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算力簡介 » 如何去中心宇宙

如何去中心宇宙

發布時間: 2022-04-02 03:19:19

㈠ 宇宙的中心點在哪裡

宇宙在空間上是無限的,無邊無際,所以說宇宙沒有中心。
太陽是太陽系的中心,太陽系中所有的行星都繞著太陽旋轉。銀河也有中心,它周圍所有的恆星也都繞著銀河系的中心旋轉。那麼宇宙有中心嗎?一個讓所有的星系包圍在中間的中心點?
看起來應該存在這樣的中心,但是實際上它並不存在。因為宇宙的膨脹一般不發生在三維空間內,而是發生在四維空間內的,它不僅包括普通三維空間(長度、寬度和高度),還包括第四維空間——時間。描述四維空間的膨脹是非常困難的,但是我們也許可以通過推斷氣球的膨脹來解釋它。
我們可以假設宇宙是一個正在膨脹的氣球,而星系是氣球表面上的點,我們就住在這些點上。我們還可以假設星系不會離開氣球的表面,只能沿著表面移動而不能進入氣球內部或向外運動,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我們把自己描述為一個二維空間的人。
如果宇宙不斷膨脹,也就是說氣球的表面不斷地向外膨脹,則表面上的每個點彼此離得越來越遠。其中,某一點上的某個人將會看到其他所有的點都在退行,而且離得越遠的點退行速度越快。
現在,假設我們要尋找氣球表面上的點開始退行的地方,那麼我們就會發現它已經不在氣球表面上的二維空間內了。氣球的膨脹實際上是從內部的中心開始的,是在三維空間內的,而我們是在二維空間上,所以我們不可能探測到三維空間內的事物。同樣的,宇宙的膨脹不是在三維空間內開始的,而我們只能在宇宙的三維空間內運動。宇宙開始膨脹的地方是在過去的某個時間,即億萬年以前,雖然我們可以看到,可以獲得有關的信息,而我們卻無法回到那個時候。
宇宙是什麼?宇宙的中心在哪裡?好像自從人類誕生,這些問題就一刻不停地縈繞在求知者的心中。
中國古代盤古開天的混沌宇宙圖象,西方的疊烏龜馱天地的宇宙圖像等等在人類探索宇宙奧秘中都是多彩的一筆。
公元前340年,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發表了《論天》一書。他得到了地球是球形的理論,同時又得到了一個被我們批判千年的結論——地球是不動的,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後來的托勒密描述出這個八天球的宇宙圖象,可以說這是一個最早的完整宇宙模模型(見圖1)。後來基督教「竅取」了這一圖象,他們認為這與《聖經》很吻合,至少人們可以隨意想像在固定恆星球之外的天堂和地獄。
後來,哥白尼、開普勒、伽利略又提出了太陽中心論,這使人類第一次把自己的地位從中心移開。再後來出現了牛頓以及他的萬有引力定律。在這個定律的擺布下,人們一度認為宇宙是無限的,而每一點都是宇宙的中心。因為對每點來說,各個方向都是平權的,沒有任何區別。但後來由於種種反駁,無限靜態宇宙模型被打破。
隨著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的發表,1922年,俄國物理學家亞歷山大*弗利德曼作了如下假說我們不論往哪個方向看,也不論在任何地方進行觀察,宇宙看起來都是一樣的。1929年的哈勃觀測證了這個假設。他觀測到各個星系相對於我們快速退去,也就是說宇宙在膨脹。同時他還觀測到從各個方向看去宇宙膨脹速度是等同的。人們迷惑了,難道我們真的仍是宇宙的中心嗎?事實上,這種情形很像一個畫有好多斑點的氣球被逐漸吹脹。當氣球膨脹時,任何兩個斑點之間的距離加大,但是沒有一個斑點可認為是膨脹的中心。也就是說宇宙沒有中心!
至此,我們回溯了人類歷史長河中宇宙中心探索的變換。不要認為我們得到的已經是真正的答案,正如英國物理學家霍金在他的著作《時間簡史》中所引發的令人深思的一段內容所述:也許有一天這些答案會像我們認為地球繞著太陽運動那樣顯而易見——當然也可能像烏龜塔那般荒唐可笑。不管怎樣,唯有讓時間來判斷了。」
http://wenwen.soso.com/z/q141119606.htm

㈡ 第二銀河中心宇宙怎麼去

等你能夠穿越空間蟲洞了再由那去吧僅靠光速飛行是不實際的

㈢ 宇宙中心在那裡

宇宙在空間上是無限的,無邊無際,所以說宇宙沒有中心。
太陽是太陽系的中心,太陽系中所有的行星都繞著太陽旋轉。銀河也有中心,它周圍所有的恆星也都繞著銀河系的中心旋轉。那麼宇宙有中心嗎?一個讓所有的星系包圍在中間的中心點?
看起來應該存在這樣的中心,但是實際上它並不存在。因為宇宙的膨脹一般不發生在三維空間內,而是發生在四維空間內的,它不僅包括普通三維空間(長度、寬度和高度),還包括第四維空間——時間。描述四維空間的膨脹是非常困難的,但是我們也許可以通過推斷氣球的膨脹來解釋它。
我們可以假設宇宙是一個正在膨脹的氣球,而星系是氣球表面上的點,我們就住在這些點上。我們還可以假設星系不會離開氣球的表面,只能沿著表面移動而不能進入氣球內部或向外運動,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我們把自己描述為一個二維空間的人。
如果宇宙不斷膨脹,也就是說氣球的表面不斷地向外膨脹,則表面上的每個點彼此離得越來越遠。其中,某一點上的某個人將會看到其他所有的點都在退行,而且離得越遠的點退行速度越快。
現在,假設我們要尋找氣球表面上的點開始退行的地方,那麼我們就會發現它已經不在氣球表面上的二維空間內了。氣球的膨脹實際上是從內部的中心開始的,是在三維空間內的,而我們是在二維空間上,所以我們不可能探測到三維空間內的事物。同樣的,宇宙的膨脹不是在三維空間內開始的,而我們只能在宇宙的三維空間內運動。宇宙開始膨脹的地方是在過去的某個時間,即億萬年以前,雖然我們可以看到,可以獲得有關的信息,而我們卻無法回到那個時候。

㈣ 宇宙中心究竟在哪裡

宇宙是什麼?宇宙的中心在哪裡?自從人類誕生,這些問題就一刻不停地縈繞在求知者的心中。

早在公元90—公元168年,古希臘學者托勒密就建立起了世界上第一個完整的地心宇宙體系。他在總結前人的觀點和測量數據的基礎上,特別是針對那時關於行星的觀測結果,提出地球處在宇宙的中心靜止不動這一說法。中世紀期間,歐洲教會就是利用這個錯誤來維持統治的,使西方認為地球是宇宙中心的錯誤歷史延續了1400多年。

