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算力峰會開幕式
Ⅰ 准獨角獸雷鳥科技的競爭優勢究竟在哪裡,誰來具體介紹下
峰會上,雷鳥科技CEO、TCL工業研究院副院長李宏偉以《從通用互聯網到場景互聯網:一個被忽視的未來》為主題分享了自己的觀點。
李宏偉分析認為,從今年開始移動互聯網增速放緩,甚至出現了一定規模的用戶下滑。與之相比,以大屏互聯網為代表的場景互聯網正在崛起,以用戶規模、用戶活躍程度、用戶在線時長等指標作為考量標准,場景互聯網近兩年來迎來快速發展,且有相對廣闊的成長空間。
「從增長趨勢看,大屏互聯網實際上才剛剛開始,我們預測到未來,其佔用用戶時間將達到移動互聯網的三分之一或五分之一的規模。所以,場景互聯網才剛剛開始,這是一個從通用互聯網到場景互聯網的時代。」
在李宏偉的定義里,場景互聯網是指在智能電視、智能手錶、智能眼鏡、智能學習機,包括車聯網上面的一系列互聯網相關業務,專門服務於某些特定的場景,與前面PC、移動互聯網為代表的通用互聯網有非常大的區別。
另外他還介紹,雷鳥科技作為是場景互聯網領域的先驅,已經服務了全球160多個國家的近4000萬用戶,並與Google、BAT等公司達成諸多合作,並希望與諸多平台或技術服務商一起開拓場景互聯網的未來。
為了幫助創業者和投資人重新蓄力,2019年,獵雲網攜全新品牌「新勢力(New Force Summit)」亮相。本次峰會由獵雲網主辦,銳視角、獵雲資本、獵雲財經、企業管家協辦。
此次盛典上,獵雲網將通過六個版塊分享創業者和投資人在智能製造、文娛、零售、醫療、教育、汽車等領域的啟發性的觀點和行業前瞻,圍繞多個維度,分享科技和產業前沿觀點,探討創新潮流趨勢、把握未來新方向。
以下為李宏偉演講實錄,獵雲網整理刪改:
大家上午好!
謝謝主持人的介紹,我接下來的分享是比較冷靜的關於行業的分享——《場景互聯網正在崛起》,剛才主持人幫我做了一些介紹,說了我們在智能電視上的互聯網業務,我們稍微往前看一看,抽象起來看看我們想說一件什麼事情。
整個移動互聯網現在開始進入下半場,可能一兩年前就可以看到這樣的趨勢,各位互聯網大佬都開始談這件事情,我們看新的領域,看產業互聯網看一系列新的東西,原因就在於此。
在今年第二季度,移動互聯網用戶規模下降了200萬,同比增長也在下降,基本上已經不再快速增長了。同時我們又能看到另外一個領域,當我們說一個時代快要結束了,或者說快速增長的這個時代快要結束了,我們能不能發現新的機會,其中看到了AI、產業互聯網等一系列新的機會,但我今天想要分享的是我們忽視的、沒有看到的,但是在快速崛起的機會。
我們來看看另外一個行業,智能電視上的大屏互聯網在發生什麼樣的變化?它還在保持非常快速的速度在增長。今年Q2季度增長了200多萬的日活,還在保持同比30%以上的增長。這是這個行業的變化。這個行業雖然在快速增長,同比變化、環比變化,它的規模到底夠不夠?也就是天花板到底高不高?
移動互聯網有11.36億用戶,PC互聯網有5.02億用戶,而大屏互聯網有1.57億的月活,基本上是移動互聯網的九分之一或十分之一左右。
但是我們說行業的市場有多大、天花板有多高不只是注重用戶量,也在於他佔用戶的時長、他的場景豐富度。
移動互聯網每個月的用戶使用時長在2000多億小時,PC互聯網是200多億小時,而大屏互聯網的這一數據為220多億小時(指智能電視,不包括現在的有線電視)。
當時長與日活、月活都到達一定規模之後,他商業邏輯是怎麼樣的?雷鳥科技在負責TCL全球智能電視的運營,同時也在逐步拓展其他設備。雷鳥科技成立到現在兩年多一點時間,今年上半年獲得了2.5億港幣營收,其中稅後利潤為7000多萬。無論是收入還是利潤都仍在保持高速增長,年化保持在100%,這是一個凈利率接近31%的行業,哪怕對於剛剛創立兩年的互聯網公司來講,我想這是一個比較特別的行業。
再看整個行業,2019年整個智能電視在互聯網上的營收大概是193億的規模,193億多還是不多?我們先不管它的增長,我們對比看一下,整個互聯網的在線音樂規模大概是103億,在線閱讀是205億,它們已經在一個相對可以比較的量級。但整個智能電視大屏互聯網還在保持100%的速度在長,所以他未來的坡道比較長,增速比較快,未來的天花板還不是特別低。
這是第一部分,我們來總結一下,從增長趨勢看,大屏互聯網實際上才剛剛開始,我們預測到未來,他佔用戶時間將達到移動互聯網的三分之一或五分之一的規模。所以,場景互聯網才剛剛開始,這是一個從通用互聯網到場景互聯網的時代。
我整個演講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講我為什麼要介紹場景互聯網,第二部分聊什麼是場景互聯網,第三部分講場景互聯網對我們來說有什麼樣的機會。
場景互聯網是我定義的一個詞,我來解釋一下。我定義的場景互聯網是指在智能電視、智能手錶、智能家庭互聯網,智能眼鏡、智能學習機,包括車聯網上面的一系列互聯網相關業務,專門服務於某些特定的場景,與前面PC、移動互聯網為代表的通用互聯網有非常大的區別。我們把他們定義成一個不同的東西,他們之間有共同的特點,也有很多不同的特點。
我們來看看到他們底有什麼樣不同的特點,我們以大屏互聯網(場景互聯網當下時代的代表)為一個例子來講:
