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學去中心化與去機構化
『壹』 經典社會學和當代社會學和後現代社會學聯系和區別
經典社會學和當代社會學和後現代社會學聯系和區別:
經典社會學包括孔德、韋伯、斯賓塞、齊美爾、馬克思等等。他們當中分為三派:實證主義、人文主義和批判主義。實證主義主要還是認可現在的社會,比較注重秩序、穩定;人文主義比較看重人的主觀能動性;批判主義講求變革。後現代社會學強調去中心化,實際上就是否定秩序,所以對經典社會學和現代社會學是一種批判。至於當代社會學,我理解的是20世紀70年代後發展的各種理論,那麼其中也包含了後現代社會學。
『貳』 去中心化和中心化區別
每個人提起區塊鏈,都會知道其最大的優點-去中心化。要知道,去中心化畢竟是相對於中心化而言的,如果從萬物之始和無的角度去看,我更願意稱之為中心化和信用系統化。
那麼中心化與去中心化的區別到底在哪兒呢?
1、 去中心化誕生的艱難
一個區塊鏈的誕生其實比在這里嘴上或者打字說出來要困難得多,單單看一個:貴州成為了大數據之都的原因無非就是因為山洞不僅不潮濕而且還能天然排熱。阿里雲的伺服器放在了貴州單單一天就能節省26萬軟妹子!
所以對於遍布全球的區塊鏈資料庫而言,想要保證資料庫的安全穩定運行並不是想像中那樣簡單,是一項非常艱巨的任務!因為一旦出現了資料庫的破壞,區塊鏈就沒法達到一致性和公有規范性的標准。
還有,區塊鏈重在激勵機制的設置。激勵機制直接與資料庫的數據保存以及這個區塊鏈的價值直接相關。
另外,區塊鏈的數據要保證每個人都能可佔有,必然會存在相當大數量的數據記錄和傳輸。而這些都是要以幾倍的花銷作為保證的。
2、 改變資料庫
對於中心化應用而言,要想改變資料庫輕而易舉。
但是對於去中心化而言,必須要有所有人的同意共識才能有改變。而這恐怕也違背了中本聰區塊鏈設計的初衷。
3、違規用戶的處理
純粹的去中心化是活不下去的。
中國人有一句老話「孤陰不生,獨陽不長」。單純的唯心、唯物也都是不可能長存的。陰陽合一才是正道。
同理,單純的中心化、或者單純的去中心化註定是不能長久的。
如今運營的不錯的幾個社群,比如某幣,前段時間就出現了大批量的封號現象。而幾乎每個人剛開始想要進入區塊鏈就是因為其去中心化的特性。這個例子就清楚證明了如果想要讓區塊鏈走得更好,對於人人參與的規則、底線必須明確,而且必要時一定要有外在的力量干預。
不然一定會有不法投機分子破壞社群或者在區塊鏈上面填寫垃圾信息。
在中心化應用當中,比如微博有過封大號和刪除某位名人微博的行為。但是對於去中心化的應用,誰也沒有權利去做這種事情。
眾所周知,洗稿問題是所有自媒體平台都在煩惱的問題。而這種問題是通過及其永遠無法解決的,只能去通過人工審查。
『叄』 社會學中關於社會有哪些理論視角
社會學中關於社會有六種理論視角:功能論、沖突論、過程論、符號互動論、批判論和結構化理論。
此處列舉五種:
1、結構功能主義
結構功能主義是指側重對社會系統的制度性結構進行功能分析的社會學理論。形成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主要代表為美國的帕森斯、默頓等。
由社會有機體論和早期功能主義發展而來,主張用功能分析方法認識和說明整個社會體系和社會制度之間的關系。認為社會生活之所以能維持下去,是因為社會找到了一種手段(結構)去滿足人類的需要(功能)。其最重要的理論是社會均衡論。
2、沖突理論
現代西方社會學理論之一,與結構功能主義相左。本世紀50年代後流行於西歐和美國,著重探討社會沖突的本質和根源,沖突的類型、預防及其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等。
沖突理論產生後,在西方社會學界引起了巨大反響,它很快滲透到社會學各分支學科的經驗研究中去,在政治社會學、組織社會學、種族關系、社會分層、集體行為、婚姻家庭等領域出現了大量以沖突概念為框架的論著,在當代社會學發展中有重大的影響。
3、符號互動論
