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經濟下的貨幣政策工具
Ⅰ 中國貨幣政策工具有效性的分析
我國是處於體制轉型期的發展中國家"但是,在開放條件下貨幣政策框架的選擇問題上,我們還是可以借鑒三國的經驗,得出一些有益的啟示:在貨幣政策最終目標方面,1995年頒布的5中國人民銀行法6規定我國貨幣政策目標是:保持貨幣幣值的穩定,並以此促進經濟增長"而實質上,我國貨幣政策面臨著來自中央政府的多目標約束:物價穩定!促進就業!確保經濟增長!支持國企改革!配合積極財政政策擴大內需!確保外匯儲備不減少!保持人民幣匯率穩定(龔方樂!應宜遜,2000;謝平,2000)"因此,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國貨幣政策應該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堅持穩定物價的單一目標,逐步弱化直至消除多目標約束"貨幣政策最終目標確定後,貨幣政策框架的選擇實際上歸結為貨幣政策中介目標的選擇"我國從1996年開始將貨幣供應量作為貨幣政策中介目標"近年來,一些學者認為,M1和M2的增長率較大幅度地偏離預定的調控目標,貨幣供應量目標不再有效,應該放棄貨幣供應量目標,建立一個以通貨膨脹率為調控目標的貨幣政策框架"筆者認為,從美英德三國的實踐看來,貨幣政策框架的選擇並非是一成不變的,而是應當根據本國當前的實際經濟金融條件進行調整"根據我國當前的經濟金融實際情況,目前實行通脹目標法存在以下一些困難:(1)我國目前實行的是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而通脹目標法要求匯率完全自由浮動,因為匯率目標與通脹目標有時會發生矛盾"要實現人民幣完全自由兌換尚需時日"(2)採用通脹目標法的前提之一是中央銀行對通脹目標有較強的控制能力,能夠綜合觀察多種指標,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充分了解貨幣政策傳導渠道,具有預測通貨膨脹的技術和能力"而目前我國的中央銀行對通貨膨脹尚缺乏有效的控制手段"(3)在中央銀行獨立性方面,根據5中國人民銀行法6的有關規定和從當前經濟金融體制改革的實際進程來看,要實現通脹目標法所要求的中央銀行獨立性仍很難"(4)在貨幣政策透明度和中央銀行可信度方面,與實行通脹目標法的國家相比,我們有待進一步提高"可見,我國目前過渡到通脹目標法的條件還不具備"我們當前的任務是借鑒西方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進一步完善以貨幣供應量為中介目標的貨幣政策框架,主要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1.由於我國金融創新的速度加快,貨幣供應量作為貨幣政策中介目標確實面臨著部分學者所指出的一些問題,如可測性問題!與最終目標的相關性問題等"我們應該不斷修正這一指標,合理界定貨幣供應量的層次和統計范圍,以確保其可測性,增強其與最終目標的相關性"同時,我們應該借鑒美英德三國的做法,監測更多的信息變數,建立相應的經濟模型,提高數據分析和處理能力,最終形成一套包括貨幣供應量!利率!匯率!預期通脹率等指標在內的貨幣政策監控指標體系"
2.加快利率市場化的步伐"我國仍然是一個以管制利率為主的國家,包括存貸款利率在內的
絕大多數利率由中央銀行決定,利率市場化程度不高"而在美英德等國利率則是一種重要的貨幣政策工具"因此,我國目前應該積極推行利率管理體制改革,加快利率市場化的步伐,提高央行的間接調控能力"
3.美英德三國對貨幣政策透明度和中央銀行信譽問題的重視程度也值得借鑒"近年來,我國
