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MS去中心化幣
A. 谷歌框架是什麼,對手機有什麼影響
Google服務框架全稱 Google Mobile Service(即GMS)。身為框架的GMS是用戶想要體驗整套Google服務不可繞開的一環,Google地圖、Play商店等一系列的得應用都需要它的支持,否則就會無法打開或無法使用全部功能,我們要使用Google Play,手機中就少不了GMS。
如果是主要使用谷歌相關軟體的手機,那麼谷歌框架是必不可少的。

(1)GMS去中心化幣擴展閱讀:
與軟體框架不同,服務框架基於業務對應用SaaS分發模式的服務進行整合,以產生新的應用,其具有如下的特點:
1、它是面向特定領域的可復用軟體集成平台;
2、反映了該領域應用的一般需求和結構;
3、具有部分實現的特性,包括一組與業務功能的整合密切相關、相互協作的組件;
4、服務框架中,與業務相關,但與業務功能的整合無關的組件以外部服務形式引入。
5、基於服務框架開發應用是通過擴展和復用外部服務實現的。
比照軟體框架的定義,服務框架可定義為某領域一類服務的可復用設計與不完整的實現。與軟體框架不同的是,服務框架同時體現著面向服務,一個服務框架通常由一組用於服務整合的關聯組件和一組外部服務構成。
從構建應用的角度,一個服務框架也可以分為兩個主要部分:服務引擎(Service Engine)和引入的外部服務。服務引擎定義了框架及目標服務的一般結構,並提供一組內部組件用以支持服務的整合,框架核心還可以包括實現本領域內應用的一些典型功能的具體實現,同時也支持應用框架內組件擴展新的業務功能。
引入的外部服務被服務引擎驅動來參與業務,它往往以獨立(例如第三方提供)的外部服務形式出現,在基於框架構建服務時直接應用。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 服務框架
B. FA測量員是什麼
1906年出生於瑞典哥德堡市的維克多·哈蘇,青年時代曾熱衷於鳥類攝影,並對當時市場上的徠卡、康泰時、格拉弗萊克斯及祿來等相機耳熟能詳。他的夢想就是製造一台「可以更換鏡頭、膠片盒和取景器的單鏡頭反光相機」。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瑞典空軍從維克多·哈蘇發表的文章中了解到他對先進的相機設計思想,便向他訂購偵察用的相機。為此,哈蘇於1941年製成了第一台航空相機――HK7型,並隨後為陸軍設計製造了SKA4、SKA5和MK80型相機。在1941年至1945年間,哈蘇公司交付瑞典空軍和陸軍使用的相機共有36台。
誕生於1948年的哈蘇首台中畫幅單鏡頭反光相機1600F,標志著哈蘇相機開始進入一般攝影領域。它可靠的性能和優異的成像質量不僅很快受到專業攝影師的青睞,而且引起了美國宇航局(NASA)的重視。1969年,阿波羅宇宙飛船首航月球,那張人類首次登上月球的照片就是使用哈蘇相機拍攝的,哈蘇相機從此更是名聲顯赫。
在中畫幅相機的發展史上,哈蘇的地位也是舉足輕重的:它最早採用鏡間快門,實現了1/500秒的閃光同步速度;最早採用自動收縮光圈,擺脫了收放光圈的繁瑣;它的外形設計幾十年很少變化,但內部結構的改進和功能的增加,演繹出眾多新機型。如今,它的品牌和技術已經成為人類相機發展史上永恆的經典!
一、 早期的F系列相機
1948年10月6日,是哈蘇公司最值得紀念的日子。這一天,首台哈蘇中畫幅單反相機1600F(圖1)在美國紐約上市。哈蘇首創的組合式結構,高達1/1600秒的快門速度,均使人們贊嘆不已。1600F採用金屬簾幕快門,機身右側旋鈕可向外拉出作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調校快門速度,向里縮回往前轉即是快門上弦及連動過片。(可卸式後背與機身連接點有齒輪聯動)鏡頭與機身接環無任何機械接點。需全開光圈調焦,否則取景器太暗;曝光前須再收縮光圈至預調級數,否則會曝光過度。1600F的缺陷顯而易見,尤其是高速快門精度不高。維克多是造詣很深的攝影師,自然明白這些缺陷會帶來什麼。以後的許多年裡,他悉心致力於改進。1953年出品的1000F(圖2),最高快門速度降至1/1000秒,快門速度旋轉調節由雙向改為單向,快門精度與快門旋鈕的耐用性有了很大的提高。
二、 超廣角S系列相機
單反相機廣角鏡的像差與畸變校正是個技術難題。當時由於非球面技術尚未開發,光學修正遇到了更大的局限。而哈蘇則另僻蹊徑,採用旁軸取景,捨去了反光鏡,則能使鏡頭後鏡組能更近地接近焦平面,這樣使畸變校正的效果十分理想。1954年哈蘇發布了基於這一技術的SWA廣角型相機(圖3)。這台旁軸取景、機身極短的相機,將視角極廣的38毫米鏡頭固定於機身(相當於135相機的22毫米左右焦距)。 SWA的成像特別明銳,解像力極高,沒有線性變形,層次豐富,其影像質量能與當年4×5座機的廣角鏡相媲美。SWA相機在1954年的科隆攝影器材博覽會上大出風頭,成為新聞媒體關注的焦點。SWA的C鏡頭在1982年改換成CF鏡頭,機頂水平儀改設到取景器內,改型後稱為SWC/M型(圖4)。後來的最新型號被稱為903SWC,售價高達46000元人民幣,是哈蘇唯一的一款固定鏡頭的中畫幅相機。
三、 500系列的的「主幹」503型
1957年,是哈蘇發展歷程中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哈蘇500系列的首台相機500C率先採用鏡間葉式快門自動收縮光圈鏡頭。盡管最高快門速度由1000F的1/1000秒降至1/500秒,但快門精度及快門壽命有明顯的提高。首次實現的全程閃光同步較先前1600F的1/30秒同步而言,實在是一個質的飛躍。值得一提的是,首創的鏡間快門自動收縮光圈鏡頭,是中畫幅相機製造技術上的一次革命,擺脫了對焦、拍攝收放光圈的繁瑣操作程序。500C開創了500經典系列的先河,是哈蘇佔領中畫幅相機灘頭陣地的重要歷史轉折點,它使哈蘇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站穩了腳跟。平心而論,500C尚有某些不盡人意之處,如取景器不夠明亮;焦長大於150毫米時,取景器未能顯示整幅影像等等,但這些終歸是瑕不掩瑜。1970年500C/M型,對焦屏改成了可換式;1982年CF鏡頭取代了C鏡頭,使500系列更趨成熟。1988年的503CX(圖6)取代了 500C/M。這是500系列的一個最為重要的主幹——503系列的第一代相機。503CX首次採用「鏡後焦平測准閃光燈曝光系統」(TTL),並引進了美能達的Acute Matte-D型對焦屏技術,使取景器明亮了許多。同時推出的專業閃光燈Proflas配合503CX,使哈蘇機械相機具有更為廣泛的適用性。 503CX仍繼續改進,1994年503系列的第二代機型503CXⅠ(圖7)問世,其特點是:
1、加大了快門按鈕的直徑,使手感更柔順,手震更小。取消了503CX的快門鎖鈕,以免操作中無意鎖上快門。
2、改良了卷片曲柄,改503CX的Ⅰ型前轉曲柄為可卸式E型曲柄(這是503CXⅠ能安裝1996年出品的附件CW卷片器,而503CX則不能的關鍵所在)。
3、機身底座的改良。503CXⅠ機身座部新增一個3/8英寸螺絲孔,兼備了對各種三腳架的適應性。並增設底部塑料托板,以防機身受損。
4、503CXⅠ機身增設的接座,可容納6×4.5及全景片幅的擋板。
哈蘇公司1996年又推出503CW(圖8),它的出現使503系列完全走向成熟。該機首次採用滑動反光鏡系統(GMS)。每次快門上弦時,反光鏡在回落的過程中會向下滑動約3毫米距離,從而使配用焦距長於150毫米的鏡頭或使用延伸接圈和皮腔時,取景器能完整地顯示整幅影像。503CW配用同時推出的CW卷片器,有以下拍攝模式:S-單張拍攝;C-每秒0.8幅的連續拍攝;M-多重曝光;RC-遙控拍攝。10米內的紅外線遙控對於微距攝影,非常實用,是機械相機具有開拓意義的一種改進。503CW還有反光鏡預升功能,使用RC模式時尤為方便實用。在配用 CW卷片器後,對於手持拍攝來說,由於右手握持承擔重量,同手食指釋放快門,減輕了釋放快門的手震。CW卷片器的開發,使503系列步入顛峰。
四、500系列中的EL型
就機械相機而言,電動過片的確具有一定的實用價值。比如,它能使攝影師全神貫注地注意被攝體的不斷變化,爭取拍攝時機抓住精彩瞬間。早在60年代初,哈蘇就致力於這方面的開發,幾經試驗,首台500EL(圖9)於1965年推出。500EL是在500C的基礎上增設連體電動卷片馬達,實現每秒1.2張的自動過片。500EL的面市,立即受到美國宇航局的重視,後來被選定為太空機型。除了哈蘇性能可靠,像質優異,EL機型更適於宇航員戴著肥厚手套的操作。1969年阿波羅號宇宙飛船載著人類首航月球,那張載入人類史冊的「個人一小步,人類一大步」的宇航員登上月球的照片,就是哈蘇500EL/70型相機拍攝的傑作。
1971年出品的500EL/M,對焦屏可選擇更換;1984年的500ELX增加了TTL;1988年的553ELX則改用了美能達Acute-Matte對焦屏,加大了的反光鏡(不同於GMS)使得裝用長焦鏡頭時取景器能完整地顯示整幅影像。1996年,CW電動卷片器面市後,503CXⅠ、503CW均能配用CW卷片器,實現電動過片,只是比553ELX每秒慢了0.4幅,EL系列的優勢正在失去。哈蘇不忍其消亡,又推出555ELD,可置換數碼後背,配用哈蘇IR遙控器,又能進行遙控拍攝。哈蘇555ELD順應了數碼攝影的發展潮流,EL系列再次令攝影界矚目。
