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談數字貨幣文武視頻
『壹』 國家怎麼看雲數貿
雲數貿是傳銷,早在2013年9月國家工商總局和公安部公布十大傳銷典,第八個就是雲數貿。
中央電視台《焦點訪談》也對雲數貿的「五行幣」專門進行了報道。據《焦點訪談》的報道,吸引購買者的是張健(化名),參與者認為「世界聞名」。在推介人員口中,張健是傳奇人物,9歲上大學,12歲破解銀行密碼,精通六國語言。
而且還有一大堆名頭,比如全國十大傑出青年、世界首富,但央視記者調查發現,這一切都是張健虛構的。此外,雲數貿沒有注冊地址,聯系方式只有電話和微信,網站登上去之後會被提示有病毒。購買者們從來沒見過張健,因為只有微信和QQ群。
根據央視的報道,雲數貿的模式就是發展更多的新人進入,其實就是拉人頭。參與者們說,通過微信、QQ群知道「五行幣」的,並沒見過張健和雲數貿人員。
(1)訪談數字貨幣文武視頻擴展閱讀:
「五行幣」銷售組織聲稱,購買者花費5000元買的並不是「五行幣」本身,而是一種「資格」,這種「資格」為每個「五行幣」後面是能迅速升值的5000數字貨幣。按照購買時候的承諾,「五行幣」每隔兩三個月就會漲5倍價格,發行公司分紅會送新的數字貨幣。
參與者拿著贈送的再投入,一年之內操作5次,五進五齣,計算下來,5000元買下來的「五行幣」靜態收益能到400多萬。按照推介人員的說法,「五行幣」是限量版,總共發行5億個,將來會全面替代紙幣,物以稀為貴,前景十分廣闊,並稱「五行幣是中國唯一的虛擬數字貨幣」。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尼姑結婚」視頻實為「五行幣」傳銷
網路-雲數貿
『貳』 清代100萬兩白銀的購買力,在現在值多少人民幣
白銀在清代作為貨幣大量流通,古代中國白銀比較稀缺,所以其價值是很高的,自然而然購買力也是很可觀的。別說100萬兩白銀的購買力,就是100兩也夠清代一個普通農家生活50年所需的費用。
清代跨度很長,從1644年到1912年滅亡,歷經了268年。這期間,白銀的購買力是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的。我們可以從一些文獻,甚至文學作品中一窺清朝白銀的購買力。
康乾盛世年間,每升最優質的大米價格在10多文錢(1兩銀子等於1000文)。根據《清會典》記載,當時的1升相當於現在的1.5斤,也就是說,一兩銀子在康熙到乾隆年間能買150斤最優質的大米。現在優質大米——以東北大米為例,批發價在4元/斤左右。那麼,1兩白銀摺合現在600元左右,購買力是相當可以的。
100萬兩的購買力還是相當不錯的,至少相當於現在的5億元以上。
『叄』 古代唐朝怎樣大量攜帶貨幣
唐朝因為鑄錢無法滿足市場需要,因此下了禁令,禁止私人蓄錢過量,防止錢幣退出流通領域。(元和三年(808)六月,憲宗「詔以錢少,欲設畜錢之令,先告諭天下商賈畜錢者,並令逐便市易,不得畜錢」。到元和十二年(817)四月,憲宗頒《禁私貯見錢敕》,曰:「近日布帛轉輕,見錢漸少,皆緣所在壅塞,不得通流。宜令京城內自文武官僚,不問品秩高下,並公郡縣主、中使等,下至士庶、商旅、寺觀、坊市,所有私貯見錢,並不得過五千貫。如有過此,許從敕出後,限一月內任將市別物收貯。如錢數較多,處置未了,任於限內於地界州縣陳狀,更請限。縱有此色,亦不得過兩個月。若一家內別有宅舍店鋪等,所貯錢並須計用在此數。其兄弟本來異居曾經分析者,不在此限。如限滿後有違犯者,白身人等,宜付所司,決痛杖一頓處死。其文武官及公主等,並委有司聞奏,當重科貶。戚屬中使,亦具名銜聞奏。其剩貯錢,不限多少,並勒納官。數內五分取一分充賞錢,止於五千貫。此外察獲,及有人論告,亦重科處分,並量給告者。」)
