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算力簡介 » 新興媒體去中心化的特徵

新興媒體去中心化的特徵

發布時間: 2022-05-08 13:45:38

⑴ 新媒體環境下受眾的特徵有哪些轉變

在信息傳播中,媒體環境發生改變,相對應地在媒體環境中彼此有聯系的人的地位也發生了變化。信息技術的發展、海量的用戶使信息的製作、傳播、接受變得異常簡單。筆者非常贊同美國《Online》雜志對新媒體的定義新媒體是「所有人對所有人的傳播」。在新媒體環境下,受眾由單純的「接受者」轉變成「傳播者接受者」的雙重身份,身份發生論新媒體環境下「受眾」理論探討巨大改變。

「受」眾不「受」。在新媒體環境下,這種傳播模式被改變。早期在網路出現之前以廣播、電視、報紙這類大眾傳播媒介為主的傳播方式,這種模式下「傳播者」是整個傳播鏈的第一環,處於第一中心位置,他決定著傳播活動後屬四大環節,而受眾對於信息的接受處於被動的位置。而在新媒體環境下,早期的信息傳播模式被完全打破。「傳播者」和「受眾」的界限被模糊,媒介中心喪失。「去中心化」成為現今信息傳播的一大特點,所有人都可以進行傳播,每一個個體都成為信息傳播的中心。每一個個體都可以充分調動自己的積極性並發揮自己的能量。

這個時代不再會依靠某一個類媒介的強勢覆蓋而「號令天下」、「唯我獨尊」。新興媒體的勃興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個獨立的個體和個性的表達,每個人都掌握著話語權。新媒體環境中,「受眾」已經不是被動的、單純的「受」眾,筆者傾向於將「受眾」更名為「用戶」。

在新媒體發展下,受眾成為用戶,每個普通人都可以隨意地發布信息,每一個人手裡都有一支「麥克風」,傳播和接受的地位平等。互動性加強。與傳統媒體相比新媒體特徵明顯,即時性、互動性、開發性、個性化、精準性、信息的海量、低成本的無界限傳播、搜索便捷等。而其中信息處理技術的數字化、傳播方式的互動性是它最本質的特徵。

丹吉爾默提出了「新聞媒體3.0」的概念,而受眾與媒介的關系也從0經歷到3.0形態。0時代的交互性弱基本沒有,傳播形式單一,媒介是中心,它決定受眾選擇的信息。2.0時代媒介中心的理念開始淡化,受眾與媒介之間開始了互動,受眾的聲音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媒體上,而媒體也開始重視這樣的聲音,並根據受眾意見隨時調整信息的傳送。如今的3.0時代傳播者和受眾之間的界限模糊,媒介不過是聚合受眾注意力和需求的平台。信息的發布不再局限在原來的少數特權階層,每一個人都可以發布信息,參與任何一個新聞事件,影響事件的進程。受眾的主動性及互動性是新媒體環境下的鮮明特徵。
(參考資料:財識網)

