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算力簡介 » 城市區域去中心化

城市區域去中心化

發布時間: 2022-04-12 11:23:02

『壹』 如何理解城市區域化和區域城市化現象

城市區域指的是一座城市的各個區縣鎮。區域城市化指的是一座以上的城市聯合在一起。

『貳』 蘇州城市化進程的標志是啥

城市化進程的一個重大標志就是去中心化。北京、上海、深圳雖然都是一線城市,但它們之間是有區別的。北京是從中心區逐漸向外擴展的「單核」城市格局,深圳是「多核」城市格局,而上海介於兩者之間。而作為新一線的蘇州從92年的一體兩翼到12年的一核四城,去中心化越來越明顯,這樣多極的模式也會使城市發展更加穩定。(熵越大越穩定)

『叄』 京滬常住人口減少人都去哪兒了

40年來頭一遭!北京上海常住人口減少,人們都去哪兒了?

「長安米貴,居大不易。」

作為中國南北方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北京和上海這兩座國際化大都市一直像磁石一般,吸引著全國各地的人才來這里打拚。他們享受著城市的機遇和繁華,也忍受著大城市的擁堵和污染。

「我在這里活著,也在這里死去」,當年「北漂」汪峰的一句歌詞,唱出了千萬人的心聲。

根據流入人口來源分析,成都和重慶互為最大的新流入常駐人口來源地。除了重慶市以外,成都市其他排名前10的新流入常駐人口來源地均為四川省內部城市。這種區域性中心城市格局的出現,無疑有利於實現全國范圍內人口就近流動的「去中心化」目標。

同時根據《2017第一季度中國城市研究報告》,廣東省依然在全國范圍內吸引著大范圍的人口流入,深圳和廣州市分別在人才吸引力方面排名第一和第三。根據流入人口來源分析,除了廣東非珠三角地區和隔壁的廣西省之外,廣州和深圳還吸引著遙遠的四川、湖北、河北等省份的人口流入。

對於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來說,除了北京和上海之外,如果能打造更多經濟發展中心,疏解特大城市的人口壓力,無疑是一件利國利民的大事。

『肆』 哪位高人能較具體的分析一下安徽的經濟發展概況及趨勢

致安徽經濟發展的十點建議!

2010年1月12日,國務院批准實施《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規劃》。被國家冷落三十年的安徽終於第一次上升為國家戰略發展,在21世紀第一個十年即將結束的時代,安徽終於迎來大發展的機遇,《皖江城市帶承接轉移示範區規劃》國家給安徽制定戰略定位發展如下:

一、規劃范圍: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規劃范圍為安徽省長江流域,主要包括合肥、蕪湖、馬鞍山、銅陵、安慶、池州、巢湖、滁州、宣城九市全境和六安市的舒城縣、金安區,共59個縣(市、區),輻射安徽全省,對接長三角地區。2008年規劃區人口3058萬人,地區生產總值58l8億元,分別占安徽省的45%和66%。《規劃》提出,到2015年,示範區經濟總量大幅提高,地區生產總值比2008年翻一番以上,城鎮化率達到55%,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0%以上;開放合作不斷加強,城鄉居民收入大幅增加,基本公共服務水平明顯提高;人居環境更加良好,長江、巢湖水質改善。到2020年,示範區主導產業核心競爭力明顯增強,自主創新水平居全國前列,生態環境優美,與長三角分工合作、優勢互補、一體化發展,成為安徽乃至全國最具影響力的城市帶。

二、產業空間格局: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將構建「一軸雙核兩翼」的產業空間格局,「一軸」包括安慶、池州、銅陵、巢湖、蕪湖、馬鞍山6個沿江市,這是承接產業轉移的主軸線;「雙核」指合肥、蕪湖,這是我省目前乃至今後一個時期經濟發展最具活力和潛力的兩大增長極,是承接產業轉移的核心區域;「兩翼」包括滁州和宣城市,著力打造承接沿海地區特別是長三角產業專業的前沿地帶。

三、產業承接發展重點:圍繞產業升級和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積極吸納資本、技術、人才、品牌等要素,明確了皖江城市帶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的方向。重點從振興裝備製造業,加快提升原材料產業,加速壯大輕紡產業,著力培育高技術產業,積極發展與長三角聯系緊密的現代服務業,建設現代農業等方面提出了產業承接發展的重點。

如今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上升為國家戰略,正處於全面轉型,跨越發展,厚積薄發,加速崛起的新時期,安徽迎來大發展時刻,沉睡多年戰略定位徘徊不前的安徽終於有了明確清晰的發展方向,安徽正處於厚積薄發,加速崛起的階段,不可否認,安徽仍然是不發達地區,仍有諸多制約安徽大發展的因素,安徽大發展應具備以下十點建議:

1、打造廉潔高效具備現代服務意識的政府

省內官場浮誇風、「假、大、空」十分盛行,實干作風非常薄弱,貪腐前仆後繼,買官賣官、官場裙帶風、家族化盛行 ;需要花很大力氣改善和鐵腕清除官場跑官買官不作為等萎靡作風,鏟除亂作為官員,展示安徽新形象,打造小政府、大社會,比發達地區更高效率的辦事服務意識和思維模式。

2、推行能者上、平者讓、庸者下的政策,積極吸納人才的戰略

一份網上統計資料顯示:安徽對高校畢業生吸納能力太弱,上海、江蘇、浙江、廣東、北京、山東等省市,是接納安徽畢業生主要流向地區。尤其是博士生和碩士生,流出率竟分別達到了78.73%和79.30%」。

21世紀大發展的前提就是人才戰略,在全球WEB2.0時代, 落後地區尋求大發展,必須擁有比發達地區更加先進的思想觀念和思維理念,清除與時代發展脫節的年齡偏大公職人員,積極推行吸納人才戰略,突破一切阻力,向全國公開招賢納士,推行能者上、平者讓、庸者下的政策,開動和引導政府和民間一切力量與智慧千方百計找差距、尋思路、重民生、求發展,安徽大發展更需要詹夏來這樣實干型的領頭人。

3、創造穩定透明的法律環境,

建立公平、透明的制度環境,開展打擊權力尋租活動,嚴肅懲處違法、違規、違紀的政府機構或政府公務人員個人的征斂、收繳行為,使政府的分配行為與其行政職能相對應,抑制腐敗的孳生。逐步減少和淡化行政部門的權力,使其權力行為轉變為服務行為。要加強對公職人員的制度約束。

建立積極穩定透明的法律環境中,更能為現代商業社會體系服務。使軟環境得到很大改善,成為地區軟實力的代表。

4、建立皖南旅遊區

以合肥為中心的高速和高鐵正在建立,而兩山一湖(黃山、九華山、太平湖)的這片中國最豐富的皖南旅遊區通向長三角中心城市交通依然不完善,應盡早聯合蘇浙滬向國家申請立項滬蕪城際鐵路,(上海-湖州-廣德-宣城-蕪湖,約260公里,這條城際鐵路並與寧杭、寧安城際鐵路相連),同時在滬蕪城際鐵路廣德段擴建至黃山的快速鐵路支線(廣德-寧國-績溪-黃山),把皖南最豐富的旅遊區(黃山、池州、宣城)建設成為上海、南京、杭州三極品字形經濟區域中心1-2小時交通圈,從而皖南地區與長三角中心城市步入」同城效應」時代;

從城市區域化發展來看主要表現為集聚→中心化→擴散→中心城市→重新集聚→擴散→城市群的演化路徑,因此,皖南旅遊區與上海、南京、杭州城市群處在1-2小時交通圈內,正處於城市區域發展的「重新集聚」階段,因此,城市圈的發展的前提必定是更快捷的交通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地理空間的縮短必定帶來深層次的多重互動,從而更易接受來自上海、南京、杭州等長三角城市強大的輻射功能,人流、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的相互交往的「集聚效應」作用,同時,交通的便利更能向長三角展示燦爛的徽文化、文房四寶、徽派建築、徽學、徽墨等中國旅遊資源最豐富的地區.。

