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沙莫德林機場去市中心
Ⅰ 德軍切斷莫德林和華沙的要塞之間的聯系進行了怎樣的進一步侵略
9月20日下午,德國空軍出動了620架飛機,目的是切斷莫德林和華沙的要塞之間的聯系。次日,戈林命令第1和第4航空隊傾其所有兵力對華沙的廣大地區進行集中轟炸。
9月22日,德第8集團軍實現了對維斯瓦河的突破,並對莫德林和華沙的波軍實現了完全分割。集團軍司令布拉斯科維茨決定,利用維斯瓦河西岸的第13軍和第11軍突擊波蘭首都。第15軍和第10軍在莫德林南面切斷了波軍的退路。
Ⅱ 德國對華沙的攻擊在什麼時候已不再需要空軍的支援
1938年9月27日,德國對華沙的攻擊已不再需要空軍的支援。同日,空軍作戰部隊奉命攻擊莫德林。兩天後,莫德林停止抵抗,3萬名波蘭士兵被俘。作為波蘭的最後一個抵抗中心,海爾半島也於10月1日陷落。
Ⅲ 莫德林軍團為何最後向南撤退
德國第3集團軍的先頭部隊在進攻華沙時,遭到了莫德林軍團的暫時阻攔。莫德林軍團在姆瓦瓦地區擁有防禦陣地,並堅持抵抗了3天,直到德國迂迴包抄他們後才不得不向南撤退。
Ⅳ 德軍如何封閉對莫德林和華沙的包圍圈
布格河以西的該集團軍右翼部隊攻陷文格魯夫,逼近謝德爾采。9月16日,該部停止向東南方向進攻,掉頭西攻明斯克—馬佐夫舍—卡爾切夫一線。第1軍也掉頭緊逼華沙的北部和東部戰線。至此,德軍已封閉了對莫德林和華沙的包圍圈。但德軍尚未粉碎波蘭人的抵抗意志,他們拒不交出華沙。
Ⅳ 德國軍隊是怎樣攻克華沙
在德國空軍集中兵力摧毀華沙市內供水系統和發電站的同時,第3、第10集團軍也連續對該市進行了炮轟。德軍企圖利用偵察部隊找出波軍防禦的弱點,然後進行進攻。而波蘭軍隊在前羅茲集團軍指揮官羅梅爾將軍的指揮下,堅持英勇反擊,致使德軍幾乎無法前進一步。華沙城裡的波軍彈葯充足,市內被毀壞的地方成了很好的炮兵防禦陣地。在這里,防禦部隊不僅包括常規軍隊的士兵,而且也有一支士氣高昂的國民自衛隊。
1939年9月22日,希特勒來到第3集團軍的司令部,視察了部署在華沙東部郊區普拉加的炮兵部隊。盡管希特勒因德軍遲遲不能摧毀華沙而大為惱火,但他同時又反對從維斯拉河東岸進攻華沙,以免激怒蘇聯軍隊。希特勒之所以做這樣的決定,除了因為有可能帶來德軍的重大人員傷亡之外,還因為根據《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的條款:這一地區應該屬於蘇聯的管轄范圍。鑒於這些原因,德軍批准了一項進攻華沙西部地區的決定。這一決定將把大量的華沙市民趕到波蘭東部去,從而使其成為蘇聯武裝部隊不得不面對的一個包袱。
進攻華沙的任務落到了剛消滅完庫特諾口袋地區波軍的第8集團軍肩上。為部署這一進攻,德軍首先要保證任何人都無法突出重圍,這樣波軍對食品的需求就會增加,而時間一長,食物供給顯然會變得緊缺。同時,德國空軍繼續轟炸華沙的自來水過濾站和抽水站,毀壞市內的正常供水系統。
這樣一來,華沙的居民們就不得不直接飲用維斯拉河中的水。他們可能很快就會染上傷寒或腸胃病。德軍還切斷了華沙大部分發電站的電源,並燒毀了該市的麵粉加工廠。對華沙的居民和守軍來說,飢餓馬上就要降臨到他們頭上。
在德國第3集團軍從北面轟炸華沙的同時,9月26日上午,第8集團軍也開始對華沙發起了進攻。德國步兵沖破外圍防線,開始取得進展。經過一天的激烈攻勢之後,波蘭軍隊要求停火休戰,但這一要求遭到了德軍的拒絕,因為他們要求駐守華沙的波軍無條件投降。對羅梅爾將軍和他的參謀們來說,敗局已不可扭轉,為了保護平民不受到更大的生命威脅,他們被迫接受了德軍的條件。9月27日下午2點,駐守在華沙的14萬名波軍開始放下武器,舉手投降。勃拉斯科維茲將軍把攻佔華沙一役的勝利歸功於該市的防禦者們,因為當時他們就要撤離華沙了。
華沙敗降後,駐守在華沙北部的莫德林軍團仍在頑強抵抗。德國將進攻華沙時用的大炮重新布置來對付莫德林防衛部隊。9月27日,德軍發動了一場滲透到波蘭外部防線的全面進攻。由於莫德林駐軍嚴重缺水,食品儲備也越來越少,因此駐軍指揮官湯米將軍於9月28日(即華沙投降的第二天)要求休戰。
Ⅵ 二戰時期波蘭如何被德軍佔領的
德軍閃擊戰打垮了用騎兵軍刀砍坦克的波蘭軍隊!
