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中心化長毛象
㈠ 我國最大的猛獁象化石,是什麼地方出土的
1980年,在內蒙古扎賚諾爾煤礦出土了目前中國最大的猛獁象骨骸化石,經過半年多的緊張修復,這個沉睡地下數萬年之久的猛獁象,又雄姿再現。其骨骸化石裝架後高達4.7米,長9米,門齒長達3.1米。據推算,它生前的體重至少在8噸以上,是我國迄今古象化石標本中個體最大的一具,被譽為中國古象中的「巨人」。
其他的你可以看看。
泥河灣盆地
2003年以前,國際學術界都認為,作為歐亞大陸猛獁象演化中最為重要的一個中間環節,草原猛獁象約120萬年前起源於西伯利亞。中國考古專家對河北泥河灣馬圈溝遺址第三文化層出土的猛獁象化石進行研究後提出,中國才是草原猛獁象的起源地,這將草原猛獁象的起源時間向前推了五十萬年左右。
河北泥河灣馬圈溝遺址第三文化層發現古老的猛獁象牙齒化石。
從2001年開始,重慶自然博物館的魏光飈博士和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金昌柱研究員、河北省文物局謝飛研究員等一直在對從河北省泥河灣馬圈溝遺址第三文化層出土的猛獁象化石進行研究,這些化石並不完整,只是幾塊零碎的門齒和臼齒化石,但對於從事古生物研究的專家來說,即便是一顆小小的牙齒,也能透露出上億年前生物的信息。
據魏光飈博士介紹,泥河灣遺址位於河北省張家口市陽原縣桑乾河畔,距北京100多公里,在泥河灣馬圈溝遺址里含有十分豐富的哺乳動物和其它動植物化石,是尋找亞洲最早人類遺跡的重點地區。尤其是馬圈溝遺址第三文化層中發現了很多象類、犀類、鹿類、馬類等動物遺骨。
研究人員對這些門齒和臼齒化石進行仔細研究之後發現,這些門齒化石呈向上向後彎曲並旋卷的形態,完全符合猛獁象門齒特徵,而且從臼齒化石可以看出,齒板排列緊密,數目達18片之多,「根據我們對猛獁象進化過程的了解,從歐亞大陸最初的羅馬尼亞象到後來的長毛猛獁象,它們的臼齒齒板數是不斷增加的,羅馬尼亞象第三臼齒的齒板數不超過10片,南方象第三臼齒的齒板數不超過16片,發展到草原猛獁象,第三臼齒的齒板數已經增加到17片到22片,齒板數最多的是長毛猛獁象,第三臼齒的齒板數不少於20片,最多可以有30片齒板。」魏光飈博士解釋說,「由此可以判定這些牙齒化石來自於一頭體型龐大的草原猛獁象。」
根據地層構造分析,研究者初步推斷草原猛獁象應該起源於中國華北地區。
更令魏光飈博士感到興奮的是,通過對地層構造和古動物群的比較,研究人員初步推測草原猛獁象出沒在我國華北地區的時間應該至少在136萬年以前。在這之前國際學術界普遍承認的觀點是由英國學者Lister提出的———草原猛獁象大約120萬年前起源於西伯利亞東北部。也就是說中國有可能是草原猛獁象的真正起源地。
魏光飈博士做出這一推測的依據是,草原猛獁象化石所在的馬圈溝遺址第三文化層比其旁邊的小長梁遺址地質層位要低12米到20米,根據地層沉積規律,在同一連續沉積剖面上,越高處,沉積物的地質年代越新,在這之前,小長梁地層根據古地磁證據,已經測定其最低層位地質年代為距今136萬年,那麼比它更低的馬圈溝遺址第三文化層的地質年代至少要早於距今136萬年。
馬圈溝遺址第三文化層 ■攝影/本報記者 曲立岩
根據初步研究結果,2003年魏光飈、大阪自然博物館樽野博幸、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金昌柱及河北省文物局謝飛等在日本專業期刊《地球科學》上發表了題為《中國北部早更新世泥河灣組發現世界最早的草原猛獁象標本》的論文,第一次提出草原猛獁象很可能起源於中國華北地區的觀點。
中國學者的學術觀點得到歐洲學者的普遍認可和接受。
魏光飈博士的論文發表後,在歐洲古生物學界引起強烈反響,「在這之後我一直通過E-MAIL和Lister等就草原猛獁象的起源問題進行學術探討。」魏光飈博士對當時的情況還記憶猶新,「論文中的主要學術觀點很快得到以Lister和Sher為代表的歐洲學者的普遍認可和接受。」中國學者在國際猛獁象研究領域首次佔領了一席之地。
研究還在進一步深入,魏光飈博士也一直在等待一個結果,就是通過古地磁測定,最終確定馬圈溝遺址第三文化層的確切地質年代,為他們的草原猛獁象中國起源說提供更嚴密的證據,也能最終確定草原猛獁象在中國的起源時間。
2004年,魏光飈博士及其合作者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國際第四紀》上面再次發表最新研究進展,他推論草原猛獁象很可能是從華北地區一種更為原始的南方象演化而來,而且確定草原猛獁象的成種時間約為200萬年前到150萬年前之間。隨後,以華北為中心,草原猛獁象向西擴散至歐洲,向東擴散至日本,向北擴散至西伯利亞,並在那裡於80萬年前進一步演化成最進步的長毛猛獁象。
草原猛獁象中國起源說得到證實,起源時間向前推進了至少50萬年。
2004年底,魏光飈博士期待的結果終於出來了,中科院朱日祥院士等在《自然》上發表文章,根據古地磁證據,泥河灣馬圈溝遺址中含象類化石地層的地質年代最終確定為166萬年前。這一結論為魏光飈博士等關於草原猛獁象起源時間和地點的判斷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中國研究人員的成果將草原猛獁象的起源時間向前推進了至少50萬年。「對於猛獁象的研究,目前還只是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魏光飈博士在采訪中對記者說。他與中國、日本、歐洲學者的合作研究還在繼續深入進行。
猛獁象研究以歐洲為中心
最早的猛獁象是400多萬年前在非洲東南部起源的。猛獁象最初生存於熱帶、亞熱帶森林環境。300多萬年前猛獁象從非洲向北擴散到歐洲和亞洲,最後經白令陸橋擴散到北美洲。
200多萬年前北半球氣候突然變冷,森林環境也逐漸被開闊的草原環境所取代。為適應變化了的環境,歐亞大陸的猛獁象在經歷了草原猛獁象龐大的體型階段後,進化到長毛猛獁象階段時,個體再次變小。
在2001年之前的超過一個世紀的時間里,國際學術界普遍認為猛獁象從南方象到草原猛獁象,再到最進步的長毛猛獁象的整個演化過程,都是在歐洲連續完成的,然後以歐洲為中心,向亞洲和北美洲擴散。大多數歐美學者都認為,作為歐亞大陸猛獁象世系演化中最為重要的一個中間環節,草原猛獁象大約70萬年前起源於歐洲。
英國倫敦學院大學的Adrian M. Lister,是國際著名猛獁象化石研究學者,2001年他和俄羅斯科學院的Andrei V. Sher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科學》上發表文章,提出了一個新的觀點———草原猛獁象的起源地點是西伯利亞東北部,起源時間約為120萬年前。該論文推翻了在國際學術界流行了上百年的學術觀點。