五、500系列的「枝幹」C型
500系列的「元老」是500C,1970年的500C/M改動不大,但由此分枝——503CX是「升級版」501C是「同級」的改進型(1994年出品)。與500C/M相比,501C的機身沒有上弦/快門釋放指示窗。快門前轉曲柄為Ⅰ型非可卸式,使其不能適配CW卷片器(這可能是哈蘇公司故意設置的「身價」分級)。501C的最新版是501CM(圖10),採用了滑動式反光鏡系統,套機配置的標頭是CB頭,在鏡組上比CF鏡頭略有簡化,並省略了「F」擋,但哈蘇公司稱「CB系列的鏡頭相當於CFI及CFE系列之鏡頭,有CF鏡頭改良後的種種質素及使用葉式鏡間快門。」與503CW相比,501CM省略了TTL功能。
501CM是整個哈蘇中畫幅體系中性價比最高的相機,曾被評為世界十大物超所值的相機之一。
六、 新的2000系列
本世紀70年代,相機開始朝電子化方向發展,為了適應新的歷史潮流,哈蘇公司作了很大努力,但同時又不願放棄原始設計的概念。 1977年發表的2000FC(圖11)正是這樣的一種「矛盾」機型——雖增設1/2000秒的電子焦平快門,基本框架卻還是不落窠臼:無內測光自動曝光功能。2000FC的缺陷是,裝卸後背時金屬簾幕快門極易受損起皺。(現在的基輔88同樣存在這個問題)哈蘇公司接到用戶投訴後,迅速作出改進。2000FC/M就是後來推出的改進型。巧奪天工的設計解決了這個難題——在後背卸除機身的剎那,快門簾會自動縮回機身,簾幕就此免遭其損。
2000系列的主要優勢還是來自配套鏡頭。當時卡爾·蔡司為其配套的被稱為「F」的鏡頭,均是全新設計,擁有更大光圈的優勢(除標頭外,較同型號的「C」鏡頭要大一擋光圈)2000型同時又能兼容C系列鏡頭。後來的2003FCW只是在卷片手柄上附加了電動推進器,2000型的發展就此終結。
七、哈蘇的200系列
經過2000型的探索,哈蘇公司在相機電子化方面積累了初步的經驗,為後來真正邁入電子化奠定了基礎。205TCC(圖12)是哈蘇電子控制焦平面的第一代頂級相機。為了配合多種調控,機身、鏡頭、後背均是全新設計。新設計的鏡頭內置測光資料庫,並在介面處設有四個電子接點,用於訊息交流。205TCC及其配件都以雙藍線為記,並有TCC以作識別。205TCC擁有16秒至1/2000秒的快門速度,精度極高。點測光的測讀面積是整個影像面積的1%,且光敏感應元件完全不受外來雜光的干擾。測光系統有20EV光值的測讀范圍。205TCC具有多種曝光模式,其中部分可以個別設定程式。它有自動曝光模式,分析光暗對比模式及區域測光模式——都可預定光圈由相機自選快門速度配合自動曝光。手動調校,也與測光系統連動。同時,205TCC能夠適配哈蘇F型電動卷片器,實現每秒1.3張的自動過片。
201F是200系列的最簡單型,最高快門速度為1/1000秒,無內測光及自動曝光,唯一的優勢是能夠使用大口徑鏡頭及能夠加裝F型電動卷片器。203FE同樣擁有區域性測光系統,其機身價格低於FCC7000元左右。
202FA是200系列性價比最高的一台相機。與哈蘇203FE相比,主要的差別僅是最高快門速度由203FE的1/2000秒降至1/1000秒。202FA許諾低價位提供比以往的哈蘇200系列更多的功能。205FCC(圖13)是200系列的第二代頂級相機。較第一代頂級機205TCC相比,其重大進展首先表現在程序化測光區域定位、程序化閃光燈輸出及程序化電動輸片自動包圍式曝光。(附加F型卷片器)變數為1/4擋。
205FCC的快門速度由205TCC的16秒——1/2000秒,增寬到34分鍾——1/2000秒;在自動曝光模式下,最長曝光時間為90秒。新的自拍裝置與反光鏡預升功能合二為一,並且在使用C或CF、CFI鏡頭時指示測光數據。自動測光表能控制快門速度的范圍是90秒——1/2000秒,輕按快門鈕即能儲存當前的曝光值。
205FCC可稱得上多才多藝。它的分區法測光非常實用。分區法測光功能即是通過1%點測光,測得任何部位的讀數,將其鎖定,即表現為中灰區,再通過按鈕,將其轉移到任意部位,便可得出該部位在分區法中應當屬於哪一區,利用差別模式作出光圈優先自動曝光。205FCC擴展了205TCC的功能,造型更具有現代感,操作更加方便。
八、 特殊用途相機及最新35毫米雙制式相機
哈蘇的配套鏡頭中,雖擁有CFI 120毫米f/4和CF 135毫米f/4兩只微距鏡頭,能拍出大至1:1的影像,但景深上的局限,限制了它的適用范圍——尤其是廣告攝影。於是哈蘇公司在1995年推出了FlexBody這首台特殊用途的中畫幅相機。
FlexBody的機身置有伸縮皮腔,適配鏡頭是哈蘇原有的鏡間葉式快門鏡頭(C、CF、CB、CFI、CFE),同時亦適配哈蘇原有的配件。機身重量為1400克。對於哈蘇相機的老客戶,只要購置一台機身即可。
FlexBody能控制景深並能作15度的移軸,但移軸後,因鏡頭像場的不足,畫面像質難保(主要是邊緣與中心相去甚遠)。於是,哈蘇公司在1997年推出特殊用途相機的改進型ArcBody(圖14),配用4×5寸像場的羅敦斯得鏡頭,解決了這個難題。ArcBody的機身能適配哈蘇後背及取景器,但前機架的四爪插刀卡口,使原有的鏡頭不能裝上ArcBody。
ArcBody適配的鏡頭均設有鏡間快門,快門速度1-1/500秒及B門、T門。鏡頭上固定有一根堅固的紅色快門線。配合哈蘇PME90後,能增加ArcBody所缺少的內測光功能。與FlexBody相比,ArcBody作15度移軸後,仍擁有出色的像質,但非兼容哈蘇原有的配套鏡頭,使其適用范圍大打折扣,成為更「專業」的特殊用途相機。
哈蘇的寬幅雙制式相機Xpen,於1998年科隆世界攝影器材博覽會上推出,是哈蘇首台35毫米旁軸相機,很快在專業市場上再次引起轟動。筆者曾撰寫《雙制式相機新概念》一文(詳見本刊2000年第7期)介紹這款相機,在此就不再贅述了。
歷經半個世紀的演繹,哈蘇相機終於形成上述的幾大系列。至今仍在生產的尚有以下幾大系列:500系列:501CM、503CW、555ELD;200系列:202FA、203FE、205FCC;超廣角、特殊用途及寬幅系列:903SWC、FlexBody、ArcBody、Xpen。此外,哈蘇尚有兩台從事測量攝影的相機:哈蘇MKWE和MK70(圖15)。哈蘇就此擁有了全球最為龐大和最為完整的中畫幅相機體系,佔有了中畫幅相機的「半壁江山」。
1978年,維克多·哈蘇辭世,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相機王國,仍然在不斷發展壯大。
回答者:honser - 助理 三級 10-9 14:34
評價已經被關閉 目前有 0 個人評價
好
50% (0) 不好
50% (0)
相關問題
• 有比較了解哈蘇相機的嗎?給介紹一下,或給個網站看看.
• 單反還是消費級的數碼?
• 卡爾蔡司光學系統是什麼系統?
• 我要買一個哈蘇503標套(機身+標頭+6*6後備),現在...
• 最高哈蘇三不到家
對最佳答案的評論 共 9 條
看樓上話,難道哈蘇已經是中國人的品牌了。那真是了不起,中國人也擁有這么經典的超高檔品牌。。。
評論者: erenone - 試用期 一級
哈蘇相機操縱太不方便了???哈蘇是專業頂級機器,普通人用當然不方便了!!!!
評論者: XIAOLEIBAO - 試用期 一級
哈蘇已經是日本貨了???我倒
評論者: khtmmq8008 - 試用期 一級
我來評論 查看所有評論>>其他回答 共 2 條
我最喜歡的牌子,瑞典產,鏡頭是德國蔡斯的,世界上最好的120相機,可惜啊,這已經是歷史了,現在的哈蘇已經是日本貨了,機身和鏡頭都是富士造,他娘的,這是因為哈蘇的亞洲總代理,香港的石利洛洋行收購了哈蘇的股份,並控股哈蘇,然後決定改為日本造。
C. 零售商是什麼意思
零售商是指將商品直接銷售給最終消費者的中間商,處於商品流通的最終階段。
零售商的基本任務是直接為最終消費者服務,它的職能包括購、銷、調、存、加工、拆零、分包、傳遞信息、提供銷售服務等。在地點、時間與服務方面,方便消費者購買,它又是聯系生產企業、批發商與消費者的橋梁,在分銷途徑中具有重要作用。
零售商是分銷渠道的最終環節。面對個人消費者市場,是分銷渠道系統的終端,直接聯結消費者,完成產品最終實現價值的任務。零售商業對整個國民經濟發展的發展起著重大的作用。零售商業種類繁多、經營方式變化快,構成了多樣的、動態的零售分銷系統。

(3)GMS去中心化幣擴展閱讀:
聯合零售包括
1、批發聯號。是中小零售商自願參加批發商的聯號,聯號成員以契約作聯結,明確雙方的權利和義務。批發商獲得了忠實客戶,零售商按比例在批發聯號內進貨,保證了供貨渠道。
2、零售商合作社。主要是由一群獨立的零售商按照自願、互利互惠原則成立的,以統一采購和聯合促銷為目的的聯合組織。
3、消費合作社。由社區居民自願出資成立的零售組織,實行民主管理。這種商店按低價供應社員商品,或制定一定價格,社員按購物額分紅。
4、商店集團。這是零售業的組織規模化形式,沒有固定的模式。它是在一個控股公司的控制下包括各行業的若干商店,通常採用多角化經營。
D. 哈蘇是哪國的
瑞典的.