如果是正常的貨幣運輸,應該也還是採用箱子裝的辦法。
娛樂活動:歌舞(霓裳羽衣舞)、胡樂、青樓、戲劇(參軍戲)、講佛法、道情(著名的有華山女)、馬球、賞燈、鞦韆、葉子戲、蹴鞠、投壺(老傳統了)、鞦韆、毽子、風箏……
『肆』 財經頻道觀後感
細心的朋友應該會發現,以前每期財經郎眼都要寫觀後感的文武雙全,竟然沒有寫2014年1月20號的那一集《民營銀行來了》的觀後感。原因是這樣的
話題,對我這樣的老百姓來說實在太無聊了。感覺這樣的節目,完全是欺騙粉絲的感情。所以看完以後,我沒有寫觀後感,以表達我對爛節目的鄙視。1月27號這
一集是節前播出的,剛好春節放假期間我的筆記本電腦壞了。回老家以後沒得電腦上網,於是一直耽擱到2014年2月8號下班回來才有時間上網看這一期的財經
郎眼。就在我對2013年底節目質量越來越差的財經郎眼幾乎要絕望的時刻,2014年1月27號的《財經郎眼之比特幣真相》確讓我眼前一亮。
難得好看的一集《財經郎眼》
這一期節目亮點很多,首先有郎咸平和比特幣網站CEO的激烈爭吵。大名鼎鼎的郎咸平竟然跟一個吊絲,潑婦罵街的在節目里吵架,看到這期節目的觀眾相
信已經大呼過癮了。郎咸平講了什麼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在這樣全國播出的節目里有這樣的橋段。相信在台灣,這期節目已經變成綜藝節目了。
那兩個比特幣網站來的吊絲,也是有備而來啊。郎咸平顯然也是有準備的,對這兩個人都調查過了。時寒冰准備的也很充分,不像以前總感覺時寒冰來節目里講話總是感覺不到位不給力。
虛擬貨幣替代實物貨幣是人類發展的趨勢
大家只要想一想,自己家裡有多少現金,這些現金佔到家庭總資金的比值有多少。就可以明白,我們的財產其實已經數字化了。我們的存款,變成了儲蓄本和銀行卡上的數字。我們的財富都是以數字的形式存儲在硬碟上,以二進制編碼的形式通過計算機網路傳遞財富數據。
之所以在管理財富的時候,我們引進了計算機技術,就是因為這大大便利了我們管理個人和管家的財富。就像貨幣的不斷簡化一樣,虛擬貨幣最終將替代實物貨幣,這是人類發展的必然趨勢。因為從任何角度來講,虛擬貨幣都超過了實物貨幣。
比特幣不是虛擬貨幣的趨勢
但是苦逼的是,比特幣確並不是虛擬貨幣的發展趨勢。原因就在於,比特幣不是任何政府發行的。如果比特幣是中國人民銀行發行的,他就不會有任何爭論。
但是他是非政府機構瞎搗騰的,就註定他不會有好下場。包括中國人民銀行在內的世界各大國的央行,隨時都有可能山寨一個比特幣出來,而不是讓比特幣具有貨幣
的功能。
比特幣再好,都不會有一個好結果。因為發行貨幣是政府的超級特權,他動了政府的乳酪,這豈是有關部門能忍的?雖然郎咸平講的並沒有太大的錯誤,我跟他的看法一致,但是他的講話確實有點讓人生氣。因為我感覺他又在拍有關部門的馬屁了,而不是他本身的觀點錯誤了。
除非你送我,否則我不會買比特幣
雖然大家都不願意承認,但是比特幣確實就是一個電腦游戲的產物。他不能產生任何價值,除非有比你更傻的人願意買他。所以,除非你送我,否則我肯定不會買比特幣。
就在前不久,我認識一個從北京大學出來的高材生。以前是學計算機軟體開發的,搞android的。這傢伙對比特幣非常感興趣,整天在我耳邊說比特幣