猛獁這個詞最初來源於俄語,是在西伯利亞發現猛獁骨骼之後才引入英語的。中文裡的猛獁是沿用日本人的譯名。
在所有的猛獁象類中,草原猛獁象是目前已知體型最大的。成年雄性個體站立時肩高達4.5米。據推算,其體重超過10噸。與大多數其他猛獁象一樣,草原猛獁象有一個高而短的頭骨,成螺旋狀扭曲的長的門齒。雄性草原猛獁象的門齒可長達5.2米。與現生象類一樣,草原猛獁象的門齒可用作戰斗時的武器,還可用作挖掘工具,推倒樹木,剝去樹皮和折斷枝條。
㈡ 發現完整的猛獁象遺骸,猛獁象還有可能復活嗎
地球走過漫長的歲月,孕育了無數的生命,許多生物的壽命不像地球那樣悠長,都會迎來死亡,然後埋藏於地球之下。眾所周知,在西伯利亞的永凍土之下,就埋藏著很多史前動物,這些史前動物大多是我們很少見的,比如說猛獁象、長毛犀、洞穴獅等等。猛獁象的居住地原本就在西伯利亞,所以當永凍土逐漸融化的時候,科學家總能在永凍土之下發現猛獁象。根據計算機分析得出,在西伯利亞之中至少埋藏著1500萬頭猛獁象。
㈢ 大象長毛的嗎
長毛象是在陸地上生存過的最大的哺乳動物,它們的鼎盛時期自上一次冰河時代直到100,000年以前,它們的活動范圍橫跨整個北半球。我們常用「長毛象」一詞來形容某種巨大無比的東西,而這正是這些龐然大物的真實寫照,它們重約六到八噸,看起來酷似身披長毛的大象,它們有長長的鼻子和巨大而彎曲的長牙。長毛象的名字來自其粗厚密毛的黃褐色外皮,它由兩個厚層組成,一層是厚皮膚,另一層則是保溫脂肪,它們使長毛象能在寒冷的環境中保持體溫。
現代的大象,無論是非洲象還是印度象,都是長毛象的表兄弟,而犀牛則是它們更遠的親戚。所有這些動物都屬於哺乳綱長鼻目(以長鼻為特徵)象科,它們都是模樣象豬的無長牙半水生動物始祖象的後裔,此目的很多動物後來都進化出長牙。
在長毛象向北遷移的過程中,也許是因為正好趕上了冰河時代的開始,它們變得更適應於寒冷的氣候。它們的耳朵變得更小,外皮變得更厚,並且體毛變得更加濃密,同時,它們的顱骨形狀趨向圓頂以便支撐沉重而彎曲的長牙。目前對長毛象長牙的作用尚未充分了解,但是一般認為其長度(最長達五米)和彎曲的形狀是為了使長毛象能在覓食植物的時候清除地面的雜物。但是,有些進化途徑最後卻走進了死胡同,因為某些動物的的長牙變得過長而且過於笨重。
長毛象的分布 在北半球的很多地方都發現過長毛象的遺骸,而最完整的長毛象遺骸則一直都是西伯利亞的專利。但即使在那裡,自十九世紀以來也只發掘出十二頭完整的長毛象。在北歐經常發現很多化石,特別是在英吉利海峽和北海地區。例如1993年,在英國諾福克西蘭頓海灘的懸崖峭壁上就曾發現過一頭半化石的長毛象。
很在北美應該可以找到長毛象(以及後來的人類)穿越連接北歐亞大陸與美洲的陸橋時所遺留下來的一些化石殘骸。長毛象能向南一直遠行到佛羅里達州,而且這些動物在較溫和的氣候中似乎更加興盛。北美最好的例子是在南達科他州的溫泉地區,那裡是美國最大的長毛象遺骸基地,那裡保存的長毛象大多數為雄性,較合理的解釋是這些成年動物當時尚未尋找配偶,它們聚集在一起並可能互相爭斗,更加可以肯定的是,它們試圖在池塘中尋找植物充飢,結果陷於絕境而死亡。
長毛象與乳齒象的區別
與以往的觀點不同,大象並不是長毛象的後代 - 它們只是長毛象的表親,也就是說,它們與長毛象起源於同一個祖先。雖然它們的祖先相同,都是外形更象豬的始祖象,它們卻是差別非常明顯的兩種動物。乳齒象最早出現,體形更矮,目前發現的最高的乳齒象肩高約有三米。長毛象的典型身高介乎2.3到2.8米之間,也有3.3米高的,類似於非洲象的身高。長毛象的背部從前到後傾斜而下,鼻子有兩個象手指一樣的突起,象牙更長,全身披滿黑色、棕色、紅棕色與黃色的毛發。而十九世紀的發現則顯示,乳齒象的毛發呈棕灰色。
長毛象趣談1、長毛象、大象和犀牛都是生活在3千6百萬年以前的始祖象後裔,長毛象的祖先猛獁屬皇象大約出現於兩百萬年以前,歐洲和北美的長毛象猛獁屬原生象則屬於晚更新世四種主要長毛象中的最後一種。
2、現代大象在進化史上顯然與長毛象有親緣關系,但沒有人知道長毛象更接近印度象還是更接近非洲象。通過分析從長毛象身上得到的纖維組織,可能有助於解答這個問題。
3、雖然大象被認為是無毛動物,但實際上它們身上還是有很多部位長有毛發。長毛象可能開始僅有少許毛發,後來為了適應更寒冷的氣候而長出了更多的毛發。
4、長毛象是典型的食草動物,它們生活在遍布柳樹、冷杉、榛樹和赤楊樹的森林地區,並以地面與池塘中的植物為食。
5、長毛象的身高通常為4到5米,重量為6至8噸。
6、長毛象在10歲到12歲之間達到性成熟,但常常要等二十年後才會有第一次交配。
7、人們可從長毛象的牙齒年輪來推斷其年齡。貝何納布格考察所發現的長毛象年齡為47歲,而長毛象的壽命通常為60歲。
8、有些科學家估計,在西伯利亞寒冷的永久凍土中可能埋葬著一千萬頭長毛象的遺骸。
9、在西伯利亞過去二十五年內所發掘的長毛象中,有兩只是長毛象幼仔(分別為六個月大和三個月大)。
10、最著名的長毛象遺骸研究中心位於俄國聖彼得堡,那裡收藏了許多長毛象的遺骸,是長毛象愛好者的聖地。
長毛象滅絕原因在俄羅斯白令海峽西北部的弗蘭格爾島,一場暴風雪後往往會有一些動物的骨頭露出地面,這其中就有幾千年前滅絕的猛獁的骨頭。由於寒冷延緩了自然腐蝕的過程,有些骨頭保存得相當好,甚至還有骨髓滲出,摸上去油膩膩的。
這些「新鮮」的猛獁骨頭對科學家來說其價值也許要高於一些珍貴的化石,因為從「新鮮」的猛獁骨頭中提取的DNA信息有可能為探討猛獁大規模滅絕的原因提供新的解釋。
人們普遍認為,猛獁的消失與地球氣候變化有關,隨著冰川後退、氣溫上升以及後來出現的乾旱,猛獁無法適應新的生存環境而最終滅亡。但是這種觀點難以解釋一個事實:在以前的氣候變化中,有時氣候突變更為劇烈,猛獁並未滅絕。顯然氣候的變化不是唯一的原因。
一些研究人員發現,人類從亞洲經白令海峽向美洲遷移的時期與猛獁的滅絕時間前後相連,並進而認為人類的狩獵活動造成了猛獁的最終消亡。但考古發現表明,猛獁的聚集地很少有人類活動的痕跡。另一方面,當時( 1.1萬年前)人類的狩獵工具也極其簡單,主要靠石器,圍捕巨大強壯的猛獁是相當冒險的。
《分子生物學與進化》雜志上的一篇研究論文指出,在猛獁的基因片段上發現有病毒DNA,屬於一種內生逆轉錄酶病毒。這種病毒經歷了成千上萬年的繁衍、進化,並仍然存活著,說明它對生物的基因染色體有著重要的影響。這就為解開猛獁消亡之謎展現了新的曙光。在今天此類情形也並不罕見,例如在非洲爆發的埃博拉病毒,具有極強的傳染性,傳染速度很快並且致命,人自身幾乎沒有什麼抵抗能力。
病毒是導致猛獁在地球上絕跡的罪魁禍首嗎?科學家們說,目前還需要做大量的工作探討潛在的致病因子,並且這並不一定就能夠完全解開猛獁的消亡之謎。但是,「我們對滅絕動物了解的越多,我們就越有可能避免將來發生同樣的災難。」
㈣ 猛獁象牙怎麼分等次怎麼分好的壞的