Ⅶ 華沙敗降後德軍做了哪些事情
華沙敗降後,駐守在華沙北部的莫德林軍團仍在頑強抵抗。德國將進攻華沙時用的大炮重新布置來對付莫德林防衛部隊。9月27日,德軍發動了一場滲透到波蘭外部防線的全面進攻。由於莫德林駐軍嚴重缺水,食品儲備也越來越少,因此駐軍指揮官湯米將軍於9月28日(即華沙投降的第二天)要求休戰。
此後,除了少數幾支分散的小規模部隊仍在波蘭的密林叢中進行游擊戰以外,唯一堅持抵抗的地方就是波羅的海沿岸了,在這里還駐扎著幾支擁有防禦基地的波蘭軍隊。盡管有關南方波軍被摧毀的壞消息頻頻向他們傳來,但波羅的海沿岸的波蘭軍隊卻仍然極為頑強地戰斗著。雖然軍隊指揮官戴貝克上校成功地把大部分駐軍撤離到在奧克斯伏特的新據點,但9月14日,德軍還是奪取了波羅的海的主要港口格丁尼亞。9月16日和門日,德國空軍發動了猛烈進攻,緊接著9月18日到19日,德軍又發起主攻。經過這場打擊,波軍被徹底擊垮了。在此次戰斗中,戴貝克上校自殺殉國。
9月27日,德軍攻陷華沙。
在9月29日德軍發起最後一次地面進攻之前,守衛在海勒半島的一小塊延伸到但澤灣的陸地的波蘭駐軍就遭受了來自德國陸、海、空三軍的打擊和轟炸。但直到10月1日。駐守在那裡的海軍少將安魯格才接受了德軍的投降要求,波軍被迫沿半島撤退。
海勒守軍投降後,除了10月份的第一個星期內還有幾場小的戰斗以外,1939年德國對波蘭的戰爭就已經全面結束了。
Ⅷ 什麼是攻克華沙
在德國空軍集中兵力摧毀華沙市內供水系統和發電站的同時,第3、第10集團軍也連續對該市進行了炮轟。德軍企圖利用偵察部隊找出波軍防禦的弱點,然後進行進攻。而波蘭軍隊在前羅茲集團軍指揮官羅梅爾將軍的指揮下,堅持英勇反擊,致使德軍幾乎無法前進一步。華沙城裡的波軍彈葯充足,市內被毀壞的地方成了很好的炮兵防禦陣地。在這里,防禦部隊不僅包括常規軍隊的士兵,而且也有一支士氣高昂的國民自衛隊。
9月22日,希特勒來到第3集團軍的司令部,視察了部署在華沙東部郊區普拉加的炮兵部隊。盡管希特勒因德軍遲遲不能摧毀華沙而大為惱火,但他同時又反對從維斯拉河東岸進攻華沙,以免激怒蘇聯軍隊。希特勒之所以做這樣的決定,除了因為有可能帶來德軍的重大人員傷亡之外,還因為根據《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的條款:這一地區應該屬於蘇聯的管轄范圍。
鑒於這些原因,德軍批准了一項進攻華沙西部地區的決定。這一決定將把大量的華沙市民趕到波蘭東部去,從而使其成為蘇聯武裝部隊不得不面對的一個包袱。
進攻華沙的任務落到了剛消滅完庫特諾口袋地區波軍的第8集團軍肩上。為部署這一進攻,德軍首先要保證任何人都無法突出重圍,這樣波軍對食品的需求就會增加,而時間一長,食物供給顯然會變得緊缺。同時,德國空軍繼續轟炸華沙的自來水過濾站和抽水站,毀壞市內的正常供水系統。
9月27日,德軍攻陷華沙。這樣一來,華沙的居民們就不得不直接飲用維斯拉河中的水。他們可能很快就會染上傷寒或腸胃病。德軍還切斷了華沙大部分發電站的電源,並燒毀了該市的麵粉加工廠。對華沙的居民和守軍來說,飢餓馬上就要降臨到他們頭上。
在德國第3集團軍從北面轟炸華沙的同時,9月26日上午,第8集團軍也開始對華沙發起了進攻。德國步兵沖破外圍防線,開始取得進展。
經過一天的激烈攻勢之後,波蘭軍隊要求停火休戰,但這一要求遭到了德軍的拒絕,因為他們要求駐守華沙的波軍無條件投降。對羅梅爾將軍和他的參謀們來說,敗局已不可扭轉,為了保護平民不受到更大的生命威脅,他們被迫接受了德軍的條件。9月27日下午2點,駐守在華沙的14萬名波軍開始放下武器,舉手投降。勃拉斯科維茲將軍把攻佔華沙一役的勝利歸功於該市的防禦者們,因為當時他們就要撤離華沙了。
華沙敗降後,駐守在華沙北部的莫德林軍團仍在頑強抵抗。德國將進攻華沙時用的大炮重新布置來對付莫德林防衛部隊。9月27日,德軍發動了一場滲透到波蘭外部防線的全面進攻。
由於莫德林駐軍嚴重缺水,食品儲備也越來越少,因此駐軍指揮官湯米將軍於9月28日要求休戰。
此後,除了少數幾支分散的小規模部隊仍在波蘭的密林叢中進行游擊戰以外,唯一堅持抵抗的地方就是波羅的海沿岸了,在這里還駐扎著幾支擁有防禦基地的波蘭軍隊。
盡管有關南方波軍被摧毀的壞消息頻頻向他們傳來,但波羅的海沿岸的波蘭軍隊卻仍然極為頑強地戰斗著。雖然軍隊指揮官戴貝克上校成功地把大部分駐軍撤離到在奧克斯伏特的新據點,但9月14日,德軍還是奪取了波羅的海的主要港口格丁尼亞。9月16日和門日,德國空軍發動了猛烈進攻,緊接著9月18日到19日,德軍又發起主攻。
經過這場打擊,波軍被徹底擊垮了。在此次戰斗中,戴貝克上校自殺殉國。
在9月29日德軍發起最後一次地面進攻之前,守衛在海勒半島的一小塊延伸到但澤灣的陸地的波蘭駐軍就遭受了來自德國陸、海、空三軍的打擊和轟炸。但直到10月1日。駐守在那裡的海軍少將安魯格才接受了德軍的投降要求,波軍被迫沿半島撤退。
海勒守軍投降後,除了10月份的第一個星期內還有幾場小的戰斗以外,1939年德國對波蘭的戰爭就已經全面結束了。
經過36天的激烈戰斗,波蘭軍隊作為一個軍事作戰部隊已完全被摧毀而不復存在了。
