教授,在您看來,我們通常所講的信息安全包括哪幾個方面的內容?而如果從軍事這個領域來看,軍事信息安全遇到的主要威脅來自哪些方面?
蘇錦海:「信息安全」逐漸被廣大公眾所熟知,廣義信息安全是一般意義、任何形態的信息之安全;狹義信息安全主要指電子系統、計算機網路中的信息安全。
普遍認可的信息安全的定義是保護信息和信息系統不被未經授權的訪問、使用、泄露、中斷、修改和破壞,為信息和信息系統提供保密性、完整性、真實性、可用性、不可否認性服務。簡而言之,使非法者看不了、改不了信息,系統癱不了、信息假不了、行為賴不了。
信息時代的軍事威脅不是大軍壓境,而是直面軍事信息安全的挑戰。軍事信息安全內涵具有特殊性,如嚴格的保密性,地位的戰略性和超強的技術性,主要表現為軍事泄密、黑客攻擊和信息戰三個方面。
無形的信息已在信息化戰爭中起決定性作用,並日益成為最重要的戰鬥力和戰鬥力倍增器。軍事信息安全威脅主要發生在敵對雙方在信息領域的干擾與反干擾、破壞與反破壞、摧毀與反摧毀的斗爭中。目的都是為了奪取「制信息權」。威脅軍事信息安全的因素很多,但威脅最大、影響最深的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貫穿始終的電子戰威脅奪取「制電磁權,隱秘難測的網路戰威脅控制敵方信息網路,防不勝防的心理戰威脅渙散敵方軍心,高效能的實體摧毀威脅破壞對方信息系統的物理功能。
記者:有觀點認為,從軍隊的角度來講,以前我們可能更看重它的武器裝備的打擊能力,但是在現在的社會環境下,信息安全保密也必將成為關系未來打贏高技術戰爭的決定性因素。我不知道,您對這樣的判斷怎麼看?
蘇錦海:進入信息時代,使得信息由戰爭的幕後走到了台前,使戰場從「陸、海、空、天」發展到了「陸、海、空、天、電磁、網路、心理」七維空間。因此,信息領域的斗爭不可避免地成為未來信息化戰爭的主戰場。信息已成為信息化作戰的核心,信息安全也必然成為關系未來信息化戰爭勝負的戰略課題,成為奪取作戰勝利的重要保證,甚至是決定性因素,確保信息安全保密是信息化作戰的關鍵任務之一。
許多西方軍事分析家認為,工業時代軍隊的基礎是火力殺傷系統,信息時代軍隊的基礎是信息。因此,必須藉助信息這個「力量倍增器」,大力推行信息化建設,思想觀念上深化對信息的再認識,確認信息是「指揮的本錢」,是「制勝的關鍵」,把「制信息權」納入新的爭奪領域。
記者:我最近看了一些與軍隊信息安全相關的材料,其中講到了一個例子,幾年前,美軍一個年輕的空軍上尉,利用在商店裡買到的計算機和數據機,輕而易舉地進入了美軍海軍的指揮控制系統,並篡奪了美海軍大西洋艦隊的指揮權。當時,馬薩諸塞州漢斯科姆空軍基地電子系統中心控制室的計算機熒屏上顯示「控制完成」的字樣後,在場的五角大樓的要人,一時陷入極度恐慌之中。
您個人是否還知道一些這方面比較有代表性的事例?您覺得,類似事件的發生,可以給我們帶來哪些啟示和思考?
蘇錦海:不管是出於國家或軍事目的,還是團體利益或個人興趣誘惑,對軍事信息系統的攻擊和入侵時刻都存在。
伊拉克戰爭打響後,為什麼美軍打擊軍事目標時卻保留了伊軍的通信設施,答案也很清楚,如果早早摧毀伊軍的通信系統,就等於切斷了自己的重要情報來源。美軍使用的偵察衛星,全時監聽進出伊拉克的所有手機、衛星電話等通訊,從中搜索有價值的情報信息。美國情報人員,通過跟蹤監控、竊聽等手段獲取了大量伊拉克政府高官的活動情況,為美軍的「斬首」行動提供了及時可靠的情報。
海灣戰爭一開始,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就發動了代號為「白雪」行動的電子戰。在空中作戰前24小時,使伊軍失去了警戒偵察和通信能力。有時一天就有15.2萬條假消息、雜亂信息輸入伊軍信息接收站,「信息洪流」使伊軍整個信息系統癱瘓、指揮控制混亂、防空系統基本失去作用。
科索沃戰爭中,北約對南聯盟狂轟濫炸,唯獨對其手機基站網開一面,原因何在?就是利用手機網路的開發和廣播特性,從中截獲所需情報。在北約空襲期間,其信息系統連續遭到俄羅斯和南聯盟電腦「黑客」的網上攻擊,致使北約部分計算機系統的軟、硬體受到電腦病毒的重創,白宮網站曾經一整天無法工作,某航空母艦的指揮控制系統也曾被迫停止運行3小時。
以上事例告誡我們,必須重視和加強我軍信息安全防禦能力,這樣,才能在未來可能發生戰爭時處於不敗之地。
記者:從一個信息安全研究者的角度,您覺得世界各國的軍方對信息安全有著怎樣的態度?這方面有沒有一些比較具體的事例?
