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星模式去中心化
『壹』 如何評價《創造101》式的造星模式
《創造101》看似娛樂,但每位小姐姐在娛樂場上的際遇卻教會了我們殘酷社會里的人生道理。林君怡告訴我們選好隊友並肩作戰很重要,楊超越告訴我們第一印象和人設很重要,高秋梓胖虎告訴我們擁有有趣的靈魂很重要,王菊菊姐告訴我們追求夢想,勇敢做自己很重要。在造星產業相當完善發展的韓國,女團的爆紅與沉寂只是曇花一現。更別提那些連出道都沒機會的練習生。當我們對比中韓兩版《創造101》,會發現韓國版,氣氛更壓抑,對她們來說這就是高考,是決定命運的時刻。
『貳』 傑尼斯造星模式能否在國內復制為什麼
想要完全復制傑尼斯的造星模式不太可能成功,因為國內和國外的文化存在差異,消費的群體也不同,完全照搬傑尼斯的造星模式在國內並不適用。
『叄』 呂麗萍飾演的一個叫叔妹小女孩的干媽是什麼電視劇啊
電視劇《誰 為 夢 想 買 單》是成都籍著名導演毛衛寧的最新力作,該劇以質朴的情感打動觀眾。孫海英、呂麗萍深厚的表演功底、對角色朴實自然的詮釋成為該劇一大看點,故事敘述八十年代末,北方小鎮金水河,通過勤勞致 富的個 體 戶們手裡有了閑錢。聰明但是經常好做夢的劉奇思給大夥出了個「錢 生 錢」的好主意……
『肆』 為什麼中國還沒有出現像日韓一樣的超級造星工廠
從2003年的《快樂男聲》開始,一股選秀風潮席捲了整個娛樂圈,接著又有《超級女聲》、《我型我秀》等一系列的選秀節目,很輕松的造就了一批高人氣,高熱度的娛樂明星。突然間讓許多人覺得成為明星並不是那麼遙不可及的事情,一時間無數人湧向眾多的選秀節目
『伍』 為什麼現在的選秀節目選手實力水平「這么差」呢
如今的娛樂圈新人是不斷的佔有著市場,這也使得市場不斷的培養著練習生,不斷的往娛樂圈輸送「流量」,前幾年還好,選秀節目選出的人也沒有太多的大紅大紫。向音樂類節目《中國好聲音》,也是從國外的節目引進的機制,每一季的冠軍選出來過了那段時間也就被人們遺忘。但是還是也有闖出屬於他們自己的一片天地的。比如張碧晨,當時海選的時候一首《她說》驚艷了四位導師,我當時就想她唱的真的是太好了,說不定是冠軍哦。結果她不僅得了冠軍,還越來越出名,讓更多的人認識並認可了她。還有一位冠軍梁博,參加了上一季的歌手,但是也沒有錄幾期就被淘汰了,雖然沒有張碧晨發展的好,但也是讓大多數認識了他。
《青春有你》製作人張藝興說,你們為什麼是這樣,是不是市場太浮躁了?人人都想變成第二個蔡徐坤,人人都想出名。但是個體並不代表整體,有實力還得有運氣和顏值。我們不知道明天會怎樣,所以我們應該努力讓自己變得越來越優秀,越努力,越優秀。社會就是這樣的,只有實力才能更好的展現自己,讓大家認可自己,我們都應該慢慢打磨自己,不能急功近利,不要太浮躁。
『陸』 宋茜與S.M合約到期體面分手,中國明星為何爭相逃離造星工廠
宋茜如今最著名的名字應該是演員,而不是歌手。事實上,當她在2009年首次登台時,她是韓國音樂團體f(x)的隊長。當時,宋茜優雅地微笑著,像一顆璀璨的星星走上舞台,開始了她人生的新旅程。轉眼間十年過去了,當這位不知名的歌手成為一名著名的演員時,少了一點青澀,多了一點知性和沉穩。
從這個角度來看,宋茜和sm直到他們的10年合同到期才離開,這似乎是最體面的分手。然而,從她選擇離開,就足以解釋韓國造星廠存在的諸多問題:收入分配不均、工作時間不規律、明星自由不足。再加上內地交通明星如火如荼的發展背景,誰不想分更多的市場蛋糕?所以即使是撕了臉,也要離開。