猛獁,古脊椎動物,哺乳綱,長鼻目,真象科。學名真猛獁象,也稱長毛猛獁象,生活在約1萬1千年前。猛獁是韃靼語「地下居住者」的意思,曾經是世界上最大的象。一頭成熟的猛獁,身長達5米,體高約3米,與亞洲象相近,門齒長1.5米左右。與現代象不同,它們並非生活在熱帶或亞熱帶,而是生活在北方嚴寒氣候的一種古哺乳動物。科學家認為,地球上的猛獁是死於突如其來的冰期,使得死亡後的屍體即遭凍結,故未來得及腐爛。又由於千百年來在地穴中受到冰雪的保護掩埋,故能完整地被保存下來。我國東北、山東長島、內蒙古、寧夏等地區曾發現過猛獁的化石,而蘇聯西伯利亞北部及北美的阿拉斯加半島的凍土層中,都曾發現帶有皮肉的完整個體。所以說西伯利亞和阿拉斯加的凍土層中的猛獁牙最好。一些被鐵銅磷酸鹽浸染而呈藍色或綠色的化石象牙,則稱「齒膠磷礦」可作為象牙替代品,材料多進口於西伯利亞。
象牙的挑選要素:
顏色:
象牙有外皮和內皮,出外皮和內皮部分,象牙呈比奶白色略微帶談黃色的顏色,俗稱象牙色,
市場上的象牙製品,往往經過漂白加工,比象牙原牙要顯得更白一些。
猛獁牙因在泥土中埋藏萬年,牙質已經半石化或完全石化。其顏色也略顯灰色,甚至是褐色。
潤度:
猛獁牙屬於半化石狀態,干澀、不通透
象牙,潤、有通透感。
牙紋:
象牙的牙紋的角度大於115°或小於65°;猛獁牙的牙紋角度小於90°。(並非辨別象牙和猛獁牙的關鍵)
牙紋的幾種情況:
通常所說的網紋(菱形紋)位於內皮下面的牙紋粗大明顯且疏,越接近牙心越細越密越不明顯。
牙紋明顯的是外圍,不明顯的是牙心牙尖,有的甚至看不出來牙紋。
象牙越往外圈長得越開,質地越疏鬆,牙的潤度差,網紋、人字紋越明顯。
象牙越靠近牙芯,牙紋越不明顯,質地越緻密,牙的潤度越好。
牙心一般做鐲子之類,牙外圍的邊角料可以做手珠。
好的血牙幾乎看不到牙紋,通透度極好,自然光都能有通透感。
縱向的牙紋,象牙略呈波浪形,故象牙縱向雀絲都是間斷的,有左右錯開。
牙皮:
象牙牙皮可分為外皮(或叫表皮)和內皮。
外皮顧名思義,是象牙最外層的皮。
象牙加工時都要剝去外皮,所以我們購買的圓雕和掛件上看不到。然而在原料象牙上可以看到。
白皮牙牙質疏鬆,罐口較淺。黃皮牙牙紋較粗,罐口較淺。
黑皮牙牙質好,罐口淺,是象牙中最上等的。
白黃黑只是相對的,是既看到的並不是很白、很黃、很黑
長毛由於長時間埋在土中,所以由於石化,故已很難區分外皮和內皮。
通常,長毛的皮色要明顯地比象牙皮深。並且,長毛皮沒有琺琅質。
牙心
象牙的牙心分為:太陽心、芝麻心、糟心。
中心有一小黑點,延伸到牙的管口,為太陽心,上等料。
中心有很多小黑點,為芝麻心,是中等料。
中心一片黑點,為糟心,屬下等料。
㈤ 關於恐龍的問題
酒泉北山地區考古發現目前最小的恐龍化石 2005-10-11 12:54:07
在甘肅酒泉市北山地區,甘肅第三地勘院古生物研究中心專家與酒泉市古生化石保護利用工作組研究人員還發現了酒泉市境內目前最小的恐龍化石,其下頜骨化石僅有3厘米,據此推斷,該恐龍同剛出生的羊羔一般大小。目前,其研究工作正在進一步展開。
化石是研究生命起源、生物進化的直接依據。同時也是地質研究和劃分地層時代的重要依據和博物、自然展館的基礎。甘肅酒泉地區地域遼闊,所產各種古生物化石及分布也較廣,並且有原始生物群較為集中的特點。目前,已勘察清楚的化石有10大類,分別是恐龍類、魚鱉類、鱷類、魚類、哺乳類、鳥類等。
據此次參與考古的專家描述,甘肅酒泉北山地區億年前氣候濕潤,山川秀美,大小湖泊相連,湖水清澈見底,微風吹來,湖面碧波盪漾,魚兒自由自在在水中往來穿梭,湖邊是萋萋芳草,這片區域上的動物和諧相處,過著無憂無慮的恬靜的生活。數千萬年過去了,昔日的湖泊在地殼的強大作用下已經被改變得面目全非,荒山、戈壁、丘陵,似乎已將曾經的這個近乎天堂的世界掩蓋的無影無蹤。
參考資料:http://blog2.eastmoney.com/fdzy,13795.html 最小恐龍化石
回答者: pengliguang - 經理 五級 5-25 20:42
1分米
回答者:gerui20 - 經理 四級 5-25 20:55
有 靈長類在恐龍時代就存在
復原史前生活
在恐龍統治世界的時候,我們的祖先——毛茸茸的小型哺乳動物們生活得並不得意。它們跟體形稍大一點的哺乳動物一起在龐然大物的陰影下小心翼翼地謀生,既要防止被吃掉,還要相互間爭搶小獵物。這種生活一直持續了1億6千萬年,貫穿著恐龍統治世界的全過程。恐龍之間也不完全相安無事,肉食恐龍對素食恐龍也是致命威脅。這樣,哺乳動物一代代聆聽著驚天動地的嘶吼聲, 膽戰心驚地照顧著下一代,看不到出頭之日。
鳥類的霸主時代
6500萬年前,火山活動開始了,頻繁爆發的火山對環境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污染,恐龍和小型哺乳動物的生活環境不再健康。更糟糕的是,受到傷害的不僅是環境,地球本身也遭受了致命性的重創——寬達10公里的隕石突然撞擊地球,短時間內毀滅了所有的森林,恐龍全部滅絕,很多小型哺乳動物也都不復存在,整個世界似乎就此了無生機。
多虧被稱之為我們祖先的小型哺乳動物的身材足夠小,才得以在這場史無前例的浩劫中劫後餘生。 根據化石復原後的模型證明,當時的哺乳動物相當於現在的鼠類那麼大。經過漫長的修復期,到4900萬年前的始新世時期,地球漸漸恢復了元氣,森林重新繁茂, 森林裡已經繁衍出許多珍禽異獸,有鱗爬行類的統治一去不復返。哺乳類適應新世界的速度很快,種類也迅速增多,但體形依然較小,受制於大型危險動物,比如大型鳥類——戈氏鳥。
戈氏鳥是恐鳥的後代,高度和成年男子一樣,體重達到甚至超過半噸,其龐大的體形取代了恐龍,統治著隕石撞擊後的地球。這是史上惟一一次鳥類統治地球。
那是一個鳥吃馬的奇妙世界。現代馬的祖先名為遠古馬,體態嬌小,比貓略大,還沒有發展出蹄,腳上只有四個像蹄的趾頭。由於身體玲瓏,防禦能力較弱,遠古馬的膽子非常小,稍有動靜就向密林深處逃跑。它們一旦被戈氏鳥強壯有力的喙噙住,就會被懸在半空中,在無數次大幅度左右甩動中暈倒或者死去,最後成為鳥食。遠古馬非常喜歡吃發酵的野葡萄,飽食後感官變得遲鈍,更增加了送命的幾率。
霸主戈氏鳥並非處處得意,由於身材的限制,它們只能在樹下做窩、孵蛋。在其外出捕獵的時候,如果小戈氏鳥破殼而出,那勢必不能活著跟它的父母見面。這是一個奇妙的鏈條:最龐大動物的天敵竟是最渺小的動物。戈氏鳥幼鳥的天敵是螞蟻,確切地說是螞蟻的一種——食肉蟻,史上最大的螞蟻之一。食肉蟻成群圍攻小戈氏鳥無毛的身體,喝乾它的鮮血。
哺乳類的迅猛發展
在恐龍統治世界的1億6千萬年中,地球的氣候一直比較穩定。恢復元氣後的地球為哺乳動物提供的氣候不再保持單純的溫暖潮濕,而是變化無常。後來哺乳動物的飛速壯大證明,這對哺乳動物來說是個絕好的消息。如果氣候一直維持不變,那麼將繼續鳥類稱霸的世界。