戰爭中,波軍死亡人數總數為6.63人,受傷人數13萬人,德軍聲稱俘獲了近70萬名波蘭軍人,但後來有人認為這個數字過高,他們認為德軍很可能總共俘虜了大約40萬名波蘭軍人,也許還有20萬名波軍被蘇聯俘虜後囚禁起來,很多人死在了那裡,但也有一些人經由中東成功地逃脫出來了。
1939年9月,大約有10萬名波蘭軍人逃出了德國和蘇聯的軍事網路,逃到匈牙利、羅馬尼亞和立陶宛。
根據德國官方修改後的數字顯示,在這場戰役中,德軍共有1.06人喪生,3萬人受傷和3400人失蹤。整個9月份,共有217輛德軍坦克被摧毀,戰爭損耗更是進一步降低了這些機械化師的戰鬥力。9月底,被迫向東普魯士撤退的第19軍團曾有一段時間因為檢修包括坦克車、裝甲汽車和卡車在內的破損車輛而完全不能行動。德國空軍被損毀了285架飛機,其中有279架飛機根本不能修理而完全報廢。
在18世紀末期,波蘭曾被普魯士、奧地利和俄國3次瓜分,1939年,波蘭又經歷了第4次瓜分。為了最後敲定瓜分的細節問題,里賓特洛甫親自飛往莫斯科,於9月28日簽訂了《蘇德邊界友好條約》在這一條約中,德國同意將立陶宛劃到蘇聯的勢力范圍之內,同時作為補償,德國將其控制的波蘭領土繼續向東延伸到布格河一線。
盡管德國想獲取波蘭的產油區,但斯大林拒絕交出包括利沃夫和德赫貝卡、博爾斯勞產油區在內的散河以東領土。總的來說,蘇、德雙方對這一新條約還是相當滿意的,但斯大林絲毫沒有放慢要對波羅的海沿岸國家行使「權力」的步伐。這些國家面臨著接受蘇聯控制的巨大壓力。1940年8月波羅的海沿岸國家正式並入蘇聯之前,斯大林已把目標轉向芬蘭,要求割讓蘇芬邊界的領土。
由於芬蘭拒絕了蘇聯的領土要求,1939年11月30日,蘇芬戰爭爆發。盡管在戰爭的初期蘇聯紅軍損失慘重但在芬蘭高級軍官的妥協下,芬軍於1940年3月被迫停戰求和。
Ⅸ 華沙保衛戰的戰役中
布楚拉戰役
在戰役開始後的前九天,戰斗進展順利,都是按照曼施坦因事先制定好的作戰進度表進行的。但司令部的作戰參謀已經提醒曼施坦因,波軍在波茲南省區集中了強大的兵力,於是曼施坦因在9月8日和9日,兩次指示南方集團軍北翼的第8軍團的參謀長,要他特別注意北面的搜索。估計波軍大約有10個師的
兵力夾在維斯拉河以南,羅茲與華沙之間。9月10日清晨,第8軍團司令部突然報告說,其下屬的第30師,已經從北面受到了奇襲,波軍的兵力相當強大,該軍團為了穩定戰局曾經一再發動反擊,但都失敗了,這支波軍估計可能是從波茲南省區中撤退出來的主力,因此請求集團軍迅速派一個裝甲軍來支援。如若不然,波軍很可能向南把德軍已經佔領的羅茲城重新奪回。
曼施坦因向倫德斯特建議,暫時不答應第八軍團的這一請求。曼施坦因認為,即使有一個局部嚴重的危機發生,也不會對整個作戰發生重大影響,反而給南方集團軍提供了一個贏得重大勝利的機會:現在既然波軍主力在維斯拉河以西投入戰斗,如果在這一地段將其殲滅,可以省卻波軍在華沙城下再建戰線的可能。
倫德斯特同意曼施坦因的判斷,並沒有忙於直接增援第八軍團,而是開始了一個包圍該部波軍的計劃,投入了集團軍總預備隊的兩個師,向東迂迴,在拉登附近的一個輕裝師也被抽調出來,擔負包圍的任務。已經抵達華沙南部的第16裝甲軍、第10步兵軍,都轉過頭來從東面投入對這支波軍的圍攻,第八軍團的任務就是盡量地擋住波軍,等到德軍形成合圍之時,才轉入反擊。
這樣一來,第八軍團就要承受波軍相當大的壓力。為了激勵前線德軍的士氣,倫德斯特上將與曼施坦因親臨第八軍團司令部督戰。鑒於此役關系過於重大,兩人決定他們直接指揮這一戰役。9月18日,由賴歇瑙將軍指揮德軍第10軍團的兩個軍從南面和東面、第八軍團指揮兩個軍向北發動反攻,並同時切斷波軍西逃的退路。為了有把握起見,曼施坦因向陸軍總部請求北方集團軍派出德軍第三軍,從北面渡過維斯拉河加強對波軍後背的攻擊。波軍看到四面被圍,企圖沿著維斯拉河撒向華沙的門戶——莫德林要塞。於是曼施坦因又緊急從拉登地區抽出第15摩托化軍,去封鎖這條路線。
波軍又對突圍作了幾次嘗試,先是向南,然後是向東南,最後又轉向東西,但都沒有奏效。於是,在9月18日,波軍完全崩潰,戰線沉寂下來。9月20日,各軍團上報此次戰役的戰果:第10軍團俘虜了9萬人,大炮320門,飛機130架和戰車40輛;第8軍團也俘虜了9萬波軍,裝備不計其數。波軍在此戰役中,共損失了9個步兵師、3個騎兵旅,另外10個師的兵力也被擊潰。
進攻華沙
下一個目標就是華沙。隨著布楚拉河會戰波軍的慘敗,莫德林要塞的波軍將要收縮回華沙。南方集團軍的下一個任務就是迫使這支波軍部隊退守華沙,最好是在波軍撤退的途中就消滅他們。
鑒於蘇聯於9月17日也對波蘭開始採取軍事行動,蘇德雙方決定以維斯拉河為界,希特勒希望趕緊佔領華沙,命令德軍必須在9月底之前拿下華沙。9月25日,曼施坦因調集全部的軍團炮兵。
17日那天,德國電台廣播了限令華沙當局於12小時內投降的最後通牒,此時,波蘭政府和波軍統帥部早已撤出華沙,波軍統帥部宣布對該城死守到底。
曼施坦因指揮奉命攻佔該城的德軍第八軍團,大致沿華沙城的圓環式鐵路進逼,對華沙構成一道嚴密和連續的封鎖線。為了避免華沙城內的巷戰,曼施坦因建議使用德軍優勢的炮兵和飛機轟炸的聯合效力,來迫使華沙投降。如果還不奏效,則採取斷水斷糧的方法。希特勒早就有使用空軍轟炸華沙的打算,因此很快得到了他的批准。