公元1543年,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在《天體運行論》一書中向傳統的地心說提出了挑戰,認為地球是一顆不斷轉動的普通行星,太陽才是宇宙的中心,其他的天體都圍繞太陽運轉。

後來,開普勒、伽利略又提出了太陽中心論,這使人類第一次把自己的地位從中心移開。

再後來出現了牛頓以及他的萬有引力定律。在這個定律的影響下,人們一度認為宇宙是無限的,而每一點都是宇宙的中心。因為對每點來說,各個方向都是平權的,沒有任何區別。但後來由於種種反駁,無限靜態宇宙模型被打破。

進入20世紀後,兩個年輕的美國科學家在無意中發現了宇宙背景輻射,加之取代過去光學望遠鏡的射電望遠鏡的廣泛使用,宇宙大爆炸的理論假說得以成立。人們發現太陽系只是茫茫銀河系的一個小點,是稱為大熊星座的一個小星系而已。太陽也並不是宇宙的中心,就連銀河系也不是中心,比銀河系這種更大的星系多到無窮無盡。但這種觀點同樣無法解釋所有的現象,宇宙到底有沒有中心仍有待證明。

㈤ 宇宙是如何運行的,宇宙的中心到底在哪裡呢宇宙外面又是什麼,有沒有哪位大神,知道的請解釋解釋,,

恆星世界在暴力中誕生,也在暴力中消亡.恆星運動推動了宇宙的運轉,也是生命的起源.銀河系有2000億個恆星,太陽是銀河系中億萬恆星中的一個,有46億年的歷史,直徑為160萬公里,在銀河系及宇宙中,太陽的體積微不足道.海山二恆星比太陽大800萬倍.參宿四恆星比海山二還大300倍,參宿四恆星也不是最大的恆星,有個VY恆星大的驚人,比太陽大10億倍,直徑相當於整個銀河系. 恆星由宇宙塵埃、氣體和星雲等物質、暗物質和暗能量組成.
星雲是恆星的搖籃.宇宙初期有數百億個塵埃星雲,如馬頭星雲、鷹狀星雲、草帽星雲等.
2004年天文學家曾發射「斯皮策」紅外太空望遠鏡,觀測新恆星的誕生過程.宇宙早期太空中彌漫著無數的氫氣團,物質密度大的地方其溫度就高,密度小的地方溫度就低.冷熱氫氣團久而久之就形成旋渦,而且是越轉越快.在引力的作用下,氫氣團的密度越來越高,吸入氣團內的物質越來越多,大約經過50萬年的漫長過程,氣團中心的溫度達到了1500萬℃,氫氣原子之間發生聚合變成氦,釋放巨大的能量而且發光,就這樣氫原子在引力作用下升溫、高壓和極大密度下,發生核聚變反應,釋放巨大無比的聚變能,從而誕生了宇宙的第一顆恆星,質量越大的恆星聚變速度越大越快.宇宙從恆星誕生的那天起開始從黑暗走向光明,而且越來越璀璨奪目.宇宙中有數十億、百億、千億、千萬億顆恆星,直至形成現在的宇宙.
恆星中的能量從哪裡來?上個世紀20年代,人們一直不解.直至天才科學家愛因斯坦發現了質能守恆定律,即E=mc²,人們才從愚昧中走出來.
根據愛因斯坦質能轉換定律,科學家發明了原子彈、氫彈.共同認識到太陽內部在分秒之間進行核聚變,從誕生那天起,50億年來一直未停止過.
為模擬太陽中心核聚變現場,天文學家在倫敦建了一個托卡馬克實驗室,設計出一個重3.6噸的儀器,用電流將氫原子加熱到3億℃,這時兩個互相排斥的氫原子極不穩定,兩個氫原子以1600公里∕秒的速度,在雜亂運動中聚合,產生氦和釋放能量,這就是太陽內部的核聚變的真實寫照.
為什麼太陽不一下子爆炸成塵埃呢?堅持了近50億年,而且還要繼續下去?這個問題提得好.主要原因是太陽的質量太大,猶如一層厚厚的殼,將太陽中心的聚變能約束住,炸不飛太陽.
太陽直徑有140萬公里,核聚變發生在太陽中心的幾十公里區域內,巨大的引力使太陽中心具備核聚變條件(氫原子、1500萬℃高溫、高壓)每分每秒發生核聚變,釋放巨大的能量,科學家做過測算,每次聚變相當於廣島原子彈的10億倍.爆炸力方向與引力相反,互相抵消.幾十億年來,太陽內部的聚變反作用力與向心引力就這樣互相較勁消耗著,哪一方都沒有退卻,勢均力敵,達到平衡.
太陽中心的核聚變產生能量和光子,光子在太陽內部開始漫長的旅行.據測算,要幾百、幾千、幾十萬年,光子才可能到達恆星光球表面.太陽光子到表面需要160萬年,海山二到達地球是8000年前的光,參宿四的光是500年前發出的.光子向太陽表面前進時,路上要與其他粒子撞擊數十億次,經常改變方向,這就是光子為什麼那麼慢,到達太陽光球表面的原因.
光子到達光球表面立刻加熱表面物質,使其溫度從1萬℃迅速升高到1000萬℃,形成閉合磁力線,攜帶大量高強度粒子流向太空噴發,磁力線互相交匯撞擊,在太陽表面形成一股破壞力極強的太陽風.
科學家在實驗室摸擬了太陽表面的閉合磁力線爆發情況,強度雖小,但原理相同.
恆星質量雖然很大,它能夠誕生,也不可能永遠生存下去,一定要走向消亡,這是無法違背的自然規律.
恆星的消亡是內部的聚變原料消耗殆盡,爆炸力量越來越弱,最後因燃料耗盡而終止,在爆炸力與引力的角斗中,引力最終取得全面的勝利.科學家測算,太陽每秒消耗6億噸氫燃料,大約70億年後太陽中心將停止熱核反應.但外層空間受溫度影響迅速膨脹,由現在的140萬公里,擴大到1億公里,成為一顆紅巨星.水星、金星將被紅巨星太陽吞噬,地球也難倖免,高溫將使地球海水全部蒸發掉,大氣被吸走,地球完全可能被撕碎,或者被吞噬,成為紅巨星太陽的一部分.
紅巨星太陽內部也不安靜,氦原子聚變仍在繼續,變成氧燃燒,最後變成熾熱無比碳核白矮星.體積與地球相仿,但密度是地球的100萬倍.1立方厘米的白矮星放在地球表面可以毫不費力從地心穿過,可見白矮星密度之高!
比太陽質量大幾倍的恆星死亡,死亡後不變白矮星,而是中子星,又稱鑽石星,因為鑽石就是純碳晶體組成,硬度非常高.
質量比太陽更大的參宿四恆星死亡,場面壯烈的多,其內部由碳元素與氧繼續衰變下去,最後出現鐵元素,鐵元素是吸收能量的殺手,恆星內部出現鐵元素就意味著死亡的開始,鐵越積越多,直至將恆星內部能量吸干,引力向鐵核擠壓,幾秒鍾之內引起恆星爆炸,天文學將鐵核恆星的爆炸,稱為超新星爆炸.天文學家已找到一顆超新星爆炸,距地球17萬光年,爆炸的火球直徑達數萬公里.
天文學家用巨型激光器模擬超新星爆炸,即用強大的電能發出136股激光束,攻擊一個目標,結果目標氣化,存在十萬分之一秒向外擴散,沖擊波帶動下物質沖到表層,產生更重的元素,金銀、鈾等重元素就是超新星爆炸的產物,因為重金屬元素形成的條件苛刻,所以宇宙中貴重金屬元素稀少.
超新星爆炸並不是全部變成塵埃,其中子星內核依然存在,中子星直徑大約30公里.其外殼殘骸送入太空.中子星有個特點,定時向太空噴發Χ射線.根據此特點,尋找到Χ射線源就找到了中子星.
