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算力簡介 » 恐怖主義去中心化

恐怖主義去中心化

發布時間: 2021-04-28 14:15:14

Ⅰ 說說什麼叫恐怖主義

1、界定恐怖主義是一個世界性難題

由於意識形態和分歧和國家利益的沖突,世界各國很難就什麼是恐怖主義達成共識。

關於恐怖主義沒有公認的定義,一國認定的恐怖分子可能被另一國政府或民眾看做英雄。

2、恐怖主義的基本特徵

①具有政治目的;

②採用暴力手段;

③襲擊無辜目標;

④製造社會恐慌。

3、關於恐怖主義的簡要定義

恐怖主義(Terrorism)是(主張)採用暴力手段、襲擊無辜目標、製造社會恐慌,從而脅迫對手屈服、實現政治目的的思想和行動。

Ⅱ 恐怖主義的特點

當代國際恐怖主義的主要特點

當代國際恐怖主義盡管種類不同,但它們都具有一些共同的特點。

第一,組織聯系國際化。在世界變成「地球村」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同時,由於目標和對手的一致,當今世界上,不同的恐怖主義組織藉助現代化的通信與網路技術,已結成廣泛的「統一戰線」,形成了一個鬆散的國際恐怖主義網路聯盟,其國際化趨勢越來越明顯。他們相互勾結,協同行動,甚至多次召開秘密國際會議,互通情報,交流經驗,制定合作與相互策應計劃,並成立了「國際革命軍」等國際性恐怖聯盟。有關調查證明,「基地」組織與世界各地恐怖組織之間存在著一個相互勾聯的國際性網路;一些專家指出,目前以「基地」組織為核心的國際恐怖組織網路分散在全球60多個國家。因此,隨著各國恐怖主義組織的跨國合作日益緊密和跨國活動日益頻繁,國際反恐斗爭的形勢變得越來越嚴峻。

第二,成員分子年輕化。隨著世界進入後現代社會和信息化時代,貧富兩極分化越來越加劇,社會越來越不穩定,生活節奏越來越加快,生理和心理壓力越來越大,社會問題越來越多,矛盾和沖突越來越復雜。在此情況下,由於青年人閱歷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正處於形成之中,加之年少氣盛,其本已心懷不滿和怨恨的心理,一旦受到某種教義或學說的慫恿,就會化為鋌而走險的行動而成為某個恐怖組織的忠實成員和骨幹分子。從當代國際恐怖主義組織的成員和骨幹來看,其年齡大多低於30歲,最小的僅19歲,而且不乏青年女子。

第三,恐怖手段多樣化。20世紀60年代以前,恐怖主義組織主要通過暗殺和綁架從事恐怖活動,手段較單一,受害者主要是少數個人,因而危害性也較小。60—70年代,劫機、襲擊並佔領大使館成為新的恐怖手段,受害者已擴大為群體和國家的代表體,因而危害性增加,影響擴大。80年代以後,特別是冷戰結束以來,隨著現代科技和軍事工業的發展以及各種武器技術的擴散,恐怖主義組織採取的恐怖手段和方式日趨多樣化和殘暴化,除了原有的手段外,還包括爆炸及自殺性爆炸、縱火、生化攻擊、網路攻擊、電磁攻擊等,危害更加巨大,恐怖氣氛更加濃厚,影響更加廣泛。

第四,襲擊目標擴大化。隨著恐怖主義組織的國際化和恐怖手段的多樣化,恐怖主義分子襲擊的目標也呈現出日益擴大化的趨勢,因為這樣更有利於擴大其襲擊的效果和影響。如果說20世紀60—80年代,恐怖襲擊以外交和商業目標為主,同時也不放過軍事和政府目標的話;那麼90年代以後,其襲擊的目標則進一步擴展到非官方和平民目標以及公共設施和標志性建築等,外交官、軍事人員、政府官員、警憲人員和廣大的無辜平民以及跨國企業、商貿大廈、機場、輸油管道、水上航線、無線電塔、雷達觀察站乃至原子能發電站送電塔等都成了國際恐怖主義分子襲擊的對象和目標。

Ⅲ 恐怖主義存在的主要因素

國際恐怖主義的根源可歸納如下:

