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提供算力的晶元類型和特點
❶ 人工智慧會使哪些行業受益
人工智慧將會讓所有行業受益
物聯網的概念來源之一是IBM的智慧地球概念,智慧是物聯網創造價值的核心。而中國物聯網十二五規劃中九大試點領域包括:智能工業、智能農業、智慧物流、智能家居、智能醫療、智能環保、智能交通、智能安防、智能電網,全部與智能相關。

腦力勞動密集型行業是人工智慧優先發展的
既然物聯網技術促發服務業革命,而服務業革命解放的是人的腦力勞動。
所以腦力勞動密集型的行業,會優先使用人工智慧技術。通過人工智慧技術解放人力,降低成本,提升服務水平。
發展之初,人機交互是重點
提問者問的問題是哪個行業受益,但人工智慧發展還在早期,還沒有哪個行業會大規模使用,但從另外一個維度上,人工智慧會是最先使用的,就是人機交互介面,是人工智慧最先使用的。
比如最近流行的智能音響,實際上是人工智慧實現的人與機器的語言交互工具。
再比如視頻、圖像的人工智慧處理。最典型的應用是在自動駕駛以及汽車後市場安全領域都有應用。
所以人工智慧在人機交互領域都有應用,而只要使用機械設備的行業,都會有人機交互。
❷ 百度發布中國首款雲端全功能AI晶元「昆侖」有何特點
7月4日,網路公司董事長兼CEO李彥宏在Bai Create2018網路AI開發者大會上,正式發布網路自研的中國第一款雲端全功能AI晶元"昆侖",其中包含訓練晶元昆侖818-300,推理晶元昆侖818-100。
李彥宏表示,中國改革開放40年來,在我們的發展過程當中,對於高端晶元而言,其實一直依賴進口,這是我們這一代IT人心中永遠的痛。當進入人工智慧時代,情況將會發生改變。網路自主研發的高端晶元,將去滿足全世界開發者的各種需求。支撐幾十萬為社會造福。
2017年被稱為「AI晶元元年」,在華為推出全球首款移動AI晶元的時候,就開啟了人工智慧從雲端走向終端的大門。如今有了雲端全功能AI晶元「昆侖」,未來國內AI領域的發展將有更多可能。
來源:澎湃新聞網
❸ 簡述cpu、gpu、fpga和asic四種人工智慧晶元的性能
FPGA(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現場可編程門陣列)具有足夠的計算能力和足夠的靈活性。FPGA的計算速度快是源於它本質上是無指令、無需共享內存的體系結構。對於保存狀態的需求,FPGA中的寄存器和片上內存(BRAM)是屬於各自的控制邏輯的,無需不必要的仲裁和緩存,因此FPGA在運算速度足夠快,優於GPU。同時FPGA也是一種半定製的硬體,通過編程可定義其中的單元配置和鏈接架構進行計算,因此具有較強的靈活性。相對於GPU,FPGA能管理能運算,但是相對開發周期長,復雜演算法開發難度大。
ASIC(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特定用途集成電路)根據產品的需求進行特定設計和製造的集成電路,能夠在特定功能上進行強化,具有更高的處理速度和更低的能耗。缺點是研發成本高,前期研發投入周期長,且由於是定製化,可復制性一般,因此只有用量足夠大時才能夠分攤前期投入,降低成本。
CPU:
中央處理器作為計算機系統的運算和控制核心,是信息處理、程序運行的最終執行單元,CPU 是對計算機的所有硬體資源(如存儲器、輸入輸出單元) 進行控制調配、執行通用運算的核心硬體單元。
優點:CPU有大量的緩存和復雜的邏輯控制單元,非常擅長邏輯控制、串列的運算
缺點:不擅長復雜演算法運算和處理並行重復的操作。
對於AI晶元來說,算力最弱的是cpu。雖然cpu主頻最高,但是單顆也就8核,16核的樣子,一個核3.5g,16核也就56g,再考慮指令周期,每秒最多也就30g次乘法。還是定點的。
生產廠商:intel、AMD
現在設計師最需要的就是GPUCPU,呆貓桌面雲可以享受高GPUCPU的待遇。
GPU:
