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機符合數字貨幣的影響
Ⅰ 金融危機為什麼會對股市造成影響
1、全球金融危機的直接影響是針對嚴重依賴出口的實體上市公司及在海外有大量投資的金融機構。這部分損失還無法完全預計,最終的損失數字也將是個天文數字。
2、銀行業雖然直接受到金融危機的沖擊,但由於中國金融管制較嚴,致使損失相對較小,涉水不深。中長期看中國有持續降息的預期,但是由於消費者的心理預期變更,將在短期內有更多的資金暫時迴流到銀行,後續就看各家銀行如何應對了。
3、房地產業的冬天開始,房地產業在過去的幾年中由於固定資產投資過熱、通貨膨脹、中國貨幣升值的影響產生了大量泡沫。
4、鋼鐵行業受危機的影響開始顯現,表現在鋼鐵價格持續下跌,產能縮減。但是,就中國鋼鐵業來說,由於中國拉動內需的預期,勢必將提供更多公共品,即時冒著再次陷入通脹的危險。
5、石油、煤炭等能源業的影響將是長期的,表現在能源價格將持續走低(由於需求降低),未來風險處於中等水平。
6、黃金等貴金屬、奢侈品行業中期不看好。原因是黃金價格已經在過去持續升高中透支了其保值性,對於黃金及其奢侈品行業來說冬天即將到來。

(1)金融危機符合數字貨幣的影響擴展閱讀:
金融危機是金融領域的危機。由於金融資產的流動性非常強,因此,金融的國際性非常強。金融危機的導火索可以是任何國家的金融產品、市場和機構等。
金融危機的特徵是人們基於經濟未來將更加悲觀的預期,整個區域內貨幣幣值出現較大幅度的貶值,經濟總量與經濟規模出現較大幅度的縮減,經濟增長受到打擊,往往伴隨著企業大量倒閉的現象,失業率提高,社會普遍的經濟蕭條,有時候甚至伴隨著社會動盪或國家政治層面的動盪。
Ⅱ 金融危機與中國物價上漲的關系
這個是我自己寫的,希望可以共同交流,一同學習進步。
金融危機對中國的出口打擊很大。中國的由於基礎設施建設,比如鋼筋、水泥等等搞得太多太濫,導致產能過剩。這個數字大概有35%,而中國人的消費水平大概也只有35%,在過去,我們的過剩產能都是靠出口來消費掉的。拉動經濟的三駕馬車是投資、消費、出口,中國在改革開放以後,主要是靠出口來拉動經濟的,我們出口我們的商品,然後換回來外匯儲備。可是現在的狀況是歐美債務危機導致歐美的消費需求下降,沒有人買中國的商品了,導致中國出口面臨嚴重的挑戰。出口導向型戰略在金融危機下已經失靈,這也就是溫總理為什麼提出我們要擴大內需,提高供給,要激發國內的消費。可是現在的問題是,怎麼激發我們的消費?2011年第三季度數據顯示,我們的GDP增速是9.1%,通貨膨脹率高達6%,所以實際的經濟增長速度只有3%,現在的物價水平和工資水平大家都有所體會,我們要向擴大消費,必須要提高企業利潤,只有企業有錢了,老闆才有錢,老闆有錢了,底下的員工才有錢。所以現在政府應該幫助以製造業為主的民營經濟,通過稅收、融資、產業轉型、服務來幫助中小企業。
另一方面,在金融危機到來之時,中國政府投資了相當於中國GDP16%的4萬億資金來救市,當然也不是一次性全投下去,是分批投。這個資金量是很大的,美國政府救市用了7000億美元,7000億美元只佔美國GDP的6%。我國政府的這4萬億投入,是佔中國GDP總量的16%,如此巨款,中國政府是出不起的,沒有辦法,其中的2萬億都是通過地方政府和銀行融資方式取得的,而從今年統計數據來看,我國地方政府的債務問題也不容樂觀。(我們經濟學王老師同樣提到了重慶市九龍坡區面臨著的財政赤字問題)所以,地方政府的那1萬億,也得靠提高稅收和銀行融資來得到,這樣一來,就更加重了民營經濟的困難。使得民營經濟更加蕭條。 (插一句:中國股市06年牛市,主要原因就是製造業的衰退,導致製造業資金大量流入股市,造成股市的泡沫,同樣的泡沫也出現在房地產的樓市,很形象的描述這種現象就是「製造業的迴光返照」。)中國政府的4萬億投入,前期主要是投在了基礎設施建設,比如水泥、鋼筋等等。但是真正能夠吸收中國90%就業的是佔中國GDP總量70%的民營經濟。中國的基礎設施建設已經建的太多太濫了,什麼是基礎設施建設過濫?就好比三天兩頭修公路,修橋,以增加工人的就業,修完以後工人們就又失業了,怎麼辦呢?拆了重新建,凡是舊的,全部拆掉重新建,以此來進一步地激發工人就業,而且基礎設施建設有利於中國GDP的高速增長,所以名正言順。可是問題是我國基礎設施建設對就業的貢獻已經遠遠達不到前幾十年的效果了,不能夠充分滿足就業需求。當然,中國政府肯定早就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現在已經逐漸在轉變這種投資方式了。
中國今天的通脹居高不下,個人認為大概也是由三方面引起的。一、中國的通脹是輸入型的。就是說我們的通脹是和世界經濟有著密切聯系的(尤其是美國)。二、前期中國政府向市場的4萬億貨幣投入。三、供給不足。
中國目前的三大危機:
一、 財政危機