恆星消亡,向宇宙播撒人間萬物,有各種元素,也包含生命.因此,可以推斷:太陽中的各種粒子也是重復使用的,很可能星超新星爆炸三代、四代的產物.其中包括我們人類身體,組成各種器官的原子可能來自不同的恆星.
宇宙中恆星的燃料總有耗盡的那一天,可能是數萬億年後,但那一天遲早會來.恆星消亡時宇宙又回到黑暗時代.也許黑暗過了相當長的時間,新的大爆炸又開始了,新的宇宙又誕生了!
《了解宇宙如何運行》紀錄片解說詞(2)
第二集:黑洞
黑洞蘊藏著巨大的能量,但人們肉眼和儀器卻看不到它,因為光線靠近黑洞都被它吞噬,所以得名「黑洞.」宇宙中確實存在這樣的神秘天體.黑洞引力驚人,恆星、行星及星際物質靠近它都被黑洞吸進,所以,黑洞是宇宙的統治者、終結者.現已查明,銀河系中心存在著巨大的黑洞.
用瀑布形容黑洞中心吸進物質的過程很貼切.當小船在河上游時,劃船者可任意上行,但當小船靠近瀑布邊緣時,無論劃船者怎麼用力都逃脫不了被急流吸進瀑布的命運.小船相當恆星天體,瀑布相當黑洞.巨大的引力使一切宇宙物質都無法逃逸,甚至光線都被吸進黑洞.
假設黑洞光顧太陽系,太陽系的行星、衛星、彗星、將被巨大的引力吸引偏離固定的軌道,在太陽系內互相撞擊引起混亂.地球的大氣、海水相繼被黑洞引力吸走,地表(殼)被引力剝離,最後地球液態地幔、鐵質地心被吸進黑洞,同樣太陽也逃脫不了消亡的命運.十倍以上巨型恆星當她消亡時就會形成超新星爆炸,更大的恆星消亡時形成超超新星,黑洞在超新星的爆炸中誕生.
宇宙中恆星、超級恆星、超超級恆星密布,她們消亡時會產生許多大小不同的黑洞.如大犬座VY超大型恆星爆炸,產生一個直徑30億公里的黑洞.黑洞越大,引力越大,每秒鍾吸進的物質越多、速度越快,但因物質吸進的太多,又不均勻,有時黑洞也「咳嗽」,出現噎著引起黑洞顫抖.當黑洞內部吸進物質能量飽和時,黑洞將從軸心兩側同時爆發γ射線暴,其威力僅次於宇宙奇點大爆炸.γ射線暴能量奇高,速度極快,破壞力極大,γ射線暴噴發途中可以摧毀任何星系、星團和恆星.幸運是γ射線暴沒在銀河系發生,多發生在河外星系.觀測γ射線暴,可以窺測宇宙的奧秘.
天文學家發射一枚斯維夫特衛星探測器,拍到γ射線暴.γ射線暴與黑洞關系密切,發現γ射線暴,動搖了天文學的基礎.
宇宙中有數十億個黑洞,理論計算黑洞幾乎無處不在.但我們卻不能直接觀測黑洞,對黑洞的物理特性一無所知.用發射飛船用人觀測黑洞太危險,不現實,但現在有了機器人,我們完全可以利用機器人操縱探測器對黑洞進行觀測,並將探測器、機器人做的足夠結實堅固,當探測器接近黑洞事件視界時將圖像、信息發回來,我們就可以了解黑洞視界外和黑洞內部的情況.現在這只是設想方案,並沒有真正實施.
如果銀河系中心確實存在超大型黑洞,因為距太陽太遙遠,所以,地球是安全的.
銀河系有數千億顆恆星,圍繞中心旋轉,並有兩個旋臂.是什麼力量促使數億顆恆星繞銀河系中心旋轉?天文學家想像:銀河系中心必然存在一個超大型黑洞.
為觀測銀河系中心黑洞,天文學家在智利莫納亞克山上建了一個直徑9米的紅外線望遠鏡,科學家歷經15年,拍攝數千張銀河系中心的照片,經過分析發現在銀河系中心有個恆星團,幾十顆恆星圍繞中心高速旋轉,速度高達每小時幾百萬公里.因此斷定銀河系中心確實存在一個巨大黑洞.
星系越大,星系中心的黑洞越大.仙女座星系黑洞比太陽大1.4億倍.M87黑洞是太陽的200億倍.
早期宇宙,第一批出現的恆星質量都比太陽質量大的多,都是超級恆星,當這些超大恆星消亡時往往引發超新星爆炸,出現一系列大小不一的黑洞.這些黑洞互相碰撞形成更大的黑洞,當塵埃、恆星、星團、星系都被黑洞吸收時,黑洞軸心兩面將噴射高能粒子流,其寬度比太陽直徑大20倍.高能粒子流,天文學稱類星體,類星體是宇宙中的重要天體,有證據說明類星體是產生星系的溫床.
黑洞到底是什麼?黑洞是神秘天體,在宇宙中黑洞確實存在.有科學家預測黑洞是時空捷徑,是通往另一個宇宙的大門,很可能黑洞是大爆炸的反面,正面大爆炸產生新宇宙,而黑洞是陳舊宇宙消亡的縮影.
《了解宇宙如何運行》紀錄片解說詞(3)
第三集:大爆炸
宇宙大爆炸發生在140億前的一瞬間.從那一瞬間起,宇宙誕生了,能量轉變物質,出現了恆星,萬物,乃至水和生命.我們的過去、現在、未來都產生在大爆炸那一瞬間.
讓我們回到發現宇宙大爆炸以前的時刻.那時天文學家一致認為我們的宇宙是一個不變的天體,地球是中心,金木水火土星,甚至太陽都圍繞地球旋轉,後來發現太陽不過是銀河系的一員,銀河系才是宇宙.
1929年,天文學家哈勃在威爾遜天文台用望遠鏡觀測宇宙恆星時,發現所有的恆星光譜,在不同時期觀測,其紅色譜線有後移現象.紅色是熱量譜線,後移說明所有的恆星距地球越來越遠.這一發現震驚世界!
人們自然聯想,宇宙中的恆星既然遠離我們,那麼在這之前一定與我們較近,進一步聯想,宇宙在膨脹,那在以前的某個時刻一定很小.於是宇宙大爆炸的理論假說誕生了!宇宙起源於一個比原子還小的奇點.
這似乎不可理解,偌大的宇宙時空和物質都濃縮在一個比原小還小的粒子中可能嗎?懷疑是正常的,因為確實匪夷所思.問題是你必須承認宇宙萬物都是遵循從無到有的規律,既然這樣,那麼宇宙起始於奇點的大爆炸就不是不可能.通過宇宙膨脹速度反向推算宇宙大爆炸始於137億年前的某個時刻,一聲難以想像的滔天巨響,我們的宇宙誕生了.
據科學家測算,奇點里的溫度、密度極高,是一個比原子還小的純能量奇點.裡面蘊藏著不低於4000億個星系形成所需要的物質.爆炸時間相當短暫,只有幾億億億分之一秒.天文學家卡洛斯在虛擬世界裡用超級計算機,模擬奇點大爆炸時情景,他提出三個方案,一個引力比較小,一個引力比較大,結果較小引力沒有反應,較大引力都變成黑洞,只有引力恰到好處才可能誘發大爆炸.
宇宙奇點瞬間大爆炸,時空開始,所用的時間僅是幾億億億分之一秒,而宇宙膨脹的速度也是幾億億億倍.大爆炸的速度肯定是超光速的,是光速的十幾倍、千萬倍?人們無法知道.科學家在計算宇宙大爆炸時,往往使用普朗克時間常數.
所謂普朗克時間常數約等於一年的秒數乘以140億年,即31536000秒×14000,000,000年.簡寫:4.415Χ10(17次方)之一秒.可見普朗克時間常數多麼短暫.
大爆炸後幾個瞬間,宇宙體積由奇點擴大到地球大小;
再過幾個瞬間,宇宙體積擴大到太陽系大小,溫度極高,仍有幾億億℃;
