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清客運中心去東衡村
1. 求一首詩
元代的管道升《我儂詞》全文如下:「你儂我儂,忒煞情多;情多處,熱似火;把一塊泥,捻一個你,塑一個我。將咱兩個一齊打破,用水調和;再捻一個你,再塑一個我。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我與你生同一個衾,死同一個槨。」
我儂詞典故
管道升有一首著名的《我儂詞》,據說趙孟頫50歲時想效仿當時的名士納妾,又不好意思告訴老婆,老婆知道了,寫下這首詞,而趙孟頫在看了《我儂詞》之後,不由得被深深地打動了,從此再沒有提過納妾之事。《我儂詞》全文如下:「你儂我儂,忒煞情多;情多處,熱似火;把一塊泥,捻一個你,塑一個我。將咱兩個一齊打破,用水調和;再捻一個你,再塑一個我。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我與你生同一個衾,死同一個槨。」
管道升,字仲姬,一字瑤姬,江蘇青浦(今屬上海)人。南宋景定三年(1262年)生。幼習書畫,篤信佛法。曾手書《金剛經》數十卷,贈名山寺。嫁元代吳興書畫名家趙孟頫為妻,封吳興郡夫人,世稱管夫人。管道升所寫行楷與趙孟頫頗相似,所書《璇璣圖詩》筆法工絕。精於詩。尤擅畫墨竹梅蘭。晴竹新篁,為其首創。元延佑六年(1319年)卒。存世的《水竹圖》等卷,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竹石圖》1幀,藏台灣故宮博物院。
中文名: 管道升
出生地: 德清縣茅山村
職業: 藝術家
代表作品: 《墨竹譜》,《水竹圖卷》,《秋深帖》,《山樓綉佛圖》
人物簡介
管道升(1262—1319),字仲姬、瑤姬,華亭人(今上海青浦人),又說為德清茅山(今干山鎮茅山村)人,元代著名的女性書法家、畫家、詩詞創作家。 自幼聰慧,能詩善畫,嫁趙孟頫,元延佑四年(1317)冊封魏國夫人。趙孟頫晚年晉升為翰林學士承旨、榮祿大夫,官居從一品,貴傾朝野,但趙孟頫以宋室後裔而入元為官,依然受擺布而不得施展抱負,常因自慚而心情郁悶,故潛心於書畫以自遣。管道升曾填《漁父詞》數首,勸其歸去。其一曰:「人生貴極是王侯,浮名浮利不自由。爭得似,一扁舟,吟風弄月歸去休!」延佑五年,管道升腳氣病復發,經趙孟頫多次上書請求,次年四月,方得准送夫人南歸。四月二十五日從大都(今北京)出發,五月十日至山東臨清,延佑六年五月十日管道升病逝於舟中,葬東衡里戲台山(今德清縣洛舍鎮東衡村)。三年後,趙也去世。兩人合葬於湖州德清縣東衡山南麓。 管道升相夫教子,傳承書香畫藝,栽培子孫後代,「趙氏一門」流芳百世,三代人出了七個大畫家。趙雍、趙麟、趙彥正名冠一時。王蒙有此外婆,自小耳濡目染,得天獨厚。
生平
管道升,景定三年(1262年),一說1271年(咸淳七年),出生於湖州吳興(今浙江吳興),一管道升說德清縣茅山(今屬干山鄉)。天生才資過人,聰明慧敏,性情開朗,儀雅多姿,「翰墨詞章,不學而能」,生而知之的極高天賦,加上長期而全面的、學習,在她的童年和少年時期,打下了堅實的文學基礎,培養了多方面的藝術才能。 1288年(至元二十五年)至京,疑是年與趙孟頫認識並成婚。不知是一見鍾情,還是相互傾慕,使兩位曠世才人相成眷屬,在之後的一生中相互學習、相互促進,同心同德、相敬如賓,既能各自獨立、各有千秋,又能相得益彰、珠聯壁合。她與趙趙孟頫確實是久經考驗的天造地設的絕配。盡管唇齒亦相磨,但充滿和具有全面智慧的她,在與趙孟頫發生摩擦或出現隔膜的時刻,都能游刃有餘地、及時地、甚至是預見性地解除她們之間的危機,維持、甚至以此加深她們之間的關系。中年的她,「玉貌一衰難再好」,長期以來的各種家庭瑣事及社會應酬,將她以前的月華水色消磨殆盡,思想變得更成熟、性情變的暴躁,趙孟頫對婚姻的忠貞便開始動搖,准備且堅持納妾,在這婚姻危機的關鍵時刻,她一不嚴聲厲色、二不依來順受,而是以一種高雅通達而積極嚴肅的態度和情懷作了這首《我儂詞》表達自己的感受: 「你儂我儂,忒煞情多;情多處,熱似火;把一塊泥,捻一個你,塑一個我。