第一個特點是場景數量。這是後面的創業、投資、商業邏輯的基礎,這是我個人的判斷。在移動互聯網上面場景數量非常多,這與設備屬性有關系,上面有幾百個APP解決生活問題,但是場景互聯網覆蓋的場景比較少,雖然也有一些音樂、游戲、教育等內容,但不是那麼多。這是最顯著的特點,他會引出其他一系列特點。
第二個特點,到底誰控制了流量,誰控制了用戶的關注度?在移動互聯網裡面大家分享的一件事情,BAT這樣的公司,包括頭條這樣的公司是一方面,手機廠商是一方面,各個做應用服務的公司也分享了用戶的流量,所以是這樣的生態。
但在以智能電視為代表的後面所有的場景互聯網都有這樣的特點,場景相對少,所以系統廠商能夠控制基本上所有的流量,像雷鳥這樣的公司控制了所運營智能電視上面幾乎所有的流量。
第三個特點是速度相對慢。移動互聯網增速非常快,但智能電視在2010年的時候大概有6.53億台(中國大陸地區的保有量),之後每年出貨在5000萬左右,需要十幾年的時間才能完成設備行業的更新換代。其中原因,一方面與大小也有關系,另一方面當場景數量不夠多的時候,換代速度比較慢是常態。場景比較多(用戶)會因為各種理由促進換代,比如為了玩游戲、看視頻等。但是場景不多的前提下我們換設備的動力就不足,這是第三個特點。
第四個特點,在這個行業裡面創業也好,投資也好,一系列的事情,我們從什麼地方切入?在移動互聯網裡面,我們通常可以看到大家從場景切入,像頭條這樣的公司,他們去研究全世界各個地方什麼樣的應用在快速的崛起,日活也好,月活也好。但在大屏互聯網為代表的場景互聯網裡面,我們更多關注用戶需要什麼,因為場景數量相對少,研究的重點不一樣。
第五個特點,我們看到場景互聯網與通用互聯網還有一個很大的區別,通用互聯網的計算能力比較強,我們現在手機晶元計算能力很強,可以做AI、AR一系列的事情。但是以智能電視為代表的場景互聯網產品,包括手錶、眼鏡等算力都不夠強,算力不夠對它產生了一定的約束。算力不夠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場景的拓展。但是我們可以看到隨著5G時代的到來(雖然還需要一定時間來鋪墊,不會馬上成熟),我們將把比較多的東西放在雲端系統進行計算,這件事情會把不同終端設備的算力拉平,屆時算力高一點或低一點差別不大。這會帶來另外一次在場景互聯網上的盛宴,因為原來會受算力影響而在很多場景有局限性。
第三個部分,我們分享一下場景互聯網將為整個行業帶來什麼樣的機會。
我們先來看看發展的趨勢。剛才姜總提到IPTV、OTT是觸達用戶的方式,電視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到現在經歷了三條曲線,一是做顯示技術,用戶選擇電視的標准就是屏幕大不大,色彩鮮艷不鮮艷。2010年開始電視開始進到第二條曲線,智能電視。用戶選擇電視的標準是在線內容豐富不豐富,觀看在線內容體驗好不好,像樂視、小米這樣的公司開始崛起。前兩條曲線電視本身還是電視,沒有出現像iPhone這樣的革命。在第三條電視曲線開始出現之前,我們今年發布了智屏,就是帶電視功能的智能終端,電視功能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他可以自動旋轉,支持各種各樣的手機場景,這是未來的趨勢。
為了讓大屏既可以提供好的體驗,也可以承載越來越多的場景,我們把他做成可自動旋轉的設備。我們知道手機裡面前100個應用,90%都不支持橫屏,大部分都是豎屏。
智能設備的革命主要是兩方面,一是交互的革命,二是設備性能改變了。我們做了什麼樣的交互革命呢?主要是兩點,核心是基於AI的交互革命,以前交互都是自由度在一個維度上的擴張,我們可以用滑鼠、鍵盤、觸摸屏,AI時代我們可以不與設備交互,而是以視覺或語音的形式交互,從GUI到VUI的轉變。
在性質改變上,我們把智屏稱為55吋的手機,在上面可以直接看微信、刷抖音、看視頻,他還能承擔家庭助手的功能,早上提醒你天氣如何,晚上對你有別的相應提醒。所以這是行業發展的趨勢。
我們看看大屏互聯網里AI的機會,AI這樣革命性的技術在什麼地方可以發揮作用?在交互成本越高的地方、實現成本越高的地方,AI發揮的作用越大。
所以,在大屏上我們主要在做這樣幾件事情:一個是推薦系統,當內容服務越來越豐富的時候,我們怎麼把這些服務以用戶喜歡的方式推薦給用戶。第二是交互方面,包括語音交互、視覺交互。想一個例子,不管是家庭裡面的電視、空調還是其他的設備,我們可以用遙控器操作,可以在他面前戳一戳,也可以跟他說一句話。他將很容易地理解這些視覺、聽覺等基於AI的交互,實際上是成本更低、體驗更好的交互方式。
現在在智能電視上AI實際上可以在三個領域里發揮相應的機會,一個是交互,一個是效率,三是場景創新。交互是AI第一個階段發揮作用的主要場景,效率是指什麼,我們現在給海底撈打電話,是AI機器人在接,回答有沒有座位等問題。
實際上,用戶現在每天在大屏上用語音控制電視的次數超過2500萬次,這個數字還在快速的增長。所以,對AI公司來講,大屏互聯網是很肥沃的處女地,大家進入的不夠多。
對長視頻、短視頻、音樂、游戲、教育等其他的互聯網服務而言,大屏互聯網還有哪些機會?