再過幾個瞬間,宇宙擴展到銀河系大小,溫度仍然很熾熱;
再過幾個瞬間,宇宙溫度下降,能量開始轉換,有亞原子粒子出現;
再過幾個瞬間,宇宙中出現物質、反物質粒子互相碰撞湮滅,一部分物質粒子留存下來.這部分物質組成星系、恆星、行星、衛星、彗星等天體,這部分質量約占宇宙總質量3%左右;
一秒鍾,宇宙留存原始粒子開始聚合;
三分鍾,氫、氦、鋰原子相繼出現.這是宇宙中氫、氦元素最多的原因;
38萬年,宇宙由混沌開始顯現清澈,宇宙中除了氫、氦、鋰元素外一無所有.
為了探測宇宙大爆炸後留下的蛛絲馬跡,天文學家彭齊亞斯和普斯林監測到一種嗡嗡聲的宇宙信號,通過施放微波探測裝置,科學家獲得完整的宇宙物質分布圖.
未來宇宙就是在此基礎上演變發展而來.
大爆炸2億年,氫、氦氣團在引力的作用下,不斷壯大出現恆星.恆星給宇宙送來第一束光明;
大爆炸10億年,星系出現;
大爆炸50億年,太陽誕生;
大爆炸80億年,無數星系誕生;
大爆炸90億年,太陽系形成;
大爆炸140億年,當今的宇宙形成.
大爆炸誕生了宇宙,而且今天的宇宙不斷地膨脹,宇宙有開始,就有滅亡的那一天.
關於宇宙如何消亡的問題,與大爆炸同樣令人費解.目前有幾種假說:一是有始無終開放宇宙;二是循環宇宙起始同處一點;三是從膨脹到停止,大塌縮再回到奇點;四是多個宇宙.
黑洞理論支持多個宇宙的假說;
暗能量的假說,支持宇宙由光明走向黑暗:
千億年後,恆星的聚變燃料消耗殆盡,宇宙走向黑暗,還是引起一系列超新星爆炸,產生新的宇宙塵埃和星雲?現在還不清楚.也許在遙遠的宇宙邊緣正上演新舊宇宙交替的大戲也未可知.
總之,大爆炸蘊藏著許多未知的奧秘,過去、現在、未來都隱藏在大爆炸中,需要我們不斷地探索發現.
《了解宇宙如何運行》紀錄片解說詞(4)
第四集:銀河系
宇宙有2000億個星系,銀河系是億萬星系的一個.
銀河系乃至億萬星系從哪兒來?它們如何發展,如何走向滅亡?這些都是科學家關心的問題.據推算,銀河系大約有120億年歷史,有2000多億顆恆星.中心隆起呈圓盤狀,有兩條曲臂成拋物線狀,圍繞銀河系中心旋轉.
眾所周知,宇宙中存在著大量塵埃、氣體組成的星雲,星雲中物質密度有疏密,物質粒子密集的地方聚合在一起,溫度使密集的氣團旋轉,在旋轉中氣團吸進大量氣體使體積迅速膨脹,久而久之,氣團足夠大,內部氣體原子在引力作用下高溫、高壓,將氫原子聚合發生聚變,釋放大量核能並產生光子、氦.從氫原子聚合時發生聚變反應,一顆恆星就誕生了.
1924年天文學家哈勃用2.5米口徑觀測星空時,發現許多星光不是一個恆星發出來,而是由眾多恆星組成的星雲發出來的,這些星雲組成星系.如,蝸狀星雲估計有16億個恆星,M87是橢圓形星雲,發出金黃色的光,還有草帽星雲、馬頭星雲、蟹狀星雲、鷹狀星雲等.上述星雲距離地球都非常遙遠.有的星雲光到達地球需走幾十、幾百、幾萬,甚數千萬、數億光年.1光年等於9.461×10(12次方)公里.即94608億公里.
銀河系圓盤距離在10萬光年以內,仙女座星系比銀河系大2倍,有20萬光年,M87星系比仙女座星系還大,還有比M87還大的星系,如K-110星系.
星系的形成大約經過2億年時間,10億年後一些小星系合並成超級星系.
科學家為觀測星系的形成,利用設在智利5200米高山上的阿塔卡馬望遠鏡觀測宇宙大爆炸後的微波分布情況,後又發射衛星,用紅外線望遠鏡對宇宙照相,獲得了清晰的宇宙微波分布圖.從這些微波分布情況,獲得了宇宙星系大致分布的情況.
恆星誕生初期,星系中的恆星是雜亂無章的,它們後來怎麼變成有序的,按同一中心、同一方向旋轉呢?答案是引力促成星系中的恆星變成有序,引力,將小恆星團拉平,形成旋臂,恆星之間經過數十億次的調整磨合才基本完成,大約經過120億年,星系才形成今天這個形狀.
星系、黑洞、超新星爆炸,是宇宙中最重要的天體運動.超新星爆炸,從中心將巨大的物質流噴射到太空,這些高能粒子流就是類星體.銀河系沒有超新星爆炸,所以沒有發現類星體.但銀河系中心有個直徑2400萬公里的黑洞,正是這個巨大黑洞促使銀河系2000多億顆恆星圍繞中心旋轉.
太陽在銀河系中間地帶,偏外,這里恆星密度適中,距銀河系中心2.5萬光年,雖然銀河系中心引力強大無比,但因太陽距銀河系中心較遠,所以我們是安全的.
現在發現恆星在星系之間沒有足夠的引力可以維持星系之間的平衡,是什麼力量使星系保持穩定呢?科家家發現恆星之間存在一種叫「暗物質」的東西,暗物質恰似膠水一般將星系中的恆星固定,防止恆星逃離星系,保持了星系的形狀.
暗物質是什麼?我們至今一無所知.但它確實存在,很可能就在我們周圍,就是說空間中無處不有暗物質.據測算暗物質占宇宙總質量24%.
為證明暗物質存在,科學家觀測光線通過某個黑暗處時,光線發生偏轉,好比面前擺個魚缸,透過水觀測魚缸後面物體,猶如引力透鏡那樣使其物體形狀扭曲變形.
科學家已繪制出宇宙物質分布圖,星系結成絲狀網路,充滿整個宇宙.發光部分代表暗物質.星系由小到大,變成星系團,再擴大到超級星系團,星系在碰撞中誕生大的星系團.
銀河系在50億或60億年後,將與附近的仙女座星團發生碰撞,組成新的仙女-銀河系星團,使塵埃、氣體向宇宙太空四處飛散.但星系中的恆星並不發生碰撞,仍然保持原來的距離.
星系從誕生時起,就意味著也有解體消亡的時候,促使星系解體的力量是宇宙無不處不在的暗能量.在宇宙中,暗能量比暗物質還要多,占宇宙總質量73%.終究有一天,暗能量會讓星系解體,使恆星遠離我們四處逃散.
宇宙中存在億萬個星系,在眾多星系中一定會有類似的銀河系,也一定會有恰到好處的太陽系,尋找到類似太陽系,特別是類地行星是科學家未來的任務.
《了解宇宙如何運行》紀錄片解說詞(5)
第五集:太陽系
太陽系,是銀河系中數千億顆恆星中的一員.八大行星圍繞太陽旋轉,軌道幾乎在一個平面上.科學家通過凱克望遠鏡在眾多星系中尋找到360多個類太陽系,這些恆星周圍也有行星旋轉,只是數量不同而已.通過觀察,發現這些行星繞行軌道混亂,有的離恆星較近速度極快,有的行星比木星還大幾倍,有的行星飛向太空,又迅速返回.目前尚未找到與太陽系相同的恆星.
太陽系有8大行星,它是如何形成的?這個問題很有趣.事實上太陽系的形成與其他恆星形成有許多類似的地方.最初是大量星雲凝聚在一起,由於引力使星雲聚合,由小變大並旋轉,在吸附周圍物質過程中體積越變越大,最後引力將中心的氫原子點燃,發生聚變發光,一顆恆星就這樣誕生了.