將咱兩個一齊打破,用水調和;再捻一個你,再塑一個我。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我與你生同一個衾(qin,念二聲),死同一個槨(guo,念三聲)。」 詞中反映了重塑你我的批評自我批評評的科學態度,也反映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密切命運和家庭責任,成為表達伉伉儷情深意篤千古絕唱。當趙孟頫看到她的這首詞後,不由的被深深地打動了,從此,也就再沒有提過納妾之事。 1289年(至元二十六年),其子趙雍(字仲穆)出生。從趙雍日後的書畫等藝術成就來看,管道升不僅是一位絕代蓋世的才女,溫柔嫻淑的良妻,同樣也是一位循循善誘、言傳身教的慈母。管道升曾在一首《題畫竹》的詩中寫道:「春晴今日又逢晴,閑與兒曹竹下行。春意近來濃幾許,森森稚子日邊生!」借森森竹筍表達母親對兒女的殷切期望。 1317年(延禧四年),元仁宗冊封趙孟頫為魏國公,冊封管道升為魏國夫人,「管夫人」的世稱,即源於此,並因為她的書法成就,與東晉的女書法家衛櫟「衛夫人」,並稱中國歷史上的「書壇兩夫人」。盡管她身為命婦,享受著榮華富貴,但她同狄飛一樣認為「三十功名塵管道升與土」,同趙孟頫一樣嚮往「歸去來兮」,她曾在一首《漁父詞》中寫道:「人生貴極是王侯,浮名浮利不自由。爭得似,一扁舟,弄月吟風歸去休。」還有一首《漁父詞》同樣寫道「南望吳興路四千,幾時閑去雲水邊?名與利,付之天,笑把漁竿上畫船。」反映了她嚮往閑逸、自由的清淡生活,淡漠凡俗塵世的功名利祿。 1319年(延禧六年)五月十日,管道升病卒,葬東衛里山(今洛舍鄉東衡村)。趙孟頫為她親筆撰寫了《魏國夫人管氏墓誌》,其中充滿了趙孟頫對其妻的深切懷念和沉痛悼挽,同時也反映了一代文化藝術大家對良知益友、對近乎同等高度的另一位文化藝術大師的崇高敬意和公正評價。
社會評價
作為一個封建社會的婦女,在「女子無才便是德」封建文化偏見下如此的博學多才,在上侍公婆、中從夫君、下教子女的社會倫理義務的沉重負擔下,還能夠表現出那樣詩情畫意的浪漫情趣,是多麼得難能可管道升作品貴! 管道升在繪畫方面,以墨竹見長,兼工山水、佛像。其筆筆下之竹,勁挺有骨兼具秀麗之姿,「筆意清絕,頗有韻味」,名靡時世。墨竹師承「文湖州」(文同),為文人畫風,始創晴竹新篁。曾經畫有懸雀朱竹一枝,由楊廉夫為之題詩。 管道升既能超脫凡塵世俗之外,又能被社會歷史交口稱譽;既能處理好古代婦女在家庭社會中的日常瑣事,又能擺脫封建束縛,極大地發展和展示出自己全面而傑出的才華。她無愧於中國歷史上位數不多的偉大女性之一。
特長
管道升擅畫墨竹、梅、蘭。筆意清絕。又工山水、佛像、詩文書法。
作品
著《墨竹譜》1卷。傳世作品有《水竹圖卷》、《秋深帖》、《山樓綉佛圖》、《長明庵圖》等。她於仁宗皇慶三年畫了一副竹子長卷,畫面上竹枝竹葉千姿百態,栩栩如生,還題有「竹勢撒崩雲觸石,應是瀟湘夜雨時」的詩句。
書畫成就
擅畫墨竹梅蘭,筆意清絕。又工山水、佛像、詩文書法。其書牘行楷,風格與趙孟頫相似。曾手寫墨竹圖《璇璣圖詩》,五色相間,筆法工絕。手書《金剛經》等數十卷,遍贈名山名僧。著《墨竹譜》1卷。傳世作品有《水竹圖卷》(收藏於故宮博物院)、《秋深帖》、《山樓綉佛圖》、《長明庵圖》等。詩文不俗,曾作《觀世音菩薩傳略》。元仁宗嘗命書《千字文》,將趙孟頫、管道升及子趙雍的三段書法合裝一卷軸,藏之秘書監,曰:「使後世知我朝有一家夫婦父子皆善書,亦奇事也。」曾在湖州瞻佛寺粉壁上繪竹石圖,高約丈余,廣一丈五六尺。兼工山水、佛像。
秋深帖詳介
