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雲算力
『壹』 大麥哲倫星雲的位置
大小麥雲都在南半天球距離南天極大約20°左右的地方。大麥雲位於劍魚座與山案座兩個星座的交界處,跨越了兩個星座,占據了8°×7°的天區,相當於 200多個滿月的視面積。小麥雲位於杜鵑座,占據了4°×2°的天區,相當於30個滿月的視面積。大麥雲和小麥雲之間相距大約20°。在南半球看大小麥雲,一年四季,它們都高高地懸掛在南天天頂附近,爭相輝映,從不會落到地平線以下。就像我們在北半球看北斗七星永遠不會落到地平線以下一樣。它們是南天的一對瑰寶。可惜的是在北半球大部分地區都看不見它們,在我國南沙群島一帶,也只能在非常接近南方地平線的地方尋找到它們。
『貳』 離地球最近的星系有多遠
離地球最近的星系是大、小麥哲倫星系(以前稱大、小麥哲倫星雲)。也稱大麥雲、小麥雲。
大小麥雲都在南半球天空,距離南天極大約20°左右的地方,在北半球大部分地區看不到。
大麥雲位於劍魚座與山案座兩個星座的交界處,跨越了兩個星座。小麥雲位於杜鵑座。大麥雲和小麥雲之間相距大約20°。
大小麥哲倫星系都比較小,都是不規則的矮星系,是我們的銀河系衛星系,也是屬於本星系群的伴星系。大麥雲距離我們16萬光年,小麥哲倫雲離我們19萬光年,是兩個距離地球最近的星系。
『叄』 麥哲倫星雲的觀測
大麥哲倫星雲離我們約180,000光年,小麥哲倫星雲離我們也有210,000光年,而左下方的明亮的星,是船底座α老人星,是銀河系的居民,離我們僅僅310光年。大小麥雲都在南半天球距離南天極大約20°左右的地方。大麥雲位於劍魚座與山案座兩個星座的交界處,跨越了兩個星座,占據了8°×7°的天區,相當於 200多個滿月的視面積。小麥雲位於杜鵑座,占據了4°×2°的天區,相當於30個滿月的視面積。大麥雲和小麥雲之間相距大約20°。在南半球看大小麥雲,一年四季,它們都高高地懸掛在南天天頂附近,爭相輝映,從不會落到地平線以下。就像我們在北半球看北斗七星永遠不會落到地平線以下一樣。它們是南天的一對瑰寶。可惜的是在北半球大部分地區都看不見它們,在中國南沙群島一帶,也只能在非常接近南方地平線的地方尋找到它們。
麥哲倫星雲屬於小且不規則星系,是銀河系的衛星星系,每15億年繞銀河系軌道轉一圈。正因它如此的沒有標准固定的形狀,麥哲倫星雲成了南半球爭議最多的天體,甚至是最能激發人們幻想的天體。有天文學家表示,麥哲倫星雲似乎會與宇宙中存在的暗物質相互作用,形成星系彎曲。
什麼是星系彎曲呢?我想這個就比較難解釋了,簡單點的說法是鄰近星雲的運行可能對我們生存的銀河系造成影響,就像地毯的另一頭鼓動,能造成類似波浪一樣的形狀扭曲,目前銀河系銀盤已經變成碗狀了。
南半球最著名的天體,除了艷麗如玫瑰的鑰匙孔星雲、閃耀的南十字星座外,就屬在在大、小麥哲倫星系。這兩個天體在中國大陸的緯度是看不見的,它們是」本銀河系」的衛星星系,和仙女座大星系(M31)旁邊的M32與NGC205一樣是大星系身旁的小星系。LMC距離地球16萬光年,SMC距離地球19萬光年。
德國業余天文同好來到澳洲觀星時,還曾經將LMC與SMC誤認為是天上的兩朵」雲」,怎麼風吹不走?一時傳為笑談。SMC旁的NGC104星是另一個觀賞的好目標,LMC旁的蜘蛛星雲更不容你錯過。