33%城投債務現金流,政府信貸違約影響銀行債權。標普、穆迪預測銀行有5%-12%壞賬。惠譽預測2013年銀行危機。
二、 滯漲危機
我們第三季度9%的GDP增長,但是扣除6%的通脹,實際增長只有3%。我們經濟學老師講中國經濟正在復甦,而且已經擺脫滯漲的危險。我粗淺地從數字上認為這種危險還存在。
三、 民企危機
我們的消費、出口和政府投資情況惡化。
總得來說,金融危機對中國的影響很大,主要是出口和製造業方面。金融危機對歐美國家只是金融危機,而對於中國目前製造業逐漸衰退的情況下,我們產生的恐怕不叫「金融危機」而很有可能直接沖擊到我們的實體經濟而叫做「實體經濟危機」。(再插一句:大家當真以為美國真的希望人民幣持續升值嗎?這個升值是有限度的,在有限的人民幣升值下,可以刺激美國經濟的繁榮。但是,如果人民幣兌美元的匯率如果真的升值到2:1,美國人不嚇慘了才怪。我們都知道美國是一個金融大國,這個金融大國是從二戰以後,石油僅以美元結算的時候開始的,美國憑借強大的軍事實力和美元絕對霸權地位創造了一個神話般的金融大國,舉個簡單而又膚淺的例子:美國人缺錢了,他們去攻打伊拉克,然後導致石油價格上漲,這樣就使市場上美元不足,這時候,美國只需要啟動印鈔機就可以解決一切問題,他們大量印鈔票,就造成了美元貶值,人民幣升值。但是美國又不能把印好的鈔票白送給你,你只能拿你的商品去換,這樣美國就免費拿到了別國的商品,然後美國再通過高工資把這個錢發到每個老百姓手裡,就這么簡單。但是這種制度看似完美,卻有一個弊端,就是會使美國老百姓越來越懶,從而導致美國製造業衰退,會沖擊到美國的實體經濟。)所以目前的狀況非常令人擔憂。你不要去看國家統計局給出的數據,什麼第三季度CPI6%,多看看我們身邊吧,反正我不信,在中國超過日本成為GDP第二的時候,日本首相說他們不會再和別的國家爭什麼數據上的名字,他們旨在讓國民過上更好的生活。其實GDP相比於一個國家或者地區的創新能力是不重要的。想想看吧,中國近幾年來發展確實很快,搞「奧運」,「世博」,「嫦娥」,這些東西我們說起來是很驕傲,但是這些東西真的可以樹立起老百姓對政府的信任嗎?試想一下,我們可以讓經濟不這么快的發展,而把推動經濟發展這些錢全部用在保障房建設、全民免費醫療上面,是不是更好呢?中國2012年的境況和韓國97年左右的情況非常類似,他們也是經歷的10多年的出賣廉價勞動力時期,靠代工才實現經濟發展,但是韓國跳出來了,韓國順利實現了產業升級。而現在中國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千萬不要陷入了中等收入陷阱,比如貧富差距加劇,產業升級艱難,城市化進程受阻,社會矛盾凸顯。我們藏富於民的理念到哪裡去了呢?
Ⅲ 金融危機對人民幣的影響 人民幣未來走勢
美元不斷貶值,而中國的人民幣卻伴隨美元貶值而不斷地快速升值。迄今,人民幣對美元的升值率已達26%左右。可想而知,中國的美元外匯儲備縮水損失是何等慘重。中國現有外匯儲備高達1.8萬億美元,其中持有美國債權13700多億美元。在美元貶值的同時,國際石油、糧食、有色金屬等大宗商品價格狂漲飆升,而中國每年都要大量進口這些商品。盡管中國外匯儲備雄厚,又是多項大宗商品的世界第一大買主,然而中國卻毫無定價權,只能被迫接受高價盤剝。
人民幣幣值的持續低估是對央行外匯儲備的嚴峻考驗。資料顯示,今年上半年中國外匯儲備達到7110億美元,預計明年6月我國外匯儲備將達到10000億美元,超過現在世界外匯持有量最大的日本。這是個很可怕的數字,中國不情願地成為了一支支撐美元的重要力量。7000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帶來了諸多問題,早已成為中國政府的一塊心病。再加上近年來美元走勢疲軟,不斷貶值,在這種情況下,中國政府為了維持相對穩定的匯率還要大量買入美元,直接造成了動輒多少億的巨大損失。由此看來,中國匯率改革勢在必行,即便是在沒有國外直接壓力的情況下也要改,因為央行不願意無限量地購買從美國印鈔機源源不斷流出的紙片。
中國匯率制度的改革是大勢所趨,是早晚的事。由固定匯率制度向浮動匯率制度的轉變是必然的。人民幣盯住美元也只是權益之計,而現在千分之三的波動幅度實際上還是變相的固定匯率。事實上,中國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和GDP翻兩番的宏偉目標,是人民幣升值的根本動力。因為一個國家貨幣的價值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這個國家的綜合實力,未來人民幣必然得到全世界范圍內的普遍信任,成為像美元、歐元等一樣的國際通行貨幣。從這個角度看,此次匯率改革,是中國政府利用這次機會,開始把人民幣打造成世界貨幣的一個開端。
好的影響:你以後出國旅遊可以花比以前更少的錢.因為玩的時候你可以用人民幣換更多的美元,買更多的東西.
