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算力簡介 » 思維去自我中心

思維去自我中心

發布時間: 2022-04-26 13:27:58

① 如何提克服自我中心意識

1.要正確認識社會現實,社會上的每個人都有其各自的慾望與需求,也都有其權利與義務,這就難免會出現矛盾,不可能人人如願。如果能夠正視客觀現實,學會禮尚往來,在必要時做出點讓步,就會避免以自我為中心。當然應該承認自我的權利與慾望的滿足,但也不能只顧自己,忽視他人的存在。假如,你的心中只有自己,沒有別人的話,別人心中自然也不會有你。

2.凡事多站在別人的角度上思考問題,多設身處地地替其他人想想。以求理解他人。還要學會如何尊重、關心、幫助他人,這樣才可獲得別人的回報,從中也可體驗人生的價值與幸福。

3.加強自身的修養,充分認識到自我中心意識的不現實性與不合理性及危害性。學會控制自我的慾望與言行。把自我利益的滿足置身於合情合理、不損害他人的可行的基礎之上。做到把關心留給別人,把公心留給自己。

4.多聽取別人的意見。聽取多方面的意見,就能明辨是非,正確地認識事物;單聽信一方面的話,就會糊塗,犯片面性的錯誤。究其原因,就在於世界上的事物錯綜復雜,人們受自身知識、經歷、觀念、涵養等因素的局限,難免在見解上有所缺失;假如把大量的意見集中起來,進行綜合、比較、鑒別,從而去偽存真,舍其謬誤,取其真詮,自然就會更公正合理。

走出自己的世界,就會贏得更多的友誼。青少年的生活少不了友情的滋潤,否則生活中就會到處出現不適應,以至焦慮。

② 皮亞傑思維階段

幼兒的思維發展表現出三種不同的方式:直覺行動思維、具體形象思維和抽象邏輯思維的萌芽。幼兒早期的思維以直覺行動思維為主,幼兒中期的思維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幼兒末期抽象邏輯思維開始萌芽。

1.直覺行動思維

0~2歲幼兒的思維主要是直覺行動思維。直覺行動思維是指主要利用直觀的行動和動作解決問題的思維。例如,幼兒通過拖動桌上的布來獲得他不能直接拿到的玩具。直覺行動思維離不開幼兒對客體的感知和動作,是幼兒早期出現的萌芽狀態的思維。皮亞傑認為這個階段幼兒思維的發展有兩個明顯的標志:一是幼兒有時不用明顯的外部嘗試動作就能解決問題;二是產生了延遲性模仿能力。所謂延遲性模仿是指模仿的對象或動作在眼前消失一段時間後對行為或動作的模仿。

總體上說,幼兒大致獲得了以下能力:幼兒通過伸手和抓握等動作,開始注意到物體的空間關系,這使幼兒逐漸超越了直接的感知和運動,開始理解周圍的世界;幼兒突破了直接經驗的限制,發展起了具有先後的時間維度的概念,出現了對因果關系的初步理解;幼兒開始逐步理解目標和手段的關系;幼兒可以模仿不在眼前的行為並表現出明顯的目的性等等。

在皮亞傑看來,這一階段的幼兒思維發展的最大成就之一就是獲得了「客體永久性」的概念,即幼兒明白了消失在眼前的物體仍將繼續存在。皮亞傑認為,幼兒在沒有直接感知物體時卻相信物體仍然存在是一個逐步學習的過程,貫穿整個感知運動階段,其典型的表現就是嬰兒出現藏貓貓的游戲行為。直覺行動思維是貫穿人的一生的思維方式。幼兒的直覺行動思維離不開幼兒對實際物體的感知和動作,因而缺乏行動的計劃性和對行為結果的預見性,思維具有明顯的狹隘性。




(圖:守恆實驗)

3. 抽象思維的萌芽

抽象思維是指利用抽象的概念或詞,根據事物本身的邏輯關系解決問題的思維。在幼兒末期即幼兒6~8歲這一時期,幼兒開始出現抽象思維的萌芽。

第一,幼兒開始獲得可逆性思維。例如,幼兒開始認識到如果在一堆珠子中減去幾個,然後增加相同數目的珠子,這堆珠子的總數將保持不變。

第二,幼兒的思維開始能夠去自我中心化。所謂去中心化是指幼兒認識到他人的觀點可能與自己的有所不同,幼兒能站在他人的立場和角度考慮問題。例如,幼兒開始能夠解決「三山問題」。