多麼牛逼。我那個時候,就對他講的東西不屑一顧,感覺這個人有點二。事實證明,他投資真的不行,比我還菜。比特幣也好景不長,很快就陽痿了。
郎咸平說比特幣送給他,他不要,我覺得他說假話了。在這里我嚴重聲明,誰要送我比特幣我還是要的。當然,前提是你不要我還禮。哈哈,最後祝大家新年快樂。這是農歷2013年春節過後,文武雙全寫的第一篇日記啊。
『伍』 印度古代數學著作計算計算方法綱要的作者是誰
豎式的沿革沒有典籍記載
我國古代數學以計算為主,取得了十分輝煌的成就。其中十進位值制記數法、籌算和珠算在數學發展中所起的作用和顯示出來的優越性,在世界數學史上也是值得稱道的。
十進位值制記數法曾經被馬克思(1818—1883)稱為「最妙的發明之一」①。
從有文字記載開始,我國的記數法就遵循十進制。殷代的甲骨文和西周的鍾鼎文都是用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萬等字的合文來記十萬以內的自然數的。例如二千六百五十六寫作■■■■(甲骨文),六百五十九寫作■■■■■(鍾鼎文)。這種記數法含有明顯的位值制意義,實際上,只要把「千」、「百」、「十」和「又」的字樣取消,便和位值制記數法基本一樣了。
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從奴隸制轉變到封建制的時期,生產的迅速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提出了大量比較復雜的數字計算問題。為了適應這種需要,勞動人民創造了一種十分重要的計算方法——籌算。我們認為籌算是完成於春秋戰國時期,理由是:第一,春秋戰國時期,農業、商業和天文歷法方面有了飛躍的發展,在這些領域中,出現了大量比以前復雜得多的計算問題。由於井田制的廢除,各種形狀的私田相繼出現,並相應實行按畝收稅的制度,這就需要計算復雜形狀的土地面積和產量;商業貿易的增加和貨幣的廣泛使用,提出了大量比例換算的問題;適應當時農業需要的厲法,要計算多位數的乘法和除法。為了解決這些復雜的計算問題,才創造出計算工具算籌和計算方法籌算。第二,現有的文獻和文物也證明籌算出現在春秋戰國時期。例如「算」和「籌」二字出現在春秋戰國時期的著作(如《儀禮》、《孫子》、《老子》、《法經》、《管子》、《荀子》等)中,甲骨文和鍾鼎文中到現在仍沒有見到這兩個字。一二三以外的籌算數字最早出現在戰國時期的貨幣(刀、布)上。《老子》提到:「善計者不用籌策」,可見這時籌算已經比較普遍了。因此我們說籌算是完成於春秋戰國時期。這並不否認在春秋戰國時期以前就有簡單的算籌記數和簡單的四則運算。
關於算籌形狀和大小,最早見於《漢書·律歷志》。根據記載,算籌是直徑一分(合○·二三厘米)、長六寸(合一三·八六厘米)的圓形竹棍,以二百七十一根為一「握」。南北朝時期公元六世紀《數術記遺》和《隋書·律歷志》記載的算籌,長度縮短,並且把圓的改成方的或扁的。這種改變是容易理解的:長度縮短是為了縮小布算所佔的面積,以適應更加復雜的計算;圓的改成方的或扁的是為了避免圓形算籌容易滾動而造成錯誤。根據文獻的記載,算籌除竹籌外,還有木籌、鐵籌、玉籌和牙籌,還有盛裝算籌的算袋和運算元筒。唐代曾經規定,文武官員必須攜帶算袋。1971年八月中旬,在陝西寶雞市千陽縣第一次發現西漢宣帝時期(公元前73年到前49年)的骨制算籌三十多根,大小長短和《漢書·律歷志》的記載基本相同。1975年上半年在湖北江陵鳳凰山一六八號漢墓又發現西漢文帝時期(公元前179年到前157年)的竹製算籌一束,長度比千陽縣發現的算籌稍大一點。1980年九月,在石家莊市又發現東漢初期(公元一世紀)的骨制算籌約三十根,長度和形狀同《隋書·律歷志》的記載相近,這說明算籌長度和形狀的改變早在東漢初期已經開始。算籌的出土,為研究我國數學發展史提供了可貴的實物資料。