1. 冷戰結束後,意識形態沖突讓位於種族的與宗教的以文化價值為分界線的沖突。這種沖突是孕育國際恐怖主義的溫床;

2. 美國成為世界上唯一的帝國,它的單邊主義政策引起世界其他國家,特別是弱小的不發達國家的不滿與仇恨;

3. 西方文化價值與東方文化價值的沖突是造成伊斯蘭原教旨主義和國際恐怖主義的催化劑;

4. 全球化使經濟不發達的穆斯林國家愈益貧窮,伊斯蘭恐怖主義是阿拉伯國家從石油聚斂的金錢與赤貧的政治與文化落後的穆斯林國家結合而生的怪胎;

5. 美國親以色列的中東政策激發起阿拉伯國家的反美與反猶情緒,這種反美與反猶情緒在原教旨主義中找到了極端的反映;

6. 有些穆斯林國家教育極不發達,對青少年的教育大部分由宗教學校免費提供,而這種宗教學校正是灌輸原教旨主義和聖戰思想的基地,正是驅使穆斯林青年追從宗教狂熱的基地。

Ⅳ 恐怖主義的產生的根源是什麼

恐怖主義產生的根源
有趣的是,在中世紀的歐洲努力汲取伊斯蘭文明的偉大成就走向繁榮後,當今的西方卻固執地把所有穆斯林的弊病,從缺乏民主到經濟萎靡,統統歸咎於伊斯蘭。對於恐怖分子及其災難也不例外,有人說他們是一種必須徹底鏟除的邪惡宗教思想的產物,就算這個說法成立,那也只是事實的一部分。我們無法迴避的問題是:為什麼那些製造爆炸的人會追逐這種邪惡的宗教思想而非其它呢?請記住,在有著明顯的政治與思想分歧的伊斯蘭社會,它並不是正統的宗教思想。
究竟是什麼驅使他們偏離了穆斯林的主流思想而選擇了認定屠殺無辜平民是正義的這種邪惡的觀念呢?究竟是什麼誘使這種極端的思想意識脫離了抽象的意識領域而變成了實實在在的爆炸場面,以致到處是殘缺的四肢和燒焦的屍體呢?
如果我們選擇黑格爾的哲學觀,我們會接受布萊爾和布希用意識形態來解釋歷史現象的說法。然而,我寧願仿照馬克思的做法把歷史打個顛倒,歷史是思想意識的來源而不是相反。思想意識不能被用來解釋歷史現象,因為它本身就需要被解釋。我們必須越過這種極端觀念本身,正視產生及孕育它的罪惡現實。
思想意識不是導致罪惡產生的根源,而是在探究其原因及根源時所得出的結論。
以幾個月前在倫敦地鐵站進行大爆炸的四個襲擊者為例,媒體在對他們樸素生活的每一個細節進行了詳盡的調查後,把他們驚人地描述為四個普普通通的人,過著平靜、普通的生活,和他們的同齡人沒有任何區別。
他們大多出生於里茲,上過小學和中學。其中一個在爸爸的副食店裡幫忙。他是體育發燒友,酷愛板球和曲棍球;另一個熱衷於在白金漢郡他的家裡把音樂播放得震天響,並因此而惹得四鄰不安;第三個因喜歡悄悄地坐在便道邊和當地的年輕人一起喝啤酒而令人生厭。
那些對事實視而不見的人一味固執地認為恐怖主義完全是一種宗教思想的產物,現在,他們必須回答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這些年輕人會依附於這種可怕的、允許濫殺無辜的極端思想,而舍棄父輩們平靜的、傳統的信念,舍棄學者們和平、寬容的宗教思想,舍棄蘇菲主義的精神以及佔主流的伊斯蘭復興主義的中正立場呢?
不可否認的事實是,他們之所以變得極端起來,是由於他們在家裡目睹了電視屏幕上所發生的激烈政治事件,看到了發生在費盧傑、巴格達、傑寧和加沙的死亡、痛苦、毀滅的場面。
英國和美國的一些智囊機構,如社會經濟研究顧問委員會等,發布的一系列報道和漏洞百出的對外事務備忘錄,也都證實了英美的外交政策與目前恐怖分子的爆炸活動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愷撒母是一個以倫敦為中心的,享有盛名的中立的對外事務智囊團。它認為英國在阻止恐怖主義活動方面的一個關鍵問題是這個國家 「坐在了美國反恐戰爭這輛摩托車的後座上」,它認為是伊拉克戰爭加速了基地組織的復原。
