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國數字貨幣詐騙團伙
❶ 都鐸王朝是那年成立的當是的建國者是誰啊
都鐸王朝是亨利七世於1485年建立的。
都鐸王朝(英語:Tudor dynasty)是在亨利七世1485年入主英格蘭、威爾士和愛爾蘭後,所開創的一個王朝,統治英格蘭王國及其屬土周圍地區。伯爵亨利·都鐸於1485年8月,在法國援助下殺死理查三世,奪取王位,建立都鐸王朝,史稱亨利七世。都鐸王朝統治英格蘭王國直到1603年伊麗莎白一世去世為止,歷經120餘年,共經歷了六代君主。
都鐸王朝處於英國從封建主義向資本主義過渡時期,被認為是英國君主專制歷史上的黃金時期。王朝疆域最鼎盛時包含英格蘭和愛爾蘭、威爾士,在法國有眾多領地,在北美洲有殖民地。
❷ 中國的艱難歷程
1、抗美援朝的戰爭
1950年10月上半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毛澤東主持下,多次召開會議,全面深入地分析了當時的形勢,充分估計了各方面的困難,從挽救朝鮮危局、保衛我國安全和維護世界和平、促進人類進步事業這一根本立場出發,
毅然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戰略決策,決心克服一切困難,組織中國人民志願軍開赴朝鮮戰場,同朝鮮人民一起反擊美國侵略者。
2、土地改革運動
新中國成立後繼續進行土地改革,沒收封建地主階級的土地歸農民所有,這是繼續完成民主革命遺留的任務。新中國成立時,全國擁有三億多人口的新解放區還沒有進行土地改革。封建剝削的土地制度,不僅使廣大貧雇農遭受殘酷的封建剝削和壓迫,也嚴重地束縛農村生產力的解放。
為廢除封建剝削制度,解放農村生產力,為了使廣大貧雇農從地主階級統治、壓迫下解放出來,必須進行土改。
3、1950年國慶節企圖炮擊天安門一案
美帝國主義間諜李安東、山口隆一等在美國戰略情報局、東京美國佔領軍總部和前美國駐華大使館北京武官處的策劃和指揮下,繪制了天安門形勢圖,准備在1950年我國國慶大典時,殺害黨和國家領導人。這一罪惡陰謀,於1950年9月26日被我公安機關破獲,未能得逞。
1951年8月17日,北京市軍管會軍法處對7名陰謀武裝暴動的美國間諜進行判決。其中主犯李安東(義大利人)、山口隆一(日本人)被判處死刑,並於當日下午5時執行槍決。
4、鎮壓反革命運動
從1950年10月開始,一場大規模的鎮壓反革命運動在全國展開。1951年2月,中華人民政府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懲治反革命條例》,使鎮壓運動有了法律的武器和量刑的標准。到1952年底,鎮壓反革命運動勝利結束,全國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安定局面,人民民主政權得以鞏固。
5、三大改造完成
社會主義三大改造,即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三個行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我國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在理論上和實踐上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極大地促進了工、農、商業的社會變革和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實現了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的任務。
政治上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在我國初步建立;經濟上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在我國基本確立;為我國的社會主義工業化開辟了道路;從此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6、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
中國於在2001年12月11日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
