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自我為中心主義
㈠ 自我為中心是什麼意思
自我為中心,即為個人主義。個人主義在哲學范疇里的定義是:在社會生活的實踐中,凡事都從個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出發考慮問題,個人的慾望和利益至上,並不顧他人與大眾的利益與感受,一切以個人得失進行思維的主張與行為的模式。
另外,個人主義,在社會學范疇里的定義是:一切從個人出發,把個人利益放在集體利益之上,只顧自已,不顧他人的錯誤思想。

(1)去自我為中心主義擴展閱讀:
自我為中心一般有以下三個方面的特徵:
1、一味地強調自己的感受,說自己想講的話
無法體諒別人說話時的心境,只是一味地強調自己的感受。只管說出自己想講的話,忽略了對方的感受,甚至傷害對方感受而不自知。不關注別人的需求,也沒有興趣滿足別人的需求。
2、習慣性的防禦
因為不想聽別人對自己的負面看法,所以不假思索的對批評作出反應,即便這些這些看法具有建設意義。這種防禦的作用就是使別人的反對無效。還有一種表現就是愛抱怨,所以,容易思維固化和狹窄。
3、認為自己最明智,凡事以他為主
他們傲慢認為自己的想法比別人高明很多,不想聽取他人的任何建議,希望凡事順著他們,否則就容易心生怨恨。這類人工作中與人合作非常困難,現如今都需要合作,每個人想法和立場都應該有機會被聽到。
㈡ 自我為中心考慮周圍所有是什麼主義思想
您指的是主觀唯心主義思想
主觀唯心主義思想是唯心主義哲學的基本形式之一。主觀唯心主義把本體的某種主觀精神如感覺、經驗、心靈、意識、觀念、意志等看作是意識世界中一切事物產生和存在的根源與基礎,而意識世界中的一切事物則是由這些主觀精神所派生的,是這些主觀精神的顯現。中國宋明時期的心學的"心即理"、"吾心即是宇宙"、"心外無物"、"心外無理",英國貝克萊的"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觀念的集合"等觀點,就是有代表性的、典型的主觀唯心主義。
㈢ 自我為中心是什麼表現
自我中心主要表現
我們不難發現有這樣一些人,他們存在著過於濃厚的自我中心觀念,凡事都只希望滿足自己的慾望,要求人人為己,卻置別人的需求於度外,不願為別人做半點犧牲,不關心他人痛癢,表現為自私自利,損人利己。要求所有的人都以他為中心,恨不得讓地球都圍繞他的意願轉,服從於他。他們只要集體照顧,不講集體紀律,否則就感到委屈、受不了。卻不願從客觀實際出發,不能服從他人及集體。這種人強烈希望別人尊重他,卻不知道自己也得尊重別人。總之,這些人心目中充滿了自我,卻唯獨沒有他人,信奉的是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其問題出在自我意識過濃,走向了以自我為中心的極端,或者說個人主義思想嚴重
如何克服自我中心
人際交往都講求互惠的原則,希望別人對自己好,那麼自己也應該有相應的付出。如果在交往中為了滿足自己的,處處維護自己的自尊,與其他人造成對立,最終只能將自己封閉起來,將自己與外界隔離開來,處於自我封閉和自我隔絕的狀態。 對有自我中心這種嚴重的心理障礙的人來說,應該正視社會現實,學會禮尚往來,在必要時做出點讓步。學會尊重、關心、幫助他人,這樣才可獲得別人的回報,從中也可體驗人生的價值與幸福。加強自我修養,學會控制自我的慾望與言行。自我中心是一種人格缺陷,在社會交往中碰壁後回陷入懊惱和痛苦之中,從而誘發抑鬱症、焦慮症等心理疾病。
㈣ 自我為中心是什麼
