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競爭力指數怎麼算
❶ 相對競爭力怎麼算
企業競爭力綜合指數標准值=基礎數據標准值×0.7+人氣指數標准值×0.3
為便於理解,我們將企業競爭力綜合指數標准值變換成企業競爭力指數,使之分布於一定的數字區間之內。《中國經營報》企業競爭力指數的范圍為0-1000的區間。其計算處理方法如下:
假設競爭力綜合指數標准值為 X1,X2,X3,……,Xi, 其中最大值為Max,最小值為Min;變換後對應競爭力指數為Y1,Y2,Y3,……,Yi,
❷ 企業競爭力評價方法有哪些
企業競爭力評價方法:
企業競爭力評價方法分為單項指標評價法和綜合指標體系評價法。單項指標評價法是就單項指標對比而採用的方法,它直接用某企業單項指標的報告期數值與基準期數值對比,或用兩個不同企業的同一指標同期實際數值對比得出相應的結論。綜合指標體系評價法是先採用多指標綜合評價法對多項指標進行綜合,形成一個綜合指標,然後根據綜合指標數值得出相應的結論。企業競爭力評價的方法有很多種。據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企業競爭力評價的方法至少在20種以上,比較有代表性的為以下幾種:
2.1因素分析法
這種方法對企業競爭力的評價採取「由表及裡」的因素分析方式,即從最表面、最容易感知的屬性入手,逐步深入到更為內在的屬性和因素。一般來說,越是內在的因素對企業競爭力的影響越深刻、越長久,但其產生作用的邏輯因果關系可能非常復雜;而越是表面的因素對企業競爭力的影響越直接、越短暫,但其產生作用的邏輯因果關系也較簡單。最表面、最容易感知的屬性或因素可以表現為企業競爭力的顯示性指標,這類指標可以選擇能夠直接反映企業市場地位的數值,例如,產品或服務的市場佔有率及其增長率、企業的盈利率、企業規模等。這類指標直接表明企業競爭的結果,可以視為企業競爭力目前的狀況,因此,可以最直觀地反映當前企業競爭力的強弱。但是,這類指標並不能說明企業競爭力的原因,所以,它們實際上並沒有揭示出決定企業競爭力的因素。而要揭示和評價決定企業競爭力的因素,就必須進一步評價影響競爭力顯示性指標的決定性屬性或因素,而在這些屬性和因素的背後又有更深刻更內在的因素,而且,在這些因素發揮作用的過程中,企業所處的關系環境義會在不同程度上產生直接或問接的影響。這樣,對企業競爭力進行評價的指標體系就會是一組非常復雜的統計數值,而且,有些決定和影響競爭力的因素可能是難以計量的。因素分析法的基本要求就是盡可能地將決定和影響企業競爭力的各種內在因素分解和揭示出來。
2.2對比差距法
對企業競爭力的評價可以採取企業與企業直接比較的方式:假定同類企業中最優秀的一家或幾家企業的一系列顯性特徵對企業間競爭力具有明顯的影響,因而,可以通過本企業和最優秀企業的一系列顯示性指標的比較來評估本企業在競爭力上存在的差距。這種研究方法主要涉及以下幾個環節:①選取對比指標;②比較本企業與最優秀企業各指標的差距;③進行綜合匯總,評價本企業與最優秀企業之間的總體差距。這種方法同前一種方法的共同之處是都要進行詳細的因素分析和統計數值的計算,不同之處是後一種方法是一對一的比較,可以進行多指標的直接比較,而不必進行數值的加總比較,因此可以避免確定各因素的權重過程中的主觀因素。
2.3內涵解析法