事實上,哺乳類從來沒有放棄過尋求發展的機會,鳥類統治世界的時候,它們就已經開始了水下生活。有蹄肉食動物演化成游泳高手的過程十分奇妙,松開脊骨、縮小四肢、尾巴改變形狀直至更適合游泳。在鳥類勢力不及的水下,哺乳動物長得非常大,並形成新的物種。 現代鯨魚就是這樣發展來的,它們的始祖遊走鯨就是一種水陸兩棲的大型動物。遊走鯨的先祖是純粹的陸生動物,而它們在水中行動更加靈活。
森林中的陸生哺乳動物也不示弱,盡管它們在鳥類威脅下身體曾經十分微小。從化石中可以看出,青草最早是在3000~4000萬年前開始出現的,並且在出現之後開始四處生長。當時受南極大陸影響,全球雨林大面積縮小,其他生態形勢逐漸增多,許多哺乳動物選擇在森林之外生存,成批遷往平原,進入飛躍發展階段。
當時氣候開始變得乾燥,大陸的中心變成平原,草原越來越廣闊,叢林面積減小。後遷居的哺乳動物在平原上獵捕小動物,身材與日俱增,並且開始奔跑。最主要的是,它們中的一部分逐漸變成食草動物。但僅僅吃草很難生存,於是哺乳動物的演化更增進一步:有些物種開始長出不同用途的牙齒,腿開始增長,得以遷徙到遙遠的草原。巨犀就是這樣發展起來的。我們人類還夠不到它們的腿。 相對應的,獵食動物也分化出來,比如貓科動物。現在體積最大的老虎跟其祖先相比,也只相當於一隻貓。劍齒虎就是史上最大的貓科動物,它們著名的長齒足有20公分。
100萬年前,劍齒虎的種群生活改變了大自然的生態環境,它們從北美洲來到南美洲,統治著南美草原。當時的恐鳥不再佔有優勢,淪為吃劍齒虎殘剩獵物的地位。直到現代人出現之前,恐鳥才滅絕。而劍齒虎一直活到100萬年前,活到世界再次發生劇變,氣候越來越乾冷,它們獵取的大型動物都消失,缺乏食物才滅絕。
冰河世紀
南極大陸越來越冷,覆蓋在大陸之上的冰帽已經成為永久性的,冰層從北極蔓延到整個北半球,進一步改變著氣候模式。終於在250萬年前,地球上的氣候越來越乾冷,進入冰河世紀。這意味著地球和地球上的所有動植物都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在這種極為艱難的生活環境中,脂肪厚的熱帶巨獸們的外表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僅以長毛象為例,它們的耳朵開始縮小,身上長出厚厚的長毛,腿增粗,有效減少熱量散失;它們的長牙變為上翹型,幫助它們清理積雪,搜尋雪下的青草和其他小植物。長毛象最傑出的演化體現在鼻尖上,竟然演化出兩個指頭一樣的觸角,權作掘草的工具。這些變化足以幫助長毛象應付北方的寒冷氣候。長毛牛、巨角鹿等都是進化成功的大型動物。
但這些大自然造就的優勢物種在3萬年前逐漸減少,在大約1萬年前突然全部滅絕。原因何在?答案令我們含羞:是我們的祖先把它們當作獵物獵殺絕種的。
靈長類在恐龍時代就存在,當時為了生存,躲避哺乳動物是其生存的手段。它們是夜行動物,有點像現在的夜猴,在樹上獨居、跳躍、覓食。這是類人猿的始祖。數萬年以後,他們的後代中的一支發展為現在人類的祖先。經過演變發展出個體優勢後,南猿體格開始強壯,腦容量增大,並逐漸離開非洲擴展到全世界。有的到達美洲,與長毛象同期生活,成為尼安德塔人,與動物的關系也發生了改變——他們使用工具和火,獵殺大型哺乳動物。
當然,長毛象等大型哺乳動物的滅絕並不排除另外一個原因:環境突變。在幾十年內,地球氣溫不斷升高,冰河期很快結束,動植物無法迅速演化,不適而終。
㈥ 地球空洞說的離奇事件
特別提示
以下所敘述的內容均無科學依據,僅為傳說與離奇故事。 匹賓矮國王是謝爾爾瑪紐大帝的父親。民間傳說中,這位有名的矮國王曾在古代普魯士的德利魯地方,興建了一座普魯尼亞修道院。1138年,修道院發生了一連串怪異的事件,尤以地底小矮人的出現把事件推上了高潮。
在一連三、四個月中,藏在修道院地下室的葡萄酒都被發現被人偷喝,院長對此大惑不解,也束手無策,因為地下室的大門在晚間都會有修士巡視,確定已經被鎖上,而且地下室四面密封,實在無法進入。
一天早上,院長到地下室巡視,發現葡萄酒瓶被打開,而在酒窖對面的黑暗角落,似乎有東西在蠕動。院長立時高呼「捉小偷,捉小偷!」。結果,小偷被捉住了。令人驚訝的是,那個小偷竟是一個樣貌醜陋,黑皮膚的小矮人!
突然,一個修士吃驚地叫出來:「這┅┅這傢伙是從地底來的!」隨著他手指的方向,眾人在那揭去了一塊石蓋,赫然發現一個地洞的入口,似乎通向很深的地底。當時,所有人都嚇得瞠目結舌,沒有一個人敢下去看個究竟。
後來,院長把這個小矮人帶去見主教。主教一見小矮人就驚叫道:「不行!他是惡魔的部下,快把他趕走!」小偷一聽完這話,就張惶逃往酒窖,回到他的地底世界了。
1770年,當一名隧道工程人員在地底工作時,突然聽到一陣聲響來自大石後面。基於好奇心驅使,工程人員用工具把那大石搬開,在眼前竟然出現一條平滑的石階,似乎是通往地底的深處!
起初,工人以為自己發現了寶藏,打算進去看看,但是當他走到地洞的深處,才發現自己置身於一個很大的石洞中,並有許多巨大機械。當他打開手電筒,就發覺一個頭戴頭巾,身穿奇裝異服的人朝自己方向走來。驚慌之餘,工人轉身,撒足就跑,逃回地面。
後來,工人回去向人證實自己的遭遇時,那地洞己不見了…… 現代的地球物理學家一般認為地球的結構是:地殼、地幔、內部地核、岩漿。然而,半徑六千四百公里的地球內部真是這樣的!美國古代地球研究學家恩·多利魯博士反對這一說法。
恩·多利魯博士提倡「地球空洞說」。根據他的學說,地球的結構是從岩石,熔岩,洞穴和地底道,地下水道,巨大洞穴,重金屬。地球的中心不是岩漿,而是直徑一百六十公里的大空洞。雖然這一學說並沒有大量的實質證據支持,但是仍有不少人相信地球到處都有大地下道的存在。
例如,北美大陸的洛磯山脈,南美的安地斯山脈,以西藏為中心的中亞附近沿岸的卡魯馬魯他,狄利克、歐斯克那等地都有所謂「地下都市」的地下大洞窟存在。
以巨石疊造而成的印加首都:庫斯克曾出現怪盜。每次警方發現怪盜,追捕到城角的地方,怪盜總會像消失在空氣中一樣,逃之夭夭。後來,「怪盜」因在舊傢具店中販賣贓物而被捕。他是一個22歲的高楚人,供出原來城填地下有很多地道,他就藉著那些地道逃走。
後來,有關方面調查所得,確定在庫斯克的聖多明谷寺院的地底,有一條通往玻利維亞,有名的狄瓦那可神殿地下走廊,這條通道甚至可延伸至北方的厄瓜多和墨西哥…… 在人造衛星艾沙7號拍回來的照片中顯示,北極圈附近有一個黑色的部分,有可能就是地底空洞的入口!1968年1月,美國氣象衛星ESSA7拍攝到北極有一個開口洞穴的照片。美國和蘇俄兩個強國都知道這件事,不過由於這是一項高度的國防機密,所以不少國家都被蒙在鼓裡。
地洞說學者威廉理德針對北極探險家藍先的探險記,《北極的任務》中所說的「冰原中的海」(open water)和北向潮流等難解的現象,力證地洞的存在!地球內部熱氣往上噴,漫著霧氣,於是影響到潮流!再者,北極圈上空出現「水雲」(water cloud),空中出現海水等現象都不是海市蜃樓,而是從另一側看地球內部的海所造成的結果!