值得一提的是《秋深帖》,縱26.9厘米、橫53.3厘米,字共計十八行,全帖為行書,其筆力扎實、體管道升態修長,秀媚圓潤,暢朗勁健。 《秋深帖》整篇文字斷句、起筆不拘一格,結構錯落有致,研讀觀賞之下,每一處的起筆、停頓、運勢,都有其章法,卻又化章法於無形,體現出書法家的藝術技巧達到了爐火純青、出神入化的境界。 這封家書以趙孟頫的妻子管道升的口吻寫道:「道升跪復嬸嬸夫人妝前,道升久不奉字,不勝馳想,秋深漸寒,計惟淑履請安。」 當時季節漸入深秋,書信表達了他們關心長輩的思念。信中還向嬸嬸講述了家裡的親戚往來,「近尊堂太夫人與令侄吉師父,皆在此一再相會,想嬸嬸亦已知之」。 只是在這帖頁末尾的落款,字跡模糊,雖然署了夫人管道升的名字,卻一眼看得出是經過塗改的。 趙孟頫與管夫人感情至深,所以大部分專家認為,《秋深帖》應該是趙孟頫代替夫人管道升所寫。從字跡上看,《秋深帖》筆體溫和、典雅,正與趙孟頫的行書特點相契合。專家推測,可能是趙孟頫代夫人回復家信,而他信筆寫來一時忘情,末款署了自己的名字,發覺之後,深愛妻子的趙孟頫覺得屬自己的名字不妥,所以連忙又改了過來。 至於《代管道升札》(或稱《深秋貼》)中的題名問題,是由於丈夫意識寫的興致勃勃,不小心題了自己的名字上去,因為這通手札寫的太漂亮了,自己也不捨得毀棄,便在名字上略作塗改,原文題字為趙孟頫的字——子昂,修改為道升(升在手札上為繁體字升)。手札可於《明前名人手札賞評》——靳永,山東美術出版社出版的一書56頁中明顯看出,「道」字由「子」字修改而來,「升」字是由「昂」字修改而來。
其它相關
詩文
管道升留下詩文並不多,僅就所見幾首詩詞中,其文采也很素雅,富有感情,詩中見畫,情景交融。前面提到皇太後在興聖宮召見她時,奉懿旨寫下了一首題梅花詩: 雪後枝瓊嫩,霜中玉蕊寒; 前村留不得,移入畫中看。 管道升是一位典型的賢妻淑婦,趙孟頫曾經稱贊她「處家事,內外整然,歲時奉祖先祭禮,非有疾必齊明盛服。躬致其嚴。夫族有失身於人者,必贖出之。遇人有不足,必周給之無所吝,至於待賓客,應世事,無不中禮合度」。 趙孟頫來到大都,不久,因為害怕「為人所忌」「力請外補」,於是先後調任濟南等地。後來又發行江浙等外儒學提舉,去主管那裡的官府學校。江南是繁華的風流之地,仲姬留在大都,見丈夫出任江浙一管道升去兩年有餘,憑著女人的敏感心理,預感到有不祥的兆頭,所以她畫竹一幅寄給外出的郎君,《畫竹》詩雲: 夫君去竹日新栽,竹子成林夫未來; 容貌一衰難再好,不如花落又花開。
傳承
管道升相夫教子,傳承書香畫藝,栽培子孫後代,「趙氏一門」流芳百世,三代人出了七個大畫家。趙雍、趙麟、趙彥正名冠一時。王蒙有此外婆,自小耳濡目染,得天獨厚。元仁宗曾將趙孟頫、管道升及子趙雍的三段書跡裝為卷軸,「命藏之秘書,曰使後世知我朝有一家夫婦父子皆善書也。」趙孟頫晚年晉升為翰林學士承旨、榮祿大夫,官居從一品,貴傾朝野,但趙孟頫以宋室後裔而入元為官,依然受擺布而不得施展抱負,常因自慚而心情郁悶,故潛心於書畫以自遣。管道升曾填《漁父詞》數首,勸其歸去。其一曰:「人生貴極是王侯,浮名浮利不自由。爭得似,一扁舟,吟風弄月歸去休!」延佑五年,管道升腳氣病復發,經趙孟頫多次上書請求,次年四月,方得准送夫人南歸。五月中旬,途經山東臨清,管道升病逝於舟中。三年後,趙也去世。兩人合葬於湖州德清縣東衡山南麓。
2. 德清有什麼名人
沈約(441—513年),字休文,南朝吳興武康(今浙江德清縣西)人,先後在宋、齊、梁三朝做官,舊史一般稱他是梁朝人。沈約出身於門閥士族家庭,歷史上有所謂「江東之豪,莫強周、沈」的說法,足見其家族社會地位的顯赫。沈約從少年時代起就很用功讀書,白天讀的書,夜間一定要溫習。他母親擔心他的身體支持不了這樣刻苦的學習,常常減少他的燈油,早早撤去供他取暖的火。青年時期的沈約,已經「博通群籍」,寫得一手好文章,並且對史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從二十幾歲的時候起,用了整整二十年時間,終於寫成一部晉史。可惜,這部晉史沒有能夠流傳下來。
南北朝時梁代著名文學家、詩律學家,德清武康人,《宋書》作者。