內涵解析法的特點是將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結合,重點研究影響企業競爭力的內在決定性因素,對於一些難以直接量化的因素可以採取專家意見或者問卷調查的方式進行分析判斷。與前兩種方法主要分析競爭力的外延性指標不同,這種方法重點分析競爭力的內涵性因素。這種方法要達到的目的是揭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並對其進行評價。這種研究方法主要涉及以下幾個環節:①確定決定和影響企業競爭力的主要因素,並分析其因果關系;②通過統計分析、專家意見、問卷調查等方式,分析企業競爭力的實際情況;③深入進行企業核心能力的剖析,發現企業核心理念及其滲透性(即是否貫徹到企業運行的各個部分和環節),以判斷企業競爭力的強弱。這種研究方法的優點是可以深入到對企業核心能力的分析,具有深刻性,缺點是難以全面計量化,可能含有較大程度的主觀性。而且,有些因素在性質上是難以進行企業間直接比較的。
2.4綜合指數評價法
綜合指數評價法是一種綜合指標體系評價法。其評價的方法是:第一步確定評價項目的權數。由於本指標體系為多層次的,所以既要求一級系統的權數之和為1,又要求各子系統內部各項目之和為l,確定權數的方法目前多採用專家咨詢主觀定權的方法。第二步計算各子系統的綜合平均指標,用事先確定好的項目權數對它們進行加權平均,得出子系統綜合評價的平均指數。第三步對各子系統的平均指數進行加權平均,求出綜合平均指數。包括反映企業生產要素投入的統計指標W、反映企業產出水平的統計指標O、反映企業財務效益(經濟效益)狀況F、企業資產運營狀況A、企業債務水平和償債能力D、反映企業發展潛力的統計指標P、反映企業國際競爭力指標I、企業服務能力S等8個子要素。在此基礎上,可以建立反映企業競爭力的數學模型。評價的標准在於:如果綜合平均指數接近於1,則說明甲乙兩企業的整體無明顯差別:如果綜合平均指數大於l則說明甲企業優於乙企業;如果綜合平均指數小於l則說明甲企業劣於乙企業。綜合平均指數與1的離差越大,說明不同企業的差異越明顯,故各企業能依據綜合平均指數的大小,進行企業間的比較,確定本企業在同行業中的地位,制定自己的發展戰略。
❸ 競爭指數是什麼意思
貿易競爭力指數,即TC(Trade Competitiveness)指數,是對國際競爭力分析時比較常用的測度指標之一,它表示一國進出口貿易的差額占進出口貿易總額的比重,即TC指數=(出口額-進口額)/(出口額+進口額)。該指標作為一個與貿易總額的相對值,剔除了經濟膨脹、通貨膨脹等宏觀因素方面波動的影響,即無論進出口的絕對量是多少,該指標均在-1—1之間。
其值越接近於0表示競爭力越接近於平均水平;該指數為-1時表示該產業只進口不出口,越接近於-1表示競爭力越薄弱;該指數為1時表示該產業只出口不進口,越接近於1則表示競爭力越大。
❹ 產業競爭力指數 產業內貿易指數
競爭力指數是指貿易差額系數,商品的競爭力指數越接近100%,競爭力越強;反之,越接近-100%,則競爭力越弱。
貿易競爭指數是指一國某種產品的凈出口值與該產品進口值和出口值合計的比值。若該比值為正值,表明是凈出口國,若該比值越接近1,說明國際競爭力越強。
產業內貿易指數:是用來測度一個產業的產業內貿易程度的指數。這一指數的計算公式為:
T=1-|X-M|/(X+M)
式中:X和M分別表示某一特定產業或某一類商品的出口額和進口額,並且對X-M取絕對值。T的取值范圍為0到1。
❺ 質量競爭力指數的指標
質量競爭力指數包括「質量水平」和「發展能力」兩個二級指標:
質量水平指標
反映的是「質量發展的當前狀況」,是對「現狀」的測量;質量水平指標是根據對標准與技術水平、質量管理水平、質量監督與檢驗水平等質量指標的測量來評價行業或地區的質量水平。
發展能力指標
反映的是「質量發展的持續能力」,是對「潛力」的測量。是根據對研發與技術改造能力、核心技術能力和市場適應能力等與質量相關的科技投入與產出指標的測量來評價行業或地區的質量發展能力。
❻ 出口競爭力指數怎麼計算
(1)出口商品結構轉換率。
