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數字幣問答 » opec數字貨幣

opec數字貨幣

發布時間: 2021-10-14 04:45:29

㈠ 歐佩克對石油工業的有什麼影響

工業經濟學與其成本有部分關系,其中大部分體現在能源(如汽油或燃料油)價格方面,這些石油產品的價格受石油價格、稅收和其他因素的影響。石油價格又受石油生產者的決策影響資料來源:《歐佩克能源報告》,2007;《MEED》,2008。,尤其是他們所願意出售的石油的價格和他們所要並能夠提供的石油數量來決定。所以,如果出現石油供應短缺,油價就可能上漲,而這與石油工業中所有環節都有關系,如較高的運輸費用。而較高的成本會導致經濟增長變緩,經濟增長放緩則會影響到工業發展。從歷史來看,絕大多數非歐佩克成員相對都有優勢——它們不受什麼產量定額的限制,不論是否需要,它們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生產石油。結果導致近年來非歐佩克成員的市場份額明顯增加,但石油價格依然保持在一個相對較低的水平上,市場也不如它們應該表現的那樣穩定。然而,油價在1998年突然下跌,1999年初歐佩克表示,只有通過歐佩克與非歐佩克產油國之間的合作才能實現市場穩定。限制產量就是一種歐佩克穩定石油市場的措施。一些非歐佩克成員也實施了減產措施,這樣有助於石油價格止跌回升。這些國家包括墨西哥、挪威、阿曼、俄羅斯。根據國際能源署的統計,歐佩克的石油產量佔到了全球石油總產量的40%。
「當歐佩克希望提高石油價格時,很容易,它減產就是了!」
由於石油供給短缺,汽油價格就會上漲,但未來減產的可能性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當石油產量下降時,天然氣公司就開始緊張了。它們害怕石油減少會引起天然氣價格上漲。2001年4月,歐佩克決定把自己的石油總產量每天減少100萬桶。與此同時,美國的消費者突然感到天然氣漲價了。2001年5月14日的天然氣價格每加侖平均漲了1.71美元。2005年6月,歐佩克增產,當增至每天2800萬桶時,每天的增長量就達50萬桶,此時增產已經開始改變石油價格。2005年9月,歐佩克的剩餘產量預計可達每天200萬桶。然而,2006年11月,歐佩克再次減產,每天減產170萬桶,以求使石油價格免於跌破每桶50美元的心理極限值。除歐佩克之外,還有一些國家為世界提供石油,包括美國、墨西哥、加拿大、赤道幾內亞、俄羅斯和中國。2008年2月,美國每天從加拿大進口石油達190萬桶(據美國能源信息管理局資料)。歐佩克追蹤這些國家的石油生產,然後評價自己的生產,以期維持自己所希望的每桶石油的價格。許多方面能夠影響天然氣的出廠(泵站)價格,但是燃料價格僅僅是全球經濟龐大格局中的一部分而已。天然氣價格也會對經濟體系中的其他部分造成影響。人們已經意識到了價格上漲的即時影響——在你為自己的愛車加油時,你會隨著記數表上飛快的數字滾動而心疼得直哆嗦。還有一些間接的影響:你可能會因昂貴的汽油費而放棄自駕車長途旅行;在決定買車時,你可能不會選擇耗油大王運動型豪華轎車(SUV)之類的車型,而會選擇更為經濟的車型。讓我們把目光放得更遠一些看看吧。汽油價格的飛漲很有可能會導致整個經濟體系的通貨膨脹。一旦價格上漲,勢必對經濟體系造成沖擊。昂貴的汽油價格意味著運輸費用的上漲、長途駕駛費用的上漲、乘飛機出行費用的上漲。所有這些成本意味著如果汽油處於高價位的話,那麼,所有你能想像得到的產品都將會漲價。然而,經濟學家並不認為汽油價格是通貨膨脹的標志,油價和食品價格一樣,都是波動性較大的,也就是說,它們都會受到天氣、工人罷工和戰爭的影響。價格的上漲與下跌都取決於全球事件。在觀察通貨膨脹時,經濟學家會把目光放在關鍵性消費價格指數上,它是某些商品價格的測量指標,如DVD播放機、旅館房間或大學筆記本,這些商品在短期內的價格都會相當穩定。