從而進行加、減、乘、除、開方以及其他的代數計算。
籌算一出現,就嚴格遵循十進位值制記數法。九以上的數就進一位,同一個數字放在百位就是幾百,放在萬位就是幾萬。這種記數法,除所用的數字和現今通用的印度-阿拉伯數字形式不同外,和現在的記數法實質是一樣的。籌算是把算籌一面擺成數字,一面進行計算,它的運算程序和現今珠算的運算程序基本相似。記述籌算記數法和運演算法則的著作有《孫子算經》(公元四世紀)、《夏侯陽算經》(公元五世紀)和《數術記遺》(公元六世紀)。負數出現後,算籌分成紅黑兩種,紅籌表示正數,黑籌表示負數。算籌還可以表示各種代數式,進行各種代數運算,方法和現今的分離系數法相似。我國古代在數字計算和代數學方面取得的輝煌成就,和籌算有密切的關系。例如祖沖之的圓周率准確到小數第六位,需要計算正一萬二千二百八十八邊形的邊長,把一個九位數進行二十二次開平方(加、減、乘、除步驟除外),如果沒有十進位值制的計算方法,那就會困難得多了。
古巴比侖的記數法雖然有位值制的意義,但是它是六十進的,計算比較繁瑣。古埃及的數字從一到十隻有兩個數字元號,從一百到一千萬有四個數字元號,而且是象形的,例如用一個鳥表示十萬。文化比較發達的古希臘,由於看重幾何,輕視計算,記數方法十分落後,用全部希臘字母表示一到一
民創造的,但是印度在公元三世紀以前使用的記數法是希臘式和羅馬式兩種,都不是位值制,真正使用十進位值制記數法出現在公元六世紀末。由此可見,我國古代的十進位值制記數法和籌算,在世界數學史上應該佔有重要的地位。
籌算在我國古代用了大約兩千年,在生產和科學技術以至人民生活中,發揮了重大的作用。但是它的缺點也是十分明顯的:首先,在室外拿著一大把算籌進行計算就很不方便;其次,計算數字的位數越多,所需要的面積越大,受環境和條件的限制;此外,當計算速度加快的時候,很容易由於算籌擺弄不正而造成錯誤。隨著社會的發展,計算技術要求越來越高,籌算需要改革,這是勢在必行的。這個改革從中唐以後的商業實用算術開始,經宋元出現大量的計算歌訣,到元末明初珠算的普遍應用,歷時七百多年。《新唐書》和《宋史·藝文志》記載了這個時期出現的大量著作。由於封建統治階級對民間數學十分輕視,以致這些著作的絕大部分已經失傳。從遺留下來的著作中可以看出,籌算的改革是從籌算的簡化開始而不是從工具改革開始的,這個改革最後導致珠算的出現。
珠算是由籌算演變而來的,這是十分清楚的。籌算數字中,上面一根籌當五,下面一根籌當一,珠算盤中的上一珠也是當五,下一珠也是當一;由於籌算在乘、除法中出現某位數字等於十或多於十的情形(例如26532÷8,
採用上二珠下五珠的形式。其次,我們可以證明,從楊輝、朱世傑開始到元末丁巨、何平子、賈亨止的除「起一」法外的全部現今通用的珠算歌訣,是為籌算而設的。楊輝的《乘除通變本末》(公元1274年)和朱世傑的《算學啟蒙》(公元1299年)已經有相當完備的歌訣,但是楊輝在《乘除通變本末》中說:「下算不出『橫』『直』」,其中「橫」「直」顯然是指算籌的縱橫排列;朱世傑在《算學啟蒙》中提到「知算縱橫數目真」,也是這個意思。《丁巨演算法》(公元1355年)、何平子的《詳明演算法》(公元1373年)、賈亨的《演算法全能》(約公元1373年)也有相當完備的歸除歌訣,但是都沒有提到珠算,而《詳明演算法》還有許多籌算算草。歌訣出現後,籌算原來存在的缺點就更突出了,歌訣的快捷和擺弄算籌的遲緩存在矛盾。為了得心應手,勞動人民便創造出更加先進的計算工具——珠算盤。