5、建造文化搭台,經濟唱戲的平台

安徽擁有眾多的文化資源,名人故里數不勝數、燦爛的徽文化、悅耳動聽的黃梅戲;特別是僅次於京劇的黃梅戲,因官僚主義排擠人才的多種因素,黃梅戲如今已下滑到青黃不接、後繼無人的凋零狀態!相對於昆劇成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今年世博會大放異彩,黃梅戲已經在文化產業中已經邊緣化了。

振興文化產業,大力清除省內官僚主義,特別是鏟除「假、大、空」者,切勿讓外行人領導內行人,真正讓內行的人負責文化產業,吸收大批優秀人才,大力宣傳和推廣徽文化,特別是在當今誠信普遍缺失的現代商業社會里,更應推介徽商的「誠信、戒欺」的精神。積極通過圖書、音像、影視、傳媒、演藝、網路等各種平台推廣安徽的文化產業資源,為經濟發展起到橋梁的作用。

6、跨越式發展:避免「先污染,後治理」模式

安徽發展最快的縣---廣德,因其毗鄰江浙兩省,吸引長三角投資最多的縣,經濟發展快速,引人矚目,但由於著重GDP,引進了化工、紡織印染等高能耗高污染企業,甚至連個污水處理廠都沒有,廣德縣的空氣質量明顯比省內周邊縣市差。

走跨越式發展是沿襲過去「先發展,後治理」的老路,以低價賣土地承接和引進長三角被攆走的淘汰污染高耗能企業,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獲得短期發展,創造官員政績GDP,還是著眼長遠,只有另闢蹊徑;發展經濟和周邊區域比拼GDP污染環境非明智之舉,揚長避短,走比較優勢戰略發展道路,在相對生態環境良好,勞動力成本較低下尋求突破,必須以目前尚未環境被污染的情況下,著重生態環境建設,引進無污染的輕工業企業,打造長三角生態休閑後花園,以尊重和維護自然為前提,以人為本,走自然、人與社會和諧共生為宗旨,走可持續、和諧發展道路。

7、土地開發過程中維護農民的利益,避免暴力拆遷

皖江城市帶承接轉移示範區的興起,外來投資者特別是長三角投資者紛至沓來,地方政府紛紛建立開發區、工業園吸引外資,低價徵用農民土地,拆除農民房子,甚至對農民抵制非法徵用農民土地採取抓捕、打人、拘留都暴力手段等情況屢見不鮮。

在這網路大爆炸的時代,采此手段只能為地方抹黑。在地方發展經濟過程中,徵用土地和拆遷房屋應積極與農民協商溝通,按照法律補償標准規定賠償失地農民,並給農民辦理社保,或者以農民土地作為股份入股當地開發區,參與當地分紅,避免暴力行為,與民友好協商,才是和諧社會的基本原則。

8、建立開明、開放的言論環境,積極應對公共危機事件的處理

中安在線旗下的中安論壇對於針砭時弊的文章往往採取封帖和刪除,對發帖者ID進行封殺,合肥論壇對批評時政的帖子也多有限制,從某種意義透示了安徽網路輿論的自我封閉,也揭示了省內論壇在全國無任何影響力。

批評時政、針砭時弊、建言獻策,其實都是發帖者對家鄉的關心與關注,對一些黑暗現象和亂作為現象進行曝光,對地區發展提出自己的思路,需要論壇管理員引導得當,並不是一刪了之。

對突發事件及公共危機事件處理,切勿對網路民意置之不理,充耳不聞,在人類文明政府的最基本的底線基礎上,應以積極的態度應對突發事件。然而省內官員「假、大、空」盛行,也無任何個性官員有開明、開放的實際舉動和言論。

在WEB2.0時代,更需要開明、開放的環境,官民互動,廣開民智,調動人民群眾積極參與社會公共事務。

9、大力建設好公路交通等基礎設施

「汽車跳,安徽到」!「到了安徽,年年修路,就是路修不好」!這是外省人對安徽公路的評價,也正是安徽公路的真實寫照,也令每一個皖省人蒙羞。特別是同時與江蘇浙江兩個最發達省份接壤的宣城地區,其境內318國道坑坑窪窪,坐車就像坐搖窩子車,蹦蹦跳跳,把人五臟六腑都要顛出來。

要想富,先修路,修好路,這是任何地方發展經濟必備的前提;成功的人士找方法,失敗的人士找借口;看不到的差距就是最大的差距,看不到危機就是最大的危機;安徽交通部門應深刻檢討和反省「豆腐渣」公路形成的原因,不能老拿與發達有差距的借口來搪塞,否則就是安徽發展的絆腳石和罪人。

建設好質量優良的公路和路邊具有生態綠化帶,是吸引外來投資者的必備條件。

10、 加大扶持本省民營企業的力度,爭創知名品牌

綜觀省內沒有一家民營企業在全國叫得響,更無中國知名品牌;其深層的原因是官場肉食者對民營企業抑制限制以及「吃、拿、卡、要」等等的竭澤而漁的政策大行其道.

作為國企的奇瑞汽車的輝煌跟當時的蕪湖市委書記詹夏來實干作風密不可分,正是由於詹的汽車夢和他務實的作風,奇瑞成了中國三大民族汽車品牌之一,詹是安徽省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最實乾的官員。

創造寬廣、寬容、寬厚的良好環境,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和金融方面扶持支持引導的開明政策,積極引導全民創業,民營經濟將成為一支重要的經濟力量。

關於霍山縣域經濟發展的調查

圍繞新形勢下如何加快縣域經濟發展,我們最近對霍山縣作了一次調研,感到這個縣發展經濟的路子和經驗值得重視和總結,由此也對加快全省縣域經濟發展作了一些思考。

(一)霍山縣是一個典型的山區、庫區和老區縣,區位比較閉塞,資源也很有限,先天條件並不優越,但經過多年的探索,形成了一條很有特色的發展路子,成為全省縣域經濟發展的一個典型,引起廣泛關注。通過座談和考察,印象比較深的有五點:第一,面對宏觀環境和經濟周期變化,各地經濟發展多數經歷過起伏,但霍山經濟始終保持穩定健康的發展態勢。1990年—2004年14年間,全縣GDP年均增長13.7%,高於全省縣域同期平均增速2.2個百分點。第二,霍山曾是典型的山區農業縣,目前工業主導型的經濟增長格局相當突出。1989年,該縣工業增加值僅占生產總值的24%,去年高達53%,居全省各縣之首;2004年,全縣財政收入63%來自工業稅收。第三,作為一個深處大別山區的邊緣小縣,外向型經濟已形成一定的氣候。霍山大興開放之風,形成了人人談開放、舉縣抓招商的良好氛圍。2004年,全縣出口創匯5047萬美元,位居全省縣級前3強。第四,面對宏觀調控和各種要素制約,霍山的園區經濟仍然辦得紅紅火火。該縣工業園區創建於2002年,短短兩年多時間,入園企業20家,其中有16家企業、26個項目是在宏觀調控之後進入園區的。第五,霍山的發展不只是工業經濟一枝獨秀,而是呈現出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生動局面。他們注重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注重生態環境的保護和建設,明確提出,「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污染不進霍山」,「打基礎、管長遠的工作多做,勞民傷財的事堅決不幹」。經過多年的努力,他們打造了在全國叫得響的四張「名片」:全國生態建設示範縣、全國社會治安模範縣、全國文明村鎮先進縣、浙商最佳投資城市。

(二)在同樣的宏觀環境下為什麼基礎條件並不優越的霍山縣能夠突破局限、加快發展?通過調研,感到最根本的有三條:

一是霍山縣在發展過程中較好地堅持了解放思想、與時俱進,不斷地賦予解放思想以新的內涵和實際內容。在他們看來,對於一個信息比較閉塞、市場化進程起步較晚的山區縣,思想的解放、觀念的更新是具有決定性的先導力量,必須緊抓不放。為此,他們在提出每一個發展思路和戰略部署前後,都要進行深入細致的思想發動工作。在「工業富縣」戰略初提之時,縣委、縣政府先後組織黨政幹部、企業家等不同層次的代表「四上寧國」,連續開展幾輪思想大討論,形成了共識,使工業強縣戰略在全縣牢固生根。從一定意義上講,霍山發展的過程就是與時俱進、解放思想的過程,是從認知到實踐、由精神變物質的過程。