麥哲倫雲像我們的銀河一樣,也包括氣體和恆星。大麥雲屬矮棒旋星系或不規則星系,質量為銀河系的1/20。小麥雲屬不規則星系或不規則棒旋矮星系,質量只及銀河系的1/100。麥哲倫雲中的氣體含量豐富;中性氫質量分別占它們總質量的 9%和32%,都比銀河系的大得多。這表明它們的演化程度不如銀河系高。它們的星際塵埃含量比銀河系中的少,而年輕的星族Ⅰ的天體則很多,有大量的高光度 O-B型星;此外,還觀測到新星、超新星遺跡、X射線雙星等天體。如1987年2月23日發現大麥哲倫雲中一顆超新星 (SN 1987A),它的最大亮度是太陽的2.5億倍,被認為是383年來最亮的超新星。麥哲倫雲圍繞著銀河系的軌道每15億年轉一圈。每到離銀河較近時,它的恆星和氣體都會在銀河系引力作用下發生變化。小麥哲倫雲現在已被撕裂,它的恆星將成為銀河系的一部分。大麥哲倫雲最終也將是這種命運。
大麥哲倫和小麥哲倫星雲是距離銀河系最近的兩個鄰居。幾百年來,這兩個星雲一直被認為是銀河系的伴星系。但是哈佛的天體物理學家Gurtina Besla和他的同事的最新研究表明:麥哲倫星雲是最近才到來的,並且是第一個到銀河系的參觀者。
這兩個星雲從外觀上看不僅不規則,而且就像火山雲。其中大麥哲倫星雲距離地球160000光年,直徑大約為銀河系的1/20;小麥哲倫星雲距離地球200000光年,大小隻有銀河系的幾百分之一。
早在很多年以前,宇航員宣稱麥哲倫星雲穿過銀河系的三維速度場比以前大得多,對於這種現象,有兩種解釋:1)銀河系比以前穿過的要大得多2)麥哲倫星雲不受銀河系的重力場約束。可是Besla和他的同事做的進一步研究證實了第二種觀點,並且他們宣稱,麥哲倫星雲是第一次經過銀河系。
不過這樣的觀察結果仍然有著商酌。因為如果以銀河系為參照平面,其翹曲的縱深上下可達10000光年。但是這兩個星雲僅僅10或30億年以前才到過一次,所以它們的重力潮汐是不可能引起這樣的翹曲的。面對這樣的情況,Besla說:「我們仍有許多謎底還未解開,當一個答案出現的時候,也許將會產生更多的問題。」
『肆』 麥哲倫星雲的發現歷史
10世紀阿拉伯人和15世紀葡萄牙人遠航到赤道以南時,都曾注意到南天星空中這兩個雲霧狀天體,稱之為「好望角雲」。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於1521年環球航行時,首次對它們作了精確描述,後來就以他的姓氏命名。大雲叫大麥哲倫星雲,簡稱大麥雲(LMC);小雲叫小麥哲倫星雲,簡稱小麥雲(SMC);合稱麥哲倫雲。1912年,美國天文學家勒維特發現小麥雲的造父變星的周光關系,赫茨普龍和沙普利隨即測定了小麥雲的距離,成為最早確認的河外星系。大麥雲的距離是16萬光年,小麥雲是19萬光年,它們在空間上相距5萬光年。大小麥雲屬於最近的星系之列,這使我們能周密地分析它們的成員天體,因而它們是重要的天文觀測對象,也是星系天體物理資料的重要來源。
『伍』 小麥雲游戲
這款游戲已經停止了,你可以買其他款游戲。誒,這款游戲還是比較好玩的。
『陸』 為何「銀河系」與「銀河」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為何「銀河系」與「銀河」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你了解嗎?