⑵ 新媒體的特徵有哪些

第一個重要的特徵是偶發(haphazard)。由於新媒體的UGC成分相當重,因此它的內容發布顯得沒有規律。對於大多數傳統媒體而言,內容出版是有時間設置的,所以電視台電台節目都被稱為program,一種可以事先設定的程序。但新媒體不是。 第二個重要特徵是碎片(fragmental)。有一種說法叫「微內容」。大抵意思差不多,並非整塊的內容,而是一片一片的內容。但「微內容」的說法只是形容了量上的特性,沒有涉及到「質」上。碎片,我個人認為,是更好地表達出新媒體特性的片語,因為看上去很多內容只是零碎地堆砌在一起,而沒有得到有效的整合。 碎片化的內容是由於去中心化造成的。新媒體對於傳統媒體的所謂「顛覆」就是指這個。但事實上,去中心化這個態勢是長久不了的。人類由於大腦接收信息的需要,會導致那些重新整合信息的中心化渠道出現。搜索引擎是極好的例子。 第三個特徵是個人化/個性化(personalized)。blog是最顯著的例子。一個提供博客架站程序的wordpress,由於開放其代碼架構,使得網上有成千上萬數不清的模板可供使用。於是,每一個blog都顯得與眾不同,如果blogger自身還有模板開發能力的話,還可以造就全世界只有他/她這一塊的模板。 當然,不是所有的新媒體都有很強烈的個人化色彩(比如BBS),但的確有相當多的新媒體形式賦予了用戶盡可能展示自己的工具。這種個人化的特徵,直接拷問著「互聯網上沒人知道你是條狗」的句式。換而言之,互聯網,其重心開始由數據(信息)向人轉變。 結合程樂華老師的說法,這種個人化直接帶來了網路上的補充自我和補償自我的出現。 偶發性和碎片化兩個特徵可以合力成為新媒體的第四個特點:連續的議程設置(continuousagenda-setting)。 媒體的議程設置效果是得到實證支持的,但媒體們很少對一個議程進行連續的設置:a電視台就b電台的內容進行跟蹤,然後c報再跟進(在中國,這種情況不是沒有,但很少見,比如:十七大報道算一個連續的議程設置)。但新媒體卻不是,它們喜歡連續式的進行議程設置,我稱之為「鏈式傳播」。每一個節點的影響力都有限,但合起來的力量是巨大的。典型的例子就是blog的話題接龍游戲:怪癖。 如果這個新媒體還有很強的個人化特徵的話,自我便代入了。媒體擬人化後,就使得這個媒體的可信度增高,議程設置力量會更具有穿透性。 最後一個特點,當然,不是最不重要的:互動性(interactive)。不過,這個特點已經被說濫了,我就懶得再大肆嘮叨了。 唯一需要在這里指出的是:跨平台的互動。網路媒體天然具有互動的功能,但很多互動完成於媒體之內,比如在某篇文章下發表一個評論。但新媒體提供了跨平台互動的技術,比如blog的trackback和pingback功能。但截止到目前為止,至少在中國,跨平台的互動還沒有成為大規模的態勢。