自1986年7月10日正式提出申請恢復關貿總協定締約方地位開始,經過15年的艱苦談判,中國終於在2001年12月11日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標志著我國的產業對外開放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階段。如今,中國加入WTO將近15年,過去十餘年見證了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
❸ 人民幣收藏價值問題
只看1,2分的還不能確定是其價格,我跟你說說具體的情況你對照一下。嚴格的說第二版人民幣的分幣是帶阿拉伯數字(就是在三個羅馬數字後面有7個阿拉伯數字),其中以五分有號碼最值錢,現在市場價格在350到380元之間,而一分有號的在55至65元之間,貳分有號的在30至40元之間。(這里的價格都是全新挺版的價格,要是舊品的話價格會下降很多)
再者就是只有羅馬數字的,我們平常手中的一般式這種無號碼,現在收藏多以整刀(全新一百張)的收藏為主。
呵呵,對於銀元,我不是很熟悉!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❹ 面值70元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七十周年紀念幣冠號也有數字也有沒有這種市場上有
您好,沒有您說的面值70元的紀念幣,70周年發行的是50元面值的紀念幣,目前來說它的收藏價值還不是可以的。
人民幣發行70周年紀念鈔,發行於2018年12月28日,面值50元,票面尺寸為150*70mm,發行量為1.2億張,紀念鈔正面主景圖案為樹木年輪與第一套至第五套人民幣代表性局部圖案。左上方為國徽圖案、「中國人民銀行」行名,其下為「人民幣發行七十周年紀念」與「1948-2018」文字。票面左下方為面額數字「50」,右上方為面額數字「50」與漢字「伍拾圓」。
背面主景圖案為中國人民銀行大樓,輔以牡丹花、中國人民銀行舊址、第一套人民幣發行布告及城市建築剪影圖案。票面左上角為面額數字「50」,中國人民銀行漢語拼音字母和蒙、藏、維、壯四種民族文字的「中國人民銀行」字樣與面額。票面下方為行長章與年號文字「2018年」。票面右下角為面額數字「50」,漢語拼音字母「YUAN」。
❺ 從建國開始,我們國家發行了多少貨幣,有沒有這方面的統計
特種票券說1.江西臨時流通券說1945年5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在橫跨長江之後,以摧枯拉朽之勢解放了江南大片地區。5月21,解放軍進入江西省南昌市,當時南昌市市場上流通的大部分是銀元和銅元,只有解放軍隨軍帶去的少量人民幣和後來參與流通的華中銀行幣。由於解放大軍下進展神速,後方印製人民幣一時難以滿足需要,而且人民幣面額較大,流通找零不便。6月9日,中國人民銀行江西省分行在南昌市正式成立,為迅速建立人民幣體系,使人民幣盡早佔領流通市場,經中國人民銀行總行同意,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發行了一組中國人民銀行江西省分行臨時流通券。這組臨時流通券共計3種,面值分別為5元、10元和20元,均為直型印製,正背面設計風格一致,不同的是20元和5元券背面四角印有面值,10元券背面四角無面值。2.兌現現金券說兌現現金券是中央人民政府財政部和中國人民銀行在50年代向回鄉轉業的復員建設軍人發行的一種票券,專門用於回鄉轉業建設人和復員建設軍人一次性兌取國家撥付的生產資助金。兌取現金券包括兩種:一種是「回鄉轉業建設軍人生產資助金兌取現金券」,目前發現3個年份共5種,即1953年橫式50萬元券、1953年橫式100萬元券、1954年橫式50萬元券、1954年橫式100萬元券、1956年豎式50元券、1956年豎式100佰元券。另一種是「復員建設軍人生產資助金兌取現金券」,目前發現兩種,即1956年豎式50元券、1956年豎式100元券。3.軍用代金券說1965年,美國繼朝鮮戰爭後,又在印度支那發動了越南戰爭。越南民主共和羅政府胡志明、黎筍、範文同等領導人向中國政府提出援助的請求。1965年4月12日,中共中央發出了關於加強備戰工作的指示,指示說:鑒於美帝國主義正在越南採取礦大侵略的步驟,直接侵犯越南民主義共和國,嚴重地威脅我國的安全。全黨、全軍和全國人民在思想上和工作上要准備應付最嚴重的局面,發揚愛國主義精神,盡一切可能支援越南人民抗美救國斗爭。隨即中國政府派了後勤和防空部隊秘密開赴越南。為了不增加越南人民的負擔,入越部隊一切軍需都由中國國內供應,同時,為了解決支付之便,保證人民幣不帶出國境(因為我國1951年3月6日公布了《關於禁止國家貨幣出入境辦法》),中國人民銀行受中央軍委委託於1965年4月24日印發了一組「軍用代金券」。援越抗美部隊每月按幹部工資、戰士津貼發給「軍用代金券」,限在越南民主共和國境內的我援越部隊軍人服務社購買牙膏、牙刷等日常生活用品,禁止在越南市場上流通,若持「軍用代金券」匯往內,此券經有關機構兌換成人民幣人民幣寄往目的地。