9月25日,德軍開始向華沙外圍的要塞、據點以及重要補給中心發動了炮擊。隨後,局部的攻擊也開始了。為了配合華沙保衛戰,華沙西南的波茲南、托斯、羅茲等地共約10個師的波軍殘部,會合起來對華沙南面的德軍進行了反擊,使華沙堅持了10餘天。9月26日,德國空軍開始向華沙城內散發傳單,警告該城即將受到轟炸,並要居民投降。因為波軍仍繼續頑強抵抗,所以在同一天下午,德國空軍開始轟炸華沙。
9月27日中午,倫德斯特和曼施坦因視察了曼施坦因以前當師長的第18師,它剛剛攻下了華沙防禦線上的兩個堡壘,突然聽到了波軍願意投降的消息。
9月28日,波蘭守軍司令與德軍第8軍團司令布拉斯柯維茲將軍之間簽訂了降約,降約上規定,對於平民人口和負傷的波軍,應立即予與救濟,對於英勇的被俘虜的波軍應盡量維持其軍人的榮譽。軍官被准許保留其軍刀,士兵在完成其必要的處理之後,即可獲得自由。
雖然波軍的主力在布楚拉河會戰和華沙保衛戰中都被殲滅殆盡,但在格里西亞東部和桑河下游的波軍,還不時有零星的抵抗。這時,南方集團軍司令部突然接到了統帥部的命令,把剛剛向第14軍團投降的波蘭盧俄城,交給蘇聯軍隊接收,並把整個集團軍的兵力都撤到里賓特洛甫在莫斯科所劃定分界線的後方,這條線東南從波蘭的烏左克山口起,到普里齊門斯爾,然後再沿著桑河與維斯拉河,直到華沙。
曼施坦因對元首的這一決定感到憤憤不平,南方集團軍在那兩條河北岸所做的戰斗都是浪費精力,反倒讓俄國人坐收漁利。
面對德國法西斯猛烈的空襲和密集的炮擊,波蘭人民沒有屈服,進行了頑強的反抗,其中最為慘烈的抵抗就是華沙保衛戰。1939年9月17日,合圍華沙的穗軍限令華沙當局在12小時內投降,但遭到華沙守軍和居民的堅決拒絕。在敵對雙方力量極端懸殊的情況下,華沙軍民同侵略者展開了一場殊死的搏鬥。除守城部隊外,英勇的華沙工人也紛紛走上街頭,築街壘,挖塹壕,送彈葯,積極投入戰斗。在敵人的炮火下,當時的華沙城幾乎成了一片廢墟。但華沙軍民毫不畏懼,直到9月28日,進行了20天的艱苦卓絕的戰斗,用自己的鮮血譜寫了一曲反法西斯的壯歌。

Ⅹ 華沙戰役的細節
1920年5月,圖哈切夫斯基在莫洛傑奇諾方向發動進攻,但失敗了。可是到了6月,在南面(基輔附近的居民非常敵視波蘭人),西南軍事委員會主席斯大林閃電擊敗了波蘭第2和第3集團軍。波軍雖然設法殺開了一條血路,但已被趕到茲布魯奇河的另一側,向利沃夫敗退。在這種情況下,畢蘇斯基將左翼部隊撤出是非常必要的,這也是圖哈切夫斯基樂意看到的。
俄國人在7月份的推進從任何角度來衡量都是一次失敗。從一開始,他們就掌握了宣傳上的主動權。華沙及其附近地區的波軍士氣被巧妙地瓦解了。俄軍襲擊敗退的波軍,側翼包抄,涉水渡河,佔領城鎮。以如此之條件,在30天的時間內,由於指揮失誤,圖哈切夫斯基的部隊雖然向前推進了300英里,幾乎到達了華沙的大門口,但卻沒有對當面波蘭軍本身形成打擊。在這些士兵後面是一支龐大的,力圖與軍隊保持聯系的運輸補給隊,他們由3.3萬余輛農用手推車組成,駕車人主要是當地人。
在8月的第一周,波蘭人面臨著一個令人絕望的處境。從華沙以北到登布林,他們的部隊已被趕回到了維斯瓦河。俄軍已把戰線推進到從登布林沿維普日河到扎莫希奇和利沃夫一線。華沙橋頭堡仍掌握在波軍手中,守衛在這里的部隊從左到右依次是第5、第1和第2集團軍,這3個集團軍共有8.4萬名士兵;他們個個疲憊不堪,垂頭喪氣。維斯瓦河正好在華沙以北折向西去,守衛莫德林、普沃茨克以及部署在弗克拉河沿線的波軍左翼部隊已被暴露,處境危險。第4集團軍在登布林附近布防,第3集團軍在登布林的南面和東面布防,第6集團軍在利沃夫以南布防,而第7集團軍則還在南方的加利西亞。8月初,包括畢蘇斯基在內,幾乎沒有人相信華沙還有獲救的希望。一旦堤壩決口,迅猛的洪水定將匯成滔天的巨瀾。
然而,仍有光明之箭刺破這憂郁的夜幕。波蘭人以艱苦的努力收容掉隊的士兵,整飭部隊的紀律。由於懸在人們心頭的威脅越來越大,人們緊密地團結起來,士氣也隨之提高,內部的分歧和存在的問題被暫時放在了一邊。華沙橋頭堡被精心部署並得到43個炮兵連的保護,普沃茨克、莫德林和登布林的要塞也能對圖哈切夫斯基部隊實施堅固防禦。
圖哈切夫斯基也有自己擔心的事情。他的部隊推進得太迅猛,已遠遠脫離了後勤補給線。這意味著他要麼繼續前進,要麼挨餓,他不可能等候他迫切需要的預備隊。在這次戰役中,部隊的士氣起了很大的作用。正當波軍的士氣越來越高昂時,圖哈切夫斯基部隊的士氣卻開始下降。他的部隊中並不都是忠誠的共產主義者,許多人是被強征來的農民。由於不得不向西南方面軍增援,西方面軍的俄軍力量已被削弱。布瓊尼將軍帶領的西南方面軍是一支不甚合作的部隊。弗蘭格爾的部隊也從克里米亞打了過來。
還有一個因素無疑也起到了支持波蘭人的作用(盡管波蘭人並不總是這樣認為),這就是英法代表團在華沙的存在。1920年6月底,波蘭政府請求倫敦和巴黎在危急時刻給予積極的支持。勞埃德·喬治先生和米勒蘭先生不久便同意派一個英法外交軍事代表團趕赴華沙。該代表團的三項任務是:向各自政府報告和平談判的有關事項;向波蘭人提出軍事方面的建議;為波蘭人安排軍需品的供應。代表團的主要成員是英國駐柏林大使、法國駐華盛頓大使以及拉德克利夫將軍和魏剛將軍。
