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去香港金融中心
『壹』 據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很牛逼,是亞洲的金融中心
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上海是僅次於東京的遠東第二大城市。如果你需要更感性的說法,我可以告訴你,當時,好萊塢的大片,在美上市後三天之內就會出現在上海的各大影院,此其一。其二,改革開放到今天,你能學到和看到的幾乎所有現代營銷和廣告手法在那時的上海都可以找到。尤為讓我感佩的是,翻看當時民族企業的廣告創意,你會發現,其實我們中國人對市場經濟一點也不陌生,而且早在六十年前,就已經在激烈競爭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此外,當時上海的繁榮與租界有很大的關系,再次就不多作舉例了,你可以搜索一下,從某個層面上說,租界的繁榮在上海的發展過程中起到了相當大的作用。但至於1樓那位說的上海那時的牛都是靠外國人,這是毫無依據可言的。樓主可以去上海圖書館或者上海檔案館查閱當時的一些史料就明白了。其實上海的租界與《南京條約》簽訂後的開埠是有直接聯系的,而開埠所帶來的結果就是租界和移民的繁榮,這些關系都是相輔相成的。
繼續回1樓,香港如今的繁榮與上海有著非常大的關系。49年解放後,老蔣捲走中國百分之八十的硬通貨。而從這時開始,上海人開始了移民香港的浪潮。第一任香港特別行政區首席執行官董建華、現任香港政務司司長唐英年、上海青幫掌門人杜月笙、著名女作家張愛玲、中信集團主席榮智健家族、娛樂圈教父邵逸夫、香港娛樂圈阿姐汪明荃、著名主持人沈殿霞等人均是上海發家後去香港發展的。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上海有「遠東巴黎」的美譽,也因此經常被報刊雜志特別加上一個「大」字,即「大上海」來形容上海在當時國際舞台上的重要程度。聽我外婆聊過一些往事,據說當年的香港仍處在發展低潮,許多香港有識之士都渴望有朝一日將香港打造成如上海一般繁華,故當地報紙也曾將香港形容為「小上海」 來勉勵公眾。
在這之後的另一波移民潮則始於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得益於鄧小平同志提出的改革開放政策。國門打開的同時也讓國人進一步領略到了香港高速發展的魅力所在,而上海則因受困於「文革」等客觀因素,和香港的差距在六七十年代加速拉大,昔日有著「遠東巴黎」美譽的「大上海」,在改革開放初期只能面對香港已如磐石般穩固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而望塵莫及。
再補充一篇轉的文章,供各位參考:
中央政府於3月25日透過官方通訊社新華社對全世界宣布:當日召開的中國國務院常務會議,原則通過關於推進上海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和先進製造業、建設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的意見,會議提出,到2020年,將上海基本建成與我國經濟實力和國際地位相適應的國際金融中心、具有全球航運資源配置能力的國際航運中心。
距離北京對外正式宣布建設上海成為國際金融中心的決定後不到半個月時間,中央政府於4月8日授權新華社發文,宣布將上海、廣州、深圳、珠海和東莞列為開展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城市。
香港現任行政長官曾蔭權當晚即透過媒體為港人打氣,稱其相信中央政府另有打算,香港也會積極准備,希望成為內地以外首個配合以人民幣進行貿易結算的地區。曾特首的此番及時回應在香港市民看來意在向中央討政策,力求保住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
面對現實,如今的上海就金融中心地位而言依然無法同香港對全球金融市場的重要性相提並論,甚至還不如上世紀三十年代上海被譽為「遠東巴黎」的全盛時代,這其中有主觀因素,比如近幾年人才外流的嚴重性已經達到了幾乎無可救葯的地步。在上海著名的高等學府復旦大學內曾經流傳著這樣一個「笑話」:最優秀的畢業生去了美國,第二等的去了香港,哪也去不了的留在大學讀研,然後教書。
客觀上來講,中國央行和外匯監管部門對人民幣兌換的嚴格管控也在很大程度上讓上海的國際金融中心夢想更像是一句高喊的口號,至少目前看來沒有太大實際用途,就連前些日子載我去中環開會的香港的士司機都知道,哪天人民幣自由兌換,上海哪天才會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全球金融中心。
也正是基於這個最根本的判斷,不少經濟學家在獲悉中國國務院有關2020年把上海建成國際金融中心的決議通過之後紛紛興奮地提出這樣一個逆向思維的結論:人民幣在資本項目下實現自由兌換,2020年之前有戲!