㈥ 宇宙的中心在哪

宇宙沒有邊界和中心,但它的體積是有限的。換句話說,宇宙是一個有限的空間,但無限的。

地球表面是二維的,沒有邊界也沒有中心;但在三維空間,地球是一個球體,它有一定的大小和中心。

在我們看來,宇宙是三維的,沒有邊界,沒有中心;但在更高維度的空間里,宇宙的大小是有限的,可能是某種形狀,也可能是某種中心。

㈦ 你知道宇宙的中心在哪裡嗎

一張大爆炸之後的瞬間產生的閃光的全宇宙視圖(宇宙微波背景圖)。盡管圖片里有些局部的不規則,但是整體的結構是大致均勻的。這張圖片表明宇宙是均勻並無限的,而且在大爆炸以後就一直這樣了。

另外一種可能性是電荷的中心。電荷中心與質心類似,這個中心是物體中的一個點,在這個中心周圍充滿了分布均勻的同向電荷。一個電荷分布均勻的球體的電荷中心,就是這個球體的中心。與質量分布類似,宇宙的電荷分布整體是無限均勻的,所以宇宙也沒有電荷中心。

除開上面兩種可能,宇宙還可能存在曲率中心。如果將宇宙比作一個沙拉碗,宇宙可能會存在一個中心,其他所有點都從這個中心離開。但是就現有的研究,我們已經發現宇宙是水平的,沒有任何彎曲的現象。

㈧ 宇宙中心在哪裡

這是一個十分復雜的問題。一般來說,宇宙沒有中心,這從我們人類的觀測來看,所有的星體都在遠離我們而去,越遠的越離開得快,不管哪個方向都是如此。從這個角度來說,好像我們是在中心。宇宙成因說裡面最被廣泛接受的就是大爆炸學說,認為宇宙是從一個緻密的奇點爆炸形成的,按理說這個宇宙的中心點就是這個奇點,但這個奇點在哪裡呢?怎麼我們觀察的結果好像是從我們這里開始的呢?難道我們腳下就是奇點?