8月初,交戰雙方為了達成令人滿意的媾和條件作了各種努力。波蘭人與俄國人在一個叫巴拉諾維奇的地方進行了會晤,接著又於8月11日至12日在明斯克進行了會晤。但是處於優勢的俄國人提出了不可能實現的條件。列寧和托洛茨基都決心使整個世界改變意識形態。列寧認為這一目的可以在和平條件下實現,而托洛茨基(當時的軍事部長)認為用布爾什維克的刺刀能更快地實現這個目的。托洛茨基的觀點似乎佔了上風,因為俄國人向波蘭人提出了他們無法接受的條件。
魏剛將軍是代表團中的主要軍事成員,他的日子很不好過。畢蘇斯基對勸告的興趣遠遠比不上對補給品的興趣,而當時補給品並不容易搞到,因為德國、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工人拒絕把援助波蘭的軍需品裝上火車。但澤港提供了一個好機會,在那裡指揮部隊的英國軍官果斷地分配了勞力,卸下了一些補給品發往波蘭。
在軍事代表團中工作的每一名成員都深深地體會到,容忍、耐心、持之以恆的美德是多麼的必要。由於他們的東道主不願提供詳細的情報,甚至有時向他們提供錯誤的情報,他們不得不經常在黑暗中摸索。魏剛將軍的建議常常得不到同意,即使得到同意,波軍也不實際照辦。後來他被授予參謀長的職位,因而成了有職有權的人物。雖然畢蘇斯基對他提出的在維斯瓦河一線保衛華沙並從該基地實施反攻的建議不感興趣,但他那自信的神情和清晰的判斷在精神上給了波軍指揮官以極大的支持。
讓我們再回過頭來看看前線的情況:8月2日,由於同托洛茨基、圖哈切夫斯基等人意見相左,政治局下令劃分戰線,西南軍事委員會主席斯大林則被調往克里木戰線。斯大林對劃分戰線不滿意,進行了申訴,但次日命令不變,只得服從命令。由於對波戰爭前一階段的勝利由斯大林所屬的西南方面軍製造,失敗由圖哈切夫斯基所屬的西方面軍製造,政治局這一舉動嚴重損害了俄軍的士氣,並導致俄軍內部混亂。波軍正焦慮地等待圖哈切夫斯基再給自己送一場勝利,而圖哈切夫斯基卻深信這次進攻將使華沙成為他的囊中之物。在魏剛將軍制定作戰計劃時,畢蘇斯基並沒有說什麼。在斯大林被撤職調往克里木戰線的第三天晚上,畢蘇斯基躲到了貝爾維德宮他的房間里。經過一番冥思苦想,在午夜兩三點鍾,一個大膽的作戰計劃在他頭腦中形成。他考慮到,部署在華沙正面的波軍在強大炮兵的支援下,至少能遏制住俄軍的進攻3至4天,這期間,他可以率領5個半師從維普日河向北對俄軍第16集團軍的側翼和後方發起攻擊。這將是一次能引起連鎖反應的攻擊,因為他估計這次攻擊能瓦解蘇軍士氣,從而為其第5、第1和第2集團軍從華沙向前大規模進攻開辟道路。
畢蘇斯基離開華沙,沿維斯瓦河左岸驅車南下,在普瓦維建立了自己的司令部。他的翼側攻擊將獲得出乎預料的成功。必須強調這個作戰計劃完全是他個人頭腦里的產物。這項計劃風險太大,以致不能向他的大多數將領透露。他們不久就叫嚷著要他回華沙,或者至少要把發起攻擊隨時間提前,因為圖哈切夫斯基已經讓部隊向華沙推進,執行他在8日簽發的命令。
俄國人的攻擊是分多路進行的。第16和第3集團軍將分別在橋頭堡的南北兩側進攻。第15集團軍將以納謝爾斯克為依託渡過弗克拉河進攻莫德林。與此同時,北側的第4集團軍將向西向南推進,威脅普沃茨克,與第15集團軍協同攻擊波軍的翼側和後方。拉濟明在13日午夜至14日清晨失陷,這樣,蘇俄紅軍到達了離華沙僅15公里的地區內。此時波蘭的第5集團軍在弗克拉河上打得十分艱苦。魏剛和拉德克利夫的鎮靜與自信(即使並不真正感到自信,但他倆至少裝出了自信和鎮靜的樣子)對波軍總參謀部產生了一種穩定人心的效果,因為一些政界要員正在逃離首都,而且波軍士氣正在瓦解。不過,這些緊急情況已送到了畢蘇斯基的手中,他因此同意把進攻時間提前到16日。
在這危急的關頭,華沙的得救在很大程度上歸功於西科爾斯基將軍,因為他率領第5集團軍在弗克拉河防線打得十分漂亮,擊退了俄軍的一次次攻擊。即使這樣,形勢依然十分嚴峻,因為雖然第1集團軍仍然屹立在華沙面前,但是西科爾斯基的左翼已遭迂迴,而且俄軍第4集團軍在16日已經開始在普通斯克地區攻擊他的後方。然而,那天上午,畢蘇斯基在維普日河一線發動了反攻,波軍的形勢很快就變得越來越好了。
俄軍的兩個方面軍本該由一個指揮官統一指揮,然而實際情況並非如此。實際上,俄軍的這兩個方面軍只是由莫濟里集團脆弱地連接在一起的。盡管這一集團的兵力不詳,但是,他們很顯然是俄軍第57步兵師的一部分。這些人員和西方面軍的第16集團軍被畢蘇斯基的反攻打得措手不及。假如俄軍總參謀部不輕視幾天前第12集團軍繳獲的波軍作戰命令而抓住戰機的話,這種情況是不會發生的。結果,畢蘇斯基的第一個作戰目標,即奪取布列斯特-利托夫斯克-華沙公路,在兩天的預定時間內就實現了。
實際上,畢蘇斯基對敵軍缺乏抵抗的現象非常擔心,生怕中了敵軍的圈套。直到18日他的部隊與敵軍全面接觸,他才放下心來。18日這天,他的各師部隊在左翼進攻新明斯克,在右翼沿布格河一線挺進。俄軍第16集團軍驚惶失措,在他們的進攻面前狼狽而逃。這次翼側攻擊非常成功,畢蘇斯基不顧哥薩克巡邏隊的威脅,決定返回華沙,以便發展這一極其有利的形勢。在華沙,他發現下級指揮官們仍處於深深的絕望中,總擔心被俄第4集團軍包圍。畢蘇斯基不得不說服他們按他構想的作戰計劃發動進攻。
