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貝爾什麼時候去中心化
❶ 原神1.2版本會出什麼新角色,強度如何,值得提前囤原石准備么
原神遊戲有很多提升角色實力的道具,但提升幅度最大的還是聖遺物的獲取以及強化,當玩家們的等級來到了四十五級之後,便會擁有每打一次聖遺物副本必給一個金色品質的聖遺物,從這時起玩家們才真正開始了聖遺物的刷取,不過每個角色都有他自己屬性專有的聖遺物套裝,之前官方沒有做完,唯獨少了冰套和水套,而最近放出了一點二新版本的預告,這兩種屬性套裝終於重見天日,那麼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那麼玩家們在看完之後,應該對這兩個新的屬性套裝有了一些了解,希望對玩家提前了解版本有幫助效果。
❷ 生態翻譯學理論是有誰提出的
「信息生態」(信息生態)使用西方學者在20世紀80年代,它是用來表達生態觀念之間的關系,並成為日益重要和復雜的信息環境。信息生態被看作是一門新興學科,生態學理論和方法,探討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和信息環境。
生態學的定義:研究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社會和組織(企業,學校,機關等)的信息交互過程和規律的科學。
定義的信息生態:生態是一個人,行為,價值觀?和技術體系,在某些情況下構成。信息生態學,其核心是技術,但技術服務人類。
❸ 高斯簡介,下午用
到網路去看看吧
❹ 間諜的情報驛站是什麼
諜報人員獲取情報之後,通過什麼途徑將情報傳遞出去呢?這一節我們來了解一下「死信箱」和「流動暗合」這些情報驛站的故事。
死信箱,是間諜傳遞情報,接受指令,領取獎賞和小型間諜工具的傳儲器。一般有固定式死信箱,可攜帶式死信箱,活動式死信箱等。
固定式死信箱是一個經過挑選的無人交接點。這個結交點是嚴格保密的,也幾乎都是無人問津的地點,這樣才能保證不被暴露,秘密不至於外泄。所以,挑選死信箱是一件復雜和責任重大的工作。其標准首先是盡可能不被發現,其次是它的位置必須容易向來接頭取情報的人描述,再次是設立死信箱的地方必須是間諜隨時都可以有理由去的地方。我們在電影裡面可以看到,固定式死信箱一般都設在柵欄內側、公園、咖啡館、酒吧、影劇院座椅下、墓碑縫隙里、廁所水箱里,這些地方常人往往都不會在意。
蘇聯總參謀部情報局(GRU)在美國首都市中心一個公園的樹洞里設下了一個「死信箱」。平時在午餐休息時,一名暗伏在美國機要部門的間諜就會把一個裝有美國機密文件的密封小袋投入洞中。幾分鍾後,一名蘇聯「外交官」便會隨手取走小袋,然後,立刻趕回停在美國國會大廈附近的汽車里進行復制。在20分鍾內,再把文件送回樹洞里,這樣由剛才的間諜再取迴文件,然後可以再原封不動地放回到美國機要部門的辦公桌上。蘇聯在美國設有幾處重要的「死信箱」。比如在紐約165街到167街的一段水泥牆的小裂縫內和在特萊恩堡公園的一座路燈下,都裝有微型塑料死信箱;在中央公園西部第74街和79街之間的一隻鐵郵筒下,也專門裝上了一隻磁性「死信箱」。
為了保證不被輕易發現或清掃掉,死信箱往往使用一種吸力非常大的磁鐵傳儲器。只要把這個傳儲器輕輕地貼在有鐵器的死信箱上,就會牢牢地吸住。蘇聯總參情報局有一個上校軍官,被西方收買為間諜。他就經常使用這種磁性傳儲器,把情報放在莫斯科一座大廈前廳門口的一排暖氣片後面,這樣,一名住在這幢大廈中的英國間諜就可以天天「順手牽羊」地把情報取走。
但「死信箱」也不一定非要如此保密,有時候也可以靈活處理。在二次大戰時,因為許多住宅的主人都害怕打仗而遠走他鄉,所以許多間諜就利用這些無人居住的房子,在門外掛上一隻信箱,使其成為一隻「合法」的情報傳儲器了。在20世紀60年代,以色列情報機構「摩薩德」和埃及情報局也經常使用常年關閉的住宅信箱來傳遞情報。這可能就是所謂「往往最危險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吧。
可攜式死信箱是一種可以丟棄的容器。比如空罐頭、空酒瓶、空煙盒或空紙盒等。它丟在普通的一般人都能看得見事先約定的地方,而且又不致會引起別人任何興趣。但是這種容器要讓前往取件的間諜易於識別,以便將其迅速取走。有的間諜對這種可攜式死信箱特別感興趣,認為它比固定式死信箱更靈活和更保險。如果事先就准備好一些特別的容器,則可靠保密性就更強了。比如:剜空的木片、石頭、磚塊、陶器、水泥塊、塑料或石膏等等。克格勃的間諜就經常發現給他們的可攜式死信箱往往是一團油灰,這團油灰外表被火燒得很乾很硬,並且在臟灰里滾粘過,但掰開來裡面卻藏著行動指令和活動經費。