當然,這個氣球比喻並不是十分貼切,實際上膜宇宙是個11維的復雜系統,在這個系統中存在著無數的宇宙,我們只是在其中一張膜上。高維時空捲曲在我們所不能窺視的尺度中,而我們生存的三維世界四維時空只是這個高緯度時空的一個投影。在這個可見的宇宙之膜身邊,還有一個影子膜,這個影子膜就是由暗物質暗能量組成。目前人類所探測到的宇宙,還遠遠沒有窮盡,而且很可能永遠都無法窮盡。對宇宙的成因和解釋,也有很多學說,比如有全息宇宙說、多元宇宙說等等,這些學說都還只是猜想,尚無很確鑿的證據支撐。相信隨著科學探索的不斷深入,宇宙的奧秘會越來越多地呈現給我們。

㈨ 宇宙的中心在哪裡

宇宙中心假說
現代天文學從不承認宇宙中心的存在,他們認為宇宙雖有限,但無邊,加上還無力得知宇宙到底有多大,因此,在宇宙的任何一點看來都是中心.
從距離的概念理解,這樣的觀點也許是正確的.但從維系整個宇宙的存在與有序運動的概念理解,宇宙就必然要有一個中心!
宇宙的物質是運動的,物質的運動也就產生了線速度.而線速度恰恰是維持物質在宇宙中坐標位置的根本.因此宇宙中不同坐標位置的物質也就存在線速度的差異.根據開普勒行星運動第二定律可推論:線速度愈高的物質離宇宙中心愈近;線速度愈低的物質離宇宙中心愈遠(當然,僅限低速運動的物質).只是現在人類的能力所限,還不知道這個宇宙中心的確切位置和這個中心是什麼樣子罷了.時間將證明:離開物質的線速度去推斷宇宙沒有中心是錯誤的.在沒有中心的宇宙,物質的線速度也就沒有存在的必要和意義

㈩ 怎樣尋找宇宙中心

從古至今,人們每天都能看見太陽東升西落,好像太陽在圍繞地球運轉,這自然會讓人們產生地球位於宇宙中心的想法。後來,這種觀點被日心說推翻,它認為太陽才是宇宙的中心。那麼宇宙的中心到底是什麼?地球、太陽、銀河系還是河外星系,更或者宇宙根本就沒有中心?其實很久以前就有人思考過這個問題,人們通過大量的觀測工作記錄了許多測量數據,並根據這些數據形成了一些觀點和看法,但到目前為止還未形成一個系統的具有說服力的學說。

早在公元90~168年,古希臘學者托勒密就建立起了世界上第一個完整的地心宇宙體系。他在總結前人的觀點和測量數據的基礎上,特別是針對那時關於行星的觀測結果,提出地球處在宇宙的中心靜止不動這一說法。恆星均位於被稱做「恆星天」的固體球殼上,其他的天體如太陽、月亮、五大行星等都沿各自的軌道繞行在地球周圍,每顆行星都在一個小圓軌道上做勻速轉動,人們將這些小圓軌道稱為「本輪」。「本輪」的中心又在一個被稱為「均輪」的大圓軌道上圍繞地球勻速轉動。這樣,在以地球為中心的軌道上,「恆星天」和太陽、月亮、五大行星等各自做勻速運動。

就當時的科學狀況而言,托勒密的地心說中許多內容是比較科學的。例如,托勒密在研究天體運動時,建立了新的幾何學模型和坐標參考系。另外,他把恆星固定在被他稱為「恆星天」的固體球殼上,俗稱「水晶球」,至今人們還將這種假想的「天球」概念保留在天文觀測上。但是,托勒密的理論是錯誤的。

中世紀期間,期間,歐洲教會就是利用這個錯誤來維持統治的,使西方認為地球是宇宙中心的錯誤歷史延續了1400多年。在這段時期,教會總是宣傳上帝居住的極樂天堂是最高天堂,「上帝選定的宇宙中心是地球」。教會把地心宇宙觀奉為神聖不可侵犯的真理。

但是,教會的統治並不能阻止人們探尋真理的腳步。

從14世紀中期開始,隨著人類不斷擴大生產活動、發展經濟,社會需求提高了,一種新的文化潮流在歐洲興起。15世紀,航海事業的發展促進了天文學的進步,為了正確導航,天文學需要精確地觀測和預報天體的位置。這時人們發現,採用托勒密理論計算出來的行星位置與實際偏差很大,因此他的理論顯得非常不實用。

即使是這樣,仍有一些人堅決執行維護地心說理論,他們採取在「本輪」上再加「本輪」的方法來處理出現的偏差,若計算出來的行星位置仍與實際位置存在偏差,就再加上一個本輪,以此類推進行下去,直到不再有偏差存在為止。有此幾顆行星的「本輪」數多達八十幾個,而且某顆行星究竟應該被加上多少個「本輪」才合理,誰也無法確認。天文學由此陷入了尷尬的局面。

公元1543年,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在《天體運行論》一書中向傳統的地心說提出了挑戰,認為地球是一顆不斷轉動的普通行星,太陽才是宇宙的中心,其他的天體都圍繞太陽轉動。那麼哥白尼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他的宇宙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偉大的哥白尼於1473年2月19日薄西山誕生在波蘭西部維斯杜拉河畔的托倫城。21歲是,哥白尼求學於歐洲最文明的國家,也就是當時文藝復興的中心——義大利。

在義大利生活的10年當中,哥白尼深受當時文藝復興思想地影響,例如他曾拜訪過達·芬奇這位文藝復興的代表人物。年長他20歲的畫家兼科學家十分蔑視宗教神學,認為教會利用天堂來做買賣,而天堂全是虛構出來的。達·芬奇企圖恢復一些古典哲學家的天文學說,主張宇宙的中心不是地球。和達·芬奇一樣,義大利天文和數學家諾瓦拉也反對地心說,哥白尼經常和他在一起觀測天象,探討怎樣改進「地心說」。當時,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的消息也將哥白尼創立新的天文學說的熱情和勇氣激發出來了。

哥白尼仔細閱讀了各種古羅馬和古希臘的哲學著作後,初步提出了「地動」的思想。這個在今天看來十分古老的科學見解在當時卻顯得很新鮮。

回到波蘭後,哥白尼將全部的精力投入到天文學研究工作上。經過數十年的辛勤工作,他終於創立了新的宇宙結構理淪。哥白尼認為,巨大的天球並沒有動,人們看到的天球的運動只是一種表面現象。只是因為地球在自轉,所以人們產生了錯覺,認為天球在動。他大膽指出,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只是繞著太陽存轉,太陽才是宇宙的真正中心。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有人又提出一種新的觀點,認為太陽僅是太陽系的中心,銀河系也有中心,它周圍所有的恆星也都繞著銀河系的中心旋轉,但是宇宙是沒有中心的,即不存在一個中心,讓所有的星系圍著它轉。這咱觀點可用宇宙不斷膨脹的理論加以解釋。因為在三維空間內,宇宙的膨脹一般不發生,只有在四維空間內宇宙才有可能膨脹。四維空間不僅包括普通三維空間的長度、寬度和高度,還包括時間。盡管描述四維空間的膨脹困難重重,但也許我們可以通過氣球的膨脹來解釋它。

