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貨幣對財務管理的影響心
⑴ 影響財務管理的因素有哪些
企業財務管理目標在不同時期,不同理財環境,不同國度等因素影響,歸納起來這些目標都受到以下共同因素的影響。
1、財務管理主體
財務管理主體是指企業的財務管理活動應限制在一定的組織內,明確了財務管理的空間范圍。由於自主理財的確立,使得財務管理活動成為企業總體目標的具體體現,這為正確確立企業財務管理目標奠定了理論基礎。
2、財務管理環境
財務管理環境包括經濟環境、法律環境、社會文化環境等財務管理的宏觀環境,以及企業類型、市場環境、采購環境、生產環境等財務管理的微觀環境,同樣也是影響財務管理目標的主要因素之一。
3、企業利益集團利益關系
企業利益集團是指與企業產生利益 關系的群體。現代企業制度下,企業的利益集團已不是單純的企業所有者,影響財務管理目標的利益集團包括企業所有者、企業債權人、政府和企業職工等方面,不能將企業財務管理目標僅僅歸結為某一集團的目標,而應該是各利益集團利益的綜合體現。
4、社會責任
社會責任是指企業在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獲取正常收益的同時,應當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
企業財務管理目標和社會責任客觀上存在矛盾:企業承擔社會責任會造成利潤和股東財富的減少;企業財務管理目標和社會責任也有一致性。
⑵ 數字貨幣有哪些弊端
數字貨幣面臨的法律風險:(一)在宏觀層面,存在法律風險、系統風險和消費者保護等問題。目前,電子商務和電子支付的立法問題尚未解決,電子貨幣的概念和相關條款有待明確,許多法律法規都還未跟進。其次,存在因單一發行機構倒閉而引發的系統性風險。如果某個發行機構因經營不善導致整個市場對電子貨幣喪失信心,其他電子貨幣發行機構也會面臨擠兌風險。而且,在缺少規范監管的前提下,社會公眾難以有效識別發行機構的資質和信用水平,如何有效地提示風險和保護社會公眾的權益成為難題。此外,互聯網支付的隱蔽性、快捷性和跨國界性使得電子貨幣不可避免地成為犯罪分子的洗錢工具。(二)在微觀層面,電子貨幣發行主體存在技術風險和信用風險。我國電子貨幣的發行主體包括銀行、非銀行金融機構、互聯網企業和其他企業,由於部分發行主體金融專業基礎薄弱,特別是我國缺乏強制性的技術安全標准,使得電子貨幣發行機構存在嚴重的管理漏洞和安全隱患,系統軟體或硬體故障會影響電子貨幣的可用性。其次,發行機構的資產負債結構不合理、投資集中度過高等原因會導致流動性不足,易於出現違約風險。此外,電子貨幣的支付和流通嚴重依賴各類網路,存在各類操作性風險,比如蓄意盜用他人賬號、發行機構內部作案和黑客的惡意入侵等隱患,均會損害電子貨幣持有人的利益。比特幣、瑞泰幣等所有的數字貨幣都適合。
⑶ 人民幣升值對我國國際財務管理的影響
人民幣匯率改革一年多來,總體上是成功的,一是釋放了人民幣升值的壓力,人民幣匯率的彈性不斷增強;二是匯率改革平穩運行,匯率水平基本穩定。「匯改」與人民幣升值,對我國的影響也從理論描述變為具體現實,各經濟主體和經濟部門都感到了人民幣升值帶來的影響。這里選取三個重要方面加以簡論。
一、人民幣升值對貨幣政策和銀行業的影響及應對策略
目前我國央行貨幣政策面臨的嚴峻挑戰就是流動性過剩。商業銀行的結售匯業務獲得大量的人民幣頭寸,加上儲蓄的強勁增長,流動性明顯過剩。我國外匯儲備增長額中,很大一部分與人民幣升值預期有關。為給匯率改革提供一個相對寬松的環境,避免國際熱錢大規模湧入,央行通過壓低市場利率,以提高國際投機資本的成本。但低利率和流動性泛濫又會導致一系列問題。
