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數字幣問答 » 數字貨幣推廣方案指導思想

數字貨幣推廣方案指導思想

發布時間: 2025-05-12 11:56:52

數字貨幣「不計息」 對央行貨幣政策是否有所沖擊

【導讀】在疫情發展之後,央行數字貨幣試用腳步明顯加快,日益受到各界關注。近日,在2020中國-阿聯酋創新投資大會上,各界分別對數字貨幣發展前瞻與挑戰發表了各自的觀點,那麼數字貨幣「不計息」,對央行貨幣政策是否有所沖擊呢?

是否會沖擊第三方支付?

今年以來,人民銀行相繼與多家互聯網機構達成戰略合作協議,共同研究探索數字人民幣創新應用合作。數字貨幣與第三方支付是否存在競爭關系?是否會對微信、支付寶等第三方支付方式產生沖擊,引發市場廣泛探討。

數字貨幣的確會對第三方支付產生一定影響。在零售支付場景下,數字人民幣和第三方支付之間會有某種相互替代關系。

可以設想一個激勵相容設計,支付寶、微信支付如果幫助推廣了數字人民幣應用,它們存管在央行的支付備付金就可以獲得更多利息收入。

關於數字貨幣和支付寶等支付工具的關系,數字貨幣和支付寶等支付工具,並非處於同一維度。微信和支付寶是金融基礎設施,是錢包,而數字人民幣是支付工具,是錢包的內容。

在電子支付場景下,微信和支付寶這個錢包里裝的是商業銀行存款貨幣,數字人民幣發行後,大家仍然可以用微信支付寶進行支付,只不過錢包里裝的內容增加了央行貨幣。同時,騰訊、螞蟻各自的商業銀行也屬於運營機構,所以和數字人民幣並不存在競爭關系。

零售型數字貨幣除了作為傳統的支付工具外,還可承擔一些其他功能。例如,可根據不同使用主體設置不同份額、不同的使用期限,從而更好地實現相關政策意圖。這是數字貨幣相對傳統現金的亮點,但相對於現有的銀行支付系統與第三方支付而言,優勢並不大,因為後者實現這些功能也不存在技術上的本質困難。

對貨幣政策有何影響?

數字人民幣研發已悄然提速,它對貨幣政策、金融監管會帶來哪些影響?

數字人民幣主要定位於M0,是法定貨幣的數字化形態數字人民幣不計付利息,具有非盈利性,追求的是社會效益和社會福利最大化。因此,人民銀行對數字人民幣執行與現金一致的免費策略。

數字人民幣意圖取代的現金通常不被認為是貨幣政策操作的工具,因此它的數字化對貨幣政策影響不會很大,除非數字人民幣的推出導致了比較大的金融結構變化。

在此前在深圳實施數字人民幣紅包試點過程中,採取了限制額度的形式:面向在深個人發放1000萬元「禮享羅湖數字人民幣紅包」,總計5萬個名額,每個紅包金額為200元。但此次試點只利用了一個非常簡單的智能合約,數字人民幣的雙離線支付的「碰一碰」功能,暫未投入使用。據悉,在「雙離線支付」模式下,交易雙方可在無網路或地鐵、飛機、偏遠地區等信號不佳的情況下,通過兩部手機「碰一碰」直接完成線下離線交易。

任何國家推出央行數字貨幣,都不會把現金完全廢除掉,現金仍將流通。央行數字貨幣至少需要智能手機等門檻,現金更接近零門檻。但由於現金依然存在,通過央行數字貨幣實行負利率的必要性並不大。從目前央行數字貨幣的設計方案看,不付息是主流。

跨境支付標准如何定?

目前,數字人民幣主要聚焦國內應用,但不少觀點認為,包括數字人民幣在內的CBDC跨境優勢明顯,可以降低跨境支付成本。

央行數字貨幣有零售型和批發型,在跨境支付環節,兩條路都是行得通的,但以哪種模式為主,目前沒有定論。數字人民幣跨境使用,在理論上完全成立。

據悉,目前新加坡金管局和加拿大銀行、香港金管局和泰國金管局、日本央行和歐洲央行都用批發型數字貨幣進行了測試。目的是改進目前的實時全額結算系統,並縮短代理行鏈條。

如果兩個貨幣之間跨境同步交收,涉及到區塊鏈跨鏈操作。比如,數字化港幣和數字化泰銖不在同一個區塊鏈系統中,進行交互時存在跨鏈問題。但目前跨鏈技術不是很完善,還面臨技術上瓶頸。