二是霍山縣在發展中抓住了能人興縣這個關鍵,培育了一批高素質的市場主體,形成了經濟社會發展的內生力量。他們善於發現和利用市場經濟的先知先覺者,注重發揮鄉土能人的作用,鼓勵黨政機關中懂管理、善經營的人才到企業發展,催生了一批企業家梯隊和高素質企業群體,帶動了各類市場主體的發育。為營造能人創業和企業家成長的良好環境,他們注重集中力量扶持大戶,注重資源配置向能人和優秀企業家集中,對有貢獻的企業家經濟上給實惠、政治上給地位,促進企業資本積累的進程,激發企業家創業和發展的積極性。從1992年開始,霍山縣就對年納稅百萬元以上的企業家,按納稅額的1%給予獎勵,產生了很大的激勵效應。突出「人」的作用還表現在幹部隊伍建設上,他們有明確的用人導向,真正把懂經濟的幹部充實到經濟主戰場,讓能幹事的人有舞台。特別是霍山有著良好的包容環境,外面的優秀幹部來得多、扎得下根,並影響和帶動了本土幹部的成長。

三是霍山縣較好處理了政府與企業、政府與市場的關系,走上了「政府創造環境,社會發展經濟」的良性循環。作為縣一級,霍山和多數地方一樣,有著自己的優勢和特色,也面臨調控手段和要素資源不足的制約。霍山縣能夠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充分發揮政府的導向作用,營造出加快發展的良好氛圍和環境。當地的企業和群眾反映,霍山黨政幹部的心思和精力是用在發展、用在經濟建設上的。大家的興奮點不在於位子和帽子,而在於怎麼把工作干好、把經濟抓上去;工作的著力點也不是放在怎麼抓權、怎麼管企業上,而是真心實意為企業辦實事、解難事,為市場主體提供優質服務。

霍山的經驗當然不只這些,放在全省來看,最值得總結的一條,就是他們能把看明白、想明白的事干明白。對於縣域經濟發展,很多縣都不乏好的想法和思路,很多人都能看清楚、說清楚,但怎麼把思路轉化為行動,把看明白、想明白的事真正做明白,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霍山的可貴之處,在於他們對認準的事,就一以貫之、堅定不移地去干,不走神,不翻燒餅;在於他們對於決策部署的落實有著很強的執行力,做到方向明確、措施具體,能夠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統籌各種手段和資源,做到政令暢通、執行到位。從工業富縣的提出,到山口經濟的推進,再到園區經濟的發展;從提出思路,到形成共識,再到做出成效,從霍山的發展軌跡中,我們看到了一種求真務實的精神,一種鍥而不舍的作風,一種上下同心的合力,一種運作資源的能力。更可貴的是,霍山的經濟發展是一場「接力賽」,而這種「接力賽」源於領導班子的相對穩定。在霍山,人們經常提到的幾屆縣委、縣政府負責同志,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任職時間都比較長,都有從副職到正職、從政府到黨委這樣一個經歷;而且,在霍山,歷任領導一屆繼承一屆,一屆發展一屆,做到了繼承性與創新性的統一,正是這樣一種風氣和傳統,使該縣發展少了折騰,形成了越干越會干、越干越明白的良性循環。

(三)霍山的經驗表明,加快縣域經濟發展,起主導作用的還是縣一級自身。只要各縣充分發揮主動性和創造性,總能找到適合本地實際的路子和辦法。調研發現,霍山發展也面臨一些自身難以解決的、帶有共性的矛盾和問題。比如,作為一個地處偏僻的人口和資源小縣,霍山縣不論是經濟規模還是經濟素質,要實現新的突破,壓力很大。盡管霍山工業發展啟動較早,形成了一定的先行優勢,但由於山區縣地理區位的先天不足,要素供給和配套環境相對薄弱,發展容量較為有限,一方面,縣里要千方百計促進企業做大做強;另一方面,縣域的弱小功能又難以承載大企業的需求,成長起來的優勢企業不得不走出去尋求更大發展空間,縣域面臨「做大」與「留大」的兩難局面。同時,金融服務薄弱的問題在霍山很突出,每年通過招商引來的資金還抵不上存款外流的數量。此外,縣里對縣域功能缺失問題反映也比較強烈,感到上面管得還是多了一些,縣級政府事權、財權和管理權不統一的矛盾對工作鉗制較大。

(四)縣域興則全省興。霍山發展的經驗和面臨的問題,很多方面值得我們深入思考,從中可以得出一些具有普遍意義的啟示。

第一,加快縣域經濟發展,必須樹立正確的導向。我省縣域經濟整體基礎還較為薄弱,要全面振興縣域經濟,需要有加快發展、迎頭趕上的決心,更要有堅持不懈、長期作戰的思想。首先,要以科學的發展觀和正確的政績觀統領縣域經濟發展。應當充分尊重縣域經濟發展的內在規律,循序漸進推動發展,形成有利於縣域經濟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正確導向。一方面,在上對下的指導上,省、市要為縣一級創造更為寬松的環境,形成一個有利於縣級幹部從長計議的預期,引導縣一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多做強基固本的事情上,放在多做打基礎、管長遠的工作上;另一方面,縣一級自身尤其是領導團隊,要進一步強化統馭力、執行力和轉化力,對認準的發展路子,堅定不移、一以貫之抓落實,把好的思路轉化為好的發展績效,真正把看明白、想明白的事干明白。其次,正確的導向需要科學的激勵機制。在激勵和支持政策上,實行分類指導、區別對待,對發展相對薄弱地區,重點支持他們做一些打基礎的事情;對發展相對較好的地區,則支持他們更快、更好發展,發揮倍增效應,形成縣域經濟的排頭兵和甲級隊;獎勵政策必須打破「平均用力」現象,比如,對經濟強縣,應當在體制上賦予他們更大的自主權,使其管理幅度和深度與經濟擴張的能力相匹配;獎勵的方式也要改革,比如對辦得好的園區,可以獎勵用地指標,或在園區建設引導資金上予以傾斜等。其三,正確的發展導向說到底是用人導向問題。縣域經濟發展,關鍵在人,關鍵在選好、用好黨政主要領導。要強化任期觀念,處理好乾部提拔與穩定任期的關系,避免領導幹部過快流動,影響縣域經濟持續穩定發展。同時,加大幹部「雙向」交流的力度,選擇一批視野開闊、熟悉經濟、作風務實的省、市年輕幹部到縣一級任職,同時選拔一批縣直和鄉鎮幹部到省、市機關和發達地區鍛煉。

第二,加快縣域經濟發展,必須找准方向和突破口。縣域經濟必須走特色發展之路。不管各縣情況如何差異,加快工業化是基本取向。抓住工業化這個主要矛盾,縣域經濟的其它諸多派生矛盾也就迎刃而解,霍山的成功之處就在於此。當然,工業化途徑可能有所不同,有的是優先發展加工製造業,有的則從農業產業化入手,而有的可能先從三產突破,但無論如何,工業化是不可逾越的階段。在這個過程中,要加速工業向園區集中、資本向能人集中、人口向城鎮集中,把工業化與市場化更好地結合起來,把工業化與城鎮化更好地結合起來。當前,特別要在兩個方面尋求突破:一是要在開放型經濟上突破。通過外向型經濟,可以植入先進的觀念、技術、人才等稀缺要素,有效突破縣域工業化的瓶頸約束,實現工業的快速擴張。要進一步強化開放的觀念、市場配置資源的意識,全力推進東向發展戰略,把招商引資和開放型經濟作為推進工業化的主要途徑來抓。二是要在工業園區上突破。越是在宏觀調控趨緊的情況下,越是要大力發展工業園區,決不能有絲毫的猶豫和退縮。要把招商引資與發展園區工業更好結合起來,注重圍繞主導產業和骨幹企業,強化產業鏈招商,引導關聯企業進園區,促進企業集群化發展。