⑶ 如何解決輿情引發的企業品牌傳播「四重效應」

1、當前輿論生態的「四個判斷」
一是國際輿論場和國內輿論場相互打通。這一點從「王立軍逃館」等事件可以看出,國際輿論和國內輿論實時互通,再也沒有時差了。
二是官方話語體系和民間話語體系相互博弈。同一件事情、同一片稿件,新華網和新浪網、新浪微博的標題總是不同,突出的重點是不一樣的,這裡面就有博弈。
三是網上輿情信息和網下現實環境相互交織。一個輿情事件,網上輿情會影響現實決策,現實中新的進展、行為,很快有會反映到網上,相互作用。
四是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相互融合。這是我們每個人都看到的,也是中央和各大媒體正在極力推動的新變化。
2、輿情引發的企業品牌傳播「四重效應」
全民圍觀的全媒體時代,輿情突發是常態,高發是狀態。對企業和政府來說,被誤讀和誤解的機率是非常高的。因為輿情的沉澱和累積,公眾對某些品牌和機構往往會形成一種標簽化的認識,甚至成為一種「語境」。
在當前「三期疊加」的經濟新常態和「四個相互」的輿論新生態下,因為網路輿情而引發企業品牌傳播呈現四重效應:
長尾效應。從輿情屬性來看,企業正面中性報道一般占據主流,但負面輿情絕對數量仍然可觀,而且一直沉澱在網上,累積了巨大負能量,歷史地看,負面輿情的「長尾」的穿透力、破壞力,遠遠大於正面品牌策劃或公關活動的傳播力、影響力。「長尾效應」亟待引起重視。
首因效應。從輿情成因來看,少量媒體成為多數負面輿情源頭、少數問題成為企業負面淵藪,經常報道企業負面消息的首發媒體也就那麼幾個,問題也固定在幾方面:環保、質量、競爭等。「首因效應」嚴重影響品牌形象。
破窗效應。從輿情主體來看,實情決定輿情,企業因為自身問題頻發負面輿情事件,輿論持續關注,「溢出效應」比較明顯。比如有的企業因為發生腐敗案,窗子被打破了,之後它的所有事情都被放大檢視了,最後很小的一個事卻上升為一個國際新聞。
暈輪效應。從傳播渠道來看,一些媒體以偏概全、主觀判斷,存在著標簽化擴大化的普遍現象。標簽化、「標題黨」給企業、行業帶來的傷害相當大,模糊了企業本來的品牌形象,扭曲了企業的臉譜。
3、輿論格局和輿情發生的「五大變化」
目前輿論格局最大的變化,是從用戶生產內容(UGC)向專業生產內容(PGC)、職業生產內容(OGC)演進。近年來,我們企業的公關傳播人員忽然發現,苦哈哈忙活了一年生產的內容,只佔網上內容的十分之一甚至更少。這就是自媒體的發展結果。現在,更強大的是專業內容的專業生產團隊出現了,需要投入成本和人力、設備的職業團隊出現了,它們具有一定的專業或者職業門檻,但是對輿論的導向具有較強的影響。
一是輿情的主體和客體開始易位。法人(包括政、企、媒、NGO)和個人都是輿情的主體,但是,過去經常涉及輿情的主體是企業和政府,如今越來越多的媒體和個人也會陷入輿論漩渦。過去「3.15」晚會都是監督別人的,後來「大概八點二十發」及其主持人出事,甚至頻道總監更迭,央視財經頻道卻變成被圍觀的對象,成為輿情的主體。其實媒體本身應對輿情事件的能力是相當差的,因為過去總是曝光別人的輿情,還不適應這種易位。
二是去中心化。新媒體的特徵就是去中心化,但是每個主體總是期望成為新的中心。就議題設置的主導來看,前兩年微博最活躍的時候是大V在主導,這兩年則是企業、政府以及官方的媒體和新媒體平台等。大V的黃昏,正好趕上官V的「新婚」。這體現了話語權的轉移、影響力的遷移。
三是去中介化。某企業發言人說去年少開了大概20場發布會,因為他們企業在微博微信等平台有了一千多萬粉絲之後,很多事情都通過新媒體平台發布了。企業的輿論傳播越來越去中介化。企業和企業的產品、渠道等本身也是媒體,再加上運用新媒體,就會省略了媒體這個中介,這可以算得上目前傳統媒體焦慮的原因之一。
四是泛意識形態化。我們會發現,有很多正面報道會引發負面效應。像《遼寧日報》調查報道,最近參評中國新聞獎又站在了輿論的風口浪尖,這在過去是不可想像的,正能量的傳播也會引發質疑。還有加多寶的「感謝」系列公關營銷案例,雖然表面看起來是很新奇的策劃,其實容易引發意識形態方面的關聯。不作死就不會死,這種泛意識形態化的策劃要不得。
五是路徑依賴固化。目前移動互聯網的入口比較多,諸如微博微信客戶端等,公眾喜歡以自己喜歡的方式和路徑獲取信息。在微信去媒體化的情況下,微博的活躍度在降但是影響力並沒有降,很多輿情事件都是通過微博發酵發展的。相比之下,微信製造話題、引發話題的能力還是稍弱。
4、企業危機識別及其演變機制
企業危機基本可以分為四類:政治危機、道德危機、法律危機和事件危機。大部分的危機都屬於事件危機,法律危機比較好處理,最難處理的是道德危機,因為從道德上直接就把企業否定了。
互聯網時代下大多數危機也有一個發生、發展、發酵、傳播、演變的機制。一般通過媒體報道或是網友爆料,危機就發生了;網友討論形成輿論即為危機發展時期;輿論領袖加入形成輿論壓力,輿情繼續發酵;然後多家媒體就會深入去挖,危機升溫,這時有些企業會採用鴕鳥政策不回應,也可能就此沉寂,也可能帶來更大的風波。主動引導,還是必要的。如果應對失當,有可能產生次生輿情。即使處理得當,也會在網上留下痕跡、形成段子,影響仍然長期存在。所以我們強調危機預防為主,從預防到研判、控制、解決再到化危為機,化危為機是理想狀態,一般情況下能夠化危為安就算達成目標了。
5、輿情研判遠比處置更重要
企業輿情的處理一般遵循兩個閉環。內部閉環從輿情監測、輿情研判到輿情處置,外部閉環是從媒體公關到議題設置到主動引導。
就輿情監測來講,它是基礎。目前國內一些監測平台已經從過去的垂直搜索系統到大數據的雲平台,但是還存在著一些盲區,比如微信(朋友圈)、視頻(音像圖文轉換)、海外輿情(語種轉換)、客戶端(封閉平台)。
就輿情研判來講,是實操中最需要考慮的問題,它比處置更重要。一是從定量到定性。定性好說,而定量則需要認真衡量,比如微博轉發多少算熱門,是著名的「500條」么?微信閱讀多少算熱點輿情,是目前的平台的最大顯示「10萬+」么?網路媒體轉載多少篇算熱點輿情?主流媒體多少家報道算熱點輿情?都需要研究。二是從研判到預判。過去我們根據報道和事實進行判斷,現在更傾向於依據情緒、搜索和口碑。比如從搜索平台上看關聯詞,從而發現和關注問題;口碑成為研判的依據,根據自媒體被轉發、被 、被圍觀的情況進行判斷。
就輿情處置來講,主要把握好戰略、戰術、執行三個層面,也就是道、術、勢。在一定程度上,研判比處置重要。只有準確地識別危機種類,准確判斷危機事件處於什麼階段,才會更有利地解決危機。
6、企業輿情處置的「道、術、勢」
就輿情處置的戰略而言,要擁有三個制高點,即輿論制高點、理論制高點、道德制高點。過去我們往往只在輿論的制高點上做文章,而忽略了後兩個更高的需要佔據的高地。那些從理論上否定企業存在的價值、行業發展的趨勢,那些從道德上一棍子打死的問題,對企業的傷害更大。因此,加強理論研究、積極履行企業社會責任,也是預防企業危機的戰略布防。
就輿情處置的戰術而言,要要把握三個第一,即第一時間、第一定義、第一態度。首先是「第一時間」。自媒體時代,人人都是記者,輿情處置沒有黃金時間,只有第一時間。其次是「第一定義」。即怎樣定義這個事件。大家對某一事件會更加註重它的性質和精神,所以定義權特別重要。定義權掌握在事件當事人、媒體、意見領袖手中,也掌握在政府領導和企業手中,關鍵在於「口徑」,口徑原本是一個軍事術語,20mm以下為槍,20mm以上為炮,槍和炮的威力不可同日而語。危機越是嚴重,企業的口徑越能體現它的戰略。比如近期的劉春寧被拘事件,阿里的聲明先切割、再打感情牌,突出人文關懷,有文藝范兒;而其後騰訊的回應則出於理性、條分縷析。這兩個都獲得不錯的反響,算是應對比較好的公關文案。三是第一態度。比如2013年被剪輯的中石化咸寧「見死不加油」事件,很快就上升為道德危機。中石化湖北公司第一時間發布聲明,表示尊重生命、主動致歉、嚴肅調查、辭退職工。之後全媒體還原真相,原來的報道忽略了很多事實和細節,贏得公眾理解。
就輿情處置的執行而言,要分級分類處理,還要發揮三種力道:硬實力、軟實力和巧實力。具體操作中,失實報道一定要辟謠;局部出錯要切割;出現問題,就要表態認錯負責任。總之,全媒體時代的輿情處置,一是回應要快,解決什麼時候說的問題,因為你說或者不說,麥克風就在那裡,總會有人搶著去說……;二是回答要准,解決說什麼的問題。你可以什麼都不說,但開口必須講真話……;三是互動要誠,解決怎麼說的問題,把媒體、粉絲當朋友,他們才能接受你的觀點……。