假設宇宙是一個不斷膨脹的氣球,而星系遍布在氣球表面的各個點上,我們人類就住在某個點上。此外還需要假設星系只能沿著表面移動而不能進入氣球內部,或向外運動而不會離開氣球的表面,在某種意義上我們被描述為一個存在於二維空間的人。假如宇宙不斷膨脹,即氣球的表面不斷地變大,那麼表面上的每個點的距離就會越來越大。其中,若以某個人所在的某一點為定點,這個人將會看到其他所有的點都在後退,而且距離他越遠的點,其退行速度越快。

現在,倘若我們要尋找氣球表面上的點的退行起點,那麼我們就會發現它其實已經不在氣球表面上的二維空間內了。由於氣球的膨脹實際上是在三維空間內從內部的中心開始的,而我們所處的位置在二維空間上,所以我們無法將三維空間內的事物探測清楚。

同樣的道理,三維空間內部不是宇宙膨脹的起點,而我們卻只能在宇宙的三維空間內運動。在過去的某個時間,即宇宙開始膨脹的時候,或許是億萬年以前,雖然我們可以看到,「可以從中獲得有關的信息,而回到那個時候卻是不可能的。所以說宇宙沒有中心。

但這種觀點同樣無法解釋所有的現象,宇宙到底有沒有中心仍等待證明。

黑洞!黑洞!

為了研究太空中看不見的光線,美國宇航局研製發射了高能的天文觀察系統。在其發回的X射線宇宙照片中,天文學家發現了最驚人的一幕:那些人們認為已經湮滅了的星體,依然能放射出比太陽這樣的恆星體更為強烈的宇宙射線。這證明了長久以來人們的一個大膽設想:宇宙中確實存在著看不見的「黑洞」。

黑洞什麼是黑洞呢?要解釋這個問題,我們要先從萬有引力談起。

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認為,地球和宇宙間的一切天體,都具有強大的相互吸引力,它們能牢牢地吸引住附近的一切物體。比如地球的引力吸引著地表的物質使之不能隨意地飛離地球;人們想要把人造衛星送上圍繞地球運行的軌道,至少要使發射的火箭有每秒鍾8千米的速度。如若不然,因為地球的引力,人造衛星就會被拉回地面,我們稱這個速度為第一宇宙速度;如果我們要把一隻飛船送到火星上去,也就是說要讓飛船擺脫地球引力的控制,那麼發射的火箭就要把速度提到每秒11千米,這個速度叫做第二宇宙速度,又被稱為天體的表面脫離速度。不同天體的表面脫離速度也不同,這與質量關系密切。比如說,月球的質量比地球小,表面脫離速度就比地球的表面脫離速度小很多;而太陽的質量比地球大許多倍,表面脫離速度就會相應大許多。

那麼,人們不禁又要問:有沒有可能在宇宙中有這樣一些天體,它們的表面脫離速度能超過每秒30萬千米,比光速還要大?它自己的引力如此之大,以至於連它所發射的光都跑不出來?

1798年,法國天文學家拉普拉斯從牛頓力學出發,預言了宇宙中可能存在引力如此之大的大天體。他認為「宇宙中最明亮的天體,很可能我們根本就看不到它」。他大膽地假設說,如果有一個天體的密度或質量很大,達到了一個限度,這時它很可能是不可見的。因為光速也低於它的表面脫離速度,也就是說光無法離開它而最終到達我們這里。他的預測其實就是一種早期的黑洞理論。

近代以來,愛因斯坦發表了廣義相對論,越來越多的自然科學家從牛頓力學和廣義相對論出發,得出了類似結論,紛紛預言黑洞的存在。依據牛頓的萬有引力理論,科學家得出,一個球形的天體,一旦它的質量超過太陽質量的2倍,就可能引發「引力崩潰」。也就是說,它可能會向自己的中心引力坍縮,成為一個體積無限小、質量無限大的質點。依據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德國科學家史瓦西計算出了一個可能具備無窮大引力的天體半徑。他進一步闡述說,一個天體一旦半徑達到了這個大小,就很可能有無限大的引力,任何物質都不能從它那兒逃脫出來,只能被它吸引進去。即便光線速度極快,也「難逃噩運」。這個有能力把一切吸引住的地方,人們無法看到它,因而稱之為黑洞。

當今科學家們更加確切地定義了黑洞,他們認為黑洞是廣義相對論能夠預言的一種特殊天體。這種天體具有一個封閉的邊界稱為「視界」,這是它最基本的特徵。視界的封閉也是相對而言的,外界的物質和輻射可以進入視界,而視界內的一切都無法逃逸到外面去。更簡單地說,黑洞不向外界發射和反射任何光線,人們根本沒辦法看到它,這就是黑洞之所以「黑」的原因;同時任何東西一旦進入其中,就再也出不來了。黑洞似乎永遠都處於飢餓的狀態,是個填不飽的「無底洞」,有人形象地把它叫做「星墳」。

人們已不再置疑是否有黑洞,那麼黑洞裡面的情況又是如何呢?由於目前對黑洞還沒有直接的觀測依據,科學家們只能從理論上推測。假如有一位無畏的科學家駕駛飛船向黑洞飛去,他最先感到的是巨大的吸引力。他要是從窗口望出去,就會看到一個平底鍋似的圓盤在周圍星光襯托下很顯眼。走得更近,遠方似乎有「地平線」,發出X射線,那似乎深不見底的黑洞便是被這「地平線」包圍著。光線在黑洞附近變形,成為一個光環。宇航員這時要返航已是不可能的了,雙腳受到的巨大引力使得他向黑洞中心飛去。他如同坐在刑具台上,頭和腳之間出現巨大的引力差,這巨大的引力差早在距「地平線」3000英里(1英里=1.609公里)之外的地方就把他撕碎了。