對商業銀行而言,由於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加上資本充足率等約束較強,過剩的資金大量湧入債券市場和貨幣市場。這樣所形成的市場利率既不能反映資金供求的實際狀況,更不能發揮其重要經濟杠桿的調節功能。我國商業銀行的資產結構單一,利潤的主要來源仍是存貸利差,貸款沖動在此情況下始終是存在的,有可能引致信貸失控和投資反彈。
為了回籠過多的流動性,央行主要通過發行票據、正回購等手段,這樣就使得公開市場操作成為對沖外匯占款的被動工具,貨幣政策的獨立性、主動性因而受到了很大的質疑和挑戰。當然,相反,人民幣大幅升值會使中國的國際收支失衡變得更加嚴重,導致貨幣政策操作更加被動。人民幣升值的預期加大,會對資本流動至少產生兩個方面的後果:一是吸引更多的國際套匯與套利資本流入中國;二是國內居民持有外幣的意願下降,紛紛將外幣存款換成人民幣存款。居民外幣儲蓄存款余額在2003年6月份達到908億美元的最高值,到2006年第二季度末下降到了657億美元。
人民幣升值對銀行業的影響也是明顯的,而銀行關涉金融安全、經濟安全。國際投資銀行高盛曾發布報告預測,人民幣每升值1%,中銀的盈利便將降低3.3%,凈利潤將減少0.6%。建銀2006年上半年僅匯兌損失就達24億元,中國中銀2006年上半年匯兌損失高達35億元人民幣。但以前預期的人民幣升值對銀行資產負債結構、收入結構和盈利模式等並沒有出現大的變化。這是因為我國銀行主要業務都限於國內,因而銀行資產負債的幣種結構和收入結構都只是微調。
人民幣升值使國內銀行的外幣存款有所減少。占國內外幣存款市場49.8%的中國銀行上半年境內外幣儲蓄存款為316.9億美元,比上年末減少8.2億美元。原來不少人士預期人民幣升值將帶來銀行結匯業務持續大幅上升。然而,2006年以來,結匯量比2005年同期下降,尤其是2006年8月至9月初,多家銀行的結匯量同比降低10%左右,相反,一些銀行售匯量卻同比增長了約10%。這是因為人民幣升值經過一年多的時間,很多人認為它將是個平穩的過程,並逐步適應。此外,一個主要原因是受樓市調控及成交低迷的影響,境外匯款購房的資金流入減少。而且除中行外,我國大部分的上市銀行業務范圍基本在國內,擁有的外幣資產和負債的比例較小,人民幣資產負債和外幣資產負債基本匹配,從事包括國際結算在內的國際業務的量也較少,對於表外業務產生的敞口通常會運用衍生品進行對沖,從經營上來看,升值的直接影響不是很大。
其實,人民幣升值對銀行業的影響體現在對綜合經濟的影響方面,進而影響到銀行的生存環境。去年9月以來,人民幣升值速度加快。2007年1月我國貿易順差接近159億美元,與去年1月份94.9億美元的順差相比,上漲幅度高達67%。面對美、歐的壓力,匯率波動空間可能擴大,對國內銀行的風險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利用各種金融工具減少市場風險應成為各家銀行的共識。
二、人民幣升值對企業進出口的影響及應對策略
人民幣升值對不同行業企業的影響主要有三種類型:第一種類型是大量持有以外幣計價的資產或負債的行業,如:航空、電力和電信行業。升值將導致以外幣計價的資產貶值。而以外幣計價的負債將因此下降,從而減輕了企業債務。第二種類型是銷售產品、生產成本結構不同的行業。具體表現在:第一,產品價格以人民幣結算、原材料從境外采購,如造紙、汽車和機械設備行業,其生產成本因人民幣升值而下降,從而提升企業利潤;第二,產品價格以外幣結算、原材料從境外采購,如:石油、石化、紡織和鋼鐵行業,要看采購成本下降能否彌補因產品價格下降造成的損失;第三,產品價格以外幣結算、原材料從境內采購,如:醫葯、家電、化工和有色金屬行業,其負面影響最大。第三種類型是間接受益行業,如:房地產、商業地產、機場、港口、鐵路、高速公路、電力、供水和有線電視等行業。這些行業作為非貿易部門,純粹以人民幣計價資產,若人民幣升值趨勢持續,外資湧入將推動資產價格上漲。