在極北的西伯利亞各地所發現的長毛象屍體,就是從地球內部的綠洲迷路出來後因氣溫或食物問題而死的。由於地球內部的溫度高,所以在北極的噴口處發現了「動物學上難以解釋」的蝶蛾,蜘蛛等生物。而在最近的南極調查中,也發現了幾個不凍湖。
哥倫比亞和紐約大學文學、哲學博士雷蒙得·巴得納也很支持空洞說。他因研究過理德的著作以及挪威漁夫的記錄,而創立了有名的構造論!在他所涉獵的文獻當中,某位船長的日記給他留下深刻印象:「隨著船蘋接近極地,才發覺到海面呈現某種弧度。繼續向前進時,羅盤針卻顯示一直往南航行,可是我們應該是一直向北前進的羅盤針卻指向反方向的南方。不久,前面出現了巨大的冰山,阻擋了我們的去路,於是我們只好掉頭……」
「北海的弧度」、「指南的羅盤針」……此外,在日記其餘部分也出現「異樣的氣溫出升」等字句,巴得納推測這艘船是從北極的洞穴潛入地球內部的海面。一直向北航行是船長的錯覺,其實船在不知不覺間己從北極邊緣進入了地球的內部,朝南航行,所以羅盤指向南方是理所當然的。
而所謂的海市蜃樓並非因溫度變化而產生的氣象現象,乃是通過往內部的入口所見到的反面風景,所以它是實景。極光現象,神秘火光等其實都是地表空氣引起的惡作劇,可是在極地,類似的現象都是實像,而不是虛像!不論你是否認同巴得納的理論,他的著作已經成為空洞論的經典著作!
1947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不久,美國空軍的巴德少將想嘗試從空中征服南極點的飛行。在這之前,巴德是第一個飛越南極的人。當時,這是一項十分危險的任務,因為沒有衛星的觀測,只有舊式的單引擎飛機,所以巴德要設法保持低飛,才能避開巨大的氣流。
出發當天,萬里無雲,巴德獨自駕著飛機飛向南極點,並不時向基地報告自己的情況……起初一切正常……但是當飛機到達南極點上空時,巴德卻向基地發出一個不可思議的報告:「眼下白色的世界不見了,在我下面是一片寬廣無垠的綠色大地。不是說謊,它絕對不是幻覺或錯覺。那,哦……有兩頭長毛象!不對,是三、四頭,悠悠地在吃草,其他的小動物也在附近跑來跑去,這些真的是我親眼所見!……飛機不穩定……」
後來,巴德還是平安地回到基地。然而美國空軍卻沒有把他的報告發表,因為這報告實在太過瘋狂,而且還可能隱藏了軍事上的珍貴資料……但是這報告卻被泄露,並在報紙的小記上有以下解釋:「巴德少將一定是從南極的入口進入地下,因為老練的飛行員是不會看錯眼下目標的。」值得一提的是,巴德所用的是速度緩慢的螺旋槳引擎飛機,他一定能有充足的俯瞰觀察時間,而不會看錯目標。然而,巴德卻一直對此保持沉默,似乎有難言之隱。
發現這「地下王國」的還有美國的TG石油公司勘查隊。1968年1月,該公司的勘查隊在土耳其西部大洞穴地下270米處的地方,發現有人工修建的地道,它有5米高,1.5米寬,非常光滑。地道形成一個撲朔迷離的地下迷宮。在這地下迷宮里6名勘查隊員突然遇上了一個身高4米的白色巨人,這巨人無聲無息地展現在勘察隊員面前,巨人在手電筒光下閃閃發亮,它力大無窮,手輕輕一推就產生一股很強的力量,把這6名隊員推出洞穴下的深層地道,這樣,他們6人才逃出險情。
㈦ 猛獁的復活進展
美國《大眾科學》網站2011年1月18日報道 題:日本研究人員宣稱計劃在5年內復活長毛猛獁象。
京都大學榮譽退休教授入谷秋良領導的一群日本研究人員已經開始計劃用新的克隆技術復活滅絕已久的長毛猛獁象。這些研究人員希望在5或6年內復活一隻新生的猛獁象。如果成功,它將成為冰河時代以來首隻誕生的猛獁象。
由於猛獁象死亡的時間較近(同恐龍相比),並且它們生活和死亡時的天氣極為寒冷,北極地區留下了很多保存較為完好的猛獁象遺體。過去數年中,人們開始對克隆這種動物產生興趣,但總是遇到各種問題。令人惱火的是,讓猛獁象得以完好保存的因素———冰雪和寒冷的氣溫———同時也使這種動物的DNA遭到極大破壞,給克隆工作造成障礙。
過去,克隆猛獁象的工作已有了一些小的進展,比如對其DN A圖譜的繪制工作已近完成———得益於人們發現,這種動物毛發中的角蛋白使其中的D N A得到相當完好的保存。但是,實際上提取猛獁象冰凍D N A的工作一直都未能取得成功。
然而,去年一項新的進展給猛獁象克隆者帶來了希望。理研發育生物學中心的一名專家研發了一種新的細胞核提取技術。他用這項技術從一隻在同猛獁象最後棲息地相同的溫度環境中冰凍了16年的老鼠身上提取有效DNA。入谷秋良及其團隊根據該技術創造了一種方法,從而成功從猛獁象的卵子中提取了細胞核。這是復活猛獁象過程中最重要的進展。
當然,這不是唯一的障礙。猛獁象的細胞核必須植入去除細胞核的大象卵細胞中,以便培育出擁有猛獁象DNA的胚胎,然後這個胚胎將被植入一頭大象的子宮內。克隆冰凍動物的成功率只有大約30%,而且盡管大象和猛獁象在遺傳學上非常相似,但是引導大象誕下一隻猛獁象將是非常困難的。 針對復活猛獁象問題,科學界有多種不同意見。一直以來,多國科學家致力於猛獁象的研究,並希望有一天能利用現代克隆技術將猛獁象復活。俄羅斯科學家在1989年就著手在西伯利亞建立「侏羅紀公園」,希望重現猛獁象所存在的冰河時期的生態環境,將這里打造成為猛獁象的侏羅紀公園。
2008年,一些科學家稱,他們通過對從一具冰凍的猛獁象骸骨中提取的DNA樣本分析,已破譯了大約3000萬個「字母」的遺傳密碼,盡管這只相當於全部遺傳密碼的1%左右。國際科學家小組成員、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斯蒂芬妮·舒斯特博士在《科學》雜志上宣布了他們最新研究成果。盡管對於猛獁象的復活,質疑聲一直不斷,但是成功破譯猛獁象遺傳密碼顯然已經重新燃起科學家對克隆猛獁象的興趣。
2008年11月20日,英國《每日郵報》報道,美國科學家通過一團猛獁象的毛發,成功破譯出這個史前龐然大物80%的基因組。盡管這是一團毫無光澤的毛發,卻使科學家在復活猛獁象的道路上又向前邁進了一步。
一些研究人員建議使用冰凍猛獁象屍體的皮膚或毛發克隆猛獁象。領導此項研究的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教授斯蒂芬妮·舒斯特博士說:「從理論上講,通過破譯這個基因組,我們可以獲取重要的信息,將來有一天,只要將獨特的猛獁象DNA序列融入現代象的基因組中,這些信息或能幫助其他研究人員復活猛獁象。」