⑷ 新媒體時代電影產業發展呈現出哪些新趨勢

新媒體(New media)概念是1967年由美國哥倫比亞廣播電視網(CBS)技術研究所所長戈爾德馬克(P.Goldmark)率先提出的。

新媒體時代是相對於傳統媒體而言的,清華大學的熊澄宇教授認為:「新媒體是一個不斷變化的概念。
媒介特徵
(1)海量信息承載特徵
(2)碎片化信息傳播特徵
(3)虛擬化信息傳播環境特徵
( 4 ) 及時性信息傳播特徵
中國現狀
互聯網和移動增值作為新媒體最重要的兩個領域,在2007年得到了快速發展。2007年互聯網市場規模超過400億元,並保持超過40%的年均增長速度,各細分市場如網路游戲、B2B、網路教育、搜索引擎是目前盈利的主流,佔59%的市場比例。
2007年移動增值市場規模達到733億元,同比增長23%。2006年移動互聯網規模不到70億元,2007年達到111億元,同比增長超過70%,市場格局也發生變化,騰訊、三訊門戶和空中網佔領先地位。
此外,在發展迅速的新媒體市場中,還有一類戶外電子屏廣告市場,2007年這塊市場規模達到41.8億元,同比增長91%。
2007年,新媒體產業快速發展,廣闊的市場與日漸凸顯的影響力,吸引資本大規模流入,營銷價值加強,國際化競爭加劇,整體產業向縱深挺進。
2008北京奧運會,新媒體首次作為奧運會獨立傳播機構與傳統媒體一起被列入奧運會的傳播體系。互聯網等新媒體平台被正式納入賽事轉播渠道,充分表明新媒體作為一種新傳播渠道的社會價值和商業價值。奧運的巨大商機推動新媒體布局和發展,新媒體版權保護受到重視。 [1]