自我中心主要表現
我們不難發現有這樣一些人,他們存在著過於濃厚的自我中心觀念,凡事都只希望滿足自己的慾望,要求人人為己,卻置別人的需求於度外,不願為別人做半點犧牲,不關心他人痛癢,表現為自私自利,損人利己。要求所有的人都以他為中心,恨不得讓地球都圍繞他的意願轉,服從於他。他們只要集體照顧,不講集體紀律,否則就感到委屈、受不了。卻不願從客觀實際出發,不能服從他人及集體。這種人強烈希望別人尊重他,卻不知道自己也得尊重別人。總之,這些人心目中充滿了自我,卻唯獨沒有他人,信奉的是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其問題出在自我意識過濃,走向了以自我為中心的極端,或者說個人主義思想嚴重
如何克服自我中心
人際交往都講求互惠的原則,希望別人對自己好,那麼自己也應該有相應的付出。如果在交往中為了滿足自己的,處處維護自己的自尊,與其他人造成對立,最終只能將自己封閉起來,將自己與外界隔離開來,處於自我封閉和自我隔絕的狀態。
對有自我中心這種嚴重的心理障礙的人來說,應該正視社會現實,學會禮尚往來,在必要時做出點讓步。學會尊重、關心、幫助他人,這樣才可獲得別人的回報,從中也可體驗人生的價值與幸福。加強自我修養,學會控制自我的慾望與言行。自我中心是一種人格缺陷,在社會交往中碰壁後回陷入懊惱和痛苦之中,從而誘發抑鬱症、焦慮症等心理疾病。
㈤ 自我中心主義是什麼
一、自我中心主義的形上學觀點 在形上學的層面上,自我中心主義提出「我」為世界中心及起源。認為「我」所能感覺到的世界,就由「我」的存在而開始存在。因此自我中心主義在形上學中的觀點基本上跟唯心主義一樣,認為世界只是我們的感覺,物質存在以意識為基礎。但分別在於,唯心主義注重的是真實和理念的分別,自我中心主義注重「我」。因為世界對於「我」來說只建基於「我」的感覺,因此世界的中心是「我」,世界亦可以被「我」改變,只要「我」改變自己的感覺。所以一切除了「我」的本性和潛意識外,都可以被「我」改變。 以自我中心主義為基礎的定義論由此引伸發展開去。 二、自我中心主義的知識論觀點 自我中心主義否認知識的真實性,認為「我」才是根本和權威。感覺是思想賦予肉體對世界的聯系,而知識就是從感覺獲得。也就是說,思想在知識產生的過程中起了主導作用。自我中心主義沒有定義感覺的真實性,但主要以泛虛假主義的判斷原則為答案。即是「可能是假的,就不可能是真」,於是對感覺持懷疑態度。知識,感覺都是「我」的思想創造出來的,因此知識的基本是「我」,這個觀點跟唯我論相同。自我中心主義對知識的定義以「我思故我在」終結。 三、自我中心主義的倫理學觀點 根據自我中心主義的基本原則,「自我中心」,在倫理學方面與個人主義相似,與利己主義和享樂主義更接近。但更重要的區別在於,自我中心主義代表激進的自私思想。在一切除了自己都被視為虛假的情況下,「我」只受「我」的思想支配,因此道德在此只是「我」的本性對「我」的思想的約束,而這一切都是可變的。簡單來說,自我中心主義主張完全自由,隨心所欲,沒有倫理約束,一切決定根據「我」的意願。 四、自我中心主義的程度分別 由於「我」有不同層面的定義,因此自我中心主義亦有不同的定義。 1.主觀自我中心主義 這里的中心是「我」的思想。 這種自我中心主義認同我思故我在的觀點,是典型和較平緩的自我中心主義。 2.客觀自我中心主義 這里的中心仍是「我」,但不是「我」的思想,更注重「真實」的我。客觀自我中心主義否定通用定義的「我」,認為「我」亦是虛假的。(也就是認為一切都是虛假的,除了相對的「真實」之外。)認為「我」的思想背後還有一個相對「真實」的我,然而這種所謂真實是抽象的概念,未必實質存在。 客觀自我中心主義比主觀自我中心主義的分別是,前者更接近定義論,而兩者最重要的分別除了對「我」的定義之外,還有對「我思故我在」的態度。客觀自我中心主義否定「我思故我在」。 「我」思故「我」在的矛盾在於,兩個「我」是否同一個「我」呢?客觀自我中心主義認為,思想的「我」存在,不代表存在的「我」存在。所以句子應改寫為,「我思故這個思想的我存在。」,或者「我思故我的思想存在。」參考:網路也就是為我獨尊啦