壞的影響:中國製造的東西是以人民幣計價的,如果折算成美元的話價格就會比以前折算成的美元價格要高.這樣在國外市場上的銷量就會受影響.國內的製造商可能會因此賺比以前要少得多的錢,你的工資可能也會因此發不出.最終你還是不能出國旅遊
Ⅳ 經濟危機、金融危機對貨幣的價值有什麼影響
一般來說都會使貨幣貶值
因為經濟危機、金融危機都會造成人們的恐慌、投資信心的不足
從而導致出現貨幣流動性陷阱的惡性循環(人們越不敢投資,市場越岌岌可危,市場越岌岌可危,人們越不敢投資)
權力機構(政府、央行)為了擺脫危機就會大量放貸或印製鈔票為市場創造流動性 刺激經濟的好轉、發展
流動性一泛濫、鈔票一多,相對於用貨幣標價的物品而言,肯定要提價的,錢不值錢了
所以,一般來說都會使貨幣貶值
Ⅳ 金融危機對中國的影響
由次貸誘發的美國金融危機大火熊熊燃燒,波及世界經濟,我國經濟也未能倖免。
當前,美國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的直接影響主要表現為中國投資者的資產損失。中國金融機構、企業,包括個人在美國持有一定規模的證券資產,其中多數是機構和公司債券、股票等。比如雷曼公司債券是全球主要固定收益產品之一,根據已披露的信息,至少有7家中資銀行持有雷曼債券或對雷曼的貸款債權。雷曼公司破產導致其股權價值近乎化為烏有,據有關測算,雷曼高級債券可能的損失為票面價值的20%-40%,次級債券將高達96.5%。中國工商銀行是國內最大的受害者,持有雷曼兄弟公司債券及與雷曼信用相掛鉤債券余額也僅有1.518億美元(其中高級債券1.39億美元)。這一數字相當於工行資產總額萬分之一,或工行債券投資規模的萬分之三,或工行上半年稅後利潤95億美元的1.6%。由此看來,美國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的直接影響將是十分有限的。
值得重視的是,美國金融危機可能導致美國經濟衰退,累及世界經濟,使得我國宏觀經濟的外部環境更顯嚴峻,這種對我國經濟的間接影響不可小窺。因為這場危機不僅直接加劇了世界金融體系的動盪,還必將波及實質經濟部門,加劇信貸緊縮,給世界經濟復甦投下更多、更濃重的陰影。由於中國外貿依存度高達60%,我國經濟增長到目前在很大程度上還依賴出口,美國又是我國第二大出口市場,如果處理不當,很可能引發國內出口企業倒閉、工人失業及一系列的連鎖反應。而這種間接損失,將是巨大的,無法估量的。因此,我們要高度關切這種影響的不確定性,積極採取措施,擴大內需;同時,在開放中,加強金融監管,保持我國經濟的平穩健康發展。
(作者為國家發改委對外經濟研究所研究員)
Ⅵ 金融危機對企業的影響
非常形象的解釋哈
首先,經濟是個整體概念.
公式:經濟=金融+財政
金融:貨幣和信貸的總和; 財政:國家的收支.
所以金融危機比經濟危機來得小得多.
(世界上只發生過一次經濟危機,你知道是哪一次嗎?)
解釋:國家收支:
國家的稅收和支出
支出包括:福利,公共等.(如國家收支出現問題,則人民生活意味破產)
所以經濟危機=金融危機+財政危機
(現在許多學者也認為金融危機=經濟危機,但是我反對這看法.因為他們認為現在的金融危機一般都會造成經濟危機.如"黑色星期五"事件,的確造成許多國家的經濟危機.但我再次強調,世界經濟危機只發生過一次.
但世界金融危機就發生過不只一次了.)
知道美國金融危機有多嚴重嗎? (我抄襲的,太妙了)
對金融危機最普遍的官方解釋是次貸問題,然而次貸總共不過幾千億,而美國政府救市資金早已到了萬億以上,為什麼危機還是看不到頭?
有文章指出危機的根源是金融機構採用「杠桿」交易;另一些專家指出金融危機的背後是62萬億的信用違約掉期(Credit Default Swap, CDS)。那麼,次貸,杠桿和CDS之間究竟是什麼關系?它們之間通過什麼樣的相互作用產生了今天的金融危機?