第三,加快縣域經濟發展,必須著力培育內生力量。要著力培育內生力量,讓一切有利於創業的思想活躍起來,把各類創業主體激活起來,使一切領域的創業潛能釋放出來。首先,要培育市場主體。大力發展民營經濟,創造適宜民營企業發展的氣候,拿出實實在在的舉措,支持民營企業做大做強,讓民營經濟唱主角。其次,要加快成長一批能人和企業家。目前我省縣域不少企業家存在著素質不高、「小富即安」等問題,有的缺乏職業企業家精神、「官本位」意識還比較濃。必須加大引進、培養和開發力度,創造一個有利於能人和企業家成長發展的良好環境,讓想創業的能人和企業家成就夢想。

第四,加快縣域經濟發展,必須有效化解要素瓶頸約束。重點是三個方面:一是金融支撐體系問題。在繼續加強與國家有關銀行的合作、爭取更多支持的同時,當務之急是加快地方金融的發展。要發掘民間資本的力量,引導、鼓勵、支持縣域民間資本發展縣域金融組織和資本市場。二是人才保障問題。要樹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人才觀念,鼓勵有實力的企業「走出去」,通過在大中城市設立窗口或建立研發基地等形式,搭建吸引外地優秀人才的平台。各縣可以依託縣級職業技術學校等教學設施,圍繞企業用工需求,組織開展農民職業技能培訓。三是土地供應問題。省里應當在堅持「總量控制、動態平衡」的原則下,根據各地發展的不同情況,優先保證重點園區、重大項目的正當用地需求。

第五,加快縣域經濟發展,必須大力推進城鄉統籌。首先,要堅持以城帶鄉,加快城鎮化步伐,引導人口向城鎮集聚。應當把縣城建設作為推進我省城鎮化進程的戰略支點,提升載體功能,增強人口和產業集聚度。其次,要堅持以工促農,用工業的理念發展農業,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要運用工業協作理念,加快培育農業專業經濟合作組織、行業協會、購銷大戶和農村商品經紀人,從根本上解決「大市場」與「小農戶」的矛盾。其三,要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豐富農村公共產品供給。要重點加大農村公路、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力度,特別要集中財力發展農村義務教育、醫療衛生等各項社會事業,健全農村低保、合作醫療、社會救濟等各項制度,為農民提供更多的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

第六,加快縣域經濟發展,必須切實轉變政府職能。必須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把縣級政府的主要著力點放到營造環境上,推動整個政府行政理念的變革。圍繞建立「服務型政府」,大力促進行政資源的重新整合,推動制度創新和政府管理創新,真正把政府的職能轉到為市場主體服務和創造良好環境上來。省級要圍繞縣域的實際需求,提供有效的「制度供給」,核心是簡政放權,從根本上改變縣域治理結構,為縣級政府轉型提供支持。當前要進一步下放經濟社會管理許可權,做到能放則放、該放就放。同時,大力推進縣域綜合改革,加大對縣域經濟的扶持力度,加快建立農村基層工作運行新機制,改進省直部門對縣一級服務方式和服務水平,全面改善縣域經濟發展環境.

『伍』 談談你對區域空間結構的理解,試分析你所熟悉的一個區域或城市的區域空間結構。

都市區形成與發展機制分析

----------------------------------------------------------------------

都市區是城市區域化的地域空間表現形式,是由一定規模以上的中心市及與其保持密切社會經濟聯系、非農業活動發達的外圍地區共同組成的具有城鄉一體化傾向的城市功能性地域。自1910年美國提出大都市地區(Metropolitan District)這一概念以來的近一個世紀,西方國家經濟核心區域經歷了集聚型城市、都市區乃至大都市帶的空間結構演變。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市化進程加快,大城市開始由集聚型城市向都市區結構轉變,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唐、遼中南等地區則開始了都市連綿區結構的構建。分析世界都市區形成與發展的機制,以「他山之石」、「前車之鑒」的態度審視西方國家都市區發展歷程,進而提出對我國都市區發展機制的調控措施,這對促進我國都市區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城市化進程與都市區形成

城市化的發展階段

大多數學者認為,「城市化」即農村人口向城市集聚、或城市人口占總人口比重逐漸提高的過程。從更深層次理解,城市化包括人口城市化、地域城市化和城市文明生長、擴散三個層面。由此而言,城市化過程除了表現為人口集中過程外,當它發展到一定程度後還體現為人口分散過程,發達國家城市化的實踐已證實這一觀點。在此認識基礎上,可將世界城市化發展劃分為四個階段八個時期(表1)。各階段人口變化特徵為:城市化和郊區化階段,城市圈人口增加,其中,城市化階段人口迅速向城市中心集聚,郊區化階段郊區人口增長則快於中心城區;逆城市化階段城市圈人口減少,人口趨於分散,城市中心人口迅速減少;再城市化階段是美國等政府採用措施改善內城衰敗狀況的結果,雖在一定程度上吸引部分中產階級遷回城區,但卻未能徹底扼制內城衰敗的趨勢。理論上,從區域的角度規劃、引導城市發展,可以保證內城相對穩定、健康的發展。英國的城市發展即如此。

說明:「+」、「-」符號表示人口變化,「+」表示人口增加,「-」表示人口減少。

城市空間組織形式演變

城市化發展進程中,區域要素、人口、產業的空間活動存在集聚與擴散兩種作用方式,不同階段,其作用結果不同,由此形成不同的城市空間組織形式。

城市化初期(工業化初期),在集聚經濟效應的拉動下,人口、產業向交通區位、資源等條件優越的經濟中心聚集,城市個體迅速膨脹,活動范圍大大擴大,前工業時期地方經濟中心均勻分布的格局被打破。此階段可稱之為城市多中心集聚階段。

郊區化階段,產業革命的集聚與近域擴展作用並存,郊區人口增長速度快於市區,城市沿主要交通線路呈圈層狀向農村地域推進。在規劃約束下,城市擴展地域以農田與中心城區相隔。城市由內向外形成核心區、邊緣區和吸引區。此階段可稱之為多中心郊區擴展階段。其中,核心區為中心城區,邊緣區以通勤活動為主的日常生活圈地域,與中心城市保持密切社會經濟聯系的農村腹地為吸引區。

逆城市化階段。城市空間發展以地域推進為主,城市圈人口減少,遠郊衛星城鎮或農村腹地城鎮大量出現並迅速發展,新一輪的集聚——擴散周期使區域中形成規模不等、職能不同的相互依存、聯系緊密的城鎮體系或城鎮網路。這一演變歷程,即城鄉二元分離向城鄉融合、區域城市化向城市區域化演進的過程,集聚型城市發展為都市區,都市區在區位條件優越的地區緊密聯系、分工協作,進一步發展為高級的城市地域聯合體大都市帶(或都市連綿區)。發達國家經濟核心區域已經歷此種城市空間演變歷程。

由此,都市區是世界城市化進程中必然出現的城市地域空間組織形式,經濟發展構成其形成與發展的內在動力,集聚與擴散趨勢的相互作用是其結構形成與轉換的根本控制閥,交通設施的建設、政府政策制度的參與、影響其形成與發展。

都市區形成與發展的機制分析

經濟發展:都市區形成與發展的內動力

對於城市化的動力結構,經濟學、社會學、城市地理學有不同看法,但各學科均不能否認經濟發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動力。由此,經濟發展與城市地域空間組織形式的轉換將存在某種確定的、必然的聯系。首先,經濟增長為都市區結構的形成提供必要的物質條件。美國經濟學家蘭帕德、地理學家貝里等許多中外學者都證明了經濟增長與城市化水平之間的高度相關性。前工業時期,由均勻分布的地方中心發展成為聚集型城市,農業產品剩餘、農業勞動力剩餘是必要的前提;高收入階層的出現、對外交通通訊設施與郊區公共設施的建設與完善是都市區空間結構形成的推動力與必要的物質條件,經濟增長是其根本源泉。其次,產業結構、經濟結構的轉換與升級是都市區形成的主要動因。工業化導致近、現代城市化的快速發展與集聚型城市的出現、發展與膨脹,第三產業的迅猛發展則促進了都市區空間結構的形成。第三產業門類眾多,城市中有其所需的大量不同性質的勞動力,這些特點使第三產業占據現代城市中心,工業則因為城市中心用地空間有限、地價昂貴等原因被迫遷往郊區,配套的商業、服務設施隨之建立。第三產業發展加速了郊區化的進程,都市區即為郊區化的空間結果。隨著社會的發展,企業對生產性服務、居民對生活性服務的要求將更精細、更全面,第三產業在城市中發展前景深遠而廣泛。