㈥ 什麼叫以自我為中心
自我中心主要表現
我們不難發現有這樣一些人,他們存在著過於濃厚的自我中心觀念,凡事都只希望滿足自己的慾望,要求人人為己,卻置別人的需求於度外,不願為別人做半點犧牲,不關心他人痛癢,表現為自私自利,損人利己。要求所有的人都以他為中心,恨不得讓地球都圍繞他的意願轉,服從於他。他們只要集體照顧,不講集體紀律,否則就感到委屈、受不了。卻不願從客觀實際出發,不能服從他人及集體。這種人強烈希望別人尊重他,卻不知道自己也得尊重別人。總之,這些人心目中充滿了自我,卻唯獨沒有他人,信奉的是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其問題出在自我意識過濃,走向了以自我為中心的極端,或者說個人主義思想嚴重
如何克服自我中心
人際交往都講求互惠的原則,希望別人對自己好,那麼自己也應該有相應的付出。如果在交往中為了滿足自己的,處處維護自己的自尊,與其他人造成對立,最終只能將自己封閉起來,將自己與外界隔離開來,處於自我封閉和自我隔絕的狀態。 對有自我中心這種嚴重的心理障礙的人來說,應該正視社會現實,學會禮尚往來,在必要時做出點讓步。學會尊重、關心、幫助他人,這樣才可獲得別人的回報,從中也可體驗人生的價值與幸福。加強自我修養,學會控制自我的慾望與言行。自我中心是一種人格缺陷,在社會交往中碰壁後回陷入懊惱和痛苦之中,從而誘發抑鬱症、焦慮症等心理疾病。
㈦ 以自我為中心的叫什麼主義
不是唯心主義
唯心主義的基本定義為意識決定物質,分為主觀唯心主義和客觀唯心主義
你所說的以自我為中心應該是利己主義,屬於道德的范疇吧!
利己主義:
人總是做最能使他滿意的事,人的任何有意識的行為沒有不是這樣的。如果說人願意作自己滿意的事,這種願望是利己的願望,那麼所有的人都是利己的願望,正是這種願望在支配人的行動。
一件事對一個人有利還是不利,或有沒有利害關系,取決於這件事和這個人以及評判者用以評判利害的標准。評判利害關系可以是各式各樣的 焚例來說:如以健康為標准,則能增進一個人健康的事,對這個人是有利的。因評判者用的評判利害的標准不同,同一件事對同一個人可有不同的利害關系。
人的利己願望及在利己願望指揮下的利己行為,可以從利己的角度進行分類。雖然人的願望和行為是利己的,但其效果可能對別人有利,可能對別人有害,也可能與別人沒有利害關系。以對別人的利害關系作標准,利己可以分為:損人的利己、不損人的利已和利人的利己。不要以為利人的利己這樣的用語有矛盾,它的意義是十分確切的。一件對自己有利的事同時可以對別人有利,對自己有利與否,取決於自己;對別人有利與否,取決於別人。
以自我為中心應該是將利己的標准設置為一切為了自己
㈧ 以自我為中心有什麼好處和壞處啊
自我為中心,即為個人主義.個人主義在哲學范疇里的定義是:在社會生活的實踐中,凡事都從個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出發考慮問題,個人的慾望和利益至上,並不顧他人與大眾的利益與感受,一切以個人得失進行思維的主張與行為的模式。
