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數字幣問答 » 泛美數字貨幣

泛美數字貨幣

發布時間: 2021-08-23 13:12:27

『壹』 誰能發給我一份簡明美國史……謝謝!

美國簡史 英屬北美殖民地的建立(1607--1733)

北美洲原始居民為印第安人。16-18世紀,正在進行資本原始積累的西歐各國相繼入侵北美洲。法國人建立了新法蘭西(包括聖勞倫斯流域下游大潮區,密西西比河流域等處);西班牙人建立了新西班牙(包括墨西哥和美國西南部的廣大地區)。1607年,英國建立了第1個殖民據點—詹姆士城,此後在大西洋沿岸陸續建立了13個殖民地。到達殖民地的大多數是西歐貧苦的勞動人民,也有貴族、地主、資產階級,以英國人、愛爾蘭人、德意志人和荷蘭人最多。移民中有逃避戰禍和宗教迫害者,有自願和非自願的「契約奴」以及乞丐、罪犯;還有從非洲被販運來的黑人。

獨立戰爭 (1774-1783)

英法為爭奪海上霸權和掠奪殖民地而進行的七年戰爭,以英國勝利告終。英國在北美接管了加拿大,控制了密西西比河以東的新法蘭西,對北美殖民地全面加強控制,宣告阿巴拉契亞山脈以西為王室產業,禁止殖民地人民染指;並徵收重稅,嚴厲緝私,限制經濟活動,嚴重損害了殖民地各階層人民的經濟利益。從1619年弗吉尼亞建立議會起,各殖民地相繼成立議會,與英國相抗衡,1765年9個殖民地舉行抗議印花稅大會,掀起反抗怒潮。

18世紀70年代英國進一步執行高壓政策,1770年波士頓慘案發生。1773年通過了茶稅法,引起波士頓傾茶事件。1774年頒布了5項不可容忍的法令(諸如封閉波士頓港,增派英國駐軍,取消馬薩諸塞自治權,確立英國對殖民地的司法權等),從政治上軍事上加緊對殖民地的控制與鎮壓。1772-1774年,各殖民地普遍成立通訊委員會,領導抗英斗爭。1774年9月5日,除喬治亞外的各殖民地代表在費城召開了第1屆大陸會議,通過了和英國斷絕一切貿易關系的決議,繼而通過「關於殖民地權利和怨恨的宣言」,向英王呈遞請願書。1775年4月18日,在波士頓附近的列剋星敦和康科德,殖民地愛國者打響了反抗的槍聲,揭開了獨立戰爭的序幕。5月,第2屆大陸會議召開。次年7月大陸會議通過獨立宣言,宣布13個殖民地脫離英國獨立。

獨立戰爭開始時,雙方實力懸殊,戰爭進行了8年。到1781年10月,美、法聯軍攻下英軍最後據點約克鎮,獨立戰爭基本結束。1783年英美簽訂巴黎和約。獨立戰爭時期涌現出一批傑出的政治家,如大陸軍的總司令G.華盛頓、《獨立宣言》的起草人T.傑斐遜、外交家B.富蘭克林、文化戰士T.潘恩。

獨立的民族主權國家的建成(1781-1814)

在戰爭過程中,大陸會議制訂了邦聯條例,1781-1787年13州組成了邦聯國會,宣布成立美利堅共和國。1787年,在費城召開制憲會議,大州和小州的代表經過爭論,同意每州均選出兩名參議員;在蓄奴制問題上,北部對南部作出了重大妥協,默認奴隸制存在,在征稅及分配眾議員席位方面,南部黑奴均以3/5的人口計算。會議最後制定了憲法草案。這是世界上第1部成文憲法。1788年6月由9個州批准生效。根據憲法,美國建成立法、行政、司法三權分立、相互制衡的聯邦制國家。後又增加了憲法前10條修正案(後即以「權利法案」著稱)。該法案於1791年12月,經11個州批准生效。

1789年聯邦政府成立。4月,華盛頓就任美國首屆總統(1792年連任)。在國內外政策出現分歧的過程中,財政部長A.漢密爾頓派組織了聯邦黨,主張中央集權,外交上親英,控制了聯邦政府的權力。國務卿T.傑斐遜派主張維護國內人民民主權利,同情法國革命,組織了民主共和黨。1793年華盛頓在歐洲列強聯合干涉法國革命時,採取中立政策。次年11月,聯邦政府和英國簽訂了損害美國主權的傑伊條約。親英和親法成為聯邦黨和民主共和黨在外交政策上的分野。在內政方面,聯邦政府制定關稅條例,建立銀行,穩定經濟。

1801年,民主共和黨T.傑斐遜出任總統。傑斐遜政府廢除上述4項法令,削減開支,減輕稅收,取消酒稅,鼓勵農產品出口。1803年從法國手中購買了面積達200多萬平方公里的路易斯安那。英國一直不甘心喪失北美殖民地。英艦在公海上繼續攔截美國船隻,強制徵用美國海員。為維護航海自由,1812-1814年美國進行了第2次對英戰爭。除海戰外,優勢在英軍方面。1814年8月,英軍曾攻佔華盛頓首府,焚燒總統府及會。但隨後美國取得勝利。1814年12月,英美在今比利時的根特簽訂和約。這次戰爭使美國得以擺脫英國政治上的控制和經濟上的滲透,成為一個完全獨立的民族主權國家。

南北戰爭前南北經濟的不同發展(1814-1861)

19世紀上半葉,美國領土逐漸由大西洋沿岸擴張到太平洋沿岸。經濟發生了顯著變化,北部、南部經濟沿著不同方向發展。北部發展海上貿易,擴大航運業。進行大量的資本原始積累。早在1790年就在羅得島建立了第l座棉紡廠。此後,陸續出現其他工廠。從19世紀初期起,大量資金投放於工商業,工業生產得到發展。在大力引進西歐科學技術的同時,鼓勵創造和發明。50年代,工業化迅速推進。1860年,美國工業生產居世界第4位。2/3的製造品由東北部生產。西歐移民大批湧入,並向西遷移,為發展經濟提供了自由僱傭勞動力。但在南部,以奴隸勞動為基礎的棉花種植園經濟不斷擴大,由大西洋沿岸各州擴展到得克薩斯境內。在西部新開辟的地區,是推廣自由勞動制還是奴隸制,南部和北部的代言人爭執不休,成為全國政治斗爭的主題。1820年北部對南部作出讓步,達成《密蘇里妥協案》,雙方爭執暫時乎息。

南北戰爭前的外交和政治 (1814-1861)

1823年,美國總統J.門羅發表了「門羅宣言」。反對歐洲列強干涉西半球事務。1846-1848年,美國發動對墨西哥戰爭,把得克薩斯、新墨西哥和加利福尼亞並入美國領土。1814年美英戰爭即將結束時,聯邦黨召集哈特福德會議,圖謀分裂聯邦,但遭失敗,因而瓦解。聯邦黨的衰落標志著商業資本開始向工業資本過渡。1816-1824年,美國進入民主共和黨一黨執政時期,它代表北部資產階級和南部奴隸主的共同利益,習稱「和諧時期」。以後民主共和黨分裂,政治力量重新組合。1828年,成立了民主黨,推選A.傑克遜為總統候選人,傑克遜當選並連任總統至1837年3月。1834年輝格黨成立。傑克遜政府將印第安人遷至密西西比河以西,並制止了南卡羅來納州借口高關稅法而掀起的分裂危機。政府廢除了貧民因負債而受監禁的法令,普及了白人男子的普選權,並進行了一些民主改革,習稱「傑克遜民主」。1828-1856年,民主黨和輝格黨成為對峙的兩大政黨。除1840年和1848年兩屆總統競選由輝格黨獲勝外,其餘各屆總統競選均由民主黨獲勝。

隨著南部和北部兩種不同社會經濟制度斗爭的激化和黑奴反抗的不斷掀起,群眾性的反奴運動廣泛開展。1840年,主張廢奴運動的「自由黨」成立。1848年,廢奴主義者,民主黨和輝格黨內反對奴隸制的人組織了自由土壤黨,以在西部地域建立自由州為宗旨。1850年,雙方經過爭執,達成妥協,國會通過嚴峻的逃奴追緝法。1854年國會通過堪薩斯—內布拉斯加法案,取消了奴隸州和自由州的地理疆界線,也就使密蘇里妥協案隨之廢除,遭到北部工業資產階級的強烈反對。1854年成立了共和黨,以反對奴隸制為宗旨。1856年。民主黨J.布坎南當選總統,此時實際上民主黨已成為代表奴隸主利益的政黨。1857年最高法院作出斯科特判決案,其法律涵意是使奴隸制的規模推向全國。1859年J.布朗領導的反奴隸制的武裝起義被鎮壓。1860年總統選舉中,共和黨候選人A.林肯獲勝。蓄謀叛亂已久的南部奴隸主集團決定脫離聯邦,並於1861年2月另行成立宣布維護奴隸制的南部同盟。

南北戰爭及重建時期(1861-1877)

1861年4月,南部同盟不宣而戰,佔領薩姆特炮台,南北戰爭爆發。次年5月,林肯頒布《宅地法》,允許耕種西部土地5年的農民,在繳納10美元證件費後獲得160英畝土地的使用權,使在西部墾殖的廣大農民,站在廢奴派一邊,孤立了南部同盟。1863年1月1日,林肯頒布的《解放宣言》生效,叛亂各州的黑人奴隸都被視為自由人,允許參軍,短期內即有18.6萬名黑人參加聯邦軍隊。1864年聯邦軍隊佔領喬治亞的亞特蘭大,將南部同盟截成兩段,取得了決定的勝利。1865年4月9日,南部同盟軍總司令R.E.李將軍投降。南北戰爭以聯邦勝利宣告結束。4月14日;林肯遇刺,副總統A.約翰遜繼任總統。約翰遜對南部種植園主推行妥協政策。11月,密西西比州首先頒布「黑人法典」,對黑人殘酷迫害。恐怖組織三K黨於1866年成立,對剛獲得自由的黑人施以私刑。在這種混亂局面下,共和黨激進派占優勢的國會提出彈劾總統案(以少1票未通過),並分別於1865、1868和1870年通過了憲法第13條修正案(宣布在美國奴隸制不復存在)、第14條修正案(黑人被承認為美國公民)、第15條修正案(給黑人以選舉權)。1867年3月,國會通過重新建設南部法案,對南部實行軍管。1867-1877年,南部進行民主重建,各州成立了黑人和白人聯合執政的政權,制訂了民主的進步法令,14名黑人當選為眾議員,兩名黑人當選為參議員。R.B.海斯就任總統,標志著民主重建的結束。

19世紀後半葉經濟迅速發展 (1877-1900)

南北戰爭後,由於南部種植園制度的廢除,為資本主義在全國范圍的發展創造了條件;造船業和機器製造業迅速發展,橫貫大陸的4條鐵路建成,西部廣大土地的墾殖,邊疆的消失,促進了國內統一市場的形成和擴大。在中西部、遠西部和南部日益開拓進程中,各地區發展了具有本地特點的工業。外國移民的大量湧入,提供了豐富的勞動力,使北美能夠大規模進行農業生產。19世紀後半葉農業機械化迅速發展。從1860-1916年,耕地面積由4.07億英畝增加到8.79億英畝,改良的土地面積擴大了3倍多,小麥和玉米的產量約增加了3倍多。農業中大生產排擠和兼並小生產,在以工業為主的北部,農業日益採用集約耕作,在其他地區,大農場數字逐漸增加,1900年美國農產品總數的一半是由1/6的大農戶生產的,形成了美國式農業資本主義發展道路。