正如中央情報局的賓拉玎部的前任首腦所說:「要否認恐怖主義與我們的對外政策有聯系這本身就是一種愚蠢的行為」。
奧斯曼·胡塞因是7月21日爆炸事件的嫌疑人之一。據說他年輕時一直是一個臭名昭著的好色之徒。他告訴審問他的義大利人,他和他的朋友曾經看過一段關於伊拉克戰爭的電影,「是被英、美士兵殺害的婦女、兒童,哭泣的寡婦,母親和孩子。」
在地下室發現的斯狄克可汗的錄像片也傳出了令人毛骨悚然的同樣的信息,他以單調的約克郡口音宣稱:「我們的戰斗將永不停息,直到你們停止轟炸、放毒氣和解除囚禁為止」。
在這個全球化的時代,強權處於主導地位,地理概念已幾乎失去其實際意義。如今發生在巴勒斯坦,伊拉克、阿富汗以及其他遙遠的國土上的慘劇已經成了我們日常生活的組成部分。
我們不能再遠離我們的國家,到遙遠的他國土地上肆意咆哮,吞噬默默無聞的民族了。這樣,他們勢必會侵佔我們的海岸,城市和村莊,攻擊我們的弱處,結束我們的安全感。
實際上,倫敦爆炸案不過是正在全球上演的戲劇的一個小插曲。在整個阿拉伯世界,在埃及、沙烏地阿拉伯、敘里亞、阿爾幾利亞和突尼西亞,許許多多的家庭仍然無助地、眼睜睜地看著他們的兒子突然從大學課堂上、工作場所里銷聲匿跡,去加入到伊拉克自殺式爆炸襲擊的可怕死亡隊伍里。
這就是美國殖民主義冒險家們在伊拉克勞民傷財的愚蠢行為。它把基地組織從坎大哈的山洞裡、大山中釋放出來,使它進入了穆斯林的心中。隨著伊拉克的被佔領,它變成了孕育恐怖主義的溫床和吸引幻想破滅者的磁鐵。事實表明,美國的坦克和B52轟炸機帶給巴格達的不是自由和解放而是死亡、毀滅、混亂、教派分裂和基地組織。
然而,之所以倫敦的爆炸者如此引人注目,還在於他們明顯的無歸屬感。他們既不屬於周圍的大多數人,也不屬於他們的民族宗教社區。他們既不接受和他們有很大差距的主流的西方文化,也沒有接受伊斯蘭社區的傳統文化,他們不屬於任何一方,他們是少數中的少數。
他們從基地組織極端思想中尋求解釋來表達植根於他們內心深處的巨大不平。思想意識,無論民族主義,社會主義還是伊斯蘭主義終究不過是一種對社會政治不平的表達。
許多人草率的把恐怖主義現象歸結於宗教教育制度,瘋狂地將它同傳統的伊斯蘭教育相聯系。然而,經過對倫敦,紐約和華盛頓的爆炸案仔細地調查後,我們對這樣的說法提出嚴重的質疑。捲入爆炸活動的這些年輕人無一接受過真正的宗教教育,無一畢業於伊斯蘭大學的神學系,甚至根本沒有上過教授信仰的學校。事實上,由於宗教機構所謂的不問政治和對政治獨裁的默許,它一直是激進小團體強烈的譴責對象。
對所有涉嫌製造爆炸的年輕人而言,他們共同的問題是:宗教文化知識的明顯欠缺和對伊斯蘭教義的無知,而不是知之過多。他們在突然的情緒沖動之下,由於沒有合理正確的宗教理解和足夠的政治經驗引導,才誤入了激烈的極端主義深淵。
對伊斯蘭思想的理解雖然各人有各人的不同,而正統的信念始終是中流砥柱,由品格高尚的伊斯蘭烏瑪(學者)加以詮釋。這種和平的伊斯蘭精神日益遭到了後殖民時期穆斯林社會動盪不安的現狀的破壞,同時,阻止阿拉伯地區的政治變化,同意有計劃的進行種族屠殺,在巴勒斯坦的非法定居以及通過軍事入侵和佔領伊拉克實現殖民化時代的復興等缺乏遠見的西方對外政策都加速了形勢的惡化。
當看到傑寧難民營大屠殺後布希會見「和平大使」沙龍時,就好像沙龍的推土機活埋的是蟑螂而不是人,僅此一幕就足以使無數年輕的穆斯林們掉轉槍口,走上義無反顧的道路。
現實罪惡總是無一例外地摧生極端思想。這些製造爆炸者的喪失理智可歸因於這些瘋狂的對外政策,正是這些政策使這個世界變得動盪不安,把家庭,社區,和國家民族弄得四分五裂。如果這一切不加以改變,這個充斥著仇恨和暴力的世界也將毫無希望。
請勿拷貝! 謝謝🙏!