孟郊(751-814),唐代詩人。字東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早年貧困,曾游兩湖、廣西,無所遇合,屢試不第。46歲始中進士,50歲為溧陽尉。元和初,任河南水陸轉運從事,試協律郎,定居洛陽。元和九年,在閿鄉(今河南靈寶)因病去世。張籍私謚為貞曜先生。孟郊專寫古詩,現存詩500多首,以短篇五古最多。其中有的詩反映現實,揭露藩鎮罪惡,如《征婦怨》、《感懷》、《殺氣不在邊》、《傷春》等;有的關心人民疾苦,憤慨貧富不均,如《織婦辭》、《寒地百姓吟》等;有的表現骨肉深情,如《遊子吟》、《結愛》、《杏殤》等;有的刻畫山水風景,如《汝州南潭陪陸中丞公宴》、《與王二十一員外涯游枋口柳溪》、《石淙》、《寒溪》、《送超上人歸天台》、《峽哀》、《游終南山》等;有的寫仕途失意,抨擊澆薄世風,如《落第》、《溧陽秋霽》、《傷時》、《擇友》等,還有的自訴窮愁,嘆老嗟病,如《秋懷》、《嘆命》、《老恨》等;而「出門即有礙,誰謂天地寬」(《贈崔純亮》)一類詩,雖反映了世途艱險,但也表現了作者偏激的心情。孟詩藝術風格,或長於白描,不用詞藻典故,語言明白淡素而又力避平庸淺易;或精思苦煉,雕刻奇險。這兩種風格的詩,都有許多思深意遠、造語新奇的佳作。但也有些詩過於艱澀枯槁,缺乏自然之趣。他和賈島齊名,皆以苦吟著稱,唐人張為稱他的詩「清奇僻苦主」,而蘇軾則稱「郊寒島瘦」。後來論者把孟、賈二人並稱為苦吟詩人的代表。今傳本《孟東野詩集》10卷。人民文學出版社刊印有華忱之校訂《孟東野詩集》。夏敬觀、華忱之均著有其年譜。一生困頓,性情耿介,詩多描寫民間疾苦和炎涼世態。語言力戒平庸,追求瘦硬奇僻的風格。與賈島齊名,人稱「郊寒島瘦」。
唐代著名詩人,德清武康人,《遊子吟》作者。
俞樾(1821-1907),字蔭甫號曲園,湖州府德清縣城關鄉南埭村人,乃是晚清著名文學家、教育家、書法家。一生孜孜不倦致力教育,辛勤筆耕,著有五百卷學術巨著《春在堂全集》。主要著述有《春在堂全書》、《小浮梅閑話》、《右台仙館筆記》、《茶香室雜鈔》等。在俗小說方面的重要貢獻是修改《三俠五義》,使這部小說得以廣泛流傳。趙景深在 1956 年 1 月所作的《三俠五義》前言中說:《三俠五義》原名《忠烈俠義傳》,出現於光緒五年( 1879 )。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鎮人將仙潭文社更名為"仙潭書院",以振文風,其時俞樾已辭一切教席,且年逾八旬,但他關懷桑梓,撰寫《仙潭書院碑記》近八百字,並篆額,此碑尺幅160厘米×60厘米,質地大理石,原藏仙潭書院,.987年由德清縣博物館所收藏,碑文文筆朴實骨肉精深。俞樾還隸書《敬業樂群》匾額一方,懸於門廳上方,被定為校訓,而當每月之朔望,俞樾曾親臨書院授課二次,傳為佳話。晚清著名文學家、教育家、書法家,德清乾元人,《七俠五義》作者。是著名的國學大師,在西湖有其故居「俞樓」。
俞平伯(1900─1990.10)古典文學研究家,紅學家。詩人,作家。原名俞銘衡,浙江德清人。俞樾之曾孫。1919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先後任浙江省視學、浙江師范國文教員,上海大學、北大女子文理學院教授,一度赴英、美,均不久即返。回國後,任燕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 北平大學、中國學院等院校教授。曾加入過北京大學的「新潮社」、「文學研究會」、「語絲社」等文學團體,是新文學運動初期的重要詩人,提倡過「詩的平民化」。 1922年1月,曾與朱自清、鄭振鐸、葉聖陶等人創辦五四以來最早出現的詩刊《詩》月刊。