活動式死信箱往往隱蔽在公共汽車、輪船、飛機、火車或地鐵上。吉思·索珀特是一名出生在瑞士的化學師,但是他被僱傭成了在比利時的頭號間諜。他特別喜歡用活動式的死信箱來傳遞情報。索珀特常常把英法秘密協定的文件和許多工業技術秘密縮微膠卷隱蔽在牙膏瓶里,再把這支牙膏放到一大塊沐浴用的海綿裡面,然後就登上一趟去某地的夜間快車,把海綿藏在一等車廂盥洗間的鐵格窗欄後面,再來到擦手紙自動售貨機上用蠟筆做個記號,把一張「卡拉里牌」巧克力糖紙丟到廢紙簍內,他就馬上下車返回布魯塞爾。當火車抵達目的地時,取信人只要看到擦手紙自動售貨機上的記號和廢紙簍里的巧克力包裝紙就知道,活動式的死信箱正在啟用。於是就把盥洗間內的海綿取走直接送往情報總部。
1973年10月,一名潛伏在美國新英格蘭軍事設施里的間諜曾把他竊取的機密軍事情報放在波士頓航空班機廁所的手紙盒裡,這也是一個活動式的死信箱。他想在飛機途中著陸停靠加油時,下機溜走,讓約定好在航班終點的間諜來取走情報。但是不知怎麼搞的,這只手紙盒被一個調皮的小孩弄翻了。9頁機密官方文件散落在地板上,又讓一個愛讀間諜故事的服務員拾到了。於是機上保安人員立即將這名間諜逮捕了。因為後來經常發生劫機事件,所以利用飛機作為活動式死信箱的辦法就不大使用了。
一般來說,間諜規定使用的死信箱有6個以上。在20世紀60年代,某國有一所被叫做「行政學校」的間諜學校。學校中的一門必修課就是如何設計准備6個秘密的情報死信箱。經過多次實踐考核,方能合格「畢業」。當然,使用哪一種死信箱必須事先經過同意,而不得任意或輪流使用。間諜在把情報投入死信箱後,就要馬上到約好的建築物上用粉筆做個記號或按上個圖釘,表示這只死信箱已經啟用。幾小時或一天之後,他又要到另一個指定的地點去尋找取信人留下的記號,如果找到這個記號,說明死信箱內的情報已被完全取走了。這些天天都看得見但又常常是「熟視無睹」不引起注意的物件,是最容易被間諜利用成死信箱的。
流動暗合與死信箱有同樣的功能,但是重要的區別在與它的流動性,或者說是不確定性。
在我國古代的間諜活動中,常常有用風箏來傳遞情報的。間諜將情報捲成像火柴梗一樣的細條,塞入風箏上的竹架孔內,然後將風箏放到天空上去,等到放完所有的線後,就用刀把線割斷。這樣,站在遠處下風的接應間諜就跑去尋找斷線風箏,從竹架孔內取出情報。我國古代條幅畫的卷軸,也是絕妙的傳密暗盒。用條幅畫卷軸傳遞情報的方法,甚至被外國的高級間諜使用。
英國陸軍情報局曾經破獲了一起重大的間諜案,反諜報官員發現一名間諜的許多密件都藏在一幅中國畫的卷軸里。反諜報官員向檢察院報告說:「絕密情報和大量鈔票都藏在一幅掛在床旁牆壁上的中國畫卷軸里。如果你用根針在卷軸末端的紋路之間細致地劃找,就會發現有一個極小的針眼,這時只要把針插進針眼,然後往下一按,就會露出一個小把,隨後就可以把軸的末端擰下來,這時,可以看到軸的裡面是空心的,是一個隱藏密件的暗盒。」因為這種傳密暗盒體積大,招人耳目,所以,間諜技術部門又製作出了一種空心錢幣。使用這種空心錢幣,即使在大眾廣場之中進行交換,也不會引起反諜人員的注意。據說這種空心錢的發明是從閱讀維克多·雨果著作的小說《悲慘世界》中得到啟發的。雨果在書中寫道:主人翁讓·瓦爾讓在被捕入獄時,暗揣了一個可以內藏小銼刀的空心錢幣才得以從監獄里逃出來的。
1962年2月10日凌晨,在溝通西柏林與東區波茨坦的「團結橋」中部,有一道令人醒目的白線,一名蘇聯間諜阿貝爾和一名美國U—2間諜飛機駕駛員鮑爾士在這里進行互換。阿貝爾是一名資深的蘇聯高級間諜,是克格勃在北美以及中美洲的間諜網負責人,西方反諜報機關叫他「千面人」。他在美國紐約以攝影師的身份為掩護,從事間諜活動。他將竊取搞來的情報用各種特製空心日用品傳遞出去。有一次,他給一名間諜的一枚傳遞密件的中空銀幣丟失了。不知是真的失落,還是不慎當做真的銀幣用掉了。這枚銀幣被一名叫波塞的報童賣報時拿到了,波塞不小心在下樓時把銀幣跌下了樓梯,等他彎腰撿起這枚銀幣時,發現這枚1948年鑄造印有傑弗遜頭像的銀幣裂成了兩半,裡面還有一小片微型膠卷。在銀幣R字的部位有一個小針孔,只要用細針往裡一戳,就能把銀幣上下兩半分開,用來隱藏密件。報童波塞馬上把銀幣送到了警察局。聯邦調查局的密碼破譯專家費了九牛二虎之力,也無法破譯這部「天書」的內容,直到後來另一名蘇聯間諜叛逃西方,這才抓住了阿貝爾。因為鮑爾士是在駕駛U—2間諜飛機侵犯蘇聯領空時被擊落而被俘的,因此兩國諜報總部經過協商,將兩名間諜進行交換。
阿貝爾在美國也經常用一種空心螺絲來隱藏密件,把它隨手丟棄在固定路燈柱腳的一塊石頭下。有時則把《美國家庭》或《更美的家庭和花園》這一類比較厚的雜志的釘書釘拆下來,把一條一條薄薄的縮微膠卷塞進去,再把雜志裝訂處粘好,隨後,就把這種雜志當做「留局待領郵件」寄往事先約定好的巴黎郵局。
間諜在傳遞情報的過程中,使用的情報儲存器是各色各樣的。倫敦警察廳曾經破獲過一起特大間諜案,警察在一名蘇聯間諜的卧室里搜查出了一隻金屬扁酒瓶。這只酒瓶的兩邊各有一個暗藏的夾層。在梳妝台的抽屜里,發現了一節可以把負極底蓋旋開的空心電池和裝有暗盒的口紅。警察又搜出了一隻夾層的朗森牌台式打火機,打火機內的微型密碼本上塗有高錳酸鉀,只要碰到一點點熱度,就會立即焚燒。以色列的「摩薩德」就經常使用一種特製的不透光的的紙袋,把膠卷放在裡面很保險。但一旦遇到危險,只要輕輕地一撕,袋內的膠卷就會曝光,這樣,也就沒有什麼證據可以抓他了。英國反諜報人員還在另一名蘇聯間諜的公寓壁櫃里搜到一條皮帶,這條皮帶的中段有一個秘密夾層用來儲藏密件。有時甚至用特殊的材料製成中空的高檔巧克力和航空牙膏作為情報儲存器。