Ⅳ 恐怖主義的發展趨勢是 a 全球化

恐怖主義的發展趨勢是(a、全球化)。

實施者對非武裝人員有組織地使用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脅,通過將一定的對象置於恐怖之中,來達到某種政治目的的策略和思想。

一般的表現形式為有意製造恐慌的暴力行為,意在達成宗教、政治或意識形態上的目的而故意攻擊非戰斗人員(平民)或將他們的安危置之不理,這類行動一般由非政府機構策動。



(5)恐怖主義去中心化擴展閱讀:

「恐怖主義是不對稱沖突當中的政治暴力,通過暴力使他人受害或破壞非戰斗目標(有時是具標志性的事物)來試圖引起恐慌及心理上的畏懼(有時是無差別的)。

這些指揮行動的隱蔽非法組織意在傳達信息。恐怖主義的目標是要透過暴力的表述在傳媒面前曝光以達到最佳的宣傳效果,以影響目標觀眾及達到短期或中期的目的,並進一步追求長期的最終目的的。」

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的沃爾特·拉克爾提到「恐怖主義唯一廣被認可的特質是涉及暴力行為或其武力威脅」。不過這說法並未為恐怖主義提供一個可用的定義,因為恐怖主義的許多暴力行為並不視為恐怖主義,如戰爭、暴動、有組織犯罪,甚至是普通的襲擊。

Ⅵ 國際恐怖主義的特點

國際恐怖主義的新特徵:
目前,國際恐怖活動熱點仍呈擴散態勢。其一,組織結構日益分散化、網路化,形成形態各異、遍及全球的「恐怖運動」。「9·11」後,以「基地」為核心的國際恐怖主義勢力原有組織、指揮體系被打散,或失去作用,或受到極大限制,進而從傳統組織形態蛻變為非傳統的「恐怖運動」。「恐怖運動」分散化既表現為恐怖主義組織之間的鬆散聯盟,也顯示出相互間的聯系與呼應。「恐怖運動」由單中心(巴阿邊境部落區「基地「總部),向多中心(各個恐怖組織自主確定何時以何種形式襲擊「共同的敵人」)轉變。與此同時,分散化也表現為恐怖組織 「金字塔」結構變為多個平行團伙。「恐怖運動」網路化主要由實體與虛擬兩個層面構成。實體方面,具有相同恐怖意識形態、共同打擊目標、相同政治目的分散的恐怖組織雖不相互隸屬,但卻互相支持、互有勾聯,形成威脅全球的恐怖網。虛擬方面,藉助網際網路興建網站、論壇,發表威脅、恐嚇文章、言論;開辦網上恐怖培訓學校,教授從事恐怖襲擊的方式與技巧。從而,通過虛擬世界把世界各地的恐怖分子與極端連接起來,形成一種看不見、摸不著,但又真實存在的恐怖活動網。
其二,網際網路成為恐怖主義宣傳與訓練的「新天地」。「9·11」後最初一段時間,本·拉登、扎瓦希里的講話大多通過半島電視台播出,節奏與頻率相對較慢,提及的國際事件相隔較遠。轉到網際網路上後,整個節奏與頻率大幅加快和提高。中東「巴以沖突」,美與北約軍隊在伊拉克與阿富汗傷及無辜,等等,都是本·拉登等號召針對美等西方國家發動襲擊的「理由」。網際網路同時也逐漸成為恐怖組織招募人員、策劃襲擊的場所。恐怖分子往往使用加密的聊天室,特殊的語言形式,討論如何進行恐怖襲擊。
其三,襲擊方式手段多樣,「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格局難以改變。「9·11」開創了恐怖襲擊新方式的先河,此後各種新形態的襲擊方式與手段就不斷涌現,持續挑戰國際社會現有的反恐措施。單一恐怖襲擊向多種恐怖手段並用發展。