誰該為高油價負責?從2007年到2008年,石油價格上漲了79%,觸發了人們對全球性經濟衰退的恐慌。然而,歐佩克該為高油價負責還是高油價是由投機倒把商人們造成的2008年2月2日,一位美國紐約商業交易所的交易人迅速買下了1000桶原油。幾個月後,他將這批原油出售——損失了600美元。這位投機商不僅只是掏了腰包,而且使自己被載入史冊——成為一個把石油價格追至每桶100美元大關的人。今天,海灣的石油生產國能夠期望每天獲得十億美元的額外石油,而西方的石油消費者卻出現了一些抱怨石油價格飆升至每桶145美元的人。歐佩克認為劇增的需求與受到限制的供應導致了油價的持續上揚。在美國和歐洲,政治家正在呼籲加強對石油市場上泛濫的投機商的監管——正是這些人使商品的真實價格被扭曲了。在美國國會上,被激怒的民主黨人要求設立法律強制性迫使商人們為已喪失活力的市場供應石油。在歐洲,領導者們已經提出了一項全球性禁令,禁止投機商們的石油交易,他們抱怨最近的石油價格是由賭博式投機行為所造成的。英國牛津商業集團(Oxford Business Group,OBG)是設在倫敦的研究與咨詢機構,它認為在石油交易中大量的投機性投資可能會對石油價格產生「明顯的沖擊」。據報道,隨著全球經濟的大衰退,投資人對商品價格的關注程度遠遠大於對傳統資產(如質量或合同)的關注。這種波動就是2008年消費者所面對的史無前例的痛苦的原因。最近交易得手的石油合同,西得克薩斯中質油(WTI)就表現得非常明顯——創下了成交3871項合同的業績,相當於5.62億美元。在同一天,布倫特原油價格已接近每桶144.49美元,自從當天開市以來,原油價格上漲了32.3%。2008年7月11日,石油價格飆升至創紀錄的每桶147.27美元,比2007年的油價上漲了87%。在2007年,近60%~70%的交易是以投機倒把的行為進行的,這意味著交易的並不是石油的消費或石油資源。這可真是個大數目。眾所周知,從理論上講,這個數量可能會更大,因為你可以購買或出售比自己消費量更多的石油。有一件事是可以確定的——資金一般在價格評估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隨著石油價格繼續上漲,要真正解釋需求量的增加就更加困難了——需求量目前的增加相對平緩了。雷曼兄弟公司的首席經濟師Ed Morse預測,在2008年的第三季度石油價格將在130美元/桶價位處徘徊。然而,該公司相信,2009年全球石油需求增長率將達1.2%。根據BP公司的統計年鑒資料,2008年的全球石油消費增長率為1.1%。雷曼兄弟公司預計,石油和需求量與國際能源組織的預計相似,它代表著全球27個主要石油消費國的情況。在最近的一份報告中,國際能源組織預計石油產品的需求量到2009年中期將增加1.2%。投資商的辯護人卻聲稱石油價格投機行為與石油真實價格之間並無直接關系。他們指出,來源於新興經濟體增長的需求量,特別是中國的石油需求量的增長起到重要作用,他們不同意歐佩克的觀點——2007年全球的石油增長率為44%,因而應該繼續增加石油產量。?
「2002—2008年間:從20美元到145美元,再到100美元。」
人們提出了許多解釋原油增長的論據,實際上,這些論據都似乎是用來評價目前所看到的石油價位的。常用的機理已不再適用,因為市場正在按其他規律運行。在短期內,儲備水平與價格差異,從價格曲線的一端到另一端,保持著令人信服的態勢。在考慮價格曲線的發展趨勢時,石油需求量的加速增長已經促使人們去開發那些對技術要求更高或者地緣政治條件更加危險的地域的油氣田。此外,石油供應服務量的增加也極大地推升了石油成本。自20世紀90年代末以來,邊際成本有規律地增加,目前已達65美元/桶。這就剩下了「無法解釋」的20美元/桶,而且其基本原理不能被理解。這是一個巨大的缺口,有人調查了所有微不足道的原因,人們常常含糊不清地將其歸因於「投機倒把行為」投機倒把(一種商業術語)是對虧損風險的臆斷,即一種不能按照正常交易獲取收益的行為。除非在某種特殊的安全財務狀況(不含風險)時才可能擁有某種把握。嚴格地講,這種財政狀況代表著一項「投資」。商業上的投機倒把行為包括購買、囤積,以及儲備物資、保證金、商品、通貨(貨幣)、房地產、金融衍生工具,或者任何可以通過購入時價格有巨大反差的有價證券的短期倒手,或者通過紅利或利息的方式牟取暴利的方式。投機倒把代表著西方財經市場上四種市場角色的一種,它有別於套購保值,長期或短期投資以及套購等行為。。一些解釋更為集中:「它是對損失的美元或者是對美國與伊朗之間持續緊張關系的結構性風險的額外補貼。」雖然這些爭議可能有道理,但卻難以讓那些投機商接受20美元/桶的價位。
「石油重新成為網路上的熱門話題。自從2001年以來,石油價格上漲了697%,這比互聯網股票崩盤前的納斯達克指數上漲得還高。」
那些曾經用於解釋和預測整個20世紀90年代油價變化的機理不靈了。為什麼會這樣呢?