集聚與擴散:城市地域空間組織形式轉變的控制閥

經濟學認為,同一工業部門的多個企業以及多個部門的空間集聚,可以進行專業化協作生產,提高勞動生產率、降低成本,以及共同建設和使用基礎設施與服務設施,節約外部經濟。在很大程度上,集聚經濟是城市形成、發展的內在動力。集聚帶來規模經濟效益同時,導致擁擠、污染等非貨幣成本的增加,城市規模越大,這個成本越高。當規模經濟與規模不經濟達到平衡時,城市的規模擴大就停止了。這一均衡規模的大小受城市與區域社會、經濟、文化、政策制度、空間結構等內外因素制約,是一發展的、動態的平衡過程。受聚集效應制約,向中心集聚、離中心擴散或城市中心化、郊區城市化是大城市必然經歷的城市發展階段。當集聚負效應日益增大時,城市由向心集聚向離心擴散轉變,部分城市功能外溢,城市開始進入都市區結構的構建。第三產業如金融、保險、高級商業中心、公司總部等布局於城市中心,住宅業、傳統工業、倉儲業企業則受城市負的集聚效應驅使向郊區擴散,其區位選擇主要受兩個因素制約:一是可以獲得相對較高的經濟效益,二是個人的空間偏好,如對清新環境的嚮往和對娛樂設施的喜好。

交通建設:都市區空間結構構建的先決條件與空間有序發展的關鍵

現代通信技術的發展是引發城市要素分散趨勢的主要原因,然而人際交往、物質原料和產品的運輸等在現代生產、生活中仍很必要,因而網路通信技術的發展並未削弱交通建設的重要性。在郊區化過程中,居民、工業企業、甚至SOHO等現代辦公企業形態仍將沿對外交通干線向外擴散,並將選擇交通便利的區位布局。在都市區內部,經濟、社會活動的布局也將圍繞交通干線與交通網路的布局展開。臨近交通干線,尤其是交通結點,可以節約運輸成本及享受多樣化集聚所帶來的外部經濟,交通通達性將影響城市地租、地價。除城市中心外,其它交通線路的匯聚點也有可能成為不同級別的結節點的所在地,由此形成都市區的多核心的空間結構。這樣,交通線路網布局將通過不同地段聚集效應的差別、地價的差異,影響企業和消費者的選址與遷居、遷移行為,並最終構成都市區空間結構的基本框架。

政策制度:都市區形成、發展的宏觀引導與調控因素

經濟規律自發地作用於城市空間擴展,政府則以城市發展政策、相關產業政策、土地使用制度等引導和協調城市發展,影響都市區形成與發展速度及其空間形態的塑造。政府的相關政策制度,依據客觀結果分為以下三種:一是能夠促進都市區的形成與發展。如日本交通先行的城市發展政策,使城市交通方式在100年裡迅速經歷了馬車、電車、公共汽車到汽車、地鐵、路面鐵道及新干線的革新,加速了都市區形成和發展的進程。英國、韓國採取的分散城市職能、在都市區邊緣興建綠帶的政策,亦相應地促進了都市區健康協調發展;二是對城市發展造成的負面影響較大,如美國推行自由放任的城市發展政策,結果導致城市向農村地區低密度、分散波浪式蔓延,內城衰敗、種族歧視政策是都市區強烈的居住空間分異的政治根源所在;三是城市政策在不同時期內正負作用不同。如嚴格的城市戶籍管理制度在計劃經濟時期曾適應了我國城市發展,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剝奪農村剩餘勞動力對城市的可進入性,則導致我國城市化水平落後於非農化水平,給我國經濟與社會發展帶來很大負面影響。

引導中國都市區健康發展的思考

80年代以來,伴隨我國政治、經濟體制改革的逐步深入,我國經濟迅速發展,城市化進程日益推進,大城市呈現快速發展的勢頭。近年來,北京、上海、廣州等大城市已經進入絕對分散的城市郊區化階段,沈陽、南京等城市也處於都市區空間結構的構建過程中,發達國家產業結構升級與經濟全球化的趨勢又為我國都市區發展創造了良好國際經濟環境。順應城市地域空間組織形式演變的一般規律,都市區必將成為推動我國經濟和城市化發展的重要地域空間形式。

中國都市區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西方國家郊區化的動力來源於城市產業結構調整、對外交通建設的牽引、郊區優越條件的拉動與中心城區城市環境惡化的排斥。現階段我國城市郊區化過程雖受上述因素影響,但是大規模郊區化過程卻產生於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之後,在地價規律及地方政府「騰籠換鳥」、「退二進三」政策的雙重作用下,工業企業率先遷入郊區。同時,長期以來實行的傾向於城市發展的政策又使我國城市仍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上述特點使我國都市區的發展具有其特殊性,在其發展中存在如下問題:

第一,都市區整體發育水平低。我國大規模的城市郊區化過程始於工業企業向郊區的遷移,交通通訊、教育、衛生、商業等基礎設施和服務設施發展相對滯後,人口郊區化趨勢尚不明顯。郊區企業多為城市中心遷出企業,並未吸納更多的農業剩餘勞動力向第二產業轉移,同時存在勞動效率低或環境污染嚴重的問題。景觀型城市郊區化發育水平低,導致都市區整體發育水平低。

第二,都市區空間發展無序。都市區發展缺乏合理規劃和政策引導與控制,城市空間擴展多以城區為中心呈同心圈層狀波浪式向外延伸,「攤大餅」式的郊區化過程無助於交通擁擠、環境污染等城市問題的解決。郊區副中心尚未形成,多核心城市空間模式有待完善。

第三,都市區整體優勢有待發揮。都市區內部,中心城區與郊區利益不夠協調,都市區基礎設施建設缺乏整體規劃。東南沿海地區、遼中南地區已出現城市連綿區的形態,但相鄰都市區產業結構雷同,城市間無序競爭抑制了城市連綿區整體優勢的形成。相比之下,美國、日本大都市帶內各都市區的分工合作、緊密聯系為我國都市連綿區的發展提供了值得借鑒的模式。

對中國都市區健康發展的建議

針對我國都市區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在審視典型國家都市區發展歷程基礎上,對我國都市區發展提出如下調控建議:

第一,創建有利於都市區發展的政策、制度、法規環境。政府機構應順應城市地域空間組織形式演變的一般規律,盡快樹立都市區觀念,加強都市區系統的研究,制定相應的都市區規劃,並協調、統一土地利用規劃、產業布局規劃、交通建設規劃、環境保護規劃等,完善有利於城市發展的政策體系,借鑒國際上的成功經驗,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都市區行政管理模式,為都市區發展創建有利的政策、制度等社會環境。

第二,制定相應的都市區經濟發展戰略。將都市區發展納入經濟全球化、城市全球化的體系中,結合世界產業格局變化、城市自身發展條件、城市在世界城市體系中的地位等因素進行城市定位,兼顧發達國家產業轉移的影響制定區域及城市產業發展及布局戰略。

第三,充分發揮交通設施對都市區空間發展的引導和組織作用。尤其要重視交通建設對都市區空間有序發展和空間合理組合方面的作用,以對外交通建設引導都市區空間發展,協調交通設施布局與都市區職能結構及功能地域結構的關系。結合中國人口眾多、土地資源相對短缺的客觀現實,倡導以公共交通為主的運輸方式,大力發展地鐵、輕軌等高速且大運量的公共交通工具。

第四,重視都市區生態環境建設。西方都市區發展歷程及我國城市發展實踐說明,都市區生態系統建設不容忽視。我國中心繁榮與郊區化並存的地域城市化特點,要求統一規劃都市區綠地系統,保證綠地可達性與功用性兼顧,建立統一的都市區環境監測與調控系統。提高市民環境保護意識,共同創建經濟、社會、環境三者和諧發展的都市區。

(作者單位:中國礦業大學 吉林師范大學)