他的命令是:第1和第2集團軍向前突擊,與此同時,第5集團軍向北直逼東普魯士邊境,以求切斷圖哈切夫斯基的第4集團軍的退路。波蘭第4集團軍將全速向比亞韋斯托克鐵路線上的馬烏基尼亞推進,殲滅潰退的俄第16集團軍。除了第1集團軍因兵力過於分散未能按作戰命令完成任務外,波軍的其餘各部隊的作戰行動均取得了迅速而全面的成功。起初,波軍官兵曾滿腹狐疑,他們懷著堅定面自信的目標向前推進,一切猶豫都被拋到了九霄雲外。
另一方面,在遙遠的後方指揮俄軍的圖哈切夫斯基此時越來越失去信心。直到18日他才得到畢蘇斯基發動翼側進攻的消息,而此時他的第16集團軍正在波軍的痛擊下狼狽而逃。然而,第16集團軍司令官(他幾乎耽擱了24小時才採取行動)竟然還向他報告說,他認為形勢並不嚴重。不過圖哈切夫斯基對戰場的情況是十分清楚的。他的第4集團軍司令官未能在弗克拉河一線圍殲西科爾斯基的部隊,而此時西科爾斯基的部隊正給俄第15集團軍造成巨大的壓力。俄軍左翼的情況也同樣嚴重。雖然圖哈切夫斯基已多次向布瓊尼發出緊急命令,要他率哥薩克騎兵向北進攻,但布瓊尼拒不執行命令,而執意要首先攻下利沃夫(而他卻始終未能做到這一點)。圖哈切夫斯基正確地判斷出戰場情況異常嚴重,因此他命令立即撤退。
他下達的脫離接觸的命令是簡單明確的,但由於時間太遲,有些部隊已難以執行這一命令。波軍的攻勢越來越猛烈,其速度令人驚駭。
俄第4集團軍到普扎斯內什-馬庫夫一線集結。在完成這一任務的同時——除非它的前進受到嚴重的阻礙——它應給第15集團軍以盡可能多的援助,因為第15集團軍已接到命令要和第3集團軍一起頂住敵人的進攻,以便讓第4集團軍的後備部隊有足夠的時間進行集結。第16集團軍應該撤到利維茨河的東岸,莫濟里集團負責掩護其左翼。第12集團軍將攻擊渡過維普日河的波蘭軍隊。最後——希望似乎很渺茫——第3和第16集團軍將分別抽出一個師的兵力,強行向德羅希琴-亞努夫地區推進,以便成為俄軍的總預備隊。
但是,這項計劃的每一步都被波蘭人挫敗了。在俄軍的右翼,第4集團軍司令官(一位沒有作戰經驗的將軍,後來因沒有擊敗西科爾斯基並佔領華沙而受到圖哈切夫斯基的指責)暫時與總指揮部和友鄰部隊失去了聯系,他並不知道撤退的命令,還以為總的形勢對蘇俄軍隊有利,因此繼續沿著維斯瓦河發動攻擊。當他於19日終於重新與明斯克恢復聯系時,他仍非常樂觀,但他馬上就收到了讓他撤退的強制性命令。第15集團軍在加伊·汗騎兵軍的有力支援下,在切哈努夫地區進行了頑強的阻擊,企圖在納雷夫河與普魯士邊境之間打通一條狹窄的走廊,讓第4集團軍突圍。但是,該集團軍獲救的希望已十分渺茫。
第16集團軍在20日被打垮,節節敗退。這就使士氣高昂的波蘭第2和第4集團軍(一直遠離蘇俄第12集團軍的攻擊范圍)能夠從翼側攻擊俄第3和第15集團軍,並迫使他們退到普扎斯內什-馬庫夫-奧斯特魯夫-別爾斯克一線以後。兩天後,波軍又推進到奧斯特羅文卡-沃姆扎-比亞韋斯托克。隨著蘇俄第3和第15集團軍潮水般的敗退,俄第4集團軍已經無法趕到姆瓦瓦,加伊·汗將軍所部的英勇抗擊雖然使該地區的波軍打得十分艱苦,但是他的努力並沒能阻止他的騎兵軍和第4集團軍中的大部分人涌進德國邊境。
畢蘇斯基下令停止追擊。他的部隊已經到了格羅德諾、布列斯特-利托夫斯克和布格河上的弗沃達瓦一線。而俄國人在預備隊的掩護下正設法在涅曼河東側重新組合。在這兩個月的時間里,俄國軍隊,包括被俘和在普魯士境內被繳械的人員,至少損失15萬人,大約230門大炮,1000餘挺機槍和大量的彈葯,波蘭軍隊約損失5萬人。
華沙之戰結束了,但戰斗並沒有停止。趁俄軍立足未穩,波軍便恢復了攻勢。西科爾斯基的部隊已經攻佔了平斯克以南到捷爾諾波爾一線的地區。與此同時,畢蘇斯基在涅曼河上的格羅德諾地區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爾後又在什恰拉河一線把打了敗仗的蘇俄軍隊趕到明斯克。俄軍的唯一攻勢是由布瓊尼將軍在南部對扎莫希奇發動的,但也被擊退。蘇俄4個集團軍實際上已被消滅,5萬人被俘,160門大炮被繳獲。10月,波蘭和蘇俄達成了停戰協議,次年3月雙方簽定了里加條約。根據該條約,波蘭人的東部邊界線比華沙之戰前俄國人所提出的邊界線還要向東推進很多。
圖哈切夫斯基真能拿下華沙嗎?如果他能做到這一點,他真能實現飲馬萊茵河的夢想嗎?對於第一個問題,我們幾乎可以肯定地回答「他能夠」。對於第二個問題,我們的回答是「十分可能」。那麼是什麼力量拯救了華抄?拯救了中歐呢?在這次戰役中有兩個決定性的因素。也許最重要的一點是圖哈切夫斯基遠離戰場,他遇到的許多麻煩就是由此而產生的。這樣說,並不是要貶低畢蘇斯基大膽發動翼側攻擊的傑出才能,因為正是這場翼側進攻才使波蘭打贏了這場戰役,因而它也是一個決定性的戰役行動。但是徜若圖哈切夫斯基在畢蘇斯基發動攻擊之前就佔領了華沙(這一點他本來肯定可以做到),那麼,畢蘇斯基的側翼攻擊即使能夠發起,也為時太晚了。
圖哈切夫斯基是一個非常傑出的人物。華沙之戰時他年僅27歲。他出生在一個有教養的家庭里,作為沙皇禁衛軍謝苗諾夫斯基警衛隊的一名中尉軍官,他曾參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來他被捕入獄。1917年秋獲釋出獄後幾個月,他便加入了共產黨。主要由於他的朋友列寧和托洛茨基的舉薦,他提升很快。1918年至1920年間,他以極大的熱忱多次率領第1、第5、第8和第9集團軍投入了反對高爾察克元帥和鄧尼金將軍等白俄軍隊的戰爭。他因此先後擔任了南方戰區、高加索戰區和西方戰區的總司令。