中央銀行在增加貨幣政策透明度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如定期公布貨幣供應量目標,編寫5貨幣政策報告6,闡明貨幣政策執行情況,以月報!季報!年報的形式公布金融數據等"但是我們仍應借鑒這些國家的經驗,進一步提高貨幣政策透明度,如增加貨幣政策決策過程的透明度,增強中央銀行引導公眾和市場的權威性,培育理性的市場預期,提升中央銀行信譽"當然,從長遠來看,我國已經加入WTO,在經濟!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國的貨幣政策將面臨金融深化和金融創新的發展!國際資本流動特別是短期資本流動的加強!利率和匯率的套利投機等等問題,這些變化在歷史上(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對西方發達國家的貨幣政策造成了較強的沖擊,並迫使大部分國家放棄了貨幣目標法"屆時,我國貨幣政策框架如何選擇,是借鑒美國的做法,不明確公布名義目標以進行有益的探索,還是借鑒英國的做法,直接採用通脹目標法,則需要進一步研究"
Ⅱ 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工具,如何用AD AS曲線表示
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工資如何用ad和as取現的數字化加多種需求。
Ⅲ 2020人民銀行金融類工作內容是什麼
人行經濟金融類工作內容如下:
主要進行經濟金融相關研究工作。具體包括:①貨幣政策的制定(主要是直屬單位崗位負責);②貨幣政策執行(直屬單位與各分支機構共同負責);③貨幣政策工具(一般性貨幣政策工具、選擇性貨幣政策工具、補充性貨幣政策工具等)的研究與選擇(直屬單位主導,各分支機構配合);④黃金儲備、外匯儲備的研究與管理;⑤負責法定數字貨幣的經濟機理分析、機制設計、風險管理、政策研究等工作;⑥金融業務認證、金融研究分析、需求分析等相關工作;⑦銀行業務的監管工作;⑧貨幣的發行與貨幣供應量研究。
Ⅳ 數字經濟的通俗解釋
數字經濟與你的生活息息相關
除了促進實體經濟轉型升級,數字經濟的發展還對改善民生、增進社會福祉的作用巨大。世界經濟論壇對34個經合組織成員國的調查顯示,數字化程度每提高10個點,能夠促使經合組織幸福指數上升約1.3點。例如,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務方面通過一系列創新,能為民眾提供一體化、整合性的大量創新服務。
以政務微信為例,目前基本形成了部委政府、地方各級部門所組成的微信公眾號應用體系,實現了公安、旅遊、食葯監、黨政、交通、教育、醫療、人保、司法、外貿等政府職能全覆蓋。在很多政務民生領域,通過微信送達民生服務成為常態。
數字經濟還積極拓展生活領域,形成便民服務新業態。水電氣繳費讓用戶足不出戶享受指尖生活繳費;餐飲、家政、物流、教育、醫療、旅遊、酒店、停車、社區等多領域合作形成智慧解決方案,發展O2O服務新模式。
不懂數字經濟?你將成為新時代的「新文盲」
勞動者們在享受數字經濟的利好的同時,也在遭受它所帶來的雙重技能挑戰——數字技能和專業技能。但是,各國普遍存在數字技術人才不足的現象,40%的公司表示難以找到他們需要的數據分析人才。所以,具有較高的數字素養成為勞動者在就業市場勝出的重要因素。
對消費者而言,若不具備基本的數字素養,將無法正確地運用信息和數字化產品、服務,最終成為數字時代的「文盲」。所以數字素養被聯合國認為是數字時代的基本人權,是與聽、說、讀、寫同等重要的基本能力。提高數字素養既有利於數字消費,也有利於數字生產,是數字經濟發展的關鍵要素和重要基礎之一。