為通俗易懂起見,我們使用了幾個假想的例子。有不恰當之處歡迎批評討論。
一、杠桿:
目前,許多投資銀行為了賺取暴利,採用20-30倍杠桿操作,假設一個銀行A自身資產為30億,30倍杠桿就是900億。也就是說,這個銀行A以30億資產為抵押去借900億的資金用於投資,假如投資盈利5%,那麼A就獲得45億的盈利,相對於A自身資產而言,這是150%的暴利。反過來,假如投資虧損5%,那麼銀行A賠光了自己的全部資產還欠15億。
二、 CDS合同:
由於杠桿操作高風險,所以按照正常的規定,銀行不進行這樣的冒險操作。所以就有人想出一個辦法,把杠桿投資拿去做「保險」。這種保險就叫CDS。
比如,銀行A為了逃避杠桿風險就找到了機構B。機構B可能是另一家銀行,也可能是保險公司,諸如此類。
A對B說,你幫我的貸款做違約保險怎麼樣,我每年付你保險費5千萬,連續10年,總共5億,假如我的投資沒有違約,那麼這筆保險費你就白拿了,假如違約,你要為我賠償。
A想,如果不違約,我可以賺45億,這裡面拿出5億用來做保險,我還能凈賺40億。如果有違約,反正有保險來賠。所以對A而言這是一筆只賺不賠的生意。
B是一個精明的人,沒有立即答應A的邀請,而是回去做了一個統計分析,發現違約的情況不到1%。如果做一百家的生意,總計可以拿到500億的保險金,如果其中一家違約,賠償額最多不過50億,即使兩家違約,還能賺400億。
A,B雙方都認為這筆買賣對自己有利,因此立即拍板成交,皆大歡喜。
三、CDS市場:
B做了這筆保險生意之後,C在旁邊眼紅了。C就跑到B那邊說,你把這100個CDS賣給我怎麼樣,每個合同給你2億,總共200億。B想,我的400億要10年才能拿到,現在一轉手就有200億,而且沒有風險,何樂而不為,因此B和C馬上就成交了。
這樣一來,CDS就像股票一樣流到了金融市場之上,可以交易和買賣。實際上C拿到這批CDS之後,並不想等上10年再收取200億,而是把它掛牌出售,標價220億;D看到這個產品,算了一下,400億減去220億,還有180億可賺,這是「原始股」,不算貴,立即買了下來。一轉手,C賺了20億。從此以後,這些CDS就在市場上反復的抄,現在CDS的市場總值已經抄到了62萬億美元。
四、次貸:
上面A,B,C,D,E,F....都在賺大錢,那麼這些錢到底從那裡冒出來的呢?從根本上說,這些錢來自A以及同A相仿的投資人的盈利。而他們的盈利大半來自美國的次級貸款。人們說次貸危機是由於把錢借給了窮人。
筆者對這個說法不以為然。筆者以為,次貸主要是給了普通的美國房產投資人。這些人的經濟實力本來只夠買自己的一套住房,但是看到房價快速上漲,動起了房產投機的主意。他們把自己的房子抵押出去,貸款買投資房。這類貸款利息要在8%-9%以上,憑他們自己的收入很難對付,不過他們可以繼續把房子抵押給銀行,借錢付利息,空手套白狼。
此時A很高興,他的投資在為他賺錢;B也很高興,市場違約率很低,保險生意可以繼續做;後面的C,D,E,F等等都跟著賺錢。
五、次貸危機:
房價漲到一定的程度就漲不上去了,後面沒人接盤。此時房產投機人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房子賣不出去,高額利息要不停的付,終於到了走頭無路的一天,把房子甩給了銀行。此時違約就發生了。
此時A感到一絲遺憾,大錢賺不著了,不過也虧不到那裡,反正有B做保險。B也不擔心,反正保險已經賣給了C。
那麼現在這份CDS保險在那裡呢,在G手裡。G剛從F手裡花了300億買下了100個CDS,還沒來得及轉手,突然接到消息,這批CDS被降級,其中有20個違約,大大超出原先估計的1%到2%的違約率。每個違約要支付50億的保險金,總共支出達1000億。加上300億CDS收購費,G的虧損總計達1300億。雖然G是全美排行前10名的大機構,也經不起如此巨大的虧損。因此G瀕臨倒閉。
六、金融危機:
如果G倒閉,那麼A花費5億美元買的保險就泡了湯,更糟糕的是,由於A採用了杠桿原理投資,根據前面的分析,A賠光全部資產也不夠還債。因此A立即面臨破產的危險。除了A之外,還有A2,A3,...,A20,統統要准備倒閉。因此G,A,A2,...,A20一起來到美國財政部長面前,一把鼻涕一把眼淚地游說,G萬萬不能倒閉,它一倒閉大家都完了。財政部長心一軟,就把G給國有化了,此後A,...,A20的保險金總計1000億美元全部由美國納稅人支付。
七、美元危機:
上面講到的100個CDS的市場價是300億。而CDS市場總值是62萬億,假設其中有10%的違約,那麼就有6萬億的違約CDS。這個數字是300億的200倍。如果說美國政府收購價值300億的CDS之後要賠出1000億。那麼對於剩下的那些違約CDS,美國政府就要賠出20萬億。如果不賠,就要看著A20,A21,A22等等一個接一個倒閉。無論採取什麼措施,美元大貶值已經不可避免。
以上計算所用的假設和數字同實際情況會有出入,但美國金融危機的嚴重性無法低估
無度的信貸擴張引起的,比如信用卡可以大量透支,買房子不用付首付就可以.這點中國控制的比較好,最低也使20%.
結果從時間上來看,最少要10年才能恢復元氣,如美國1929的金融危機和歷次危機,最少要10年以上.再者就是危害實體經濟.比如對中國的影響就很大,美國歐洲是中國第一第二大出口國,他們沒錢進貨了,中國佔GDP1/3的出口會受很大影響,沿海的大量出口企業會倒閉,大量工人會失業.國內經濟會受很大影響.