我們用例子來說,對於愛奇藝、騰訊視頻、優酷來講,在智能電視帶來的觀看量占所有設備的20%以上,大屏互聯網已經是非常重要的長視頻消費渠道。
再看看廣告,原來整個基於廣播電視的行業規模有多少?1700億,只是廣告一項,現在智能電視的用戶使用日活與市場已經開始逐步超過了原來的廣播電視。所以我們認為這個行業單就一項廣告的市場空間就很大。
我們看第三個相對較小的市場瑜伽,我們在家裡練瑜伽比在健身房練瑜伽相對比較方便一些。其中通過大屏付費的瑜伽用戶一年ARPU值在2000元左右。而這只是健身領域的一個細分方向,在加了攝像頭後該場景的空間將更大。
再就是少兒教育,尤其對K12的孩子而言,電視是體驗更好的設備(對眼睛傷害更小),今年在大屏領域少兒付費內容的收入超過2億人民幣。所以對於適合的互聯網應用或服務而言,大屏互聯網是一個邊際成本很低,但是可能貢獻比較大的機會,大家可以多關注一下。
最後稍微介紹一下雷鳥的情況,雷鳥是場景互聯網裡面的先驅與領導者,雷鳥科技服務於全球160多個國家,接近4000萬用戶,日活用戶達到2000萬,每天連接設備時長接近6個小時。我們在全球跟Google、BAT等公司都在合作。
所以,雷鳥是領先的大屏互聯網平台公司,我們希望與其他的平台、技術服務提供商,一起發展,未來市場空間天花板並不低,市場比較大的領域,一起做一些事情,一起開拓場景互聯網的未來。謝謝大家!
Ⅱ 為何說人工智慧的發展得益於計算能力的高速增長
據報道,2017英特爾中國行業峰會昨日在蘇州舉行,會上,國際知名AI專家及技術創新企業家傑瑞·卡普蘭博士發表了演講,闡述了人工智慧的發展,以及人工智慧如何引領產業變革。
機器學習的興起,與當下的計算機的計算能力高速增長是分不開的,在過去的30年裡,計算機的速度翻了100萬倍。如果將30年前的計算機速度比做蝸牛,那麼現在就像是「火箭」的速度。
當計算機的速度越來越快,數據量大了之後,機器學習就成為了更好的匹配,尤其是我們即將進入到5G時代,這更加推動了演繹與推理、感知與真實世界互動,未來我們可以造出全新靈活的機器人,有很強的感知能力。
希望人工智慧技術可以取得更大的發展!
Ⅲ 烏鎮互聯網大會,大佬們都說了些啥
烏鎮世界互聯網大會都有啥內容?
第四屆世界互聯網大會3日上午在浙江省烏鎮開幕,這座洋溢著「互聯網+」氣息的千年古鎮,見證了互聯網領域一個又一個奇跡。本屆大會以「發展數字經濟促進開放共享——攜手共建網路空間命運共同體」為主題,圍繞數字經濟、前沿技術、互聯網與社會、網路空間治理、交流合作五大板塊展開交流。

互聯網的健康發展離不開各國的共同參與和有效治理。報告提出,近年來,世界各國都在探索適合本國國情的互聯網治理模式,包括個人隱私保護、數字貿易規范、網路內容管理、規范產業競爭秩序、打擊網路犯罪活動等。同時,全球網路空間治理已進入多邊、多方治理並行階段。
針對各國在互聯網管理治理領域中的不同特點,包括美歐俄和中國在內的世界各國,都制定了各種不同的法律、規章來管理本國互聯網的運行。這些法律和規章存在著差異,這些差異有時甚至是巨大的。其根源在於各國文化的差異,很多國家的法律和規定都是該國特有文化的體現,不能根除這些客觀存在的文化差異是各國對此無法達成一致的根源。如美國規定人們可以利用互聯網自由發表任何言論,相互之間可以爭論;歐盟則規定對某些特定事情不能隨便發表言論;英國也規定不能發表仇恨等言論。美國對歐盟的這些政策並不贊同。
各國需要重點合作解決如何建立一個服務於和平應用的互聯網,促使各國在那些能夠達成一致的問題上(打擊網路犯罪、虐待兒童等)加強合作,共同制定國際法律和規范。中美兩國之間達成的網路安全協定就是國際合作的一個良好典範。對於那些暫時無法達成一致、更為復雜的安全問題,不是簡單地將其擱置起來,而是在這些問題上鍥而不舍地保持對話和協商——正如俄羅斯的一句諺語所說,「能則達成一致,不能則保持談判」,這樣做至少我們能夠在某些領域取得進展,而不是使所有領域都停滯不前。
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形成勢頭,人工智慧等新興技術成為全球創新的新高地。
Ⅳ 雲計算未來的發展前途及方向
企業上雲的速度在加快,亞馬遜,微軟,谷歌,Facebook,三星,蘋果,都是大企業,真正優秀的大企業是不會掉隊的,他們資源整合的能力,以及對市場的把我,研發的積累,都是中小企業很難比得過的。如今銀行,能源企業,大型車企,都在上雲,他們也是要為自己打造一個能提高自身運作效率的系統。