『貳』 1997年香港金融阻擊戰的前因後果
1997年的金秋10月,又一輪"大熊市"席捲整個香港股市。10月20 日是美國華爾街股市慘劇"黑色星期一"的10周年紀念日,正因為此,它成了投資分析家們最為焦灼不安的一天。
然而,恐怖氣氛卻並未在華爾街股市出現,恰恰相反,道·瓊斯指數一周之間跌落210點之後,當天卻反彈了74點。
正當投資分析家們額手相慶之際,在地球的另一端卻早已危機四伏、暗潮洶涌 。事隔10年之後又一個"黑色星期一"開始降臨,只不過這次籠罩的是有購物天堂之稱的香港。
10月20日,香港股市開始下跌。10月21日,香港恆生指數下跌765 .33點,22日則繼續了這一勢頭,下跌了1200點。23日,對於港元前景的擔憂使香港銀行同業拆借利率節節上揚,21日僅為7%左右的隔夜拆息一度暴 漲300倍。
在這種市場氣氛下,港股更連續第四次受挫,下跌達10.41%。 香港特區財政司司長曾蔭權當天表示,香港基本經濟因素良好,股市下跌主要是受 到外圍因素暫時投機影響,投資者不必恐慌。
他說:"我不認為這是股災。"他認為,無論如何,特區政府首先是要捍衛港元匯率。雖然此前一天晚間有炒賣港元的投機活動,但此時炒賣活動已被平息。與此同時,香港金融管理當局總裁任志剛也發表講話,聲稱金管局已於前一天晚上擊退炒家。
也許是因為特區政府強有力的干預措施,也許是因為特區政府和金融管理人士的信心感染了投資者,24日,在連續4個交易日大幅下跌後,香港股市在這天強力反彈,曾蔭權再次重申,香港現行的聯系匯率制度不會改變,在這次活動中受損失的只會是投機者。
此時,全球各地股市形成惡性循環式的普遍狂跌,27日,紐約道·瓊斯指數狂跌近554.26點,是有史以來跌幅最慘的一天,因而導致中途自動停盤一個小時。
東京股市開盤後即狂跌800多點。28日香港恆生指數狂瀉1400多點 ,跌幅達13.7%,全日最低達8775.88點,以9059.89點收市,下跌點數創歷史之最,在這種狀況之下,香港股市的震盪已並不僅僅局限於自身因素了。
由索羅斯所引起的這場"看不見的戰爭",如火山噴發般地震驚了全球,身處震源中心的泰國、馬來西亞自是苦不堪言。另一面,隔海相望的香港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綳緊了自己的神經。
人們都意識到:這股"黑色金融暗潮"登灘港島只是時間問題而已。面對國際金融炒家們咄咄逼人的氣焰,香港特區行政長官董建華謹
慎地表示,香港特區的外匯儲備豐富,經濟正穩步增長,更重要的是,香港特區背後有強大祖國的支持。所以這一風暴對香港不會形成特別嚴重的影響。 事實上,早在1997年8月份,投機商就幾次試探性地對港幣進行了沖擊,。
8月14日和15日,一些實力雄厚的投資基金進入香港匯市,他們利用金融期貨手段,用3個月或6個月的港元期貨和約買入港元,然後迅速拋空。致使港元對美元匯率一度下降到7.75/1。7.75被稱為港元匯率的重要心理關鍵點。
香港金融管理當局迅速反擊。通過抽緊銀根、扯高同業拆息去迎擊投機者。金管局提 高對銀行的貸款利息,迫使銀行把多餘的頭寸交還回來,讓那些借錢沽港元買美元的投機者面對堅壁清野之局,在極高的投機成本下望而卻步。
故在很短的時間內,即8月20日使港市恢復平靜,投機商無功而返。 然而,人們心裡非常明白,這批炒家並不會就此罷休,雙方的血腥搏鬥終不可避免。香港當局更是未雨綢繆,政策、輿論攻勢雙管齊下,提醒這批"金錢游鱷" 不要輕舉妄動。
香港金融管理當局態度極其明確:堅決維護聯系匯率制的穩定。正在英國訪問的特區行政長官董建華離開倫敦前強調,特區政府有極大的決心維護聯系匯率。