『陸』 什麼叫做區域中心城市,地區中心城市,市域中心城市,縣域中心城市

1,區域中心城市是中國大陸官方對城市依據城鎮體系規劃進行的一種劃分方式,是指具有重要區域意義的省會城市及副省級城市,區域中心城市的培育將促進區域經濟社會的發展,縮小地區間發展水平的差距。
2,地區性中心城市是指,城市作為區域的中心,是一定地域內的經濟聚集體。城市和區域相互依存,彼此推動。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相對一般城市而言,中心城市具有更為重要的作用。

『柒』 什麼是去中心型商業

去中心型商業,是指從單一的大型商業聚集中心發展過多個中大型的商業中心,也就是,城市商業從單一的一、兩個核心商圈,向多區域、多中心商圈發展,這是對城市商業格局影響非常大的一種變化。
而這種去中心化趨勢,帶來了兩個效應,一個是傳統中心商圈價值的下跌,另一個就是區域及社區商業價值的上升。

『捌』 試總結論述西方近代以來至20世紀50年代的城市規劃理論的發展演變

★西方近代以來至20世紀50年代的城市規劃理論的發展演變:
18世紀,工業革命後,近現代的西方城市空間環境和物質形態發生了深刻變化。工業革命導致世界范圍的城市化,大量人口向城市集中促使城市規模不斷擴大,城市居住、就業、環境等問題相繼產生。同時,近現代城市功能的革命性發展,以及新型交通和通訊工具的運用,使得近現代城市形體環境和空間尺度有了很大的改變,城市社會具有了更大的開放程度。城市自發蔓延生長的速度之快超出了人們的預期,而且超出了人們用常規手段駕馭的能力。為解決這些矛盾,規劃師們選擇了從不同的角度去尋找解決的答案,先後提出了種種城市規劃思想、理論。
1.「田園城市」理論
1898年英國人霍華德提出「田園城市」理論。在他的著作《明天——一條引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中,提出「城市應與鄉村結合」,他以一個「田園城市」的規劃圖解方案,具體闡述其理論。規劃人口3.2萬人,佔地404.7m2。城市部分由一系列同心圓和6條放射線路組成,中心是20hm2的公園,向外依次為公建、公園、商店、學校、住宅等;城市外圍有2033.4 hm2土地供農牧業生產。他把城市當作一個整體,聯系城鄉關系,對人口密度、城市經濟、城市綠化提出了見解,對現代城市規劃學科的建立起了重要作用。
霍華德認為,城市環境的惡化是由城市膨脹引起的,城市無限擴展和土地投機是引起城市災難的根源。他建議限制城市的自發膨脹,並使城市土地屬於城市的統一機構;城市人口過於集中是由於城市具有吸引人口聚集的「磁性」,如果能控制和有意識地移植城市的「磁性」,城市便不會盲目膨脹。 「城市——鄉村」結合的形式,即田園城市,它兼有城、鄉的有利條件而沒有兩者的不利條件。
因此霍華德設想的田園城市包括城市和鄉村兩個部分。城市四周為農業用地所圍繞;城市居民經常就近得到新鮮農產品的供應;農產品有最近的市場,但市場不只限於當地。田園城市的居民生活於此,工作於此。所有的土地歸全體居民集體所有,使用土地必須繳付租金。城市的收入全部來自租金;在土地上進行建設、聚居而獲得的增值仍歸集體所有。城市的規模必須加以限制,使每戶居民都能極為方便地接近鄉村自然空間。
田園城市的含義:

田園城市是為健康、生活以及產業而設計的城市,它的規模能足以提供豐富的社會生活,但不應超過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農業地帶圍繞,城市的土地歸公眾所有,由一委員會受託掌管。

田園城市的影響:

霍華德針對現代社會出現的城市問題,提出帶有先驅性的規劃思想;城市規模、布局結構、人口密度、綠帶等城市規劃問題,提出一系列獨創性的見解,是一個比較完整的城市規劃思想體系。田園城市理論對現代城市規劃思想起了重要的啟蒙作用,對後來出現的一些城市規劃理論,如「有機疏散」論、衛星城鎮的理論頗有影響。40年代以後,在一些重要的城市規劃方案和城市規劃法規中也反映了霍華德的思想。

2.《雅典憲章》與《馬丘比丘》宣言

1922年柯布西耶寫了《明日的城市》一書,提出了巴黎改造方案。主張減少市中心的建築密度、增加人口密度。建築向高層發展,增加道路寬度及兩旁的空地、綠地,大膽改變大城市的傳統形式的結構布局。
1933年國際現代建築協會(CIAM)在雅典開會,制定了《城市規劃大綱》,後稱為《雅典憲章》。大綱首先提出城市要與其周圍影響地區作為一個整體來研究,城市規劃的目的是解決居住、工作、遊憩與交通四大活動功能的正常運行。
1977年12月,一批著名的建築師、規劃師在秘魯的利馬集會,對《雅典憲章》的實踐做了評價,認為《雅典憲章》的某些原則是正確的,但認為其規劃追求功能分區的辦法,忽略了城市中人與人之間多方面的聯系,而應創造一個綜合的多功能的生活環境。會後發表了《馬丘比丘宣言》,其中還提出了生活環境與自然環境的和諧問題。
法國勒·柯布西耶將工業化思想大膽地帶入城市規劃.他提出了"光明城市"理論,描繪出城市生活的高級狀態."光明城市"理論主張用全新的規劃思想改造城市,設想在城市裡建高層建築,現代交通網和大片綠地,為人類創造充滿陽光的現代化生活環境.他認為,大城市的主要問題是城市中心區人口密度過大;城市中機動交通日益發達,數量增多多,速度提高,但是現有的城市道路系統及規劃方式與這種要求產生矛盾;城市中綠地空地太少,日照通風、遊憩、運動條件太差.因此要從規劃著眼,以技術為手段,改善城市的現有空間,以適應這種情況.他主張提高城市中心區的建築高度,想高層發展,增加人口密度.他還認為,交通問題的產生是由於車輛增多,而道路面積有限,交通愈近市中心愈集中,而城市因為是由內向外發展,愈近市中心道路愈窄.他主張中心空地,綠地要多,並增加道路寬度和停車場,以及車輛與住宅的直接聯系,減少街道交叉口或組織分層的立體交通.
1977年簽署的《馬丘比丘憲章》重新審視了功能理性主義的思想,宣揚社會文化,強調物質空間只是影響城市生活的一個方面,起決定作用的應該是城市文化、社會交往和政治結構,從而更多的考慮了城市的文化功能和「人文關懷」,並提出了「文物和歷史遺產的保存和保護」。
從《雅典憲章》到《馬丘比丘憲章》經歷了44年。在這一過程中,城市規劃從注重物質形態規劃的功能理性思想,逐漸轉變為注重城市人文生態功能的理念,規劃的實施應能適應城市的物質和文化的不斷變化,每一特定城市和區域應當制定適合自己特點的標准和方針,要為人們創造適宜的居住空間,追求建築、城市、園林綠化的統一。

3.鄰里單位與小區規劃

20世紀30年代在美歐相繼提出「鄰里單位」』的居住區規劃理論。「鄰里單位」是組成居住區的基本單元,其中設置小學使幼兒上學不穿越馬路,井以此控制與計算人口利用地規模,後來考慮了設置日常生活需要的公共設施。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歐洲發展為「小區規劃」理論。一般按交通十道劃分小區成為居住區構成的基本單元,把居住建築、公共建築、綠地等進行綜合安排,一般的生活服務可在小區內解決。