現存文獻中最早提到珠算盤的是明初的《對相四言》。明代中期公元十五世紀中葉《魯班木經》中有製造珠算盤的規格:「算盤式:一尺二寸長,四寸二分大。框六分厚,九分大,……線上二子,一寸一分;線下五子,三寸一分。長短大小,看子而做。」把上二子和下五子隔開的不是木製的橫梁,而是一條線。比較詳細地說明珠算用法的現存著作有徐心魯的《盤珠演算法》(公元1573年)、柯尚遷的《數學通軌》(公元1578年)、朱載堉(1536—1611)的《算學新說》(公元1584年)、程大位的《直指演算法統宗》(公元1592年)等,以程大位的著作流傳最廣。
值得指出的是,在元代中葉和元末的文學、戲劇作品中有提到珠算的。例如元世祖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劉因在他的《靜修先生文集》中有一首關於算盤的五言絕詩;陶宗儀在他的《輟耕錄》中把婢僕貶作算盤珠,要撥才動;《元曲選》「龐居士誤放來生債」提到「去那算盤里撥了我的歲數」,等等。文學、戲劇中用算盤珠作比喻,說明珠算盤已經比較流行,也說明它是比較時新的東西。因此可以認為,珠算出現在元代中葉,元末明初已經普遍應用了。
有的外國學者認為我國的珠算出現在漢代,他們的根據是漢徐岳著、北周甄鸞注的《數術記遺》已經明確提到珠算。我國數學家、數學史家錢寶琮(1892—1974)曾經考證過,《數術記遺》是甄鸞依託偽造而自己注釋的書。在北周時,乘、除運算都在上、中、下三層進行,又沒有簡化乘、除法的歌訣,因此甄鸞注釋的珠算,充其量不過是一種記數工具或者只能作加減法的簡單算盤,和後來出現的珠算是完全不同的。
珠算還傳到朝鮮、日本等國,對這些國家的計算技術的發展曾經起過一定的作用。日本人在十七世紀中葉,在中國算盤的基礎上,改成樑上一珠、珠作棱形的日本算盤
『陸』 古時候的一兩銀子,相當於現在多少人民幣
雖然各朝各代都不同,但至少唐宋之後相差不大,所以是可以得到比較穩定可信的數據的。
兌換關系
銅錢,白銀和黃金之間的兌換比例就像現在的外匯價格一樣,是常常變動的,不像1元錢等於100分這樣明確。根據以下描述:
「金銀的比價從1600年前後的1:8上漲到20世紀中期和末期的1:10,到18世紀末則翻了一番,達到1:20。」
可知1兩黃金約可兌換8~11兩白銀。再有:
「道光初年,一兩白銀換錢一弔,也就是一千文;到了道光二十年鴉片戰爭的時候,一兩白銀就可以換到制錢一千六七百文了。咸豐以來,銀價猛漲,一兩白銀竟可以換到制錢兩千二三百文之多。」
可知正常情況下,1兩白銀大約可換到1000~1500文銅錢,古時通常說的1貫錢或1吊錢就是1000文。
『柒』 宋代官員等級以及貨幣單位
北宋後期的武將制度
中央直屬部門
兵部
相當於現在的國防部,是啥都管的總指揮(兵衛、儀仗、鹵簿、武舉、民兵、廂軍、土軍、
蕃軍,四夷官封承襲之事,輿馬、器械之政,天下地土之圖。) 長官兵部尚書 。副職兵部
侍郎。 志第一百一十五 職官三
樞密院
相當於現在的總司令部 主要職能就是把持軍國機務、兵防、邊備、戎馬之政令。分為十二
房,類似現在的國防部下屬諸司。包括北面房(北方戰區司令部),河西房(西方戰區司令
部),支差房(調撥軍隊的總指揮),在京房(中央警備局),教閱房(訓練基地),廣西
