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題數字貨幣良幣
『壹』 經濟學上有哪些著名的觀點 劣幣驅逐良幣
劣幣驅逐良幣(Bad money drives out good)是指當一個國家同時流通兩種實際價值不同而法定比價不變的貨幣時,實際價值高的貨幣(良幣)必然要被熔化、收藏或輸出而退出流通領域,而實際價值低的貨幣(劣幣)反而充斥市場。16世紀英國伊麗莎白造鑄局長提出,也稱「格雷欣現象」(Gresham's Law),他觀察:消費者保留儲存成色高的貨幣(undebase money)(貴金屬含量高),使用成色低的貨幣(debased money)進行市場交易、流通。
來源:
在16世紀的英國,貴金屬不敷造幣使用,必須在新鑄造的貨幣之中加入其他金屬成分,故當時市場上就有兩種貨幣,一種是原先不含雜質的貨幣,另一種是被加入其他金屬的貨幣。雖然兩種貨幣在法律上的價值相等,但人們卻能加以辨認,並且儲存不含雜質的貨幣,將含雜質的貨幣拿去交易流通。故市面上的良幣就漸漸被儲存而減少流通,市場上就只剩下劣幣在交易。(此處的良幣指的是不含雜質的貨幣。)
另外一種劣幣驅逐良幣的情形,會發生在金銀復本位制之下。金銀復本位曾經被18世紀至19世紀的英國丶美國丶法國長期採用。由於金幣和銀幣之間的兌換比率是政府經由法律定下的,所以會長期穩定不變,但市場上的金銀之間的相對價格卻會因為供需法則而波動。若當黃金實際價值超過法定兌換率時,人們就會將手中價值較大的金幣(良幣)熔成金塊,再將這些黃金賣掉換成銀幣(劣幣)使用。經過這種程序之後,就可比直接用「金幣換銀幣」換得更多的銀幣。有時人們甚至會重復這樣的過程許多次,故市面上的良幣就日益被熔化而減少,劣幣則會充斥市場並嚴重擾亂市場秩序。(此處的「良幣」並非指單價高的貨幣,而是指相對於兌換率而言,較有優勢的貨幣。假設金幣兌銀幣的法定兌換率是1:10,若1 個金幣熔化之後能換取超過10個銀幣,則金幣為良幣;若10個銀幣熔化之後能換取超過1個金幣,則銀幣為良幣。)
例子:
工廠為了精簡員工,提高效率,就讓雙職工中必須一個下崗,工廠的本意自然希望能力強的留下,但事實上往往是比較弱勢的留在工廠,而有能力的人離開,因為他找到新工作的幾率更大。這樣就劣幣驅逐良幣了。
我自己覺得還可以這樣說:公司對能力不同的人給以相同的工資,其實是將實際價值不同人冠以相同的名義價值,其結果必定是能力高的離開而能力低的留下。繼而劣幣驅逐了良幣!
『貳』 數字貨幣的經濟學原理
數字貨幣是貨幣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數字貨幣的發行主要是為了使交通更加便利,也有利於對經濟的監管。
『叄』 "劣幣驅逐良幣"的經濟學原理是什麼
「劣幣驅逐良幣」是經濟學中的一個著名定律。該定律是這樣一種歷史現象的歸納:在鑄幣時代,當那些低於法定重量或者成色的鑄幣——「劣幣」進入流通領域之後,人們就傾向於將那些足值貨幣——「良幣」收藏起來。最後,良幣將被驅逐,市場上流通的就只剩下劣幣了。
當事人的信息不對稱是「劣幣驅逐良幣」現象存在的基礎。因為如果交易雙方對貨幣的成色或者真偽都十分了解,劣幣持有者就很難將手中的劣幣用出去,或者,即使能夠用出去也只能按照劣幣的「實際」而非「法定」價值與對方進行交易。
不對稱信息理論的開創者是美國加州大學經濟學教授喬治.阿克洛夫,他因此而獲得了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可是他的開創性論文《「檸檬」市場》(在英文中,次品俗稱「檸檬」)曾經因為被認為「膚淺」,先後遭到三家權威的經濟學刊物拒絕。幾經周折,這篇論文才得以在哈佛大學的《經濟學季刊》上發表,立刻引起巨大反響。
『肆』 宏觀經濟學中什麼是良幣(good money)