財政司長曾蔭權、財政事務局局長許仕仁一起會見傳媒,重申維持聯系匯率是港府首選目標,為了這一目標而導致利息飆升,屬無可避免,希望香港民眾稍安勿躁,政務司長陳方安生則呼籲所有人保持冷靜,香港總商會發表文告聲明支持聯系匯率制度。
並呼籲金融市場中人冷靜思考,重新檢視香港經濟根基,從而穩定市場。曾蔭權在一次投資會議上說:"我要重申,我們不會改變我們的貨幣制度或 我們同美元的關系,拿港元投機而喪命的只有投機商。"
國際投機者三番五次狙擊港元的行動不僅志在港元匯價上獲利,而且採用全面戰略,要在股票市場和期貨市場上獲益,他們的做法是,先在期指市場上積累大量淡倉,然後買上遠期美元,沽遠期港元,大造聲勢。
待港府為對付港元受到狙擊而采 取措施大幅提高息口時,股票氣氛轉淡,人們憂慮利率大升推低股市與樓市,這時投機者便趁勢大沽期指,令期指大跳水。
於是,股票市場上人心惶惶,恐慌性地沽 出股票,炒家就可平掉淡倉而獲取豐厚的利潤。換言之,投機者雖然在港元匯價上無功而返,甚至小損,但在期指市場上卻狠撈一筆。
對此,香港金融 管理當局進行了針鋒相對的斗爭.他們的措施,一是動用龐大的外匯儲備吸納港元,二是調高利息並抽緊銀根。一番對攻之後,港股在連續下跌中止住腳步並開始強 勁飆升,主要是有中資及外地資金入市,24家藍籌、紅籌上市公司從市場回購股份,推動大市上揚。
中國電訊重上招股價以上水平,也產生一定刺激作用,令紅 籌、國企喘定並作反彈。加上祖國內地減息亦成大市上揚的題材,這些因素令恆指急速反彈。在股市強勁反彈之下,港元匯價恢復穩定。至此,這場驚心動魄的港幣 保衛戰告一段落。
特區行政長官董建華大加贊揚財政司司長曾蔭權及其同僚把這次危機處理得"實在值得贊賞"。這場較量雖說以香港金管局的艱難取勝而告終,但 它所帶給人們的震撼卻並不僅僅局限於這場危機本身,它迫使更多的人去思考。
財政司司長曾蔭權終於公開表示,港府將盡快進行內部檢討,並約晤學者和商界人士,總結這次金融風潮,尋找更好反擊之法,以防範港幣再受到外匯投機的狙擊。

(2)美國去香港金融中心擴展閱讀:
1997年香港回歸伊始,亞洲金融危機爆發。7月中旬至1998年8月,國際金融炒家三度狙擊港元,在匯市、股市和期指市場同時採取行動。
他們利用金融期貨手段,用3個月或6個月的港元期貨合約買入港元,然後迅速拋空,致使港幣利率急升,恆生指數暴跌,從中獲取暴利。
面對國際金融炒家的猖狂進攻,香港特區政府決定予以反擊。1998年8月,香港金融管理局動用外匯基金,在股票和期貨市場投入龐大資金,准備與之一決雌雄。28日是香港股市8月份恆生期貨指數的結算日,特區政府與炒家爆發了大決戰。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香港金融保衛戰
『叄』 到底去香港讀金融好還是美國呢
一樓的講的什麼話,香港科技大學的商科比不上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嗎???
香港科技大學的老師幾乎都是美國top20的商學院畢業的,是香港商科最好的學校。
亞洲發展,在香港是個不錯的選擇,去美國就一定要去紐約,芝加哥,波士頓,洛杉磯這樣的金融中心,加拿大的多倫多也可以。
『肆』 亞洲金融中心在哪
隨著亞洲製造業的蓬勃發展,最近,東京、新加坡、香港和上海等各大城市都表達了爭當亞洲理財中心的願望。
目前,亞洲各國或地區金融業以大型本地銀行體系為主,各地資本市場仍很分散,在這種情況下,誰將最終勝出?