4.期票說中國人民銀行各省分行曾於1961年發行過一批期票,這種期票紙張各省差異較大,票面形式也有差別,有橫型和豎型,面值結構和種類也不盡相同,一般以1元、5元、10元、20元、50元5種居多。但票面基本內容是一致的:正面均有「中國人民銀行XX分行期票」字樣,並印有面額,發行日期或兌付日期,行長和副行長印章或「中國人民銀行XX分行之印」印章,另印有6位、7位或8位號碼;背面均印有「注意事項」或「規定事項」若干條及經辦銀行蓋章欄。關於這種期票,至今收藏界只有已故紙幣收藏家趙隆業先生在他主辦的《紙幣收藏園地》1993年第4期上作了簡單介紹,文曰:「我國1961年至1962年期間國家暫時出現經濟困難,各省人民銀行發行了一批期票,主要發行到農村代替現金。」但據我們對收藏的實物和資料進行研究後確認,這種期票並非為解決「暫時經濟困難」而發行,而是與1958年在全國掀起的「人民公社化運動」有直接關系,它是為糾正人民公社化運動中發生的「一平二調」錯誤,徹底退賠原來平調的生產大隊、生產隊和社員個人的財物而發行的一種「兌付期票」。5.外匯兌換券說外匯兌換券,簡稱外匯券,是中國銀行發行的以外國人,華僑和港澳台同胞等持有的外幣為兌換對象,在國內指定范圍內同人民幣等值流通的票券。人民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惟一法定貨幣,外匯券嚴格說只是一種票券,而不是一種貨幣,但它又在一定范圍內具有計價、流通等貨幣職能。中國銀行於1980年4月1日開始發行1979年版外匯兌換券,面額分為1角、5角、1元、5元、10元、50元、100元7種,1990年4月1日又發行了1988年版50元、100元券,這樣共計發行了7種面額、9種版別。外匯券發角為最小單位,角以下的小數使用人民幣輔幣。6.本票圖說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確定改革開放政策以後,廣東省經濟建設出現了前所未有的高速發展形勢,為了適應經濟飛速發展的需要,解決人民幣大面額票券缺檔問題,中國人民銀行廣東省分行曾於1985年2月4日發行了50元和100元兩種大面額本票。兩種本票設計風格一致,50元券為藍色,100元券為紫色。正面上方印有「中國人民銀行廣東省分行」行名,中間印有面值,面值左側豎印「本票」字樣,四角和中間下邊均有阿拉伯數字或漢語拼音面值,票面左側印有年號「1985」和兩種羅馬冠字七位阿拉伯數字型大小碼。票券背面右側印有一紅色圓形「中國人民銀行廣東省分行證券專用章」,左側印有四點使用說明:「1.本票只限在本省同人民幣等值使用;2.本票嚴禁偽造、變造和破壞,違者依法懲處;3.本票無專用章無效;4.本票可以轉賬,也可以兌現。「繼廣東省發行大面額本票之後,1986年黑龍江省分行也發行了同種本票,其設計風格與廣東省本票完全一樣,只是「廣東省分行」換成了「黑龍江省分行」,「證券專用章」變成了「本票專用章」,顏色略有調整。
❻ 中國的通脹率真的在13%-14%之間嗎求金融高手解答!!!
但是我們有三萬多億美元的儲備,
❼ 歷史問題。(2)馬上考試大家幫幫,
這些都是七年級的歷史,我有哈,我們初三歷史正在復習呢
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考綱知識點
一、商鞅變法:(七上P35-36)
1、時間——在秦孝公支持下,公元前356年商鞅推行變法。
2、內容—— A:國家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自由買賣;
B:獎勵耕戰,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根據軍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廢除沒有軍功的舊貴族的特權;
C: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去管理。
3、影響:①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封建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鬥力加強,逐步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
②戰國時期,各國經過變法或改革,封建制度逐步確立起來。
(各國的變法:李悝在魏國變法;吳起在楚國變法,商鞅在秦國變法,其中最徹底的是商鞅在秦國的變法。)
例:材料「春秋以來,由於生產力的發展,一些奴隸主轉化為封建地主,租種土地的人們成為農民。秦國的商鞅變法是比較徹底的。」
1)商鞅變法的目的是什麼?