1974年1月15日的夜晚,一輛灰白色的車號為「使01—0044」的伏爾加牌小轎車匆匆駛出蘇聯駐華大使館,往東北郊疾駛。轎車在郊區的一個西壩河橋上停住,從車上下來了5個蘇聯人,與兩名隱蔽特務聯絡接頭。兩名特務把一隻白口罩遞給蘇聯人,正在這時,我國公安人員突然出現,將這伙人抓獲。經公安機關檢查,發現這個白口罩是一個特製的「情報傳儲器」。口罩裡面有一個小夾層,裡面放著一個小塑料密封袋,在袋內藏著密寫情報和一種大頭針形的密寫工具。這兩名特務被依法逮捕,而那5名蘇聯人被宣布為「不受歡迎的人」予以驅逐出境。埃及情報局曾經派遣了一名年輕漂亮的姑娘去以色列特拉維夫進行情報交接。她貼身穿戴的胸罩,就是一隻特殊的「情報傳儲器」,曾經用它傳遞過許多以色列軍隊的主要武器——「霍克」式防空導彈的情報。
因為傳遞情報容易被發現,所以,又有人發明了一種「握手粘劑」,把這種「握手粘劑」塗在縮微膠卷上,先粘在自己的右手掌心,然後在招待會、舞會等社會活動上,同傳遞對象握握手,這就會將縮微膠卷粘到對方的手心上去。有時間諜把縮微膠卷先粘在口唇邊,看上去像一顆小痣,在親吻女士的手時,把情報傳遞給對方。在社交場合中,也常常將縮微膠卷粘在一朵盛開的鮮艷的蘭花上,當眾送給女士。更有甚者,為了獲取「活口」還專門設計製造了偷運人的「人箱」。
1964年,在義大利羅馬菲烏齊諾機場,海關警衛在對一隻標有「外交郵件」的白色皮箱的貨單進行檢查時,突然聽到箱子里發出了呻吟聲。海關警衛便詢問帶箱子到機場來的兩名埃及外交官,裡面裝著什麼物品。一名外交官回答說:「這箱子里僅僅是些樂器,剛才發出的聲音恐怕是一隻手風琴的聲音。」這時,另一名外交官把海關警衛一推,跳上汽車載著這只箱子就開走了,警衛馬上鳴笛追趕,截住了這輛汽車。警衛把箱子撬開,發現裡面竟是一個被葯物麻醉了的男人,嘴裡塞著東西,身體被皮帶捆在箱子里。原來,這個男人是一個為以色列「摩薩德」和埃及情報總局服務的雙重間諜,埃及情報人員准備把他偷運到埃及去審判。因為飛機誤點了2個小時,這名雙重間諜身上的麻醉葯開始失效,這才暴露了真相。
近年來,情報的秘密傳遞又發展為一門縮微技術。這種技術能把一卷膠卷縮小到一個直徑僅為1毫米的微點。這樣就可以把它偽裝隱藏在一般私人信件的標點符號之中。像一本32開本書的一頁內容竟能將其縮小到只有英文字母「i」上那個小點那麼大。1974年4月的一天,聯邦德國電台廣播了一條震驚西方的間諜新聞:聯邦德國總理勃蘭特的私人政治助理紀堯姆以長期充當克格勃的間諜罪名被反諜報機關逮捕。勃蘭特也不得不因為這件丑聞而辭職下台。警察在紀堯姆的住宅中搜出一整套的膠片顯微技術設備。他經常用這套設備,把21厘米×29厘米面積的文件拍攝縮小成一個微點,然後粘在郵票的背面,通過正常的信件寄到東柏林。一般在收到縮微膠卷後,先要把有顯微點的部分小心地剪下來放進特殊溶液之中,再取出來放在紅外燈下烤熱,直到暴露出「顯微點」。這時要像外科大夫一樣,用一根細針小心翼翼地把「顯微點」取下來,用吸墨紙吸干水分,然後就可以放在「膠片顯微閱讀器」下放大辨讀了。
隨著航天技術的發展,美國在發射的第一顆間諜衛星「薩摩斯號」上,裝有一種高技術性能的情報儲存器,叫做膠卷自動彈射暗盒。它是用純金做成的。這是為了保護盒內的膠卷不受到高空的各種射線的破壞。當這顆間諜衛星拍攝下了大量秘密照片後飛抵太平洋上某一個特定地區時,巨型飛機C—119就一批一批地飛往那裡,並且在飛機與飛機之間拉開尼龍網,來接受從「薩摩斯號」上自動彈射出來的「膠卷暗盒」,降落的膠卷暗盒在到達6096米的高度時,會自動打開降落傘,然後緩緩地落入尼龍網中。萬一沒有準確落入尼龍網而墜進大海的話,這只防水的膠卷暗盒就會漂浮在水面上,不斷地發出預定頻率的無線電信號,並且散發出一種特殊的化學劑,使膠片暗盒周圍的大面積海水呈現出一片耀眼的金黃色。這樣,搜索飛機或水上快艇就很容易發現並及時將它收回。如果還是搜索不到,到一定的時候,裝在膠片暗盒內的自動定時裝置就會將它引爆。
傳遞情報需要各種各樣的器具和技術,但是,一旦處於危急狀況下,情報的銷毀同樣也是十分重要的。最近,英國研製出了一種「新型絕密資料粉碎機」。這個機器的特點是體積小、重量輕、粉碎速度快,銷毀效果好。經它粉碎過的紙屑只有普通碎紙機所碎紙屑的1/10,膠片放進去更是毀得支離破碎,因而根本不再需要焚化。此外,機內的真空系統可以消除灰塵並能自動將廢紙屑收集壓緊,注入膠液,形成硬塊,使絕密文件的內容盪然無存。
還有一種「密碼開啟爆炸儲存器」。這是一隻用密碼鎖住的「情報儲存器」,就像一隻小型保險櫃,不懂密碼就無法打開取出裡面的情報。如果用工具去撬開,就會觸發裡面夾層內的炸葯,將「儲存器」與裡面的情報頃刻之間炸得粉碎。蘇聯克格勃前幾年常常發給間諜使用一種「自動字盤保險情報傳儲器」。這是一件布面的塑料盒子,把膠卷放進去上鎖後,把鎖上的字盤擰轉180度。這種字盤轉後就必須在開啟時再旋轉到一個固定的安全位置,才能安全地打開盒蓋取出膠卷。如果不能把字盤轉到安全位置而企圖打開盒子,盒內的膠卷便會立刻自動燃盡,即使打開了盒蓋,也只剩下一堆灰燼了。