「這取決於跨國公司的選擇。」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管理學院潘英麗教授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哪個地區能夠成為亞洲的金融中心,進而為亞洲理財,要取決於跨國公司的選擇,一般跨國公司把總部設在哪裡,哪個地區就會成為金融中心。潘英麗教授分析說,決定跨國企業選擇的主要有以下幾個因素:首先,這個地區要有巨大的金融需求,從這點來看,上海和韓國就很占優勢,上海有強大的中國市場做後盾,而韓國近些年來發展也十分迅速。第二,是商務成本問題,也就是勞動力的價格和人才供應的問題,盡管發展中國家擁有廉價勞動力成本的優勢,但是跨國公司的遷址往往也要考慮沉澱成本,比如當地市場的人才供應問題和公司的一些動產及不動產問題,所以一些老牌金融中心還是很占優勢。另外,誰將成為新的金融中心也有很多不確定的因素,盡管現在看起來不錯,但是長期發展是無法確定的,跨國公司要承擔一定的風險。所以,潘英麗教授認為,在短期內,亞洲的金融中心不會出現太多的變動,老牌金融中心具有一定的穩定性,新的金融中心發展起來也有待時日。
中國香港一度被認為是亞洲的金融中心。
作為亞洲經濟的領頭羊,香港有著豐富的經驗和先進的金融交易體系,擁有先行者的優勢。2005年10月28日,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曾蔭權在美國紐約訪問時表示,現在無論是在國際金融,還是在商業、貿易方面,香港已成為一個動力澎湃的渦輪,透過CEPA及泛珠三角合作協議,香港已作為和經濟騰飛的中國內地做生意的最佳平台,對整個亞太區域具有強勁的輻射作用。
從面積僅有1100平方公里的一個小小的轉口商埠,發展到今天世界上最自由的經濟體系及重要的國際金融、航運與商貿中心,香港經過了幾代人的艱苦創業,創造了令世人驚嘆的經濟奇跡。雖然在經歷了亞洲金融危機之後,香港的經濟競爭力有所削弱,曾經一度低迷,房價和股價大量縮水,金融體制受到了考驗。2003年初,董建華在《香港家書》中承認:「現在是香港經濟最嚴峻的時候,香港這種困境,是過去幾十年沒有見過的。」但在最近的2005年全球競爭力報告中,香港在全球競爭力排名中,由去年的第6名躍升至第2名,重現巨大競爭優勢。
2005-12-19 22:50 回復 cbloc 0位粉絲 2樓上海作為中國的金融中心,受惠於內地經濟二十多年的迅猛發展和政府的大力支持,有著越來越強的競爭力。印尼中央銀行行長蘇德里安·吉萬多諾曾這樣評價上海:「過去我們很重視香港在國際金融市場的地位,未來我們會更多地關註上海。」他相信,盡管過程很艱苦,但在未來的10年至15年,上海一定能建成國際金融中心。
歷史也證明上海具有成為金融中心的可能。在上個世紀30年代,上海就已是遠東的金融中心,有著「東方巴黎」之美稱。今天,中國政府把上海建設成為國際金融中心的決心更加堅定。隨著金融體系的不斷完善,上海金融市場的集聚能力和輻射能力正進一步增強。
目前,上海證券交易所已經成為僅次於東京和香港的亞洲第三大證券交易所。上海作為中國經濟發展的最前沿城市,擁有良好的投資環境、高品質的人力資源和廣大腹地的鼎力支持,越來越多的跨國銀行、保險、金融、高科技公司在內地設亞太總部、開廠、建研發中心。這都增強了上海的競爭實力。
然而,潘英麗教授也表示,上海金融市場的發展也存在著必須克服的障礙。由於內地股市正在改革階段,資本項目對外開放的時間表目前尚未確定,這使得內地資本市場的發展面臨著較大的困難,以至於各種金融產品、衍生產品不能及時推出,這在某種程度上減緩了上海爭奪亞洲金融中心的步伐。