哈蘇以生產中畫幅單鏡頭反光相機而聞名於世的哈蘇公司,創建於1841年,它原本是一家經營雜貨、服飾和畫像材料的小商店,1887年開始經營攝影用的感光材料,1908年成為美國柯達公司在瑞典的總代理。而生產相機,還是從維克多·哈蘇開始的。
1906年出生於瑞典哥德堡市的維克多·哈蘇,青年時代曾熱衷於鳥類攝影,並對當時市場上的徠卡、康泰時、格拉弗萊克斯及祿來等相機耳熟能詳。他的夢想就是製造一台「可以更換鏡頭、膠片盒和取景器的單鏡頭反光相機」。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瑞典空軍從維克多·哈蘇發表的文章中了解到他對先進的相機設計思想,便向他訂購偵察用的相機。為此,哈蘇於1941年製成了第一台航空相機――HK7型,並隨後為陸軍設計製造了SKA4、SKA5和MK80型相機。在1941年至1945年間,哈蘇公司交付瑞典空軍和陸軍使用的相機共有36台。
誕生於1948年的哈蘇首台中畫幅單鏡頭反光相機1600F,標志著哈蘇相機開始進入一般攝影領域。它可靠的性能和優異的成像質量不僅很快受到專業攝影師的青睞,而且引起了美國宇航局(NASA)的重視。1969年,阿波羅宇宙飛船首航月球,那張人類首次登上月球的照片就是使用哈蘇相機拍攝的,哈蘇相機從此更是名聲顯赫。
在中畫幅相機的發展史上,哈蘇的地位也是舉足輕重的:它最早採用鏡間快門,實現了1/500秒的閃光同步速度;最早採用自動收縮光圈,擺脫了收放光圈的繁瑣;它的外形設計幾十年很少變化,但內部結構的改進和功能的增加,演繹出眾多新機型。如今,它的品牌和技術已經成為人類相機發展史上永恆的經典!
一、 早期的F系列相機
1948年10月6日,是哈蘇公司最值得紀念的日子。這一天,首台哈蘇中畫幅單反相機1600F(圖1)在美國紐約上市。哈蘇首創的組合式結構,高達1/1600秒的快門速度,均使人們贊嘆不已。1600F採用金屬簾幕快門,機身右側旋鈕可向外拉出作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調校快門速度,向里縮回往前轉即是快門上弦及連動過片。(可卸式後背與機身連接點有齒輪聯動)鏡頭與機身接環無任何機械接點。需全開光圈調焦,否則取景器太暗;曝光前須再收縮光圈至預調級數,否則會曝光過度。1600F的缺陷顯而易見,尤其是高速快門精度不高。維克多是造詣很深的攝影師,自然明白這些缺陷會帶來什麼。以後的許多年裡,他悉心致力於改進。1953年出品的1000F(圖2),最高快門速度降至1/1000秒,快門速度旋轉調節由雙向改為單向,快門精度與快門旋鈕的耐用性有了很大的提高。
二、 超廣角S系列相機
單反相機廣角鏡的像差與畸變校正是個技術難題。當時由於非球面技術尚未開發,光學修正遇到了更大的局限。而哈蘇則另僻蹊徑,採用旁軸取景,捨去了反光鏡,則能使鏡頭後鏡組能更近地接近焦平面,這樣使畸變校正的效果十分理想。1954年哈蘇發布了基於這一技術的SWA廣角型相機(圖3)。這台旁軸取景、機身極短的相機,將視角極廣的38毫米鏡頭固定於機身(相當於135相機的22毫米左右焦距)。SWA的成像特別明銳,解像力極高,沒有線性變形,層次豐富,其影像質量能與當年4×5座機的廣角鏡相媲美。SWA相機在1954年的科隆攝影器材博覽會上大出風頭,成為新聞媒體關注的焦點。SWA的C鏡頭在1982年改換成CF鏡頭,機頂水平儀改設到取景器內,改型後稱為SWC/M型(圖4)。後來的最新型號被稱為903SWC,售價高達46000元人民幣,是哈蘇唯一的一款固定鏡頭的中畫幅相機。
三、 500系列的的「主幹」503型
1957年,是哈蘇發展歷程中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哈蘇500系列的首台相機500C率先採用鏡間葉式快門自動收縮光圈鏡頭。盡管最高快門速度由1000F的1/1000秒降至1/500秒,但快門精度及快門壽命有明顯的提高。首次實現的全程閃光同步較先前1600F的1/30秒同步而言,實在是一個質的飛躍。值得一提的是,首創的鏡間快門自動收縮光圈鏡頭,是中畫幅相機製造技術上的一次革命,擺脫了對焦、拍攝收放光圈的繁瑣操作程序。500C開創了500經典系列的先河,是哈蘇佔領中畫幅相機灘頭陣地的重要歷史轉折點,它使哈蘇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站穩了腳跟。平心而論,500C尚有某些不盡人意之處,如取景器不夠明亮;焦長大於150毫米時,取景器未能顯示整幅影像等等,但這些終歸是瑕不掩瑜。1970年500C/M型,對焦屏改成了可換式;1982年CF鏡頭取代了C鏡頭,使500系列更趨成熟。1988年的503CX(圖6)取代了500C/M。這是500系列的一個最為重要的主幹——503系列的第一代相機。503CX首次採用「鏡後焦平測准閃光燈曝光系統」(TTL),並引進了美能達的Acute Matte-D型對焦屏技術,使取景器明亮了許多。同時推出的專業閃光燈Proflas配合503CX,使哈蘇機械相機具有更為廣泛的適用性。 503CX仍繼續改進,1994年503系列的第二代機型503CXⅠ(圖7)問世,其特點是:
1、加大了快門按鈕的直徑,使手感更柔順,手震更小。取消了503CX的快門鎖鈕,以免操作中無意鎖上快門。
2、改良了卷片曲柄,改503CX的Ⅰ型前轉曲柄為可卸式E型曲柄(這是503CXⅠ能安裝1996年出品的附件CW卷片器,而503CX則不能的關鍵所在)。
3、機身底座的改良。503CXⅠ機身座部新增一個3/8英寸螺絲孔,兼備了對各種三腳架的適應性。並增設底部塑料托板,以防機身受損。
4、503CXⅠ機身增設的接座,可容納6×4.5及全景片幅的擋板。
哈蘇公司1996年又推出503CW(圖8),它的出現使503系列完全走向成熟。該機首次採用滑動反光鏡系統(GMS)。每次快門上弦時,反光鏡在回落的過程中會向下滑動約3毫米距離,從而使配用焦距長於150毫米的鏡頭或使用延伸接圈和皮腔時,取景器能完整地顯示整幅影像。503CW配用同時推出的CW卷片器,有以下拍攝模式:S-單張拍攝;C-每秒0.8幅的連續拍攝;M-多重曝光;RC-遙控拍攝。10米內的紅外線遙控對於微距攝影,非常實用,是機械相機具有開拓意義的一種改進。503CW還有反光鏡預升功能,使用RC模式時尤為方便實用。在配用CW卷片器後,對於手持拍攝來說,由於右手握持承擔重量,同手食指釋放快門,減輕了釋放快門的手震。CW卷片器的開發,使503系列步入顛峰。
四、500系列中的EL型
就機械相機而言,電動過片的確具有一定的實用價值。比如,它能使攝影師全神貫注地注意被攝體的不斷變化,爭取拍攝時機抓住精彩瞬間。早在60年代初,哈蘇就致力於這方面的開發,幾經試驗,首台500EL(圖9)於1965年推出。500EL是在500C的基礎上增設連體電動卷片馬達,實現每秒1.2張的自動過片。500EL的面市,立即受到美國宇航局的重視,後來被選定為太空機型。除了哈蘇性能可靠,像質優異,EL機型更適於宇航員戴著肥厚手套的操作。1969年阿波羅號宇宙飛船載著人類首航月球,那張載入人類史冊的「個人一小步,人類一大步」的宇航員登上月球的照片,就是哈蘇500EL/70型相機拍攝的傑作。
1971年出品的500EL/M,對焦屏可選擇更換;1984年的500ELX增加了TTL;1988年的553ELX則改用了美能達Acute-Matte對焦屏,加大了的反光鏡(不同於GMS)使得裝用長焦鏡頭時取景器能完整地顯示整幅影像。1996年,CW電動卷片器面市後,503CXⅠ、503CW均能配用CW卷片器,實現電動過片,只是比553ELX每秒慢了0.4幅,EL系列的優勢正在失去。哈蘇不忍其消亡,又推出555ELD,可置換數碼後背,配用哈蘇IR遙控器,又能進行遙控拍攝。哈蘇555ELD順應了數碼攝影的發展潮流,EL系列再次令攝影界矚目。
五、500系列的「枝幹」C型
500系列的「元老」是500C,1970年的500C/M改動不大,但由此分枝——503CX是「升級版」501C是「同級」的改進型(1994年出品)。與500C/M相比,501C的機身沒有上弦/快門釋放指示窗。快門前轉曲柄為Ⅰ型非可卸式,使其不能適配CW卷片器(這可能是哈蘇公司故意設置的「身價」分級)。501C的最新版是501CM(圖10),採用了滑動式反光鏡系統,套機配置的標頭是CB頭,在鏡組上比CF鏡頭略有簡化,並省略了「F」擋,但哈蘇公司稱「CB系列的鏡頭相當於CFI及CFE系列之鏡頭,有CF鏡頭改良後的種種質素及使用葉式鏡間快門。」與503CW相比,501CM省略了TTL功能。
501CM是整個哈蘇中畫幅體系中性價比最高的相機,曾被評為世界十大物超所值的相機之一。
六、 新的2000系列
本世紀70年代,相機開始朝電子化方向發展,為了適應新的歷史潮流,哈蘇公司作了很大努力,但同時又不願放棄原始設計的概念。1977年發表的2000FC(圖11)正是這樣的一種「矛盾」機型——雖增設1/2000秒的電子焦平快門,基本框架卻還是不落窠臼:無內測光及自動曝光功能。2000FC的缺陷是,裝卸後背時金屬簾幕快門極易受損起皺。(現在的基輔88同樣存在這個問題)哈蘇公司接到用戶投訴後,迅速作出改進。2000FC/M就是後來推出的改進型。巧奪天工的設計解決了這個難題——在後背卸除機身的剎那,快門簾會自動縮回機身,簾幕就此免遭其損。
2000系列的主要優勢還是來自配套鏡頭。當時卡爾·蔡司為其配套的被稱為「F」的鏡頭,均是全新設計,擁有更大光圈的優勢(除標頭外,較同型號的「C」鏡頭要大一擋光圈)2000型同時又能兼容C系列鏡頭。後來的2003FCW只是在卷片手柄上附加了電動推進器,2000型的發展就此終結。