4.有機疏散理論

為解決城市膨脹而產生的「城市病」,伊利爾·沙里寧在1934年發表的《城市——它的發展、衰敗與未來》一書中提出了有機疏散理論。他從生物有機體的細胞成長現象中受到啟示,認為把擴大的城市范圍劃分為不同的集中點所使用的區域,這種區域內又可分為不同活動所需要的地段。他是把無秩序的集中變為有秩序的分散,把密集地區分為一個個的集鎮或地區,彼此之間用綠化帶分隔,以便城市居民接近大自然。
「有機疏散「論是芬蘭建築師E.沙里寧為緩解由於城市過分集中所產生的弊病而提出的關於城市發展及其布局結構的理論。
沙里寧在他1942年寫的《城市,它的生長、衰退和將來》一書中對有機疏散論作了系統的闡述。他認為今天趨向衰敗的城市,需要有一個以合理的城市規劃原則為基礎的革命性的演變,使城市有良好的結構,以利於健康發展。沙里寧提出了有機疏散的城市結構的觀點。他認為這種結構既要符合人類聚居的天性,便於人們過共同的社會生活,感受到城市的脈搏,而又不脫離自然。
有機疏散的城市發展方式能使人們居住在一個兼具城鄉優點的環境中。沙里寧認為,城市作為一個機體,它的內部秩序實際上是和有生命的機體內部秩序相一致的。如果機體中的部分秩序遭到破壞,將導致整個機體的癱瘓和壞死。為了挽救今天城市免趨衰敗,必須對城市從形體上和精神上全面更新。再也不能聽任城市凝聚成亂七八糟的塊體,而是要按照機體的功能要求,把城市的人口和就業崗位分散到可供合理發展的離開中心的地域。有機疏散論認為沒有理由把重工業布置在城市中心,輕工業也應該疏散出去。當然,許多事業和城市行政管理部門必須設置在城市的中心位置。城市中心地區由於工業外遷而騰出的大面積用地,應該用來增加綠地,而且也可以供必須在城市中心地區工作的技術人員、行政管理人員、商業人員居住,讓他們就近享受家庭生活。很大一部分事業,尤其是擠在城市中心地區的日常生活供應部門將隨著城市中心的疏散,離開擁擠的中心地區。擠在城市中心地區的許多家庭疏散到新區去,將得到更適合的居住環境。中心地區的人口密度也就會降低。
有機疏散的兩個基本原則是:把個人日常的生活和工作即沙里寧稱為「日常活動」的區域,作集中的布置;不經常的「偶然活動」的場所,不必拘泥於一定的位置,則作分散的布置。日常活動盡可能集中在一定的范圍內,使活動需要的交通量減到最低程度,並且不必都使用機械化交通工具。往返於偶然活動的場所,雖路程較長亦屬無妨,因為在日常活動范圍外緣綠地中設有通暢的交通幹道,可以使用較高的車速迅速往返。
有機疏散論認為個人的日常生活應以步行為主,並應充分發揮現代交通手段的作用。這種理論還認為並不是現代交通工具使城市陷於癱瘓,而是城市的機能組織不善,迫使在城市工作的人每天耗費大量時間、精力作往返旅行,且造成城市交通擁擠堵塞。
有機疏散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對歐美各國建設新城,改建舊城,以至大城市向城郊疏散擴展的過程有重要影響。70年代以來,有些發達國家城市過度地疏散、擴展,又產生了能源消耗增多和舊城中心衰退等新問題。

5.區域規劃的理論

城市的日益發展和城市問題的復雜化,使人們認識到不能就城市論城市,必須從區域、國土的范圍來研究有關社會、經濟、資源、交通等各方面問題。從地區著眼,對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生產力分布進行整體思考和規劃調節。西方區域規劃理論從20世紀後期發展起來,英國蓋迪斯提出了集合城市(組團城市)和區域規劃概念。美歐一些國家實行了經濟區規劃,大城市也把區域作為一個經濟單位、社會單位和城市體系來研究,並進行了大城市地區的規劃。

(二)回顧城市規劃思想的演變

西方現代城市規劃的三個主要流派:
1)以E•霍華德(Ebenezer Howard)為代表的強調城市分散的「田園城市」規劃思想。(前期理論)

2)以勒•柯布西埃(Le Coubusier)為代表的主張利用先進的工業技術強化城市集中的規劃思想。(功能)

3)以伊利爾•沙里寧(Eliel Saarinen)為代表的倡導遵循城市發展規律、實行有機疏散的規劃思想。(精神)

(三)發展趨勢

二戰後,城市規劃獲得了新的發展,城市規劃從建築學和工程技術學延伸到人文科學,成為多學科綜合與交叉參與的結果。
在未來社會,另外一些趨勢也更引人注目。一是面對資本的全球化和信息時代,地方政府成為規劃工作的主戰場,領域性的科學治理將取代僵硬的行政命令,規劃師溝通、協調、折中的角色更顯重要。第二是成熟的市民社會將促使政治體制朝向開放、去中心化與透明化轉型的主要力量。第三是縱觀現代城市規劃一百多年的歷史,它已從崇尚科學理性的技術性角色,轉變到在公共事務中扮演組織群眾意見和協調不同利益團體的角色。

(四)結語

城市規劃為城市的發展描繪出宏偉的藍圖,工業革命帶來的大規模城市化給城市以前所未有的沖擊,於是人們開始從不同的角度去探索城市的發展之路。從「烏托邦」到「田園城市」到 《雅典憲章》 《馬丘比丘憲章》的發表。為適應城市的發展,城市規劃亦不斷發展,不斷完善。

『玖』 城市去中心化是什麼意思

去中心化(英語:decentralization)是互聯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社會關系形態和內容產生形態,是相對於「中心化」而言的新型網路內容生產過程。

去中心化,不是不要中心,而是由節點來自由選擇中心、自由決定中心。簡單地說,中心化的意思,是中心決定節點。節點必須依賴中心,節點離開了中心就無法生存。在去中心化系統中,任何人都是一個節點,任何人也都可以成為一個中心。任何中心都不是永久的,而是階段性的,任何中心對節點都不具有強制性。

(9)城市區域去中心化擴展閱讀:

在一個分布有眾多節點的系統中,每個節點都具有高度自治的特徵。節點之間彼此可以自由連接,形成新的連接單元。任何一個節點都可能成為階段性的中心,但不具備強制性的中心控制功能。節點與節點之間的影響,會通過網路而形成非線性因果關系。這種開放式、扁平化、平等性的系統現象或結構,我們稱之為去中心化。

隨著主體對客體的相互作用的深入和認知機能的不斷平衡、認知結構的不斷完善,個體能從自我中心狀態中解除出來,稱之為去中心化。

『拾』 城市蔓延測度與農地保護: 定量測度

(一)國外研究動態

從目前已有的研究文獻和出版專著來看,西方城市蔓延的度量方法主要有分形維度測算、美學程度度量以及指標測度法(張坤,2007)。由於前兩項研究處於試驗階段,並且與蔓延的特徵並不是緊密相扣,導致其應用的范圍不是很廣。而最為流行的當屬指標測度法,其大致可分為兩類:單維度(人口或土地)和多維度(根據蔓延特徵總結而出)。指標比較的方式又能分成「橫向」和「縱向」兩種,前者指的是同一時間段不同城市間的比較;後者指的是同一城市在不同時間段下的比較。單維度測算最常用的指標通常有人口密度(Fulton,et al.,2001)、就業離心化程度(Kahn,2000)、城市化用地增量(Kolankiewicz et al.,2001)、土地-人口增長彈性(Sierra Club,1998)等。不過最具影響力的當屬Lopez和Hynes所建立的蔓延指數(sprawl index,簡稱SI),他們認為一個良好的城市蔓延指標必須具備客觀、獨立、易於量化及可推廣性等優點,而居住密度比就業密度更能表徵蔓延的特徵(Lopez et al.,2003)。

但考慮到蔓延現象的復雜性,不論採取何種單維度指標,其在度量城市蔓延的時候均考慮的是某個方面的特徵,與綜合指標相比總顯單薄。所以,為了更全面地了解城市蔓延的程度,許多從事遙感和地理信息系統的專家,嘗試著建立多因子的測度體系。

最具代表性的當屬Galster和Hanson等學者(Galster et al.,2001)。他們設計了8項指標:居住密度(density),城市建設用地的連續性(continuity),城市建設用地的集中度(concentra-tion),城市建設用地的集群度(clustering),相對於中心商務區的中心性(centrality),城市的多中心程度(nuclearity),土地利用多樣性(mixed use),居民居住與就業的距離接近度(proximi-ty)。然後選擇13個研究區,利用GIS強大的空間分析功能,得出各指標的結果,從而識別出城市蔓延的程度與格局,該方法已經成為測度城市蔓延的一個代表性成果。