又稱象徵互動論,是一種主張從人們互動著的個體的日常自然環境去研究人類群體生活的社會學和社會心理學理論,由美國社會學家米德(G. H. Mead)創立,並由他的學生布魯默於1937年正式提出。「符號」是指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象徵意義的事物。
符號互動論認為事物對個體社會行為的影響,往往不在於事物本身所包含的世俗化的內容與功用,而是在於事物本身相對於個體的象徵意義,而事物的象徵意義源於個體與他人的互動(這種互動包括言語、文化、制度等等),在個體應付他所遇到的事物時,總是會通過自己的解釋去運用和修改事物對他的意義。
4、批判論
它認為社會學理論知識的主要任務和作用就在於對現實社會的批判性檢視,其基本特徵就是不斷強調社會學理論批判的、革命的性質,強調理論和理論家在改造、變革現實社會中的重要作用,反對那種旨在維護、修補現存社會結構的單純解釋性的「科學」研究和把現代工業社會的既定現實當作合法的做法。
5、結構化理論
英國社會學家安東尼·吉登斯的結構化理論,是以批判的特點而著稱,他的結構化理論代中最初萌芽於20世紀70年後期,是在與功能主義的抗衡中誕生的。它的發展與完善經歷了很長的時間,1984年出版的《社會的結構》是該理論最成熟、最系統的著述。
『肆』 去中心化是什麼意思
去中心化(英語:decentralization)是互聯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社會關系形態和內容產生形態,是相對於「中心化」而言的新型網路內容生產過程。
去中心化,不是不要中心,而是由節點來自由選擇中心、自由決定中心。簡單地說,中心化的意思,是中心決定節點。節點必須依賴中心,節點離開了中心就無法生存。在去中心化系統中,任何人都是一個節點,任何人也都可以成為一個中心。任何中心都不是永久的,而是階段性的,任何中心對節點都不具有強制性。
(4)社會學去中心化與去機構化擴展閱讀:
內容
從互聯網發展的層面來看,去中心化是互聯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社會化關系形態和內容產生形態,是相對於「中心化」而言的新型網路內容生產過程。
相對於早期的互聯網(Web 1.0)時代,今天的網路(Web 2.0)內容不再是由專業網站或特定人群所產生,而是由全體網民共同參與、權級平等的共同創造的結果。任何人,都可以在網路上表達自己的觀點或創造原創的內容,共同生產信息。
隨著網路服務形態的多元化,去中心化網路模型越來越清晰,也越來越成為可能。Web2.0興起後,Wikipedia、Flickr、Blogger等網路服務商所提供的服務都是去中心化的,任何參與者,均可提交內容,網民共同進行內容協同創作或貢獻。
之後隨著更多簡單易用的去中心化網路服務的出現,Web2.0的特點越發明顯,例如Twitter、Facebook等更加適合普通網民的服務的誕生,使得為互聯網生產或貢獻內容更加簡便、更加多元化,從而提升了網民參與貢獻的積極性、降低了生產內容的門檻。最終使得每一個網民均成為了一個微小且獨立的信息提供商,使得互聯網更加扁平、內容生產更加多元化。
『伍』 「去機構化」是什麼意思我是在一些社會學題材的書籍上看到的
20世紀50年代國際特殊教育界提出的一個術語。指減少那些為殘疾兒童和成年人提供住宿、教......目標:(1)減少進入專門機構的人數。(2)將已在專門機構的殘疾人轉移到非機構的環境中。(3)改革或減少機構化環境中的機構化特徵。
『陸』 如何理解區塊鏈技術的去中心化
從學術角度來解釋,區塊鏈是分布式數據存儲、點對點傳輸、共識機制、加密演算法等計算機技術的新型應用模式。區塊鏈本質上是一個去中心化的資料庫。
舉個例子,假如你是一位女性,你男朋友每次跟你說一句肉麻的話或者承諾給你買東西,你都立刻錄下來並且發給你的和他的所有閨蜜、同學、同事,還有各種群和朋友圈,讓他再也無法抵賴,這叫區塊鏈。