第三,幼兒開始能夠同時將注意集中於某一物體的幾個屬性,並開始認識到這些屬性之間的關系。例如,幼兒開始認識到一個物體可以有重量和大小等幾個屬性,並且認識到這些屬性是可分離的。

第四,幼兒開始使用邏輯原則。幼兒獲得的重要邏輯原則是不變性原則,即一個客體的基本屬性不變。另一個原則是等價原則,即如果A的某種屬性等於B,B等於C,則A必然等於C。

③ 結合自己的經歷論述青少年思維自我中心的表現

青少年在這個階段發展出來的元認知能力使他們的思維出現「自我中心主義」。青少年的自我中心主義(adolescent egocentrism)是一種自我熱衷狀態,他們認為全世界都在注意著自己。自我中心主義的青少年對父母、教師等權威充滿著批判精神,不願意接受批評。青少年的自我中心主義常常導致思維的扭曲,包括:青少年可能發展出所謂的假想觀眾——就像青少年自己那樣,對青少年的行為給予很多關注的想像中的觀察者。例如,一名坐在教室中的學生可能會覺得教師正在看他,一個打籃球的青少年可能認為全場的人都在注意他下巴上的青春痘。青少年的自我中心主義導致的另一種思維扭曲是,青少年發展出個人神話,即認為個人經歷是獨一無二的。事實證明,很多青少年的危險行為就是由個人神話造成的。

在青春期,青少年的社會化和情緒也發生著巨大的變化。進入青春期的一個標志就是反思,「我是誰」這個問題在青少年個性發展中始終占據著主導地位。在這個階段,青少年開始更加關注自己的內心,開始以有別於以往的方式來認識自己。他們認識到自己的想法、感覺和實際的行動之間存在著許多差異,他們很容易對自己產生不滿,並通過與他人的比較加以改變。青少年開始認識到自己的獨特性,自己是獨立於他人的,他人並不能夠完全了解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④ 為什麼說兒童思維發展過程是一個去自我中心化的過程

自我中心是指兒童由於思維發展水平低而表現出的思維上的種種不足。指個體傾向於從自己的立場和觀點去認識事物,而不能從客觀的、他人的立場和觀點去認識事物。 去自我中心表現為,從不能區分自我與外界到擺脫對動作和直接感知覺的依賴,能夠區分自我與外界,能夠表徵他人的心理世界,獲得觀點采擇能力等。 在感覺運動階段初期,兒童思維的自我中心表現為不能區分自身與外界,完全生活在「此時此地」的世界中,認識不到在他的感覺之外還存在更廣闊的世界。在感覺運動階段末期,隨著象徵性機能產生,兒童能夠區分自身與外界,這是去自我中心的表現。 在前運算階段,兒童思維的自我中心表現在表徵水平上。此時,兒童雖然對事物形成了表徵,但不能表徵他人的心理世界,所想所感總是和自己所想所感是相同的,不具備觀點采擇能力。 進入具體運算階段後,兒童的思維進一步去自我中心化,表現為能夠從多個維度來認識事物,能夠認識到不同的人對同一事物往往持有不同的看法和態度,即具備了觀點采擇能力。 因此皮亞傑認為兒童的思維由低級向高級水平發展的過程就是一個去自我中心的過程。

⑤ 怎麼改掉以自我為中心

職場上,如何克服以自我為中心的缺點

方法一:克服內心深處的「排他思維」,真正從內心深處接納對方,實現職場上的「歡樂頌」

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以自我為中心,主要是我們內心深處接納不了別人,潛意識的認為別人都是我們的競爭者,是與我們爭奪功名和錢財的。

這種默認把別人當做競爭者的想法在心理學上叫做「排他思維」。

所謂「排他」,是指人類從猿類祖先那裡繼承來的一種思維習慣,即不自覺地把自己以外的人當做自己食物的搶奪者和競爭者,將對方劃到「異者」或者「他者」的行列,並採取多種方式跟他們進行競爭,這一點在同性之間的體現更為明顯。