建國後,歷任北京大學教授,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現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一級研究員,全國文聯委員,中國作協理事,九三學社中央委員。是第一至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至七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白話詩創作的先驅者之一。主要作品有詩集《冬夜》、《古槐書屋間》,散文集《燕知草》、《雜拌兒》。《紅樓夢辨》(1923年初版,50年代初改名《紅樓夢研究》(再版)是「新紅學派」的代表作之一。著名古典文學研究家,紅學家。詩人,作家。祖籍德清乾元。
朱惠勇,當代中國古船古橋專家,作家,德清新市人,著作有《中國古船與吳越古橋》等。 朱惠勇,筆名無聲,中國古船古橋領域的權威專家,作家。他於1945年出生於浙江省德清縣新市鎮,祖籍浙江省紹興縣。常年從事中國古橋梁、船舶文化研究,至今已發表近三百萬字的相關作品,現為浙江省作家協會會員。出版古橋、船舶文化系列七種。書籍為中國國家圖書館、上海圖書館、浙江圖書館等十餘家公共圖書館收藏,並進入清華大學、國立台灣大學等二十餘家高校圖書館,並在美國,香港,台灣省等多家書店上櫃。
《經濟日報》常務副總編羅開富在其編著的《湖州人文甲天下》一書中給他的評價是:「朱惠勇是一位普通船工,48歲時耳朵就全聾了,但他不自卑不氣餒,而是一頭埋進了橋船古文化的研究之中。20多年來,他的《中國古船與吳越古船》等四本專著相繼問世,其中的《中國船文化》填補了我國8000年船文化的研究空白,創造了一個奇跡。」
朱惠勇的主要作品有:
《中國古船與吳越古橋》 浙江大學出版社 2000年12月
《中國古橋錄》 杭州出版社 2001年11月
《中國船文化》 杭州出版社 2003年7月
《湖州古橋》 昆侖出版社 2004年1月
《江南古橋風韻》 方誌出版社 2004年12月
《橋詩紀事》 方誌出版社 2005年6月
《船詩紀事》 昆侖出版社 2006年8月
《中國古橋雕刻》 沈陽出版社 2007年9月
姚思廉,(557年--637年)。字簡之,一說原名簡,字思廉,吳興(今浙江湖州)人,唐朝初期史學家。
其父姚察,在陳時任吏部尚書,著陳梁二史,未成。他自幼習史,後曾任隋朝王侑侍讀。唐李淵稱帝後,為李世民秦王府文學館學士。自玄武門之變,進任太子洗馬。貞觀初年,又任著作郎,「十八學士」之一。官至散騎常侍,受命與魏徵同修梁陳二史。貞觀十年(636年),成《梁書》(50卷)《陳書》(30卷),為二十四史之一。又著有《文思博要》,已失傳。
管道升,(1262~1319),字仲姬,德清縣茅山村(今屬干山鄉)人,元代著名的女性書法家、畫家、詩詞創作家。自幼聰慧,能詩善畫,嫁趙孟頫,冊封魏國夫人。元延祐六年五月十日病卒,葬東衡里戲台山(今洛舍鄉東衡村)。擅畫墨竹,筆意清絕。又工山水、佛像、詩文書法。著《墨竹譜》1卷。傳世作品有《水竹圖卷》、《秋深帖》、《山樓綉佛圖》、《長明庵圖》等。元仁宗嘗將趙孟頫、管道升及趙雍書法合裝一卷軸,藏之秘書監,曰:「使後世知我朝有一家夫婦父子皆善書,亦奇事也。」管道升有一首著名的《我儂詞》,據說趙孟頫50歲時想效仿當時的名士納妾,又不好意思告訴老婆,老婆知道了,寫下這首詞,而趙孟頫在看了《我儂詞》之後,不由得被深深地打動了,從此再沒有提過納妾之事。《我儂詞》全文如下:「你儂我儂,忒煞情多;情多處,熱似火;把一塊泥,捻一個你,塑一個我。將咱兩個一齊打破,用水調和;再捻一個你,再塑一個我。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我與你生同一個衾(qin,念二聲),死同一個槨(guo,念三聲)。」