進出口企業必須應從多方面入手,加強避險能力,主動進行匯率風險管理。不同地區、不同類型的企業,有不同的規避匯率風險的方式。在我國外匯管理部門與銀行出台的一些新政策措施和避險工具指導下,要因企制宜選擇不同的產品,構成適宜的投資組合。一是利用金融工具進行避險。目前的匯率避險產品主要有遠期結售匯業務、結構性結匯業務、擇期交易、貨幣掉期等。遠期結售匯是目前我國金融市場上主要的避險方式,但它對企業的匯率走勢判斷的准確性有較高的要求。利用金融市場工具規避匯率風險是國際市場上有貨幣暴露風險企業常用的固定外匯成本的方法。但目前我國金融機構提供的避險工具,從產品結構、設計、收費標准等方面與企業的需要存在一定差距,我國的金融機構也應適應人民幣匯率浮動的需要,盡快向企業客戶推出更多合適的避險品種。二是通過合同條款的選擇迴避匯率風險:包括簽訂短期合同、採用多種計價貨幣或直接用人民幣計價簽約、協商使用固定匯率鎖定成本、提前或推遲結算等。企業在簽訂涉外貿易合同時,應盡量在合同中加入匯率風險條款。在匯率變動導致企業利益受到損失時,則執行新條款,保證企業的利潤空間。比如在簽合同時添加有關人民幣升值的條款,如果在供貨期內,人民幣升值到某個幅度,價格要重新調整。三是採用貿易融資形式迴避匯率風險。目前我國主要融資品種有授信開證、出口押匯、打包放款、外匯票據貼現、進口押匯和國際保理融資等。貿易融資可以較方便地解決企業資金周轉問題,通過出口押匯等貿易融資方式,獲得外幣貸款並立即結匯,既滿足了出口發貨與收匯期間的現金流需要,又規避了匯率風險。四是利用出口信用保險規避風險。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成立以來,已有上千家企業享受了出口信用保險項下融資便利,直接避免了匯率波動損失。銀行可以通過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票據保險」產品及時賣斷銀行票據,提前結匯規避風險。
其他規避匯率風險的工具還有:調整進出口比重,增加內銷比例;調整進出口國家和地區,由單一市場向多元市場擴展;匹配資產與負債的期限和貨幣結構;正確選擇計價貨幣、收付匯和結算方式;提高出口產品價格;改用非美元貨幣結算等。
三、人民幣升值對房地產業的影響及應對策略
之所以單獨分析房地產業和銀行業,是因為房地產業是支持民生的重要產業,房地產安全直接關系著金融安全和宏觀經濟的安全。以銀行業為主體的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由於世界經濟金融的不穩定以及我國金融體系的脆弱性,把我國的金融安全提高到國家安全的高度也一點不過分。
2006年,全國完成房地產開發投資19382億元,同比增長21.8%;商品房住宅價格同比上漲11.04%,其中高檔商品住宅同比上漲13.36%,同期,全國城鎮居民人均收入11759元,同比上漲12.1%;1998年以來,全國商品住房銷售價格年均上漲6.5%,比居民消費價格年均0.6%的漲幅高5.9個百分點。以上數字清楚地表明,目前的房價仍在高位運行,顯示出前期房地產調控並未達到預期效果。從2004年開始,政府就出台不少政策來對房地產市場進行宏觀調控,無論是2004年的管住土地與信貸,還是2005年的「國八條」及2006年中央九部委聯合出台了13個房地產調控政策,其中包括加息、「國六條」、「限制外資」等,涉及住房結構、土地管理、稅收、信貸、市場交易秩序等各個環節。對房地產市場宏觀調控的政策之多、之細、之全面,是前所未有的。但為何調控效果不盡人意呢?