圖形處理器,又稱顯示核心、視覺處理器、顯示晶元,是一種專門在個人電腦、工作站、游戲機和一些移動設備(如平板電腦、智能手機等)上做圖像和圖形相關運算工作的微處理器。
優點:提供了多核並行計算的基礎結構,且核心數非常多,可以支撐大量數據的並行計算,擁有更高的浮點運算能力。
缺點:管理控制能力(最弱),功耗(最高)。
生產廠商:AMD、NVIDIA
❹ 人工智慧專業發展前景如何
人工智慧產業鏈分為基礎層、技術層和應用層。基礎層是人工智慧產業鏈的基礎,為人工智慧提供算力支撐和數據輸入,中國在此領域發展時間較短,基礎層發展較為薄弱。目前,中國的人工智慧企業主要集中在北京、廣東、上海和浙江,北京的人工智慧發展已經步入快車道。
人工智慧產業鏈全景梳理:基礎層發展薄弱
基礎層主要提供算力和數據支持,主要涉及數據的來源與採集,包括AI晶元、感測器、大數據、雲計算、開源框架以及數據處理服務等。技術層處理數據的挖掘、學習與智能處理,是連接基礎層與具體應用層的橋梁,主要包括機器學習、深度學習、計算機視覺、自然語言處理、語音識別等。應用層針對不同的場景,將人工智慧技術進行應用,進行商業化落地,主要應用領域有駕駛、安防、醫療、金融、教育等。
—— 更多數據請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人工智慧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❺ 我國和美國的人工智慧發展有何不同的特點
特點如下:
1、美國在技術的創新基礎、技術能力、技術的影響力上具有很大的優勢。中國是在應用落地、應用創新上具有獨特優勢,比如刷臉支付,是中國首創的。
2、當今人工智慧技術包括三個元素:數據、演算法、計算能力。中國在數據上是有優勢的,因為人口規模龐大,在採集各方數據、統計數據方面,中國領先美國很多。
演算法上,中美差距不是很大,雖然美國往往會提出創新性的技術,但中國能夠很快地跟上,雖然技術創新引領性上弱一些,但實際應用的差距並不大。
最主要的差距,是在基礎的計算設備的差距。因為無論要做訓練或者檢測,硬體設備都是必須的,這些設備不僅限於人工智慧本身,還涉及到硬體晶元GPU。訓練人工智慧、深度學習演算法往往需要顯卡,GPU現在全球由英偉達一家壟斷,另外一個必備的硬體是CPU, 在CPU領域,英特爾一家獨大。
還有感測器,訓練人工智慧,首先要感知周圍的環境。感測器中包括雷達,它在自動駕駛的應用上非常重要,這些硬體設備幾乎都是由美國的公司所壟斷。所以,造成了硬體方面不小的差距。
3、缺少突破性引領性的創新技術,中國很多公司更偏向應用,偏向商業模式應用上的創新。美國每每搞出來新技術,中國也能馬上跟進,但在引領性、突破性上可能還是有一定差距。
4、美國最早從1991年萌芽,1998進入發展期,2005後開始高速成長期,2013後發展趨穩。而中國AI企業誕生於1996年,2003年產業進入發展期,在2015年達到峰值後進入平穩期。人工智慧主要分為技術層、應用層和基礎層。
美國AI產業在基礎層、技術層和應用層,尤其是在演算法、晶元和數據等產業核心領域,積累了強大的技術創新優勢,各層級企業數量全面領先中國。
從基礎層(主要為處理器/晶元)企業數量來看,中國擁有14家,美國33家,中國僅為美國的42%;技術層(自然語言處理/計算機視覺與圖像/技術平台)方面,中國擁有273家,美國擁有586家,中國為美國的46%。
應用層(機器學習應用/智能無人機/智能機器人/自動駕駛輔助駕駛/語音識別),中國擁有304家,美國擁有488家,中國是美國62.3%。
可以看出,相比美國的全產業布局特徵,中國主要集中在應用側,另外在技術層和基礎層只是局部有所突破。
綜上,目前在人工智慧領域,中國總體來說,雖然跟美國有一定的差距,但還處於一個發展比較好的態勢。
❻ 人工智慧和人工智慧晶元是什麼,為什麼這么火
簡單來說吧,就是大數據的應用,互聯網部陌生吧,這就是大數據的應用,人工智慧就好似我們的智能機器人一樣能和你以前對話,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