潘英麗教授認為,香港和上海完全可以實現功能上的互補。她認為,上海主要側重於中國內地的巨大市場,而香港的國際地位則更為人看重,這種功能定位的差異,避免了上海和香港兩地的正面交鋒,在未來,香港和上海完全可以實現功能互補,實現兩地的雙贏。同時,她認為,新加坡的市場定位與香港比較類似,所以,現在香港最主要的競爭對手應該是新加坡。
上海社會科學院金融學博士後楊滌認為,一個地區要想發展為金融中心,政府支持也十分重要,在這方面韓國政府可稱為典範。
2005-12-19 22:50 回復 cbloc 0位粉絲 3樓近些年韓國發展十分迅速,早在2002年,韓國政府就提出了要成為亞洲金融中心的設想,並在2003年12月對此進行了戰略規劃,制定了詳細時間表,指出了主要任務所在。分析人士指出,韓國有一些得天獨厚的優勢,是其他對手國家無法企及的,比如,韓國擁有著更加開放、更高層次的商業環境,擁有著龐大的的金融市場。然而,也有不同的意見。楊滌就表示,目前韓國市場還存在著很多問題,如勞動力缺乏、高稅收、缺乏透明度等等都嚴重阻礙了市場和公司的運營。如果韓國無法解除法律制度和社會體制對市場的限制、束縛,韓國成為亞洲金融中心的道路只能漸行漸遠。
無疑,東京已是國際金融中心之一。然而,近年來,由於日本經濟持續低迷,加上國際金融市場競爭激烈,這使得東京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正面臨著越來越嚴峻的挑戰。最近,作為東京國際金融中心象徵的東京證券交易所也出現了衰落的跡象。
有業內人士認為,現在東證的衰敗,不僅嚴重地影響到了東京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甚至還將進一步動搖東京作為亞洲金融中心的根基。因此,新加坡、香港、上海和韓國等亞洲新興金融市場很可能在不久的將來,就會趕上甚至超過東京的金融市場。
那麼,到底誰將成為亞洲理財中心?
東南大學經濟學教授黃凱認為,未來亞洲很可能擁有多個金融中心,隨著重要程度的不斷更替,金融中心也會有所轉移。同樣,保誠人壽總經理杜嘉祺也認為,未來亞洲並非只有一個金融中心。看來,在許多業內人士眼中,亞洲未來理財中心可能不止一個。
『伍』 上海建成國際金融中心,那麼香港怎麼辦了
你看過社會經濟能成國際金融中心嗎?上海資金、信息進出不自由有可能國際金融中心嗎?哪個老外上網,大都和鞋了,你對此地有信心嗎?看過國企的國際金融中心嗎?看過貨幣在國際不可自由兌對的國際金融中心嗎?
香港、新加坡在70年代是亞洲金融中心
現香港、新加坡是國際金融中心
上海想幾級跳?跟全民大煉鋼有何分別?
上海充其量是中國金融中心,因為國際金融中心最基本的資金、信息進出自由上海不可能享有,資金、信息進出自由會嚴重影響我黨。
城市規劃(不可能):
上海的路夠大吧,塞車嚴重吧~香港的路夠小吧,想塞車?你開車到路中央堵去
貨幣自由(期待中):
上海想換外幣復雜吧?在香港,走在街上大把兌換店隨時哪國貨幣都有得換.要多少有多少......錢一流通,銀行換新鈔也快.在香港你永遠拿不到發黑的港幣,在上海,不用說了吧.
出國會議(指望中):
上海想出國開個會議,有手續要辦吧.香港呢?拿著護照和機票,直接就飛了..就算香港護照去美國要簽證,幾百塊錢弄個簽證,3年內就不用再簽了.
文化(不可能):
這種東西,要追都沒有方向了.上海灘?唐服?高樓大廈?這就是上海的文化?香港呢?中西方結合的特殊文化 美食文化 殖民文化 港式建築文化 港片更是出名,那麼多外國人會廣東話,就是港片吸引來的.
說說香港的名人吧(李小龍 成龍 金庸 李嘉誠...) 再找找上海的名人吧?