從地球上看去,由於人類的肉眼分辨不出密集的恆星,因此就將它看做一條銀白色飄帶,這就是我們所說的銀河。銀河系也因此而得名。所以說,銀河系和銀河這兩個概念是不同的。
後來,天文學家沙普利先後觀測了約100個球狀星團。他的統計表明,人馬座以內的球狀星團占總星團的1/3,而以人馬座為中心的半個天球竟分布了90%以上
的球狀星團。這一結果引起了沙普利的猜想。假定在銀河系內,球狀星團與恆星一樣對稱分布,並且銀河系中心是太陽,那麼,地球上人們看到的天空上的球狀星團就應該是對稱分布的。可是,觀測結果與之矛盾。沙普利想到是否存在另一種可能,即太陽實際上處在遠離銀河系中心的地方。這樣,地球上人們看到的球狀星團才會呈現不對稱分布現象。
銀河系蝗蟲集群的真相銀河面貌何來?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這首名詩說明了身在其中的人難以總覽事物全貌的尷尬,真是真知灼見,太形象了!從古至今,人類都想知道天地什麼樣,但古人只能站在地球上觀察地球,那怎麼可能看出地球的真面貌呢?把圓地球看成是一片平地,於是古人認為「天圓地方」。
我們知道地球是球形的,因為跳出地球的衛星可以為我們拍到地球的照片。可是到現在,人類的探測器也才剛剛跨越太陽系邊緣,人類自己都不敢想何時才能跳出銀河系。那麼銀河系的面容圖到底是怎麼來的呢?
這些疑問確實點到了實處。有關銀河系的全貌圖不是望遠鏡看到、拍到的,而是科學家畫出來的,也就是說,銀河系的樣子是科學家推測出來的。
那麼,科學家的推測有沒有道理呢?其實在我們還沒有跳出地球的時候,人類就已經通過測量數據和航海經驗,推測出地球應該是球形的。待人類造的衛星跳出地球大氣層之後,拍攝到的地球真面容確實是球形的,證明了之前的推測。由此可見,雖然我們現在無法跳出銀河系來看銀河系的全貌,但根據已掌握的資料,也可以對銀河系的樣子作一些推測。
現在,就讓我們跟著科學家的思路,來推測銀河系的面容吧
銀河系側面像個凸透鏡
如果說起最近的河外星系可能很多朋友首先會想到仙女座星系,但其實仙女座並不是距離我們最近的星系,它距離銀河240萬光年,而銀河系真正的小夥伴是我們今天要聊的:麥哲倫星雲。
1912年,美國天文學家勒維特發現小麥雲的造父變星的周光關系,赫茨普龍和沙普利隨即測定了小麥雲的距離,成為最早確認的河外星系。大麥雲的距離是16萬光年,小麥雲是19萬光年,它們在空間上相距5萬光年。麥哲倫星雲屬於小且不規則星系,是銀河系的衛星星系,每15億年繞銀河系軌道轉一圈。正因它如此的沒有標准固定的形狀,麥哲倫星雲成了南半球爭議最多的天體,甚至是最能激發人們幻想的天體。有天文學家表示,麥哲倫星雲似乎會與宇宙中存在的暗物質相互作用,形成星系彎曲。
什麼是星系彎曲呢?我想這個就比較難解釋了,簡單點的說法是鄰近星雲的運行可能對我們生存的銀河系造成影響,就像地毯的另一頭鼓動,能造成類似波浪一樣的形狀扭曲,目前銀河系銀盤已經變成碗狀了。麥哲倫星雲與銀河系相似,其中也包含了許多氣體和恆星,大麥雲屬矮棒旋星系或不規則星系,質量為銀河系的1/20。小麥雲屬不規則星系或不規則棒旋矮星系,質量只及銀河系的1/100,小麥哲倫雲現在已被撕裂,它的恆星將成為銀河系的一部分。
直到近代,一些科學家提出質疑:銀河系實在是太大了,光從太陽系的一邊走向另一邊,僅需不到1年,但在銀河系,至少要10萬年!在廣袤的宇宙中,就算是很多恆星緊緊靠在一起,也不至於達到這樣的亮度。
那麼,銀河系究竟有什麼力量能夠吸引著如此超大空間、所有的天體都圍繞著它旋轉的呢?我們知道,太陽之所以能夠吸引8大行星圍繞它旋轉,就是因為質量極大;因此,在銀河系的中央,必然也存在一個極大質量的星體,吸引著數億萬億計的星球環繞運行。
事實上,這個質量極大的物體就是黑洞,它身居銀河系的最中央,所有銀河系內的天體都在永無休止地環繞運行。但我們一定有個疑惑:黑洞是不能發光的,那為什麼銀河系的核心那麼明亮?