七、哈蘇的200系列
經過2000型的探索,哈蘇公司在相機電子化方面積累了初步的經驗,為後來真正邁入電子化奠定了基礎。205TCC(圖12)是哈蘇電子控制焦平面的第一代頂級相機。為了配合多種調控,機身、鏡頭、後背均是全新設計。新設計的鏡頭內置測光資料庫,並在介面處設有四個電子接點,用於訊息交流。205TCC及其配件都以雙藍線為記,並有TCC以作識別。205TCC擁有16秒至1/2000秒的快門速度,精度極高。點測光的測讀面積是整個影像面積的1%,且光敏感應元件完全不受外來雜光的干擾。測光系統有20EV光值的測讀范圍。205TCC具有多種曝光模式,其中部分可以個別設定程式。它有自動曝光模式,分析光暗對比模式及區域測光模式——都可預定光圈由相機自選快門速度配合自動曝光。手動調校,也與測光系統連動。同時,205TCC能夠適配哈蘇F型電動卷片器,實現每秒1.3張的自動過片。
201F是200系列的最簡單型,最高快門速度為1/1000秒,無內測光及自動曝光,唯一的優勢是能夠使用大口徑鏡頭及能夠加裝F型電動卷片器。203FE同樣擁有區域性測光系統,其機身價格低於FCC7000元左右。
202FA是200系列性價比最高的一台相機。與哈蘇203FE相比,主要的差別僅是最高快門速度由203FE的1/2000秒降至1/1000秒。202FA許諾低價位提供比以往的哈蘇200系列更多的功能。205FCC(圖13)是200系列的第二代頂級相機。較第一代頂級機205TCC相比,其重大進展首先表現在程序化測光區域定位、程序化閃光燈輸出及程序化電動輸片自動包圍式曝光。(附加F型卷片器)變數為1/4擋。
205FCC的快門速度由205TCC的16秒——1/2000秒,增寬到34分鍾——1/2000秒;在自動曝光模式下,最長曝光時間為90秒。新的自拍裝置與反光鏡預升功能合二為一,並且在使用C或CF、CFI鏡頭時指示測光數據。自動測光表能控制快門速度的范圍是90秒——1/2000秒,輕按快門鈕即能儲存當前的曝光值。
205FCC可稱得上多才多藝。它的分區法測光非常實用。分區法測光功能即是通過1%點測光,測得任何部位的讀數,將其鎖定,即表現為中灰區,再通過按鈕,將其轉移到任意部位,便可得出該部位在分區法中應當屬於哪一區,利用差別模式作出光圈優先自動曝光。205FCC擴展了205TCC的功能,造型更具有現代感,操作更加方便。
八、 特殊用途相機及最新35毫米雙制式相機
哈蘇的配套鏡頭中,雖擁有CFI 120毫米f/4和CF 135毫米f/4兩只微距鏡頭,能拍出大至1:1的影像,但景深上的局限,限制了它的適用范圍——尤其是廣告攝影。於是哈蘇公司在1995年推出了FlexBody這首台特殊用途的中畫幅相機。
FlexBody的機身置有伸縮皮腔,適配鏡頭是哈蘇原有的鏡間葉式快門鏡頭(C、CF、CB、CFI、CFE),同時亦適配哈蘇原有的配件。機身重量為1400克。對於哈蘇相機的老客戶,只要購置一台機身即可。
FlexBody能控制景深並能作15度的移軸,但移軸後,因鏡頭像場的不足,畫面像質難保(主要是邊緣與中心相去甚遠)。於是,哈蘇公司在1997年推出特殊用途相機的改進型ArcBody(圖14),配用4×5寸像場的羅敦斯得鏡頭,解決了這個難題。ArcBody的機身能適配哈蘇後背及取景器,但前機架的四爪插刀卡口,使原有的鏡頭不能裝上ArcBody。
ArcBody適配的鏡頭均設有鏡間快門,快門速度1-1/500秒及B門、T門。鏡頭上固定有一根堅固的紅色快門線。配合哈蘇PME90後,能增加ArcBody所缺少的內測光功能。與FlexBody相比,ArcBody作15度移軸後,仍擁有出色的像質,但非兼容哈蘇原有的配套鏡頭,使其適用范圍大打折扣,成為更「專業」的特殊用途相機。
哈蘇的寬幅雙制式相機Xpen,於1998年科隆世界攝影器材博覽會上推出,是哈蘇首台35毫米旁軸相機,很快在專業市場上再次引起轟動。筆者曾撰寫《雙制式相機新概念》一文介紹這款相機,在此就不再贅述了。
歷經半個世紀的演繹,哈蘇相機終於形成上述的幾大系列。至今仍在生產的尚有以下幾大系列:500系列:501CM、503CW、555ELD;200系列:202FA、203FE、205FCC;超廣角、特殊用途及寬幅系列:903SWC、FlexBody、ArcBody、Xpen。此外,哈蘇尚有兩台從事測量攝影的相機:哈蘇MKWE和MK70(圖15)。哈蘇就此擁有了全球最為龐大和最為完整的中畫幅相機體系,佔有了中畫幅相機的「半壁江山」。
1978年,維克多·哈蘇辭世,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相機王國,仍然在不斷發展發展壯大.
E. 我的手機經常出現無響應是怎麼回事
如果您使用的是華為手機,手機應用出現無響應、無法打開等現象,可能是應用版本過舊、應用許可權未開通,系統內存不足等原因,請您按照以下方法排查:
1 重啟應用
進入手機設置,搜索進入 應用管理界面,找到閃退的應用,點擊強行停止即可強制退出該應用。然後重新打開該應用。
2 檢查更新
可能是舊版本應用不兼容手機最新系統版本,建議您在華為應用市場或該應用官網將應用更新到最新版本。
某些應用適配可能對手機系統的版本有要求,建議您檢查更新手機系統版本:
進入手機設置,搜索軟體更新或系統和更新,點擊檢查更新,如果有新版本建議您及時升級到最新版本。
溫馨提醒:請提前備份數據(微信/QQ等應用需單獨備份),升級系統版本可能會造成數據丟失。
3 檢查應用兼容性
如果是第三方應用閃退,您可以在應用市場搜索應用查看應用是否兼容手機最新版本,或與同安卓版本手機對比。如果應用市場提示不兼容,或者同類手機也出現此問題,可能是應用自身問題,建議您嘗試咨詢應用開發商尋找解決方案。
4 檢查應用許可權
如果手機禁止了第三方軟體的某些許可權可能會導致應用閃退。您可以在許可權管理中打開許可權:進入手機設置,搜索進入許可權管理,找到需要設置的應用,打開相關許可權。
5 清除應用數據
可能是應用緩存文件出現異常,您可以刪除應用數據嘗試:打開設置,搜索進入應用管理,找到具體應用,然後點擊存儲 > 刪除數據 。
提醒:刪除數據操作可能會將部分應用數據刪除,如「微信、旅行青蛙」,建議您提前備份數據。
6 卸載重裝應用
您可以卸載重裝應用使用:在桌面上長按應用圖標,點擊卸載。然後在華為應用市場重新下載安裝使用。
提醒:卸載重裝會導致應用數據被刪除,如「微信、旅行青蛙」,建議您提前備份數據。
7 嘗試卸載更新Android System Webview(僅限GMS設備)
對於 GMS的設備(例如P30和Mate20系列),請嘗試卸載更新Android System Webview :
進入手機設置 > 應用 > 應用管理,然後單擊右上角的三個點選擇顯示系統進程。找到Android System Webview進入;
(1)若啟用按鈕可選擇,點擊啟用。
(2)若右上角存在三個點圖標,則點擊此圖標並選擇卸載更新。然後重新啟動設備。
8 清理手機存儲空間
系統內存不足可能會導致一些佔用內存大的應用出現閃退無響應的現象(如游戲類應用),建議您及時清理手機內存。建議保證可用內存至少剩餘20%。
手機系統空間清理方法:
(1)進入最近任務欄界面,點擊垃圾桶圖標清理後台應用。
(2)打開手機管家進行一鍵優化和空間清理,並卸載不常用的應用,保證手機空間充足。
(3)您可以嘗試重啟手機,重啟手機能有效的清理緩存。建議您2~3天重啟一次手機,保持手機良好運行情況。
9 恢復出廠設置
建議您備份好數據後(微信/QQ等應用需單獨備份)將手機恢復出廠設置:
進入手機設置,搜索恢復出廠設置,根據手機界面提示完成恢復出廠設置操作。
如果問題仍無法解決,請您提前備份好數據(微信/QQ等應用需單獨備份),攜帶購機憑證前往華為客戶服務中心檢測。
F. 有誰知道哈蘇集團嗎
以生產中畫幅單鏡頭反光相機而聞名於世的哈蘇公司,創建於1841年,它原本是一家經營雜貨、服飾和畫像材料的小商店,1887年開始經營攝影用的感光材料,1908年成為美國柯達公司在瑞典的總代理。而生產相機,還是從維克多·哈蘇開始的。
[編輯本段]歷史
1906年出生於瑞典哥德堡市的維克多·哈蘇,青年時代曾熱衷於鳥類攝影,並對當時市場上的徠卡、康泰時、格拉弗萊克斯及祿來等相機耳熟能詳。他的夢想就是製造一台「可以更換鏡頭、膠片盒和取景器的單鏡頭反光相機」。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瑞典空軍從維克多·哈蘇發表的文章中了解到他對先進的相機設計思想,便向他訂購偵察用的相機。為此,哈蘇於1941年製成了第一台航空相機――HK7型,並隨後為陸軍設計製造了SKA4、SKA5和MK80型相機。在1941年至1945年間,哈蘇公司交付瑞典空軍和陸軍使用的相機共有36台。
誕生於1948年的哈蘇首台中畫幅單鏡頭反光相機1600F,標志著哈蘇相機開始進入一般攝影領域。它可靠的性能和優異的成像質量不僅很快受到專業攝影師的青睞,由於其當時獨創的十字准線標記注冊鏡頭可有效防止由於多部相機拍攝造成的照片來源混淆的情況出現,因此引起了美國宇航局(NASA)的重視。1969年,阿波羅宇宙飛船首航月球,那張人類首次登上月球的照片就是使用哈蘇相機拍攝的,哈蘇相機從此更是名聲顯赫。
在中畫幅相機的發展史上,哈蘇的地位也是舉足輕重的:它最早採用鏡間快門,實現了1/500秒的閃光同步速度;最早採用自動收縮光圈,擺脫了收放光圈的繁瑣;它的外形設計幾十年很少變化,但內部結構的改進和功能的增加,演繹出眾多新機型。如今,它的品牌和技術已經成為人類相機發展史上永恆的經典!