此外,未來在跨境支付打通過程中,各國央行應如何協作也涉及標准制定的問題。

國際清算銀行和金融穩定理事會等都在牽頭做各種研究,將來會涉及多個層次的標准:一是技術標准,比如是否採用分布式賬本,以及安全性、隱私保護、監管合規等方面要求;二是經濟設計方面,比如央行數字貨幣採取批發型還是零售型,是否付息,與現有金融賬戶和電子支付體系之間的銜接,以及如何支持跨境同步交收等。

數字人民幣將來在實施中可能仍需額度限制,以防止數字現金的兌換隨著利率波動而大幅變化,否則不僅會導致金融風險,而且對商業銀行來說也會造成很大打擊,包括迫使銀行持有更多流動性,甚至有可能導致商業銀行不得不進行高風險投資以緩解資金成本上升所導致的盈利壓力。

Ⅱ 一文看懂央行數字貨幣,它將如何改變未來生活

數字貨幣與電子支付


1/6、DCEP的未來世界


未來的某一天,你在一家奢侈品商店買包包,付款時,原本滿臉堆笑的營業員忽然用鄙視的眼光看著你:「對不起,這些錢你不能用,它附加了慈善捐款的簽名,只能用於慈善物資的購買。」

你大驚失色:「WTF,錢上還有名字?」

營業員冷冷地說:「當然,這個時代的錢都是有名字的,你是穿越來的嗎?」

話音未落,耳邊已經傳過來了警車聲……

以上是我設想的央行正在推出的DCEP(央行數字貨幣)的一個未來使用場景。目前數字人民幣試點已基本完成頂層設計、標准制定、功能研發、聯調測試等工作,正在進行內部封閉試點測試。

如果測試進展順利,且如果國內國際形勢需求,我們將在一兩年內使用DECP進行日常消費。

那麼DCEP跟我們現在用的現金,以及跟支付寶、微信支付有什麼不同?跟比特幣、臉書正在推的Libra又有什麼不同?未來它將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哪些完全不同的體驗呢?


2/6、數字貨幣與M0、M1、M2


想要知道DCEP央行數字貨幣與在線支付的區別,我們首先要弄清楚三種不同定義的貨幣——M0、M1和M2的區別。


M0是指流通中的現金,包括各種紙幣、硬幣——所以你通過支付寶和微信支付的錢不屬於M0。

再看M1,又被稱為狹義貨幣,它的范圍包括全部M0和單位活期存款。特別注意的是,你銀行卡里的錢是個人活期存款,所以網銀支付的錢也不算M1。

最後是M2,又稱為廣義貨幣,它的范圍包括M1和居民儲蓄存款、單位定期存款和其他存款。

為什麼要搞出三個M這么麻煩?

現代貨幣是以國家信用為基礎發行,發行數量不受黃金儲備的限制,很容易超發,國家要時時掌握 社會 中的流通貨幣數量,但貨幣往往以不同的形式存在,支付能力並不相同,經濟意義也不同,所以還要分類統計。

把一個國比喻成一個家,評估家庭財務狀況,M0就是手上立刻就能用的錢,M1代表需要通過銀行渠道支付的錢,M2代表屬於你但要拿出來變成M0或M1才能用的錢。

你的財富狀況取決於M2,但你的支付能力跟M1有關,但如果忽然生了急病,只有M0才有用。

同理,統計一個國家的貨幣, M0水平越高,越說明大家手裡的現金多,生活越安全;M1水平越高,代表居民目前的購買力越強;M2水平越高,代表整個 社會 未來一段時間的需求越高,通脹壓力也越大

但隨著移動支付被廣泛接受,這個統計口徑越來越不準了。

比如說,為什麼以前把個人活期存款算M2,而單位活期存款算M1呢?因為過去我們的習慣是把錢從銀行或ATM中取出來才能消費,而單位的活期存款一張支票就轉出去了,前者的流動性明顯弱於後者,

但在銀行卡普及後,個人活期存款不需要取錢也能支付了,理論上說,個人活期存款也應該算M1;等到移動支付出來後,我們身上幾乎沒有現金了,支付寶、微信支付上的相當一部分錢,事實上已經成了M0。

所以現在的貨幣政策,基本上以M2為主。

但支付寶、微信支付畢竟不是法幣,只是存款。我國數字支付的發達程度雖然遙遙領先於其他國家,但它們都只是基於M1或M2的支付,而非貨幣。

而比特幣、設想中的Libra都是真正的M0數字貨幣,這些超越國界的可能被廣泛接受的數字貨幣,都會影響一國的實際流通貨幣量,所以,我們早晚需要真正屬於M0的數字貨幣。