答:為確立封建統治,發展封建經濟,使國家變得富強。
2)商鞅變法取得勝利的原因:
答:A:順應了封建制發展的歷史趨勢;B:制定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辦法;C:敢於同舊勢力作斗爭。
二、百家爭鳴:
1、儒家學派——創始人是孔子(七上P43),他是春秋時期的人。他在思想、教育、文化上的貢獻:
①思想——他提出「仁」的學說,主張「愛人」,「為政以德」。他的學說被後來的封建統治者所利用,成為統治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
②教育——A:興辦私學,廣收門徒B:他要求學生按時復習學過的知識,「溫故知新」C:學習的態度要老實D:溫故而知新
③文化——他編訂了《詩經》、《尚書》、《春秋》;
儒家學派——戰國時期:是孟子(七上P45),他反對戰爭,提出「春秋無義戰」,主張「民貴君輕」的思想,實行「仁政」。反對過分捕撈魚鱉,要按時令進山伐樹,這樣自然資源才能再利用。這反映了他的可持續發展觀。
2、道家學派——創始人是老子(七上P44),是春秋時期的人,著有《道德經》老子認為一切事物都有對立面,並且對立的雙方能夠相互轉化。「禍兮,福之所依;福兮,禍之所伏」。具有樸素辨證的思想。
3、墨家學派——創始人是墨子(七上P45),主張「兼愛」「非攻」。
4、法家——代表人是戰國的韓非(七上P46),主張改革,提倡法治;主張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著作是《韓非子》。
例:材料「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師」
1)該材料是誰說的?答:是孔子
2)是什麼學派的創始人?答:是儒家
3)他在政治上主張什麼?有何影響?答:他提出「仁」的學說,主張「愛人」,「為政以德」。他的學說被後來的封建統治者所利用,成為統治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
4)在文化上有何貢獻?答:編訂了《詩經》、《尚書》、《春秋》
例:材料:「我那堅硬的牙齒早就掉了,可我那柔軟的舌頭卻還在!」
(1)體現了誰的主張?是什麼意思?體現了什麼思想?
答:體現了老子的主張。意思是堅硬的東西未必結實,柔可以克剛,體現了他樸素辯證的思想。
(2)這種思想在現實社會生活中是否有用?如果你認為有用的話,能不能舉出一個實例加以說明?
答:我認為有用。如:在解放戰爭中,裝備人數上超過解放軍的國民黨軍隊最終是被打敗了。
三、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創立:(七上P51)從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滅掉六國,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秦朝。
1、最高統治者稱皇帝,皇帝總攬一切大權。
2、中央政府設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職。丞相幫助皇帝處理全國的政事,御史大夫負責監察百官,太尉管理軍事。
3、在地方,接受李斯的建議,把全國劃分為36郡,郡下設縣。郡縣制度為後來的封建王朝長期沿用。
四、1、秦始皇鞏固統一的措施:(七上P51-52-53)
(一)政治——建立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二)經濟——秦統一後,在全國統一使用圓形方孔銅錢;同時還統一了度量衡;
(三)文化——把小篆作為全國統一的文字,後來使用更為簡單的隸書。
(四)思想——焚書坑儒(P52)
為加強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議。焚書坑儒給我國古代文化造成極大損失,鉗制了思想,摧殘了文化。
(五)軍事——北築長城、南修靈渠(P53)
(1)秦朝統一後,派將軍蒙恬北伐匈奴,並修築了西起臨洮,東到遼東的長城。
(2)秦始皇派人開鑿了靈渠,溝通了湘水和離水,把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連接起來。
2、秦朝鞏固統一加強統治的措施在我國歷史上的重要作用
1)結束了春秋以來諸侯混戰的局面,開創了統一的新局面。自秦統一後,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雖然有的時期出現了割據狀態,但統一始終是歷史的主流。
2)秦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的國家,其專制集權統治制度,在我國沿襲了兩千多年,影響十分深遠。
3)秦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對我國以後經濟、文化的發展和維護國家統一,有極為重要的影響。
4)修築了著名的萬里長城和靈渠等古代工程,鞏固祖國的邊疆。
例:秦朝哪些措施對後世產生了影響?