出口商品結構轉換率指的是某產品出口額占工業製成品出口額比重大小的變化,其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口商品未來競爭力的發展趨勢。 如果結構轉換率大於1,表示出口商品結構的改善、 出口商品競爭力的增強; 如果結構轉換率小於1,表示出口商品競爭力衰退。
(2)RCA指數
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 (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為了更准確地反映一國或地區在進出口貿易中的比較優勢,本文選取了提出了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 該指數是一國或地區某種產品占其出口總值的份額與世界該種產品佔世界出口總值的份額的比率。 反映一國或地區某種產品出口貿易的強度和專業化優勢。 因其剔除了國家總量波動和世界總量波動的影響,故能較好地反映該產業的實際競爭力。
一般當RCA> 2.5時,表明該國該類產品具有很強的國際競爭力; 當 0.8 < RCA時,表明該類產品在國際上缺乏競爭力。
(3)貿易競爭力指數 (Trade Competitive Index)
它用來反映一國或地區生產的某類產品相對世界市場上供應的它國同種產品來說,是處於效率的競爭優勢還是劣勢以及優劣的程度。 該指數是一國或地區某類產品的出口額減去進口額之差占該國或地區某類產品進出口總額的比率。因其剔除了總量因素,是一相對值,故可比性較強。
TC指數在(-1,1)之間波動,其值越接近於-1,說明該國的這種產品生產效率低於國際水平,不具備出口優勢; 其值越接近於1,表示該國的這種產品生產效率高於國際水平,出口優勢較強。
此外還有國際市場佔有率(MS)、顯示性競爭優勢指數(CA)等指數。
❼ 企業競爭力評價方法有哪些~
企業競爭力評價方法:
企業競爭力評價方法分為單項指標評價法和綜合指標體系評價法。單項指標評價法是就單項指標對比而採用的方法,它直接用某企業單項指標的報告期數值與基準期數值對比,或用兩個不同企業的同一指標同期實際數值對比得出相應的結論。綜合指標體系評價法是先採用多指標綜合評價法對多項指標進行綜合,形成一個綜合指標,然後根據綜合指標數值得出相應的結論。企業競爭力評價的方法有很多種。據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企業競爭力評價的方法至少在20種以上,比較有代表性的為以下幾種:
2.1因素分析法
這種方法對企業競爭力的評價採取「由表及裡」的因素分析方式,即從最表面、最容易感知的屬性入手,逐步深入到更為內在的屬性和因素。一般來說,越是內在的因素對企業競爭力的影響越深刻、越長久,但其產生作用的邏輯因果關系可能非常復雜;而越是表面的因素對企業競爭力的影響越直接、越短暫,但其產生作用的邏輯因果關系也較簡單。最表面、最容易感知的屬性或因素可以表現為企業競爭力的顯示性指標,這類指標可以選擇能夠直接反映企業市場地位的數值,例如,產品或服務的市場佔有率及其增長率、企業的盈利率、企業規模等。這類指標直接表明企業競爭的結果,可以視為企業競爭力目前的狀況,因此,可以最直觀地反映當前企業競爭力的強弱。但是,這類指標並不能說明企業競爭力的原因,所以,它們實際上並沒有揭示出決定企業競爭力的因素。而要揭示和評價決定企業競爭力的因素,就必須進一步評價影響競爭力顯示性指標的決定性屬性或因素,而在這些屬性和因素的背後又有更深刻更內在的因素,而且,在這些因素發揮作用的過程中,企業所處的關系環境義會在不同程度上產生直接或問接的影響。這樣,對企業競爭力進行評價的指標體系就會是一組非常復雜的統計數值,而且,有些決定和影響競爭力的因素可能是難以計量的。因素分析法的基本要求就是盡可能地將決定和影響企業競爭力的各種內在因素分解和揭示出來。