理解了這一點,就可以說一說DCEP與實物貨幣,與在線支付,與比特幣和Libra等非主權貨幣的區別了。


3/6、DCEP與實物貨幣的區別


電子貨幣雖然是現金的電子化,但這個形態的改變,帶來了金融功能的改變,比如負利率。

實物現金時代,如果存款是負利率,你要向銀行付「存款利息」,那肯定是持有現金,所以貨幣政策理論上最低就是零利率。

但到了數字貨幣時代,負利率不光是針對存款,還能通過數字錢包對數字貨幣收取一定費用,這就是真正意義上的負利率,你就算持有現金也沒用,唯一的辦法就是趕快把錢花掉或投資

此外,實物貨幣時代,貨幣的發行成本隨著發行量上升而上升, 但數字貨幣建立在提前搭建的技術架構之上,不佔用存儲空間,無實物轉移,邊際成本幾乎為零,發行一個億和一千億成本幾乎相同,導致貨幣政策的實施效率大大增加。

最重要的是,紙幣的使用是完全匿名,且交易不可回溯,所以黑 社會 都是用現金交易; 而DCEP 的本質是加密的字元串,其中攜帶了持有者的個人身份認證信息,理論上任何一份DCEP 從創設到回籠所經歷的每個節點都會被完整記錄, 這個至關重要的特徵,我們後面還要再重點分析。

當然,DCEP和實物貨幣都是M0,沒有本質的區別,但它與網銀支付、第三方支付的區別就非常明顯了。


4/6、DCEP與電子支付的區別


支付寶的「余額」里的錢是M1,相當於支付寶存在銀行里的存款;而支付寶中的「快捷支付」跟網銀支付一樣,用的是你的銀行卡里的錢,屬於M2。

你用支付寶的「余額」買了一個2塊錢的包子,相當於支付寶內部把2塊錢轉到包子鋪老闆的支付寶里,如果是「快捷支付」或網銀支付,那就是銀行把你卡里的2塊錢轉到了支付寶的存款賬戶上。

而DCEP屬於M0,是現金的電子化形式。

未來,你用手機錢包里的DECP買了2塊錢包子,相當於你付了2元的硬幣(只是電子化了),包子鋪老闆得到了2元的DCEP,跟你們的支付寶余額或銀行卡余額沒有任何關系(假定你沒有用電子錢包)。


對於消費者而言,用DCEP的過程表面上還是跟電子支付一樣,但實際區別還是很大的。

首先,電子支付轉移的是賬戶上的數字,需要對賬戶進行中心化實時記賬,所以一定要聯網; DCEP 是「電子形態」的現金,與賬戶無關,理論是完全可以做到不聯網,只需要兩個手機之間「點對點」互聯就行了。 當然,具體怎麼用,目前還不知道。


其次,電子支付事實上會涉及到銀行賬戶,交易不但實名,而且能觸及到信息的層面是比較低的,一個銀行職員也能看到; DCEP 不需要銀行賬戶,連手機號都可以隱匿,因此它是有限匿名 ——之所以叫「有限匿名」,因為發行的央行還是可以查到的。


最後, DCEP 和網銀、第三方支付存在一定程度的合作關系。

DCEP仍然是通過商業銀行發行,由商業銀行以相應的存款准備金向央行發起請求,生成和接收DECP;再由私人部門將手中持有的現金或銀行存款轉換為 DCEP 後,數字貨幣正式進入流通領域,變成M0。

DCEP 是法定貨幣,一旦國家宣布全面使用 DCEP ,任何單位和個人都不得拒收;所以網銀、第三方支付唯一的選擇是如何為之服務。

DCEP是貨幣,沒有利息,大量持有等於坐等貶值,其數字特徵又另其方便存取,大部分人只是將其當成「零花錢」,所以未來的網銀和第三方支付更有可能以「電子錢包」的形式為DECP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務。

而央行不預設技術路線,鼓勵機構創新,也是有意借第三方支付推廣DECP。

知道了DCEP與在線支付的非競爭關系,那麼它與比特幣和Libra等非主權貨幣又是什麼關系呢?


5/6、DCEP與比特幣和Libra的區別


首先看一看DCEP與比特幣的區別:

前面說了,DCEP 和紙幣一樣是主權貨幣,其發行和流通都以國家信用為背書,與人民紙幣 1:1 等值交換 。而比特幣與傳統貨幣最本質的區別在於,它沒有發行者,依據特定演算法產生,完全靠區塊鏈技術和加密方法提供流通、記錄和安全性。

所以比特幣是一種「去中心化」的貨幣,總量有限,不存在通脹的壓力,而且完全匿名,無國界,自由跨境流通。

DCEP不依賴區塊鏈,最多可以利用區塊鏈的一些技術,用於數字貨幣錢包地址的管理、交易信息的監管,做到交易可追溯。

再看DCEP與Libra的區別

Facebook設計牽頭發行的數字貨幣Libra,從最近的一份白皮書來看,已經回歸中心化的貨幣,不同的是它對應的是美元、歐元、日元、英鎊和新加坡元等一籃子貨幣,因而在國際貿易支付清算中優勢更為明顯。