⑸ 什麼是新媒體 新媒體的特徵

由於新媒體的UGC成分相當重,因此它的內容發布顯得沒有規律。對於大多數傳統媒體而言,內容出版是有時間設置的,所以電視台電台節目都被稱為program,一種可以事先設定的程序。但新媒體不是。
第二個重要特徵是碎片(fragmental)。有一種說法叫「微內容」。大抵意思差不多,並非整塊的內容,而是一片一片的內容。但「微內容」的說法只是形容了量上的特性,沒有涉及到「質」上。碎片,我個人認為,是更好地表達出新媒體特性的片語,因為看上去很多內容只是零碎地堆砌在一起,而沒有得到有效的整合。
碎片化的內容是由於去中心化造成的。新媒體對於傳統媒體的所謂「顛覆」就是指這個。但事實上,去中心化這個態勢是長久不了的。人類由於大腦接收信息的需要,會導致那些重新整合信息的中心化渠道出現。搜索引擎是極好的例子。
第三個特徵是個人化/個性化(personalized)。blog是最顯著的例子。一個提供博客架站程序的wordpress,由於開放其代碼架構,使得網上有成千上萬數不清的模板可供使用。於是,每一個blog都顯得與眾不同,如果blogger自身還有模板開發能力的話,還可以造就全世界只有他/她這一塊的模板。
當然,不是所有的新媒體都有很強烈的個人化色彩(比如BBS),但的確有相當多的新媒體形式賦予了用戶盡可能展示自己的工具。這種個人化的特徵,直接拷問著「互聯網上沒人知道你是條狗」的句式。換而言之,互聯網,其重心開始由數據(信息)向人轉變。
結合程樂華老師的說法,這種個人化直接帶來了網路上的補充自我和補償自我的出現。
偶發性和碎片化兩個特徵可以合力成為新媒體的第四個特點:連續的議程設置(continuousagenda-setting)。
媒體的議程設置效果是得到實證支持的,但媒體們很少對一個議程進行連續的設置:a電視台就b電台的內容進行跟蹤,然後c報再跟進(在中國,這種情況不是沒有,但很少見,比如:十七大報道算一個連續的議程設置)。但新媒體卻不是,它們喜歡連續式的進行議程設置,我稱之為「鏈式傳播」。每一個節點的影響力都有限,但合起來的力量是巨大的。典型的例子就是blog的話題接龍游戲:怪癖。
如果這個新媒體還有很強的個人化特徵的話,自我便代入了。媒體擬人化後,就使得這個媒體的可信度增高,議程設置力量會更具有穿透性。
最後一個特點,當然,不是最不重要的:互動性(interactive)。不過,這個特點已經被說濫了,我就懶得再大肆嘮叨了。
唯一需要在這里指出的是:跨平台的互動。網路媒體天然具有互動的功能,但很多互動完成於媒體之內,比如在某篇文章下發表一個評論。但新媒體提供了跨平台互動的技術,比如blog的trackback和pingback功能。但截止到目前為止,至少在中國,跨平台的互動還沒有成為大規模的態勢。

⑹ 新媒體的特點有哪些

去中心化,反應更迅速。

⑺ 新媒體發展的趨勢如何新媒體全平台運營是未來發展趨勢嗎

新媒體是處於不斷發展中的媒體
,新媒體的「新」註定其要不斷迭代。媒體與
傳統媒體
相比有明確的特點和屬性,2020年新媒體將有以下五大發展趨勢。
1.
去中心化

新媒體時代
,媒體平台多樣化,生產媒體信息的人員也多樣化,信息分發由平台直接完成,改變了傳統+媒體自上而下的傳播方式,因此新媒體方式,因此新媒體有去中心化的特點。
2.移動化
互聯網已從PC端時代進入到移動端時代,目前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平台的用戶也主要集中在移動端,因此,新媒體不管是在平台選擇上,還是在用戶依賴上,都呈現出了移動化的特點。
3.全民化
新媒體在發展之初,就呈現出了年輕化的特點。新媒體平台的
核心用戶
以年輕的互聯網用戶為主。發展到現階段,各年齡段互聯網用戶都參與到了新媒體的信息的生產和傳播中,新媒體已呈現出全民化的特點。
4.
融媒體