Ewing et al.(2004)受美國理性增長協會(Smart Growth A-merica,簡稱SGA)的委託,作了題為《度量城市蔓延及其影響》的報告。他們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從眾多相關因素中篩選出了22個高度相關的變數,並在此基礎上組成四個因素:住宅密度(residential density),居住、工作和就業的混合程度(neighbor-hood mix of homes,jobs,and services),中心區的活力(strength of activity centers and downtowns),城市道路的通達性(accessibil-ity of the street network)。然後將四項因素的得分合並,再按照所轄人口標准化得到其蔓延指數。

Hasse(2002)則在以往研究的基礎上,緊密聯系蔓延表現的症狀,設計了一個更為綜合的蔓延測度體系,其包含了12項指標:人口密度(density),蛙跳式開發(leapfrog),土地利用分割程度(segregated land use),區域規劃的不一致性(regional planning inconsistency),帶狀發展(highway strip development),新道路基礎設施的無效率程度(new road infrastructure inefficien-cy),替代運輸工具的不可進入性(alternate transit inaccessibil-ity),社區結點的不可進入性(community node inaccessibility),重要土地資源損失(loss of important land resources),敏感性開放空間的消失(sensitive open space encroachment),單位面積不透水面層的增加(increased per unit impervious surface),城市增長軌跡(urban growth trajectory)。此後,他與Lathrop(2003)以美國新澤西州的566個市鎮為案例,著重從土地資源效應的角度對蔓延的特徵進行了刻畫和測度。

不過,隨著GIS和RS技術的不斷發展,大范圍、動態的、宏觀尺度的信息提取能力在城市空間格局研究中的應用就變得極易實現。Sutton(2003)認為:無論是單維度測算還是多維度測算,其都存有局限性,如城市范圍不準確,城市人口是總人口的非線性變數等。所以其藉助RS技術,利用夜間燈光數據來確定建設用地和非建設用地,並在此基礎上對蔓延的狀況做了有力的實證研究。此外,Davis et al.(2005)也運用GIS和RS技術,以跨行政區域的美國北太平洋沿岸為研究對象,藉助非自然地表、鄰近密度、許可建築三項獨立的指標方法對蔓延的特徵和程度做了深入的解釋。

(二)國內研究現狀

對國內而言,剛剛步入城市化的高速發展期,城市用地蔓延的相關症狀正在日益凸顯,但這並沒能夠引起學術界的足夠重視。再加上涉足較晚,而中國的實際情況又與西方有所區別,使得國內對於蔓延及其控制的研究還處在理論探索和初步實踐階段。正因如此,國內對於城市蔓延的定量化研究相對缺乏,唯有少量學者展開了相關實證測度。

蔣芳等(2007)針對現階段我國城市用地快速擴張和無序蔓延的現實問題,以北京市在1996~2004年期間的城市擴展作為研究案例,提出可以從城市擴展形態、擴展效率和外部影響等三個方面來判識城市蔓延現象,並提出基於地理空間指標體系的城市蔓延測度方法,主要由涉及人口、經濟、土地利用、農業、環境和城市生活等方面的13項指標所組成(見圖6-1)。實證分析結果表明,該方法可以有效地測度和量化研究區城市蔓延的特徵:①建設用地斑塊具有明顯的破碎化和不規則化趨勢,缺乏良好的規劃控制,不連續開發、條帶式開發和跳躍式開發特徵明顯,擴展形態不盡合理;②新增建設用地的建設密度和容積率較低,並且新增用地的人口密度和經濟產出水平均低於原有用地績效,擴展效率不高;③城市蔓延佔用大量的耕地和開敞空間,加重了交通負擔,對農業、環境和城市生活存在顯著的負面影響。

圖6-1 北京城市蔓延的空間測度體系

劉衛東等(2009)先從傳統的空間形態角度,在借鑒和綜合多種西方城市蔓延評估方法的基礎上,利用層次分析法來初步構建城市蔓延的評估體系(見表6-2),再從經濟社會的角度,運用主成分分析和模糊數學法求出經濟發展和社會生活之間的協調度,利用有關協調度的函數來對評估體系進行修正。然後,具體以杭州市為例進行了實際測算,結果表明,杭州的城市蔓延處於較嚴重的等級,這與從空間形態圖上的判斷基本一致。該項研究中,重點提及了蛙跳式的蔓延發展導致了農田及生態環境的損失。如杭州江東和臨江工業園。這些開發區佔地巨大(江東工業園區總規劃面積105km2),分散式、跳躍式地分布在主城周邊,大量農田和濕地等脆弱性土地被侵佔。

表6-2 空間形態指標體系表

(據劉衛東等,2009)

其餘的研究基本都集中在定性的層面,只對指標的設計進行理論構想,而沒有做出相關的實證測度。另外,李強、楊開忠等學者在傳統新古典「單中心」城市模型的基礎上,引入相關規制變數,並把其中部分變數與中國的實際以及北京的特點相結合進行解釋,建立了一個北京城市蔓延的城市經濟學模型,以此來解釋轉型時期北京「攤大餅」蔓延的原因(李強等,2007)。

(三)城市蔓延與農地保護

國外的實證研究結果表明:城市蔓延與農地的損失有著深刻的內在聯系。究其原因,可從兩個方面來解釋:一方面,城市擴張、工業的「去中心化」和交通網路的鋪設形成了對土地空間擴張的需求。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的研究表明,更多的人喜歡居住在靠近大城市的農村區域,而不是大城市或偏遠的農村區域。運輸和通信技術的發展,美國聯邦政府在家庭財產上的津貼和稅收的減免,製造和服務部門「去中心化」的增長為更多的人實現這一偏好提供了條件,而不像早期的城市化發展中那樣在城市的核心地帶集中(Pfeffer et al.,1994)。Molotch(1976)提出了城市增長機器的概念,認為通過土地的轉換,城市成為增長的引擎。一旦土地被商品化,或者被剝奪用於特殊目的,土地就變成城市社會最重要的財富和權力的資源,增長機器能夠使財產所有者通過經濟增長實現土地投資價值。另一方面,土地潛在的發展權價值作為內在動因加速了土地的快速消失。土地的使用具有較強的正外部效應,土地所有者和社會對土地收益不公平的分享導致了土地使用的不穩定狀態。土地所有者發現,土地開發的私人經濟收益遠遠超過開闊空地現時利用的狀態,強大的經濟誘惑導致土地的最終開發(Veseth,1979)。在這兩個因素的作用下,城市的發展形成了一種「蔓延」和「蛙跳」現象,其中的一個明顯結果是在主要城市周圍形成了「城鎮沙漠」地帶。於是,控制增長就成為對城市發展動力一個重要的制度性挑戰,而最直接的限制措施就是加強農村與城市結合部的農地保護,使這些被保護的土地不用於或者緩用於城市發展。

國內鑒於社會發展體制、城市化進程等方面的差異,導致內在的驅動機制有所變化,但城市蔓延導致農地減少這一不爭的事實卻得到了一致的認可。所以如何控制城市蔓延,減少農地損失,保護生態環境,最終實現城市的健康發展便成了政府乃至民眾所追求的終極目標。

熱點內容
借比特幣騙局 發布:2025-09-14 09:29:42 瀏覽:2
以太幣礦機手機 發布:2025-09-14 09:29:38 瀏覽:950
螞蟻礦機好久能挖一個比特幣 發布:2025-09-14 09:28:47 瀏覽:462
人民幣跟btc怎麼兌換 發布:2025-09-14 09:25:33 瀏覽:279
幣圈新手入門知識大全 發布:2025-09-14 09:19:10 瀏覽:512
ETH挖幣效率和什麼有關 發布:2025-09-14 09:12:16 瀏覽:104
愛奇藝斥巨資打造的元宇宙常見 發布:2025-09-14 09:07:11 瀏覽:754
matlab可以模擬區塊鏈嗎 發布:2025-09-14 09:04:55 瀏覽:691
全球著名的區塊鏈社區 發布:2025-09-14 08:42:18 瀏覽:678
eth地址和usdt地址一樣 發布:2025-09-14 07:49:34 瀏覽: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