❺ 為什麼說明阿貝爾定理是問題定理
因為高次方程公式推導都可採取換元配方變成特殊方程求解。就是換成求另一個跟它有同的方程系數,而那個同解方程的系數不只是一個,而是多元,利用多餘的可實現對其中一個配成特殊可解方程,達到降次求解目的,大家都知道方程配方再開方根可以降次的。因此說阿貝爾定理存在問題。詳情查看數學愛好者網中高中版塊,題為:發現數學新定理,論證阿貝爾定理錯誤。
論證阿貝爾定理的錯誤
一元五次或更高次的一元方程沒有一般的代數求根公式存在,被數學史上稱之為阿貝爾定理,可惜原來是一個錯誤定理。下面讓我來論證他的錯誤性。
為了讓諸位更清楚我的論證過程 首先我把我的大致論證思路作一個簡單介紹。我是這樣想的,能不能找出一條方程求根公式的推導規律呢?結果發現完全可能,原來有二個沒有被人類認識的數學新定理可以幫我們的忙。一個是同解方程判別定理。這個定理的大意是:任意二個一元高次方程,要知道它們是否互為同解方程,都可通過二個方程的系數關系來判別。判別式可通過韋達定理推算出來。判別式等於零,它們必互為同解方程。否則必不是同解方程。
第二個是公解方程式必可求定理。大意是:二個互為同解的一元高次方程,一定可推導出它們的公解方程式。後來,我就想如何利用二個數學新定理應用到一元高次方程求根公式的推導上來。結果我們把方程求根問題轉移到求另一同解方程的系數問題。而另一同解方程系數有二個或二個以上,只要圍繞判別式等於零的函數關系,對另一方程系數取值,都可得到和原方程有同解的方程。為使待求的同解方程的所有系數都可求出,我試圖將其中一個系數通過配方的辦法配成在一個括弧里,那麼,要達到這個目的其它系數該取什何值呢,結果解一個降了次的方程式。而配在一個括弧里的那個系數可通過已求出的系數,方程移項開方的辦法求出。那麼同解方程就算出來了。再根據定理公解方程式必求定理算出那個相同的解。
如何推出驗證二方程是否為同解方程的判別式來呢,我是這樣做的,假設其中一個方程的所有根分別為未知數X1,X2,X3等等把這些未知根分別代入到另一方程等式左邊,每個未知根代入的情況當成一個因式,各因式相乘再展開,展開後,把它們按阿貝爾族形式的分類排列,再通過韋達定理根與系數的關系,將未知根X1,X2,X3等等全部換算成方程的系數已知數,這樣系數組成的判別式就出來了,判別式等於零時,二個方程必是同解方程。否則必不是同解方程。順便說明一下,利用判別定理還可以對高次方程組進行快速消元。
那麼第二個定理是如何推導出來的呢,我們知道二個方程之間有幾種如下情況:一種是二個一元方程之間公共著多個解,即一個方程的所有解,完全存在在另一個方程中,這種情況其實就是一個方程的左邊能完全整除另一方程左邊。二種是一個方程和另一方程有多個或一個相同的解,但不完全含另一方程的所有解。這種情況其實就是一個方程左邊不能完全整除另一方程左邊,它必出現余式,而余式不是以常數出現,如果把余式寫成等於零的方程,則余式等於零的方程必含有二個方程公共相同根存在,這是因為較高次方程的左邊,均可化成二部分,即可整除另一方程左邊的部分和剩下不可以再除的余式部分,而可整除部分用另一方程任意一根代入都是零,而余式部分卻不同,它用二方程之間的任意一個同解根代入必為零,否則二個方程不存在同解,因此,余式等於零的方程中,含有二個方程的所有公共根,而此方程方次,比另一方程至少要低。第三種就是二個方程沒有同解。沒有同解的方程,對我們研究推導公式,無任何邦助,不再討論。而第一種情況,我們無法降次求解,我們需要的是第二種情況。如果第二種情況下,余式等於零的方程中除含二方程同解根之外還含雜根,我們還可以消除雜根,具體方法是,把余式等於零的方程變成最高次項系數變成1的形式,而先前二個方程中方次較低的方程左邊又可以化成二部分,一部分是能整除變更後的余式方程左邊,及不可再除的余式,同理,不可再除的余式取為零,變成方程式,它同樣含所有同解根的,情況同前類似,以此類推,一直可推出不再含雜根的公解方程式。
因為有二個新定理可以利用,利用判別定理,我們就可以圍繞判別式等於零來求另一個和原方程有同解的方程的系數,只要另一方程在通常情況下,不含原方程所有的解,則根據公解方程式必可求定理,得出一個降了次的方程式。一元三次方程和一元四次方程求根公式推導過程較簡單,只要推導出它們分別與一元二次方程有同解的方程來,再通過公解方程的求法,便求出求根公式,一元五次方程要復雜很多,涉及如何將多元方程組利用多餘的變數的設置化成特殊高次方程組的過程,思考這個問題我花了五年時間終於在2004年找到規律,下面是推導一元五次方程求根公式的說明。
同上理,我只要找到一個和一元五次方程有同解的一元高次方程,且這個高次方程通常情況下不包含一元五次方程所有根在內,根據公解方程必可求定理,我們就可以得出一個低於五次方的一元方程。我們假設有一個一元十一次方程和這個一元五次方程是同解方程。因此把求方程根的問題轉到求另一方程系數問題,二個方程分別必可寫成最高次方系數均為1的基本形式。而從高至低方程系數均用字母表示,先推導出二個方程有同解的判別式,推導過程如下;