2.2對比差距法
對企業競爭力的評價可以採取企業與企業直接比較的方式:假定同類企業中最優秀的一家或幾家企業的一系列顯性特徵對企業間競爭力具有明顯的影響,因而,可以通過本企業和最優秀企業的一系列顯示性指標的比較來評估本企業在競爭力上存在的差距。這種研究方法主要涉及以下幾個環節:①選取對比指標;②比較本企業與最優秀企業各指標的差距;③進行綜合匯總,評價本企業與最優秀企業之間的總體差距。這種方法同前一種方法的共同之處是都要進行詳細的因素分析和統計數值的計算,不同之處是後一種方法是一對一的比較,可以進行多指標的直接比較,而不必進行數值的加總比較,因此可以避免確定各因素的權重過程中的主觀因素。
2.3內涵解析法
內涵解析法的特點是將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結合,重點研究影響企業競爭力的內在決定性因素,對於一些難以直接量化的因素可以採取專家意見或者問卷調查的方式進行分析判斷。與前兩種方法主要分析競爭力的外延性指標不同,這種方法重點分析競爭力的內涵性因素。這種方法要達到的目的是揭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並對其進行評價。這種研究方法主要涉及以下幾個環節:①確定決定和影響企業競爭力的主要因素,並分析其因果關系;②通過統計分析、專家意見、問卷調查等方式,分析企業競爭力的實際情況;③深入進行企業核心能力的剖析,發現企業核心理念及其滲透性(即是否貫徹到企業運行的各個部分和環節),以判斷企業競爭力的強弱。這種研究方法的優點是可以深入到對企業核心能力的分析,具有深刻性,缺點是難以全面計量化,可能含有較大程度的主觀性。而且,有些因素在性質上是難以進行企業間直接比較的。
2.4綜合指數評價法
綜合指數評價法是一種綜合指標體系評價法。其評價的方法是:第一步確定評價項目的權數。由於本指標體系為多層次的,所以既要求一級系統的權數之和為1,又要求各子系統內部各項目之和為l,確定權數的方法目前多採用專家咨詢主觀定權的方法。第二步計算各子系統的綜合平均指標,用事先確定好的項目權數對它們進行加權平均,得出子系統綜合評價的平均指數。第三步對各子系統的平均指數進行加權平均,求出綜合平均指數。包括反映企業生產要素投入的統計指標W、反映企業產出水平的統計指標O、反映企業財務效益(經濟效益)狀況F、企業資產運營狀況A、企業債務水平和償債能力D、反映企業發展潛力的統計指標P、反映企業國際競爭力指標I、企業服務能力S等8個子要素。在此基礎上,可以建立反映企業競爭力的數學模型。評價的標准在於:如果綜合平均指數接近於1,則說明甲乙兩企業的整體無明顯差別:如果綜合平均指數大於l則說明甲企業優於乙企業;如果綜合平均指數小於l則說明甲企業劣於乙企業。綜合平均指數與1的離差越大,說明不同企業的差異越明顯,故各企業能依據綜合平均指數的大小,進行企業間的比較,確定本企業在同行業中的地位,制定自己的發展戰略。
3 對我國企業競爭力的評價的實證分析
在實際對企業競爭力的過程中,基於眾多評價方法思想,又衍生出了諸多具體的評價操作方法,如密切值法,灰色關聯度分析法,價值鏈分析法等等。但從對上面的闡述中可以看出:許多評價都摻雜了評價者的主觀判斷,比如在對企業競爭力進行評價時,對各種影響因素的賦權重就經常帶有人為的主觀判斷色彩,這就很難反映問題的實際情況。鑒於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對企業的競爭力評價大多歸結於可計量的指標予以考察,本文以會計中國際通行的對企業財務情況進行綜合評價杜邦財務分析體系的指標為基礎,並結合1995年財政部公布了企業經濟效益評價指標體系選取指標,結合統計學科中多元統計分析方法-因子分析(因子分析是統計學科中一種比較科學完善的統計分析方法。它運用數學工具,藉助統計方法,能比較科學的反映事實原況,並且其方法的思想有助於使問題得到簡化,有利於我們抓住問題的本質,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比較完善的對所選企業樣本競爭的評價。