為什麼宋茜選擇離開直到合同到期?這也與她自己的個性有關。她給觀眾留下的印象是她理智、溫柔、可愛。如果她離開得太激烈,會對她的人設造成一些傷害。此外,花旦大陸的流量遠小於小鮮肉流量,如果宋茜離開sm這可大樹枝椏,可能會損失更多資源。
『柒』 網紅經濟對大學生消費行為的影響
移動互聯網的發展一日千里, 改變著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信息傳遞方式從單一中心向外按層級傳遞轉變為向多中心、無層級、同步快速傳遞,從「中心化」到「去中心化」給社會系統帶來的沖擊是巨大的,每天都在出現新的可能;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的全面普及無情蠶食著傳統媒體的話語權,新媒體成為獲取資訊的主流人口;傳統行業正在被顛覆,整個社會被推到轉型的十字路口一無論是行業還是個人, 轉型或不轉型不是選擇題,而是答案標準的填空題。不得不進行「自我革命」的時代來了。這也是最好的時代,遍布奇跡。
這也是最好的時代。
原本號令天下的巨頭可能夜之間搖 搖欲墜,被後浪拍死在沙灘上;而名不見經傳的小輩,可能悄然之間異軍突起。平凡人們通過網路成為美妝界紅人、時尚界紅人、讀書界紅人、投資界紅...移動互聯網的爆發式發展帶來了無數機會,消費者主權更是打破了原有的造星方式,大眾用手中的權力尋找屬於自己的偶像。
誰是網紅?
弄明白這個問題,首先要清楚網紅的定義。
狹義上來講, 「 網紅」的定義局限於擁有青春靚麗的外表並善於營銷的年輕女子。她們在各種社交媒體上,通過塑造美好、樂觀、鮮明的個人形象來積累粉絲。發展至今,網紅這個詞本身就帶有人們廣義上講, 微博、微信、博客等社交媒體上,任何以人像為基礎,擁有一定量的社交資產, 且這些資產具備快速變現能力的賬號,都可以叫作「網紅」。
所以在我看來,在網路上具有一定知名度、粉絲數和一定粉絲號召力的人都可以成為網紅。當然,「網紅」和「紅人」具有一定的區別度。從字面上就很好辨認,網紅必是依託網路發展起來的。從范圍上來看,「紅人」包括「網紅」。
因此,大到知名UP主、知名主播、帶貨天王李佳琪,小到某一領域小有名氣的人如優秀的coser、明星大粉都可以算作是網紅。那麼網紅具有什麼特點呢?
網紅標簽化明顯,個性鮮明擁有獨特的個人魅力,具有時下流行的才華,擁有正能量和親和力,還需具有店鋪的發展和經營能力。綜合起來來說,網紅定位鮮明,依靠人格魅力,擁有流量變現的能力。
網紅經濟
網紅經濟作為近幾年的新生事物,卻表現出了強大的生命力。由網紅引流,使流量變現,是最近幾年各大商家營銷的一大方式之一。
提到網紅經濟,就不得不提一下「粉絲經濟」。粉絲經濟由來已久,明星依靠粉絲的忠誠度和強大的購買力,接商演代言等,最終目的都是給委託商家引進「粉絲收入」。因此在網紅經濟中,這個原理同樣適用。
並且網紅經濟有優於明星經濟的兩大優勢——成本較低和風險較低。依託網路,網紅可以保持一定的曝光度保持與粉絲的聯系,顯得更觸手可及,剩下大量的成本。同時,若有意外風險,解約雪藏即可,後續處理沒那麼麻煩,詳情參考半藏森林。
網紅經濟的典例分析
帶貨天王李佳琪雙十一,李佳琦直播間粉雙十一,李佳琦直播間粉絲數量達3683.5萬。直播成為2019年賣貨的新戰場,電商+直播模式創造了千億級的市場。如今電商+直播模式廣為應用。