但是,西澳大利亞默多克大學古生物DNA實驗室主任邁克爾·邦斯(MichaelBunce)博士給舒斯特教授潑了一瓢涼水。他說:「掌握某種生物的DNA代碼並不意味著我們可以通過遺傳手段實現重造滅絕生物體的美好願望。」 有科學家指出,復活猛獁象有三大難題:
難題一:提取沒有發生變質和損傷的DNA。科學家若將猛獁象克隆成功,一定要確保從冰凍的猛獁象遺骸中提取完整的DNA,而且DNA要保持原有的活性。但從早已滅絕的猛獁象遺骸上取得的DNA是支離破碎的。想拼湊完整的可能性不大。如果細胞核受到損傷,克隆的可能性就非常小了。
難題二:細胞核移植的技術難題。有了完整的細胞核,接下來就是要找到匹配的卵細胞。可以在現代動物中找到和猛獁象血緣關系最近的近親,比如非洲象。提取雌象的卵細胞,然後把猛獁象的細胞核移植到卵細胞中。只有從活的細胞中取出細胞核,然後再將該細胞核植入去核的卵細胞中,才有可能將猛獁象克隆成功。
難題三:借腹懷胎難以控制排斥反應。新的細胞分裂發育成胚胎後,面臨的問題就是為猛獁象找到合適的代孕媽媽。借腹懷胎面臨的最大難關是如何讓猛獁象胚胎在代孕媽媽子宮內著床、發育直至順利生下猛獁象。對於移植過來的胚胎,母體勢必會產生免疫排斥反應,猛獁象胚胎可能在還沒有形成器官前就被消滅掉。 猛獁象的復活計劃現在看來還只是邁出了一小步,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面臨的困難也非常多。但是如果能通過克隆技術成功復活猛獁象,對於拯救瀕危動物是非常有利的,也是一大突破性進展。有專家稱,克隆技術可能成為瀕危物種延續種族的唯一希望。
2009年,猛獁象巡展負責人透露,日本的專家曾經對皮毛血肉俱全的大卡進行過特殊的掃描:「結果讓人驚訝,大卡腦子里的部分腦幹細胞居然是活躍狀態。」至此,復活猛獁象的計劃不再是個天方夜譚,再次被提到了日程上來。
大約每一個科學迷都會滿懷激動地問:「當我們破譯了全套遺傳信息之後,是不是可以克隆一頭猛獁呢?」
要克隆猛獁,僅知道50%~70%的基因序列是不夠的。不過猛獁毛發樣品豐富,基因測序技術也日漸完善,只要科學家們拿到足夠科研基金,總有一天會破譯出100%的遺傳信息。經過與現存大象基因組的比對,也能最終把基因順序、每條染色體的組成都弄明白。那麼下一步就是依照基因序列,合成DNA,創建染色體。這可不容易,迄今為止科學家合成的最長的DNA也不過含有58萬個鹼基對。猛獁如果和非洲象一樣,含有40多億鹼基對,56條染色體的話,平均下來需要合成的每條DNA大分子將含有近一億對鹼基,比現有紀錄要高出200倍!
合成好遺傳物質後,下面的工作將更為棘手。首先要把所有的染色體包裹成一個細胞核。美國加州大學聖迭戈分校的道格拉斯·福布斯(D ouglassForbes)建議把合成的染色體放入非洲爪蟾 (Xenopus Laevis)的細胞提取物中,科學實驗已經證明,在合適的條件下,染色體能自行組裝成細胞核。那麼,如何把細胞核導入卵子之中呢?首先,要採集卵子就大大不易。且不說大象差不多每4個月才排出一顆卵子,光看看她龐大的身軀,深埋在體表半米之下的卵巢,再加上通向卵巢道路上厚達1.3米、連性交後都不破裂、僅開一小口的產道,就知道要得到這顆卵子有多麼不容易。還好,科學家們發現,可以將死象身上的卵巢組織取下冷凍起來,需要時移植到其他實驗室動物———譬如老鼠——— 身上,加以激素調節,也有可能產生健康的卵子。
最後,科學家們將把在青蛙細胞提取物里組裝好的猛獁細胞核,移植到小老鼠身上生成的大象卵子之中,再通過不可思議的奇妙手術,把這顆受精卵送到大象的子宮內。經過漫長的兩年懷胎,如果一切順利,一頭灰色的亞洲母象將發現自己剛剛生下一頭長著長毛的小小猛獁象。 科學家在西伯利亞地區發現保存非常完好的猛獁「活細胞」,從而為克隆復活猛獁計劃帶來了曙光。
2013年12月,俄羅斯研究人員在西伯利亞永久凍土層中發現保存完好的猛獁身體組織
完美保存的猛獁身體組織有望不久將實現克隆計劃
2013年8月份,一支國際研究小組在俄羅斯東部雅庫特偏遠地區的永久凍土猛獁墓地中發現奇特的物質,俄羅斯東北聯邦大學猛獁博物館主管謝苗-戈里格伊夫稱,發現的物質包括:猛獁軟體脂肪組織、毛發和骨髓。
更為重要的是,這項最新研究還首次發現猛獁「活細胞」,科學家對這些細胞非常感興趣,相比之下冷凍細胞中的DNA已被破壞,克隆工作需要完整的動物DNA結構。這些完好的猛獁組織保存在地下100米深處,很可能在永久凍土地帶中保存已有1萬年以上。
一支國際研究小組認為這些猛獁「活細胞」可用於克隆復活猛獁,同時,這項猛獁考古研究更進一步地增強了來自不同國家科學家之間的合作。這項研究的詳細資料發表在近期出版的科學期刊上。
一位研究小組成員透露稱,明年將在美國國家地理頻道觀看到詳細的相關猛獁紀錄片。倍受爭議的韓國科學家黃禹錫曾表示希望使用猛獁身體組織,據悉,基於2011年在拉普捷夫海發現的猛獁金黃色毛發,黃禹錫曾嘗試克隆一頭1萬年前的幼年猛獁。
倫敦國家歷史博物館的艾德里安-利斯特教授稱,這可能是迄今發現最完整的猛獁屍體。為了發現較為完整的猛獁屍體,尤其是存在著肉體組織、毛發和皮膚,只能在西伯利亞最偏遠地區進行挖掘。
科學家稱兩百萬年前冰河時期猛獁進化自非洲象,它們的體型是現代大象的兩倍,長著較長的獠牙,有利於與掠食者進行搏鬥,還可將冰雪中的草類植物撥挑出來。
大多數猛獁死亡於10000-12000年前,但是科學家發現大約公元前3750年阿拉斯加州仍有倖存的猛獁,最後存活的猛獁生活在遠離西伯利亞海岸的弗蘭格爾島,它們一直存活至公元前1650年。
一種觀點認為,早期人類的捕獵行為和氣候變化結合在一起,最終導致猛獁滅絕。 如果真有一天,一隻小猛獁誕生了,它將如何面對這個世界呢?也許它將在科學研究所的高牆和玻璃窗後度過一生?也許它將望著那些它祖先從未見過的衣冠楚楚的人類發愣?也許它會不甘寂寞,會咆哮、暴躁、困惑、憂郁、試著找尋其他猛獁?也許它會在疾病和孤單中默默死去?