管道升相夫教子,傳承書香畫藝,栽培子孫後代,「趙氏一門」流芳百世,三代人出了七個大畫家。趙雍、趙麟、趙彥正名冠一時。王蒙有此外婆,自小耳濡目染,得天獨厚。元仁宗曾將趙孟頫\、管道升及子趙雍的三段書跡裝為卷軸,「命藏之秘書,曰使後世知我朝有一家夫婦父子皆善書也。」趙孟頫\晚年晉升為翰林學士承旨、榮祿大夫,官居從一品,貴傾朝野,但趙孟頫\以宋室後裔而入元為官,依然受擺布而不得施展抱負,常因自慚而心情郁悶,故潛心於書畫以自遣。管道升曾填《漁父詞》數首,勸其歸去。其一曰:「人生貴極是王侯,浮名浮利不自由。爭得似,一扁舟,吟風弄月歸去休!」延祐五年,管道升腳氣病復發,經趙孟頫\多次上書請求,次年四月,方得准送夫人南歸。五月中旬,途經山東臨清,管道升病逝於舟中。三年後,趙也去世。兩人合葬於湖州德清縣東衡山南麓。
值得一提的是《秋深帖》,縱26.9厘米、橫53.3厘米,字共計十八行,全帖為行書,其筆力扎實、體態修長,秀媚圓潤,暢朗勁健。
《秋深帖》整篇文字斷句、起筆不拘一格,結構錯落有致,研讀觀賞之下,每一處的起筆、停頓、運勢,都有其章法,卻又化章法於無形,體現出書法家的藝術技巧達到了爐火純青、出神入化的境界。
這封家書以趙孟頫的妻子管道升的口吻寫道:「道升跪復嬸嬸夫人妝前,道升久不奉字,不勝馳想,秋深漸寒,計惟淑履請安。」 當時季節漸入深秋,書信表達了他們關心長輩的思念。信中還向嬸嬸講述了家裡的親戚往來,「近尊堂太夫人與令侄吉師父,皆在此一再相會,想嬸嬸亦已知之」。
只是在這帖頁末尾的落款,字跡模糊,雖然署了夫人管道升的名字,卻一眼看得出是經過塗改的。
趙孟頫與管夫人感情至深,所以大部分專家認為,《秋深帖》應該是趙孟頫\代替夫人管道升所寫。從字跡上看,《秋深帖》筆體溫和、典雅,正與趙孟頫的行書特點相契合。專家推測,可能是趙孟頫\代夫人回復家信,而他信筆寫來一時忘情,末款署了自己的名字,發覺之後,深愛妻子的趙孟頫覺得屬自己的名字不妥,所以連忙又改了過來。
沈西苓,(1904~1940),原名沈學誠,筆名葉沉,德清人。民國2年〈1913〉隨家遷居杭州。於浙江甲種工業學校畢業後5考取官費生,留學日本。時結識戲劇家秋田雨雀等人,使他在藝術上有所升華。13年,在日本築地小劇場實習美工,17年回國。20年進入電影界,先後在天一、明星等影業公司任職,編導《女性的吶喊》、《鄉愁》、《船家女》、《十字街頭》等影片。26年轉入聯華電影公司。為紀念魯迅,曾計劃把《阿Q正傳》搬上銀幕,但未能如願。接著又將曹禹的《日出》改編成電影。於7月中旬開拍,因「八一三',抗戰爆發而停頓。次年夏,加入中央電影場,任編導委員,拍攝以抗戰為題材的《中華兒女兒編寫電影劇本《神鷹》、《大時代的小人物》。
其間,於民國19年2月和許幸之等人發起組織我國第一個左翼美術團體一一時代美術社。3月,與魯迅等人聯名發起並組織成立中國左翼作家聯盟。22年2月當選為中國電影文化協會執行委員,並擔任宣傳部領導工作。26年7月當選為電影界工作人協會常務理事。次年1月,中華全國電影界抗敵協會成立,當選為第一屆理事。
同時,他又是戲劇運動的倡導者之一。從日本回國後,與夏衍、馮乃超、鄭伯奇等人組織藝術劇組,演出《炭坑夫》、《西線無戰事》等劇。22年參與轟動一時的《怒吼罷,中國!》的聯合演出工作。25年,在夏衍的協助下,將愛爾蘭劇作家西恩·奧凱西的《求諾和孔雀》改編為《醉生夢死》,並親自執導。還積極從事國防戲劇運動,與夏衍、於伶、凌鶴等集體創作《撤退趙家莊》等。抗戰爆發後,又集體執導《保衛蘆溝橋》,在上海蓬萊大戲院演出,轟動全市。其間,還創作了《在烽火中》、《羅店夜戰》等獨幕劇。當上海成為孤島時,他和姊姊沈茲九一道離滬赴漢,後遷居四川,在重慶、成都導演舞台劇《民族萬歲》、《塞上風雲》和《一年間》。
1934年他參與了《女兒經》集錦片的攝制,此後,又編導了《鄉悉》、《船家女》和《十字街頭》。他所編導的影片都不同程序地反映了現實生活,有鮮明的反帝反封建的抗日愛國思想,而且每部影片在表現上都有新意,屬於當時的「新派」導演。他的《十字街頭》和袁牧之導演的《馬路天使》標志著中國左翼電影發展的第一個高峰。沈西苓能編善導,能詩善畫,又會翻譯,是個全才藝術家。
1938年1月,沈西苓曾當選為中華全國電影界抗敵協會理事、中國電影製片廠特約編導。
1940年12月17日病逝重慶,年僅36歲。