19世紀後半葉,科學技術領域有重要發明和突破,其中首推電力的應用;1876年A.G:貝爾發明電話機,1886年T.A.愛迪生製造了電燈,1892年杜里雅兄弟試製成功汽車,1903年萊特兄弟試制飛機航行成功。電力廣泛應用於工業,導致美國經濟的全面發展。1880年工業在全國生產總值中的比重已超過農業,工業生產總值由1860年的世界第4位,躍居至1894年的首位。美國成為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內外政策(1889-1914)

1889年美國召開泛美會議,1898年美西戰爭爆發,美國擊敗了西班牙,奪取了加勒比海的古巴和波多黎各、太平洋的關島及菲律賓群島,接著合並了夏威夷群島。1903年美國奪取了巴拿馬運河區。在遠東,1899年美國提出對華「門戶開放」政策。美國在1904-1905年日俄戰爭中支持日本。在日俄戰爭結束後,美日雙方經過談判,於1908年簽訂了羅脫—高平協定。在1912年總統選舉中,民主黨總統候選人T.W.威爾遜上台。威爾遜以「新自由」作為號召進行改革,降低關稅,建立聯邦儲備銀行制度,通過克萊頓反托拉斯法(1914),徵收累進所得稅。該時期美國在對外政策上,對西半球墨西哥、尼加拉瓜等國進行了武裝干涉。

第一次世界大戰至20世紀20年代末的美國

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後,美國宣布中立,向交戰雙方提供軍火,不久又對協約國進行貸款。1916年,威爾遜當選連任。1917年,美國在德國潛艇擊沉美國船隻後,於4月6日對德宣戰。大戰期間由於國外移民中斷,黑人大量北移,並人伍出國作戰,開拓了視野。1918年11月,威爾遜簽署對德停戰協定。第一次世界大戰促進了美國的經濟繁榮。戰後,美國由欠60億美元的債務國而成為貸出100億美元的債權國,美國成為最富有的國家。1921年共和黨W.G.哈定執政,正值美國陷入全面經濟蕭條。他提出「工業正常化」和」搶救資本主義」政策;1923-1929年世界資本主義進人相對穩定時期。美國國內由於固定資本更新,建築業興起,汽車和鋼鐵工業等擴大以及商品和資本輸出激增,1923年美國工商業出現了新高漲。與此同時,美國第2次企業「合並浪潮」(即進一步托拉斯化),遍及銀行業、工業部門,特別是水、電、煤氣公用事業,甚至擴展到零售商業部門。共和黨人C,柯立芝執政時期是美國經濟繁榮時期。私人壟斷資本大為發展。但由於國內新興工業畸形發展與生產過剩,使國民經濟各部門比例嚴重失調,生產和消費脫節,農業長期陷於慢性危機,1929年10月美國首先爆發經濟危機,隨後資本主義各國陸續陷入1929-1933年世界性經濟危機。

20世紀30年代的美國

民主黨人F.D.羅斯福1933年就任第32屆總統。羅斯福政府實行了由國家對經濟進行廣泛干預、調節的「新政」,整頓金融,復興工農業,舉辦救濟事業等,挽救了美國的嚴重經濟危機,並加強了國家壟斷資本主義。1933年11月,美國與蘇聯建交,對拉丁美洲採取「睦鄰政策」。1937年新的經濟危機再度出現。次年,羅斯福採用擴大赤字開支的辦法,使這次危機有所緩解;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美國重振軍備,才使經濟得到恢復,走向繁榮。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美國

1939年9月德國進攻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羅斯福於1941年3月簽署《租借法》,向與德意日作戰的國家提供物資。8月14日,羅斯福與英國首相丘吉爾發表《大西洋憲章》,9月24日蘇聯政府聲明同意其基本原則,接著召開莫斯科三國會議,奠定了美英蘇戰時合作的基礎。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重創美國太平洋艦隊。次日,美英對日宣戰。英美在開始時接連敗退。1942年5月,美軍在中途島海戰中擊退日軍。同年底至次年初,美國在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中擊敗日軍,美軍由守勢轉為攻勢,太平洋戰爭出現轉折。 l942年1月1日,美、英、蘇、中等26個國家簽署《聯合國家宣言》。8月英美聯軍在北非登陸。1943年2月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勝利,使歐洲反法西斯戰爭的局勢發生根本性變化。同年7月,美英軍隊在西西里島登陸。9月在義大利南部登陸。10月義大利投降。1943年 11月,羅斯福、丘吉爾、斯大林舉行德黑蘭會議。1944年6月,英美等國的聯軍在法國諾曼底登陸,開辟了歐洲第二戰場。4月12日,羅斯福逝世,H.S.杜魯門繼任總統。5月,德國宣布無條件投降。7月,美英蘇三國首腦舉行波茨坦會議,美英就處理德國、波蘭等問題與蘇聯達成協議。美英中發表了波茨坦公告,要求日本無條件投降。美蘇就蘇軍對日作戰取得了一致意見。8月6日,美軍在廣島投下策1顆原子彈;8月8日蘇聯宣布對日作戰,9日美軍又在長崎投下第2顆原子彈,日本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杜魯門任命D.麥克阿瑟為盟國駐日最高統帥,美軍進駐日本,實現了由美國獨家控制日本的局面。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美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由於擴軍參戰,並大量供應盟國軍火物資,美國成為盟國的兵工廠,出現了戰時經濟繁榮,國家壟斷資本有更大發展。美國利用參戰的機會,控制了世界許多重要戰略據點,建立了軍事基地;杜魯門政府對外推行冷戰政策,提出杜魯門主義,制訂馬歇爾計劃,籌劃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在內政方面,杜魯門提出「公平施政」綱領,但收效甚微。1950年6月,朝鮮戰爭爆發。1952年共和黨人D.D.艾森豪威爾以結束朝鮮戰爭的許諾當選為美國總統。1953年7月簽定了朝鮮停戰協定。

艾森豪威爾政府在1953-1954年經濟危機的侵襲下,為緩和國內外緊張形勢,在內政外交方面作了調整,擴大了社會保險法的實施范圍,加強科研工作的國家化,進一步發展宇航事業。1955年7月美、英、法、蘇四國首腦會議召開,國際形勢有所緩和。1957年蘇聯成功地發射第1顆人造地球衛星,向美國尖端科學領先地位進行挑戰。1958年,美國發射人造地球衛星,從而使美蘇軍備競賽進入宇宙空間競爭。1969年7月20日,美國宇宙飛船「阿波羅—11"號登月艙在月球著陸。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及朝鮮戰爭期間,由於有黑人參加作戰,軍隊中取消了種族隔離制度,這一事實推動了國內黑人爭取民權的斗爭。1954年最高法院作出「布朗控訴教育局判決案」,宣布長期統治教育領域的「隔離但平等」原則為違憲。1955年12月,亞拉巴馬州蒙哥馬利市的黑人在M.L.金的領導下,進行長達381天的抵制乘車方面種族隔離的運動,黑人又在餐館展開靜坐運動,以抗議這方面的種族隔離,民權運動蓬勃興起。60年代民主黨J.F.肯尼迪和L.B.約翰遜相繼執政,實行長期財政赤字政策,擴大軍費開支,增加福利費用,經濟持續上升。同時,由於他們捲入越南戰爭,支付巨額軍費,消耗了美國大量財富,使美國經濟實力大為削弱,而聯邦德國和日本經濟迅速發展,逐漸成為美國的競爭對手。

60年代,由於越南戰爭不得人心,國內社會動盪不寧。1961年黑人和白人公民共同展開「自由乘客」運動,1963年4月,小馬丁·路德·金在伯明翰發動了大規模遊行、請願、靜坐和示威運動,8月,25萬黑人和白人一起為抗議種族歧視,舉行了向華盛頓的進軍示威,小馬丁 路德·金發表了「我有一個夢」的演說。在黑人民權運動的推動下,國會於1964年6月通過民權法。

1969年R.M.尼克松上台後,美國陷入越戰泥淖不能自拔,經常性的財政赤字和龐大的軍費開支,加劇了通貨膨脹,處於內外交困境地。1969年起,尼克松以「夥伴關系、實力加談判」作為美國對外政策的新戰略。1972年尼克松總統訪華,發表了中美上海公報。1974年8月9日,尼克松因水門事件被迫辭職,副總統G.R.福特即就任第38屆總統。1975年5月,正式宣布越南戰爭結束。

1979年1月1日中美建交公報生效,實現了兩國關系正常化。在美蘇關系方面,尼克松提出新「和平」戰略後,兩國加強了對話。1972年5月,尼克松訪蘇,簽署了限制戰略武器條約。80年代,美蘇軍備競賽從數量方面轉向質量方面。1985年以來,美蘇經過不斷談判,終於在1988年6月1日,兩國領導人在莫斯科交換了中程導彈條約的批准書。美蘇關系進一步趨向緩和。

1986年11月,美國爆發了「伊朗門」事件,披露里根政府(成員)繞過國務院並隱瞞國會,於1985年至1986年秘密向伊朗出售武器,以換取美國人質,並將其中所得款項,轉移給尼加拉瓜反政府武裝。1987年,美國以保護海灣通航的名義,派遣軍事力量去海灣,同伊朗多次發生軍事沖突。1989年1月布希就任美國第41屆總統。

1990年爆發海灣戰爭。美國出兵伊拉克。迫使其退出科威特。1992年,民主黨人柯林頓當選總統。其間美國及多國部隊多次空襲伊拉克以制止其研製核武器。90年代末,在美國領導下,北約東擴。

1999年初,美國領導北約向南聯盟發動空中打擊。

在經濟方面,1973年「能源危機」後,1974-1975年美國爆發了戰後最嚴重的經濟危機;美國經濟陷於以「滯脹」為特徵的綜合並發症中;1980年美國經濟嚴重衰退。1981年裡根任總統後,推行高赤字財政政策,用大規模減稅和增加國防開支來刺激經濟、鼓勵投資,同時嚴格控制貨幣發行量。1982年美國經濟開始復甦,轉入低速增長。1987年10月雖發生股市暴跌風潮,美國經濟情況仍較平穩,但財政赤字和外貿赤字仍是美國經濟的隱憂。進入90年代,美國計算機產業發展迅速,並帶動全球的高科技信息產業,開拓了新一代的產業革命!