3.1因子分析的基本思想
因子分析根據變數間相關性大小把原始變數分組,使得組內的變數相關性較高,而不同組的變數間的相關性較低,每組變數代表一個基本結構,這個基本結構稱為公共因子。其出發點是用較少的相互獨立的因子變數來代替原來變數的大部分信息而又盡量不減少信息的丟失,在進行具體問題進行分析時,我們抓住這些主要因子有助於對問題的解釋和分析。
3.2實證分析
本文選取了我國股市流通盤中占相當部分的具有代表意義的20家上市公司為樣本,包括鋼鐵、銀行、通訊、航運等重要行業。運用因子分析對其競爭力進行評價,正所謂管中窺豹、可見一斑,通過對它們的分析亦可從個側面看見我國企業中存在的一些共性問題。
由於潛在競爭能力(如公司文化、公司品牌價值、公司管理、創新精神等)很難獲得實際數據,即使得到,其主觀因素也非常顯著,為簡化問題,本文暫不考慮這些指標。競爭力的正確評價,數據的採集應盡量取自與政府部門,行業協會或上市公司年報,顯性指標是各種因素在市場競爭中的集中體現,其數據也容易從公開媒體得到。本文以會計中國際通行的對企業財務情況進行綜合評價杜邦財務分析體系的指標為基礎,並結合1995年財政部公布了企業經濟效益評價指標體系選取指標:總資產周轉率、凈資產收益率、流動比率、資產負債率、資本積累率、股本擴張率、可持續增長率。會計理論中,企業的所有者通過投入資本形成企業資產,作為經濟實體的企業便是通過運營其資產而獲得盈利能力的,總資產周轉率,反映了企業資產的周轉速度,體現了資產的利用效率,凈資產收益率則反映了企業在資產的周轉的過程中,其擁有的凈資產的獲利能力的大小,它們體現了企業的基本生存能力;企業廣義的資產亦包括其債權人投入部分,由於債務契約的存在,企業在經營的過程便承擔著償債的義務,背負財務風險,企業的負債與其資產的的比率則反映了企業經營過程中所承擔的風險,反映了企業抵禦風險的能力,本文選用流動比率與資產負債率予以反映;而資本積累率和股本擴張率則分反映了企業凈資產的增長與吸收資本的能力,體現了企業規模擴張能力;資產增值率與可持續發展率則很好的反映了企業的發展前景,反映了企業持續的發展能力,8個指標詳見表3.1,20家上市公司的8個指標樣本數據如表3.2所示。
表3.1 企業競爭力監測指標群落
指標名稱
計量方法
指標的性質及主要含義
總資產周轉率
銷售收入/總資產
衡量企業的生存能力
凈資產收益率
凈利潤/凈資產
衡量企業生存能力
流動比率
流動負債/流動資產
衡量企業抵禦風險能力
資產負債率
負債總額/資產
衡量企業抵禦風險能力
資本積累率
本年所有者權益增長額/年初所有者權益
衡量企業規模擴張能力
股本擴張率
股本增加額/原總股本數額
衡量企業規模擴張能力
資產增值率
資產增值額/原資產總額
衡量可持續發展能力
可持續增長率
凈資產收益率×(1-支付現金股利/凈利潤)
衡量可持續發展能力
❽ 什麼是品牌競爭力指數
品牌競爭力的指標體系包括三個基本指標和一個綜合指標,三個基本指標分別是品牌的消費者市場份額、品牌的消費者忠誠度和品牌的成長指數,根據這三個指標可以推算出一個綜合指標,即品牌競爭力指數。作為綜合反映品牌的市場份額、品牌忠誠度和品牌成長性的指標,品牌競爭力指數的計算公式如下:某品牌的競爭力指數=相對市場份額×消費者忠誠度×品牌成長指數×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