在軍事思想方面,圖哈切夫斯基走在了他的同事們的前頭。他非常聰明,具有極強的理解能力。他確信戰爭必須是總體戰。他發表了許多學術演講和論文專著,逐漸成了空戰、裝甲戰和化學戰方面公認的專家。他的勇敢精神是無人懷疑的,而且他具備指揮官的許多素質。然而在華沙之戰中,他卻想在距前線300英里之外的後方指揮他的部隊,這與他的一貫作風大相徑庭。這一仗使他失去了應得的勝利,但對歐洲來說這又是極為幸運的事情,因為他是一個危險的人物:他很可能成為把基督教的各種文化和歐洲文明掃進地獄之門的蘇俄異教徒的軍事魔王。圖哈切夫斯基在軍事上的聲望並沒有因這次華沙之戰而受到損害,他後來擔任了蘇軍總參謀長。但在1937年,斯大林處決了他,並把他的許多極有價值的著作和論文付之一炬。
現在看來,當圖哈切夫斯基發現波軍在他前面倉促潰逃時,他的戰略部署很可能發生了重大變化。但是,由於認為華沙已成了他隨時可取的囊中之物,他放棄了用4個集團軍進行正面攻擊的計劃,而是用2個集團軍(第4和第15集團軍)向西向南進攻維斯瓦河上的波軍據點,並渡過該河。他的這一部署有三重目的:攻擊波蘭守軍的翼側和後方;切斷波軍通過但澤走廊撤退的通道;以完成圖哈切夫斯基向西進攻德國的革命抱負。
這是一次代價極高的失策。假如圖哈切夫斯基深入前線,親自掌握戰斗的情況並了解部隊的位置和處境,這種失策是完全可以避免的。他不僅沒有攻下華沙,而且還使自己陷入了被動:讓第4集團軍背向德國邊境。一旦情況出了偏差——事實果真如此——該集團軍生還的可能性很小。
1923年,圖哈切夫斯基在莫斯科軍事學院作了一系列的演講。他在講演中承認,他未能佔領華沙是因為兵力配置不當,但他並沒有充分意識到向波軍發動協調一致的向心突擊或同時對波軍兩翼發動進攻的必要性。俄軍兩翼部隊相距很遠,同時發動進攻是要花時間的,而時間正是畢蘇斯基所需要的。而且兩翼進攻還要冒兵力分散的極大危險。但是,圖哈切夫斯基在擁有4個集團軍的情況下卻未對波軍發動全面的向心攻擊,這的確使人難以理解。
集中兵力是戰爭的一條重要原則,圖哈切夫斯基和加米涅夫都犯了忽視這一原則的錯誤。加米涅夫本應將俄軍的兩個方面軍交由一個人指揮,以利於協同動作。然而,華沙之戰時,俄軍兩個方面軍的兩個指揮部卻相距200英里。更糟糕的是,圖哈切夫斯基和葉戈羅夫兩人互不喜歡,這與薩姆索諾夫與倫南坎普夫之間的關系多少有點相似。葉戈羅夫接到了讓他派布瓊尼的騎兵去警衛圖哈切夫斯基的左翼的命令,但布瓊尼執意要首先拿下利沃夫,而葉戈羅夫並沒有制止他。倘若葉戈羅夫服從命令,他很可能會阻止畢蘇斯基的翼側進攻。不過即使沒有布瓊尼的支援,圖哈切夫斯基仍有一個很好的機會使他的戰略獲得成功:他親臨前線,發動一次正面進攻來控制和協調合圍波軍的行動。然而,他的指揮部卻遠在明斯克,通信情況又非常糟糕。在這種情況下,他是不可能成功地指揮這次復雜的作戰行動的。
圖哈切夫斯基是個優秀的將軍,他不會不懂得士氣的重要性。在從別列律納河進軍的全過程中,他一直十分重視包圍敵人以及此舉對敵軍士氣的影響。事實上,這正是他企圖在波軍後方渡過維斯瓦河的一個原因。然面,由於指揮不當,他使自己的部隊遠遠脫離了後勤補給線。這樣,他的部隊竟一時陷入了要麼取勝,要麼餓死的困境。俄軍本來就對自己的後勤系統不抱任何希望,遭到波軍的反攻後,他們本來就不很高的士氣自然會一落千丈。圖哈切夫斯基遠離前線僅僅是造成這種惡果的部分原因,更主要的原因是,圖哈切夫斯基的運輸計劃不當,他沒有意識到部隊在這種情況下是不可能就地解決給養問題的。如果一直在前線,他就有可能掌握部隊的前進速度,使其同3.3萬輛為部隊提供糧食和彈葯的搖搖晃晃的四輪車同步前進。
這一連串的失誤——失去控制、失去支援、失去後勤補給——已足以使蘇俄軍隊喪失取勝的機會。此外,圖哈切夫斯基的部隊鋪得太開,為敵人發動有膽量的反攻創造了一個良好的機會,而畢蘇斯基恰恰把握住了這一機遇。
在貝爾維德宮苦思冥想一夜之後,畢蘇斯基擬訂了一個十分大膽的計劃。但這一計劃卻得不到部下、國防委員會或英法代表團的贊同,因為這個計劃要把北部戰區的部隊調到南部戰區,以便攻擊已經鋪開卻部署不當的俄第16集團軍,而華沙的人們卻普遍認為,北部防區脆弱,應該從南部抽調部隊來加強維斯瓦河的防禦,並在部隊士氣恢復後從維斯瓦河發動反攻。
畢蘇斯基的參謀長羅茲瓦都斯基將軍曾於上午向他的上司遞交了一份作戰計劃。他在該計劃中建議第4集團軍在華沙東南方向30英里處的加爾沃林集結,然後北上直逼華沙。這一計劃與畢蘇斯基的設想非常接近,但它冒的風險更大,而且沒有考慮到士氣的因素,而士氣恰恰是畢蘇斯基作戰計劃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最後,畢蘇斯基以國家元首的權威和對自己的判斷的不可動搖的信念,使猶疑不決者相信,為了促成勝利的到來,必須鋌而走險。畢蘇斯基簽發了命令,為參戰部隊作了戰略部署。