Ⅶ 國際恐怖主義發展的多元化趨勢包括哪些

1、目前,「基地」組織仍是最大「一極」。

盡管自2010年以來,穆斯塔法·耶齊德、本·拉登、伊利亞斯·卡什米里等數十名高級頭目被擊斃,「基地」總部實力日趨削弱,但是「基地」組織各分支卻因美國反恐戰線收縮而日益坐大,成為全球新的威脅源。

「阿拉伯半島基地組織」被美列為「最大恐怖威脅」,「伊斯蘭馬格裡布基地」向撒哈拉東、南、西不斷擴展,「基地在伊拉克」借美撤軍之機實力反彈,興風作浪。可以說,如今的「基地」組織已非往昔,已演變為新型跨國恐怖聯合體。

2、南亞、中東等地激進化在加劇,地區極端勢力成為國際恐怖威脅「新的一極」。

「虔誠軍」在全球廣設分支,擁有超越「基地」組織的全球網路;「伊斯蘭聖戰運動」在南亞、歐美加速擴張,「實力僅次於『虔誠軍』,非常危險」。

「巴基斯坦塔利班」襲擊西方意願明顯增強,「已成為國際反美聖戰網路的重要力量」;「索馬里青年黨」宣布效忠「基地」組織,活動范圍擴展至東非諸國,並向歐美滲透。

(7)恐怖主義去中心化擴展閱讀:

強化反恐工作措施的落實:

1、要充分發揮我們的政治優勢和制度優勢,著力打好反恐怖斗爭主動仗、整體仗、持久仗。

要進一步深化嚴打暴恐活動專項行動,深入開展對網路傳播暴恐音視頻、涉恐人員非法出入境等突出問題的打擊整治,堅決打掉暴恐分子的囂張氣焰。

2、要堅持標本兼治、重在治本,建立多部門參與的綜合治理機制,強化民族宗教政策教育,加強對宗教場所的依法管理,深入推進「去極端化」工作,努力從根本上鏟除暴恐活動滋生土壤。

要健全完善涉恐線索舉報獎勵制度,充分調動社會各界參與反恐怖工作的積極性,不斷增強群眾反恐防恐意識,積極構建全民參與、群防群治的反恐格局,堅決打好反恐怖人民戰爭。

Ⅷ 恐怖主義對全球的影響有哪些

恐怖主義威脅著全人類的安全,但最感頭痛的還要數向來以「世界警察」自居的美國人,他們四處忙著「反恐怖」,而自己也屢屢成為恐怖分子襲擊的目標。僅本·拉登一人,就讓美國人寢食難安。其實,當今恐怖分子,還是美國人自己種下的苦果,本·拉登就是明證。


跟黑社會相比,恐怖主義對國家、社會的危害要大得多,它不僅有組織、有制度,更因帶有政治目的導致了極端與瘋狂。再加上恐怖主義的存在與民族、宗教矛盾以及復雜的國際形勢密不可分,這也註定了反恐怖斗爭的復雜與艱巨。

主要的危害有:影響周邊國家的安全;嚴重破壞了各國的民族和睦,引發社會動盪;極大地阻礙了各國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影響一些國家世俗政府形象,造成政局動盪、社會不安;破壞世界的和平與發展。