『貳』 2008奧運會一個金牌,銀牌,銅牌分別在國際上能拿到的是錢

(●排名按照金牌獎金由多至少順序 ●貨幣單位:人民幣) 新加坡:500萬元 新加坡可謂最大方的國家,為每枚金牌開出了500萬元人民幣的天價。新加坡歷史上唯一的獎牌來自1960年羅馬奧運會,當時一名舉重運動員奪得一枚銀牌。為了打破「金牌荒」,該國開出的獎勵也睥睨群雄,他們更願意花掉這筆錢,而不希望變成無人領取的支票。 希臘:190萬元 希臘與時俱進地放棄了為冠軍頒發花環的傳統,而代之以現金,並且金額走在各國前列。在北京奧運會上奪牌的金、銀、銅牌得主分別可獲190萬元、130萬元和70萬元。獲牌選手還可以獲得一個不錯的公務員職位,並有幾個廣告合同。 韓國:85萬 韓國男子體操是他們最有希望沖擊奧運金牌的項目,從1991年至今的世界錦標賽上韓國人在該項目上取得過4枚金牌,遺憾的是總是無緣奧運金牌。韓國體操協會將85萬元的奪冠獎金很精準地開到這個項目的戶頭上,並且明確表示雙杠項目上的梁泰榮和金大恩就是最有力的沖擊者。 黑山共和國:60萬元 這個人口只有70萬的巴爾干國家是2007年才加入奧委會的,首次參加奧運會就為金牌懸賞60萬,國民人均捐出1元錢就夠了,雖然奪金希望不大,也算全民參與。 哥倫比亞:56萬元 哥倫比亞總統烏里韋親自為奧運獎牌得主定獎金,該國選手在去年舉行的第十五屆泛美運動會上,名列獎牌榜第六位,一舉跨入拉美體育強國行列。為了進一步刺激運動員的積極性,哥政府對北京奧運會的金牌得主的獎金幅度提高了15倍!將由原定的1000萬比索(約3.7萬元)提高到1.5億比索(約56 萬元)。 保加利亞:54萬元 保加利亞國家青年與體育署為冠、亞、季軍分別開出54萬元、40萬元和27萬元的高額獎金,這筆錢將由保加利亞奧運代表團的總贊助商——保加利亞第一投資銀行提供。另外,統一保加利亞銀行則為獲得北京奧運會獎牌的保加利亞賽艇運動員提供最高27萬元的獎金。 俄羅斯:35萬元 奧運金牌大戶俄羅斯為了尋找昔日的榮耀不惜巨資,為金、銀、銅牌選手分別開出35萬元、21萬元和14萬元的獎金,運動員所在的地方政府還將提供住房、獎金、汽車。雖然絕對獎金額不算很高,但是俄羅斯運動員都是拿牌的高手,俄羅斯政府的負擔應該是最重的。 馬來西亞:33萬元 馬來西亞目前為北京奧運會金牌得主設定的獎金數額為33萬元,外加退役津貼。 日本:19萬元 日本政府對奧運選手的獎勵並不算非常大方。金牌得主只有19萬元,銀牌和銅牌得主分別是12.5萬元和6.3萬元。與該國人均26.6萬元的年收入比較起來,這份奧運獎金真是輕如鴻毛。 美國:17.7萬元 金牌大鱷美國在發放獎金的力度上並不慷慨,其對金牌得主的官方獎勵僅為17.7萬元。不過,運動員也大可不必計較這些,因為在這個商業化高度發達和造星業高度發達的國度,他們完全可以在商場中「以豐補歉」。 德國:15萬元 嚴謹的德國人在碰到數字的時候只會更嚴謹。為了維護健康的財務狀況,他們不敢輕易開巨獎的口子,正如該國的足球甲級聯賽,其俱樂部的財務狀況是歐洲最好的,比賽的觀賞性則是歐洲五大聯賽中最差的。對於奧運金牌選手,他們也只肯給15萬元。 加拿大:14萬元 如果不是2010年冬奧會在溫哥華舉行,加拿大人還不習慣為奧運獎牌得主頒獎,這次他們破天荒地為金、銀、銅牌分別開出14萬元、10萬元和7 萬元,也算是在本土迎來奧運聖火之前嘗試新的激勵機制。加拿大奧委會主席邁·錢伯斯日前在渥太華宣布,旨在為奧運會獎牌得主提供獎金的傑出運動員基金會成立,加拿大從北京奧運會開始首次為奧運會獎牌得主發獎金。 澳大利亞:13.5萬 澳大利亞在2000年悉尼奧運會和2004年雅典奧運會上排名第四位,但據最新的預測,他們有可能滑到法國、德國和英國之後。因此澳大利亞奧委會已經同意增加運動員的獎勵基金,他們希望在奧運會獎牌榜上不要低於第七位。新的獎金分配方案為:金牌13.5萬元、銀牌9萬元、銅牌4.5萬元,教練將獲得總數的四分之一。 蒙古:8萬元 蒙古對奧運金牌的嚮往已久,該國政府為在北京奧運會上獲得金牌的運動員開出8萬元的獎金,亞軍、季軍分獲4萬元和2萬元。

希望採納

『叄』 美國自1776年來的歷史

美國歷史
美國人民是個勇敢而愛好自由的民族. 他們原本來自世界各地, 是許多不同的文化、種族和宗教, 經過長時期的共存結合而形成的, 漸漸他們以身為美國人而自豪.

17世紀以前, 北美廣大原野僅有印第安人和愛斯基摩人居住, 但經過百餘年的移民, 這里已成為歐洲國家人民的新家園, 而其中最主要為英國人所建立的13州殖民地, 這13州殖民地宣布脫離英國而獨立. 幾經協商與改革, 聯邦體制的美國, 於法國大革命前夕, 正式登上世界舞台. 早期的美國很歡迎外來的移民, 這些移民使她迅速地成長. 美國人口, 在1776 年只有300萬人, 而現在則超過2億. 在人口迅速增加的過程中, 新的生存空間, 也跟著不斷開拓, 而方向則由東向西, 拓疆的先驅們不但從事農耕畜牧, 也尋找礦產及其它資源. 到了20世紀,美國不但已成為世界強國, 並且也是科學、技術、醫葯及軍事力量的先進國家.

殖民時期以前(1607以前)

在兩萬多年前, 有一批來自亞洲的流浪者, 經由北美到中南美洲, 這些人就是印第安人的祖先. 當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時, 居住在美洲的印第安人, 約有2,000萬, 其中有大約100萬人住在現在的加拿大和美國中北部, 其餘絕大部分住在現在的墨西哥和美國南部. 大約1萬年前, 又有另一批亞洲人, 移居到北美北部, 這是後來的愛斯基摩人. 而最早到美洲的白種人大概是維京人, 他們是一群喜好冒險的捕漁人, 有人認為他們在1,000年前,曾到過北美東海岸. 殖民時期(1607~1753) 1607年, 一個約一百人的殖民團體, 在乞沙比克海灘建立了詹姆士鎮, 這是英國在北美所建的第一個永久性殖民地. 在以後150年中, 陸續涌來了許多的殖民者, 定居於沿岸地區, 其中大部分來自英國, 也有一部分來自法國、德國、荷蘭、愛爾蘭和其他國家. 18世紀中葉, 13個英國殖民地逐漸形成, 他們在英國的最高主權下有各自的政府和議會. 這13個殖民區因氣候和地理環境的差異, 造成了各地經濟形態、政治制度與觀念上的差別.

獨立運動(1754~1783)

18世紀中葉, 英國在美洲的殖民地與英國之間, 已有了裂痕. 殖民地的擴張, 使他們產生某種自覺, 自覺到英國的迫害, 而萌生獨立的念頭. 1774年, 來自12州的代表, 聚集在費城, 召開所謂第一次大陸會議, 希望能尋出一條合理的途徑, 與英國和平解決問題, 然而英王卻堅持殖民地必須無條件臣服於英王, 並接受處分. 1775年, 在麻州點燃戰火, 5月, 召開第二次大陸會議, 堅定了戰爭與獨立的決心, 並發表有名的獨立宣言, 提出充分的理由來打這場仗, 這也是最後致勝的要素. 1781年, 美軍贏得了決定性的勝利, 1783年, 美英簽定巴黎條約, 結束了獨立戰爭.

組成新政府(1784~1819)

革命的成功, 使美國人民有了以立法形式表達他們政治觀念的機會. 1787年, 在費城舉行聯邦會議, 會中華盛頓被推為主席, 他們採取一項原則, 即中央的權力是一般性的, 但必須有審慎的規定和說明, 同時, 他們也接受一項事實, 那就是全國性政府必須有稅收、鑄造貨幣、調整商業、宣戰及締結條約的權力. 此外, 為了防止中央權力過大, 而採取孟德斯鳩的均權政治學說, 即政府中設置三個平等合作與制衡的部門, 即立法、行 政、司法三種權力相互調和, 制衡而不使任何一權占控制地位.

向西擴張(1820~1849)

19世紀初期, 數以千計的人, 越過阿帕拉契山, 向西移動, 有些開拓者, 移居到美國的邊界, 甚至深入屬於墨西哥的領地、以及介於阿拉斯加與加利福尼亞的俄勒岡. 開拓者勇敢、勤奮地向西尋求更好的生活.

南北沖突(1850~1869)

引起內戰的原因, 不單是經濟上、政治上、軍事上的問題, 還包括了思想上的沖突. 內戰暴露了美國的弱點. 對這個國家的存在, 作了一番考驗. 經過了這次考驗, 美國才步向一個中央集權化之現代國家的坦途. 南北之間, 為奴隸問題而起爭執, 南方在全國政治上的主要方針, 就在保護和擴大"棉花與奴隸"制度所代表的利益;而北部各州, 主要是製造業、商業和 金融的中心, 這些生產無需依賴奴隸, 這種經濟上和政治上的沖突都是由來已久的. 1860年代初期, 11個南方的州脫離聯邦, 另組政府, 北方則表示, 為了統一將不惜付出任何代價. 1861年, 內戰爆發了, 這場美國人面對面的流血戰, 打了四年, 南方遭到嚴重的破壞, 而且留下深深的傷痕. 1865年, 北方戰勝了, 這項勝利不但顯示美國回復統一, 而且, 從此全國各地不再施行奴隸制度.

工業化與改革(1870~1916)

19世紀初期, 美國開始工業化, 而內戰之後, 則步入成熟階段. 在從內戰至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不到50年時間內, 她從一個農村化的共和國變成了城市化的國家. 機器代替了手工,產品大量增加. 全國性的鐵道網, 增進了貨品流通. 應大眾的需要, 許多新發明應市了. 銀行業提供貸款, 促成工商業經營的擴大. 故從1890到1917年的近30年間被稱為所謂"進步時期", 1914 年, 世界大戰爆發, 1917年,美國終於被捲入大戰漩渦中, 並且在世界上嘗試扮演新的角色.

世界的新地位(1917~1929)

在戰後的10年間, 美國的社會與文化可說是個無生氣、無感情, 屬於商人階級的10年. 據1929年統計, 居城 與居鄉的比率是56%∶44%, 這時舉凡現代生活的特色, 諸如汽車、電話、收音機、洗衣機, 已成為生活的必需品. 戰後經濟呈現極度的繁榮, 原因有二, 一為政府不再干涉私營企業且有立法保護之, 二為新技術的帶 動. 雖然經濟成長很快, 但是基礎不穩.

不景氣時代和第二次世界大戰(1930~1959)

經濟大恐慌, 影響的不只是美國, 世界各國都受到它的打擊, 經濟大恐慌, 使上百萬的工人失業, 大批的農人被迫放棄耕地, 工廠商店關門, 銀行倒閉…… 一片蕭條. 1932年, 羅斯福當選總統, 他主張政府應拿出行動來結束經濟大恐慌, 新政府雖然解決了許多的困難, 但美國的經濟還是要到二次大戰, 才蘇醒起來.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 美蘇兩國, 關系日趨惡化, 分別在軍事、政治、經濟、宣傳各方面, 加緊准備, 一如戰時, 這種狀態, 被稱為"冷戰".

1960年以來

美國歷史自1960以來, 許多方面仍是戰後發展的延續. 經濟方面, 除了周期性的不景氣, 則仍不斷膨脹;從 城市移居到郊區的人口, 繼續增加, 1970年, 居郊人口超過了居城人口. 1960年初期, 黑人問題成為美國內部最主要的問題.

1960年代中期, 許多美國人開始不滿政府的對外政策. 此外, 由於工業的發展, 人口的集中, 60年代後期, 生態環境的污染廣受注意. 70年代初期, 由於能源危機而導致的經濟蕭條, 是大恐慌以來, 最嚴重的一次.

70年代中期, 經濟一度復甦, 但到70年代未期, 又出現通貨膨脹. 1976年, 美國建國200周年, 全國舉行各項慶祝活動. 1981年4月12日, 美國成功地發射"哥倫比亞號"太空梭, 將人類又帶入另一個太空新紀元. 1985年, 里根連任總統, 在日新月異的人類發展史中,美國將展開新的一頁.