答:1、秦滅六國,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2、最高統治者稱皇帝,皇帝總攬一切大權 3、全國推行郡縣制;
4、統一了貨幣、度量衡和文字。
5、修築了長城; 6、開鑿了靈渠。
例:材料「分天下為三十六郡,置守、蔚、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統一法度、丈尺,車同軌,書同文字」
(1)上述引文是誰實施的?主要採取了哪些措施?答:是秦始皇實施的,主要措施有:實行郡縣制,統一了度量衡、文字、貨幣。
(2)實施以上措施的目的和作用是什麼?答:目的是為了加強中央集權;作用是:有利於鞏固統一,有利於各地經濟文化交流。
五、評價秦始皇:
功:秦始皇是對中國歷史作出過巨大貢獻、產生過巨大影響的封建皇帝。他順應歷史發展潮流,滅六國統一了中國,結束了長期以來諸侯割據的局面,有利於人民生活安定和社會生產,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願望;他建立了封建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制度,對我國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同意了全國的度量衡、貨幣、文字,促進了各地的經濟文化交流,鞏固了國家的統一;通過統一戰爭,擴大了疆域,使秦朝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
過:秦始皇又是統治殘暴的封建皇帝。秦朝建立後,沉重的賦稅,繁重的兵役和徭役、嚴酷的法律,給人民帶來了無比的痛苦和極大的災難;焚書坑儒鉗制了思想,摧殘了文化。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去。第二年,農民起義爆發。
功過相比,秦始皇功大於過。
六、漢武帝的大一統的措施:(七上P62-63)
1、政治:接受主父偃建議,頒布「推恩令」,削弱王國勢力,加強中央集權。(P62)
2、經濟:將地方的鹽鐵經營權、鑄幣權收歸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增加了國家財政收入。(P68)
3、思想:接受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就是把儒家學說作為封建統治的正統思想。(P63)
4、文化:漢武帝大力推行儒學教育,在長安興辦太學。太學是我國古代的最高學府。(P63)
5、軍事:多次反擊匈奴,取得勝利;派張騫出使西域,加強西漢與西域各國的聯系。(P79、P82-83)
6、意義:西漢進入鼎盛時期,也是中國封建時代的第一個鼎盛局面。
七、西域都護的設置:(七上P77)
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設置西域都護,管理西域事務,這是西域各國正式歸屬中央政府的開始。說明新疆地區在歷史上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
八、絲綢之路:(七上P78)
1、陸地:從長安往西經過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內,運到西亞,再由西亞轉運到歐洲。(引進西域的核桃、苜蓿、石榴、葡萄)
2、海上:從廣東的港口出發,最遠抵達印度半島南端和斯里蘭卡島。
3、作用:溝通中西交通,促進中國與中亞、西亞和歐洲的經濟文化交流。
4、歷史價值: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和富有創造力的精神;中西方友好、物質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有利於弘揚我國民族文化,增強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有利於當今旅遊事業的發展和考古工作的開展。
九、造紙術:(七上P81)
1、中國是世界上首先發明紙的國家——西漢前期的麻紙。
2、東漢蔡倫用樹皮、破布、麻頭和舊魚網做原料,改進造紙術,稱「蔡侯紙」。促進了文化的交流和傳播。
十、張衡(東漢)地動儀:世界上最早的測定地震方位的儀器(七上P82)
十一、司馬遷與《史記》:(七上P88)
生活在漢武帝時期,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史學家。《史記》是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敘述了從黃帝到漢武帝時期的歷史 ,創立了紀傳體的體例;既是一部歷史學著作,又是一部文學著作。
例:材料【「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 】
1) 這是誰說的?寫在什麼書上?答:司馬遷;《史記》。
2) 他生活在什麼朝代? 這句話是什麼意思?答:西漢。這句話是:人當然都有一死,但有的死得比泰山還重,有的卻死得比鴻毛還輕。
3)這部書內容如何?答:敘述了從黃帝到漢武帝時期的歷史。
4)這部書地位如何?答:《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5)魯迅怎樣評價這部書?答:「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十二、赤壁之戰:(七上P95-96)
208年,孫權、劉備聯軍以少勝多打敗曹操,赤壁之戰後,曹操退回北方,不敢輕易南下。從此,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局面。
例:材料一:「曹操率大軍南下,想消滅孫權、劉備統一天下,孫、劉聯軍利用曹軍不習水戰、連鎖戰艦的弱點,用火攻打敗曹軍。」
材料二:引用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
1)這是描述的中國歷史上哪次著名戰役?答: 208年的赤壁之戰。
2)你從他們的勝敗中得到了什麼啟示?答:驕兵必敗;團結就是力量;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3)要更詳細的了解這次戰役的情況,應從哪裡去查詢或查找資料?