Ⅸ 恐怖主義的三大特點

我國學者認為,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經濟全球化、科學技術的發展和互聯網的普及,恐怖主義的發展出現了一些值得關注的新特點和新趨勢:
1.恐怖主義國際化或全球化。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加速,國際恐怖主義網路和活動也呈現出全球化趨勢。在當今世界上,已形成了一個鬆散的國際恐怖主義網路,國際恐怖主義把它的觸角伸向了世界各地。
恐怖主義國際化是伴隨著全球化進程而來的負面現象之一。恐怖主義的「國際」含義在於 一是目標的國際化,二是行動的國際化,三是組織系統的國際化。另外,恐怖主義所依賴的經濟來源日趨多元化、規模化,有從傳統的走私、販毒、綁架勒索等向新經濟領域滲透的跡象。
2.目的政治性和思想狂熱性。恐怖主義活動的動機帶有鮮明的政治性,恐怖活動的主要目的不是消滅和摧毀行動目標,而是要製造恐懼和驚慌以影響公眾的心理,造成特定的恐怖氣氛和政治壓力,從而對政府和特定的社會團體形成壓力和威懾,迫使對方 通常是政府、社會團體 做出讓步,以便達到政治報復、破壞統治秩序或影響政府內外政策的目的。恐怖活動大多具有政治的或意識形態的動機,有著強烈的信仰支撐和精神動力。恐怖分子的行為動機與一般暴力犯罪不同,其行為特徵也不相同。他們思想頑固,精神狂熱,行為極端,根本不受法律、道德、傳統和輿論的約束,具有反人類的特點。
3.主體組織性。現代恐怖主義活動通常以嚴密的組織形式出現。恐怖組織分工明確、組織嚴密、活動詭秘,其人員的募集和訓練、目標的選擇、方案的制訂、手段的運用、工具的使用、力量的組織以及逃跑的路線和方法,一般事前都經過精心准備和密謀策劃。
4.恐怖手段的高科技化。高科技的發展像一柄雙刃劍,在給人類帶來好處的同時給恐怖分子提供了更有利的武器,也給人類帶來了更大的災難。恐怖活動和恐怖主義犯罪也向高智能、高科技方向發展,以致傳統的暗殺、爆炸、綁架、劫機、施毒等手段不斷被使用的同時,利用生物化學武器、核武器、計算機網路等進行恐怖活動也漸露苗頭,且有進一步發展之勢。
5.恐怖方式的暴力性、殘酷性。當代國際恐怖主義的襲擊范圍和對象在不斷地擴大,這是一個極為危險的趨勢。如果說傳統恐怖活動是「要更多的人看,而不是讓更多的人死」的話,現在的恐怖活動是「既要更多的人死,也要更多的人看」,無辜人群成為恐怖分子大規模襲擊的目標。以往的恐怖分子往往把矛頭指向各國的政治領導人、外交官、軍警人員、跨國公司的經理等。但當前的國際恐怖主義卻出現了令人擔憂的現象,他們拋卻了傳統的恐怖活動盡量不傷及一般平民的顧忌,而企圖以大規模屠殺平民來向政府施加壓力,或以此打擊政府威信,或破壞其國際形象。
6.目標象徵性。恐怖活動的襲擊目標是經過精心選擇的。這些目標之所以被選中,是因為他們的身份、所在的地點或者其活動,象徵著恐怖分子要反對、破壞或報復的制度、政權或秩序。恐怖活動者與其具體侵害對象之間往往沒有直接利害關系和現實聯系。
7.以美國為目標的恐怖主義襲擊愈演愈烈。冷戰結束以後,將美國當做襲擊目標的恐怖活動呈上升趨勢。據統計,近年來,美國遭到恐怖主義襲擊的事件佔世界此類事件的比重分別是 1996年為25%,1997年為30%,1998年為35%。2001年9月11日,國際恐怖主義組織發動了有史以來針對美國的空前嚴重的襲擊。
8.恐怖主義勢力與民族分裂勢力、宗教極端勢力、邪教組織勢力相互勾結,共謀「發展」,恐怖主義組織間有進一步聯合、合作的傾向。基於民族或種族分離主義、宗教矛盾引發的恐怖活動異常活躍。冷戰結束後,中東、南亞及歐洲一些國家的民族、宗教矛盾進一步激化,由此引發的恐怖活動出現了許多爆發點。有學者將與宗教矛盾或宗教極端主義有關的恐怖主義活動大致分為三類 一是與民族分離主義相結合的恐怖主義,歷史最久而又最典型的就是北愛爾蘭的恐怖主義活動;二是以宗教極端主義為主的恐怖主義,伊斯蘭極端主義已成為當今世界分布最廣、影響最大、危害最烈的恐怖活動,並且是國際恐怖主義的主要代表;三是宗教膜拜團體的恐怖主義,即邪教恐怖主義。
9.現代大眾傳播系統對國際恐怖主義活動起到了刺激作用。大眾媒體是影響恐怖主義的一個重要外部因素,它與恐怖主義的各自特點決定了它們之間存在著某種意義上的「夥伴關系」。某些媒體的報道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恐怖主義的發展,同時也對政府開展反恐行動產生了消極影響。
10.極右翼製造的恐怖主義事件頻繁。 隨著國際大環境的變化,以新納粹為代表的極右翼種族主義勢力在某些西方國家死灰復燃。它們不斷掀起極端種族主義的排外浪潮,宣揚新法西斯主義,製造種種恐怖事件。對其深層原因,也需進一步分析、思考。