用一元五次方程的五個未知根X1,X2,X3,X4,X5分別代入一元十一次方程左邊,各根代入的情況作一個因式,共五個因式相乘,展開,按阿貝爾族的排列形式,根據韋達定理,根與系數的等量代換,所有按阿貝爾族排列的都可換算成一元五次方程的系數來表示,因此可推算出判別二方程是否為同解方程的系數組成的判別式。
在推導判別式時,一元十一次方程的系數,在每個因式中都是以一次方形式出現,五個因式相乘展開的結果必是十一元五次代數式,而X1,X2,X3,X4,X5都可變成用一元五次方程的系數來表示,圍繞判別式等於零這個中心來對一元十一次方程的系數取值,都可得到與一元五次方程有同解的方程。維繞判別式等於零組成的方程來求一元十一次方程的所有系數,我可以這樣做,在判別式等於零方程里,從十一個系數中選擇一個系數配成特殊可解的一元五次方程形式,由因為我們有其他十個系數的值可以任我來設值,要配成特殊一元五次方形式應當沒有多大問題,那麼啥樣的一元五次方程可以用之前人類已掌握的知識解決呢?一種是未知數全在一個括弧5次方內的,第二種為系數之間有另存在一種特殊關系的,第三種是能參照一元三次方程公式創始人做法的特殊一元五次方程,通過多次嘗試,淘汰前二種可能,再試一試能否變成最後那種方程。有人會問那是一種怎樣的方程呢?在此我必須要介紹一下那種特殊方程,即方程的五次方項系數為1,方程四次方項和二次方項的系數是0,方程立方項系數的平方是-5倍於一次方項系數,這種特殊方程可沿用推導一元三次方公式的類似辦法解決。在此順便說明一下,有一種特殊的一元七次方程也可以利用此種辦法推導公式暫且不論。由於版面不支持上標下標,會把上標下標與橫標相混淆,請大家花些時間自已去驗證一下。
要把一元五次方程中四次方項的系數變成0 ,大家都知道可參照一元二次方程配方的辦法變成新方程,新方程未知數中含有原方程未知數成份,並不需要對其他十個系數進行另外設值。變成新方程後,如果再將新方程其它系數特殊化就要通過原來十個系數的設值了,首先把新方程的平方項系數設值成零,其實,就是含上術十個系數的三次方函數關系式,而把新方程四次方項系數的平方設成等於新方程一次方系數的-5倍,其實就是關於含上術十個系數的四次方函數關系式,這二個關系式組成十元四次二式方程組,如何利用多餘的元素設值變成特殊的二元四次二式方程組呢?仍然是利用對多餘元素設值達到我們配成立方的辦法,我們的任務就是把上面方程組中第一個關系式變成只含二個元素代數式的括弧立方減系數乘只含一個元素的代數式括弧立方等於零的方程式。做法如下:
從上面多元方程組中的第一個關系式中選擇其中一個元素作為配方對象,並利用其他元素的設值,幫助這個元素能配成在一個括弧立方之內,同上理,要把平方項系數配成零,並不需要對其他多餘元素另外設值,也只是變成了新元素的方程,我們只要把新元素方程的一次方系數設成零的函數,其實就是另9個元素的二次函數關系式,這樣設好後,有一個元素就全配方在一個括弧立方里了,括弧外面為另9個元素三次方多項式了,此時我們不必急於另選一個元素配在一個括弧立方之內。我們還有任務沒完成,前面我們把新元素方程一次方項系數設成零時,其實仍是多元二次函數形式,用其它元素來表示其中某元素時必含根式,因此還須降次,降次方法如下:
因為是二次函數,我們選擇其中一個元素全配方在括弧平方內時,並不需要對其他元素另外設值就能辦到,而括弧外的我們又選擇另一個也同樣又配在另一括弧平方之內,如此一個一個地選擇元素配方,這樣配成9個括弧和一個常數項,共有10項了,如果我們在此函數下再選前8個括弧中每二個括弧之和或差設值為零,則最後一個括弧與常數項之和必為零,通過最後一個號與常數項之和等於零的方程式,可求出一個元素值來,把求出的元素代入方程組中,這樣就變成特殊的 八元二次四式方程組,而方程組中每一式都可移項開方變成多元一次方程式。所以方程組又變成八元一次四式方程組了,如果把八元中四個元素暫當成已知數,來求另四個元素,則另四個元素中每個元素必可用那四個元素來表示,所表示的情況,連同已直接求出的那個元素代入原先已配好的立方括弧內去,只合並同類項而不展開。立方括弧外也同樣代入,但要展開和合並同類項,因此立方括弧內含五個元素,括弧外只含四個元素的代數式了,現在可以對括弧外的代數式選中一個元素全配方在一個括弧立方之內了,為了把那個選擇好的元素的立方項系數變成1,整個方程同除以那個系數就行,同上理要把它配成缺平方項的形式,不需要對其他元素另外設值,只是成了新元素形式。當把新元素一次方項的系數設成零,則又一個元素全配成在另一個立方括弧內了,,設值的結果是三元二次函數式了,用上面同樣的方法,可將這個三元二次函數配成三個括弧平方和或差及一個常數項,把前二個括弧平方和或差設成等於零,則後一個括弧與常數之和或差必是零。通過後一個括弧平方與常數組成的方程又可解出一個元素值。