但也許,人們太悲觀了,它或許還是有地方可去。從1989年開始,俄羅斯的科學家塞爾蓋·茲莫夫(SergeyZimov)在西伯利亞東北部的切爾斯基市發起重建「侏羅紀公園」的計劃。在這里一片方圓160公里的土地上,更新世末期的許多植被完好地保留下來。日本和俄羅斯的科學家在過去的幾年中,已經往該地區重新引入了馴鹿、駝鹿、麝香鹿、庫亞特野馬等數種曾與猛獁一起活躍在萬年前的動物。據稱,當該地食草動物的數量和植被分布相對穩定之後,科學家們還打算引進一些大型食肉動物,如西伯利亞虎,以期構建更為完整的生態圈。 美國「國家地理新聞頻道」曾經報道稱,日本基因科學家計劃利用基因技術讓史前生物披毛猛獁象重現世間,並再造一座侏羅紀公園來收容各種「復活」的物種。 猛獁象最早出現在400萬年前的非洲大陸上,披毛猛獁象則主要生活在西伯利亞。冰川期的岩洞壁畫中繪有這種龐然大物,它肩高3.4米,重達7噸。莫斯科生態及進化研究所的猛獁象研究專家安德瑞(A ndreiSher)說:「我們的祖先不但和猛獁象休戚與共,甚至還捕獵它們,這真難以想像。」 目前西伯利亞的永凍層里埋藏著大約1000萬只保存極好的猛獁象遺骸,日本科學家希望可以利用這些猛獁象化石中的生殖組織,在其現代近親印度象體內繁殖,克隆出猛獁象個體,最終實現他們建設一個侏羅紀公園的設想。日本近畿大學的基因工程部主任認為這一方案完全可行。
然而現在最大的挑戰是必須找到能繁衍後代的披毛猛獁象DNA,雖然在人煙稀少的西伯利亞搜尋一個完整的披毛猛獁象細胞好似海底撈針,科學家表示可以利用一種先進的手段,從冰層下的披毛猛獁象遺骸上提取DNA,而且他們已經在北西伯利亞為未來的新生猛獁象找到了一片家園。這個復制出來的古生態公園還能容納巨鹿等其他滅絕的物種。 然而許多專家對這個主意嗤之以鼻,說它科學上行不通,道德上不負責。
「古生物的DNA早就成了碎片,我們現在不可能集齊這成千上萬的碎片來孕育一隻小猛獁象。即使能找到完整的細胞,也不能保證它是健康的,如果基因有錯誤,那就會導致出生缺陷。」英國倫敦學院大學的一位古生物學家說,「而且自然的猛獁象棲息地也不復存在了,復活一個物種使之成為熱門的旅遊景點,這道德嗎?」
㈧ 明珠台以前有個節目是講恐龍的連續劇 那個節目叫什麼
《史前公園》( Prehistoric Park )為英國FremantleMedia公司【與恐龍共舞】原班金製作群最新力作,由國際知名生物探險家奈吉·馬文(Nigel Marven)生動主持,是一部喚醒大眾智識且非常特殊的3D虛擬紀錄片。本片很單純地藉由近似一般常見於Discovery頻道上的生物紀錄片手法,描述生物探險家奈吉重返恐龍尚未滅絕的年代,去補抓即將絕種的恐龍群回到現代飼養於「史前公園」當中。 《史前公園》假設時光機器已經發明完成的年代,因為想要建造一個「史前公園」飼養滅絕生物的計劃,因此由生物探險家奈吉使用此裝備返回過去捕獲恐龍,由於採用紀錄片模式,因此也有很多險象環生的意外情形發生,片中並有史前公園管理長鮑伯以及獸醫蘇珊細心照顧被帶回史前公園照料的恐龍們,因為是從未接觸過的生物,所以也有許多小差錯與研究的經過呈現其中。 本片真正令人玩味的是他們到世界各地取材外拍,將場景模擬到最接近古代恐龍棲息的環境,並讓運鏡宛如真實的紀錄片一般呈現,配合生物知識與編劇的結合,藉由奈吉、鮑伯、蘇珊三人生動的演出許多小狀況,讓觀者產生像是真的在看恐龍的紀錄片錯覺,如:奈吉時常因為一些意外,將不是原訂計劃中要帶回的恐龍送到史前公園,讓鮑伯來不及准備照料飼養的園區;也有因為外型較為近似現今某些生物,而讓鮑伯誤判古生物的照顧方式;還有帶回來的長毛象,在蘇珊細心治療下,健康情形良好卻一直沒有進食,使得奈吉不得不返回遠古去觀察長毛象的生活方式來解決問題……,許多發生的小問題都可以讓觀眾開始跟著參與他們一起思考怎樣解決,並因此自然的了解了遠古生物的一些相關知識,可以說是非常高明的將學問融會於影集當中! 第一集:找尋霸王龍 二:找尋猛獁 三:找小盜龍 四:找劍齒虎 五:抓大型昆蟲 六:抓恐鱷中央台都演過片名:The Future is Wild 中文:未來狂想曲片長:每集25分鍾出品公司:美國Discovery 語言:英文官方網: http://www.es.com/procts/digital_theater/shows/FutureIsWild/ http://www.thefutureiswild.com/ 億年後的地球.多麼奇妙..雖然我們無法親眼看到.但是 Discovery 已為我們奏起了一首激情四射的未來狂想曲.. 這部由Discovery製作的《未來狂想曲》,通過合理的暢想為我們展現了500萬年以後的地球上的生存的動物,它們都是從現有的動物為了適應環境進化而來的。 500萬年後地球再度進入冰河期,向北漂移的非洲大陸與歐洲融為了一體,直布羅陀海峽就此封閉,而地中海因冰河期的雨量匱乏變得乾涸,曾是魚來之鄉的北美洲變成了一片乾旱荒蕪的沙漠…… 第一部 500萬年後 整個斯堪的納維亞半島都被冰丘所覆蓋,而其餘的北歐地區大多數都變成了遼闊的凍原。一年中的絕大部分時間都是氣候異常惡劣的冬季,陽光明媚的夏季轉瞬即逝,只留下匆匆的腳步。向北漂移的非洲在陸與歐洲融為了一體,直布羅陀海峽就此封閉,而地中海因冰河期的雨量匱乏而變得乾涸。在盆地的最深處,坐落著一個含鹽量極高的礁湖,一望無邊的鹽鹼灘的邊緣,以及曾是度假勝地的克利特島和塞普勒斯島上,地表已漸漸從白色變成了灰色。這里成了喀斯特岩溶區——一種石灰岩地貌,深不見底的岩溶溝將其與周圍隔絕。 500萬年後,曾是魚米之鄉的北美洲變成了一片乾旱荒蕪的沙漠。滿眼望去,只剩下綿延2400公里的黃沙和岩石。這里一年到頭都刮著寒冷而強勁的北風,不時掀起陣陣可怕沙塵暴。 全球性的氣溫下降和氣候乾燥,對亞馬遜盆地造成了巨大的影響。昔日繁茂的熱帶雨林,如今已萎縮,僅沿著亞馬遜河呈帶狀分布,大部分地區都已變成乾旱的稀樹大草原。乾旱,意味著經常會發生林火,並且能以極快的速度蔓延到整個草原。然而這里的生命早已進化出獨特的本領,足以適應草原環境,甚至能抵禦林火的侵襲。 凍原憨鰹鯨鳥(Gannetwhale) 兩棲生活的巨型鳥類 但不會飛 雪原秘獸(Snowstalker) 大型動物 毛發濃密而雜亂 從狼獾進化而來 綿毛巨鼠(Shagrats) 外形像羊的嚙齒動物 是雪原秘獸的獵物 沙漠史賓雉(Spinks) 不會飛的鳥 會挖地洞 從鵪鶉進化而來 死神蝙蝠(Deathgleaner) 巨型蝙蝠 外形像禿鷹 以史空雉為食 沙漠鱗鼠(Rattleback) 嚙齒動物 身上有鱗甲 以植物塊莖為食 草原狒禿猴(Babookari) 外形古怪 類似猴子的動物 獵猴鳥(Carakiller) 8英尺高的大鳥 以狒禿猴為食 鱗鼠(Rattleback) 獨居嚙齒動物 全身披甲 能抵擋林火和掠食者 森林史考法豬 野豬的後代 長腿長嘴 葛來肯貂 松貂的後代 以史考法豬為食 隱色蜥蜴 小型蜥蜴 有粘滑而柔軟的頸飾 用於誘捕鹽蠅 第二部 一億年後 一億年後孟加拉灣已經變成一個巨大的近海沼澤。