『肆』 重要的英文縮寫

1. 表示各種組織或機構的縮略詞

APEC (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 亞太經貿合作組織

IOC (Inter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 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

ISO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 國際標准化組織

OPEC (Organization of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 歐佩克,石油輸出國組織

WTO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世界貿易組織

2. 表示各種系統的縮略詞

BBS (Bulletin Board System) 電子布告欄系統或(Bulletin Board Service)電子布告服務

GPS (Global Position System) 全球定位系統

GSM (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 全球移動通信系統

CIMS (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System) 計算機集成製造系統

DOS (Disc Operating System) 磁碟操作系統

ITS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 智能交通系統

NMD (National Missile Defense) 國家導彈防禦系統

NASDAQ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ecurities Dealers Automated Quotation) 納斯達克,<美>全國證券交易商自動報價系統協會

3. 有關職務或學位的縮略詞

CEO (Chief Executive Officer) 首席執行官

CFO (Chief Finance Officer) 首席財務官

CIO (Chief Information Officer) 首席信息官

COO (Chief Operating Officer) 首席運行官

CTO (Chief Technology Officer)首席技術官

CPA (Certified Public Accountant) 注冊會計師

MBA (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工商管理碩士

MPA (Master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公共管理碩士

4. 有關金融方面的縮略詞

ATM (Automated Teller Machine) 自動取款(出納)機

CBD (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 中央商務區

GDP (Gross Domestic Proct) 國內生產總值

GNP (Gross National Proct) 國民生產總值

5. 有關考試方面的縮略詞

CET (College English Test) 大學英語等級考試

GRE (Graate Record Examination) 美國研究生入學考試

PETS (Public English Test System) 全國英語等級考試

6. 其他方面的縮略詞

AIDS (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 ) 獲得性免疫功能喪失綜合症,即艾滋病

AM (Amplitude Molation) 調幅

API (Air Pollution Index) 空氣污染指數

CDMA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碼分多址,一種無線電發射和接受方式

CD (Compact Disc) 激光唱盤

CIP (Cataloguing in Publication)預編目錄

DIY (Do It Yourself)指自己動手裝電腦,縫制衣服,做賀卡等

DVD (Digital Video Disc) 數字化視頻光碟

EMS (Express Mail Service) 郵政特快專遞

EQ (Emotional Quotient) 情商

IQ (Intelligence Quotient) 智商

I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信息技術

OA (Office Automation) 辦公自動化

OEM (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r) 原始設備製造商

PC (Personal Computer)個人計算機

SOHO (Small Office Home Office) 小型家居辦公室

SOS (Save Our Souls; radio signal once used universally to appeal for help esp. by a ship or boat; urgent request for help from sb. in trouble) 國際上曾通用的緊急呼救信號,也用於一般的求救或求助

VIP (Very Important Person) 重要人物

VOD (Video on Demand) 視頻點播

WWW (World Wide Web) 萬維網

網路聊天常用英語縮略詞
ASAP As soon as possible盡快
BF boyfriend 男朋友
GF girlfriend 女朋友
BTW By the way 隨便說一下
BBL Be back later 稍後回來
BRB Be right back 很快回來
CU See you 再見
CUL See you later 下次再會
DIIK Damned if I know 我真的不知道
FE For example 舉例
FTF Face to face 面對面
FYI For your information 供參考
IAE In any event無論如何
IC I see 我明白
ILY I love you 我愛你
IMO In my opinion 依我所見
IOW In other words 換句話說
LOL laughing out loudly 大聲笑
NRN No reply necessary 不必回信
OIC Oh, I see 哦,我知道
PEM Privacy enhanced mail 保密郵件
RSVP Reply if you please 請答復
TIA Thanks in advance 十分感謝
TTUL Talk to you later 以後再講
TY Thank you 謝謝
VG very good 很好
WYMM Will you marry me 願意嫁給我嗎

『伍』 阿根廷在二戰是不是和納粹德國親近阿根廷作為一個由

1939年9月4日,當歐 戰爆發後不久,阿根廷宣布在世界大 戰中保持中立,從而在外交上確立了阿根廷在戰時的基調。1942年7月6日,阿根廷總統拉蒙・卡斯蒂略宣布阿根廷將繼續保持中立政策。不過,阿根廷雖然在戰爭中宣布「中立」,由於歷史的原因,其當局在戰時與納 粹德國暗中保持著密切關系。阿政府、軍人和大資本家一直同情或支持納粹德國的事業,而對盟國戰時的行動則三心二意,若即若離,並拒絕參加西半球防禦體系。太平洋戰 爭爆發後,阿根廷政府深信德國將會獲勝,並將控制歐洲,因此認為與其保持良好關系至關重要。於是,姑息、縱容納 粹間 諜在其境內的非法活動。在1942年1月召開的里約熱內盧泛美會議上,阿根廷當局干擾、並阻止拉美國家同軸心國和日本斷交協議的通過,拒絕對軸心國宣戰,不參加《聯合國家宣言》。直到1942年6月在華盛頓召開的美洲經濟與財政管制會議後,阿根廷才在表面上終止與軸心國的所有商業活動,但私下裡仍偷偷與納 粹進行貿易往來。戰 爭期間,由於阿根廷政府的配合,大多數在阿根廷的德國公司將其利潤交給當地的納 粹 間 諜組織,成為其活動經費。同時,在德國駐阿使館的資助下,德國通過對阿國內報紙的滲透進行納 粹宣傳。此外,通過派遣德國軍 事顧問、秘密提供技術和軍事物資對阿根廷軍隊施加影響。1943年,阿根廷部分青年軍官通過軍 事 政 變上台。新的軍政府毫不掩飾對納 粹德國的同情。而在納 粹 德國看來,阿根廷是南美大陸上唯一一個「歐洲」國家。希特勒希望,阿根廷能夠在南美領導一個親德的國家集團,從而排擠美英在當地的影響。另外,阿根廷還充當了納 粹的供貨商。德國政 府向阿根廷政 府保證:只要阿根廷船隻把航行路線和時間通知他們,德國海 軍將保證其安全航行。盡管大宗的貨物如小麥、牛肉等很容易被盟國攔截,但小規模的走 私,比如德國急需的工業用金剛石和白金仍源源不斷地從阿根廷流往德國。因此,二 戰期間阿根廷之「中立」,常被斥為「虛假中立」。而且,阿根廷是德國藏 匿納 粹 財產的主要目的地。戰 爭期間,眾多的阿根廷公司,甚至政府為納 粹 德 國的資金和財產提供掩護,並使之「合法化」,使得這些非法資產免遭盟 軍沒收。直到1944年1月27日,阿根廷破獲一個間 諜案件,因牽連到軸心國派遣的特 工人員,阿根廷政府才與德國、日本斷絕邦交。之後,由於擔心被西半球其它國家孤立,特別是迫於美國的壓力,直到納 粹 德國投降前1個月,即1945年3月底,阿根廷才象徵性地對德日宣戰。
此外,根據德國記者加比・韋伯撰寫的名為《德國聯系:納粹財富阿根廷洗錢》書中的描述,在戰後的十幾年裡,阿根廷庇隆政府幫助德國公司通過搬運工廠、洗錢活動等方式將納 粹德國在戰 爭中非法聚斂來的財富轉移到阿根廷,再把這些財富從阿根廷轉回德國,阿根廷中央銀行還准許德國公司以優惠價格實行貨幣兌換。為此,1946年2月美國政府根據繳獲的德國文件,指責阿根廷和庇隆同軸心國合作。阿根廷也是納 粹 戰 犯在戰後的主要避難所。戰 前與戰 時,教會也在阿根廷與德國的關系中推波助瀾。阿根廷 軍 政 府和教會一直夢想在南美建立一個西班牙化的天主教國家,與美國分庭抗禮。在梵蒂岡的慫恿下,阿根廷駐西班牙大使埃斯科瓦爾奉命與德國和梵蒂岡的官員進行會談,商討合作事宜。他與梵蒂岡教皇廳秘書長馬吉奧尼樞機主教進行會晤後達成了一份協議,一旦戰 爭結束,阿根廷就實行更為寬大的新移民法,從而為戰 爭末期納 粹要員從梵蒂岡到阿根廷的「逃亡之路」打下了基礎。第二次世界大 戰後,許多納 粹分子逃亡阿根廷,同樣受到了當時阿根廷政府的庇護。根據1997年由阿根廷總統卡洛斯・梅內姆迫於輿論壓力被迫成立的一個阿根廷納 粹活動調查委員會的調查:阿根廷是至少180名納 粹罪犯的藏身地。不過,非官方數字要高得多。
二次大 戰臨近尾聲時,由於美蘇等的戰 時合作夥伴因為對戰後世界秩序的安排和聯合國創始會員國等問題起爭執,阿根廷才獲得了加入聯合國的資格。正因為此,許多真正參 戰、並蒙受巨大犧牲的國家把阿根廷視為首鼠兩端的投機分子。
必須承認,像阿根廷這樣一個在二戰 交 戰國雙方都有著商業利益和擁有大規模僑民的國家裡,同時又處在美國後院的復雜環境中,無論採取何種立場都會有許多的實際困難。二 戰中的阿根廷實際上並不關心交戰國雙方哪一方獲勝,哪一方失敗,左右阿根廷立場的關鍵是利益。在這一點上,阿根廷的「中立」與拉美各國本質上並沒有什麼不同,都是為了本國的現實利益。所不同的是,阿根廷並不願意把自己的命運與任何其他國家聯在一起,也不願意屈從於任何外來壓力,而是根據情勢,採取其認為是符合當時本國利益的立場。而且,二 戰期間,阿根廷也向盟國輸送了大量貨物,在一定程度上也參與了支持盟國的事業。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 戰反 法 西 斯戰爭正義事業的主題下,無論從道義上和情感上,還是從戰 爭的性質上,阿根廷的做法確有值得商榷之處。

『陸』 全球金融巨頭都有誰

美國華爾街基金投資銀行代表數字資產銀行時代的到來
 
區塊鏈技術的廣泛應用,讓世界金融市場瞬息萬變,為此受到各個金融領域的密切關注,科技金融已經影響了傳統銀行業的發展,眾多銀行業務開始依託大數據、人工智慧、區塊鏈、雲計算、生物識別等關鍵技術開展服務。
目前全球加密數字資產總市值近2000萬億美元,未來還在持續增長,安全有保障加密數字資產的管理和增值服務,成為了市場的空白,越來越多的用戶,渴望能夠出現專業的數字資產銀行提供金融服務,2019年9月全球首家合法合規加密數字資產銀行---美國華爾街基金投資銀行,應運而生。
美國華爾街基金投資銀行(Untied States Wall Street Fund Investment Bank ),注冊資金10億美金,歷經3年審核,由美國政府批准成立,獲得了美國政府發放的數字貨幣經營證書,是全球化數字資產管理和金融服務機構,銀行依法運營,對品質追求卓越,為客戶提供安全、專業、便捷的各類數字貨幣業務,基於銀行自身10多年傳統金融的經驗,結合數字金融優勢,積極促進全球經濟發展。
美國華爾街基金投資銀行具有合法發行數字資產的許可權,ASSET是基於區塊鏈技術,以不動產 資產證券化為依託,恆量發行的數字資產。以ASSET為通用資產,廣泛應用於銀行的每項服務,ASSET將加密資產流通過程,進行了最大程度的簡化,再也無需通過第三方平台,用戶點與點之間可無障礙地建立信任,由此促進全球資產順暢流通。
加密數字資產儲存增值服務,是美國華爾街基金投資銀行的核心服務,用戶通過存儲加密數字資產,可以得到:存儲生息、自由進出、穩健收益的服務。因為銀行自身強大的量化交易、數字資產貸款、杠桿交易等金融業務,都能中收取一定的手續費用。
美國華爾街基金投資銀行基於區塊鏈成熟的智能合約技術,積極實現數字資產與生活消費之間的自由流通,話費充值、汽車加油、購票出行、酒店入住、購買車房、游戲娛樂、藝術品收藏、醫療保健等行業的便捷應用,將陸續開放服務,美國華爾街基金投資銀行最終目標建成一套以區塊鏈智能合約為載體的社會商業共識體系。
根據發展規劃,目前用戶先享受美國華爾街基金投資銀行的各種金融增值服務,未來一年內核心應用生態全部開放,計劃兩年內業務遍及全球大部分國家,普惠用戶數量超過600萬,美國華爾街基金投資銀行會成為一個超級商業經濟體,將是全球加密資產領域的奇跡締造者。