區塊鏈技術的核心優勢是去中心化,能夠通過運用數據加密、時間戳、分布式共識和經濟激勵等手段,在節點無需互相信任的分布式系統中實現基於去中心化信用的點對點交易、協調與協作,從而為解決中心化機構普遍存在的高成本、低效率和數據存儲不安全等問題提供了解決方案。
區塊鏈的應用領域有數字貨幣、通證、金融、防偽溯源、隱私保護、供應鏈、娛樂等等,區塊鏈、比特幣的火爆,不少相關的top域名都被注冊,對域名行業產生了比較大的影響。
『柒』 什麼是去中心化
去中心化(英語:decentralization)是互聯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社會關系形態和內容產生形態,是相對於「中心化」而言的新型網路內容生產過程。
相對於早期的互聯網(Web 1.0)時代,Web 2.0內容不再是由專業網站或特定人群所產生,而是由權級平等的全體網民共同參與、共同創造的結果。任何人都可以在網路上表達自己的觀點或創造原創的內容,共同生產信息。
隨著網路服務形態的多元化,去中心化網路模型越來越清晰,也越來越成為可能。Web 2.0興起後,Wikipedia、Flickr、Blogger等網路服務商所提供的服務都是去中心化的,任何參與者均可提交內容,網民共同進行內容協同創作或貢獻。
之後隨著更多簡單易用的去中心化網路服務的出現,Web2.0的特點越發明顯。例如Twitter、Facebook等更加適合普通網民的服務的誕生,使得為互聯網生產或貢獻內容更加簡便、更加多元化,從而提升了網民參與貢獻的積極性、降低了生產內容的門檻。最終使得每一個網民均成為了一個微小且獨立的信息提供商,使得互聯網更加扁平、內容生產更加多元化。
『捌』 區塊鏈技術中的去中心化的特徵是什麼
區塊鏈技術中的去中心化的特徵是去中心化、去信任、集體維護。
1、去中心化:整個網路沒有中心化的硬體或者管理機構,任意節點之間的權利和義務都是均等的,且任一節點的損壞或者失去都會不影響整個系統的運作。因此也可以認為區塊鏈系統具有極好的健壯性。
2、去信任:參與整個系統中的每個節點之間進行數據交換是無需互相信任的,整個系統的運作規則是公開透明的,所有的數據內容也是公開的,因此在系統指定的規則范圍和時間范圍內,節點之間是不能也無法欺騙其它節點。
3、集體維護:系統中的數據塊由整個系統中所有具有維護功能的節點來共同維護的,而這些具有維護功能的節點是任何人都可以參與的。
(8)社會學去中心化與去機構化擴展閱讀
區塊鏈技術從來就不排斥監管,監管節點可以方便地接入任何一個區塊鏈網路。由於區塊鏈的公開透明特性,監管機構反而可以更加方便地監控整個系統的交易數據,而且由於區塊鏈的防篡改特性。
交易一旦發生後即不可更改、不可刪除,那種數據造假蒙蔽監管的情況就不可能發生了,更有利於監管機構對市場行為進行監督。由此可見,區塊鏈將成為監管科技(RegTech)的重要工具。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區塊鏈
『玖』 去中心化,請問是什麼意思
直譯:去中心化就是不要中心,
引申義:隨著主體對客體的相互作用的深入和認知機能的不斷平衡、認知結構的不斷完善,個體能從自我中心狀態中解除出來,皮亞傑稱之為去中心化。
節點之間彼此可... 這種開放式、扁平化、平等性的系統現象或結構,我們稱之為去中心化。
『拾』 什麼叫「去中心化」
去中心化的Web2.0你好,請 登錄 或 注冊
2005-12-23 17:13:54 來自: 陳易 (廈門)
去中心化的Web2.0帶來的是去中心化的內容消費方式,整體感的破壞並不僅僅是一個顛覆傳統的問題,它帶來的還有人們對真實世界的理解的更大的障礙。如果web2.0就到此為止,那也只是用一種生產消費方式顛覆另一種,在本已太過海量的信息世界的後面再外加一個零,並沒有能讓我們在對真實世界的理解上再往前行進一步,那樣的2.0也最多隻能是一個未竟的2.0,也許我們需要做的是分拆之後的對整體性重新組裝的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