亂世之中惟有黃金,在歷史上世界金融危機的災難中,都伴隨著通貨膨脹,什麼都貶值,比如石油,有色金屬,農業,橡膠等,只有黃金是穩步上升的
Ⅶ 08金融危機對股市的影響。
2008年中國經濟受全球金融危機影響分析》
一、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1、由於中國國際收支的資本項目還未完全開放、資產證券化的規模還處於初級階段、中國有大量外匯儲備,這些因素是中國免於受到此次金融危機的嚴重沖擊;
2、但是,中國金融資產在美國的實際損失預計也是巨大的,具體數字有待今後的時間來檢驗和消化;(如中投對大摩、黑石、貨幣基金的投資損失慘重,各大銀行持有的次貸及雷曼債券損失也將是巨大的,這從平安90%的巨大投資損失可以看到)
3、中國雖然沒有在金融上遭受嚴重危機的沖擊,但全球金融危機及經濟衰退的影響對中國的沖擊和考驗也是嚴峻的。在全球經濟一體化和國際分工高度化、中國長期以來用外需來支持經濟的發展模式等,都決定了中國不可能再一枝獨秀。正所謂「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4、世界巨頭的危機靠他們自己是無法消化的,例如美國7000億美金的救市資金肯定不會自己全部買單,中國勢必會成為最終的買單一族,只是買單多少的問題而已;
5、中國雖然採取了一系列的舉措,試圖用啟動強大的內需來化解此次外需不足造成的經濟影響,但為時太晚,長期的外需拉動型經濟豈是短期內可以改變的。而且中國面臨著通脹、通縮、滯脹的三重威脅,勢必使中國的政策制定較為艱難,只能兩權相害取其輕。但是,現在消費者的心理預期已經改變,即使連續降息也難以在短期拉動內需,經濟發展速度的放緩甚至短期衰退都是可能的;
二、金融危機及經濟衰退對中國股市的影響
1、全球金融危機的直接影響是針對嚴重依賴出口的實體上市公司及在海外有大量投資的金融機構。這部分損失目前還無法完全預計,最終的損失數字也將是個天文數字。並且,出口型企業倒閉的多米諾骨牌效應也將在此次合駿集團的倒下後展開,更多的外向型企業死掉將是必然的;
2、銀行業雖然直接受到金融危機的沖擊,但由於我國金融管制較嚴,致使損失相對較小,涉水不深。中長期看中國有持續降息的預期,但是由於消費者的心理預期變更,將在短期內有更多的資金暫時迴流到銀行,後續就看各家銀行如何應對了。
3、房地產業的冬天現在還是剛剛開始,房地產業在過去的幾年中由於固定資產投資過熱、通貨膨脹、中國貨幣升值的影響產生了大量泡沫。待泡沫破滅後,一些不利因素紛紛顯現,比如體制上的土地分配製度不公(高峰期大量的地王紛紛出現,地面價值迅猛拉高)、房價的上漲速度遠遠超過消費者工資的上漲速度、股市的持續下跌使大量資金套牢(消費者財產性收入嚴重縮水)等。但可喜的是房地產業的資產證券化改革還處於初級階段,由此避免了類似美國的次貸危機。
4、鋼鐵行業受危機的影響開始顯現,表現在鋼鐵價格持續下跌,產能縮減。但是,就中國鋼鐵業來說,由於中國拉動內需的預期,勢必將提供更多公共品,即時冒著再次陷入通脹的危險,***也將放鬆固定資產投資。對於鋼鐵及機械製造業來說中期看好,至少不會嚴重下跌;
5、石油、煤炭等能源業的影響將是長期的,表現在能源價格將持續走低(由於需求降低),未來風險處於中等水平。也可能由於中國內需的快速啟動致使能源價格不致下降過快,而且現在中國大部分地區進入冬季取暖期,對能源的需求將在未來半年內是穩定和持續的。
6、黃金等貴金屬、奢侈品行業中期不看好。原因是黃金價格已經在過去持續升高中透支了其保值性,對於黃金及其奢侈品行業來說冬天即將到來。更多的資金將撤出這個市場,消費者對實物的購買也將直線下降;
三、金融危機下的房地產業和汽車製造業
1、房地產業:現在針對房地產業的救市論甚囂塵下,本人認為此時救市是可笑的、是浪費納稅人錢的變相利益輸送。
⑴從此次房地產冬天的形成因素來看,是上文提到的固定資產投資過熱、通貨膨脹、中國貨幣升值的影響產生了大量泡沫。在此次泡沫形成過程中房地產業的暴利是眾所周知的,這部分利潤必須在市場的調節下回吐;
⑵現在房價相對消費者的工資來說還是太高,特別是中小城市後期的房地產價格上漲還未明顯下降,應該由市場來決定房地產業的未來;
⑶房地產業受金融危機的沖擊主要體現在需求的不足,但這正是房價過高造成的。中國百姓有嚴重的「買房情節」,潛在購買力是巨大的,只是因為房價過高,一旦房價回歸合理水平,大量的購買力將使房地產業自然復甦,所以無需救市。
2、汽車業
相對於房地產業,汽車業的危機即將體現,表現在汽車購買力的持續下降,也許這才是關注的重點
Ⅷ 金融危機的影響
那得先說什麼是金融危機,什麼造成了金融危機
金融危機又稱金融風暴,是指一個國家或幾個國家與地區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標(如:短期利率、貨幣資產、證券、房地產、土地(價格)、商業破產數和金融機構倒閉數)的急劇、短暫和超周期的惡化。
其特徵是人們基於經濟未來將更加悲觀的預期,整個區域內貨幣幣值出現幅度較大的貶值,經濟總量與經濟規模出現較大的損失,經濟增長受到打擊。往往伴隨著企業大量倒閉,失業率提高,社會普遍的經濟蕭條,甚至有些時候伴隨著社會動盪或國家政治層面的動盪。
這次美國經濟危機之前,房地產市場虛假繁榮帶動的,美國的房地產交易投機過度.