十三、230年孫權派將軍衛溫到達夷洲,加強了內地與台灣地區的聯系。(七上P98)
(這是台灣與內地的最早記錄。)
十四、北魏孝文帝改革: (七上P107)
1、背景:北方的統一和民族大融合。
2、政權:鮮卑族建立北魏,定都平城,後孝文帝遷都洛陽。
3、改革的內容——漢化政策:
即:說漢語、改漢姓、穿漢服、通漢婚、用漢律、學漢風。
4、作用:加速了北方少數民族封建化的進程,促進了北方經濟的發展,促進了民族融合。
十五、數學成就:(七上P110)祖沖之(南朝):世界上第一次把圓周率的數值,精確到小數點以後的第七位數字,比歐洲早近1000年。
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考綱知識點
一、大運河的開鑿(七下P3-4)「北通涿郡之漁商,南運將杜之轉輸,其為利耶博哉!」
隋朝隋煬帝時開鑿的大運河是隋朝對後世最重要的貢獻。
1、目的:為加強南北交通,鞏固隋朝對全國的統治。
2、開鑿時間:605-610年。
3、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北達涿郡,南至餘杭;開鑿永濟渠、通濟渠、邗溝、江南河四段,溝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全長兩千多公里。(沿途經過江蘇的揚州、常州、無錫、蘇州 )
4、作用:它的開通大大促進了南北的經濟交流
5、地位:是古代世界上最長的運河。
評價大運河的開鑿:大運河不僅成為南北政治、經濟、文化聯系的紐帶,也成為溝通亞洲內陸「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的樞紐。同時運河的通航也促進了沿岸地區城鎮和工商業的發展。但隋煬帝濫用民力,也造成百姓的困苦。總的看來,大運河的開鑿,是隋對中國歷史的重大貢獻。
二、「貞觀之治」(七下P7)「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
唐太宗時期,政治比較清明,經濟有所發展,國力逐漸強盛,因為唐太宗的年號為貞觀,故歷史上稱當時的統治為「貞觀之治」。
「貞觀之治」出現的原因是:
①政治上,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訓,善於用人和納諫,沿用和發展隋朝的三省六部制;
②文化上,發展科舉,重視教育; ③經濟上,輕徭薄賦,發展生產。
(房玄齡、杜如晦、魏徵)
三、「開元盛世」(七下P10)
唐玄宗統治前期,政治比較穩定,經濟繁榮發展,唐朝進入全盛時期,中國社會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唐玄宗這一時期的年號叫開元,史稱「開元盛世」
開元盛世出現的原因是:唐玄宗統治前期①任用賢能 ②整頓吏治 ③重視農業生產 ④統一安定的社會環境及勞動人民的安居樂業
四、科舉制:隋創立,唐完善。「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太宗皇帝真長策,賺足影響盡白頭。」「縉紳雖位極人臣,不由進士者,終不為美。」
1、含義:科舉制是通過分科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強調以才能作為選官的標准。
2、誕生:(七下P15)隋文帝開始用分科考試的方法來選拔官員。
隋煬帝時正式設置進士科,科舉制正式誕生。
3、完善:(七下P16)唐朝科舉中常設的主要科目有明經和進士。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是完善科舉制的關鍵人物。唐太宗擴充國學規模;武則天首創殿試和武舉;唐玄宗時將詩賦作為考試內容。
4、發展:明清的科舉制改為考八股文,在很大程度上演變成為朝廷鉗制人們思想的工具。八股取士完全脫離現實生活,無法培養人的實際能力,使科舉考試束縛了人們的思想和才智。
5、結束:清朝末年。1905年張之洞奏請停止科舉考試,清政府擬定《奏定學堂章程》。
6、作用:科舉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識的讀書人有機會進入各級政府任職。科舉制促進了教育事業的發展,士人用功讀書的風氣盛行。科舉制也促進了文學藝術的發展,尤其因為進士科重視考詩賦,大大有利於唐詩的繁榮。
五、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七下P21)
吐蕃是今天藏族的祖先。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給吐蕃的贊普—松贊干布,密切了唐蕃經濟文化交流,增強了漢藏兩族的友好關系。
六、以遣唐使、鑒真東渡、玄奘西行等史實為例,說明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發展。