筆者以為人民幣加速升值對房地產市場調控造成了相當的影響。由於在人民幣資本項目下不能自由兌換,大筆熱錢就通過各種渠道和手段進來購買房地產,尤其是前景無限的北京以及東南沿海的重點城市。這樣,房價上漲與人民幣升值並存,外資雙重獲益。去年以來,上海外資大量收購有房地產背景的項目和企業,一些外國人和海外華人大量購買房產就是表現之一;從國內情況看,在房地產市場調控力度越來越大的情況下,地產股卻大幅上揚,不能說與人民幣升值沒有關系。現在,人民幣升值加速,這種行為將可能加劇。
因此,必須加強對外資進入我國房地產市場的管理,進行必要的限制,阻止部分境外熱錢進入中國房地產市場。國家外匯管理局、建設部於去年下半年出台了規定,強化房地產市場外匯管理,規范境外機構和個人購買境內商品房。境外機構和個人購買境內商品房屬於資本項目交易,而我國房地產市場的發展尚不足十年,無論從哪個角度講,我國的房地產市場都應該是個消費品市場,按照自用和實需原則進行管理也是國際通行做法。我國資本項目下還沒有完全開放,政府監測和限制熱錢炒作房市也就名正言順,任何房地產市場的投機炒作,任何房地產市場的暴利行為就得通過各種政策嚴厲制止。
但是,調控房地產市場並非一味打壓價格。由於國內住房需求旺盛,而住房供應相對不足,決定了房價的上漲,關鍵是上漲的合理性。也就是房價的上漲相對於中低收入居民的收人上漲而言,要使他們的住房消費能力不斷地得到提高。而且,根據2006年12月11日國際清算銀行(BIS)發布的季度報告,中國的房屋貸款市場達2270億美元,規模居亞洲之首。如果房地產價格出現大幅下跌,銀行自身持有的房產抵押價值將會降低,進而影響到房地產的信貸投放,而這將推動房地產價格更大幅度的下跌,從而引發金融風險。因此,如何讓房價保持在一個合理的范圍之內,從而最大程度地防範可能發生的金融風險,實現抑制房價與防範風險的雙贏,將取決於公共管理部門的管理智慧和制度設計的藝術,也就是已經出台的調控措施是否有的放矢和政策的執行力度。
⑷ 貨幣時間價值引入財務管理領域會對什麼產生影響
貨幣時間價值是指貨幣經歷一定時間的投資和再投資所增加的價值,也稱為資金時間價值。
中文名
貨幣時間價值
外文名
time
value
of
money
別稱
資金時間價值
影響因素
時間、通貨膨脹、風險因素
⑸ 大數據對財務管理工作帶來哪些影響
大數據對財務管理工作帶來了一些影響,有好的方面也有不好的方面,具體表現主要集中在:
大數據讓財務管理工作更便捷,更能分析出具體的問題和思路,特別是對於統計和薪酬制定等;
但是大數據中存在很多造假行為,有時候會誤導財務管理工作者,做出錯誤的判斷。
⑹ 信息技術對財務管理的影響
信息技術帶給財務管理的變化集中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信息化背景下,企業財務管理面臨的環境發生了深刻的變革,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知識經濟初現端倪,企業管理面臨的需求、需要解決的問題、解決問題的條件和方法都隨之發生變化,從而激生了新的企業財務管理模式,與之相適應的企業財務管理內容、范圍、方法也必須作出相應的調整。另一方面,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為財務管理職能的發揮提供了理想化的平台,特別是伴隨著信息技術的日趨成熟,信息技術為財務管理提供了更多的解決途徑,擴展了財務管理的手段。兩者相輔相成,共同推進財務管理理論和實踐的發展。總體來看,信息技術對企業財務管理的影響體現在四個層次,即:財務管理基礎理論、財務管理方法學、財務管理實務和財務管理工具。
溫馨提示:以上信息僅供參考。
應答時間:2021-05-17,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⑺ 財務管理對生活帶來怎麼的影響
3二個結果,
越來越好
越快越慘
也不好也不慘
⑻ 財務管理的意義

財務管理主要包括財務管理的基本理論和籌資,投資,運營,成本,收入與分配管理,其中涉及預算與計劃、決策與控制、財務分析等環節。
財務管理的主要內容有:
1、籌資管理 2、投資管理 3、營運資金管理 4、利潤分配管理
財務管理是指運用管理知識、技能、方法,對企業資金的籌集、使用以及分配進行管理的活動。主要在事前事中管理、重在「理」。會計是指以資金形式,對企業經營活動進行連續地反映、監督和參與決策的工作。主要在事後核算,重在「算」。
急速通關計劃 ACCA全球私播課 大學生僱主直通車計劃 周末面授班 寒暑假沖刺班 其他課程
⑼ 大數據對財務管理有哪些影響
李若山指出,大數據時代已經到來,作為傳統數據之一的財務信息在大數據時代,同樣是核心信息,已成為重要的企業決策依據。
李若山用數字分析了目前中國企業所處的經濟環境及面臨的風險。從數字上來看,我國當前經濟處在一個最好的時期。但與此同時,中國企業現在正處在一個風險越來越大的環境中,依靠投資及出口拉動型的經濟增長模式似乎走到了頭,所有高利潤及高增長的新產業都在產生「溢出」效應,並且「同質化」競爭使企業越來越扭曲其經營方式。因此,內控風險在企業運用中的重要性也就日益凸顯。李若山特別強調,內部控制不是專門的制度與流程,而是從控制環境、風險評估、信息傳遞、控制活動以及監督五個角度來分析企業的業務流程,幫助企業重新梳理、整合內部的各類制度,合理企業運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