[編輯本段]系列相機
一、 早期的F系列相機
1948年10月6日,是哈蘇公司最值得紀念的日子。這一天,首台哈蘇中畫幅單反相機1600F(圖1)在美國紐約上市。哈蘇首創的組合式結構,高達1/1600秒的快門速度,均使人們贊嘆不已。1600F採用金屬簾幕快門,機身右側旋鈕可向外拉出作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調校快門速度,向里縮回往前轉即是快門上弦及連動過片。(可卸式後背與機身連接點有齒輪聯動)鏡頭與機身接環無任何機械接點。需全開光圈調焦,否則取景器太暗;曝光前須再收縮光圈至預調級數,否則會曝光過度。1600F的缺陷顯而易見,尤其是高速快門精度不高。維克多是造詣很深的攝影師,自然明白這些缺陷會帶來什麼。以後的許多年裡,他悉心致力於改進。1953年出品的1000F(圖2),最高快門速度降至1/1000秒,快門速度旋轉調節由雙向改為單向,快門精度與快門旋鈕的耐用性有了很大的提高。
二、 超廣角S系列相機
單反相機廣角鏡的像差與畸變校正是個技術難題。當時由於非球面技術尚未開發,光學修正遇到了更大的局限。而哈蘇則另僻蹊徑,採用旁軸取景,捨去了反光鏡,則能使鏡頭後鏡組能更近地接近焦平面,這樣使畸變校正的效果十分理想。1954年哈蘇發布了基於這一技術的SWA廣角型相機(圖3)。這台旁軸取景、機身極短的相機,將視角極廣的38毫米鏡頭固定於機身(相當於135相機的22毫米左右焦距)。SWA的成像特別明銳,解像力極高,沒有線性變形,層次豐富,其影像質量能與當年4×5座機的廣角鏡相媲美。SWA相機在1954年的科隆攝影器材博覽會上大出風頭,成為新聞媒體關注的焦點。SWA的C鏡頭在1982年改換成CF鏡頭,機頂水平儀改設到取景器內,改型後稱為SWC/M型(圖4)。後來的最新型號被稱為903SWC,售價高達46000元人民幣,是哈蘇唯一的一款固定鏡頭的中畫幅相機。
三、 500系列的的「主幹」503型
1957年,是哈蘇發展歷程中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哈蘇500系列的首台相機500C率先採用鏡間葉式快門自動收縮光圈鏡頭。盡管最高快門速度由1000F的1/1000秒降至1/500秒,但快門精度及快門壽命有明顯的提高。首次實現的全程閃光同步較先前1600F的1/30秒同步而言,實在是一個質的飛躍。值得一提的是,首創的鏡間快門自動收縮光圈鏡頭,是中畫幅相機製造技術上的一次革命,擺脫了對焦、拍攝收放光圈的繁瑣操作程序。500C開創了500經典系列的先河,是哈蘇佔領中畫幅相機灘頭陣地的重要歷史轉折點,它使哈蘇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站穩了腳跟。平心而論,500C尚有某些不盡人意之處,如取景器不夠明亮;焦長大於150毫米時,取景器未能顯示整幅影像等等,但這些終歸是瑕不掩瑜。1970年500C/M型,對焦屏改成了可換式;1982年CF鏡頭取代了C鏡頭,使500系列更趨成熟。1988年的503CX(圖6)取代了500C/M。這是500系列的一個最為重要的主幹——503系列的第一代相機。503CX首次採用「鏡後焦平測准閃光燈曝光系統」(TTL),並引進了美能達的Acute Matte-D型對焦屏技術,使取景器明亮了許多。同時推出的專業閃光燈Proflas配合503CX,使哈蘇機械相機具有更為廣泛的適用性。 503CX仍繼續改進,1994年503系列的第二代機型503CXⅠ(圖7)問世,其特點是:
1、加大了快門按鈕的直徑,使手感更柔順,手震更小。取消了503CX的快門鎖鈕,以免操作中無意鎖上快門。
2、改良了卷片曲柄,改503CX的Ⅰ型前轉曲柄為可卸式E型曲柄(這是503CXⅠ能安裝1996年出品的附件CW卷片器,而503CX則不能的關鍵所在)。
3、機身底座的改良。503CXⅠ機身座部新增一個3/8英寸螺絲孔,兼備了對各種三腳架的適應性。並增設底部塑料托板,以防機身受損。
4、503CXⅠ機身增設的接座,可容納6×4.5及全景片幅的擋板。
哈蘇公司1996年又推出503CW(圖8),它的出現使503系列完全走向成熟。該機首次採用滑動反光鏡系統(GMS)。每次快門上弦時,反光鏡在回落的過程中會向下滑動約3毫米距離,從而使配用焦距長於150毫米的鏡頭或使用延伸接圈和皮腔時,取景器能完整地顯示整幅影像。503CW配用同時推出的CW卷片器,有以下拍攝模式:S-單張拍攝;C-每秒0.8幅的連續拍攝;M-多重曝光;RC-遙控拍攝。10米內的紅外線遙控對於微距攝影,非常實用,是機械相機具有開拓意義的一種改進。503CW還有反光鏡預升功能,使用RC模式時尤為方便實用。在配用CW卷片器後,對於手持拍攝來說,由於右手握持承擔重量,同手食指釋放快門,減輕了釋放快門的手震。CW卷片器的開發,使503系列步入顛峰。
四、500系列中的EL型
就機械相機而言,電動過片的確具有一定的實用價值。比如,它能使攝影師全神貫注地注意被攝體的不斷變化,爭取拍攝時機抓住精彩瞬間。早在60年代初,哈蘇就致力於這方面的開發,幾經試驗,首台500EL(圖9)於1965年推出。500EL是在500C的基礎上增設連體電動卷片馬達,實現每秒1.2張的自動過片。500EL的面市,立即受到美國宇航局的重視,後來被選定為太空機型。除了哈蘇性能可靠,像質優異,EL機型更適於宇航員戴著肥厚手套的操作。1969年阿波羅號宇宙飛船載著人類首航月球,那張載入人類史冊的「個人一小步,人類一大步」的宇航員登上月球的照片,就是哈蘇500EL/70型相機拍攝的傑作。
1971年出品的500EL/M,對焦屏可選擇更換;1984年的500ELX增加了TTL;1988年的553ELX則改用了美能達Acute-Matte對焦屏,加大了的反光鏡(不同於GMS)使得裝用長焦鏡頭時取景器能完整地顯示整幅影像。1996年,CW電動卷片器面市後,503CXⅠ、503CW均能配用CW卷片器,實現電動過片,只是比553ELX每秒慢了0.4幅,EL系列的優勢正在失去。哈蘇不忍其消亡,又推出555ELD,可置換數碼後背,配用哈蘇IR遙控器,又能進行遙控拍攝。哈蘇555ELD順應了數碼攝影的發展潮流,EL系列再次令攝影界矚目。
五、500系列的「枝幹」C型
500系列的「元老」是500C,1970年的500C/M改動不大,但由此分枝——503CX是「升級版」501C是「同級」的改進型(1994年出品)。與500C/M相比,501C的機身沒有上弦/快門釋放指示窗。快門前轉曲柄為Ⅰ型非可卸式,使其不能適配CW卷片器(這可能是哈蘇公司故意設置的「身價」分級)。501C的最新版是501CM(圖10),採用了滑動式反光鏡系統,套機配置的標頭是CB頭,在鏡組上比CF鏡頭略有簡化,並省略了「F」擋,但哈蘇公司稱「CB系列的鏡頭相當於CFI及CFE系列之鏡頭,有CF鏡頭改良後的種種質素及使用葉式鏡間快門。」與503CW相比,501CM省略了TTL功能。
501CM是整個哈蘇中畫幅體系中性價比最高的相機,曾被評為世界十大物超所值的相機之一。
六、 新的2000系列
本世紀70年代,相機開始朝電子化方向發展,為了適應新的歷史潮流,哈蘇公司作了很大努力,但同時又不願放棄原始設計的概念。1977年發表的2000FC(圖11)正是這樣的一種「矛盾」機型——雖增設1/2000秒的電子焦平快門,基本框架卻還是不落窠臼:無內測光及自動曝光功能。2000FC的缺陷是,裝卸後背時金屬簾幕快門極易受損起皺。(現在的基輔88同樣存在這個問題)哈蘇公司接到用戶投訴後,迅速作出改進。2000FC/M就是後來推出的改進型。巧奪天工的設計解決了這個難題——在後背卸除機身的剎那,快門簾會自動縮回機身,簾幕就此免遭其損。
2000系列的主要優勢還是來自配套鏡頭。當時卡爾·蔡司為其配套的被稱為「F」的鏡頭,均是全新設計,擁有更大光圈的優勢(除標頭外,較同型號的「C」鏡頭要大一擋光圈)2000型同時又能兼容C系列鏡頭。後來的2003FCW只是在卷片手柄上附加了電動推進器,2000型的發展就此終結。
七、哈蘇的200系列
經過2000型的探索,哈蘇公司在相機電子化方面積累了初步的經驗,為後來真正邁入電子化奠定了基礎。205TCC(圖12)是哈蘇電子控制焦平面的第一代頂級相機。為了配合多種調控,機身、鏡頭、後背均是全新設計。新設計的鏡頭內置測光資料庫,並在介面處設有四個電子接點,用於訊息交流。205TCC及其配件都以雙藍線為記,並有TCC以作識別。205TCC擁有16秒至1/2000秒的快門速度,精度極高。點測光的測讀面積是整個影像面積的1%,且光敏感應元件完全不受外來雜光的干擾。測光系統有20EV光值的測讀范圍。205TCC具有多種曝光模式,其中部分可以個別設定程式。它有自動曝光模式,分析光暗對比模式及區域測光模式——都可預定光圈由相機自選快門速度配合自動曝光。手動調校,也與測光系統連動。同時,205TCC能夠適配哈蘇F型電動卷片器,實現每秒1.3張的自動過片。