放到職場上來說,我們在同一個單位工作,自然不自然的就會把除自己以外的其他人當做自己的競爭者,從內心深處來「排他」,對外的表現就是以自我為中心,不能很好地合作。

《歡樂頌》中同住在歡樂頌小區22樓的五個來自不同家庭、性格迥異的五個女孩,她們從陌生到熟悉再到互相體諒、互相幫助、共同成長的故事就是職場上克服「排他思維」,從內心深處真正接納對方的真實寫照。

所以,身在職場的我們,不管我們與對方有多少立場不同、多少背景不同,甚至是有多少競爭關系,都一定要從內心深處真正的接納對方,克服自己以自我為中心的毛病,建立一種合作共贏關系,實現辦公室的和諧共處,從而真正實現職場的歡樂頌。

方法二:改變自己的思維模式,將個人視角上升的「元視角」,從更高的角度思考問題

我們之所以陷入以自我為中心的境地,很多時候並不是自己的主動意願,而是一種長久的思維方式導致的不自知的過程,為此,我們想要克服以自我為中心的毛病,第一件事情要做的就是要改變自己的思維模式,由低視角思維上升為思考的更高的維度。

日本管理學家細維谷在《高維度的思考法》一書中率先提出了「元思維」的概念。所謂「元思維」,是指跳出自我思維認知的局限,從更高的視點來客觀地看待身邊的事物。

例如人們常說,「必須從另一個自己的視角出發,客觀地審視自己」。

這種以旁觀者的角度重新審視自己的做法也是元思維的一種表現形式。元思維可以幫助我們拓寬視野,提高我們的洞察力,更好更客觀地認識自己的性格特點,進而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以自我為中心的局限性。

在利用元思維思考問題的時候,要特別注意兩個方面:

①利用WHY型思考模式尋找思維的上層目的

利用WHY型思維的意思就是跳出問題本身來看問題,比如,你在一件事情上與你的同事意見不合,你非常氣憤,到了要吵架的地步,這時候,你一定要冷靜下來,跳出事件本身,思考一下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為什麼他會有這種想法,為什麼自己會有要吵架的想法……

②利用類推模型找到事件的共同點

類推模型其實是一種實驗的結構,就是利用表面現象推理出更高維度的問題本質的方法。《名偵探柯南》中的幾乎所有的推理都是基於表象的合理升華,是一種從具體到抽象的進而看到問題本質的思維方式。

在職場上,我們利用元思維思考,就能有效的克服自己因為思維慣性導致的局限性,從更深層次來思考問題,進而避免因為思維的盲點導致行為的自我。

方法三:運用同理心法則,放棄高高在上的拘謹姿態,真正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問題,增加別人對你的認同感

很多時候,作為領導的一些人,為了表現自己的權威,喜歡「端著」,也就是刻意的不跟下屬進行溝通,長此以往,很容易犯的錯誤就是脫離實際,高高在上,更加剛愎自用,下屬不敢提意見,做出的決策也不能真正的契合實際。

這時候,作為領導我們,要做的就是要有同理心,增加下屬對你的認同感,讓大家願意對你提出意見,進而減少你做出決策的自我武斷性。

在人際交往中,同理心是非常關鍵的因素。360度無死角完美的人看起來不具備同理心,而且很容易導致陷入自我的思維誤區當中。

他們高高在上,脫離群眾,別人不願意和他們多溝通。久而久之,完美的人一方面被架上了神壇,貼上了「女神」或者「男神」的標簽,另一方面實際上卻被邊緣化了。

想一想那些討人喜歡的女人和男人,誰沒有破綻呢?林徽因的壞脾氣、林志玲的娃娃音、楊冪的自黑體質,都和雷軍、劉邦、特朗普一樣,拉近了自己和大眾的距離,有意無意破除了完美光環的障礙。

⑥ 應該如何克服自我中心

克服自我中心意識是一項重要的教育任務,必須家庭、學校共同配合,採取科學的教育方式。

⑦ 究竟有沒有可能擺脫自我中心的行為

1、心理學上的自我中心主義

自我中心主義是兒童在智能發展過程中以自我為中心的心理狀態和行為傾向。

自我中心主義是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提出的概念。

皮亞傑認為,年幼兒童和成年人的思維之間存在著質的差別。他們不能把自己和客觀事物區別開來,把自己的屬性投射到外物上,認為日、月、山、河都是有生命和意願的。他們不能把自己的感受和別人的情況區別開來,如果覺得自己碗里的湯是熱的,就認為別人碗里的湯也是熱的。