Ⅹ 恐怖主義的思想是什麼

恐怖主義,是指通過暴力、破壞、恐嚇等手段,製造社會恐慌、危害公共安全、侵犯人身財產,或者脅迫國家機關、國際組織,以實現其政治、意識形態等目的的主張和行為。
恐怖主義屬於政治范疇,它是為了達到一種政治目的,是在非理性的社會沖突、民族沖突、宗教沖突、國家沖突中,矛盾雙方為了解決矛盾而採取的一種非理性手段。因此,它總是為了並服從於一定的政治目的。在恐怖主義的定義中,列入政治目的這個要素,就可以把許多並非基於政治目的的暴力行為和暴力組織,排除在恐怖主義之外。例如,黑社會組織、邪教組織等等,一般說來,它們的行為並非基於政治目的,而是為了貪利或其他個人目的。它們的暴力行為,並非解決政治沖突的手段,因而不屬於政治范疇,不是恐怖主義。但是,世界上的事情是復雜的,有的非政治性組織,如邪教、黑社會組織,也可能介入政治活動,實施某些基於政治目的的暴力行為。例如,日本奧姆真理教教主麻原彰晃,創建奧姆真理教後始終沒有放棄他青年時代的政治夢想。1990年春,麻原以「真理黨」的名義角逐日本眾議員的競選,結果慘敗。此後,麻原就暗中從事政治活動,試圖建立政治、神權一體化的奧姆帝國。麻原在教內模仿日本政府機構,建立了奧姆帝國的「政府」。他自己是「神聖法皇」。下設外務省、諜報省、防衛廳、建設省、科技省、車輛省、治療省、厚生省、自治省等17個省和東西信徒廳以及聖音樂院。有了巨額的金錢和強大的帝國,麻原開始實施他的報復社會的計劃。1995年3月中旬,麻原決定於3月20日上午在日比谷、丸之內、千代田三條鐵路線上同時施放沙林毒氣。3月20日8時左右,五名放毒者按原計劃行動。沙林毒液溢出,12名乘客死於非命,5500名乘客中毒受傷。警方經過縝密調查取證,將東京地鐵毒氣事件定性為「奧姆真理教有組織的恐怖事件」。許多學者也把它列為恐怖主義事件,這是有根據的。據調查,80年代,麻原派人到美國尋求獲得美國的能測量鈈的激光測量裝置等高技術設備,到俄羅斯購買了一架俄制武裝直升飛機和一台檢測芥子氣的軍用儀器。90年代初,在澳大利亞西部買了一家佔地50萬英畝的牧場、8個采礦區。澳大利亞警方對牧場的羊屍和土壤進行化驗表明,奧姆真理教在牧場對羊進行過神經性毒氣實驗。麻原派人勾結少壯派軍官,企圖通過他們取得生產核武器、細菌武器和毒氣的軍事技術及作戰指揮技術,在必要時進行軍事政變。1995年麻原指使教徒在地鐵施放毒氣,也是想讓人們誤認為毒氣是美國軍人所為,企圖以此激起日美戰爭。但是,日本警方並沒有把奧姆真理教定為恐怖主義組織,其性質仍然是邪教組織。一個組織的性質是不能僅根據它的一次恐怖主義行為來確定的。
恐怖主義的暴力是政治暴力。但是,恐怖主義並非惟一的政治暴力。政治暴力很多,例如,戰爭暴力、革命暴力、國家暴力等等,他們也會帶來恐怖,但並非當然是恐怖主義。它們中間既有非法的暴力,也有合法的暴力。有的暴力是恐怖主義,也有的暴力不是恐怖主義。如何把它們與恐怖主義相區別?這是給恐怖主義下定義的最關鍵、也是最困難的問題。戰爭暴力、革命暴力、國家暴力,恐怖主義暴力並非暴力的四個種類,它們是相互交叉、部分重疊的。恐怖主義暴力,則可以被前三種暴力中任何一種所使用或者成為其組成部分。因此,必須把它們一起進行分析。分析這個問題面臨的最大困難是政治觀點的分歧。