盡管部隊的最初集結既困難又危險,但畢蘇斯基的計劃並不復雜,他的目標是:在他把5個半師的兵力調到維普日河南岸對付比較脆弱的莫濟里集團時,波軍應在華沙前面的利沃夫附近把俄軍牽制2至3天的時間。一旦擊潰了莫濟里集團,他將以最快的速度——他沒有騎兵——率部隊猛撲俄第16集團軍的側翼和後方。他預計這必將使敵人亂作一團。這種行動不僅可以防止該集團軍突破華沙防線,而且還可為波軍在中央實施強有力的反攻創造一個有利的機會。該計劃的核心是對俄軍實施雙重反擊,他本人負責實施較難的部分。
「震盪」部隊(畢蘇斯基的說法)是由第4集團軍的第14、第16和第21師以及正在南線作戰的2個精銳師,即第1獨立師和第3獨立師組成的。這兩部分部隊在脫離戰斗並隨後進行集結的過程中都遇到了嚴重的困難,因為他們都在與敵人交戰。第4集團軍當時正在布格河一線作戰,這3個師不得不在敵人面前實施側翼行軍,其中正在亞努夫地區作戰的第14師必須行軍40英里以上才能到達集結地域。
從南部地區抽調部隊困難更大。盡管這里的部隊從士氣和戰鬥力上講都比北部地區的部隊強一些,而且他們還阻止並打退了布瓊尼的哥薩克騎兵的強烈攻擊,但是,布瓊尼將軍仍是個現實的威脅。如果從這里抽出2個精銳的獨立師,波俄兩軍的兵力雙比就會變得十分懸殊,波軍的戰線上就會出現一個可以利用的缺口。從這里抽調2個師的工作是由雷茲·希米格維將軍負責的。他不顧有人預言會失敗,發動了一次強有力的進攻,並在一個騎兵旅的幫助下極其巧妙地使部隊脫離了戰斗。
波軍「震盪」部隊的集結地區選擇在維普日河南岸,左側以登布林為依託。時間是這次行動的關鍵,部隊全部調集完畢,這主要應歸功於有關的指揮官。有很多問題可能導致這次計劃失敗,而且也差點導致了失敗。當那些正與敵軍緊張拼殺的戰士不明不白地從前線撤下來的時候(尤其是經過長時間的行軍之後),他們的士氣很可能受到影響。但畢蘇斯基到達普瓦維(他的新指揮部所在地)時,卻驚喜地發現,盡管部隊的被裝和裝備極為糟糕,但部隊的士氣總的看來還是很高的,而且部隊似乎也能勝任他們面臨的任務。南線部隊撤下來時經過了殘酷的戰斗,在戰斗中,一位攜帶發動側翼進攻命令的軍官陣亡,作戰命令因此落入俄軍手中。這一意外事件很可能使波軍整個作戰計劃付諸東流,可幸運的是,俄軍總參謀部懷疑這一文件的可靠性,仍然根據從第12集團軍那裡得到的錯誤情報行事。
畢蘇斯基發起反攻。他覺得剛剛撤離戰場的部隊需要3至4天的時間休整、補充裝備和領會作戰意圖。但是來自華沙方面的壓力使他不得不將攻擊時間提前一天,定在16日凌晨,因為華沙橋頭堡的處境異常緊張。他的第一個作戰目標是佔領華沙-布列斯特-利托夫斯克公路,其攻擊部隊的序列從左至右依次是第14師、第16師、第21師、第1獨立師和第3獨立師。進攻是在一個十分寬闊的正面實施的,第14師從登布林向北稍偏西方向推進,而第3獨立師幾乎是向正北方向並沿著布格河西岸向前推進。
俄軍完全沒有料到波軍會從翼側發起攻擊,事實上,他們在18日之前沒有進行任何抵抗,而圖哈切夫斯基正是在這一天才第一次得知波軍發動反攻的消息。造成這種情況的部分原因是莫濟里集團崩潰得太快,顯然來不及上報情況。圖哈切夫斯基後來把畢蘇斯基的迅速推進歸因於以下兩種情況:一是華沙正面的激戰迫使他從交通線上撤走部隊;二是他曾指望布瓊尼對波軍右翼採取行動,但布瓊尼只顧自己在利沃夫前的作戰。俄軍第12集團軍劃歸圖哈切夫斯基指揮,雖然該部肯定對波軍第3獨立師造成了嚴重威脅,但它似乎並沒有接到任何情報和命令。
波軍第14師到達加爾沃林及其郊外,第21師到達武庫夫,這2個師均末遇到俄軍抵抗。這天,畢蘇斯基正同第21師指揮所的參謀共進午餐,有人報告,俄軍的抵抗已遭到一群情緒激昂的,持各種農具的農民的堅決還擊。那天夜裡,第14師還佔領了科烏別爾,翌日,第14師抵達新明斯克。同一天,第21師到達索科武夫,而第1獨立師到達了布格河畔的德羅希琴附近。來自前線部隊的戰報都提到。波軍傷亡很小,而俄第16集團軍的左翼一片混亂,土崩瓦解。還有消息說,華沙衛戍區的波軍第15師已經按照命令沿著華沙-明斯克公路向東發動攻擊。該師現已奉命與第4集團軍會師。
在前線長時間穿梭指揮和鼓勵將士的畢蘇斯基回到華沙。在他離開的那天,部隊的熱情受到了影響,翼側攻擊少有甚至沒有進展,這足以說明他在軍隊中的影響力。回到華沙,他發現將士們精神萎靡,總參謀部對前方戰況知之甚少,還在擔心遭敵合圍。雖然畢蘇斯基命令第1、第2和第5集團軍立即發動進攻在一定程度上恢復了人們的信心和勇氣,第15師攻克希尼亞多沃的消息傳來時,華沙居民才開始認識到不僅華沙已經獲救,而且俄軍已經徹底失敗。即使在這個時候,人們也尚未充分認識到這一勝利的全部意義。
華沙被解救了,東歐和中歐同華沙一樣不再受到蘇俄布爾什維克的威脅了。這全靠波蘭士兵的勇敢以及波蘭國家元首制定的英明決策。但是,勝利也應該部分歸功於英法代表團。在那些嚴峻而光榮的日日夜夜裡,代表團的成員們在外交戰線上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在後勤補給方面提供了極大的幫助,在道義上提供了雖不明顯但卻無法否認的支持。尤其是代表團的軍事成員們,無論在戰場內外,他們都發揮了穩定人心,提供建議和鼓舞士氣的重要作用。無論從哪個方面看,他們的功績都是不可抹煞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