曾經荒無人煙、似乎毫無生命跡象的南極洲大陸,在板塊構造運動的推動下,一直向北漂移,漂到了溫暖的水域。澳洲北移,與亞洲和北美洲合為一體…… 近海沼澤方圓數千公里的范圍里孕育出了獨特的生態系統,它們顯示出各種各樣的適應和進化關系。這里毗鄰赤道,周圍有群山環繞,因此氣候相當炎熱。充沛的雨量使得這里異常潮濕。富含養料的沉積物不斷堆積,令這片沼澤肥沃而富饒,但與此同時,也使這片水域暗不透光。 海平面上升近100米,淹沒了地勢代低窪的地區,一望無際的淺海覆蓋了大部分的陸地。陽光能直接射到海床,從而造就了豐富而活躍的生態系統。雖然和人類時代的珊瑚礁非常相象,但生活在這些生態系統里的都是一些龐然大物。充滿陽光和養料的水域為紅藻進化成全新的礁石生態系統提供了理想的條件。海洋植物第一次開始利用動物來幫助它們繁衍後代,就像數百萬年來鮮花與昆蟲之間的關系一樣。 1億年後,曾經荒無人煙、似乎毫無生命跡象的南極洲大陸,在板快構造運動的推動下,一直向北漂移,漂到了溫暖的水域。南極洲的北部地區如已是茂密的熱帶雨林,其規模和密度絲毫不亞於人類時代的亞馬遜河流域。但此居住的是一批全新的動植物。 1億年後,澳洲北移,與亞洲和北美洲合為一體。大陸之間的陸地受到擠壓,隨後隆起,形成巨大的山脈。新的山脈甚至超越了喜馬拉雅山。在海拔九千多米的高原上,空氣稀薄,氣候惡劣,但仍然有著四季分明的的變化。此時此刻,火山活動越來越頻繁,最終導致全球性的災難——又一次大滅絕。 物種詳細圖文資料 海洋幽靈水母(Oceanphantom) 巨大的水母群 細腿海蛛 海蜘蛛 居住在幽靈水母的體腔內 礁參(Reefglider) 海參的後代 沼澤沼澤章魚(Swampus) 巨大的章魚 喜愛在陸地生活 巨龜(Toratons) 巨大的龜 進化成地球上最大的動物 放電魚(Lurkfish) 外形如電鰻的魚類 能電擊獵物 高原蔚藍追風鳥(Windrunner) 巨型鳥類 有4個翅膀 銀蜘蛛(Silverspider) 巨型蜘蛛 全身金屬色澤 採集種子喂養波格鼠 波格鼠(Poggleseed) 被銀蜘蛛放牧 地球上最後一種哺乳動物 雨林隼蠅(Falconfly) 可怕的巨大昆蟲 從黃蜂進化而來 噴火蟲 以噴火鳥為食的甲蟲 炮台鳥 眼睛長在頭冠上 頭冠能獨立擺動 以捕捉昆蟲為食 噴火鳥 一種蜂鳥 遇到危險時會噴出熾熱的腐蝕性酸液 第三部 兩億年後 兩億年後地球只剩下唯一的一塊大陸,這意味著只有一個海洋——全球洋;大陸中央是漫漫沙漠,晝夜溫差可達50多度…… 全球洋非常廣闊,其中心離最近的海岸也有16000公里之遙。前一次大滅絕將海洋中的生命徹底摧毀。基本上所有的魚類都已不復存在,它們原先佔據的所有生態位都只留下一片空白。 板塊構造力量將所有的大陸合為一體,形成一個單一的超級大陸。大陸中央是漫漫沙漠,晝夜溫差可達50多度。更重要的是,雲層在進入偏遠的內陸前早已被驅散,因此,沙漠可能數百年也不會下雨。那裡的水分全都來自泉水,而這些泉水來源於龐大的石灰岩地下溶洞。 兩億年後,比人類時代的颶風強勁50%的超級颶風終年肆虐於超級大陸的東海岸。然而,位於東南地區的巨型山脈,比安第斯山脈還要高10%,卻造就了一具炎熱的沙漠,其大小和今天的非洲相當。那裡的氣候極其炎熱,那裡的動物不得不學會如何儲存水分,以及如何長途跋涉,找食物。除了造成巨大的破壞之外,超級颶風還為沙漠提供了重要的食物來源。它們定期席捲海洋生物。 在超級大陸的西北角,有一片廣袤繁盛的熱帶雨林綿延數千公里。大氣的全球循環為這里帶來西風帶,降雨總是連綿不絕。由於雨量充沛、空氣充滿二氧化碳和溫暖的全球氣候,這里的森林格外繁榮昌盛,從而孕育了許多千奇百怪的生命形態。生活於此的每位居民都必須能夠適應這里的潮濕環境,只有少數特別的植物才能夠得以生存。青苔經過進化之後直接長成灌木或小樹,森林裡的鳥兒被魚類所取代——各種各樣美麗繽紛的魚類擺動著翅膀在森林裡飛翔... 海洋彩虹魷(Rainbowsquid) 120英尺長的彩色魷魚 滿身觸須 螢光狂鯊(Sharkopath) 最猛的海洋掠食者 依靠光片來獵食和溝通 翼飛魚(Oceanflish) 會飛的魚 銀殼蝦(Silverswimmers) 從蟹幼蟲進化而來的海洋生物 沙漠碰撞蟲(Bumblebeetle) 昆蟲 一生唯一的使命是尋找翼飛魚的殘骸 沙漠跳蟲 >昆蟲 >跳躍>行走> 以植物為食 從蝸牛進化而來 泰拉蟲(Terabyte) 全新的白蟻 沙漠城堡設有空調 捕蟲瓶草(Gardenworm) 食肉植物 以沙漠跳蟲為食 依靠碰撞蟲傳播種子 雨林森林翼飛魚(Oceanflish) 會飛的魚 晚上會頭朝下棲息在高處 滑溜菌(Slithersucker) 掠食性黏菌 沿樹枝生長 誘捕毫無防備的翼飛魚 大王陸魷(Megasquid) 8英尺長的陸地魷魚 棲息森林 重量可與大象媲美 捷樹魷(Squibbons) 身手敏捷的動物 能高速穿梭於枝葉中央台也都演過!
㈨ 猛獁象為何會滅絕
猛獁象滅絕原因主要是環境變化和人類的捕殺。猛獁象以自己整個種群的滅亡標志了第四紀冰川時代的結束。
一、環境變化
氣候變暖,猛獁象被迫向北方遷移,活動區域縮小了,草場植物減少了,使猛獁象得不到足夠的食物,面臨著飢餓的威脅。
猛獁象生長速度緩慢。以現代象為例,從懷孕到產仔需要22個月,猛獁象生活在嚴寒地帶,推測其懷孕期會更長。在人類和猛獸的追殺下,幼象的成活率極低,且被捕殺的數量離現代越近越多,一旦它們的生殖與死亡之間的平衡遭到破壞,其數量就會不可避免地迅速減少直至絕滅。
這是大自然的淘汰規律,並非對猛獁象不公平。新生代的第三紀末期時也發生過類似的情況,當時大量的原始哺乳動物絕滅了,由現代動物的祖先取代了它們。
二、人類捕殺
猛獁象一直是洞穴壁畫的主題,但這是北半球被冰原覆蓋40%時,人類捕殺這些大型動物的第一個證據。研究顯示,一萬年前猛獁象在全面解凍期完全滅絕,而人類的肆意捕殺或許扮演了重要角色。人類與猛獁象同期進化,開始還能與其和平相處,但當進化到新人階段時,人類學會了使用火攻和集體協同作戰去捕殺成群的動物或大型動物,猛獁象就成了主要的狩獵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