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管的變形力怎麼算
1. 怎樣計算一個鋼管在多大的力量下不會折彎
這是理論力學的題目,已知條件,要知鋼管的長度,屈服強度,受力點位置,是固定放置、還是簡單支承。可以算出鋼管所受的彎矩,再根據它的彎曲模量,可求出它的應力,如果該值大於其許用應力,就不會彎曲。
2. 支撐鋼管的最大應力值怎麼計算
梁跨度方向鋼管的計算
作用於梁跨度方向鋼管的集中荷載為梁底支撐方木的支座反力。
鋼管的截面慣性矩I,截面抵抗矩W和彈性模量E分別為:
W=4.73 cm3;
I=11.36 cm4;
E= 206000 N/mm2;
支撐鋼管按照集中荷載作用下的三跨連續梁計算;集中力P= 2.031 kN
最大彎矩 Mmax = 0.433 kN·m ;
最大變形 νmax = 0.849 mm ;
最大支座力 Rmax = 4.603 kN ;
最大應力 σ =M/W= 0.433×106 /(4.73×103)=91.6 N/mm2;
支撐鋼管的抗彎強度設計值 [f]=205 N/mm2;
支撐鋼管的最大應力計算值 91.6 N/mm2 小於支撐鋼管的抗彎強度設計值 205 N/mm2,滿足要求。
支撐鋼管的最大撓度νmax=0.849mm小於800/150與10 mm,滿足要求。
3. 壓力容器受力後的彈性變形是如何計算的
鋼管受壓力作用產生的彈性變形δ=F*L/(E*A)
式中F:為外載荷的大小,單位N
L:為鋼管的長度,單位M
E:為鋼管的彈性模量,一般取E=210*10^9 Pa
A:為鋼管的面積,單位M^2
最後計算出鋼管受壓力F作用產生的彈性變形δ= M
4. 6米長的不銹鋼管一端受力後的變形量怎麼算
鋼管的長度你沒給出來,很明顯的鋼管形變數和鋼管長度是有直接關系的。
這種情況的彎曲形變公式是:(力x長度)/(3x彈性模量x截面二次軸距)
力 20kg x 9.81 m/s2 =196.2 N
長度 ????
彈性模量 就按普通的鋼鐵算,等於210000 N/mm2
環形截面的截面二次軸距等於 π x (大圓直徑四次方減去小圓直徑四次方)/ 64,得 335710.6 mm4
如果鋼管長度是1米,可以算出形變是0.927毫米
如果長度0.5米,形變是0.116 毫米
5. 鋼管的屈服強度怎麼計算
摘要 您好,施工現場臨時用水計算實例報進小區15層6幢(6858平方)18層5幢(58614 平方),同時施工
6. 請教:鋼管軸向受壓剛度怎麼計算謝謝
1.超過抗壓強度,發生塑性變形,不在討論范圍內。屈服點的外力大小為:面積×屈服強度。
2.在不超過抗壓強度的情況下,鋼管發生彈性變形,在線彈性范圍內。此時變形量可依據胡克定律計算,等效於彈簧。彈簧的剛度,與彈性模量有關,具體為彈性模量×面積。
知道彈簧的剛度,知道外力,自然就知道彈簧的變形量了,也就是鋼管的變形量。
3.剛度的准確定義,指的是機械零件和構件抵抗變形的能力。在彈性范圍內,剛度是零件載荷與位移成正比的比例系數,即引起單位位移所需的力。參考:http://ke..com/view/121447.htm
4.綜上所述,在外力不大於面積×屈服強度時,剛度=彈性模量×面積。彈性模量可從材料手冊上查到。
7. 鋼管受力計算方法和公式
大體算一下:Q235抗拉強度是(38-47)Kg/mm^2 , 而鋼管的受壓面積:S=(165-4.5)*3.14*4.5=2269mm^2. 壓力P/受壓面積S=壓強σ (塑性材料抗拉與抗壓取同樣數據) 如果一根管要計算穩定性,再加上一定的安全系數(按受力狀況).
