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的分配系數繆怎麼算
Ⅰ 力學分配法求分配系數
答:您說的沒錯,1支座是可以看成固定支座,那麼A旋轉的時候4支座可以看成是固定支座,2支座是看成鉸支座。
Ⅱ 彎矩二次分配法中的分配系數怎麼求
運用有限元法對60座不同截面的連續箱梁橋模型進行分析,得出每座模型的最大正彎矩及最大負彎矩分配系數,並通過多元線性回歸分析得出彎矩分配系數與車道數、跨度及箱體個數等主要參數的關系,即內力分配系數經驗公式,供設計人員參考。 【作者單位】:廣州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院 廣州510060 【關鍵詞】:分離式箱梁橋;內力分配系數 【分類號】:U441 1概述橋梁的簡化分析的實質是荷載的橫向分布,而荷載橫向分布的實質就是內力的橫向分布,因此必須首先確定箱梁的縱向內力,再根據相關參數(車道數、分離式箱體個數及跨度等)擬合相關橫向分配的經驗公式。因此,橋梁工程師在進行橋梁設計時可以只根據材料力學中的簡支梁計算出最大
Ⅲ 反彎點法,D值法中剪力分配系數是如何計算的
剪力分配系數就是各個柱的抗側剛度所佔總剛度的比值啊~~
Ⅳ 分配系數的測定
在微量元素地球化學研究中,分配系數是其核心問題之一,沒有分配系數資料,微量元素的定量模型就無法建立。一般地球化學文獻中所引用或討論的是前述能斯特分配系數或稱簡單分配系數,它是指在恆溫恆壓下,微量元素在兩相 (多數情況下是晶體-礦物和液相-熔體)之間的平衡濃度比。根據能斯特定律,分配系數應該由兩部分組成:平衡體系中固相 (結晶相)和液相 (基質)的微量元素濃度。為測得這兩相中的微量元素濃度,獲得分配系數,最常採用的有兩種方法:直接測定法和實驗測定法。
1.直接測定法
也被稱為斑晶-基質法,即測定岩石斑晶和基質中元素的含量來確定分配系數。測定與岩漿和變質地質作用有關體系中的分配系數並不容易,實際上在20 世紀50年代之前沒有什麼進展。早期的測定主要使用的是自然物質直接測定法。即直接測定地質體兩平衡共存相中的元素濃度,按能斯特分配定律計算元素的分配系數。斑晶代表熔體結晶過程中的固相,基質代表液相,即岩漿熔體。兩相中微量元素濃度比值為該元素的分配系數。測定火山岩斑晶礦物和基質 (與礦物平衡的熔體),或測定熔岩流中礦物與淬火熔體 (玻璃)以及測定岩石中共存礦物 (求元素的礦物/礦物分配系數)。該方法簡單易行,提供了微量元素分配系數的近似濃度范圍,雖然變化范圍較大,但數量級保持不變。存在的問題有:①很難證明整體斑晶和熔體是否達到了平衡,如礦物中常見晶體生長的成分帶狀分布,雖然主要成分均一,但微量元素濃度卻具有分帶性,說明平衡是不完全的,因此測得的分配系數只能是有效 (effective)或表觀 (似) (apparent)分配系數,而非平衡分配系數;②用手工或磁選難以獲得純礦物,對不相容元素來說易引起基質污染,對於過渡元素來說會引起微量不透明礦物摻入,導致錯誤的分配系數;③難以知道體系在什麼條件 (溫度和壓力)下達到平衡以及在岩漿冷卻和上涌過程中已有斑晶是否發生過再平衡或蝕變。20 世紀 60年代開始,許多學者致力於用實驗方法測定分配系數。
2.實驗測定法
通過實驗使一種礦物和一種液體 (熔體或溶液)處於平衡,或使兩種礦物達到平衡,使微量元素在兩相中達到溶解平衡,然後測定元素在兩相中的濃度,得出分配系數。分為化學試劑合成法和直接採用天然物質法兩種方法。
實驗測定法也有難以證明平衡是否達到的問題,其次是很難將礦物與富集微量元素的相分離干凈,也難於將淬火時在晶體周圍形成的雜質清除掉。實驗採用的微量元素濃度會遠高於自然體系,可能不完全適合於稀溶液體系。Wood & Fraser (1978)指出,當元素分配系數大於1,且服從瑞利分餾定律時,似分配系數大於平衡分配系數。但如果晶體成分的環帶狀變化是由於熔體中物質向正在生長的晶體緩慢擴散的結果,則似分配系數將具有異常低的值。在應用共存相全分析 (即挑選單礦物分析)獲得的微量元素分配系數時,應特別注意上述情況。然而他們也指出,盡管存在上述問題,似分配系數反映真實地質體系中元素的行為要比真正的平衡分配系數還要更為精確。
上述兩種方法都會引起數據誤差,主要原因是:①樣品的純度;②樣品的均勻性;③是否達到了平衡;④分析誤差。
樣品的純度是產生數據誤差第一位的因素,特別對於直接測定法。如副礦物中可能存在的顯微包體極易使分配系數產生誤差。例如含 REE 的副礦物硅鈦鋅礦就被認為是主礦物的主要污染源,會嚴重擾亂分配系數。Cameron & Cameron (1986)曾報道過副礦物褐簾石極大地影響了REE在角閃石和火山玻璃之間的分配系數,包括產生明顯的 Eu 異常。考慮到熔融過程中角閃石的作用,這樣的變化應該是角閃石加包體已經擾動了的分配系數,而非純角閃石的分配系數 (圖5-3)。