『柒』 美國歷史

英屬北美殖民地的建立(1607--1733)
北美洲原始居民為印第安人。16-18世紀,正在進行資本原始積累的西歐各國相繼入侵北美洲。法國人建立了新法蘭西(包括聖勞倫斯流域下游大潮區,密西西比河流域等處);西班牙人建立了新西班牙(包括墨西哥和美國西南部的廣大地區)。1607年,英國建立了第1個殖民據點—詹姆士城,此後在大西洋沿岸陸續建立了13個殖民地。到達殖民地的大多數是西歐貧苦的勞動人民,也有貴族、地主、資產階級,以英國人、愛爾蘭人、德意志人和荷蘭人最多。移民中有逃避戰禍和宗教迫害者,有自願和非自願的「契約奴」以及乞丐、罪犯;還有從非洲被販運來的黑人。
獨立戰爭 (1774—1783)
英法為爭奪海上霸權和掠奪殖民地而進行的七年戰爭,以英國勝利告終。英國在北美接管了加拿大,控制了密西西比河以東的新法蘭西,對北美殖民地全面加強控制,宣告阿巴拉契亞山脈以西為王室產業,禁止殖民地人民染指;並徵收重稅,嚴厲緝私,限制經濟活動,嚴重損害了殖民地各階層人民的經濟利益。從1619年弗吉尼亞建立議會起,各殖民地相繼成立議會,與英國相抗衡,1765年9個殖民地舉行抗議印花稅大會,掀起反抗怒潮。
18世紀70年代英國進一步執行高壓政策,1770年波士頓慘案發生。1773年通過了茶稅法,引起波士頓傾茶事件。1774年頒布了5項不可容忍的法令(諸如封閉波士頓港,增派英國駐軍,取消馬薩諸塞自治權,確立英國對殖民地的司法權等),從政治上軍事上加緊對殖民地的控制與鎮壓。1772-1774年,各殖民地普遍成立通訊委員會,領導抗英斗爭。1774年9月5日,除喬治亞外的各殖民地代表在費城召開了第1屆大陸會議,通過了和英國斷絕一切貿易關系的決議,繼而通過「關於殖民地權利和怨恨的宣言」,向英王呈遞請願書。1775年4月18日,在波士頓附近的列剋星敦和康科德,殖民地愛國者打響了反抗的槍聲,揭開了獨立戰爭的序幕。5月,第2屆大陸會議召開。次年7月大陸會議通過獨立宣言,宣布13個殖民地脫離英國獨立。
獨立戰爭開始時,雙方實力懸殊,戰爭進行了8年。到1781年10月,美、法聯軍攻下英軍最後據點約克鎮,獨立戰爭基本結束。1783年英美簽訂巴黎和約。獨立戰爭時期涌現出一批傑出的政治家,如大陸軍的總司令G.華盛頓、《獨立宣言》的起草人T.傑斐遜、外交家B.富蘭克林、文化戰士T.潘恩。
獨立的民族主權國家的建成(1781-1814)
在戰爭過程中,大陸會議制訂了邦聯條例,1781-1787年13州組成了邦聯國會,宣布成立美利堅共和國。1787年,在費城召開制憲會議,大州和小州的代表經過爭論,同意每州均選出兩名參議員;在蓄奴制問題上,北部對南部作出了重大妥協,默認奴隸制存在,在征稅及分配眾議員席位方面,南部黑奴均以3/5的人口計算。會議最後制定了憲法草案。這是世界上第1部成文憲法。1788年6月由9個州批准生效。根據憲法,美國建成立法、行政、司法三權分立、相互制衡的聯邦制國家。後又增加了憲法前10條修正案(後即以「權利法案」著稱)。該法案於1791年12月,經11個州批准生效。
1789年聯邦政府成立。4月,華盛頓就任美國首屆總統(1792年連任)。在國內外政策出現分歧的過程中,財政部長A.漢密爾頓派組織了聯邦黨,主張中央集權,外交上親英,控制了聯邦政府的權力。國務卿T.傑斐遜派主張維護國內人民民主權利,同情法國革命,組織了民主共和黨。1793年華盛頓在歐洲列強聯合干涉法國革命時,採取中立政策。次年11月,聯邦政府和英國簽訂了損害美國主權的傑伊條約。親英和親法成為聯邦黨和民主共和黨在外交政策上的分野。在內政方面,聯邦政府制定關稅條例,建立銀行,穩定經濟。
1801年,民主共和黨T.傑斐遜出任總統。傑斐遜政府廢除上述4項法令,削減開支,減輕稅收,取消酒稅,鼓勵農產品出口。1803年從法國手中購買了面積達200多萬平方公里的路易斯安那。英國一直不甘心喪失北美殖民地。英艦在公海上繼續攔截美國船隻,強制徵用美國海員。為維護航海自由,1812—1814年美國進行了第2次對英戰爭。除海戰外,優勢在英軍方面。1814年8月,英軍曾攻佔華盛頓首府,焚燒總統府及會。但隨後美國取得勝利。1814年12月,英美在今比利時的根特簽訂和約。這次戰爭使美國得以擺脫英國政治上的控制和經濟上的滲透,成為一個完全獨立的民族主權國家。
南北戰爭前南北經濟的不同發展(1814—1861)
19世紀上半葉,美國領土逐漸由大西洋沿岸擴張到太平洋沿岸。經濟發生了顯著變化,北部、南部經濟沿著不同方向發展。北部發展海上貿易,擴大航運業。進行大量的資本原始積累。早在1790年就在羅得島建立了第l座棉紡廠。此後,陸續出現其他工廠。從19世紀初期起,大量資金投放於工商業,工業生產得到發展。在大力引進西歐科學技術的同時,鼓勵創造和發明。50年代,工業化迅速推進。1860年,美國工業生產居世界第4位。2/3的製造品由東北部生產。西歐移民大批湧入,並向西遷移,為發展經濟提供了自由僱傭勞動力。但在南部,以奴隸勞動為基礎的棉花種植園經濟不斷擴大,由大西洋沿岸各州擴展到得克薩斯境內。在西部新開辟的地區,是推廣自由勞動制還是奴隸制,南部和北部的代言人爭執不休,成為全國政治斗爭的主題。1820年北部對南部作出讓步,達成《密蘇里妥協案》,雙方爭執暫時乎息。
1823年,美國總統J.門羅發表了「門羅宣言」。反對歐洲列強干涉西半球事務。1846-1848年,美國發動對墨西哥戰爭,把得克薩斯、新墨西哥和加利福尼亞並入美國領土。1814年美英戰爭即將結束時,聯邦黨召集哈特福德會議,圖謀分裂聯邦,但遭失敗,因而瓦解。聯邦黨的衰落標志著商業資本開始向工業資本過渡。1816-1824年,美國進入民主共和黨一黨執政時期,它代表北部資產階級和南部奴隸主的共同利益,習稱「和諧時期」。以後民主共和黨分裂,政治力量重新組合。1828年,成立了民主黨,推選A.傑克遜為總統候選人,傑克遜當選並連任總統至1837年3月。1834年輝格黨成立。傑克遜政府將印第安人遷至密西西比河以西,並制止了南卡羅來納州借口高關稅法而掀起的分裂危機。政府廢除了貧民因負債而受監禁的法令,普及了白人男子的普選權,並進行了一些民主改革,習稱「傑克遜民主」。1828-1856年,民主黨和輝格黨成為對峙的兩大政黨。除1840年和1848年兩屆總統競選由輝格黨獲勝外,其餘各屆總統競選均由民主黨獲勝。
隨著南部和北部兩種不同社會經濟制度斗爭的激化和黑奴反抗的不斷掀起,群眾性的反奴運動廣泛開展。1840年,主張廢奴運動的「自由黨」成立。1848年,廢奴主義者,民主黨和輝格黨內反對奴隸制的人組織了自由土壤黨,以在西部地域建立自由州為宗旨。1850年,雙方經過爭執,達成妥協,國會通過嚴峻的逃奴追緝法。1854年國會通過堪薩斯—內布拉斯加法案,取消了奴隸州和自由州的地理疆界線,也就使密蘇里妥協案隨之廢除,遭到北部工業資產階級的強烈反對。1854年成立了共和黨,以反對奴隸制為宗旨。1856年。民主黨J.布坎南當選總統,此時實際上民主黨已成為代表奴隸主利益的政黨。1857年最高法院作出斯科特判決案,其法律涵意是使奴隸制的規模推向全國。1859年J.布朗領導的反奴隸制的武裝起義被鎮壓。1860年總統選舉中,共和黨候選人A.林肯獲勝。蓄謀叛亂已久的南部奴隸主集團決定脫離聯邦,並於1861年2月另行成立宣布維護奴隸制的南部同盟。
南北戰爭及重建時期(1861-1877)
1861年4月,南部同盟不宣而戰,佔領薩姆特炮台,南北戰爭爆發。次年5月,林肯頒布《宅地法》,允許耕種西部土地5年的農民,在繳納10美元證件費後獲得160英畝土地的使用權,使在西部墾殖的廣大農民,站在廢奴派一邊,孤立了南部同盟。1863年1月1日,林肯頒布的《解放宣言》生效,叛亂各州的黑人奴隸都被視為自由人,允許參軍,短期內即有18.6萬名黑人參加聯邦軍隊。1864年聯邦軍隊佔領喬治亞的亞特蘭大,將南部同盟截成兩段,取得了決定的勝利。1865年4月9日,南部同盟軍總司令R.E.李將軍投降。南北戰爭以聯邦勝利宣告結束。4月14日;林肯遇刺,副總統A.約翰遜繼任總統。約翰遜對南部種植園主推行妥協政策。11月,密西西比州首先頒布「黑人法典」,對黑人殘酷迫害。恐怖組織三K黨於1866年成立,對剛獲得自由的黑人施以私刑。在這種混亂局面下,共和黨激進派占優勢的國會提出彈劾總統案(以少1票未通過),並分別於1865、1868和1870年通過了憲法第13條修正案(宣布在美國奴隸制不復存在)、第14條修正案(黑人被承認為美國公民)、第15條修正案(給黑人以選舉權)。1867年3月,國會通過重新建設南部法案,對南部實行軍管。1867-1877年,南部進行民主重建,各州成立了黑人和白人聯合執政的政權,制訂了民主的進步法令,14名黑人當選為眾議員,兩名黑人當選為參議員。R.B.海斯就任總統,標志著民主重建的結束。
19世紀後半葉經濟迅速發展 (1877—1900)
南北戰爭後,由於南部種植園制度的廢除,為資本主義在全國范圍的發展創造了條件;造船業和機器製造業迅速發展,橫貫大陸的4條鐵路建成,西部廣大土地的墾殖,邊疆的消失,促進了國內統一市場的形成和擴大。在中西部、遠西部和南部日益開拓進程中,各地區發展了具有本地特點的工業。外國移民的大量湧入,提供了豐富的勞動力,使北美能夠大規模進行農業生產。19世紀後半葉農業機械化迅速發展。從1860-1916年,耕地面積由4.07億英畝增加到8.79億英畝,改良的土地面積擴大了3倍多,小麥和玉米的產量約增加了3倍多。農業中大生產排擠和兼並小生產,在以工業為主的北部,農業日益採用集約耕作,在其他地區,大農場數字逐漸增加,1900年美國農產品總數的一半是由1/6的大農戶生產的,形成了美國式農業資本主義發展道路。
19世紀後半葉,科學技術領域有重要發明和突破,其中首推電力的應用;1876年A.G:貝爾發明電話機,1886年T.A.愛迪生製造了電燈,1892年杜里雅兄弟試製成功汽車,1903年萊特兄弟試制飛機航行成功。電力廣泛應用於工業,導致美國經濟的全面發展。1880年工業在全國生產總值中的比重已超過農業,工業生產總值由1860年的世界第4位,躍居至1894年的首位。美國成為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內外政策(1889—1914)