1、遣唐使:(七下P27)就是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進行交流的使團,他們全方位學習中國,使唐文化對日本的生產、生活和社會發展產生深遠影響。其中著名的有晁衡(日本名字叫阿倍仲麻呂)。
2、鑒真東渡:(七下P28)唐玄宗時,鑒真第六次東渡日本成功。對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3、玄奘西行:(七下P29)唐太宗時,玄奘西去天竺取經,回國後整理成書《大唐西域記》。這部書,成為研究中亞、印度半島以及我國新疆地區歷史和佛學的重要典籍。
七、雕版印刷術:(七下P32)
世界上現存最早的、標有確切日期的印刷品是唐朝印製的《金剛經》
八、藝術寶庫莫高窟:(七下P38)
甘肅敦煌莫高窟(又稱千佛洞)大部分是隋唐是開鑿的是世界上最大的藝術寶庫之一。保存有大量精美的壁畫和彩色塑像,如飛天、仙女等。
九、交子:(七下P53-54)
北宋前期,四川地區出現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
十、鐵木真統一蒙古:(七下P61)
1206年,鐵木真完成蒙古統一,建立蒙古國,被尊稱為成吉思汗。從此,蒙古草原結束了長期混戰的局面。
十一、行省制度(七下P63)
1、目的:對全國實行有效統治
2、內容:①中央設「中書省」,作為全國最高的行政機構;②地方設「行中書省」,簡稱行省或省;③設立「澎湖巡檢司」管理澎湖和台灣(當時稱琉球);
④設立「宣政院」管理佛教和藏族地區的政務。西藏正式成為元朝的行政區域。
3、作用:①是秦朝郡縣制的重大發展;
②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統治,鞏固了國家的統一;
③為後來明清所沿用。我國省級行政區的設立,始於元朝。
十二、活字印刷術:(七下P67)
北宋的畢升發明的陶活字,進行排版印刷。既經濟又省時,大大促進了文化的傳播。後陸續傳到世界各地。15世紀歐洲才有,比我國晚約400年。
十三、指南針:(七下P68)
1、戰國時期,叫「司南」,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儀器,
2、北宋時,製成指南針,開始用於航海事業。
3、南宋時,廣泛用於航海,由阿拉伯人傳入歐洲。
4、作用:為後來歐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動,創造了條件。
十四、火葯:(七下P68-69)
火葯是我國古代煉丹家發明的。唐朝中期已有配方,唐朝末年開始用於軍事;宋元時期,火葯武器廣泛用於戰爭。13、14世紀,火葯和火葯武器傳入阿拉伯和歐洲。
十五、《清明上河圖》:(七下P74)
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描繪了北宋東京汴河沿岸的風光和繁華。
十六、司馬光與《資治通鑒》:(七下P71)
北宋的司馬光,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史學家。編寫的《資治通鑒》,是一部編年體的通史巨著。這部書按年代順序,敘述了從戰國到五代的歷史。
十七、八股取士:(七下P80)「八股之害等於焚書,而敗壞人材有甚於咸陽之郊……」
1、目的:為了選拔聽命於皇帝的官吏
2、考試范圍:四書五經 3、形式:八股
4、後果:只顧讀書,不求實際學問。考中做官後,大都成為皇帝的忠實奴僕。束縛了人們的思想,扼殺了人們的聰明才智。
十八、明朝鄭和下西洋:(七下P86)「觀夫海洋,洪濤接天,巨浪如山……而我之雲帆高張,晝夜星馳,涉彼狂瀾……」
1、目的:為了加強同海外各國的聯系。(明成祖)
2、時間:1405-1433年
3、經過:1405年,鄭和第一次出使西洋,率龐大船隊從劉家港出發。到1433年,鄭和前後航海七次,經歷了亞非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紅海沿岸和非洲東海岸。
4、歷史意義:鄭和下西洋促進了中國和亞非各國的經濟交流;加強了我國和亞非各國的友好關系。它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比歐洲航海家的遠航早半個多世紀,鄭和是我國也是世界歷史上的偉大航海家。
十九、戚繼光抗倭:「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遙知夷島浮天際,未敢忘危負年華」。(七下P87)
明朝戚繼光率戚家軍取得台州九戰九捷,肅清了倭寇(日本)的騷擾。被稱為「民族英雄」。
二十、軍機處的設立:(七下P91)
1、目的:加強君主專制
2、時間:雍正帝設立軍機處。
3、作用:軍機處的設立,標志著我國封建君主集權的進一步強化。