201F是200系列的最簡單型,最高快門速度為1/1000秒,無內測光及自動曝光,唯一的優勢是能夠使用大口徑鏡頭及能夠加裝F型電動卷片器。203FE同樣擁有區域性測光系統,其機身價格低於FCC7000元左右。
202FA是200系列性價比最高的一台相機。與哈蘇203FE相比,主要的差別僅是最高快門速度由203FE的1/2000秒降至1/1000秒。202FA許諾低價位提供比以往的哈蘇200系列更多的功能。205FCC(圖13)是200系列的第二代頂級相機。較第一代頂級機205TCC相比,其重大進展首先表現在程序化測光區域定位、程序化閃光燈輸出及程序化電動輸片自動包圍式曝光。(附加F型卷片器)變數為1/4擋。
205FCC的快門速度由205TCC的16秒——1/2000秒,增寬到34分鍾——1/2000秒;在自動曝光模式下,最長曝光時間為90秒。新的自拍裝置與反光鏡預升功能合二為一,並且在使用C或CF、CFI鏡頭時指示測光數據。自動測光表能控制快門速度的范圍是90秒——1/2000秒,輕按快門鈕即能儲存當前的曝光值。
205FCC可稱得上多才多藝。它的分區法測光非常實用。分區法測光功能即是通過1%點測光,測得任何部位的讀數,將其鎖定,即表現為中灰區,再通過按鈕,將其轉移到任意部位,便可得出該部位在分區法中應當屬於哪一區,利用差別模式作出光圈優先自動曝光。205FCC擴展了205TCC的功能,造型更具有現代感,操作更加方便。
八、 特殊用途相機及最新35毫米雙制式相機
哈蘇的配套鏡頭中,雖擁有CFI 120毫米f/4和CF 135毫米f/4兩只微距鏡頭,能拍出大至1:1的影像,但景深上的局限,限制了它的適用范圍——尤其是廣告攝影。於是哈蘇公司在1995年推出了FlexBody這首台特殊用途的中畫幅相機。
FlexBody的機身置有伸縮皮腔,適配鏡頭是哈蘇原有的鏡間葉式快門鏡頭(C、CF、CB、CFI、CFE),同時亦適配哈蘇原有的配件。機身重量為1400克。對於哈蘇相機的老客戶,只要購置一台機身即可。
FlexBody能控制景深並能作15度的移軸,但移軸後,因鏡頭像場的不足,畫面像質難保(主要是邊緣與中心相去甚遠)。於是,哈蘇公司在1997年推出特殊用途相機的改進型ArcBody(圖14),配用4×5寸像場的羅敦斯得鏡頭,解決了這個難題。ArcBody的機身能適配哈蘇後背及取景器,但前機架的四爪插刀卡口,使原有的鏡頭不能裝上ArcBody。
ArcBody適配的鏡頭均設有鏡間快門,快門速度1-1/500秒及B門、T門。鏡頭上固定有一根堅固的紅色快門線。配合哈蘇PME90後,能增加ArcBody所缺少的內測光功能。與FlexBody相比,ArcBody作15度移軸後,仍擁有出色的像質,但非兼容哈蘇原有的配套鏡頭,使其適用范圍大打折扣,成為更「專業」的特殊用途相機。
哈蘇的寬幅雙制式相機Xpen,於1998年科隆世界攝影器材博覽會上推出,是哈蘇首台35毫米旁軸相機,很快在專業市場上再次引起轟動。筆者曾撰寫《雙制式相機新概念》一文介紹這款相機,在此就不再贅述了。
歷經半個世紀的演繹,哈蘇相機終於形成上述的幾大系列。至今仍在生產的尚有以下幾大系列:500系列:501CM、503CW、555ELD;200系列:202FA、203FE、205FCC;超廣角、特殊用途及寬幅系列:903SWC、FlexBody、ArcBody、Xpen。此外,哈蘇尚有兩台從事測量攝影的相機:哈蘇MKWE和MK70(圖15)。哈蘇就此擁有了全球最為龐大和最為完整的中畫幅相機體系,佔有了中畫幅相機的「半壁江山」。
1978年,維克多·哈蘇辭世,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相機王國,仍然在不斷發展發展壯大.
G. 化工部下屬設計院有哪些
由於化工部撤銷,原化工部下屬九大設計院陸續從化工部分離出去,各設計院擅長的領域和工藝也各有側重。
1、中國天辰工程有限公司,天津(化工部第一設計院)
中國天辰工程有限公司前身為化工部第一設計院,始建於一九五三年,是化工系統最早的國家級設計單位。可承接所有21個行業的設計和工程總承包業務,包括:化工、石油化工等各行業工程建設項目的規劃、可行性研究、工程設計、設備材料采購、施工管理和工程監理,可向用戶提供符合所在國家和地區的法規、滿足用戶要求以及安全和環境准則的項目實施全過程的服務。
2、賽鼎工程有限公司,太原(化工部第二設計院)
賽鼎工程有限公司(原化學工業第二設計院)專業設置齊全,主要有化工工藝、化工設備、機運、管道、安裝、自動控制、電氣、通訊、土建、熱能工程、給排水、暖通、總圖、消防、概算、技術經濟、環境保護等專業,可為社會各行業提供優質服務。
3、東華工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合肥(化工部第三設計院)
東華工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前身是化學工業部第三設計院,原系國務院國資委直接管理的中國化學工程集團公司的全資子公司,現為中國化學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設計板塊的旗下公司。公司各擁有化工、石油化工、醫葯、市政、建築等十多項甲級設計資質以及工程總承包甲級資質,具有對外工程總承包權和進出口經營權。
4、中國五環工程有限公司, 武漢(化工部第四設計院)
中國五環工程有限公司前身是創建於1958年的化學工業部第四設計院,現為國務院國資委直接管理的中國化學工程集團公司的全資子公司和化學工業領域重點骨幹科技型企業。公司擁有工程設計綜合甲級資質和工程咨詢、工程監理、工程造價咨詢、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等多項甲級資質,並享有對外工程咨詢、工程設計及工程承包經營權,是首批獲得全國AAA級信用企業資格的工程公司。
作為化學工業諸多領域的領跑者,中國五環在煤化工、碳一化工、化肥、磷化工和新型合成材料等工程科技領域始終占據行業發展戰略制高點,處於市場主導和技術領先地位,建設了一大批具有重大產業示範意義的高端項目,樹立了國內知名的一流品牌。
5、中國石化集團寧波工程有限公司,寧波(原化工部第五設計院)
中石化寧波工程有限公司是2003年10月29日經中國石化集團公司批准,由中國石化集團蘭州設計院(簡稱蘭州設計院)和中國石化集團第三建設公司(簡稱三建公司)重組設立的。
公司以技術為先導,設計為基礎,工程項目承包和工程項目管理為主體,集科研開發、工程設計、設備製造、裝置施工和檢維修服務於一體,擁有專利、專有技術,面向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在能源、環保、石油化工和熱能工程等領域提供咨詢、設計、工程總承包、製造及專業施工總承包工程服務和管理服務的全能型工程公司。
6、華陸工程科技有限責任公司, 西安(化工部第六設計院)
華陸工程科技有限責任公司,是國務院國資委下屬的中國化學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資子公司,創立於1965年,前身是化工部第六設計院。華陸一直專注服務於石油和天然氣化工、煤化工、精細化工、材料能源、基礎設施等業務領域。通過整合全球資源,先後完成了包括40多項總承包在內的1200餘項大中型建設項目,設計產品200多種,新工藝、新技術開發100多項,擁有專有技術和專利技術80多項,先後獲得國家和省部級獎勵300餘項。
7、中石化南京工程有限公司,南京(化工部第七設計院)
中石化南京工程有限公司(簡稱SNEI)是中石化煉化工程(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直屬企業。是以設計為先導,專利、專有技術、工藝包開發為核心,工程總承包和項目管理、專業施工為主體、面向國內外市場提供技術和管理服務的綜合性、一體化的國際工程公司。
南京工程公司專業門類齊全,技術力量雄厚,設置有工藝系統、管道工程、環境工程、設備機械、電氣自控、熱能工程、粉體工程等25個設計專業,基本包括了所有的工科門類。專業領域涉及現代煤化工、天然氣化工、煤電一體化、碳一化工及延伸產品、石油化工、環境工程、清潔能源、硫磷和催化劑等無機化工、工業民用建築等。
8、中國成達工程有限公司,成都(化工部第八設計院)
中國成達工程有限公司座落在我國西南文化名城──成都,前身為化工部第八設計院。公司始建於五十年代,經過幾十年的努力奮斗,現已成為以設計為主體實行工程總承包的國際型工程公司。