1889年美國召開泛美會議,1898年美西戰爭爆發,美國擊敗了西班牙,奪取了加勒比海的古巴和波多黎各、太平洋的關島及菲律賓群島,接著合並了夏威夷群島。1903年美國奪取了巴拿馬運河區。在遠東,1899年美國提出對華「門戶開放」政策。美國在1904-1905年日俄戰爭中支持日本。在日俄戰爭結束後,美日雙方經過談判,於1908年簽訂了羅脫—高平協定。在1912年總統選舉中,民主黨總統候選人T.W.威爾遜上台。威爾遜以「新自由」作為號召進行改革,降低關稅,建立聯邦儲備銀行制度,通過克萊頓反托拉斯法(1914),徵收累進所得稅。該時期美國在對外政策上,對西半球墨西哥、尼加拉瓜等國進行了武裝干涉。
第一次世界大戰至20世紀20年代末的美國
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後,美國宣布中立,向交戰雙方提供軍火,不久又對協約國進行貸款。1916年,威爾遜當選連任。1917年,美國在德國潛艇擊沉美國船隻後,於4月6日對德宣戰。大戰期間由於國外移民中斷,黑人大量北移,並人伍出國作戰,開拓了視野。1918年11月,威爾遜簽署對德停戰協定。第一次世界大戰促進了美國的經濟繁榮。戰後,美國由欠60億美元的債務國而成為貸出100億美元的債權國,美國成為最富有的國家。1921年共和黨W.G.哈定執政,正值美國陷入全面經濟蕭條。他提出「工業正常化」和」搶救資本主義」政策;1923-1929年世界資本主義進人相對穩定時期。美國國內由於固定資本更新,建築業興起,汽車和鋼鐵工業等擴大以及商品和資本輸出激增,1923年美國工商業出現了新高漲。與此同時,美國第2次企業「合並浪潮」(即進一步托拉斯化),遍及銀行業、工業部門,特別是水、電、煤氣公用事業,甚至擴展到零售商業部門。共和黨人C,柯立芝執政時期是美國經濟繁榮時期。私人壟斷資本大為發展。但由於國內新興工業畸形發展與生產過剩,使國民經濟各部門比例嚴重失調,生產和消費脫節,農業長期陷於慢性危機,1929年10月美國首先爆發經濟危機,隨後資本主義各國陸續陷入1929-1933年世界性經濟危機。
20世紀30年代的美國
民主黨人F.D.羅斯福1933年就任第32屆總統。羅斯福政府實行了由國家對經濟進行廣泛干預、調節的「新政」,整頓金融,復興工農業,舉辦救濟事業等,挽救了美國的嚴重經濟危機,並加強了國家壟斷資本主義。1933年11月,美國與蘇聯建交,對拉丁美洲採取「睦鄰政策」。1937年新的經濟危機再度出現。次年,羅斯福採用擴大赤字開支的辦法,使這次危機有所緩解;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美國重振軍備,才使經濟得到恢復,走向繁榮。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美國
1939年9月德國進攻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羅斯福於1941年3月簽署《租借法》,向與德意日作戰的國家提供物資。8月14日,羅斯福與英國首相丘吉爾發表《大西洋憲章》,9月24日蘇聯政府聲明同意其基本原則,接著召開莫斯科三國會議,奠定了美英蘇戰時合作的基礎。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重創美國太平洋艦隊。次日,美英對日宣戰。英美在開始時接連敗退。1942年5月,美軍在中途島海戰中擊退日軍。同年底至次年初,美國在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中擊敗日軍,美軍由守勢轉為攻勢,太平洋戰爭出現轉折。 l942年1月1日,美、英、蘇、中等26個國家簽署《聯合國家宣言》。8月英美聯軍在北非登陸。1943年2月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勝利,使歐洲反法西斯戰爭的局勢發生根本性變化。同年7月,美英軍隊在西西里島登陸。9月在義大利南部登陸。10月義大利投降。1943年 11月,羅斯福、丘吉爾、斯大林舉行德黑蘭會議。1944年6月,英美等國的聯軍在法國諾曼底登陸,開辟了歐洲第二戰場。4月12日,羅斯福逝世,H.S.杜魯門繼任總統。5月,德國宣布無條件投降。7月,美英蘇三國首腦舉行波茨坦會議,美英就處理德國、波蘭等問題與蘇聯達成協議。美英中發表了波茨坦公告,要求日本無條件投降。美蘇就蘇軍對日作戰取得了一致意見。8月6日,美軍在廣島投下策1顆原子彈;8月8日蘇聯宣布對日作戰,9日美軍又在長崎投下第2顆原子彈,日本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杜魯門任命D.麥克阿瑟為盟國駐日最高統帥,美軍進駐日本,實現了由美國獨家控制日本的局面。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美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由於擴軍參戰,並大量供應盟國軍火物資,美國成為盟國的兵工廠,出現了戰時經濟繁榮,國家壟斷資本有更大發展。美國利用參戰的機會,控制了世界許多重要戰略據點,建立了軍事基地;杜魯門政府對外推行冷戰政策,提出杜魯門主義,制訂馬歇爾計劃,籌劃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在內政方面,杜魯門提出「公平施政」綱領,但收效甚微。1950年6月,朝鮮戰爭爆發。1952年共和黨人D.D.艾森豪威爾以結束朝鮮戰爭的許諾當選為美國總統。1953年7月簽定了朝鮮停戰協定。
艾森豪威爾政府在1953-1954年經濟危機的侵襲下,為緩和國內外緊張形勢,在內政外交方面作了調整,擴大了社會保險法的實施范圍,加強科研工作的國家化,進一步發展宇航事業。1955年7月美、英、法、蘇四國首腦會議召開,國際形勢有所緩和。1957年蘇聯成功地發射第1顆人造地球衛星,向美國尖端科學領先地位進行挑戰。1958年,美國發射人造地球衛星,從而使美蘇軍備競賽進入宇宙空間競爭。1969年7月20日,美國宇宙飛船「阿波羅—11」號登月艙在月球著陸。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及朝鮮戰爭期間,由於有黑人參加作戰,軍隊中取消了種族隔離制度,這一事實推動了國內黑人爭取民權的斗爭。1954年最高法院作出「布朗控訴教育局判決案」,宣布長期統治教育領域的「隔離但平等」原則為違憲。1955年12月,亞拉巴馬州蒙哥馬利市的黑人在M.L.金的領導下,進行長達381天的抵制乘車方面種族隔離的運動,黑人又在餐館展開靜坐運動,以抗議這方面的種族隔離,民權運動蓬勃興起。60年代民主黨J.F.肯尼迪和L.B.約翰遜相繼執政,實行長期財政赤字政策,擴大軍費開支,增加福利費用,經濟持續上升。同時,由於他們捲入越南戰爭,支付巨額軍費,消耗了美國大量財富,使美國經濟實力大為削弱,而聯邦德國和日本經濟迅速發展,逐漸成為美國的競爭對手。
60年代,由於越南戰爭不得人心,國內社會動盪不寧。1961年黑人和白人公民共同展開「自由乘客」運動,1963年4月,小馬丁·路德·金在伯明翰發動了大規模遊行、請願、靜坐和示威運動,8月,25萬黑人和白人一起為抗議種族歧視,舉行了向華盛頓的進軍示威,小馬丁 路德·金發表了「我有一個夢」的演說。在黑人民權運動的推動下,國會於1964年6月通過民權法。
1969年R.M.尼克松上台後,美國陷入越戰泥淖不能自拔,經常性的財政赤字和龐大的軍費開支,加劇了通貨膨脹,處於內外交困境地。1969年起,尼克松以「夥伴關系、實力加談判」作為美國對外政策的新戰略。1972年尼克松總統訪華,發表了中美上海公報。1974年8月9日,尼克松因水門事件被迫辭職,副總統G.R.福特即就任第38屆總統。1975年5月,正式宣布越南戰爭結束。
1979年1月1日中美建交公報生效,實現了兩國關系正常化。在美蘇關系方面,尼克松提出新「和平」戰略後,兩國加強了對話。1972年5月,尼克松訪蘇,簽署了限制戰略武器條約。80年代,美蘇軍備競賽從數量方面轉向質量方面。1985年以來,美蘇經過不斷談判,終於在1988年6月1日,兩國領導人在莫斯科交換了中程導彈條約的批准書。美蘇關系進一步趨向緩和。
1986年11月,美國爆發了「伊朗門」事件,披露里根政府(成員)繞過國務院並隱瞞國會,於1985年至1986年秘密向伊朗出售武器,以換取美國人質,並將其中所得款項,轉移給尼加拉瓜反政府武裝。1987年,美國以保護海灣通航的名義,派遣軍事力量去海灣,同伊朗多次發生軍事沖突。1989年1月布希就任美國第41屆總統。
1990年爆發海灣戰爭。美國出兵伊拉克。迫使其退出科威特。1992年,民主黨人柯林頓當選總統。其間美國及多國部隊多次空襲伊拉克以制止其研製核武器。90年代末,在美國領導下,北約東擴。
1999年初,美國領導北約向南聯盟發動空中打擊。
在經濟方面,1973年「能源危機」後,1974-1975年美國爆發了戰後最嚴重的經濟危機;美國經濟陷於以「滯脹」為特徵的綜合並發症中;1980年美國經濟嚴重衰退。1981年裡根任總統後,推行高赤字財政政策,用大規模減稅和增加國防開支來刺激經濟、鼓勵投資,同時嚴格控制貨幣發行量。1982年美國經濟開始復甦,轉入低速增長。1987年10月雖發生股市暴跌風潮,美國經濟情況仍較平穩,但財政赤字和外貿赤字仍是美國經濟的隱憂。進入90年代,美國計算機產業發展迅速,並帶動全球的高科技信息產業,開拓了新一代的產業革命!