雖然Libra是私人性質的,不是主權貨幣,沒有國家信用支持,但Facebook全球擁有23億月活用戶,它擁有穩定且多樣化的支付流通場景和廣泛的、跨國界的用戶基礎,如果被廣泛使用,會對本地的法幣產生替代效應。

中國政府在金融方面的創新一貫謹慎,但在數字化貨幣上,卻走在各國之前,正是因為比特幣和Libra的挑戰,它們可能繞過貨幣監管,影響央行貨幣政策、外匯政策的實施效果。


DECP是未來貨幣主權的一部分,這是它目前最大的意義。但是,很多東西被設計出來後,其發展就脫離了初衷,DCEP對未來的最大影響可能並不是其貨幣的一面。


6/6、DCEP與計劃經濟


從目前透露的技術細節看,DCEP的發行、流通過程涉及「三個中心」:

認證中心:央行對DCEPP機構及用戶身份信息進行集中管理;

登記中心:記錄DCEP及對應用戶身份,記錄流水;

大數據分析中心:反洗錢、支付行為、監管調控指標分析等。

開頭提到的那一幕場景,其構想來源於 DCEP 的有限匿名和交易可追溯的特徵,這本是數字貨幣的一個附加屬性,但如果未來被廣泛接受,這個特徵很可能改變整個人類 社會 的形態。

舉個例子,上半年,為了對沖疫情對中小企業的影響,國家加大了對中小企業的低息信貸投放力度,雖然中央強調不要大水漫灌,要定向滴灌。

但是,錢上並沒有寫名字,實際結果是,一方面,最終還是大企業拿到的錢多,很多不缺錢的企業又回到銀行進行無風險套利;另一方面,一些企業拿到錢後,並沒有投入到生產中,而是進入股市和樓市,導致樓市成交火爆。

這種情況在 DCEP 時代就可以通過技術手段解決,每一筆數字貨幣,本質上是一個智能合約,可以附加一些交易條款,使之具有特定用途。

從目前已披露的方案看,DCEP 具備投融資功能,可以內嵌智能合約,在融資過程中只要滿足一定條件即可實現資金的支付,替代了銀行支付結算的功能。打個比方,銀行向房地產開發商發放開發貸款時,可內嵌智能合約,貸款根據開發進度實現自動打賬。

極端情況下,我們未來的錢,都含有一些禁止的用途。

現代 社會 每一次經濟活動,都對應著貨幣的流動,現代經濟本質就是貨幣,如果一筆錢的流動都能被限制、監控和追溯全部交易記錄,那計劃經濟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

過去,計劃經濟最大的障礙就是宏觀指令與微觀經濟活動的脫離,類似我們前面說的金融政策導向中小企業與實際資金流向大企業和資本市場的矛盾,而DCEP包括了全部交易數據、附加智能合約,再加上大數據分析,使計劃指令的精確度大大提升。

當然, 附加合約的貨幣也有自相矛盾之處,貨幣的本質是由國家信用擔保的央行負債,具有無限法償性,而附加的條件越多,價值越低,甚至退化為有價票證,失去競爭力。

只不過,對於一個大政府而言,計劃經濟具有先天的誘惑力。

如果這一切成真,數字貨幣會給人類 社會 帶來什麼呢?是一切井井有條, 社會 充滿秩序,效率大大提升?還是每一個人的經濟活動都被事先計劃好了,時時處於監控狀態?


熱點內容
比特幣場外交易被騙怎麼辦 發布:2025-05-12 17:27:53 瀏覽:151
不賣礦機賣什麼 發布:2025-05-12 15:40:56 瀏覽:848
eth在哪個交易所要合法 發布:2025-05-12 15:05:10 瀏覽:901
元宇宙涉及電子行業 發布:2025-05-12 15:01:29 瀏覽:798
元宇宙可行嗎 發布:2025-05-12 14:49:17 瀏覽:505
區塊鏈運動app 發布:2025-05-12 14:28:28 瀏覽:81
實名認證不屬於去中心化嗎 發布:2025-05-12 14:00:46 瀏覽:79
區塊鏈APP查詢 發布:2025-05-12 13:34:49 瀏覽:922
達沃斯論壇里2019陽光區塊鏈 發布:2025-05-12 13:34:49 瀏覽:593
比特幣現金會歸零嗎 發布:2025-05-12 13:25:05 瀏覽: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