首先是對革命暴力的看法。它直接影響到對恐怖主義的定義。一個突出的例子是,西方國家和第三世界國家代表在聯合國關於恐怖主義的一場激烈的爭論。1972年,慕尼黑(Munich,德國城市,巴伐利亞州首府)奧林匹克運動會發生了11個以色列運動員被殺的恐怖事件後,聯合國秘書長庫爾特·瓦爾德海姆(KurtWaldheim)提議,對於世界上到處發生的恐怖主義者的暴力行為,聯合國不能再當沉默的觀眾了,應當採取實際的步驟以防止更多的流血。這個提議引起了激烈的爭論,聯合國的多數西方國家成員支持秘書長,但卻遭到許多亞非拉國家代表的反對,他們說:「為了從外國壓迫和剝削下獲得自由而戰的人們,有權自己決定使用包括暴力在內的一切方法。」茅利塔尼亞大使指出,正因為所有解放運動被那些使他們淪為奴隸的人們稱為恐怖主義者,因此,聯合國通過譴責恐怖主義,就是批准強者有權支配弱者,批准已建立的實體有權支配未建立的挑戰者,因而事實上是現狀的維護者。茅利塔尼亞的代表說,恐怖主義一詞幾乎不能適用於那些反對外國佔領的國家的被剝奪了最基本的人權,尊嚴,自由和獨立的人們。
這場爭論延續到第二年,敘利亞代表堅持認為:國際社會負有法律的和道德的責任去促進為自由而斗爭,並反對把這場斗爭描寫為恐怖主義和非法暴力的同義詞的任何企圖。這場爭論的結果是聯合國為了促進反對恐怖主義的國際合作所作的努力由於未能取得一致意見而毫無實質性的進展。在這里,問題的關鍵是,反對民族壓迫和階級壓迫的革命斗爭是否有權採取一切暴力,包括恐怖主義的暴力。當時的第三世界國家的代表的回答是肯定的。不僅如此,他們還反對把這種恐怖主義的革命暴力稱為恐怖主義,反對把他們稱為恐怖主義者。布魯斯·霍夫曼教授指出,19世紀的無政府主義者,毫不掩飾地聲稱自己是恐怖主義分子,並且坦白地聲稱恐怖主義是他們的策略。但是,到了20世紀40年代以後,當恐怖主義成為一個貶義詞的時候,誰也不願意承認自己是恐怖主義分子,而說自己是自由戰士。這種趨勢更加明顯,恐怖主義組織幾乎毫無例外地竭盡全力否認自己是恐怖主義者而且否認自己與恐怖主義有任何聯系。恐怖主義分子堅持說,是社會、政府或者社會經濟制度及其法律才是真正的恐怖主義者。布賴恩·詹金斯(BrianJenkins)指出:「這樣一來,所謂恐怖主義,似乎取決於個人的觀點,使用這個術語意味著一種道德判斷;因而如果一方能夠成功地把恐怖主義的標簽貼在對方身上,那麼,就意味著間接地說服其他人採取他的道德觀點。」堅持這種立場和態度,當然不可能制定一個得到普遍承認的、統一的恐怖主義的定義。

熱點內容
收到假eth幣 發布:2025-10-20 08:58:16 瀏覽:973
暗黑破壞神2eth打孔 發布:2025-10-20 08:42:58 瀏覽:105
BTC和CBT是一樣的嗎 發布:2025-10-20 08:42:57 瀏覽:233
華碩trx40Pro供電 發布:2025-10-20 08:33:26 瀏覽:432
曬人民幣編號的朋友圈 發布:2025-10-20 08:25:32 瀏覽:687
doge格式 發布:2025-10-20 08:02:00 瀏覽:382
以太坊會爆發嗎 發布:2025-10-20 08:01:59 瀏覽:772
一台比特幣礦機的功率 發布:2025-10-20 07:39:24 瀏覽:925
trx輔助帶 發布:2025-10-20 07:35:29 瀏覽:48
比特幣哈希值有多少位 發布:2025-10-20 07:31:20 瀏覽: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