實際價值高的貨幣。比如貝殼是劣幣,金是良幣。劣幣驅逐良幣,因為人們傾向於收藏良幣(價值高)。
『伍』 經濟學家:不能把太多精力放在數字貨幣上,你怎麼看待數字貨幣
貨幣數字化早就實現了(否則不能用電腦交易)。所謂數字貨幣就是現金數字化,只能用於M0。因為大額資金可以方便的攜帶,不需要存入銀行,銀行資金的大規模流出很容易實現。
現在的數字貨幣,如比特幣、Litecoin、PPCoin等,都是通過校驗和密碼術的方式創造、發行、流通的電子貨幣。其特點是利用P2P對等網路技術來發行、管理和流通貨幣,理論上避免了官僚主義的審批,賦予了每個人發行貨幣的權利。數字黃金貨幣是以黃金重量命名的一種電子貨幣形式。這種貨幣的典型計量單位是金衡克或金衡盎司,盡管有時黃金和第納爾也被用作單位。數字黃金貨幣的資金來源是無額度或分配額度的黃金存儲。央行相關負責人表示,中國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究團隊應建立更有效的組織保障機制,進一步明確央行發行數字貨幣的戰略目標,做好技術攻關,研究數字貨幣的多場景應用,爭取盡快推出央行發行的數字貨幣。
『陸』 經濟學上的「劣幣驅逐良幣」原理到底是什麼意思
「劣幣驅逐良幣」是經濟學中的一個著名定律。該定律是這樣一種歷史現象的歸納:在鑄幣時代,當那些低於法定重量或者成色的鑄幣——「劣幣」進入流通領域之後,人們就傾向於將那些足值貨幣——「良幣」收藏起來。最後,良幣將被驅逐,市場上流通的就只剩下劣幣了。 當事人的信息不對稱是「劣幣驅逐良幣」現象存在的基礎。因為如果交易雙方對貨幣的成色或者真偽都十分了解,劣幣持有者就很難將手中的劣幣用出去,或者,即使能夠用出去也只能按照劣幣的「實際」而非「法定」價值與對方進行交易。 不對稱信息理論的開創者是美國加州大學經濟學教授喬治.阿克洛夫,他因此而獲得了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可是他的開創性論文《「檸檬」市場》(在英文中,次品俗稱「檸檬」)曾經因為被認為「膚淺」,先後遭到三家權威的經濟學刊物拒絕。幾經周折,這篇論文才得以在哈佛大學的《經濟學季刊》上發表,立刻引起巨大反響。
『柒』 如何解決經濟學上的劣幣驅逐良幣的問題
1、政府調節相關貴金屬價格和提高供給。
2、選擇如貨幣本位的發行制度,不採用復本位制。
3、若涉及到社會中的劣幣驅逐良幣現象,只有讓信息完全透明才能解決。
劣幣驅逐良幣的存在前提是信息不對稱,不可能根除,因為信息不可能達到完全對稱,當信息充分流動時,能區分劣幣良幣時,能夠緩解這種現象。
(7)經濟學題數字貨幣良幣擴展閱讀:
歷史演變
在16世紀的英國,貴金屬不敷造幣使用,必須在新鑄造的貨幣之中加入其他金屬成分,故當時市場上就有兩種貨幣,一種是原先不含雜質的貨幣,另一種是被加入其他金屬的貨幣。
雖然兩種貨幣在法律上的價值相等,但人們卻能加以辨認,並且儲存不含雜質的貨幣,將含雜質的貨幣拿去交易流通。故市面上的良幣就漸漸被儲存而減少流通,市場上就只剩下劣幣在交易。(此處的良幣指的是不含雜質的貨幣。)
另外一種劣幣驅逐良幣的情形,會發生在金銀復本位制之下。金銀復本位曾經被18世紀至19世紀的英國丶美國丶法國長期採用。由於金幣和銀幣之間的兌換比率是政府經由法律定下的,所以會長期穩定不變,但市場上的金銀之間的相對價格卻會因為供需法則而波動。
若當黃金實際價值超過法定兌換率時,人們就會將手中價值較大的金幣(良幣)熔成金塊,再將這些黃金賣掉換成銀幣(劣幣)使用。經過這種程序之後,就可比直接用「金幣換銀幣」換得更多的銀幣。有時人們甚至會重復這樣的過程許多次,故市面上的良幣就日益被熔化而減少,劣幣則會充斥市場並嚴重擾亂市場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