科學家一直在尋找能說明黑洞存在的證據。黑洞本身是不能被直接觀測到的,但它有相當大的引力場,這就會影響附近天體的運動。於是人們找到了間接觀測黑洞的方法,那就是由附近天體的運動來推測黑洞的存在。如果有物質落向黑洞,當它接近但還沒有到達視界時,就會圍繞著黑洞外圍做高速旋轉,運動軌跡呈盤狀或喇叭狀,而且這些物質在高速旋轉時會因摩擦而產生高溫,同時釋放出強大的高能X射線。人們用儀器是可以探測到X射線的,所以這類高能輻射也成為科學家們尋找黑洞的重要線索。根據這一點,天文學家開始在浩瀚的宇宙中細細搜尋。終於,人們發現在天鵝座附近有奇特的強X射線源,這就是著名的「天鵝X—1射線源」,有一顆比太陽大20倍的亮星和它相互圍繞著旋轉。天文學家們估計,這個X射電源便是一個黑洞,而且這個黑洞大概擁有8倍太陽的質量。人們還估計,在一個名叫M87的橢圓星系的核心,存在著一個質量巨大的黑洞,而它甚至有90億倍太陽的質量。

從這些結果出發,科學家們大膽地做了更深一步的設想。他們認為,在整個宇宙中,普遍存在著黑洞,而且組成宇宙的主要天體很有可能就是黑洞。他們還進一步預言,在銀河系中心,很可能也存在著一個質量相當於500萬個太陽質量的巨大黑洞。正是由於它巨大的引力,才將成千上萬顆恆星吸引住,這些恆星和氣體的運行速度極快,而且都圍繞著銀河系中心旋轉,成為一個十分巨大的集合體,銀河系由此而成。

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宇宙中黑洞的形成呢?有人認為,恆星到了晚年,耗盡全部的核燃料,由於自身引力會發生坍縮。如果坍縮物質的質量比太陽質量大3倍,那麼最終的坍縮產物就是黑洞。此類黑洞的質量一般不會很大,不超過太陽質量的50倍。另外還有人認為,由於在星系或球狀星團的中心部分密集分布了很多恆星,以致於星與星之間極易發生大規模的碰撞,導致超大質量天體的坍縮,質量超過太陽1億倍的黑洞就這樣形成了。還有一種說法認為,也許是在宇宙大爆炸時,產生了極為強大的力量,一些物質被如此強的力量擠壓得非常緊密,於是產生了「原生黑洞」。

一旦證實了黑洞的普遍存在,宇宙的神秘甚至超乎我們的想像。我們知道宇宙仍處於不斷的擴張中,這是宇宙大爆炸的結果,爆炸中心的宇宙核仍是一切物質的來源。宇宙是否會在宇宙核的物質變得很稀薄時停止擴張?是否會因為各天體的自身引力而導致收縮?相對論的回答是肯定的,黑洞的存在部分地證實了相對論的判斷。也許宇宙不會消失在一個黑洞中,卻很可能會消失在幾百萬個黑洞中。因此,徹底地揭開黑洞之謎,還關系著人類對於宇宙歸宿的追問。

銀河系的中心到底是什麼?

在科學技術不發達的古代,無論是中國人還是西方人,都毫無例外地把人類居住的地球看成是宇宙的中心,這就是有名的「地心說」。直到16世紀,哥白尼才提出了「日心說」向「地心說」挑戰。經過長時間艱苦的努力,哥白尼的「日心說」逐漸佔了上風,取得了這場爭論的勝利。「日心說」的主要貢獻是把地球降為一顆普通行星,而把太陽作為宇宙中心天體。到18世紀,赫歇爾又進一步指出,太陽是銀河系中心。到20世紀,卡普利批駁了太陽是銀河系的中心的說法,他把太陽流放到銀河系的懸臂上,認為太陽離銀河系中心有幾萬光年之遙。

當太陽「離開銀心」之後,誰坐鎮銀河系的中心就成了天文學家特別關注的大問題。因為,銀心距離人類並不算太遙遠,理應把它的「主人」搞清楚。但是,由於銀心處充滿了塵埃,要想透過這層厚厚的面紗,看清銀河系中心的真相,實在不容易。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觀測銀河系的手段也在不斷改進,人們對銀心的了解也在不斷增加。這種方法主要是接收塵埃無法遮擋的紅外線和射電源,然後再對之進行分析研究。就像醫生測人體心電圖一樣,天文學家們從紅外線和射電波送來的大量有用信息來觀測銀河系的內部結構。

最先接收到銀心射電波的科學家是美國貝爾實驗室的工程師詹斯基。

由於銀心核球的紅外線和射電波信號很強,詹斯基認為,它似乎不是一個簡單的恆星密集核心,而很可能是質量極大的矮星群。1971年,英國天文學家提出了這樣的假設:核球中心部有一個大質量的緻密核,或許還是一個黑洞,其質量約為太陽質量的100萬倍。這種假設有一個前提,那就是如果核球中心真有一個黑洞,那麼銀心應有一個強大的射電源。於是,天文學家們開始了對銀心射電源的探測。

20世紀80年代,美國天文學家探測到以每秒200千米的速度圍繞銀心運動的氣體流,這種氣體流離中心越遠速度越慢,他們估計這是銀心黑洞射電源的影響造成的。另一些美國天文學家也宣布探測到銀心的射電源,這說明銀心可能是一個黑洞。

但這種說法遭到了前蘇聯天文學家的質疑,他們認為證明銀心是黑洞的證據不足,並提出了另外一種假設:銀心可能是恆星的誕生地,因為其中心有大量的分子雲,總質量為太陽質量的10萬倍,溫度為200K~300K。

由於天文學家對於銀心是否為黑洞的問題爭論不休。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美國天文學家海爾司提出了一個假設,即一對質量與太陽相當的雙星從黑洞旁掠過時,其中一顆被黑洞吸進後,另一顆則以極高速度被拋射出去。這個假設得到了天文學家們的認同。但經過計算,根據掠過黑洞表面的距離,這樣的機會並不大。海爾斯的判據雖不能最終解決問題,但不失為一條探測的路子。然而,要最終搞清楚銀心的構成,仍有許多工作要做。

熱點內容
華強北的礦機商鋪 發布:2025-07-28 09:16:06 瀏覽:724
數字貨幣有發行公司嗎 發布:2025-07-28 08:53:21 瀏覽:715
2020新開盤的數字貨幣 發布:2025-07-28 08:53:10 瀏覽:842
造比特幣的設備 發布:2025-07-28 08:49:29 瀏覽:729
etcbtc是什麼意思 發布:2025-07-28 08:48:12 瀏覽:910
zt交易所買usdt500 發布:2025-07-28 08:47:27 瀏覽:884
比特幣挖礦適合投資嗎 發布:2025-07-28 08:32:52 瀏覽:276
拉菲京東區塊鏈 發布:2025-07-28 08:26:34 瀏覽:119
doge幣價格今日行情線 發布:2025-07-28 08:26:04 瀏覽:673
幣圈q3是啥意思 發布:2025-07-28 08:16:04 瀏覽: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