服務精神(別指望了):
旅遊服務業的態度就不用說了.警隊的服務?消防救護的服務?
上海的大家有目共睹了,當官的就是爺
香港的呢?旅遊服務業還有警隊和救護消防已經達到國際頂級水平
上海的警察在警車裏叼著煙開車巡邏,香港的警察綁著警棍 對講機 手槍 綁著皮帶 穿著警服 帶著帽子 大夏天的還在街上巡邏.
看看吧 香港的救護車隊都按照四種安全級別分為四種 另外還有一種不是車 是救護直升飛機 車隊上還有國際一級救護水平的標志,這就是國際金融中心的服務公僕.
交通(能提供需求就行了):
上海人行道綠燈過馬路 還有車子轉彎開過來 結果轉頭一看,那開車的也是綠燈!!只是車子轉彎了...在香港,看到綠燈,你就直走,不用看車了.有車過來?那是失控了,不是交通燈惹得禍...
地鐵,上海轉個站都要走半天 香港走過對面就是了
航空港,香港赤臘角機場的綜合排名層在第2位,現在在前5位徘徊,不用說了吧
效率(用遙控器按快進吧):
走起路來,哪個比較快,看看趕著去廁所的吧,其實是去上班
火車,飛機,地鐵 班次都很多又快 另還有輪船 輕鐵 電車 公車 小巴 分散了交通擁擠程度
道路疊個5.6層,你看過沒,醫院建在山上,道路都跟山頂差不多高了,沒見過吧?土地利用價值上海就別比了,上海有的是地方,用不著比這些(記得香港還有70%未開發土地,都是郊野公園呢)
法律(慢慢來吧 不急 這個需要時間)
法律是保障資本版權財富的武器
治安(上海,有事情上門找警察,香港,沒事情 警察還來查你證件)
上海 在路上見到警察?你在警局門口遇到的吧?還是你真巧
香港(世界第三) 過一個路口 看就2個警察 再過一個路口 又冒出2個出來了(指市區)晚上凌晨3,4點了 看見那些警車繞來繞去的 在干甚麼呢?轉圈圈呢...
環保:
上海和香港2個地方,你就站在這2個城市超市的收銀台調查調查,那個循環利用更好一點.
上海:公廁洗手池基本有一個標語:」節約用水」
香港:也有這個標語,人家連沖廁所的水都節約了,人家那沖廁所的水管裏流的可是大海的鹹水,跟清水是分開的
不列了 累死了
經常比的是上海和香港的GDP 人均GDP 上海人也比香港多 地也比香港大
為甚麼比不過呢?整天看著個數據感覺不實在吧
以上那些就是過程
如果以上的東西都比得過香港了,那就離香港不遠了,再討論這話題吧
『陸』 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是香港還是上海,上海能成為國際金融中心嗎
上海也許能取代香港,注意是也許,而且還不知道是猴年馬月,連能威脅到香港的新加坡和東京都不敢說一定能超過香港,要不然去年佔中共產黨早對香港下手了,別被官方洗腦,目前金融中心前三甲:紐約、倫敦、香港,被稱為紐倫港
『柒』 世界五大金融中心指的是哪五大
1.倫敦(London),英國首都,歐洲最大的城市。與美國紐約並列世界上最大的金融中心。
2.紐約(New York),是紐約都會區的核心,也是美國最大城市。為了與其所在的紐約州相區分,被稱為紐約市。紐約位於美國東海岸的東北部,是美國人口最多的城市,也是個多族裔聚居的多元化城市。
3.蘇黎世是瑞士聯邦的第一大城市、瑞士蘇黎世州首府,也是歐洲最安全、富裕和生活水準最高的城市之一,集中了120多家銀行的全球及歐洲區總部,其中半數以上是外國銀行,故其享有「歐洲百萬富翁都市」的稱號。瑞士聯合銀行、瑞士信貸銀行、蘇黎世金融服務集團以及許多歐洲私人銀行的總部均設於蘇黎世。
4.芝加哥(Chicago)位於美國中西部的伊利諾伊州,東臨壯麗的北美五大湖之一密歇根湖,著名國際金融中心之一,全美人口第三大城市。