圖5-3 REE 在角閃石/火山玻璃之間的分配系數
(據Shaw,2006)
由於樣品中存在微小的褐簾石包體導致Eu產生顯著異常,造成測定的分配系數曲線被扭曲
樣品的均勻性也是應關注的問題。如果一個礦物的組成從核心向邊緣發生變化,那麼一個磨碎樣品的組成不能定量地反映這種變化。此外這種成分的改變也表明第三個關注的問題,即化學平衡沒有達到。
近幾十年分析測試方法技術的快速發展,特別是微束分析技術的進展極大地改進了分配系數測試的質量,像電子顯微鏡 (EMP)、離子探針 (SIMS)和激光溶蝕感應耦合等離子體質譜 (LA-ICP-MS)等現代高精度微區測試技術,可以在拋光薄片上的一個礦物或一個玻璃基質中進行低含量或微量元素含量的分析,甚至對幾至幾十微米大小的流體和熔體包裹體進行測定來確定分配系數,而不再需要對樣品進行物理分離 (Zajacz et al.,2008)。分配系數的實驗測定法也有很大改進,改進了在高溫高壓下進行實驗合成的技術,微束技術在這個領域的應用也有很好的前景。
圖5-4 為Bindeman et al.(1998)對早期和後來測定的三種微量元素在斜長石-玻璃之間的分配系數進行的對比。以Rb 為例,早期數據變化范圍超過3個數量級,這樣的數據在微量元素定量模擬中毫無用處。而用離子探針測定的新數據與斜長石中鈣長石含量構成一條線性很好的直線。
表5-1 和表5-2 為部分元素的分配系數數據。更詳細的數據可以參閱 Irving (1978),Rollinson (1993)和趙振華 (1997)等文獻。
圖5-4 Li、K 和 Rb 在斜長石和共存玄武岩玻璃之間的分配系數D與斜長石中鈣長石含量相關關系圖解
(據Shaw et al.,2006)
黑方塊是由離子探針測定的新數據,分配系數對斜長石中鈣長石的含量構成一條線性很好的直線。與此形成鮮明對比,叉號是早期使用斑晶-基質法對火山岩做的測定
表5-1 近熔融溫度和低壓下,元素在所示礦物和玄武岩到玄武安山岩熔體 (標示 a)、英安岩到流紋岩熔體 (標示b)之間的分配系數Di
(據 Walther,2009)
表5-2 一些元素的礦物—熔體分配系數
(據Brownlow,1996)
Ⅳ 彎矩分配法的分配和傳遞怎麼算的
一、節點的不平衡彎矩,按交匯該節點各桿件的線剛度進行分配。知道了分配系數就用不平衡彎矩乘某桿的分配系數=該桿本端分配到的彎矩,這個彎矩傳遞到該桿端的值等於本端分配到的彎矩的一半並反號。梁的固端彎矩就是節點的初始不平衡彎矩,正等著去分配。
二、連續梁就簡單,連續梁中間支座左右固端彎矩的代數和就是這個節點的不平衡彎矩,等待著你分配並傳遞。記清上述原則,多看幾遍例題想想就會看懂的。
三、在分配過程中所有的節點同時先分配一次,然後傳遞,本層的下柱的彎矩傳遞給下一層的上柱,而下一層的上柱又將自己第一次分配的結果傳給上一層的下柱,注意區分哪個是傳遞來的彎矩哪個是分配來的彎矩。

(5)力的分配系數繆怎麼算擴展閱讀:
傳遞可按下述三點來加以區分:
1、由於突觸前分泌化學傳遞物質而進行的化學傳遞和由於突觸前的動作電流而進行傳遞的電傳遞。前者情況較多,後者特別是在哺乳類中樞神經系統中尚未證實;
2、促進突觸後興奮的興奮性突觸和抑制突觸後興奮的抑制性突觸,以及在興奮性突觸的突觸前神經末端上,再有在別的神經末端形成突觸,以抑制前者分泌化學傳遞物質的突觸前抑制;
3、也可能根據乙醯膽鹼、去甲腎上腺素、r-氨基酪酸等化學傳遞物質的不同來分類。
Ⅵ 如圖請問該結構的力矩分配法中得分配系數如何確定謝謝!
C D點為跤支座,為3i,而A點雖然是滑動的造型,但B點轉動的時候,A端無法滑動,性質是固定端的性質,所以為4i,所以選C
Ⅶ 彎矩分配系數怎麼算
結構力學的書里有,關於彎矩分配法的章節里。是根據節點周圍構件的線剛度來分配的。
Ⅷ 結構力學力矩分配系數和傳遞系數是多少
分配系數:桿端分配系數=該桿端抗彎剛度/交於該結點(剛結點)的所有桿端抗彎剛度之和。
傳遞系數與桿件的遠端支承有關:遠端固定梁為1/2;遠端滑動梁為-1;遠端鉸支為0
你看看力矩分配一章內容就知道了。
Ⅸ 求彎矩分配系數
這是結構力學力矩分配法中求自某一節點伸出的桿件的遠端力矩分配系數的公式。等號右邊分子表示第i根(下標i)桿件的線剛度(線剛度也用i表示),分母表示自某一節點伸出的各根桿件的線剛度的和。對於等截面桿,分式左邊的系數是由桿遠端的支撐形式決定的,也有可能是0或1。對於這個式子,可以類比為「各盡所能」,就是說在傳遞節點彎矩時,與該節點相連的桿件都在起作用,但其大小與其(各桿件)自身固有的剛度條件和遠端的支撐形式有關。
Ⅹ 結構力學〈二〉,求分配系數
這個不難算啊
BA的分配系數為0.3
看看書就能明白
記得採納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