數據安全性會變得越來越重要,說到數據安全,就必須得說說公有雲和私有雲。所謂公有雲,就是你所使用的IT資源全部都是各家廠商提供的,而私有雲,就是專門為你的公司,打造一套雲解決方案,包括三層的所有架構。
而混合雲,就是指一部分在公有雲上,一部分在私有雲上。大部分中小企業都會使用公有雲,大企業的某一些業務也會跑在公有雲上,那你既然業務,數據都在用雲廠商的資源,當然會擔心數據是否會泄露的問題。一旦數據泄露,那麼產生的就是巨大的影響,所以數據安全是現在所有雲廠商都很在意的點。
Ⅳ 世界互聯網大會上,國內外大佬們都說了啥
又是一年「烏鎮時間」。
12月3日,第四屆世界互聯網大會正式開幕。本屆大會的主題是「發展數字經濟促進開放共享——攜手共建網路空間命運共同體」。來自全球1500位嘉賓在浙江烏鎮參會。同時,400餘家知名互聯網企業和創新型企業,在「互聯網之光」博覽會展示最新的發展趨勢和前沿技術。
阿里巴巴集團董事會主席馬雲、網路公司董事長、CEO李彥宏、騰訊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化騰等都出席並發言。我們為這些發言劃了重點,看看他們究竟說了啥。
馬雲:過去30年把人變成機器,未來30年要把機器變成人
「人類有靈魂、信仰和價值觀,獨特的創造力,應該相信自己可以控制機器。」馬雲表示,人類對大腦的認識不到10%,而這10%設計出來的機器不可能超越人類。
但是他認可機器在未來將會取代人類的事實。「機器會取代大部分機械的工作,也會取代人類的一些工作,但是人類將會進行一些更有效率、更具創意、更有體驗的工作。」馬雲認為,在以人工智慧為主導的第三次技術革命中,在未來三十年,製造業不再是帶動就業的引擎。未來的製造業必定是服務業,而服務業也必將是新型的製造業。服務業是未來就業的主要來源。
「第一次技術革命導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技術革命導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第三次技術革命到來了,所以第三次世界大戰即將打響。」
庫克:不擔心機器人會像人一樣思考,擔心人像機器一樣思考
蘋果公司CEO蒂姆·庫克表示,近年來,人工智慧技術應用廣泛,不少科學界人士預言一些人類工作將被AI取代,在庫克看來,科技是為人所用,而不是讓人變得固化或退步,「當很多人都在談論AI,我並不擔心機器人會像人一樣思考,我擔心人像機器一樣思考!」
庫克還談到,蘋果在中國的旅程始於30年前,中國的開發者已經獲得的總收入達到全球之最。談及蘋果在中國的運營,庫克表示,蘋果在中國實現了全面運營,使用百分百可再生能源,也在驅動合作夥伴實現同樣的目標。
李彥宏:AI堪比工業革命
網路公司董事長兼CEO李彥宏表示,近年來,中國網民的增速已經慢於中國GDP的增速,這說明移動互聯網的人口紅利沒有了。但是,人工智慧成為互聯網行業乃至各行各業的成長新動力,演算法、算力、數據是人工智慧的三個動力,它們都在非常快速地成長。中國經濟的成長推動力將是人工智慧,人工智慧本身也將快速成長。
盡管人口紅利已經結束,但網民人數、上網時間、網上的信息量的不斷增加推動著互聯網產業不斷快速發展,推動著人工智慧技術的進步,因此,人口紅利沒有了還有技術紅利,以人工智慧為代表的技術創新會不斷推動數字經濟的發展。
馬化騰:企業要從新技術的跟隨者變成驅動者、貢獻者
騰訊公司控股董事會主席兼CEO馬化騰表示,騰訊要成為一家以互聯網為基礎的科技與文化公司,這裡面最關鍵的就是創新。過去,中國企業主要扮演新技術的跟隨者,但今天我們需要成為新技術的驅動者和貢獻者,與全球合作夥伴一起協同發展。
馬化騰認為數字經濟目前已經成為發展最快、創新最活躍、輻射最廣的經濟活動。在全球市值最大的十家公司裡面,七家是科技公司。馬化騰認為,越是在這樣的時刻,越要清醒地看到自己身上肩負的責任。他從創新、賦能、治理三個方面,對此作了詳細闡述。
雷軍:中國換機潮結束,去印度還有機會
小米創始人兼董事長雷軍表示,中國公司取得成績以後,開始進入海外,在海外不僅是和世界巨頭競爭,還和國內的同行競爭。
中國的換機潮已經結束,但是海外還有很多機會,比如印度電視的普及率很低,要交的稅很高,如果智能手機普及了,能讓很多人體驗到電視才有的功能。
我很同意馬化騰的看法,就是互聯網要和各行各業相結合,融合發展是今天的趨勢。大家覺得小米是手機公司,但是我們提出「鐵人三項」,硬體、互聯網和新零售。前幾年我們銷售的小米手機,100%都是小米網銷售的。如今,我們也在發力新零售。有時候我覺得,融合本身就是一種創新,我們要把互聯網融合到各行各業。