那麼李佳琪為什麼能獲得如此大的成功呢?首先是敬業精神。做直播以來,李佳琦的身體發生了很多不可逆轉的變化。長期說話讓他患上了嚴重的支氣管炎,一復發就呼吸困難,身邊親近的同事都隨身帶著他的「救命葯」。為了保護嘴唇,他只要不吃飯的時候都會塗厚厚的唇膏,10天不到就能用完-支,每次出國都會一次性買10支囤貨。作為一個湖南人,他放棄了吃過辣的食物、喝白酒,還給嘴唇上了單獨的保險。粉絲有時會勸李佳琦可以用胳膊試色,但李佳琦要求自己為粉絲提供最周到的服務:「一定要試到我的嘴巴上,因為這是我的工作,你沒有必要去因為我的工作而可憐我。我就是因為這個我才能賺錢,這也是我的一部分的收益,對,所以我會跟他們說這個不是你可憐李佳琦的點,對,這是我的工作而已。
首先,獨具一格的直播風格。他的直播看起總是元氣滿滿,很有趣,讓觀看者有了持續觀看的興趣。
其次,他很會把握人們的消費心理,煽動觀看者進行沖動消費。最後,最新的李佳琪+產品代言人合作直播不僅吸引了原本就有觀看直播的人,還吸引了明星粉絲,盡可能挖掘了潛在市場。
最後,潮流化現在的李佳琪可以說無人不知,成為當下年輕人們熱議的人物之一。存在人們為追趕潮流消費的現象。可以說李佳琪在直播界來說,就是一顆搖錢樹。
國風品牌李子柒李子柒是另一個極端。在快節奏的當下,李子柒回歸田園,依靠短視頻網站和微博,製作精緻的視頻,給人以直接的美感。立足點巧妙,文化消費一直是一個重點。而中國文化博大精深,但其實現代人能保留至日常生活的並不多。而中華民族由於歷史原因,具有強大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認同感。此方針對症下葯,正中靶心。
於此同時,她獲得了央視的點贊。對於人們來說,這就意味著官方保證,會對她更趨之若鶩。李子柒與眾不同之處還在於她的紅不局限於國內,甚至火
『捌』 中國娛樂圈和日本娛樂圈有什麼差別
日本娛樂圈整體以電視為核心,重視收視率,口碑和投訴量,所有工作人員和嘉賓對收視率負責,當收視率下降之後,再大牌的節目也會被叫停,而離了電視這個舞台之後,綜藝嘉賓很難生存,所以在日本,電視台節目方的權力很大,非常重視流程式控制制和後期製作。在中國娛樂圈以資本為核心,重視投資方的想法,不重視收視率和觀眾的感受。不重視後期製作,在後期方面的投入很少,而在嘉賓陣容方面的投入巨大,這也是中國藝人收入遠超日本藝人的原因,本來應該分給工作人員的錢分給他們了。
『玖』 內容生態火了 在線音樂也摻進來一腳
豐富泛娛樂資訊、批量入駐音樂自媒體、上線短視頻功能,完成4.0版本升級後,網易雲音樂的泛娛樂內容社區基本成型。
進入2017年之後,圍繞內容的生意變得炙手可熱,有關內容付費的爭論尚未結束,短視頻又成為內容創業者眼中的新風口。音樂作為內容生態的重要一環,因為本身的高門檻,外界一直難以滲透,即便是垂直的音樂類媒體,這幾年也有著式微的趨勢。
以網易雲音樂為代表的在線音樂平台主動擁抱內容平台,或可以看作是一場由內到外的突圍。
驅動在線音樂向內容生態轉型的三個誘因
網易雲音樂並非是唯一一家對內容生態抱有野心的在線音樂平台,蝦米音樂早先就曾在圖文頁和論壇中推薦過圖文內容,QQ音樂至今仍保留著「QQ音樂專欄」,盡管在內容的豐富度方面有些淺嘗輒止的感覺。如今網易雲音樂的主動出擊,以及泛娛樂內容社區的升級,離不開三個原因:
1、得入口者得天下
「佔領入口」是三四年前被提及最多的名詞,佔領入口就相當於佔領了用戶,這是巨頭們搶占入口的最原始動機。從微軟和網景的瀏覽器之戰,到網路、搜狗、搜搜的搜索引擎之戰,再到應用分發、O2O、新聞資訊等等,皆是為了入口。從現在來看,「入口論」似乎有一些過時,但過時的不是入口的價值,而是內容開始取代流量和渠道成為新的入口。