『捌』 科普知識 試題

1. 在失重情況下航天員是否很難進入睡眠狀態?
這是個值得討論的問題,因為影響睡眠的原因有很多。首先,要分航天員在太空的工作是一班制還是二班制。在國際空間站和大多數太空梭上,所有的航天員都是同時睡覺,他們將睡袋掛在自己喜歡睡的地方,如牆上、牆角、天花板上等等。當航天員實行倒班工作制時,像包括空間實驗室在內的一些太空梭上,航天員睡在一個小的鋪位上,將它關閉後,可以隔絕工作室傳來的噪音。開始,航天員有些不安的感覺,覺得自己躺在一個狹窄的鞋盒中,而且大多數航天員出現10-15秒的背部感到舒適的錯覺。
然而,當你打算睡覺的時候,你需要習慣你的背部和側面沒有感覺,事實上你是在睡袋中漂浮著,只是用繩子將你倒掛著,因而那種使得你昏昏欲睡的重力感覺是不存在的,也有些航天員對此還不太適應。他們毫無睡意,緊張得必須吃安眠葯才能睡著。另一些人即使是在這種特殊環境下也能睡得很香。
需要補充的是:如果睡覺的時候你的頭部處在不通風的地方,呼出的二氧化碳會聚集在你的鼻子附近,當你血液中的二氧化碳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腦後部的一個報警系統就會發出警告,使你驚醒,會感覺呼吸急促。這時,你走幾步或換個地方,又可以沉睡了。
2. 航天員在太空中穿衣服時會有什麼特殊的感覺嗎?
航天員的航天服除了在舒適性和安全性上有特殊要求以外,通常和我們在地球上穿的沒什麼差別。例如,衣服必須由防火材料製作。當在失重情況下穿航天服的時候,航天員實際上就是在衣服內漂浮,只有當衣服碰觸到肌膚的時候,才會感到是穿著衣服。
3. 太空中漂浮很有意思么?
航天員們都認為一旦適應微重力環境後,在太空中漂浮是非常有趣的。順便說一下,科學家們不喜歡將微重力稱為零重力,這是因為除非你正好站在圍繞地球做自由落體運動太空船的中心位置,此外你就不可避免的受到來自微小的加速度和潮汐的影響,即使它們的作用很小,只有地球引力的百萬分之一,我們也不能認為它是無重力或0重力。這就是我們為什麼稱之為失重的原因。
在微重力環境下生活是很有趣,不同人的感覺也不同。第一次參加太空飛行的航天員,在進入太空後的頭兩三天,約有30%-40%的人出現「空間適應性綜合症」(它是運動病中的一種),其他人不會出現這種症狀。血液流向上身,使鼻竇和舌充血,影響人的感覺,一周左右的時間,航天員體內就會出現適應失重的反應。
在失重情況下,脊椎由於沒有重力的作用而變長了,使得人變高了(長高1-2英寸)。在失重情況下,當所有的肌肉放鬆的時候,就會出現大腿輕輕的向上抬起,胳膊向前方舒展開,身體略微弓著,彷彿是在水中一般。由於沒有「上」或「下」的感覺,需要依靠別的標志來確定「上」和「下」,在太空梭內部設計時,考慮用天花板和地板的不同來定位。
在微重力的情況下,航天員常常產生錯覺。當航天員告訴自己的大腦哪個方向是「上」,它立刻會認為那是錯覺。這樣,在太空定位、轉移或運動等感覺與在地面上不一樣。在太空行走是非常輕松的,航天員很快就習慣到處行走和用固定足的方法將自己固定在空間站上。穿上航天服在太空中行走變得困難得多,這是因為工作服體積大,就像套上一個氣球,視覺和觸覺都受到了限制。
4. 你可以穿多長時間的航天服?
一般可以穿5-7小時。當然也要視航天服的中的可消耗材料的情況,例如氧、電量、冷卻水等。航天服簡直就是小型太空船,穿航天服工作是很辛苦的。穿著的時間也與穿著者對舒適性和耐磨性要求有關。
5.如果在太空中遇到骨折或重病如何處理?
幸運的是,美國宇航局上天的120名航天員從來沒有碰到這種情況。在早期曾發生過阿波羅13號航天員佛瑞德尿感染的問題及小規模的流感的問題。太空船上總會帶上足夠的葯品以應付這些突發事件。一旦在圍繞地球飛行過程中發生意外,不管是在太空梭上或在國際空間站,都要以最快速度將航天員送回地球。美國宇航局也為國際空間站開發了一個大型的七人座的返回艙,是為在特別情況下作為「太空救護車」使用的。
如果發生骨折,在太空船上也准備了固定骨骼的器材。當人類出發進入外太空,比如在探險火星的時候,太空船上將攜帶醫療設備,有一名或多名航天員是經過良好的醫學知識訓練的,他們可以進行救護和治療。因為在這種情況下,短期內返回地球是不可能的。可能情況下,飛船上將配備經驗豐富的醫生。
6. 空間站可以能容納多少人?
國際空間站最多能容納7名航天員。航天員的人數從開始的3人增加到6人,到2003年增加到7人(但現在由於空間站上資源的問題,只有3名航天員在空間站上-譯者)。當然,在一次意外中不可能所有的工作人員都立刻返回。這就是美國宇航局為什麼要改進返回艙,以便比俄羅斯聯盟號太空船可以容納更多人員的原因。
7.空間站上的航天員在太空中是怎樣打發業余時間的?
他們根據自己的不同喜好,各有偏重。在飛行中,他們可以各自選取自己喜歡的娛樂。有的可以利用膝上型電腦看書或給家人發郵件,有些人在聽音樂或玩游戲,再有些人就是與地面的親友打電話或與其他同事聊天。可是絕大多數航天員在剛進入空間站時,大部分業余時間是站在窗旁,眺望宇宙和注視著地球從空間站下消失。
8. 國際空間站的航天員是如何挑選出來的?你對此有何看法?
任何身體狀況良好,符合航天員基本要求的成年男女都可以被選拔出來參加航天員訓練。要成為國際空間站的任務專家或航天員,最低要求是至少獲得一所國家承認院校的工程、自然科學或數學學士學位,在這一領域有三年以上相關工作經驗,更高的學位將更合適。太空梭駕駛員至少要有1000小時的噴氣式飛機的飛行經驗,其視力要比專家好。競爭是相當激烈的,每兩年平均有4000名申請者角逐20個名額。定期徵募航天員。
9. 你們是如何繪制太空圖的?如何知道應該往哪個方向前進?
讓我簡單介紹一下,要完全理解這個復雜的問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為你確實需要進入大學進行系統的學習。
最基本的是你需要知道宇宙是由三個空間構成,所以你應確定自己在這三個軸構成座標系統中的准確位置。在天文學領域,航天員是用方位角、海拔、赤經、距離和時間來繪制太空圖的。
在太空飛行的時候,我們的三個座標定為X、Y、Z。然後所有的人都有一致的參照系統,即座標系統的位置和方向,以此來進行測量和定位。一般這個系統以地球中心為原點。Z軸向上,X軸和Y軸在同一平面上。有時候可以假設它是隨著地球旋轉,有時候它是固定在太空中。這套「參考系統也可以裝載你的便攜電腦上。
太空船(還有所有現在的大型飛機上)都安裝了一套導航系統,可以知道在它的三個坐標附近的飛行物的運動,不斷地計算飛船相對與參照系統的變化。當然,通過看所指定的靶,也可以預測其前往的方向。而且很快的,你就知道你在什麼方位和前往的地方,如果偏離了設定的航線,還可以考慮進行相應的調整。
10. 航天員在太空中使用什麼樣的餐具吃飯?它們有什麼不同嗎?
航天中使用的是普通的餐具,像刀、叉、勺,與地球上使用的相同。航天員吃的大部分食物和飲料可以放在容器里。不同的是,當要吃這些食物時,它們會漂浮出來。一些食物,像在制備豌豆、豆等時要加入沙司,這樣它們就會粘在餐具上。食物有熱菜、冷盤或冷凍的。飲料是裝在一些可壓擠的瓶子中,像運動飲料瓶。但是有些事情航天員很難適應,他們常抱怨在長時間的執行任務中,無法得到新鮮的蔬菜和口味清新的咖啡。
順便提一下,在俄羅斯的和平號空間站,一旦運輸的太空梭到達,就可以得到像西紅柿這樣的新鮮水果和蔬菜。美國航天員Shannon Lucid說,他們經常和俄羅斯航天員聯歡。也許幾年後,在國際空間站和火星探險隊里將能吃到新鮮蔬菜。目前還無法保證提供口味清新的咖啡和汽水,但至少有一家軟飲料公司已經開始開發一種在失重狀態下使用的容器。此外,在航天中由於體液的轉移,使航天員的味覺和嗅覺發生改變,在軌航天員經常挑選味重的食物。
11.航天員在國際空間站要待多長時間?
大多數航天員在國際空間站要連續呆90天——那是目前航天員計劃的「輪崗」平均時間。有些人由於各種原因提前回來,另外一些人可能會待很長時間,特別是當要為人類探索火星提供依據,要長時間飛行以便對航天員的生活和工作進行醫學研究時。值得一提的是,在太空停留時間最長時間的是一名俄羅斯內科醫生Valery Polyakov博士,他在1994年創造了這個記錄,在空間站停留438天(14 1/2個月),在此之前是1988年創造的241天飛行記錄。美國人在太空生活最長的時間是188天,也是女性航天員的世界記錄,它是由Shannon Lucid博士創造的。

『玖』 1945到1970年間美國發生了什麼事

美國1970年發生的大事如下:

美國肯特州立大學槍擊事件是1970年5月4日發生在美國俄亥俄州肯特州立大學的一起著名事件,當天上千名肯特州立大學的學生在舉行抗議美軍入侵柬埔寨的戰爭時,與在場的國民警衛隊發生沖突。軍人使用武力,向示威學生開槍,共造成4名學生死亡、另外9人受傷。此次事件引起全美國超過450所校園罷課,5天後再有十萬人在美國首都華府遊行抗議。事後,尼克松組織的總統特別調查委員會認定,開槍是沒有必要且不可原諒的。受害者家屬起訴俄亥俄州州長與國民警衛隊,法院判決州政府支付受害人家屬64000美元賠償並且公開道歉。事情的起因是尼克松競選總統時許諾結束越戰,當選後卻違背諾言。變本加厲進軍柬埔寨。被欺騙的選民憤怒而起遊行,在肯大示威的學生和趕來的軍警發生沖突。

在1970年1月21日,波音747客機首次商業飛行,由泛美航空搭載362名旅客從美國紐約飛往英國倫敦。

1945年7月中、蘇、美、英發表《波茨坦公告》;
1945年8月7日、9日美國在日本投下兩顆原子彈;
1945年9月2日在美國軍艦上,在盟軍代表面前,日本代表在投降書上簽字;
1946年1月世界上第一台電子計算機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誕生
1950年在美國的支持下,日本自衛隊成立,結束日本五年無軍隊的歷史;
1962年美國把本國第一名宇航員送入太空;
1969年7月美國宇航員登陸月球;
1970年代,世界連續掀起兩次能源危機,造成全球性的經濟衰退,西方世界甚至出現所謂「失落的十年」階段,對人類發展產生重大的沖擊與變化。

『拾』 美國有幾百年的歷史

歷 史
History

美 國 人 民 是 個 勇 敢 而 愛 好 自 由 的 民 族。 他 們 原 本 來 自 世 界 各 地, 是 許 多 不 同 的 文 化、 種 族 和 宗 教, 經 過 長 時 期 的 共 存 結 合 而 形 成 的, 漸 漸 他 們 以 身 為 美 國 人 而 自 豪。

17 世 紀 以 前, 北 美 廣 大 原 野 僅 有 印 第 安 人 和 愛 斯 基 摩 人 居 住, 但 經 過 百 余 年 的 移 民, 這 里 已 成 為 歐 洲 國 家 人 民 的 新 家 園, 而 其 中 最 主 要 為 英 國 人 所 建 立 的 13 州 殖 民 地, 這 13 州 殖 民 地 宣 布 脫 離 英 國 而 獨 立。 幾 經 協 商 與 改 革, 聯 邦 體 制 的 美 國, 於 法 國 大 革 命 前 夕, 正 式 登 上 世 界 舞 台。 早 期 的 美 國 很 歡 迎 外 來 的 移 民, 這 些 移 民 使 她 迅 速 地 成 長。 美 國 人 口, 在 1776 年 只 有 300 萬 人, 而 現 在 則 超 過 2 億。 在 人 口 迅 速 增 加 的 過 程 中, 新 的 生 存 空 間, 也 跟 著 不 斷 開 拓, 而 方 向 則 由 東 向 西, 拓 疆 的 先 驅 們 不 但 從 事 農 耕 畜 牧, 也 尋 找 礦 產 及 其 它 資 源。 到 了 20 世 紀, 美 國 不 但 已 成 為 世 界 強 國, 並 且 也 是 科 學、 技 術、 醫 葯 及 軍 事 力 量 的 先 進 國 家。