房(南方戰區司令部),兵籍房(官兵檔案局),民兵房(預備役和武警),吏房(人事局
),知雜房(司令部辦公廳),支馬房(專職訓練裝甲部隊:騎兵),小吏房(士官的管理
),長官為樞密使,經常為宰相兼任。這個部門不要和兵部搞混了。兩者是互不隸屬的
都承旨 副都承旨 代表皇帝處理一些軍政事務,可以任命文臣。
軍器監 軍器少監 相當於現在的後勤裝備部。負責各種武器裝備的采購。
中央直屬部隊武將官職
殿前司 都指揮使、副都指揮使、都虞候各一人。首都警備司令及副職
殿前司屬下騎兵官員有殿前指揮使、內殿直、散員、散指揮、散都頭、散祗候、金槍班、東
西班、散直、鈞容直
步兵官員有御龍直、骨朵子直、弓箭直、弩直
殿前司直屬官員有虞候、指揮使、副指揮使、都頭、副都頭、十將、將虞候
殿前司所屬部隊建制四支,稱為四指揮。每指揮官員有指揮使、副指揮使,每都有軍使、副
兵馬使、十將、將虞候、承局、押官
北宋後期殿前司官員權力很大。
中央政府另設精銳部隊負責安全保衛工作。
侍衛親軍馬軍 都指揮使、副都指揮使、都虞候各一人,
侍衛親軍步軍 都指揮使、副都指揮使、都虞候各一人。
環衛官 皇家宗室擔任的榮譽官職
左、右金吾衛上將軍 大將軍 將軍 中郎將 郎將
左、右衛上將軍 大將軍 將軍 中郎將 郎將
左、右驍衛上將軍 大將軍 將軍
左、右武衛上將軍 大將軍 將軍
左、右屯衛上將軍 大將軍 將軍
左、右領軍衛上將軍 大將軍 將軍
左、右監門衛上將軍 大將軍 將軍
左、右千牛衛上將軍 大將軍 將軍 中郎將 郎將
各路地方武將官職
大都督 設置在各地節度使駐地,一般為節度使或長史兼任
副官為長史 左右司馬 錄事參軍 司戶、司法、司士、司理、文學參軍 助教
制置使 沒什麼用處的邊境要職 不常置
宣諭使 傳達上意的欽差
宣撫使 傳達和軍隊有關的上意的欽差
副職為宣撫副使(曾有宣撫使兼任副使) 宣撫判官
總領 各路掌管軍用錢糧運輸的官員
留守 副留守 中央派至重要城市的特派員
經略安撫使 各路負責民政政的官員
經略安撫都總管 各路負責駐軍行政的官員
走馬承受 經略安撫司向中央傳達軍情的官員。因為時常謊報軍情而起民憤
發運使 負責各地特產上送中央的官員
都轉運使 負責各地錢糧上送中央的官員
招討使 剿滅盜賊的官員
招撫使 收編盜賊的官員
撫諭使 調查民情的官員
鎮撫使 對盜賊「恩威並施」的官員
上述四官在靖康之變後才逐漸重要
各路部分行政武官
路分都監 本路負責衛戍訓練的官員
巡檢司 負責和盜賊作戰的武警官員
提舉弓箭手 負責統計本地弓箭手的情況
提舉保甲司 訓練民兵的官員
府州軍監 實施軍政合一的州的行政長官
總管 州的訓練軍隊長官
縣尉 縣城公安局長
諸軍都統制 副都統制 統制 統領 等職在岳飛傳里很吃香,但北宋時沒什麼特別
有一個大略的宋朝武將品級
驃騎大將軍 從一 輔國大將軍 正二上 鎮國大將軍 正二
冠軍大將軍 正三上 懷化大將軍 正三 雲麾將軍 從三上
歸德將軍 從三 忠武將軍 正四上 壯武將軍 正四
宣威將軍 從四上 明威將軍 從四 定遠將軍 正五上
寧遠將軍 正五 游騎將軍 從五上 游擊將 從五
昭武校尉 正六上 昭武副尉 正六 振威校尉 從六上
振威副尉 從六 致果校尉 正七上 致果副尉 正七
翊麾校尉 從七上 翊麾副尉 從七 宣節校尉 正八上
宣節副尉 正八 御武校尉 從八上 御武副尉 從八
仁勇校尉 正九上 仁勇副尉 正九 陪戎校尉 從九上 陪戎副衛 從九
另外宋史志第一百二十一 職官八 有個 合班之制,上面有各年代文武百官一攬子解決方案