蘇錦海:美國率先提出信息安全關系國家戰略安全,把信息安全放到優先發展地位,認為網路攻擊是與核、生、化等武器並列的大規模破壞性武器。「9·11」恐怖襲擊發生後,美國接連頒發了多個重要信息安全法規和總統令,組建了信息安全專門機構,加強了統一領導,建成了一支以信號情報部隊為主力的信息作戰力量,研究開發出了信息攻擊手段和技術,具備了較強的信息防禦和攻擊作戰能力。美國政府把「保護美國信息網路免遭攻擊,並使對手的信息網路癱瘓」,作為軍事轉型的六個重點之一。
俄羅斯、日本、英國、法國、德國等發達國家,也都從國家發展戰略、安全戰略和軍事戰略的高度,大力加強信息安全保密建設,謀求在信息領域的有利地位。2000年總統普京批准了《俄羅斯聯邦信息安全學說》。日本的信息安全對策是從1999年開始正式啟動的,2001年發布「電子日本戰略」,宣布要確保信息通信網路的安全性及可靠性
㈧ 響應能力是什麼意思
你這個問題提得很籠統。這能告訴你我知道的東西。你看著理解吧。
不如有能量作用的物質。可能是熱量,光,電場之類的。物質會相應的做出放反應,實際上物理多是都是在研究這個。那麼不同的物質就做出不同的反應。比如熱量,物體會升溫。那麼比熱就是在描述這個反應能力的。如果是光和電場。那麼極化率就是描述反應能力的
㈨ 雲計算的含義是什麼
雲計算(cloud computing)是基於互聯網的相關服務的增加、使用和交付模式,通常涉及通過互聯網來提供動態易擴展且經常是虛擬化的資源。雲是網路、互聯網的一種比喻說法。過去在圖中往往用雲來表示電信網,後來也用來表示互聯網和底層基礎設施的抽象。因此,雲計算甚至可以讓你體驗每秒10萬億次的運算能力,擁有這么強大的計算能力可以模擬核爆炸、預測氣候變化和市場發展趨勢。用戶通過電腦、筆記本、手機等方式接入數據中心,按自己的需求進行運算。
對雲計算的定義有多種說法。對於到底什麼是雲計算,至少可以找到100種解釋。現階段廣為接受的是美國國家標准與技術研究院(NIST)定義:雲計算是一種按使用量付費的模式,這種模式提供可用的、便捷的、按需的網路訪問, 進入可配置的計算資源共享池(資源包括網路,伺服器,存儲,應用軟體,服務),這些資源能夠被快速提供,只需投入很少的管理工作,或與服務供應商進行很少的交互。
特點
雲計算是通過使計算分布在大量的分布式計算機上,而非本地計算機或遠程伺服器中,企業數據中心的運行將與互聯網更相似。這使得企業能夠將資源切換到需要的應用上,根據需求訪問計算機和存儲系統。
好比是從古老的單台發電機模式轉向了電廠集中供電的模式。它意味著計算能力也可以作為一種商品進行流通,就像煤氣、水電一樣,取用方便,費用低廉。最大的不同在於,它是通過互聯網進行傳輸的。
被普遍接受的雲計算特點如下:
(1) 超大規模
「雲」具有相當的規模,Google雲計算已經擁有100多萬台伺服器, Amazon、IBM、微軟、Yahoo等的「雲」均擁有幾十萬台伺服器。企業私有雲一般擁有數百上千台伺服器。「雲」能賦予用戶前所未有的計算能力。
(2) 虛擬化
雲計算支持用戶在任意位置、使用各種終端獲取應用服務。所請求的資源來自「雲」,而不是固定的有形的實體。應用在「雲」中某處運行,但實際上用戶無需了解、也不用擔心應用運行的具體位置。只需要一台筆記本或者一個手機,就可以通過網路服務來實現我們需要的一切,甚至包括超級計算這樣的任務。
(3) 高可靠性
「雲」使用了數據多副本容錯、計算節點同構可互換等措施來保障服務的高可靠性,使用雲計算比使用本地計算機可靠。
(4) 通用性
雲計算不針對特定的應用,在「雲」的支撐下可以構造出千變萬化的應用,同一個「雲」可以同時支撐不同的應用運行。
(5) 高可擴展性
「雲」的規模可以動態伸縮,滿足應用和用戶規模增長的需要。
(6) 按需服務
「雲」是一個龐大的資源池,你按需購買;雲可以像自來水,電,煤氣那樣計費。