今日頭條對網路的沖擊大概就是內容入口的一個特例,以至於李彥宏在2017年新春內部講話中,說了這樣一句話:「網路從本質上講,最核心的東西還是在做內容的分發。」表現在產品上,不管是PC端、移動端還是手機網路,搜索框下面被網路的資訊流佔領了屏幕,曾經引以為傲的「簡約」不復存在。
原因在於,用戶獲取信息的方式變了,流量和渠道未能帶來隨處可見唾手可得的信息流,反倒是內容主動承擔了這一角色。可以看到網路正在努力將流量引向內容分發,以鞏固「入口」這張王牌。同樣的還有UC瀏覽器,已經不安於工具的本身,轉身成為內容資訊平台。
網易雲音樂想要做的,應該就是通過內容分發來建立自己的入口。隨著互聯網人口紅利的消失,競爭開始偏向於搶奪用戶時間,而內容恰是消耗用戶時間比較多的一種,在線音樂平台已然認識到了這一點。
2、音樂人的自媒體化
整個泛娛樂都在向自媒體轉型,馬東、羅振宇是如此,薛之謙、大張偉等音樂人也是如此。既然傳統媒體的影響力和公信力正在被逐步削弱,唱片公司對分發渠道的掌控力大不如前,音樂人幹嘛不自己去做自媒體呢?
出道十幾年,跌跌撞撞,最後憑借「段子手」的身份火遍大江南北,薛之謙所代表的「歌憑人紅」正在顛覆老一代「人憑歌紅」的造星方式。音樂的天變了,向上是傳統唱片體系的崩塌,向下是音樂人的去中心化。正如薛之謙以微博為據點,藉助一個又一個段子,帶紅自己的音樂作品,引來大批的忠實粉絲,坐享自媒體時代的紅利。音樂的玩法變了是不爭的事實,唱片公司很難再打造周傑倫、陳奕迅這樣的巨星,但音樂的創作門檻也在降低,進入到了「獨立音樂人」時代。
類比來看,獨立音樂人和自媒體不乏一些相似之處,依託社會化媒體召集粉絲,積攢影響力,然後將這份影響力為自己的音樂作品引流,最後嘗試數字專輯、打賞等變現方式。並且能夠在第一時間將作品輸送給對的人,產生意想不到的化學反應。
不過在這個體系中,社會化媒體的價值已經得到驗證,音樂類媒體的資源仍亟待挖掘。網易雲音樂、QQ音樂等此前推出了「動態」功能,意在完善音樂人和聽眾之間的互動,其實也是為了增加音樂人的宣發渠道。網易雲音樂宣稱在新版本中豐富娛樂資訊,似乎有意養成用戶的「動態」使用習慣。
3、短視頻是個大風口
即便沒有上述的兩個原因,但是短視頻的火爆,就足以吸引在線音樂平台積極嘗試。先是今日頭條宣布10億補貼短視頻創業者,隨後騰訊的芒種計劃2.0也宣稱,將有10億現金補貼集中在原創和短視頻內容創作者上。短視頻成就了美拍,也成就了快手,如今正被更多人所覬覦。
在企鵝智酷發布的《2017自媒體趨勢報告》中,內容創業的新趨勢之一就是「短視頻從興起到標配,移動資源消費者對於1-3分鍾視頻的接受度最高,短視頻高速發展的天時地利人和均已具備。」比報告更真實的是實在的成功案例,「2016年中國第一網紅」papi醬就是短視頻內容創業起家的,成功地吸引了1200萬元的投資,其自身身價也上漲到3億元。或許還沒有時間思考短視頻的變現方式,先佔領渠道、吸引流量、打造IP成了短視頻崛起的外因。
那麼,音樂和短視頻到底有什麼關系?YouTube上火爆的短視頻中過半和音樂有關,5分鍾以內的短視頻恰好是一首歌的時間。原因似乎不難理解,短視頻創業者面臨的最大困境便是持續性的原創,音樂便成了一個可以長期挖掘的「金礦」。換位思考來看,即便不能像「一條」、「二更」那樣有趣、有料,音樂類短視頻至少可以做到「每天都有新花樣」。