宋錢是存世最多古貨幣,其基本特徵是量大、類多、版別繁雜,市場上絕大多數北宋錢幣價格大都在1~3元之內,南宋銅錢存世稍少,但交易價也在數元左右,同時宋代歷朝都有珍品存世。
宋代年號更換勤速,幾乎每種年號都有通寶、元寶、重寶之別,如徽宗在位25年,建年號有六個之多,鑄錢11種,有的年號為時很短,此間鑄造年號錢更少,經過千年汰選存世更稀,價格居高不下,如建國元寶傳世僅有一枚白銅錢;其餘如宋仁宗使用9個年號,鑄錢11種,南宋理宗改元8次,鑄錢16種等等,留下很多孤品罕品,如重和通寶、靖康元(通)寶、純熙元寶等,尤其是宋欽宗所鑄靖康錢歷來被泉界所推許。
宋錢錢文書法豐富多彩,真、草、隸、篆、行品種俱全,如徽宗瘦金體手書的崇寧、大觀、宣和等錢在中國書法和鑄幣史上享有盛譽,更有某些年號某種書法錢幣罕見異常,如仁宗年間僅見之九疊篆皇宋通寶,另有隸書紹聖、元府、聖宋、聖和銅品、右挑宋元、縮水淳化、大字崇寧等皆為罕見之珍品,價格遠超儕輩。
另外宋錢寶文有的只限於鑄造鐵錢,有的則鑄量極少,此類銅錢不是珍貴的鐵母鐵范銅,即為有價無市之珍品,如熙寧通寶、元封、元府重寶,聖宋通寶、宣和元寶等。還有一些特異形制古錢,如廣穿鐵母、臨安府銅、鉛牌,折二皇宋通寶、小平崇寧、大型至和、折十祥府、咸平等珍鉛罕品價值不菲。
宋錢中還有一些特殊背文者,如背星月祥符,背"十"崇寧重寶、背"當五"皇宋,背"永"慶元,背"虢""坊"至元,背巨星太平皆身價百倍宋代錢幣一般是每換一次年號就新鑄一種錢,其鑄量、種類之多,為歷朝罕有。兩宋300年間,通行以小平及折二錢為主,間亦行用大錢,其輪廓、大小都有一定標准。自南宋淳熙七年開始,錢背以數字紀年,錢文書體也逐漸以宋體為主。總的來講,兩宋錢幣的鑄工考究,徽宗時期尤為突出,獨創一格的瘦金體見於錢文,秀纖的書法配以精湛的鑄工。常使偽製品相形見拙。宋錢的另一個特徵就是版別多,如宣和、政和共有數百種版別。南宋的嘉定鐵錢除大小不同外,又紅又專有通寶、元寶、重寶、新寶、永寶、真寶、珍寶、正寶、之寶、萬寶等10餘種,而背文以有紀地、紀年、紀值的區別,歷朝以來,實屬創見。普通宋錢無人偽造,而康定、至和重寶背坊、虢,聖宋通寶、靖康等品種的偽錢較多,凡遇到這類錢幣時必須慎重對待,要仔細觀察有否做偽痕跡,是否與大量的普通宋錢形制相合,南宋的臨安府錢牌有三種式樣;一種是上下圓角;另一種是上下方角;第三種是上圓下方。清代仿造者取其錢翻砂,製成的贗品幾能亂真,唯銹色、色漿不及,個別字文走形。
宋朝時1兩銀子=1貫銅錢=300元人民幣古代的金銀銅等貨幣的購買力一直是個令人感興趣的話題。這部閑話水滸也將宋代的貨幣轉換成今天的人民幣以符合現代語境。無齋主人不是研究宋代貨幣的專家,要完全精確的換算顯然是不可能的。這里只能給出一個大致的估算數字,讓讀者可以有個基本的概念。
一般說來,古代貨幣基本以金,銀,銅錢(其實是含銅為主的合金)為主要貨幣。而宋代和後來的明清兩代的銀本位制不同,是銅本位制,銅錢是主要貨幣,金銀是不作為貨幣使用的。銅錢的基本單位為「文「,和「貫(緡)「,一貫合1000文。宋代財政緊張的時候有過800文,850文當一貫的情形。另外還有折二錢,當三錢,當十錢等變相通貨膨脹的時候。比方說楊志殺牛二那一節,牛二就曾用當三錢來讓楊志試刀,當三錢顧名思義就是一錢當作三錢,而蔡京當宰相的時候甚至出過當十錢。為了簡化我們的計算方法,無齋主人忽略這些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