「互聯網之父」羅伯特·卡恩:我們應該創造一個數字物體的社會
互聯網之父羅伯特·卡恩表示,今天我們應對更多的是信息,這種架構是信息化出現的,他將其稱之為數字物體,有著獨特身份。他表示,我們應該創造數字物體的社會,就如同創造了英特網一樣。
在互聯網數字架構問題中,互聯網在幾十年前出現時希望實現電腦與電腦的連接,所以當時使用IP來實現電腦間的數據傳輸和互動,而我們如今更多地處理信息,我們稱之為數字物體。所以我認為,我們應該創造一個數字物體的社會,就像我們創造網際網路一樣,讓我們更加容易地理解互聯網信息,無論這個信息是來自於機器學習還是其他。
大家並不能預見數字物體會有多大的潛能,但互聯網產生時也沒有預想到今天這樣的成功。所以我想特別告訴大家,數字物體是現有物聯網的拓展,並不是取代網路應用和電腦,而是無准入門檻的情況下,通過更強的基礎架構更加緊密地連接。
谷歌CEO皮查伊:AI將改變工作方式,社會要學會適應
谷歌CEO桑達爾·皮查伊表示,AI正在改變我們工作的方式,也會帶來新的崗位,AI也促進民主化,推動新工業革命的到來,社會要學會調整和適應。
皮查伊表示,以前是人來適應電腦,而AI的出現可以讓未來電腦適應人。計算將無處不在,無論是辦公室和車里。此外,計算還有語音、視覺等形式進行計算。這些變化都可以讓數字經濟超越互聯網。
他還稱AI不是只有大公司才能實現。以谷歌為例,谷歌在打造開源平台,比如安卓系統,目前已用在20億部手機上。而谷歌的AI,也是開源軟體,目前很多公司在使用。世界各地公司和開發者,都在用谷歌的AI在解決問題,皮查伊認為這是民主化的體現。
搜狐CEO張朝陽:中國創新氛圍還不夠,90後是希望所在
搜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CEO張朝陽接受了鳳凰科技的采訪,他認為,中國的技術創新氛圍還不夠,沒有那麼多代表性的創新產品。但是他在90後身上看到了希望,「90後挺好的,創業的基因融於他們的血液中,對人好有禮貌。」
「我現在有個夢想就是希望能橫渡英吉利海峽,為了實現這個夢想,我最近開始了冬泳。」今年橫渡了興城海峽之後,「張超人」繼續在極限運動的路上越走越遠。
但是他並不認同開千帆直播和進行極限運動是為個人進行營銷,「人格化營銷的鼻祖是我,這你知道嗎?」張朝陽表示,人格化營銷是他玩剩下的東西了,早就不玩這一套了。他現在做的是潛下心工作,打造一個有競爭力的組織,去改變搜狐現在的文化。
丁磊:回應「吃雞大戰」,帶了自家的豬肉來參會
幾乎每年都要被媒體圍堵的丁磊今年也未曾倖免。當被問及「近日騰訊推出了四款吃雞游戲,網易是否感到壓力?」時,丁磊表示:「我們也推出了荒野求生,後面還會有更多。」也許是面對記者的「追訪」過於緊張,丁磊甚至把《荒野行動》說成了「荒野求生」。
同時丁磊也表示,「今年仍有重要嘉賓,也會有一些特色,比如紹興黃酒,除此之外今年的宴席同樣會有『網易味央』黑豬肉的植入。」
一點資訊CEO李亞:在機器演算法時代價值閱讀更加重要
一點資訊CEO李亞在互聯網峰會間隙接受了鳳凰科技的專訪。李亞認為,世界互聯網大會邀請了中國代表性企業小米、OPPO和華為的競爭對手——蘋果、思科這樣的世界級企業來參與,並且讓他們在重要的開幕式中進行演講。促進他們在相互學習中競爭,在競爭中相互學習,表明的是中國政府在踐行開放共享、攜手打造網路空間命運共同體的理念。
像蘋果這樣的世界級公司帶來了一些非常前沿的技術創新和思考。比如蘋果公司CEO蒂姆•庫克在今天的開幕式演講中就提到:「在人工智慧發展的過程中,我擔心的不是機器會像人一樣思考,而是人會變得像機器一樣。」
對於庫克的觀點,李亞非常認同,「這是很有沖擊力的想法。」李亞表示,機器本身沒有價值觀,是中立的,所以如何使用機器以及機器能發揮怎樣的作用,主要是取決於人。
羅振宇:知識付費今年是寒武紀大爆發,之後是物種滅絕
得到app創始人羅振宇在接受鳳凰科技采訪時他表示,今年算是知識付費的寒武紀物種大爆發,但是爆發完了可能就要物種滅絕了。羅振宇表示,未來會倖存還是滅絕,就是看企業盯住的目標是不是足夠長。得到的目標很簡單,就是以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率為用戶的學習服務,「只要你盯住這個,這個需求就是永久的」。
同時,得到只做頭部內容。頭部內容的優勢在不同領域是不一樣的。「最後能活下來的只能是頭部,舉個例子,比如說繪畫,繪畫這種藝術高中低檔畫家都有市場,因為他佔用的是空間。但是音樂就不一樣,音樂朗朗的價值就會遠遠超過第二名鋼琴家。」
Ⅵ 怎樣開通聯通5G網路