兒童的成長過程就是「去中心化」的過程,逐漸認識到自我和外物的區別、自我和他人的區別。在人際交往中逐漸注意他人的感受和意願。

由於家庭和社會教育的缺失、個人自我感悟的不足,有些成年人的思維方式仍是以自我為中心的。

心理學上的自我中心主義與倫理學上的個人主義和利己主義有著根本區別。

參見:《中國大網路全書》心理學卷「自我中心主義」詞條,盧濬編寫。

2、倫理學上的自我中心主義

自我中心主義是成年人在人際關系中以自我為中心的心理狀態和行為傾向。具體表現為:

①以己之心,度人之腹。既包括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也包括以君子之心,度小人之腹。

②己之所欲,強加於人。既包括好心辦壞事的情況;也包括壞心干惡事的情況。「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孔子倡導的道德原則,具有合理性。「己之所欲,施加於人」是處理人際關系的錯誤原則,具有危害性。

從中可以看出,自我中心主義並非都是個人主義和利己主義,但其中有些思維和行為方式屬於個人主義和利己主義。

總之,心理學上的自我中心主義在人生中往往能夠自然消解;倫理學上的自我中心主義需要通過增強認識能力和提高道德水平才能努力克服。

⑧ 如何讓孩子擺脫自我中心思維

這位知友,一、接受孩子的自我中心思維 自我中心思維只是孩子的認知方式,和自私自利不一樣,更不是性格缺陷,所以父母應該尊重孩子的這種思維,而非指責、批評。 事實上,大人也經常以自我為中心考慮問題。比如有人會抱怨別人為什麼不幫他;有的人在集體討論時不尊重別人的意見,認為只有自己是對的……因此,父母需要平常心看待,不需要去強行糾正,否則只會傷害到孩子的心靈。 二、不要太寵愛孩子 父母愛孩子的心情能理解,但如果太寵愛他,比如常常對孩子說「這些都給你吃」「都是給你買的」、「寶貝想去哪裡玩都可以」,只會讓孩子更加以自我為中心,根本不會去考慮別人的感受。 可以跟孩子說「分給奶奶一點吃」「跟別的小朋友一起玩」「讓媽媽休息一會」,讓他知道還有別人,適當的把別人放在「主角」的位置,時間長了孩子就能注意考慮到別人。 三、讓孩子學會感同身受 如果讓孩子懂得感同身受,孩子的自我中心思維就會改變。比如說他困了,想睡覺,媽媽就可以假裝纏著要跟他一起玩,不讓他睡覺,說:「那下次媽媽累了的時候,你要不要媽媽休息呢?」 再比如,如果他不願意分享食物給別人,媽媽就可以說:「如果媽媽也不分享給你,你去哪吃呢?」 這種引導會讓孩子感同身受,知道如何考慮別人感受。 四、通過游戲讓孩子學會換位思考 孩子為什麼會有自我中心思維,因為沒人教他如何從別人角度考慮事情,游戲可以讓孩子學會換位思考。 舉手游戲:媽媽和孩子面對面站著,讓孩子舉右手,再問他:「我該舉哪只手?」這個時候孩子就需要從媽媽的位置考慮問題。 捉迷藏:父母可以先示範給孩子看自己會藏在哪些地方,玩的過程中,父母藏起來讓孩子找。這時候孩子就要換位思考:如果我是爸爸媽媽,會選擇藏在哪裡呢? 角色扮演:此類游戲最能吸引孩子,也最能引導其換位思考。比如「狼捉小羊」,如果孩子扮演的是狼,那他就要從狼的角度考慮問題:小羊會躲在哪?該怎麼樣捉它?等等。 這些好玩的角色游戲可以讓孩子在短時間內扮演多種角色,體驗不同角色的內心世界,從而達到學會換位思考的效果。 五、讓孩子體驗自我中心的結果 比如安安接電話的例子,安安打電話的時候,爸爸只是點頭不說話,讓安安體會一下接電話聽不到聲音是怎樣的感覺。 這樣,下次再接電話的時候,安安肯定知道了原來接電話是要說出聲來才可以的。 六、在實踐中學習 心理學家博克曾做過類似皮亞傑的三山實驗,發現:當兒童熟悉場景、問題相對容易理解時,兒童是能夠考慮別人的感受的。由此可見,兒童的自我中心傾向與情景熟悉程度、生活化程度有關,因此可以通過提供豐富的材料和環境,讓孩子自己觀察、動手操作,逐漸擺脫自我中心的的思維。
摘自網路,僅供參考!