目前是全國首批試行以設計為主體的工程總承包單位。先後承擔過國內純鹼、氯鹼、合成氨、尿素、炭黑、甲醇、聚苯乙烯、丁苯膠乳等項目的工程總承包,並向巴基斯坦、印尼、烏茲別克、蘇丹、越南、香港等國家和地區出口成套設備以及承擔工程設計、設備材料采購、施工管理和試車指導。
9、中國石油集團東北煉化工程有限公司吉林設計院,吉林(原化工部第九設計院)
中國石油集團東北煉化工程有限公司吉林設計院,前身為化工部第九設計院。始建於五八年,經過五十多年的奮斗,逐步從單一的工程設計向工程總承包模式過度,現已成為以設計為主體實行工程總承包的大型工程公司。該院以雄厚的技術力量和精良的裝備,為我國的石油化工、天然氣化工、煤化工、精細化工、醫葯、電力、建築、市政、環境等領域的基本建設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

(7)GMS去中心化幣擴展閱讀:
1、中華人民共和國化學工業部歷史沿革
中華人民共和國化學工業部於1956年5月成立。1970年6月煤炭工業部、石油工業部和化學工業部合並,成立燃料化學工業部。1975年2月,撤銷燃料化學工業部,成立石油化學工業部。1978年3月第五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撤銷石油化學工業部,恢復化學工業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化學工業部在1988年、1993年兩次國務院機構改革中均予以保留。在1998年國務院機構改革中,化學工業部與中石油、中石化承擔的政府職能合並,組建國家石油和化學工業局,為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管理的主管石油、化工行業的行政機構。
2、歷任部長
彭濤(1959年5月—1962年7月)、梁膺庸(代部長)、高揚(1962年7月—1970年6月)、蘭文兆(軍管會主任)、孫敬文(1978年3月—1982年3月)、秦仲達(1982年3月—1989年7月)、顧秀蓮(1989年7月—1998年)
H. 冒險島惡魔獵手加點~技能和屬性
一轉:惡魔血月斬1→惡魔加速滿→黑暗敏捷滿→血月斬滿→hp滿→鐮刀滿一轉打的怪都很弱,不必擔心hp問題,先把加速,等輔助技能加上去,提高升級效率
2轉:1次強化→吞噬、猛攻、追蹤各1點→物理訓練滿→憤怒滿→精準滿→復仇滿→吞噬、猛攻、追蹤任選其一不滿惡魔2轉主要還是靠血月斬,吞噬、猛攻用來聚怪效果不錯,但也只能用來聚怪
3轉:2次強化→牽引1點→呼吸1點→拷問滿→集中滿→忍耐滿→呼吸滿→吸收滿→防護滿→剩下隨意→牽引不滿3轉還是主打血月(和戰神差不多),牽引也是聚怪好技能,精氣系列技能作為輔助刷怪升級不錯。
4轉:最終強化→無限精氣、吸血鬼→硬化各1點→惡魔沖擊波滿→變形滿→進階精準滿→束縛滿→鬼泣滿(有人帶怪物公園的話,第一時間滿)→勇士滿→剩下隨意→爆炸不滿惡魔攻擊方式和戰神差不多(一個斗氣,一個精氣)4轉也還是靠血月斬刷怪,沖擊波,變形和進階的效果對面板的提高很大,鬼泣是刷公園的極品技能。
I. 請問華為7.0以上手機安裝使用Gms後,對手機會造成影響嗎會影響手機保修嗎
沒影響啊,好些都安gms了,也沒聽說安了gms就不保修了。看你手機的系統版本是否支持gms了,像我的nova2s升級以後 安卓gms後 安裝沒問題 但是沒法使用 打開閃退
J. 請高手介紹一下哈蘇相機的情況
1906年出生於瑞典哥德堡市的維克多·哈蘇,青年時代曾熱衷於鳥類攝影,並對當時市場上的徠卡、康泰時、格拉弗萊克斯及祿來等相機耳熟能詳。他的夢想就是製造一台「可以更換鏡頭、膠片盒和取景器的單鏡頭反光相機」。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瑞典空軍從維克多·哈蘇發表的文章中了解到他對先進的相機設計思想,便向他訂購偵察用的相機。為此,哈蘇於1941年製成了第一台航空相機――HK7型,並隨後為陸軍設計製造了SKA4、SKA5和MK80型相機。在1941年至1945年間,哈蘇公司交付瑞典空軍和陸軍使用的相機共有36台。
誕生於1948年的哈蘇首台中畫幅單鏡頭反光相機1600F,標志著哈蘇相機開始進入一般攝影領域。它可靠的性能和優異的成像質量不僅很快受到專業攝影師的青睞,而且引起了美國宇航局(NASA)的重視。1969年,阿波羅宇宙飛船首航月球,那張人類首次登上月球的照片就是使用哈蘇相機拍攝的,哈蘇相機從此更是名聲顯赫。
在中畫幅相機的發展史上,哈蘇的地位也是舉足輕重的:它最早採用鏡間快門,實現了1/500秒的閃光同步速度;最早採用自動收縮光圈,擺脫了收放光圈的繁瑣;它的外形設計幾十年很少變化,但內部結構的改進和功能的增加,演繹出眾多新機型。如今,它的品牌和技術已經成為人類相機發展史上永恆的經典!
一、 早期的F系列相機
1948年10月6日,是哈蘇公司最值得紀念的日子。這一天,首台哈蘇中畫幅單反相機1600F(圖1)在美國紐約上市。哈蘇首創的組合式結構,高達1/1600秒的快門速度,均使人們贊嘆不已。1600F採用金屬簾幕快門,機身右側旋鈕可向外拉出作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調校快門速度,向里縮回往前轉即是快門上弦及連動過片。(可卸式後背與機身連接點有齒輪聯動)鏡頭與機身接環無任何機械接點。需全開光圈調焦,否則取景器太暗;曝光前須再收縮光圈至預調級數,否則會曝光過度。1600F的缺陷顯而易見,尤其是高速快門精度不高。維克多是造詣很深的攝影師,自然明白這些缺陷會帶來什麼。以後的許多年裡,他悉心致力於改進。1953年出品的1000F(圖2),最高快門速度降至1/1000秒,快門速度旋轉調節由雙向改為單向,快門精度與快門旋鈕的耐用性有了很大的提高。
二、 超廣角S系列相機
單反相機廣角鏡的像差與畸變校正是個技術難題。當時由於非球面技術尚未開發,光學修正遇到了更大的局限。而哈蘇則另僻蹊徑,採用旁軸取景,捨去了反光鏡,則能使鏡頭後鏡組能更近地接近焦平面,這樣使畸變校正的效果十分理想。1954年哈蘇發布了基於這一技術的SWA廣角型相機(圖3)。這台旁軸取景、機身極短的相機,將視角極廣的38毫米鏡頭固定於機身(相當於135相機的22毫米左右焦距)。 SWA的成像特別明銳,解像力極高,沒有線性變形,層次豐富,其影像質量能與當年4×5座機的廣角鏡相媲美。SWA相機在1954年的科隆攝影器材博覽會上大出風頭,成為新聞媒體關注的焦點。SWA的C鏡頭在1982年改換成CF鏡頭,機頂水平儀改設到取景器內,改型後稱為SWC/M型(圖4)。後來的最新型號被稱為903SWC,售價高達46000元人民幣,是哈蘇唯一的一款固定鏡頭的中畫幅相機。
三、 500系列的的「主幹」503型
1957年,是哈蘇發展歷程中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哈蘇500系列的首台相機500C率先採用鏡間葉式快門自動收縮光圈鏡頭。盡管最高快門速度由1000F的1/1000秒降至1/500秒,但快門精度及快門壽命有明顯的提高。首次實現的全程閃光同步較先前1600F的1/30秒同步而言,實在是一個質的飛躍。值得一提的是,首創的鏡間快門自動收縮光圈鏡頭,是中畫幅相機製造技術上的一次革命,擺脫了對焦、拍攝收放光圈的繁瑣操作程序。500C開創了500經典系列的先河,是哈蘇佔領中畫幅相機灘頭陣地的重要歷史轉折點,它使哈蘇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站穩了腳跟。平心而論,500C尚有某些不盡人意之處,如取景器不夠明亮;焦長大於150毫米時,取景器未能顯示整幅影像等等,但這些終歸是瑕不掩瑜。1970年500C/M型,對焦屏改成了可換式;1982年CF鏡頭取代了C鏡頭,使500系列更趨成熟。1988年的503CX(圖6)取代了 500C/M。這是500系列的一個最為重要的主幹——503系列的第一代相機。503CX首次採用「鏡後焦平測准閃光燈曝光系統」(TTL),並引進了美能達的Acute Matte-D型對焦屏技術,使取景器明亮了許多。同時推出的專業閃光燈Proflas配合503CX,使哈蘇機械相機具有更為廣泛的適用性。 503CX仍繼續改進,1994年503系列的第二代機型503CXⅠ(圖7)問世,其特點是:
1、加大了快門按鈕的直徑,使手感更柔順,手震更小。取消了503CX的快門鎖鈕,以免操作中無意鎖上快門。
2、改良了卷片曲柄,改503CX的Ⅰ型前轉曲柄為可卸式E型曲柄(這是503CXⅠ能安裝1996年出品的附件CW卷片器,而503CX則不能的關鍵所在)。
3、機身底座的改良。503CXⅠ機身座部新增一個3/8英寸螺絲孔,兼備了對各種三腳架的適應性。並增設底部塑料托板,以防機身受損。