其現象可以用我們方便理解的一個比方來形容:
都說股票賺錢,我們全民去炒股票,錢都投進去了還不過癮,還想借錢生錢,就把手上的股票抵押了融資繼續買入股票,而有的銀行連你的抵押都不要就給你融資.
如此一來,風險就大量的積累下來了.
一旦哪一天,瘋狂的炒股熱潮有了退燒的跡象,股票也跌了,很多人也因還不上借款而割肉離場,又有很多人因還不上錢,抵押的財產被銀行收了去,還有很多銀行因為沒有留取足夠的抵押品,在貸款人無力還債的時候只好認賠.連鎖反應下來,個人破產,信貸機構破產,經濟蕭條,通貨膨脹.
美國政府是想抑制一下過於旺盛的投資,壓縮信貸規模,以及控制被拉高了的物價,所以採取了緊縮銀根的政策,其中升息是一條,其他的還有提高銀行存款准備金、發行票據吸納貨幣市場上的資金等等。
美國的管理者是一幫政客,他們對管理國家經濟的能力實在不敢恭維,他們對自己國家的病患一點都不察覺,採取的快速連續升息政策其實正是這次危機的導火索,此措施使得大量的貸款無法歸還,引發連鎖的壞帳反應,使美國不少金融公司以多米諾骨牌狀的倒下。
由於世界所有金融機構都不會只把錢放在那裡不動,放貸只會放出一部分,不會都放出去,想都放出去也做不到,加上需要「分散投資」,所以他們總是在各國各金融機構之間互相投資,美國的國債、企業債和股票、不動產都是各國金融機構的投資目標,美國一旦發生危機,所有國外投資者也都跟著受損,於是就席捲全球了。
再說價格
金融危機的初期,什麼價格都降,那是初期的表象,那是大家都在慌不擇路的套現。
比如牛奶,人們都不捨得買了,奶商就要低價拋售,甚至剩下的倒進下水道,把牛都殺了賣肉。
現在的經濟危機中,初期的表現有一個現象,都說經濟危機里有高度的通貨膨脹,可是現在什麼都在跌價。其實這是一個必經的過程,現在是大家都在套現,把商品和證券都賣出換成現金,以免將來手上缺少現金而被動。
套現完畢之後,危機進入最嚴重的階段,資金抽逃以後,工廠關閉,工人失業,消費力下降...以此惡性循環,就造成了整體經濟的蕭條.百姓自然受到很大影響,商品匱乏,物價飛漲,到處都是沒飯吃的人。
最後說一個問題很有意思,有人問我:「這次金融危機有沒有受益者」?
呵呵,這個問題很切中要害啊,我也願意順便說說~
這次金融危機最大的受益者恰恰是美國!
我們來看看危機帶來的好處吧:
1、美國政府現在掌權的是共和黨的小布希,他要下台了,而即將上台的大約是民主黨的奧巴馬。布希上台時,柯林頓政府留下的是1468億美元的財政盈餘,而小布希只兩年就把財政收支搞成了4000億的赤字,以後每年都保持赤字狀態,到明年的任期內最後一個財政年度,赤字估計高達4900億美元。這是在給政壇菜鳥奧巴馬設套呢,賭的就是奧巴馬一旦上台也幹不了這一屆,不是下屆被共和黨趕下台,就是甚至中途完蛋。另外,如果美國現在的救市見效了,還說不定可以使共和黨的總統候選人從中受益,一舉扭轉選舉局勢。
2、美國的經濟實力最主要體現在發達的金融業,華爾街是世界金融中心,美元是世界經濟標桿、世界統一貿易結算貨幣。而美國的工業則有衰退跡象,需要重振其工業,這就需要有一個較低的匯率水平,以利於出口競爭。而美國近年來由於投資過度,政府被動的不斷提息,高利率不利於美元貶值。這里要注意,美國是不怕美元貶值的,是希望它適度貶值的。而怎麼才能把匯率降下去?直接降息?不符合控制過度投資的宏觀環境。再逼迫日元和人民幣升值?沒那個把握。歐元更不會聽他的。那怎麼辦?小布希來了個更絕的招兒:升息。在2年內17次升息,從1%升到了5.25%,把房貸貸款人、房地產信貸公司、銀行都逼到懸崖邊上,造一次金融危機。美國的金融業是世界上最發達的,華爾街牽一發動世界的全身,如果美國爆發一次金融危機,那匯率自然的就下去了,而美國還不擔心自己有性命之憂,因為全世界為了使自己手裡的美元不變得象廢紙,都得幫助美國過關的。就算世界幫助不大,靠美國自己使用赤字政策,大印鈔票救市,也可以渡過去的。
3、美國電視劇越獄你看過了吧,「公司」控制政府,控制其他國家的政治和經濟,是因為「公司合夥人」們可以從中獲得巨額利潤。那麼,世界上最有錢的美國金融巨頭們,通過一次經濟危機可以攫取多少利潤,恐怕是我們猜測不出來的一個天文數字。誰敢說美國金融巨頭們沒有和小布希一起在暗中高興?