您無須換卡換號,可通過以下方式開通5G體驗包開通5G,使用5G手機即可享受5G網路。
【方式一】5G體驗包辦理方式:登錄「中國聯通手機營業廳-服務-辦理-流量包辦理-5G體驗包」頁面,點擊申請領取5G體驗包;
【方式二】5G體驗包:0元/月,每月享受100G國內流量(不含台港澳),超出後按所屬套餐資費標准收取。體驗包生效期間,在國內可享受聯通5G網路下最高1Gbps的5G高速上網,如果沒有5G網路,也可以享受4G/3G上網服務;
【方式三】體驗包僅限領取號碼使用、不能共享。體驗包有效期為生效日起至2019年10月31日24時,到期自動失效。流量當月使用有效,不計入達量封頂、達量限速閥值范圍。 同一個號碼、同一部5G手機限領取1次。
Ⅶ 人工智慧的發展前景如何
趨勢一:人工智慧與物聯網結合,給人們生活帶來更多方便
人工智慧的本質讓使計算機模擬人的意識、思維的信息過程。簡單的說,就是能夠做出和人類智能相似反應的智能機器,這個領域還包括機器人、語言識別、圖像識別、自然語言處理和專家系統等。總體而言,它是為了讓人們的生活更加方便而服務的。比如智能家居,智能廚房,將廚房的所有電器連在一起,通過一塊電子屏幕就可以操作各種家電,給廚房的使用帶來了便利。比如停車場無感支付,智能識別車牌號,將支付軟體和車牌綁定,實現停車場的通行順暢,節約了車主大量的時間成本。相信在未來人工智慧會應用到更多場景里,給人們帶來更多便利。
趨勢二:自主學習成為人工智慧的終極目標
目前,大家聽得最多的可能是早某一領域人工智慧通過深度學習之後,會逼近人類專家顧問的水平,這個學習的過程也是大數據的獲取、積累和輸入。其實,讓AI「大腦」變聰明是一個分階段進行的過程,第一階段是機器學習,第二階段是深度學習,第三階段是自主學習。只有達到自主學習的階段才會更加貼近人類智能的水平。
趨勢三:人工智慧將對勞動力產生沖擊,影響就業
事實上,人工智慧搶走勞動者飯碗的事件已經在全球上演,阿里的無人超市已經實現自動收銀,隨著此類智能收費的推廣,消費者可以自己繳費,超市、商場、停車場、小區、高速公路收費站的收銀員將逐漸被替代。馬雲在一次大數據峰會上說過:「如果我們繼續以前的教學方法,我可以保證,三十年後我們的孩子們將找不到工作。」阿里巴巴在電商領域的對手,京東集團董事局主席劉強東也曾表示:「五年後,給你送貨的都將是機器人。」
這樣清醒的認知讓每個人都感受到壓力,但事實上,人工智慧對就業的積極影響超過負面沖擊,簡易工作被取代之後,相繼而來的是大量勞動力的釋放,人類技能的升級才是重點,人才也會被分配到合理的崗位。
也許對於人工智慧的發展人們還是會有擔憂,無法判斷人工智慧是充滿災難的潘多拉魔盒還是幫助人類發展的高速列車,但人工智慧的探索是永無止境的,它終將改變世界,相信未來可期。
Ⅷ 中科聲龍的發展歷程
1.創業階段
中科聲龍2009年5月成立,前期主要致力於國產晶元的產業化推廣。
2.發展階段
2018年元月順應國家提出的推動數字經濟發展的重大戰略目標,公司開始戰略轉型,將系統設計團隊提升了晶元設計團隊,將戰略方向轉移到高通量算力晶元領域。
3.壯大階段
2021年3月:高通量算力ASIC流片及封測成功;2021年4月:啟動X4系列伺服器量產計劃;2021年6月X4正式在京發布;2021年7月中科聲龍亮相WEB3.0中國峰會;2021年8月進入量產階段,並開啟批量預售;2021年10月交付首批系列產品;2021年11月榮獲國家科技創新低碳節能產品認證;2021年12月:2021年量產銷售計劃圓滿收官......
中科聲龍還將加大擴展國際市場力度,向國際化企業發展。
Ⅸ 亂花漸欲迷人眼,AI如何才能真正落地
人工智慧歷史上經歷過數次沉浮,如今再次被引爆。
從政府、學術界、企業界、投資界到創業者們,無一不將人工智慧視為未來方向;而分析師和媒體從業者們的海量分析報道,更是讓人工智慧快速佔領了每一個普通人的視聽。
於是,正如歷史上每一個產業的興起,人工智慧在歌舞昇平的同時,也逐漸變得有些「亂花漸欲迷人眼」。
從積極的一面來看,人工智慧催生了大量新技術、新企業和新業態,為個人、企業、國家乃至全球提供了新的經濟增長點,甚至將驅動第四次技術革命,創造巨大的價值。
IDC預計,全球人工智慧支出到2020年將達到2758億人民幣,未來五年復合年增長率將超過50%。中國人工智慧技術支出將達到325億元,佔全球整體支出的12%。
從消極的一面來看,盡管人工智慧揭開了一個全新的時代,但也在不斷滋生著「泡沫」,吹捧有之,跟風有之,噱頭有之,近兩年,數十家中美AI創業企業密集倒閉,大量AI創業項目中途夭折,不免讓人感慨,人工智慧是否只是「看上去很美」?