新媒體發展到現階段,除了與傳統媒體有區別之外,還體現出了融合傳媒體的特點。新媒體不僅要發展自己的新,還要借傳統媒體的優勢,在內容上和平台上與傳統媒體進行融合。
5.
矩陣化
新媒體的去中心化特點,使其在內容和平台上變得更加多樣化。企業及組織為了充分發揮新媒體的傳播作用,在新媒體的運營規劃上,呈現出了矩陣化的特點。企業通過建立賬號傳播矩陣,進行有規劃的內容運營,實現
新媒體傳播
效果的最大化。
因此你所提及的新媒體全
平台運營
是一種新趨勢。以前企業只運營一個
公眾號
,放在現在已經不行了。結合現在的市場來看,只有將新媒體運營矩陣化才能讓
傳播效果
發揮最大。
同時也不建議企業自運營,俗話說好「專業的人干專業的事」,新媒體
代運營
公司一般都有成熟穩定的項目運營團隊,個人素質和團隊協作力都是非常專業的,找新媒體代運營就是找專業的人幫忙處理自己不太擅長的事,對於企業來說這種形式是最劃算的。

⑻ 新媒體有哪些類型,傳播方面有什麼特徵

新媒體的類型主要有門戶網站、搜索引擎、電子郵箱、虛擬社區、網路游戲、博客、播客、維客、手機簡訊、網路電視、手機電視、數字電視、手機報、網路雜志等等。

傳播特徵是傳播速度比舊媒體快,在事件發生的同時就能夠進行傳播活動,客戶端多樣化,比如電腦、手機、簡訊等都可以進行信息發布。

⑼ 新媒體傳播的特點有哪些

新媒體種類很多,主要有
門戶網站、電子郵箱、搜索引擎、虛擬社區、網路游戲、博客、維客、播客、手機簡訊、
手機電視、網路電視、數字電視、手機報、網路雜志等等。
它們之中有的屬於新的媒體形態、有的屬於新的媒體軟體、新的媒體硬體和新的媒體服務方式。

傳播方面有什麼特徵?
1.全時傳播。信息傳播的時效性有四個發展階段:定時、即時、實時、全時,全時傳播指的是信息隨時可以進行發布。

2.全域傳播。地域和空間限制越來越少,只需要設備和傳輸信號,就可以發布信息。

3.全民傳播。傳播不再是機構、媒體單位的事情,每一位民眾都可以參與其中,誰都可能是記者、編輯。

4.全速傳播。傳播速度比舊媒體快,在事件發生的同時就能夠進行傳播活動。

5.全媒體傳播。傳播信息不單是文字或者圖片,還附有音頻、視頻等多觸覺通道。

6.全渠道傳播。客戶端多樣化,比如電腦、手機、簡訊等都可以進行信息發布。

7.全互動傳播。新聞的線索搜集、采訪、發行等一系列活動,所有用戶都有機會參與進去,並且在事後可以發表評論。

8.去中心化傳播。不存在類似於「頭版頭條」這樣的狀況,不同受眾可以選擇出很多主題進行討論,另一方面也說明了新媒體使新聞多元化。

9.去議程設置傳播。信息傳播不再是比較固定的用詞模式,不同的消息發布人可以用自己使用語言的習慣進行傳播。

10.自凈化傳播。雖然在新媒體的傳播過程中,負面信息傳播面積是正面信息的四倍,但是一般小道消息都會有相關人員出面澄清,所以造成的誤會基本可以得到有效的遏制。

熱點內容
螞蟻z9mini礦機能挖什麼幣 發布:2025-07-09 22:09:54 瀏覽:625
貨幣app能交易eth幣嗎 發布:2025-07-09 21:49:02 瀏覽:490
銘瑄b85btc獨顯點不亮 發布:2025-07-09 21:45:07 瀏覽:661
中國數字貨幣交易平台什麼時候關閉的 發布:2025-07-09 21:43:15 瀏覽:21
華為s5700的eth介面 發布:2025-07-09 21:31:03 瀏覽:237
國內如何在以太坊里購買以太幣 發布:2025-07-09 21:30:50 瀏覽:228
以太坊在那裡可以消費 發布:2025-07-09 21:14:36 瀏覽:290
萊特幣哪個國家擁有最多 發布:2025-07-09 21:07:17 瀏覽:239
以太坊崩盤了嗎2018 發布:2025-07-09 21:03:49 瀏覽:47
萊特幣挖礦是坑 發布:2025-07-09 20:49:26 瀏覽: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