Ⅸ 金融危機對世界的影響
一、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形勢簡析
⑴這次全球金融危機的產生主要由於美國的房地產泡沫及金融衍生工具的杠桿造成的,其原因如下:
1、 美聯儲長期的低利率政策,造成固定資產投資的泡沫及經濟的虛假繁榮;
2、 美國衍生工具和信用評級的金融監管不力,致使類似網路泡沫的經濟重現,使世界各國深受其累;
3、 美國對次貸危機的危害性估計不足,沒能在早期及時糾正和提供必要的***支持,造成現在難以收拾的局面;
⑵美國金融危機的後果:
1、 造成美國及全球實體經濟的衰退,很多貌似強大的國家一夜之間就達到了瀕臨破產的邊緣;
2、 此次金融危機的影響深度和廣度都較1929年-1933年的經濟危機要大,因為現在的全球經濟一體化放大了危機影響的深度和廣度;
⑶美國及全球經濟趨勢預測:
1、 雖然全球各國都已經信誓旦旦的聯合起來救市,為此出台了天文數字的救市方案,但是否有效有待今後幾個月的觀察。而且救市產生的金融國有化問題、救市所需資金的來源問題及其後續影響、救市單單只針對金融的流動性手段是否合適問題、今後實體經濟也面臨「救市」問題(如汽車行業)等等,一切都是都是未知的。
2、 即使此次全球聯合救市取得了成功,但需要的時間也很漫長,經濟的中長期衰退已經不可避免。
二、2008年中國經濟受全球金融危機影響分析
1、 由於中國國際收支的資本項目還未完全開放、資產證券化的規模還處於初級階段、中國有大量外匯儲備,這些因素是中國免於受到此次金融危機的嚴重沖擊;
2、 但是,中國金融資產在美國的實際損失預計也是巨大的,具體數字有待今後的時間來檢驗和消化;(如中投對大摩、黑石、貨幣基金的投資損失慘重,各大銀行持有的次貸及雷曼債券損失也將是巨大的,這從平安90%的巨大投資損失可以看到)
3、 中國雖然沒有在金融上遭受嚴重危機的沖擊,但全球金融危機及經濟衰退的影響對中國的沖擊和考驗也是嚴峻的。在全球經濟一體化和國際分工高度化、中國長期以來用外需來支持經濟的發展模式等,都決定了中國不可能再一枝獨秀。正所謂「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4、 世界巨頭的危機靠他們自己是無法消化的,例如美國7000億美金的救市資金肯定不會自己全部買單,中國勢必會成為最終的買單一族,只是買單多少的問題而已;
5、 中國雖然採取了一系列的舉措,試圖用啟動強大的內需來化解此次外需不足造成的經濟影響,但為時太晚,長期的外需拉動型經濟豈是短期內可以改變的。而且中國面臨著通脹、通縮、滯脹的三重威脅,勢必使中國的政策制定較為艱難,只能兩權相害取其輕。但是,現在消費者的心理預期已經改變,即使連續降息也難以在短期拉動內需,經濟發展速度的放緩甚至短期衰退都是可能的;
三、全球金融危機及經濟衰退對中國股市的影響
1、 全球金融危機的直接影響是針對嚴重依賴出口的實體上市公司及在海外有大量投資的金融機構。這部分損失目前還無法完全預計,最終的損失數字也將是個天文數字。並且,出口型企業倒閉的多米諾骨牌效應也將在此次合駿集團的倒下後展開,更多的外向型企業死掉將是必然的;
2、 銀行業雖然直接受到金融危機的沖擊,但由於我國金融管制較嚴,致使損失相對較小,涉水不深。中長期看中國有持續降息的預期,但是由於消費者的心理預期變更,將在短期內有更多的資金暫時迴流到銀行,後續就看各家銀行如何應對了。
3、 房地產業的冬天現在還是剛剛開始,房地產業在過去的幾年中由於固定資產投資過熱、通貨膨脹、中國貨幣升值的影響產生了大量泡沫。待泡沫破滅後,一些不利因素紛紛顯現,比如體制上的土地分配製度不公(高峰期大量的地王紛紛出現,地面價值迅猛拉高)、房價的上漲速度遠遠超過消費者工資的上漲速度、股市的持續下跌使大量資金套牢(消費者財產性收入嚴重縮水)等。但可喜的是房地產業的資產證券化改革還處於初級階段,由此避免了類似美國的次貸危機。
4、 鋼鐵行業受危機的影響開始顯現,表現在鋼鐵價格持續下跌,產能縮減。但是,就中國鋼鐵業來說,由於中國拉動內需的預期,勢必將提供更多公共品,即時冒著再次陷入通脹的危險,***也將放鬆固定資產投資。對於鋼鐵及機械製造業來說中期看好,至少不會嚴重下跌;
5、 石油、煤炭等能源業的影響將是長期的,表現在能源價格將持續走低(由於需求降低),未來風險處於中等水平。也可能由於中國內需的快速啟動致使能源價格不致下降過快,而且現在中國大部分地區進入冬季取暖期,對能源的需求將在未來半年內是穩定和持續的。