那麼,人工智慧的未來到底會發展成怎樣?如何才能真正落地?如何才能實現規模商業化?盡管人工智慧的概念的提出已經有六十餘年,但理論、技術和應用、商業的結合並沒有太多前人的足跡。
故而,在人工智慧產業的發展中,「拓荒者」和「領頭羊」的角色就顯得尤為重要。
「場景驅動」是AI落地關鍵
在人工智慧的諸多玩家中,阿里巴巴已經正在努力成為這一角色。對於AI的未來,阿里已經有了清晰的認知,以及與眾不同的AI發展路徑。
12月20日,在雲棲大會·北京峰會上,阿里雲總裁胡曉明提出了「AI for Instries」(產業AI)的理念:人工智慧不應僅僅是實驗室里的、PPT里的「概念上的AI」,更應是「產業AI」。
胡曉明表示,「產業AI」的提出,是基於阿里巴巴對人工智慧的三個判斷:
「第一,必須要有場景驅動,我們在解決什麼問題,為這個社會的成本降低了多少,效率提高了多少;第二,在人工智慧背後是否是有足夠的數據來驅動AI能力的提升;第三,是否有足夠的計算能力支撐我們的演算法、深度學習;只有三個場景同時具備的前提下,人工智慧才會有價值」。
阿里將「場景驅動」放在了首位,這正是阿里「產業AI」戰略的核心,也是阿里獨特的AI發展路徑,更是阿里能夠將AI實現落地的獨家秘笈。
和很多企業和機構的做法不同,阿里的AI旅程並不是從實驗室中的研究和討論開始,而是反其道行之,從基礎業務部門開始推動,讓AI從日常場景中「長出來」。
例如,手機淘寶中能夠讓用戶通過拍照的方式實現「以圖搜圖」的「拍立淘」功能,就是源於電商場景,之後通過解決一個個的技術問題,最終形成成熟的AI解決方案。
電商平台為阿里提供了AI生長的優良土壤。大量消費者普遍的、或者個性化的需求造就了不同的應用場景;海量數據為AI提供了充足的「原料」;而阿里雲強大的計算能力則成為了AI實現的加速器。三要素齊備,阿里得以讓人工智慧快速發揮出價值。
事實證明,阿里選擇的這條「自下而上」、「從場景中來」、「再到場景中去」的產業AI路徑方向正確,並行之有效,推動了AI技術在行業應用場景中的真正落地。
「雙11」當天,機器人客服「阿里小蜜」承擔了95%的客服咨詢;機器智能推薦系統生成了超過567億個專屬貨架;AI設計師「魯班」在雙11期間設計了4.1億張商品海報;而阿里華北數據中心運維機器人接替了運維人員30%的重復性工作。
不僅在零售領域,阿里「產業AI」布局已經覆蓋城市、金融、司法、農業、教育、航空、工業、安全、環境、醫療十大垂直領域,並已相繼開花結果,目標以AI技術對垂直產業進行全局重塑。
例如,在金融領域,阿里通過雲計算和智能演算法,將南京銀行申請貸款過程中的人工視頻驗證減少54%;在工業領域,阿里雲ET工業大腦幫助天合光能將電池A品率提升7%;在智慧城市領域,阿里雲ET城市大腦在杭州接管了128個路口的紅綠燈,通過對視頻等數據的全量分析來優化道路運營速度和效率,在試點區域的道路上通行時間減少了15.3%。
在胡曉明看來,過去每一次產業革命都是技術與產業的深度融合,從而引發經濟和社會變革,AI也不例外。未來AI要深入各行各業,去解決生活、生產和社會環境中遇到的棘手問題,這樣才能引領真正的產業革命。
通過「產業AI」布局,阿里正在這條「產業與AI深度結合」的路上漸行漸遠。
「ET大腦」讓行業共享AI紅利
一年前,阿里雲發布了人工智慧ET,全面整合了阿里巴巴的語音、圖像、人臉、自然語言理解等能力。在12月20日的雲棲大會·北京峰會上,阿里雲正式推出整合城市管理、工業優化、輔助醫療、環境治理、航空調度等全局能力為一體的ET大腦,將ET從單點的技能升級為具備全局智能的ET大腦,全面布局產業AI。
ET大腦LOGO
據阿里雲機器智能首席科學家閔萬里介紹,ET大腦的核心能力是「量子拓撲」,其誕生主線要追溯到1905年愛因斯坦發布的關於布朗運動的論文:「從一個巨大的網路上,怎麼樣從這些傳播的表象上找到它最核心的路徑?而這一點恰恰是ET大腦最核心的一個能力,也是與眾不同的能力。」
閔萬里表示,相較於其他AI產品,阿里雲ET大腦將AI技術、雲計算大數據能力與垂直領域行業知識相結合,基於類腦神經元網路物理架構及模糊認知反演理論,實現從單點智能到多體智能的技術跨越,打造出具備多維感知、全局洞察、實時決策、持續進化等類腦認知能力的超級智能體。
ET大腦的發布,意味著阿里雲的AI能力已經從單點技術進化到面向垂直行業的全局能力,在過去的一年中,ET大腦在城市、工業、醫療等領域獲得大量實踐,量變引發質變,進而能夠升級為各行業的「大腦」。閔萬里表示,ET大腦將被設定為一個開放的生態,讓創業公司、開發者和行業公司一起來分享技術的紅利。
除了ET大腦,阿里雲在雲棲大會·北京峰會上還發布了ET航空大腦,用運籌優化、機器學習等人工智慧方法分配停機位,預計每天調度1700架次航班,幫助乘客節省5000個小時,大大提高航班中轉效率,從而降低延誤率。
據閔萬里介紹,為機場提供停機位的智能調度只是ET航空大腦的功能之一,航空大腦還希望深入航空的其他場景。此前,阿里雲天池平台曾聯合廈門航空、白雲機場啟動智慧航空AI大賽,向全球工程師發出邀請,用智能演算法解決航空場景下的問題。未來,ET航空大腦將繼續為航班智能恢復、機場地勤人員調度、航空公司航線規劃等提供人工智慧解決方案,打造智慧航空。
在雲棲大會·北京峰會上,阿里雲還宣布推出具備智能風控、千人千面、關系網路、智能客服等能力的智能決策金融方案——ET金融大腦。
據阿里雲金融事業部總經理徐敏介紹,ET金融大腦可輔助銀行、證券、保險等金融機構實現對貸款、徵信、保險等業務的智能決策及風控監管,可大幅降低資損率,提高信用卡等預測准確率,促進金融機構在互聯網消費金融、中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等普惠金融方面的探索。