5.香港,繼紐約、倫敦後的世界第三大金融中心,齊稱為「紐倫港」,在世界享有極高聲譽。是國際和亞太地區重要的航運樞紐和最具競爭力的城市之一,連續21年經濟自由度指數位居世界首位。
『捌』 香港是全球第幾大金融中心
你可以說是世界第三吧。
根據最新公布的世界金融中心排名,紐約與倫敦首次並列第一,躋身銀行和金融業的最高位置。在中國城市中,香港保持第三,北京躍升至第十五位,上海則跌出前十名。
倫敦金融城政府委託Z/Yen集團於去年7至12月調查世界各地75個金融城市,綜合了對金融專業人士的調查結果,涉及辦公室租金、機場滿意度和稅率等因素。調查發現71個城市的累積分數提高,4個下跌,反映國際金融業陸續走出金融風暴陰霾,但也突顯出來自亞洲的挑戰越來越大,因為香港和新加坡正在向龍頭地位逼近。
其中,新加坡居第四名,東京跳升兩級居第五名。而上年度破天荒躋身第五位的深圳倒退到第九位,與悉尼看齊;上海從第十降至十一位;北京由二十三躍升至十五位,與舊金山並列;台北從第二十五攀升到二十一位。
倫敦由於過去半年業績下滑,被排行世界金融城市第二的紐約趕上。報告警告說,一直作為世界金融界龍頭老大的倫敦在競爭力方面已經不像過去那樣強大。
『玖』 香港金融中心地位會被上海取代嗎
我在開心網寫的,發一下:
06年的時候,我其實在想一個問題:廣東會不會被邊緣化?
其實最近上海又中心的戰略出來之後,越來越多人會有這樣的擔心。特別是香港。
一個很有趣的現象:01-07全國百強縣當中,例如潮安,普寧等潮汕城市在05年之後就掉出百強了。因為江浙和山東的各個城市快速的發展。 但你會發現,其實那些城市無論是地理和資源和當年的潮汕城市也是一樣,為什麼05年之後差別如此之大?
個人認為軟實力的差異,導致了這樣的結局。
所以回到正題,上海是否會代替香港,金融,物流的地位?
其實從物流來說,上海差的是管理,意識等軟實力,個人認為,這種差距用20年去提升也不為過。 上海其實已經是物流第一了,但是如果以區域來看, 香港和深圳等珠三角港口還是遠遠超過上海的。 而且在區域協同方面,上海提升的工空間臣大,因為寧波,連雲港都可以成為其補及港。
上海少的不是貨物,而是整個體系。和記黃浦,全球都有物流點,以全球的眼光經營著香港和深圳港。上海本土的企業,路還長著。
如果珠三角在未來15年,產業升級到進軍高階的製造業或服務業,那麼貨物量必然沒有上海那麼多,因此上海的物流中心是必然的。
就金融而言
香港在優勢,在於軟實力。在陸家嘴,我每天一路正大廣場吃launch ,總會聽到廣東話。這至少說明,懂國內情況,金融體系的香港人多著。 但是上海又有多少人工作在香港?而且現在的情況很多是,香港主動去融合上海,國內,包括很早之前發行的國企指數。 其實,香港還是自由港,離岸港,看看迪拜就知道了,或者上海會成為New York,But Hong Kong still is Hong Kong.天津搞離岸了,但在天子腳下,可以搞大嗎?
所以優勢還在哪裡。
在高層看來,物流中心和金融中心的目的都只有一個:人民幣的國際化,這三個部署是一致的,相互的。
雖然,不喜歡上海這種氛圍,但是還是說一句,加油,上海。
----------------
再加說兩句
上海和香港,雖然競爭,但不是你死我活,而更多是協作發展。 而且,香港自由港的地位,0關稅是上海比不了。離岸公司,如果你看看美國特拉華的話,你就知道 ,基本500強都在那裡有公司,資本需要自由。
上海成為的金融中心,目前更多是結算的,而且是國家政策的結果。上海有多少有實力的本土銀行?你看看NY,LODON,香港。我認為本土銀行是反映一個金融中心的競爭力的影子。 上海很有前景,是因為中國,而不是因為上海本身。路還長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