⑨ 為什麼說兒童思維發展過程是一個去自我中心化的過程

家長的第一堂情商課,寶寶對周圍的認知是自學的能力,但是家長有計劃的互動是這個時候最好的教育。
請用語言給寶寶描述,寶寶本身和環境其他人的,各種各樣的情緒和情感
從簡單的開始:開心,難過,害怕,平靜,生氣
然後再進一步的准確理解進階的情緒:悲傷,恐懼,友好
最後到一些高階的情感:尷尬,退縮,憤怒等
千萬記得不要以為孩子天生就會懂得很多,寶寶不是從家庭教育就是從電視以及其他的社會教育中判斷分析自學。
轉移注意力是最好的干預方法
2-3歲的孩子道理認知體系還不完整,對於情緒無法控制的時候,最好的辦法就是轉移注意力。用其他更加有吸引力的事情把孩子從無聊吵鬧的情緒中解救出來。
記住:千萬別和孩子生氣,和孩子講道理,都是情商低的父母的表現
如何去"自我中心化"是這一個階段寶寶主要的任務
(敲黑板,這是未來情商的源頭)
讓孩子知道"你"、"我"、"他"的區別,還有"你的","我的","他的"區別
這個可以從分享開始:
舉個例子,家裡來了一個漂亮的小姐姐,寶寶很開心,拿了一個比較小的蘋果送給小姐姐
可能很多家長面對這種情況,馬上就會去批評孩子做得不對,甚至是指責孩子自私。
自己的是非對錯觀念是生活了這幾十年才積累起來的,怎麼能夠要求一個二三歲的孩子和自己擁有同樣的是非觀呢?
我們怎麼做呢?
請問寶寶:如果有人送蘋果給你,你希望收到大的還是小的?
他不假思索地回答道:大的!
對啊,你看,你希望收到大的。那你覺得小姐姐希望收到大的還是小的呢?
他想了想,回答道:大的吧!
那如果人家把小蘋果送給你,你開心嗎?
寶寶想了下:不開心!
那你覺得小姐姐收到你給他的小蘋果會開心嗎?
寶寶若有所思地搖了搖頭:不開心!
那你是希望小姐姐開心呢還是不開心?
寶寶:我希望小姐姐開心!
那你覺得應該給老師大蘋果還是小蘋果呢?
寶寶:大蘋果!
當我類似的事件沖突的時候,請家長盡可能全面地去描述站在不同立場、不同角度的人的想法、感受和期待,讓寶寶從小就認知到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想法、感受和期待。
這種"去自我中心化"的思維訓練會是未來情商的基礎

⑩ 自我中心思維方式表現的行為特點

做事認真,細思極恐,大度一點對誰都好的

熱點內容
挖礦機挖到一個比特幣 發布:2025-07-13 17:34:54 瀏覽:267
挖eth幣風險都有哪幾個方面 發布:2025-07-13 17:31:13 瀏覽:20
春晚元宇宙上市公司 發布:2025-07-13 17:23:51 瀏覽:971
虛擬幣礦機停售 發布:2025-07-13 17:19:38 瀏覽:454
軟體中心去廣告 發布:2025-07-13 17:03:08 瀏覽:548
礦池的貓膩 發布:2025-07-13 17:00:35 瀏覽:320
宇宙次元的剋星 發布:2025-07-13 16:57:40 瀏覽:15
usdt為什麼要用銀行卡 發布:2025-07-13 16:54:50 瀏覽:726
螞蟻礦機挖以太 發布:2025-07-13 16:46:26 瀏覽:815
區塊鏈與政府債務管理 發布:2025-07-13 16:34:06 瀏覽: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