3. 趙孟頫妻子的感人詩作是什麼
人生貴極是王侯,浮名浮利不自由。爭得似,一扁舟,吟風弄月歸去休!——管道升《漁父詞》
道升跪復嬸嬸夫人妝前,道升久不奉字,不勝馳想,秋深漸寒,計惟淑履請安。——管道升《秋深帖》
近尊堂太夫人與令侄吉師父,皆在此一再相會,想嬸嬸亦已知之。——管道升《秋深帖》
4. 《我儂詞》的作者管道升的生平如何,一生主要有哪些作品,她該是一位性格如何的女作家
管道升:(1262—1319),字仲姬、瑤姬,元代著名的女性書法家、畫家、詩詞創作家。她自幼聰慧,能詩善畫,1288年(至元二十五年)至京,與趙孟頫認識並成婚。元延佑四年(1317)冊封魏國夫人。延佑五年,管道升腳氣病復發,經趙孟頫多次上書請求,次年四月,方得准送夫人南歸。四月二十五日從大都(今北京)出發,五月十日至山東臨清,延佑六年五月十日管道升病逝於舟中,葬東衡里戲台山(今德清縣洛舍鎮東衡村)。三年後,趙也去世。兩人合葬於湖州德清縣東衡山南麓。
主要作品:她的代表作品為: 《墨竹譜》《水竹圖卷》《秋深帖》《山樓綉佛圖》
書畫作品:她擅畫墨竹、梅、蘭。筆意清絕。又工山水、佛像、詩文書法。
著《墨竹譜》1卷。傳世作品有《水竹圖卷》、《秋深帖》、《山樓綉佛圖》、《長明庵圖》等。她於仁宗皇慶三年畫了一副竹子長卷,畫面上竹枝竹葉千姿百態,栩栩如生,還題有「竹勢撒崩雲觸石,應是瀟湘夜雨時」的詩句。
詩作:
《我儂詞》
《畫竹》
夫君去竹日新栽,竹子成林夫未來。
容貌一衰難再好,不如花落又花開。
《梅花》
雪後枝瓊嫩,霜中玉蕊寒。
前村留不得,移入畫中看。
5. 管道升的人物生平
管道升嫁給趙孟頫的時候,二十八歲。
和夫君一樣,趙家娘子也是開掛的。
她繪了《墨竹譜》,封了魏國夫人,把一大家子管得服服帖帖,生育了九個子女,子女都孝且有才(除了長子幼女夭折)。她死後,趙孟頫在墓誌里寫:「……相伴三十年,如今剩我一人,我真不知道活著還有什麼意思……」
這人生!簡直是贏家中的贏家好么。
但管道升單獨出鏡的時候很少,很少。二十八歲以前關於她的記載,幾乎是空白,二十八歲以後她的名字,都和趙孟頫連在一起。
她嫁了光芒耀目的趙孟頫,究竟,是被這光芒照亮,還是被這光芒掩蓋?
《洛神賦》又名《感甄賦 》,表達的是曹植人神相隔的痛楚與思念。
「其形也,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彷彿兮若輕雲之蔽月,飄颻兮若流風之回雪。」
趙孟頫在臨寫《洛神賦》的時候,他心裡想的是不是神仙管道升?
在秀美絕倫的墨跡下,掩蓋的是一顆放不下的破碎之心。
「自老妻之亡,哀悼痛切,如在醉夢,當是諸幻未離,理自應爾。……
蓋是平生得老妻之助整卅年,一旦哭之,豈特失左右手而已耶!哀痛之極,如何可言?……
卅年陳跡,宛若夢幻……
蓋孟頫與老妻不知前世作何因緣,今世遂成三十年夫婦?又不知因緣如何差別,遂先棄而去?使孟頫棲棲然無所依。今既將半載,痛猶未定……」
三年後,趙孟頫也去世。兩人合葬於湖州德清縣東衡山南麓。
這時候,管道升傳奇的一生才算真正落幕——她與趙孟頫曾在這世間攜手同行,照亮過彼此,成就了彼此。
6. 管仲姬的生平簡介
管道升,字仲姬,一字瑤姬,江蘇青浦(今屬上海)人。南宋景定三年(1262年)生。幼習書畫,篤信佛法。曾手書《金剛經》數十卷,贈名山寺。嫁元代吳興書畫名家趙孟頫為妻,封吳興郡夫人,世稱管夫人。管道升所寫行楷與趙孟頫頗相似,所書《璇璣圖詩》筆法工絕。精於詩。尤擅畫墨竹梅蘭。晴竹新篁,為其首創。元延佑六年(1319年)卒。存世的《水竹圖》等卷,
人物簡介
管道升[1](1262—1319),字仲姬、瑤姬,華亭人(今上海青浦人),又說為德清茅山(今干山