代入前二個括弧平方和或差等於零的方程中,移項開平方,變成二元一次方程,通過這個二元一次方程,其中一個元素值可以用另一個元素來表示了,把這種表示方式連同已算出的元素值代入第一個配成的括弧立方之內變成只含三個元素的括弧立方,代入第二個配好的括弧立方內變成只含二個元素的括弧立方,代入括弧立方之外的函數中則變成一個元素的代數形式,我們設值括弧外的代數式等於零,則解一個一元三次方程便可求出,求出後代入二個先後配好的括弧立方之內,則變成前一括弧立方內只含二個元素,後一個括弧立方只含一個元素,通過移項開立方變成只含二個元素的一次方方程式。這樣,原先的十元四次二式方程組中的第1式就變成了二元一次方程式了,而最先多元方程組中第2式的消元過程,應當是和第1式消元過程是同步進行的,第二式應當變成二元四次方程式了。因為這樣的方程組可以通過人類現有的知識解出。把十個系數的求出,代入到前面配成的多元五次方程,得出特殊的一元五次方程,求出最後一個系數,此時已算出和原題一元五次方程有同解的一元十一次方程了。有人問,這樣算出的方程會不會包含一元五次方程的所有解呢,現在我們可以進行分析一下,用一元十一次方程左式去整除一元五次方程左式後,余式中未知數的系數則都是由十一個系數的一次方代數式出現,而這些系數只有最後一個系數的求出要解特殊五次方方程,並要開5次方根,這個5次方根通常無法被其它元素所消除,因此說通常情況下二方程之間不可能包含有5個相同的解。根據公解方程推導定理,一般情況下能推導出低於五次方的一元方程出來。所以說阿貝爾定理是錯誤的。
❻ 連數學家高斯畏懼的天才而沒有收他做徒弟的人是誰
是尼爾斯·亨利克·阿貝爾。
尼爾斯·亨利克·阿貝爾(1802年8月5日-1829年4月6日)。
挪威數學家,在很多數學領域做出了開創性的工作。他最著名的一個結果是首次完整給出了高於四次的一般代數方程沒有一般形式的代數解的證明。
這個問題是他那時最著名的未解決問題之一,懸疑達250多年。他也是橢圓函數領域的開拓者,阿貝爾函數的發現者。盡管阿貝爾成就極高,卻在生前沒有得到認可,他的生活非常貧困,去世時只有27歲。
1823年當阿貝爾的第一篇論文發表後,他的朋友便力請挪威政府資助他到德國及法國進修。當等待政府回復時,在1824年他發表了他的《一元五次方程沒有代數一般解》的論文,渴望為他帶來肯定地位。他把論文寄了給當時有名的數學家高斯,可惜高斯錯過了這篇論文,也不知道這個著名的代數難題已被解破。
1825-26年的冬季,他遠赴柏林,並認識了克列爾(Crelle)。克列爾是個土木工程師,而且對數學很有熱誠,他跟阿貝爾成為很要好的朋友。
1826年,在阿貝爾的鼓勵下,克列爾創立了一份純數學和應用數學雜志(Journal für die reine und angewandte Mathematik),該雜志的第一期便刊登了阿貝爾在五次方程的工作成果,另外還有方程理論、泛函方程及理論力學等的論文。
在柏林,新的數學向導使他繼續獨立地進行研究工作,後來阿貝爾更到了歐洲不同的地方。

(6)阿貝爾什麼時候去中心化擴展閱讀
阿貝爾主要成就:
阿貝爾在數學方面的成就是多方面的。
除了五次方程之外,他還研究了更廣的一類代數方程,後人發現這是具有交換的伽羅瓦群的方程。為了紀念他,後人稱交換群為阿貝爾群。
阿貝爾還研究過無窮級數,得到了一些判別准則以及關於冪級數求和的定理。這些工作使他成為分析學嚴格化的推動者。
阿貝爾和雅可比是公認的橢圓函數論的奠基者。
阿貝爾發現了橢圓函數的加法定理、雙周期性、並引進了橢圓積分的反演。他研究了形如的積分(現稱阿貝爾積分), 其中R(x,y)是x和y的有理函數,且存在二元多項式ƒ,使ƒ(x,y)=0。
他還證明了關於上述積分之和的定理,現稱阿貝爾定理,它斷言:若干個這種積分之和可以用g個這種積分之和加上一些代數的與對數的項表示出來,其中g只依賴於ƒ,就是ƒ的虧格。
阿貝爾這一系列工作為橢圓函數論的研究開拓了道路,並深刻地影響著其他數學分支。埃爾米特曾說:阿貝爾留下的思想可供數學家們工作150年 。
❼ 尼耳期亨利克阿貝爾的一生有哪些經歷
尼耳期?亨利克?阿貝爾(1802~1829)1802年8月出生於挪威的一個農村。他很早變顯示了數學方面的才華。
16歲那年,他遇到了一個能賞識其才能的老師霍姆伯介紹他閱讀牛頓、歐拉、拉格朗日、高斯的著作。大師們不同凡響的創造性方法和成果,一下子開闊了阿貝爾的視野,把他的精神提升到一個嶄新的境界,他很快被推進到當時數學研究的前沿陣地。後來他感慨地在筆記中寫下這樣的話:「要想在數學上取得進展,就應該閱讀大師的而不是他們的門徒的著作」。
1821年,由於霍姆伯和另幾位好友的慷慨資助,阿貝爾才得進入奧斯陸大學學習。
兩年以後,在一本不出名的雜志上他發表了第一篇研究論文,其內容是用積分方程解古典的等時線問題。這篇論文表明他是第一個直接應用並解出積分方程的人。
接著他研究一般五次方程問題。開始,他曾錯誤地認為自己得到了一個解。霍姆伯建議他寄給丹麥的一位著名數學去審閱,幸虧審閱者在打算認真檢查以前,要求提供進一步的細節,這使阿貝爾有可能自己來發現並修正錯誤。這次失敗給了他非常有益的啟發,他開始懷疑,一般五次方程究竟是否可解?