另外,個人主義,在社會學范疇里的定義是:一切從個人出發,把個人利益放在集體利益之上,只顧自已,不顧他人的錯誤思想。
這種思想不太好,如果有的話,希望能克服之。
㈨ 怎樣駁倒極端的自我中心主義
有這種心理障礙的人是以一種單線思維方式去觀察事物,分析問題。一切皆以自我為核心,遇事愛從個人角度出發,不能從全局看問題。
1。由於長期受父母的寵愛,事事拔尖,在班裡仍只考慮自己的存在,不顧他人的利益。
2.受到家庭虐待,大打罵,放任不管的孩子,往往由於得不到足夠的愛,而忽視給予別人愛,只對自己的事情關心
3.一些不良個性品質也容易導致以自我為中心,諸如自負,愛好虛榮,依賴性強,內心空虛等都容易成為以「自我為中心」
4.受家庭或周圍環境的影響。父母或親戚、朋友中有這種自私的現象,必然會影響你。
5.要敢於突破「以自我為中心」,高明的人在面對人際沖突時,即考慮個人的利益,也要兼顧他人的利益體。
6.與「以自我為中心」做斗爭,不是要絕對地放棄個人利益,而是要學會兼顧多方的利益,不走極端,不把自己的意志強加於別人的頭上,這樣就可以逐步脫離「以自我為中心」的影響 每個人都有自我為中心的思維意識,這是不好的,會影響到你的人際關系,影響到你的人生。如何改變自我為中心的思維意識呢?自己的努力,隨著時間的推移,功夫不負有心人,努力做到改變一切以自我為中心的自私思想,也能做到為他人著想了。這樣的人才是成功的。 我們不難發現有這樣一些人,他們存在著過於濃厚的自我中心主義觀念,凡事都只希望滿足自己的慾望,要求人人為己,卻置別人的需求於度外,不願為別人做半點犧牲,不關心他人痛癢,表現為自私自利,損人利己。要求所有的人都以他為中心,恨不得讓地球都圍繞他的意願轉,服從於他。他們只要集體照顧,不講集體紀律,否則就感到委屈、受不了。卻不願從客觀實際出發,不能服從他人及集體。這種人強烈希望別人尊重他,卻不知道自己也得尊重別人。總之,這些人心目中充滿了自我,卻唯獨沒有他人,信奉的是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其問題出在自我意識過濃,走向了以自我為中心的極端,或者說個人主義思想嚴重。 無疑,這種自我中心意識於他自己是極為不利的。這會嚴重影響一個人的自我形象,也影響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以致被人厭惡、瞧不起。由於一門心思都放在蠅頭小利的追求與意義不大的個人得失上,沒有崇高的理想、遠大的目標。因而也不可能擁有好的人際關系。試想想,誰願意與這樣的人長期合作共事或終生為伴呢?可能說,這種人到頭來得到的只是芝麻,而失去的是西瓜,真是得不償失。
那麼,這些人如何才能逐漸克服這種自我中心意識呢?其關鍵在於改變自己的認識。首先要正視社會現實,社會上的每個人都有其各自的慾望與需求,也都有其權利與義務,這就難免會出現矛盾,不可能人人旭願。這就要求人人正視客觀現實,學會禮尚往來,在必要時做出點讓步。當然應該承認自我的權利與慾望的滿足,但也不能只顧自己,忽視他人的存在。如果人人心目中都只有自我,那麼,事實上人人都不會有好日子過的。其次,從自我的圈子中跳出來,多設身處地地替其他人想想。以求理解他人。並學會尊重、關心、幫助他人,這樣才可獲得別人的回報,從中也可體驗人生的價值與幸福。第三,加強自我修養,充分認識到自我中心意識的不現實性與不合理性及危害性。學會控制自我的慾望與言行。把自我利益的滿足置身於合情合理、不損害他人的可行的基礎之上。做到把關心分點給他人,把公心留點給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