數字經濟的四個難題
盡管數字經濟已是大勢所趨,但是它在發展過程中也面臨一些有待克服的障礙。
1. 數字鴻溝問題依然嚴重
目前,全球仍有40億人不能上網,各國都普遍存在數字技能不足的情況。歐盟2014年的統計表明,高達47%的歐盟人口缺乏足夠的「數字能力」,而發展中國家此類問題更加嚴重。
2.數字安全面臨嚴峻挑戰
據互聯網監控公司Arbor Networks的數據,2011年至2014年短短三年內,全球DDoS攻擊量增加了30倍以上。一項研究估計,每年各種網路犯罪、攻擊對全球經濟造成的損失高達 4000億美元。金融領域、能源行業成為重災區。
其中,物聯網將軟體和硬體融合為一體,無法通過簡單的升級、修改、置換等方式應對風險挑戰。許多智能設備的開發商都是小型創業公司,沒有提供復雜安全功能的資源或經驗,有可能隨時遭遇滅頂之災。
Ⅳ 針對當前的通貨膨脹壓力,論述國家可以採取哪些貨幣政策工具
貨幣政策具有三大政策工具,主要包括了存款准備金制度、再貼現政策和公開市場業務等。它們各都各有特色,各有利弊,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存款准備金制度的優點有:A、作用速度快而有力。B、呈中性。C、特定條件下可以起到其他貨幣政策工具無法替代的作用。D、強化了央行的資金實力和金融機構的能力。存款准備金制度的缺點有:A、作用過於猛烈。B、易受金融機構的反對。C、受到央行維持銀行體系目的的制約。
二、再貼現政策的優點在於:A、有利於央行發揮最後貸款人作用。B、對貼現對象的選擇和票據的規定可以起到一定的結構調整作用。C、可以配合其他貨幣政策工具。再貼現政策的缺點有:A、具有順周期特徵。B、再貼現政策的主權在商業銀行,而不在中央銀行。C、宣示作用模糊。
三、公開市場業務的主要優點在於:A、利用公開市場業務可以進行貨幣政策的微調。B、具有靈活性。C、利用公開市場業務,中央銀行具有主動性,可以根據不同的經濟形勢,採取相應的對策。
缺點主要有:A、公開市場業務的開展需要有一個發達的金融市場,特別是發達的國債市場。B、公開市場業務需要通過政府債券、市場的作用,將政策效力傳遞到全國的商業銀行。如果沒有形成一個同政府債券市場相連的,全國統一的同業拆借市場,公開市場業務的政策效力就會受到音響。
Ⅵ 關於數字貨幣政策,央行行長易綱傳遞出怎樣的信號
無論從個人角度出發,還是就易綱而言,對於數字貨幣政策,站在央行的立場上,其已透露出:
第一,保持貨幣政策連續性,不大放水,也不猛然收縮。
第二,不會改變比特幣得不到合法承認這一點;
第三,強監管,抓安全,保持穩健中性發展;
第四,為實體經濟發展服務。
考慮到中國政府對數字貨幣的一貫政策,保持穩定和連續,應該是當前的導向和趨勢。
另外,雖然易綱在博鰲亞洲論壇時指出,將對數字貨幣的採取嚴厲態度,但並不表示將停止對數字貨幣研究的腳步,目前,央行在研究數字貨幣怎樣能夠以更好的形式服務實體經濟,以最好的形式安全地發展,規避可能的負面影響,讓數字貨幣更好地為經濟服務。
盡管監管趨嚴,但依然相信未來央行對數字貨幣的發展將會採取疏堵結合的做法。
Ⅶ 人民銀行計算機類主要的工作內容是什麼
主要進行經濟金融相關研究工作。具體包括:①貨幣政策的制定(主要是直屬單位崗位負責);②貨幣政策執行(直屬單位與各分支機構共同負責);③貨幣政策工具(一般性貨幣政策工具、選擇性貨幣政策工具、補充性貨幣政策工具等)的研究與選擇(直屬單位主導,各分支機構配合);④黃金儲備、外匯儲備的研究與管理;⑤負責法定數字貨幣的經濟機理分析、機制設計、風險管理、政策研究等工作;⑥金融業務認證、金融研究分析、需求分析等相關工作;⑦銀行業務的監管工作;⑧貨幣的發行與貨幣供應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