(7) 極其廉價
由於「雲」的特殊容錯措施可以採用極其廉價的節點來構成雲,「雲」的自動化集中式管理使大量企業無需負擔日益高昂的數據中心管理成本,「雲」的通用性使資源的利用率較之傳統系統大幅提升,因此用戶可以充分享受「雲」的低成本優勢,經常只要花費幾百美元、幾天時間就能完成以前需要數萬美元、數月時間才能完成的任務。
雲計算可以徹底改變人們未來的生活,但同時也要重視環境問題,這樣才能真正為人類進步做貢獻,而不是簡單的技術提升。
(8) 潛在的危險性
雲計算服務除了提供計算服務外,還必然提供了存儲服務。但是雲計算服務當前壟斷在私人機構(企業)手中,而他們僅僅能夠提供商業信用。對於政府機構、商業機構(特別像銀行這樣持有敏感數據的商業機構)對於選擇雲計算服務應保持足夠的警惕。一旦商業用戶大規模使用私人機構提供的雲計算服務,無論其技術優勢有多強,都不可避免地讓這些私人機構以「數據(信息)」的重要性挾制整個社會。對於信息社會而言,「信息」是至關重要的。另一方面,雲計算中的數據對於數據所有者以外的其他用戶雲計算用戶是保密的,但是對於提供雲計算的商業機構而言確實毫無秘密可言。所有這些潛在的危險,是商業機構和政府機構選擇雲計算服務、特別是國外機構提供的雲計算服務時,不得不考慮的一個重要的前提。
㈩ 如何理解響應式設計
在設計中經常遇到這幾個問題:
1.想要網站兼容手機、平板電腦、pc,就得為不同的設備定製不同的版本。
2.想要網站的某些頁面在寬屏顯示器下一行顯示更多的內容,又得為寬屏定製一個版本。
3.很多人並不是在全屏的情況下瀏覽我們的頁面,如果讓頁面隨著瀏覽器寬度改變而相應的調整會不會比較好?
有沒有辦法能有效解決這些問題呢?
響應式Web設計(Responsive Web design)的理念是頁面的設計與開發應當根據設備環境(屏幕尺寸、屏幕定向、系統平台等)以及用戶行為(改變窗口大小等)進行相應的響應和調整。具體的實踐方式由多方面組成,包括彈性網格和布局、圖片、CSS media query的使用等。無論用戶正在使用pc、平板電腦,或者手機,無論是全屏顯示還是非全屏的情況,無論屏幕是橫向還是豎向,頁面都應該能夠自動切換解析度、圖片尺寸及相關腳本功能等,以適應不同設備。
響應式web設計對交互設計和前端實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考慮清楚不同解析度下頁面的布局變化、內容的縮放等。
響應式Web設計的優勢:
1、開發、維護、運營成本優勢:頁面只有一個,只是針對不同的解析度、不同的設備環境進行了一些不同的設計,所以在開發、維護和運營上,相對多個版本,能節約成本。
2、兼容性優勢:移動設備新的尺寸層出不窮,定製的版本通常只適用於某些規格的設備,如果新的設備解析度變化較大,則往往不能兼容,而開發新的版本需要時間,這段時間內的訪問就是個問題,但是響應式Web設計可以提前預防這個問題。
3、操作靈活:響應式設計是針對頁面的,可以只對必要的頁面進行改動,其他頁面不受影響。
當瀏覽器寬度變小時,左右兩欄的寬度都有縮小,左邊的banner圖片和視頻也相應縮小,右邊的頭像列表由一排4個變為一排兩個。
當瀏覽器寬度進一步變小後,頁面由兩欄結構變為一欄結構,部分內容的尺寸進一步縮小,搜索區域也從導航里挪到了導航外。
響應式頁面的設計流程:
第一步:確定需要兼容的設備類型、屏幕尺寸
通過用戶研究,了解用戶使用的設備分布情況,確定需要兼容的設備類型、屏幕尺寸。
設備類型:包括移動設備(手機、平板)和pc。對於移動設備,設計和實現的時候注意增加手勢的功能。
屏幕尺寸:包括各種手機屏幕的尺寸(包括橫向和豎向)、各種平板的尺寸(包括橫向和豎向)、普通電腦屏幕和寬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