二十一、鄭成功收復台灣及台灣府設立(七下P94-95)「開辟荊榛逐荷夷」
1、1662年.鄭成功從荷蘭殖民者中收復台灣,鄭成功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
2、1684年,清政府在台灣設置台灣府,隸屬福建省。台灣府的設置,加強了台灣同內地的聯系,促進了台灣的開發,鞏固了祖國的海防。
二十二、達賴、班禪冊封制度 駐藏大臣的設置(七下P99-100)「國家百餘年昇平累洽,中外一家。」——《須彌福壽之廟碑記》
1、順治帝時冊封「達賴喇嘛」;康熙帝時冊封「班禪額爾德尼」。
2、1727年,清朝設立駐藏大臣,同達賴、班禪共同管理西藏,加強了對西藏的管轄 。
二十三、伊犁將軍的設置:(七下P101)
乾隆帝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兄弟叛亂;設置伊犁將軍,管轄包括巴爾喀什湖在內的整個新疆地區,加強了對西北地區的管轄。說明新疆等地區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
二十四、土爾扈特部回歸:(七下P101)
1、原因:受到沙俄的控制和壓迫
2、時間:1771年(乾隆帝) 3、首領:渥巴錫
4、意義:為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譜寫了光輝篇章。渥巴錫成為我國歷史上的民族英雄。
二十五、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七下P107)
1、出現時間:出現在明朝中後期;
2、萌芽地區:在蘇州、松江等江南和東南沿海商品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
3、典型表現:「機戶(手工工場主)出資,機工(僱傭勞動者)出力」,機戶就是早期的資本家,機工是早期的工人,他們是僱傭與被僱傭關系。
4、影響:標志我國封建社會開始走向衰落。
二十六、清「閉關鎖國」政策(七下P108)
1、原因:1、清朝政府對內堅持「重本抑末」的傳統政策,壓制、打擊工商業,束縛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
2、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穩定,清政府認為無需同外國進行經濟交流。
3、清朝統治者擔心國家主權受到外國侵犯,又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國人交往,危及自己的統治。清朝實施了閉關政策。
2、主要表現:在嚴格限制對外貿易。(實行禁海政策,只開廣州一處作為對外通商口岸,特許由「廣州十三行」統一經營管理貿易。)
3、影響:1、清朝實施閉關政策對西方的殖民者的侵略活動,起過一定的自衛作用。
2、清政府閉關鎖國,與世隔絕,既看不到世界形式的變化,也未能適時地向西方學習先進的科學知識和生產技術,使中國在世界上逐漸落伍了。
3、它限制了我國對外貿易和航海事業的發展,阻礙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4、啟示:堅定不移地走改革開放之路。
❽ 關於歷史朝代問題
夏 大禹 夏啟 大禹治水
商 姜子牙 伊尹 盤庚遷殷
西周 周幽王 周公攝政
東周 魯班 國人暴動
春秋 孔子 管仲 齊桓公稱霸
戰國 孫臏 龐涓 圍魏救趙
秦 嬴政 白起 長平之戰
西漢 劉邦 韓信 七國之亂
東漢 劉秀 赤眉起義
三國 曹操 呂布 赤壁之戰
西晉 司馬炎 八王之亂
東晉 祖逖 謝安 淝水之戰
南北朝 孝文帝 遷都洛陽
隋 楊堅 宇文化及 修大運河
唐 李世民 程咬金 玄武門
五代十國 朱溫,石敬瑭 黃袍加身
北宋 趙匡胤 杯酒釋兵權
南宋 岳飛 岳雲 岳飛抗金
元 忽必烈 成吉思汗 忽必烈征戰日本
明 朱元璋 袁崇煥 寧、錦大捷
清 林則徐 虎門硝煙
❾ 中國歷史有個朝代竟出了3000多個王爺,是什麼讓王爺也通貨膨脹呢
通貨膨脹,是好事也是壞事。烈度比較小的通貨膨脹,能夠刺激經濟增長;烈度很大的通貨膨脹,那絕對是個災難。
眼前就有,委內瑞拉通貨膨脹到什麼狀態:國家竟然直接把這個貨幣的小數點,後移六位,原來10萬直接變一塊錢了。您想這個通貨膨脹,那老百姓還能生活嗎?而且我跟大家講,不單是貨幣層面有可能通貨膨脹,在爵位方面也有可能通貨膨脹。
其實仔細想想,馬克思老人家說的還真是對,他們給民眾帶來的驚惶比給滿清政府的驚惶更加厲害。其全部唯一的使命,彷彿是用丑惡萬狀的破壞與腐朽停滯對立。只有破壞而沒有任何建設。
很顯然,太平軍的行為就是魔鬼的化身。只有中國才會出現這類魔鬼。他們是停滯的社會生活的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