8. 鋼管壓縮變形計算
根據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相等的定理,管子受的壓力與螺栓擰緊力相等,至於會不會變形,這與你管子的截面積有關,如果變形的話需要加大管子的截面積,而不是加長管子。
9. 方鋼管的承重受力計算
我是做鋼結構設計的,計算如下(軟體PKPM-STS):
荷載:相當於線荷載(活荷載):40KN/2=20KM/m
計算書:
-------------------------------
| 簡支梁設計 |
| |
| 構件:BEAM1 |
| 日期:2011/12/23 |
| 時間:14:05:09 |
-------------------------------
----- 設計信息 -----
鋼梁鋼材:Q235
梁跨度(m): 2.000
梁平面外計算長度(m): 2.000
鋼梁截面:箱形截面:
B*H*T1*T2=100*150*4*4
容許撓度限值[υ]: l/240 = 8.333 (mm)
強度計算凈截面系數:1.000
計算梁截面自重作用: 計算
簡支梁受荷方式: 豎向單向受荷
荷載組合分項系數按荷載規范自動取值
----- 設計依據 -----
《建築結構荷載規范》(GB 50009-2001)
《鋼結構設計規范》(GB 50017-2003)
----- 簡支梁作用與驗算 -----
1、截面特性計算
A =1.9360e-003; Xc =5.0000e-002; Yc =7.5000e-002;
Ix =6.1731e-006; Iy =3.2855e-006;
ix =5.6468e-002; iy =4.1195e-002;
W1x=8.2308e-005; W2x=8.2308e-005;
W1y=6.5711e-005; W2y=6.5711e-005;
2、簡支梁自重作用計算
梁自重荷載作用計算:
簡支梁自重 (KN): G =3.0395e-001;
自重作用折算樑上均布線荷(KN/m) p=1.5198e-001;
3、樑上活載作用
荷載編號 荷載類型 荷載值1 荷載參數1 荷載參數2 荷載值2
1 1 20.00 0.00 0.00 0.00
4、單工況荷載標准值作用支座反力 (壓為正,單位:KN)
△恆載標准值支座反力
左支座反力 Rd1=0.152, 右支座反力 Rd2=0.152
△活載標准值支座反力
左支座反力 Rl1=20.000, 右支座反力 Rl2=20.000
5、樑上各斷面內力計算結果
△組合1:1.2恆+1.4活
斷面號 : 1 2 3 4 5 6 7
彎矩(kN.m): 0.000 4.306 7.828 10.568 12.525 13.700 14.091
剪力(kN) : 28.182 23.485 18.788 14.091 9.394 4.697 0.000
斷面號 : 8 9 10 11 12 13
彎矩(kN.m): 13.700 12.525 10.568 7.828 4.306 0.000
剪力(kN) : -4.697 -9.394 -14.091 -18.788 -23.485 -28.182
△組合2:1.35恆+0.7*1.4活
斷面號 : 1 2 3 4 5 6 7
彎矩(kN.m): 0.000 3.026 5.501 7.427 8.802 9.628 9.903
剪力(kN) : 19.805 16.504 13.203 9.903 6.602 3.301 0.000
斷面號 : 8 9 10 11 12 13
彎矩(kN.m): 9.628 8.802 7.427 5.501 3.026 0.000
剪力(kN) : -3.301 -6.602 -9.903 -13.203 -16.504 -19.805
6、局部穩定驗算
翼緣寬厚比 B/T=23.00 < 容許寬厚比 [B/T] =40.0
腹板計算高厚比 H0/Tw=35.50 < 容許高厚比[H0/Tw]=80.0
7、簡支梁截面強度驗算
簡支梁最大正彎矩(kN.m):14.091 (組合:1; 控制位置:1.000m)
強度計算最大應力(N/mm2):163.048 < f=215.000
簡支梁抗彎強度驗算滿足。
簡支梁最大作用剪力(kN):28.182 (組合:1; 控制位置:0.000m)
簡支梁抗剪計算應力(N/mm2):28.170 < fv=125.000
簡支梁抗剪承載能力滿足。
8、簡支梁整體穩定驗算
平面外長細比 λy:48.549
梁整體穩定系數φb:1.000
簡支梁最大正彎矩(kN.m):14.091 (組合:1; 控制位置:1.000m)
簡支梁整體穩定計算最大應力(N/mm2):171.200 < f=215.000
簡支梁整體穩定驗算滿足。
9、簡支梁撓度驗算
△標准組合:1.0恆+1.0活
斷面號 : 1 2 3 4 5 6 7
彎矩(kN.m): 0.000 3.079 5.598 7.557 8.956 9.796 10.076
剪力(kN) : 20.152 16.793 13.435 10.076 6.717 3.359 0.000
斷面號 : 8 9 10 11 12 13
彎矩(kN.m): 9.796 8.956 7.557 5.598 3.079 0.000
剪力(kN) : -3.359 -6.717 -10.076 -13.435 -16.793 -20.152
簡支梁撓度計算結果:
斷面號 : 1 2 3 4 5 6 7
撓度值(mm): 0.000 0.863 1.661 2.339 2.853 3.174 3.283
斷面號 : 8 9 10 11 12 13
撓度值(mm): 3.174 2.853 2.339 1.661 0.863 0.000
最大撓度所在位置: 1.000m
計算最大撓度: 3.283(mm) < 容許撓度: 8.333(mm)
簡支梁撓度驗算滿足。
****** 簡支梁驗算滿足。******
====== 計算結束 ======
希望對你有用,也可以進行工程設計合作。
10. 如何計算鋼管的承載力
此鋼管按受彎構件考慮,應按彎曲正應力和剪應力進行驗算,即:彎距除以(截面模量*截麵塑性發展系數)<=鋼材抗彎設計值;(剪力*半個截面對中和軸的面積矩)除以(截面慣性距*凈截面模量)<=鋼材的抗剪強度;滿足上面要求就能達到受力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