相比我們一定看過很多的銀河系的圖片,其實所謂銀河就像是一片雲彩,一團氤氳,並不是我們生活中的河的樣子,那麼我們就不經疑問為什麼銀河是扁的呢?這個問題想要解釋其實是很復雜的,牽扯了許許多多的理論和數據。簡單的來說,在最原始的時候,銀河系有好多好多的星系,其實是沒有規律的,每一個星系是一團塵埃,沒有形狀混混沌沌的,但是因為有引力,就像是我們熟悉的太陽系一樣,在這個引力的作用下才會形成一個有規律的一個結構,我們可以認為他就是銀河系的開始。因為這個系統是有一個力量,叫做角動量,在沒有外界干擾的情況之下這個力量是守恆的,這樣形成的一個最基本的現象就是公轉。銀河系內幾乎所有物質的轉動方向都是一致的。我們從生活中的漩渦等類似的旋轉來聯想,就可以知道在這個中心力的作用之下形成了一個盤面的運動,這樣也確保了這個盤面的物質不會在運動的過程中混亂的相撞。
銀河系為什麼是扁的,幫助我們解決這個問題的基礎就是星雲假說。在引力的作用之下,我們所在的星雲的質密物會越來越大,一定的程度之後大團粒子在角動量的作用下就會圍繞著質心運動,於是就出現了一個平面,整團氣雲旋轉的平面。盡管是在一個平面上面,但是粒子是可以在這個平面的上下運動的。所以銀河系就形成了我們所看到那個樣子扁扁的,周圍還有一圈氤氳,就是這些跳動的粒子。
然後我們就可以非常簡單的想像到這樣就會有所混亂,長時間之後這樣的非彈性碰撞的後果就是消弱垂直的力量,因此就形成了一個扁扁的平面。同時整團物質還在做著自傳運動,於是就有一個不斷地平行結構的形成,也就逐漸形成了我們今天所看到的這個情況,大多數的星系都在同一個平面上面運動。其實這也是太陽系之所以是扁的原因,畢竟在宇宙之中這些物理知識都是相同,這些星體的結構也是有規律的。
『柒』 小麥雲課堂好用嗎有人用過嗎
我覺得還是非常好用的,那麼相對來說在這個學習軟體上你可以學到很多的東西,老師也比較有經驗,所以比不過他。
『捌』 大麥哲倫星雲離地球多遠
大麥哲倫星雲離我們約180,000光年,小麥哲倫星雲離我們也有210,000光年,而左下方的明亮的星,是船底座α老人星,是銀河系的居民,離我們僅僅310光年。大小麥雲都在南半天球距離南天極大約20°左右的地方。大麥雲位於劍魚座與山案座兩個星座的交界處,跨越了兩個星座,占據了8°×7°的天區,相當於 200多個滿月的視面積。小麥雲位於杜鵑座,占據了4°×2°的天區,相當於30個滿月的視面積。大麥雲和小麥雲之間相距大約20°。在南半球看大小麥雲,一年四季,它們都高高地懸掛在南天天頂附近,爭相輝映,從不會落到地平線以下。就像我們在北半球看北斗七星永遠不會落到地平線以下一樣。它們是南天的一對瑰寶。可惜的是在北半球大部分地區都看不見它們,在中國南沙群島一帶,也只能在非常接近南方地平線的地方尋找到它們
『玖』 什麼是大、小麥哲倫雲
大、小麥哲倫雲是最早被確認為是在我們銀河系之外的星系中的兩個。大麥哲倫雲位於南天的劍魚和山案兩星座的交界處,簡稱大麥雲,習慣上用LMC來表示。它的最大長度約6°,相當於12個滿月並列在一起那樣大小,距離我們為16萬光年,是離得最近的星系之一。
小麥哲倫雲是最早被確認為是河外星系的近鄰星系,1912年,天文學家利用其中的造父變星作為「量天尺」,測定它的距離為19萬光年。它位於南天的杜鵑座,簡稱小麥雲,習慣上用SMC來表示。看起來它長約4°,相當於8個滿月的視直徑。大、小麥哲倫雲在空間相距約54000光年。
大、小麥哲倫雲是已知星系中離我們最近的兩個,可以說就在我們銀河系的「家」門口。不僅如此,它們還與銀河系有著物理上的聯系,一起組成一個三重星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