問題的轉換開拓了新的探索方向,他終於成功地證明了要像較低次方程那樣用根式解一般五次方程是不可能的。
這個青年人的數學思想已經遠遠超越了挪威國界,他需要與有同等智力的人交流思想和經驗。由於阿貝爾的教授們和朋友們強烈地意識到了這一點,他們決定說服學校當局向政府申請一筆公費,以便他能作一次到歐洲大陸的數學旅行。
經過例行的繁文縟節的手續和耽擱延宕後,阿貝爾終於在1825年8月獲得公費,開始其歷時兩年的大陸之行。
躊躇滿志的阿貝爾自費印刷了證明五次方程不可解的論文,把它作為自己晉謁大陸大數學家們,特別是高斯,的科學護照。他相信高斯將能認識他工作的價值而超出常規地接見。
但看來高斯並未重視這篇論文,因為人們在高斯死後的遺物中發現阿貝爾寄給他的小冊子還沒有裁開。
柏林是阿貝爾旅行的第一站。他在那裡滯留了將近一年時間。雖然等候高斯召見的期望終於落空,這一年卻是他一生中最幸運、成果最豐碩的時期。
在柏林,阿貝爾遇到並熟識了他的第二個伯樂——克雷勒。克雷勒是一個鐵路工程師,一個熱心數學的業余愛好者,他以自己所創辦的世界上最早專門發表創造性數學研究論文的期刊《純粹和應用數學雜志》而在數學史上佔有一席之地,後來人平習慣稱這本期刊為「克雷勒雜志」。與該刊的名稱所標榜的宗旨不同,實際上它上面根本沒有應用教學的論文,所以有人又戲稱它為「純粹非應用數學雜志」。
阿貝爾是促成克雷勒將辦刊擬議付諸實施的一個人。初次見面,兩個人就彼此留下了良好而深刻的印象。阿貝爾說他拜讀過克雷勒的所有數學論文,並且說他發現在這些論文中有一些錯誤。克雷勒非常地謙虛,他已經意識到眼前這位臉帶稚氣的年輕人具有非凡的數學天才。他翻閱了阿貝爾贈送的論五次方程的小冊子,坦率地承認看不懂。
但此時他已決定立即實行擬議中的辦刊計劃,並將阿貝爾的論文載入第一期。於是阿貝爾的研究論文,克雷勒雜志才能逐漸提高聲譽和擴大影響。
阿貝爾一生最重要的工作——關於橢圓函數理論的廣泛研究就完成在這一時期。相反,過去橫遭冷遇,歷經艱難,長期得不到公正評價的,也就是這一工作。
現在公認,在被稱為「函數論世紀」的19世紀的前半葉,阿貝爾的工作(後來還有雅可比(1804~1851)發展了這一理論),是函數論的兩個最高成果之一。
阿貝爾所研究的橢圓函數是從橢圓積分來的。早在18世紀,從研究物理、天文、幾何學的許多問題中經常導出一些不能用初等函數表示的積分,這些積分與計算橢圓弧長的積分往往具有某種形式上的共同性,橢圓積分就是如此得名的。
19世紀初,橢圓積分方面的權威是法國科學院的耆宿、德高望重的勒讓得(1752~1833)。他研究這個題材長達40年之久,他從前輩工作中引出許多新的推斷,組織了許多常規的數學論題,但他並沒有增進任何基本思想,他把這項研究引到了「山重水復疑無路」的境地。也正是阿貝爾,使勒讓得在這方面所研究的一切黯然失色,開拓了「柳暗花明」的前途。
關鍵來自一個簡單的類比。微積分中有一條眾所周知的公式上式左邊那個不定積分的反函數就是三角函數。不難看出,橢圓積分與上述不定積分具有某種形式的對應性。
因此,如果考慮橢圓積分的反函數,則它就應與三角函數也具有某種形式的對應性。既然研究三角函數要比表示為不定積分的反三角函數容易得多,那麼對應地研究橢圓積分的反函數(後來就稱為橢圓函數)不也應該比橢圓積分本身容易得多嗎?
「倒過來」,這一思想非常優美,也的確非常簡單、平凡。但勒讓得苦苦思索40年,卻從來沒有想到過它。科學史上並不乏這樣的例證「優美、簡單、深刻、富有成果的思想,需要的並不是知識和經驗的單純積累,不是深思熟慮的推理,不是對研究題材的反復咀嚼,需要的是一種能夠穿透一切障礙深入問題根柢的非凡的洞察力,這大概就是人們所說的天才吧。
「倒過來」的想法像閃電一樣照徹了這一題材的奧秘,憑借這一思想,阿貝爾高屋建瓴,勢如破竹地推進他的研究。他得出了橢圓函數的基本性質,找到了與三角函數中的π有相似作用的常數K,證明了橢圓函數的周期性。
他建立了橢圓函數的加法定理,藉助於這一定理,又將橢圓函數拓廣到整個復域,並因而發現這些函數是雙周期的,這是別開生面的新發現;他進一步提出一種更普遍更困難類型的積分——阿貝爾積分,並獲得了這方面的一個關鍵性定理,即著名的阿貝爾基本定理,它是橢圓積分加法定理的一個很寬的推廣。
至於阿貝爾積分的反演——阿貝爾函數,則是不久後由黎曼(1826~1866)首先提出並加以深入研究的。事實上,阿貝爾發現了一片廣袤的沃土,他個人不可能在短時間內把這片沃土全部開墾完畢,用埃爾米特的話來說,阿貝爾留下的後繼工作,「夠數學家們忙上五百年」。阿貝爾把這些豐富的成果整理成一長篇論文《論一類極廣泛的超越函數的一般性質》。
此時他已經把高斯置諸腦後,放棄了訪問哥延根的打算,而把希望寄託在法國的數學家身上。他婉辭了克雷勒勸其定居柏林的建議後,便啟程前往巴黎。
在這世界最繁華的大都會里,薈萃著像柯西(1789~1857)、勒讓得、拉普拉斯(1749~1827)、傅立葉(1768~1830)、泊松(1781~1840)這樣一些久負盛名的數字巨擘,阿貝爾相信他將在那裡找到知音。
1826年7月,阿貝爾抵達巴黎。他見到了那裡所有出名的數學家,他們全都彬彬有禮地接待他,然而卻沒有一個人願意仔細傾聽他談論自己的工作。在這些社會名流的高貴天平上,這個外表靦腆、衣著寒酸、來自僻遠落後國家的年輕人能有多少份量呢?