殖 民 時 期 以 前(1607 以 前)
在 兩 萬 多 年 前, 有 一 批 來 自 亞 洲 的 流 浪 者, 經 由 北 美 到 中 南 美 洲, 這 些 人 就 是 印 第 安 人 的 祖 先。
當 哥 倫 布 發 現 新 大 陸 時, 居 住 在 美 洲 的 印 第 安 人, 約 有 2,000 萬, 其 中 有 大 約 100 萬 人 住 在 現 在 的 加 拿 大 和 美 國 中 北 部, 其 余 絕 大 部 分 住 在 現 在 的 墨 西 哥 和 美 國 南 部。 大 約 1 萬 年 前, 又 有 另 一 批 亞 洲 人, 移 居 到 北 美 北 部, 這 是 後 來 的 愛 斯 基 摩 人。 而 最 早 到 美 洲 的 白 種 人 大概 是 維 京 人, 他 們 是 一 群 喜 好 冒 險 的 捕 漁 人, 有 人 認 為 他 們 在 1,000 年 前, 曾 到 過 北 美 東 海 岸。
殖 民 時 期(1607~1753)
1607 年, 一 個 約 一 百 人 的 殖 民 團 體, 在 乞 沙 比 克海 灘 建 立 了 詹 姆 士 鎮, 這 是 英 國 在 北 美 所 建 的 第 一 個 永 久 性 殖 民 地。 在 以 後 150 年 中, 陸 續 涌 來 了 許 多 的 殖 民 者, 定 居 於 沿 岸 地 區, 其 中 大 部 分 來 自 英 國, 也 有 一 部 分 來 自 法 國、 德 國、 荷 蘭、 愛 爾 蘭 和 其 他 國 家。
18 世 紀 中 葉,13 個 英 國 殖 民 地 逐 漸 形 成, 他 們 在 英 國 的 最 高 主 權 下 有 各 自 的 政 府 和 議 會。 這 13 個 殖 民 區 因 氣 候 和 地 理 環 境 的 差 異, 造 成 了 各 地 經 濟 形 態、 政 治 制 度 與 觀 念 上 的 差 別。
獨 立 運 動(1754~1783)
18 世 紀 中 葉, 英 國 在 美 洲 的 殖 民 地 與 英 國 之 間, 已 有 了 裂 痕。 殖 民 地 的 擴 張, 使 他 們 產 生 某 種 自 覺, 自 覺 到 英 國 的 迫 害, 而 萌 生 獨 立 的 念 頭。1774 年, 來 自 12 州 的 代 表, 聚 集 在 費 城, 召 開 所 謂 第 一 次 大 陸 會 議, 希 望 能 尋 出 一 條 合 理 的 途 徑, 與 英 國 和 平 解 決 問 題, 然 而 英 王 卻 堅 持 殖 民 地 必 須 無 條 件 臣 服 於 英 王, 並 接 受 處 分。
1775 年, 在 麻 州 點 燃 戰 火,5 月, 召 開 第 二 次 大 陸 會 議, 堅 定 了 戰 爭 與 獨 立 的 決 心, 並 發 表 有 名 的 獨 立 宣 言, 提 出 充 分 的 理 由 來 打 這 場 仗, 這 也 是 最 後 致 勝 的 要 素。
1781 年, 美 軍 贏 得 了 決 定 性 的 勝 利,1783 年, 美 英 簽 定 巴 黎 條 約, 結 束 了 獨 立 戰 爭。
組 成 新 政 府(1784~1819)
革 命 的 成 功, 使 美 國 人 民 有 了 以 立 法 形 式 表 達 他 們 政 治 觀 念 的 機 會。
1787 年, 在 費 城 舉 行 聯 邦 會 議, 會 中 華 盛 頓 被 推 為 主 席, 他 們 采 取 一 項 原 則, 即 中 央 的 權 力 是 一 般 性 的, 但 必 須 有 審 慎 的 規 定 和 說 明, 同 時, 他 們 也 接 受 一 項 事 實, 那 就 是 全 國 性 政 府 必 須 有 稅 收、 鑄 造 貨 幣、 調 整 商 業、 宣 戰 及 締 結 條 約 的 權 力。 此 外, 為 了 防 止 中 央 權 力 過 大, 而 采 取 孟 德 斯 鳩 的 均 權 政 治 學 說, 即 政 府 中 設 置 三 個 平 等 合 作 與 制 衡 的 部 門, 即 立 法、 行 政、 司 法 三 種 權 力 相 互 調 和, 制 衡 而 不 使 任 何 一 權 占 控 制 地 位。
向 西 擴 張(1820~1849)
19 世 紀 初 期, 數 以 千 計 的 人, 越 過 阿 帕 拉 契 山, 向 西 移 動, 有 些 開 拓 者, 移 居 到 美 國 的 邊 界, 甚 至 深 入 屬 於 墨 西 哥 的 領 地、 以 及 介 於 阿 拉 斯 加 與 加 利 福 尼 亞 的 俄 勒 岡。 開 拓 者 勇 敢、 勤 奮 地 向 西 尋 求 更 好 的 生 活。
南 北 沖 突(1850~1869)
引 起 內 戰 的 原 因, 不 單 是 經 濟 上、 政 治 上、 軍 事 上 的 問 題, 還 包 括 了 思 想 上 的 沖 突。 內 戰 暴 露 了 美 國 的 弱 點。 對 這 個 國 家 的 存 在, 作 了 一 番 考 驗。 經 過 了 這 次 考 驗, 美 國 才 步 向 一 個 中 央 集 權 化 之 現 代 國 家 的 坦 途。
南 北 之 間, 為 奴 隸 問 題 而 起 爭 執, 南 方 在 全 國 政 治 上 的 主 要 方 針, 就 在 保 護 和 擴 大「 棉 花 與 奴 隸」 制 度 所 代 表 的 利 益; 而 北 部 各 州, 主 要 是 制 造 業、 商 業 和 金 融 的 中 心, 這 些 生 產 無 需 依 賴 奴 隸, 這 種 經 濟 上 和 政 治 上 的 沖 突 都 是 由 來 已 久 的。
1860 年 代 初 期,11 個 南 方 的 州 脫 離 聯 邦, 另 組 政 府, 北 方 則 表 示, 為 了 統 一 將 不 惜 付 出 任 何 代 價。
1861年, 內 戰 爆 發 了, 這場 美 國 人 面 對 面 的 流 血 戰, 打 了 四 年, 南 方 遭 到 嚴 重 的 破 壞, 而 且 留 下 深 深 的 傷 痕。1865 年, 北 方 戰 勝 了, 這 項 勝 利 不 但 顯 示 美 國 回 復 統 一, 而 且, 從 此 全 國 各 地 不 再 施 行 奴 隸 制 度。
工 業 化 與 改 革(1870~1916)
19 世 紀 初 期, 美 國 開 始 工 業 化, 而 內 戰 之 後, 則 步 入 成 熟 階 段。 在 從 內 戰 至 第 一 次 世 界 大 戰 的 不 到 50 年 時 間 內, 她 從 一 個 農 村 化 的 共 和 國 變 成 了 城 市 化 的 國 家。 機 器 代 替 了 手 工, 產 品 大 量 增 加。 全 國 性 的 鐵 道 網, 增 進 了 貨 品 流 通。 應 大 眾 的 需 要, 許 多 新 發 明 應 市 了。 銀 行 業 提 供 貸 款, 促 成 工 商 業 經 營 的 擴 大。 故 從 1890 到 1917 年 的 近 30 年 間 被 稱 為 所 謂「進 步 時 期」,1914 年, 世 界 大 戰 爆 發,1917 年, 美 國 終 於 被 卷 入 大 戰 漩 渦 中, 並 且 在 世 界 上 嘗 試 扮 演 新 的 角 色。
世 界 的 新 地 位(1917~1929)

在 戰 後 的 10 年 間, 美 國 的 社 會 與 文 化 可 說 是 個 無 生 氣、 無 感 情, 屬 於 商 人 階 級 的 10 年。據 1929 年 統 計, 居 城 與 居 鄉 的 比 率 是 56% ∶44%, 這 時 舉 凡 現 代 生 活 的 特 色, 諸 如 汽 車、 電 話、 收 音 機、 洗 衣 機, 已 成 為 生 活 的 必 需 品。
戰 後 經 濟 呈 現 極 度 的 繁 榮, 原 因 有 二, 一 為 政 府 不 再 干 涉 私 營 企 業 且 有 立 法 保 護 之, 二 為 新 技 術 的 帶 動。 雖 然 經 濟 成 長 很 快, 但 是 基礎不 穩。
不 景 氣 時 代 和 第 二 次 世 界 大 戰(1930~1959)
經 濟 大 恐 慌, 影 響 的 不 只 是 美 國, 世 界 各 國 都 受 到 它 的 打 擊, 經 濟 大 恐 慌, 使 上 百 萬 的 工 人 失 業, 大 批 的 農 人 被 迫 放 棄 耕 地, 工 廠 商 店 關 門, 銀 行 倒 閉 … … 一 片 蕭 條。1932 年, 羅 斯 福 當 選 總 統, 他 主 張 政 府 應 拿 出 行 動 來 結 束 經 濟 大 恐 慌, 新 政 府 雖 然 解 決 了 許 多 的 困 難, 但 美 國 的 經 濟 還 是 要 到 二 次 大 戰, 才 蘇 醒 起 來。
第 二 次 世 界 大 戰 之 後, 美 蘇 兩 國, 關 系 日 趨 惡 化, 分 別 在 軍 事、 政 治、 經 濟、 宣 傳 各 方 面, 加 緊 准 備, 一 如 戰 時, 這 種 狀 態, 被 稱 為「 冷 戰」。
1960年 以 來
美 國 歷 史 自1960以 來, 許 多 方 面 仍 是 戰 後 發 展 的 延 續。 經 濟 方 面, 除 了 周 期 性 的 不 景 氣, 則 仍 不 斷 膨 脹; 從 城 市 移 居 到 郊 區 的 人 口, 繼 續 增 加,1970年, 居 郊 人 口 超 過 了 居 城 人 口 。
1960 年 初 期, 黑 人 問 題 成 為 美 國 內 部 最 主 要 的 問 題。
1960 年 代 中 期, 許 多 美 國 人 開 始 不 滿 政 府 的 對 外 政 策。 此 外, 由 於 工 業 的 發 展, 人 口 的 集 中,60 年 代 後 期, 生 態 環 境 的 污 染, 廣 受 注 意。 70 年 代 初 期, 由 於 能 源 危 機 而 導 致 的 經 濟 蕭 條, 是 大 恐 慌 以 來, 最 嚴 重 的 一 次。
70 年 代 中 期, 經 濟 一 度 復 蘇, 但 到 70 年 代 未 期, 又 出 現 通 貨 膨 脹。
1976 年, 美 國 建 國 200 周 年, 全 國 舉 行 各 項 慶 祝 活 動。
1981 年 4 月 12 日, 美 國 成 功 地 發 射「 哥 倫 比 亞 號」 航 天 飛 機, 將 人 類 又 帶 入 另 一 個 太 空 新 紀 元。
1985 年, 里 根 連 任 總 統, 在 日 新 月 異 的 人 類 發 展 史 中, 美 國 將 展 開 新 的 一 頁。

熱點內容
收到假eth幣 發布:2025-10-20 08:58:16 瀏覽:973
暗黑破壞神2eth打孔 發布:2025-10-20 08:42:58 瀏覽:105
BTC和CBT是一樣的嗎 發布:2025-10-20 08:42:57 瀏覽:233
華碩trx40Pro供電 發布:2025-10-20 08:33:26 瀏覽:432
曬人民幣編號的朋友圈 發布:2025-10-20 08:25:32 瀏覽:687
doge格式 發布:2025-10-20 08:02:00 瀏覽:382
以太坊會爆發嗎 發布:2025-10-20 08:01:59 瀏覽:772
一台比特幣礦機的功率 發布:2025-10-20 07:39:24 瀏覽:925
trx輔助帶 發布:2025-10-20 07:35:29 瀏覽:48
比特幣哈希值有多少位 發布:2025-10-20 07:31:20 瀏覽: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