網易雲音樂的野心很明顯,把垂直化的音樂短視頻吸引到自身這個垂直的「音樂渠道」上來,既補充了自身的短視頻內容,又為內容製作者帶來了大批的優質用戶。不過,網易雲音樂是否會進行一些激勵政策以及未來的走向,現在還不得而知。
當然,在線音樂平台所希冀的是,通過內容社區增加用戶的使用時間並影響用戶的使用習慣,進而製造更多的盈利機會。而這個打算能實現嗎?或者是該怎麼實現。
在線音樂平台的「導購」生意
在線音樂平台目前的盈利模式中,會員、數字專輯、音樂周邊、票務等等,本質上還是在做「導購」的生意。但在現實中,這種盈利模式已經被證明了方向上的正確性,卻也存在這樣或那樣的瓶頸。
想像很多人的聽歌場景,耳機塞進耳朵里,手機塞進口袋裡,聽眾和音樂APP的大部分交互是通過耳朵實現,而不是眼睛和嘴巴。由此導致的結果是,激勵用戶付費的是某首歌需要付費下載或者開通會員以後才能下載。QQ音樂、酷狗音樂、網易雲音樂乃至蝦米音樂,目前的盈利模式多半是會員體系和數字專輯,在盈利方面無疑被束縛了。而要擺脫這種束縛,改變用戶習慣是不二法門,網易雲音樂發力內容入口與此不無關系。
另一方面,音樂資訊在國外的消費鏈條中占據了重要一環,諸如新聞、評論、評分、榜單等充當了「消費引導」的主要角色。而在國內,和傳統內容消費不同的是,在音樂市場的利益版圖中,並未看到音樂媒體的身影,至少音樂資訊的權重被削弱了,這是一個缺口,如今在線音樂平台選擇自己將這個缺口補上。
再則,「導購」是電商領域慣用的盈利模式,但長期浸淫在免費模式中的國內互聯網用戶多少有些水土不服,於是傳統的貼片、廣告植入形式的電商導購在轉化率上並不理想。在線音樂面臨的困境要更為明顯,現有的用戶習慣下,僅憑付費下載的想像空間並不能抵消版權上的費用。況且考慮到用戶體驗,在線音樂平台很難像在線電台那樣在節目前插播十幾秒的語音廣告。也就是說,在線音樂平台需要在內容方面多維度的影響用戶。
事實上,在線音樂玩家們也在進行相關嘗試,網易雲音樂的歌單機制被QQ音樂等競爭對手借鑒,在「動態」中引入音樂資訊業已成為共識。不過,這種從聽到聽和看的習慣轉換絕非是一日之功。甚至說,網易雲音樂提高專欄權重、加入短視頻、引入音樂自媒體的做法在短期內或許不會被競爭對手所借鑒。憑借特有的評論氛圍,網易雲音樂上過半用戶養成了「邊聽歌邊看評論」的習慣,而其他平台的樂評數量和評論氛圍仍然很低,內容生態的門檻仍然很高。
如果網易雲音樂能夠將用戶看評論的習慣向動態、資訊、短視頻等方向延伸,對內容生態的建設是極大的利好,也有利於自身建立起競爭壁壘,甚至改寫國內在線音樂的現有格局。音樂愛好者並不缺少付費的沖動,他們會頻繁的光顧KTV,搶一張演唱會門票,甚至偶爾去一趟live house。在線音樂平台想要抓住這一消費方式,除了苦練內功打通音樂產業鏈,有效的消費引導不可或缺。
從音樂播放工具到在線音樂再到內容生態,寡頭割據下的音樂市場不會缺少一個「變」字,如何與時俱進,如何玩出更多的花樣,將是這個市場持續前進的動力來源。
Alter,互聯網觀察者,長期致力於對智能硬體、雲計算、VR等行業的觀察研究。
『拾』 抖音爆火現象如何頻繁出現
如今的網路時代,有各式各樣的稀奇的事物出現,特別是抖音爆火現象層出不窮,啥樣的怪事,怪物,都層現在手機中,有笑話,跳舞,唱歌,說唱,手工藝,,,,,,多的不要再多了,一般都是健康的,正面的教材,抖音中也可以學到好多知識,懂得些道理,反正我討如今的抖音是感興趣的,抖音中能反映生活中的現實狀況,我覺得抖音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