如今,ET金融大腦已經在南京銀行、浙商銀行、廣發銀行等金融機構得到應用,在智能風控、「千人千面」的金融服務、開拓「新金融」商業模式中大顯身手。
推落地促生態,讓AI「普惠」大眾
從《終結者》、《黑客帝國》到《西部世界》,人類表達了對於人工智慧的隱憂,未來,人工智慧是否將代替人類?MIT人類動力學實驗室主任、《智慧社會》的作者Alex Pentland曾經指出,其實我們要憂慮的並非是全球化人工智慧本身,而是它的幕後操縱者。
人工智慧是人類創造的工具。如今,業界更樂於將人工智慧定位於「增強智能」,其目標不是為了代替人類,而是增強人類的能力,為人類生產生活服務。故而,人工智慧不應被封閉在實驗室之中,而是要與人類生產生活緊密結合,普惠大眾。
阿里所提倡的「產業AI」,正是一種將其AI能力開放,普惠大眾的做法。阿里AI能力相繼在城市、工業、汽車、零售、金融、家居、航空等領域落地,在破解行業難題的同時,也切實為普通消費者的生活帶來了改變,讓消費者切實能夠從AI中獲益。
阿里也正在通過開放合作,讓AI能力惠及更多的行業和消費者。
在雲棲大會·北京峰會上,阿里雲和中國電信在安全領域展開合作,雙方將於明年共同推出定製化DDoS防護服務,為中小企業提供普惠安全;新華書店攜手阿里雲,布局智慧書店,在消費側與顧客建立緊密連接,打造全新的「悅讀生活」理念,滿足消費者多元化、個性化的需求。
同時,阿里雲同隆平高科、中信雲宣布達成戰略合作,計劃將ET大腦推進到農業領域,主要用於篩選育種、基建數據化、農事管理、基地選址及農作物生產預測。阿里雲與寶馬中國正式對外宣布,雙方將基於物聯網,為寶馬車主提供從家到車的一站式無縫連接的遠程服務,實現查詢汽車實時狀態以及遠程式控制制車輛的智能生活。
除了將AI技術和行業深入結合,普惠大眾,阿里還在積極參與人工智慧生態的建設和人才的培養,推動人工智慧在中國的加速落地。
在雲棲大會·北京峰會上,阿里雲聯合掌通家園、貝聊、智慧樹、小蟻科技、得圖等廠商發布了「AI視覺守護聯盟」,希望將人工智慧、視頻技術和工業、農業、教育等行業深度結合。
阿里雲深度融入了國家大數據戰略,包括深度參與兩個由政府發起的大數據國家工程實驗室;阿里雲「天池」大數據平台已經聚集了超過11萬名開發者;阿里亦已和307所中國大學開啟了普惠計劃,將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新技術帶進高校,培養人才。
綜上,中國人工智慧的發展和落地,既需要「拓荒者」和「領頭羊」,也需要整個生態的繁榮和健康發展。在這個過程中,阿里及其所布局的「產業AI」,都扮演了關鍵的角色。
Ⅹ 2020年世界人工智慧大會的八大鎮館之寶分別是什麼
2020年世界人工智慧大會的八大鎮館之寶分別是微軟硅石項目、全國首個「智能方艙醫院」解決方案、ABB的Yumi雙臂機器人、華為Atlas900訓練集群、優必選Walker機器人、IBM人工智慧辯論系統、四足機器人OpenCat、智能放牧機器人。
1、微軟硅石項目
微軟硅石項目位於「AI先導區」,它使在玻璃中存儲大量數據成為現實。藉助這種載體,7.5平方厘米的玻璃片中竟可儲存多達75.8G的數據。
2、全國首個「智能方艙醫院」解決方案
達闥科技打造的全國首個「智能方艙醫院」解決方案在「AI+醫療」展區集中亮相。新冠疫情防控期間,其清潔、消毒、安保等30多台智能機器人在湖北武昌方艙醫院大展身手。
3、ABB的Yumi雙臂機器人
ABB的Yumi雙臂機器人在「AI+工業」板塊展出,此次Yumi攜帶從生物科技、基因檢測、制葯到物流,涵蓋醫院全鏈條的智慧醫療解決方案重磅亮相,觀眾還可傾聽Yumi五年來人機協作的成長故事。
4、華為Atlas900訓練集群
華為Atlas900訓練集群位於「AI+基礎技術」展區。Atlas900由數千顆升騰910AI處理器集成,其算力相當於50萬台計算機,代表了當今全球算力的巔峰。
Atlas900通過強大的算力可以幫助研究人員從事預測天氣、勘探石油、探索生命奧秘、加速自動駕駛的商用進程等工作,未來將作為「中國造」為人類世界造福。
5、優必選Walker機器人
優必選Walker機器人在「AI+教育」展區出現。該款機器人集成了人工智慧和機器人核心技術,具備36個高性能伺服關節以及力覺、視覺、聽覺和平衡等全方位的感知系統,在全身運動控制、復雜地形靈活行走、自平衡、手眼協調、視覺識別、智能安全交互等方面實現了突破。
6、IBM人工智慧辯論系統
IBM人工智慧辯論系統將參與此次大會SAIL獎評選。辯論是一種主觀的藝術形式和技巧,是人類的語言,IBM人工智慧辯論系統被公認為AI領域的重大挑戰之一。未來,更多的人生活在社交媒體空間與碎片化時間中,該系統將幫助人類做出更明智的決定。
7、四足機器人OpenCat
來自矽谷的創業團隊Petoi研發的四足機器人OpenCat在「AI產業生態圈」中,首次於國內亮相。小小的身軀擁有超強大腦、敏銳的感知以及活動能力,擁有人機交互、自動平衡、靈活避障等能力。此外,Petoi的二代產品機器狗Bittle也將全球首發。
8、智能放牧機器人
智能放牧機器人是西藏自治區農業工作的重大專項成果,此次也是首度亮相。該款產品解決了牧民最關心的養牛存活率問題,包括發病早期氂牛的及時醫治、定位驅趕等,將綜合提升牧民的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