鎮茅山村)人,元代著名的女性書法家、畫家、詩詞創作家。 自幼聰慧,能詩善畫,嫁趙孟頫,元延祐四年(1317)冊封魏國夫人。趙孟頫晚年晉升為翰林學士承旨、榮祿大夫,官居從一品,貴傾朝野,但趙孟頫以宋室後裔而入元為官,依然受擺布而不得施展抱負,常因自慚而心情郁悶,故潛心於書畫以自遣。管道升曾填《漁父詞》數首,勸其歸去。其一曰:「人生貴極是王侯,浮名浮利不自由。爭得似,一扁舟,吟風弄月歸去休!」延祐五年,管道升腳氣病復發,經趙孟頫多次上書請求,次年四月,方得准送夫人南歸。四月二十五日從大都(今北京)出發,五月十日至山東臨清,延祐六年五月十日管道升病逝於舟中,葬東衡里戲台山(今德清縣洛舍鎮東衡村)。三年後,趙也去世。兩人合葬於湖州德清縣東衡山南麓。 管道升相夫教子,傳承書香畫藝,栽培子孫後代,「趙氏一門」流芳百世,三代人出了七個大畫家。趙雍、趙麟、趙彥正名冠一時。王蒙有此外婆,自小耳濡目染,得天獨厚。
生平
管道升,景定三年(1262年),一說1271年(咸淳七年),出生於湖州吳興(今浙江吳興),一 管道升
說德清縣茅山(今屬干山鄉)。天生才資過人,聰明慧敏,性情開朗,儀雅多姿,「翰墨詞章,不學而能」,生而知之的極高天賦,加上長期而全面的、學習,在她的童年和少年時期,打下了堅實的文學基礎,培養了多方面的藝術才能。 1288年(至元二十五年)至京,疑是年與趙孟頫認識並成婚。不知是一見鍾情,還是相互傾慕,使兩位曠世才人相成眷屬,在之後的一生中相互學習、相互促進,同心同德、相敬如賓,既能各自獨立、各有千秋,又能相得益彰、珠聯壁合。她與趙趙孟頫確實是久經考驗的天造地設的絕配。盡管唇齒亦相磨,但充滿和具有全面智慧的她,在與趙孟頫發生摩擦或出現隔膜的時刻,都能游刃有餘地、及時地、甚至是預見性地解除她們之間的危機,維持、甚至以此加深她們之間的關系。中年的她,「玉貌一衰難再好」,長期以來的各種家庭瑣事及社會應酬,將她以前的月華水色消磨殆盡,思想變得更成熟、性情變的暴躁,趙孟頫對婚姻的忠貞便開始動搖,准備且堅持納妾,在這婚姻危機的關鍵時刻,她一不嚴聲厲色、二不依來順受,而是以一種高雅通達而積極嚴肅的態度和情懷作了這首《我儂詞》表達自己的感受: 「你儂我儂,忒煞情多;情多處,熱似火;把一塊泥,捻一個你,塑一個我。將咱兩個一齊打破,用水調和;再捻一個你,再塑一個我。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我與你生同一個衾(qin,念二聲),死同一個槨(guo,念三聲)。」 詞中反映了重塑你我的批評自我批評評的科學態度,也反映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密切命運和家庭責任,成為表達伉伉儷情深意篤千古絕唱。當趙孟頫看到她的這首詞後,不由的被深深地打動了,從此,也就再沒有提過納妾之事。 1289年(至元二十六年),其子趙雍(字仲穆)出生。從趙雍日後的書畫等藝術成就來看,管道升不僅是一位絕代蓋世的才女,溫柔嫻淑的良妻,同樣也是一位循循善誘、言傳身教的慈母。管道升曾在一首《題畫竹》的詩中寫道:「春晴今日又逢晴,閑與兒曹竹下行。春意近來濃幾許,森森稚子日邊生!」借森森竹筍表達母親對兒女的殷切期望。 1317年(延禧四年),元仁宗冊封趙孟頫為魏國公,冊封管道升為魏國夫人,「管夫人」的世稱,即源於此,並因為她的書法成就,與東晉的女書法家衛櫟「衛夫人」,並稱中國歷史上的「書壇兩夫人」。盡管她身為命婦,享受著榮華富貴,但她同狄飛一樣認為「三十功名塵 管道升
與土」,同趙孟頫一樣嚮往「歸去來兮」,她曾在一首《漁父詞》中寫道:「人生貴極是王侯,浮名浮利不自由。爭得似,一扁舟,弄月吟風歸去休。」還有一首《漁父詞》同樣寫道「南望吳興路四千,幾時閑去雲水邊?名與利,付之天,笑把漁竿上畫船。」反映了她嚮往閑逸、自由的清淡生活,淡漠凡俗塵世的功名利祿。 1319年(延禧六年)五月十日,管道升病卒,葬東衛里山(今洛舍鄉東衡村)。趙孟頫為她親筆撰寫了《魏國夫人管氏墓誌》,其中充滿了趙孟頫對其妻的深切懷念和沉痛悼挽,同時也反映了一代文化藝術大家對良知益友、對近乎同等高度的另一位文化藝術大師的崇高敬意和公正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