6、 黃金等貴金屬、奢侈品行業中期不看好。原因是黃金價格已經在過去持續升高中透支了其保值性,對於黃金及其奢侈品行業來說冬天即將到來。更多的資金將撤出這個市場,消費者對實物的購買也將直線下降;
四、關於救市
1、 房地產業:現在針對房地產業的救市論甚囂塵下,本人認為此時救市是可笑的、是浪費納稅人錢的變相利益輸送。
⑴ 從此次房地產冬天的形成因素來看,是上文提到的固定資產投資過熱、通貨膨脹、中國貨幣升值的影響產生了大量泡沫。在此次泡沫形成過程中房地產業的暴利是眾所周知的,這部分利潤必須在市場的調節下回吐;
⑵ 現在房價相對消費者的工資來說還是太高,特別是中小城市後期的房地產價格上漲還未明顯下降,應該由市場來決定房地產業的未來;
⑶ 房地產業受金融危機的沖擊主要體現在需求的不足,但這正是房價過高造成的。中國百姓有嚴重的「買房情節」,潛在購買力是巨大的,只是因為房價過高,一旦房價回歸合理水平,大量的購買力將使房地產業自然復甦,所以無需救市。
Ⅹ 金融危機對世界經濟的影響
此次金融危機發端於美國,但由於美元的特殊地位與影響,迅速波及了整個世界並對世界經濟造成了巨大的沖擊。綜合各方觀點,其主要表現在:
(一)金融機構面臨嚴重的經營危機與信用危機
金融危機發生後,無論美國還是世界其他國家,金融市場都是一片混亂。過度投資與放貸,大量金融衍生產品推出後監管失控,使銀行形成了大量不良資產,致使金融機構資金鏈斷裂,無法正常運轉。美國五大投資銀行全部消失,特別是具有150年歷史的雷曼兄弟投資公司的破產,使得世界各國銀行和投資人損失巨大,金融機構面臨嚴重的經營危機和信用危機。
(二)世界貨幣體系紊亂,各國貨幣匯率巨幅波動
金融危機發生後,各國貨幣匯率劇烈波動,給國際經營和外匯兌換帶來重大影響。
雖然在近期金融危機中美元表現強勢,但根據分析,美國為緩解經濟頹勢,可能會通過增加貨幣發行、降低利率等手段來刺激經濟,美元隨時可能停止升值而貶值。所以,兩種因素互相作用的結果,不可避免地會加大美元與其他國家貨幣匯率的波動幅度和風險。
(三)部分國家財政發生危機,國家經濟瀕臨破產
金融危機發生後,部分國家經濟因對外依存度高、外匯儲備不足而受到嚴重沖擊。
在冰島,國家經濟瀕臨破產,不得不緊急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俄羅斯求援。
其它如波蘭、匈牙利、烏克蘭、哈薩克、巴基斯坦和阿根廷等國家經濟亦瀕臨破產邊緣;一些製造東歐國家地產泡沫的西方銀行也將破產。
為了應對此次金融危機,各國政府不得不為銀行大量注資或收歸國有,但仍然難以避免大批金融機構倒閉和經濟衰退。
(四)世界經濟將步入一輪較長時間的衰退
隨著世界經濟的一體化,金融系統的問題已經滲透到世界經濟體系中。受金融危機的影響,世界經濟必然面臨一輪較長時間的衰退。其主要體現在:
1、訂單與消費急劇下降,眾多經濟實體面臨經營困境。以美國三大汽車巨頭和世界最大的花期銀行為代表的大企業集團都瀕臨破產,全球數以萬計的企業紛紛減產、降價或倒閉,世界經濟一片蕭條。金融風暴的沖擊已實實在在地打在商家身上,深刻地影響著世界經濟未來的走向。
2、裁員加劇,失業率大幅上升。
美國最新經濟數字顯示,9月份企業裁員近16萬人,失業率達6.1%,創2001年「911」恐怖襲擊以來的最高點;金融業、製造業、建築業和許多服務行業就業人數普遍下降,僅華爾街金融行業失業人數就可能高達4萬人。
英國8月份3.25萬人失業,總計失業人數達172萬人,比例高達5.5%,創1992年以來的最高水平。
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和國際勞工組織預測,受世界經濟增速放緩等因素的影響,2009年全球失業人數將達到創記錄的2.1億。
3、世界各國股市連連暴跌。
自從金融危機發生以來,世界各國股市連連暴跌,大多下跌幅度在40-70%之間,給世界各國投資者帶來約30萬億美元的損失。人們的資本性財產遭受了巨大的損失,這將嚴重影響人們的預期消費。
4、原材料價格大幅下跌。
由於世界各國的消費預期大幅下降,對原材料的需求和各類產品的進口將大幅減少,原材料價格普遍巨幅下挫。原油從幾個月前的高位147美元下降到目前的50美元左右,有色金屬、鋼材、煤炭等各類原材料價格大多下跌40—60%,這對世界經濟將產生巨大的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