阿貝爾在寫給霍姆伯談巴黎觀感的信中說道:「法國人對陌生的來訪者比德國人要世故得多。你想和他們親密無間簡直是難上加難,老實說我現在也根本不奢望能有些榮耀。
到頭來,任何一個開拓者要想在此間引起重視,都得遇到巨大的障礙。盡管阿貝爾非常自信,但對這一工作能否得到合理評價已經深有疑慮了。
阿貝爾通過正常渠道將論文提交法國科學院。科學院秘書傅立葉讀了論文的引言,然後委託勒讓得和柯西負責審查。柯西把稿件帶回家中,究竟放在什麼地方,竟記不起來了。直到兩年以後阿貝爾已經去世,失蹤的論文原稿才重新找到,而論文的正式發表,則遷延了12年之久。
從滿懷希望到漸生疑慮終至完全失望,阿貝爾在巴黎空等了將近一年。他寄居的那家房東又特別吝嗇刻薄,每天只供給他兩頓飯,卻收取昂貴的租金。
一天他感到身體很不舒暢,經醫生檢查,診斷為肺病,盡管他頑強地不相信,但實情是他確已心力交瘁了。阿貝爾只好拖著病弱的身體,懷著一顆飽嘗冷遇而孤寂的心告別巴黎回國。當他重到柏林時,已經囊空如洗。幸虧霍姆伯及時匯到一些錢,才使他能在柏林稍事休整後返回家園。
是誰該對阿貝爾的厄運負責呢?人們很自然會想起審評阿貝爾論文的柯西、勒讓得。柯西當時38歲,正年富力強,創造力旺盛,忙於自己的事,顧不上別人而疏忽鑄下了大錯。勒讓得怎麼樣呢?年逾古稀,功成名就,在法國科學界享有崇高的威望,他當時不可能像柯西那樣忙著搞研究,理應對培養、識拔年輕一代的科學人才負有更多責任。
然而主要的是,阿貝爾這篇論文所處理的題材恰恰是勒讓得所熟悉的,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他的世襲領地。盡管論文里包含著許多新奇、艱深的概念,但導致這些概念的基本思想卻是簡單的。
一個外行也許沒有能力欣賞這種簡單思想的優美性和深刻性,但勒讓得對所論問題卻決非外行,他自己思者過幾十年,深知在舊有基本思想框架內,知識業已達到飽和狀態,要獲取新的知識,除非打破框架,引進新的基本思想。對他來說,其實根本無須仔細閱讀論文,只有稍事點撥,三言兩語說明一下基本思想,就足以起到振聾發聵的作用。但是他卻好像毫無感受,實在令人費解。
事實上,阿貝爾論文的內容,他並非一無所知,當他得知另一位青年數學家雅可比也獨立做了橢圓函數理論方面相當系統的工作後,他曾告訴過雅可比,有一個年輕的斯堪的納維亞人已先他而專美於家了。雅可比如飢似渴地讀完阿貝爾那篇失落兩年又奇跡般出現的論文,不禁氣憤地寫信責問科學院:「阿貝爾先生作出了一個多麼了不起的發現啊!有誰看到過別的堪與比美的發現呢?
然而,這項也許稱得上我們世紀最偉大的數學發現,兩年以前就提交給你們科學院了,卻居然沒有引起你們的注意,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勒讓得復信為自己提出的辯解是令人失笑的:「我們感到論文簡直無法閱讀,因為它是用幾乎白色的墨水寫的,字母拼寫得很糟糕,我們都認為應該要求作者提供一個較清楚的文本。真是掩耳盜鈴,文過飾非。」
讓我們再看看高斯。高斯一生勤勉,有許多偉大的數學發現,卻錯過了發現這個偉大數學人才的機會。科學史經常在告誡:大凡富有創造性的見解,開始總是與傳統觀念相抵觸的。
但阿貝爾最終畢竟還是幸運的,他回挪威後一年裡,歐洲大陸的數學界漸漸了解了他。繼失蹤的那篇主要論文之後,阿貝爾又寫過若干篇類似的論文,都在「克雷勒雜志」上發表了。這些論文將阿貝爾的名字傳遍歐洲所有重要的數學中心,他已成為眾所矚目的優秀數學家之一。遺憾的是,他處境閉塞,孤陋寡聞,對此情況竟無所知。甚至連他想在自己的國家謀一個普通的大學教職也不可得。
1829年1月,阿貝爾的病情惡化,他開始大口吐血,並不時陷入昏迷。他的最後日子是在一家英國人的家裡度過的。因為他的未婚妻凱姆普是那個家庭的私人教師。
阿貝爾已自知將不久於人世,這時,他唯一牽掛的是他女友凱姆普的前途,為此,他寫信給最親近的朋友基爾豪,要求基爾豪在他死後娶凱姆普為妻。
盡管基爾豪與凱姆普以前從未見過面,但為了讓阿貝爾能死而瞑目,他們照他的遺願做了。臨終的幾天,凱姆普堅持只要自己一個人照看阿貝爾,他要「獨占這最後的時刻」。
1829年4月6日晨,這顆耀眼的數學新星便過早地殞落了。阿貝爾死後兩天,克雷勒的一封信寄到,告知柏林大學已決定聘請他擔任數學教授。損失是難以估計的,如果阿貝爾活到應的的壽命,他又將要做出多少新的貢獻啊!
通過阿貝爾的遭遇,我們認識到,建立一個客觀而公正的科學評價體制是至關重要的。
科學界不僅擔負著探索自然奧秘的任務,也擔負著發現從事這種探索的人才的任務。
科學是人的事業,問題是要靠人去解決的。
科學評價中的權威主義傾向卻往往有害於發現和栽培科學人才。
科不權威意味著他在科學的某一領域里曾做過些先進工作,他可能是科學發現方面躊躇滿志的權威,卻不一定是評價、發現、培養科學人才的權威,尤其當科學新分支不斷涌現,所要評價的對象是天於連權威都陌生的新領域的工作時,情況更是如此。
為了紀念挪威天才數學家阿貝爾誕辰200周年,挪威政府於2003年設立了一項數學獎——阿貝爾獎。這項每年頒發一次的獎項的獎金高達80萬美元,相當於諾貝爾獎的獎金,是世界上獎金最高的數學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