4、503CXⅠ機身增設的接座,可容納6×4.5及全景片幅的擋板。
哈蘇公司1996年又推出503CW(圖8),它的出現使503系列完全走向成熟。該機首次採用滑動反光鏡系統(GMS)。每次快門上弦時,反光鏡在回落的過程中會向下滑動約3毫米距離,從而使配用焦距長於150毫米的鏡頭或使用延伸接圈和皮腔時,取景器能完整地顯示整幅影像。503CW配用同時推出的CW卷片器,有以下拍攝模式:S-單張拍攝;C-每秒0.8幅的連續拍攝;M-多重曝光;RC-遙控拍攝。10米內的紅外線遙控對於微距攝影,非常實用,是機械相機具有開拓意義的一種改進。503CW還有反光鏡預升功能,使用RC模式時尤為方便實用。在配用 CW卷片器後,對於手持拍攝來說,由於右手握持承擔重量,同手食指釋放快門,減輕了釋放快門的手震。CW卷片器的開發,使503系列步入顛峰。
四、500系列中的EL型
就機械相機而言,電動過片的確具有一定的實用價值。比如,它能使攝影師全神貫注地注意被攝體的不斷變化,爭取拍攝時機抓住精彩瞬間。早在60年代初,哈蘇就致力於這方面的開發,幾經試驗,首台500EL(圖9)於1965年推出。500EL是在500C的基礎上增設連體電動卷片馬達,實現每秒1.2張的自動過片。500EL的面市,立即受到美國宇航局的重視,後來被選定為太空機型。除了哈蘇性能可靠,像質優異,EL機型更適於宇航員戴著肥厚手套的操作。1969年阿波羅號宇宙飛船載著人類首航月球,那張載入人類史冊的「個人一小步,人類一大步」的宇航員登上月球的照片,就是哈蘇500EL/70型相機拍攝的傑作。
1971年出品的500EL/M,對焦屏可選擇更換;1984年的500ELX增加了TTL;1988年的553ELX則改用了美能達Acute-Matte對焦屏,加大了的反光鏡(不同於GMS)使得裝用長焦鏡頭時取景器能完整地顯示整幅影像。1996年,CW電動卷片器面市後,503CXⅠ、503CW均能配用CW卷片器,實現電動過片,只是比553ELX每秒慢了0.4幅,EL系列的優勢正在失去。哈蘇不忍其消亡,又推出555ELD,可置換數碼後背,配用哈蘇IR遙控器,又能進行遙控拍攝。哈蘇555ELD順應了數碼攝影的發展潮流,EL系列再次令攝影界矚目。
五、500系列的「枝幹」C型
500系列的「元老」是500C,1970年的500C/M改動不大,但由此分枝——503CX是「升級版」501C是「同級」的改進型(1994年出品)。與500C/M相比,501C的機身沒有上弦/快門釋放指示窗。快門前轉曲柄為Ⅰ型非可卸式,使其不能適配CW卷片器(這可能是哈蘇公司故意設置的「身價」分級)。501C的最新版是501CM(圖10),採用了滑動式反光鏡系統,套機配置的標頭是CB頭,在鏡組上比CF鏡頭略有簡化,並省略了「F」擋,但哈蘇公司稱「CB系列的鏡頭相當於CFI及CFE系列之鏡頭,有CF鏡頭改良後的種種質素及使用葉式鏡間快門。」與503CW相比,501CM省略了TTL功能。
501CM是整個哈蘇中畫幅體系中性價比最高的相機,曾被評為世界十大物超所值的相機之一。
六、 新的2000系列
本世紀70年代,相機開始朝電子化方向發展,為了適應新的歷史潮流,哈蘇公司作了很大努力,但同時又不願放棄原始設計的概念。 1977年發表的2000FC(圖11)正是這樣的一種「矛盾」機型——雖增設1/2000秒的電子焦平快門,基本框架卻還是不落窠臼:無內測光自動曝光功能。2000FC的缺陷是,裝卸後背時金屬簾幕快門極易受損起皺。(現在的基輔88同樣存在這個問題)哈蘇公司接到用戶投訴後,迅速作出改進。2000FC/M就是後來推出的改進型。巧奪天工的設計解決了這個難題——在後背卸除機身的剎那,快門簾會自動縮回機身,簾幕就此免遭其損。
2000系列的主要優勢還是來自配套鏡頭。當時卡爾·蔡司為其配套的被稱為「F」的鏡頭,均是全新設計,擁有更大光圈的優勢(除標頭外,較同型號的「C」鏡頭要大一擋光圈)2000型同時又能兼容C系列鏡頭。後來的2003FCW只是在卷片手柄上附加了電動推進器,2000型的發展就此終結。
七、哈蘇的200系列
經過2000型的探索,哈蘇公司在相機電子化方面積累了初步的經驗,為後來真正邁入電子化奠定了基礎。205TCC(圖12)是哈蘇電子控制焦平面的第一代頂級相機。為了配合多種調控,機身、鏡頭、後背均是全新設計。新設計的鏡頭內置測光資料庫,並在介面處設有四個電子接點,用於訊息交流。205TCC及其配件都以雙藍線為記,並有TCC以作識別。205TCC擁有16秒至1/2000秒的快門速度,精度極高。點測光的測讀面積是整個影像面積的1%,且光敏感應元件完全不受外來雜光的干擾。測光系統有20EV光值的測讀范圍。205TCC具有多種曝光模式,其中部分可以個別設定程式。它有自動曝光模式,分析光暗對比模式及區域測光模式——都可預定光圈由相機自選快門速度配合自動曝光。手動調校,也與測光系統連動。同時,205TCC能夠適配哈蘇F型電動卷片器,實現每秒1.3張的自動過片。
201F是200系列的最簡單型,最高快門速度為1/1000秒,無內測光及自動曝光,唯一的優勢是能夠使用大口徑鏡頭及能夠加裝F型電動卷片器。203FE同樣擁有區域性測光系統,其機身價格低於FCC7000元左右。
202FA是200系列性價比最高的一台相機。與哈蘇203FE相比,主要的差別僅是最高快門速度由203FE的1/2000秒降至1/1000秒。202FA許諾低價位提供比以往的哈蘇200系列更多的功能。205FCC(圖13)是200系列的第二代頂級相機。較第一代頂級機205TCC相比,其重大進展首先表現在程序化測光區域定位、程序化閃光燈輸出及程序化電動輸片自動包圍式曝光。(附加F型卷片器)變數為1/4擋。
205FCC的快門速度由205TCC的16秒——1/2000秒,增寬到34分鍾——1/2000秒;在自動曝光模式下,最長曝光時間為90秒。新的自拍裝置與反光鏡預升功能合二為一,並且在使用C或CF、CFI鏡頭時指示測光數據。自動測光表能控制快門速度的范圍是90秒——1/2000秒,輕按快門鈕即能儲存當前的曝光值。
205FCC可稱得上多才多藝。它的分區法測光非常實用。分區法測光功能即是通過1%點測光,測得任何部位的讀數,將其鎖定,即表現為中灰區,再通過按鈕,將其轉移到任意部位,便可得出該部位在分區法中應當屬於哪一區,利用差別模式作出光圈優先自動曝光。205FCC擴展了205TCC的功能,造型更具有現代感,操作更加方便。
八、 特殊用途相機及最新35毫米雙制式相機
哈蘇的配套鏡頭中,雖擁有CFI 120毫米f/4和CF 135毫米f/4兩只微距鏡頭,能拍出大至1:1的影像,但景深上的局限,限制了它的適用范圍——尤其是廣告攝影。於是哈蘇公司在1995年推出了FlexBody這首台特殊用途的中畫幅相機。
FlexBody的機身置有伸縮皮腔,適配鏡頭是哈蘇原有的鏡間葉式快門鏡頭(C、CF、CB、CFI、CFE),同時亦適配哈蘇原有的配件。機身重量為1400克。對於哈蘇相機的老客戶,只要購置一台機身即可。
FlexBody能控制景深並能作15度的移軸,但移軸後,因鏡頭像場的不足,畫面像質難保(主要是邊緣與中心相去甚遠)。於是,哈蘇公司在1997年推出特殊用途相機的改進型ArcBody(圖14),配用4×5寸像場的羅敦斯得鏡頭,解決了這個難題。ArcBody的機身能適配哈蘇後背及取景器,但前機架的四爪插刀卡口,使原有的鏡頭不能裝上ArcBody。
ArcBody適配的鏡頭均設有鏡間快門,快門速度1-1/500秒及B門、T門。鏡頭上固定有一根堅固的紅色快門線。配合哈蘇PME90後,能增加ArcBody所缺少的內測光功能。與FlexBody相比,ArcBody作15度移軸後,仍擁有出色的像質,但非兼容哈蘇原有的配套鏡頭,使其適用范圍大打折扣,成為更「專業」的特殊用途相機。
哈蘇的寬幅雙制式相機Xpen,於1998年科隆世界攝影器材博覽會上推出,是哈蘇首台35毫米旁軸相機,很快在專業市場上再次引起轟動。筆者曾撰寫《雙制式相機新概念》一文(詳見本刊2000年第7期)介紹這款相機,在此就不再贅述了。
歷經半個世紀的演繹,哈蘇相機終於形成上述的幾大系列。至今仍在生產的尚有以下幾大系列:500系列:501CM、503CW、555ELD;200系列:202FA、203FE、205FCC;超廣角、特殊用途及寬幅系列:903SWC、FlexBody、ArcBody、Xpen。此外,哈蘇尚有兩台從事測量攝影的相機:哈蘇MKWE和MK70(圖15)。哈蘇就此擁有了全球最為龐大和最為完整的中畫幅相機體系,佔有了中畫幅相機的「半壁江山」。
1978年,維克多·哈蘇辭世,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相機王國,仍然在不斷發展壯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