根據經濟學理論而產生的這一學說指的是價格受需求循環的影響,價格圍繞著生產的邊際成本波動,而這種價格與短期內供給相對穩定但長期看來會有所波動的市場發展相關。顯然,在石油市場上也不再會出現後一種情況,問題就在於生產水平的下降,但需求量卻迅速上升。因此,生產的邊際成本僅僅是在同時期市場供應良好時參考而已。這就是2008年冬天所發生的事情,當時的石油價格跌至55美元/桶。在絕大多數時間里,在一個受限的市場上,你可能會青睞那種較低的價格,即需求與供給處在一條線上的價格水準。在供應不能滿足的情況下,石油價格的上漲就會促使理性的消費者漸漸地限制自己以往大量使用的油料。這可以對價格和邊際成本做出調整。這一過程也是有爭議的,要看清需求量是如何影響石油價格上漲也是非常困難的。對這種明顯遲鈍的反應有兩種解釋。第一,每桶石油價格拉升,只能非常遲緩地傳遞到終端消費者處;第二,生活費用同時上漲也會產生強大的反作用,在最終分析中,石油價格的明顯上漲是平衡市場的需要。我們將公路燃料需求作為一個例子來看看這種機理是如何發揮作用的。
公路運輸在總消費中佔到了約39%的份額,交通行業的燃料需求急劇增加,而代替石油產品的其他燃料又受到很大限制——這就是石油價格走勢分析中關鍵的因素。
石油「平衡價格」平衡價格是一種適當的需求量或服務等於供給量時的價格。的量化。將這些價格的靈活性進行末端對末端的分析,就可獲得與名義上的原油價格相關的需求彈性:在全球水準上約為3.4%[所有的都是在其他各點都相同的情況下,石油價格均等地增長了100%,會導致現時的零售價格(出泵價格)上漲35%(以美元計),相當於美元的恆量值上漲了20%,進而使消費量下降了3.4%]。假設這是一個非常緩慢的過程,真實的收入平均彈性指數就已接近100%。2000—2005年(這是最後一個能夠獲得公路消費指數的年頭),全球真實的GDP平均增長量達到了2.75%。供給方面的增加使得每年公路的燃料需求量增加2.6%。一些預測表明,根據消費者去推斷,生產出的石油平均增長率為10.22%。這只是理論推測,而實際上,石油價格的增長率為13.25%(英國布倫特原油價格),為需求量演變的過程提供了一種關於從21世紀初以來石油價格增加的有利解釋。
由於對價格的響應相當明顯,所以當需求量急劇增長時就會促進生產。顯然,由這一計算得出的理論增長值與實際價格增長並不完全一致,兩種因素造成了這樣的結果:(1)與長期評價相對應的判斷指數圖,而短期內,對於價格波動的判斷要比對收入變化的判斷進展緩慢(明顯的漲價會迅速對需求量產生影響);(2)有偏見地使用估算的平均世界值。發展最快的發展中國家的年收入依然低於人均5000美元的水準,而那些與GDP相關的消費指數就會大於我們所使用的數值。所以,這些國家就會規范零售價格,因此,價格指數要低於我們的數據。必須用當地的研究結果來為石油價格增長的量值來尋找更加精確的解釋。
中期的石油價格會處於平衡增長的軌道上嗎?在短期內,石油價格應該緩慢地增加(如果美元停止貶值的話)。然而,2008年,產品原料已經得到補充,但市場依然感到有壓力。在經濟增長的大格局下,零售價格體系將不會改變,唯一能夠保持供需平衡的事情就是人們所觀察到的自2002年以來的油價增長。石油價格的增加量也正是這種經濟大格局不如以前那麼明顯的表現,而在以前的經濟格局中,石油的零售價格沒有上升。油價繼續飆升的事實可能會與以模擬為基礎的假設相悖;規范最終價格的體系將不能再承受這種急劇的增長,而且全球經濟增長極有可能受到沖擊。我們不應該忘記那些預言家在第二次石油危機之後做出的過分悲觀的推論,他們誤解了消費者對合同供應和石油價格上漲的判斷能力。這種方案再次出現了相同的錯誤,對全球經濟、對危機的化解能力的估計出現了錯誤。這種價格增長格局的主要利害關系就在於它能夠與以前的需求量增長格局進行對比。在這兩種極端情況之間,是可能找到妥協方案的。通過改變我們的生活習慣,在提高能源效率方面多下工夫並逐漸開發一些可替代能源,我們希望油價在可控制范圍內增長,除非全球經濟受到因其他原因引發的重大經濟危機沖擊時,油價的增長應該得到及時控制。
石油供應的國有化。影響全球石油供應的其他因素是產油國進行的石油資源國有化。石油資源國有化是在國家開始控制石油生產石油供應的國有化是石油生產作業的去私有化過程,這是一種常常與石油的出口限制並舉的措施。根據「PFC能源」的咨詢文件,在全球預測的油氣資源中,僅有7%分布在那些允許私人跨國公司自由支配的國家內,約65%在國有化公司的掌控之中,如沙特阿美石油公司或者在俄羅斯、委內瑞拉這些國家的國有石油公司。在那裡,西方石油公司的作業很難開展。PFC的研究表明,政治因素限制了墨西哥、委內瑞拉、伊朗、伊拉克、科威特和俄羅斯等國的油氣生產能力。沙烏地阿拉伯也限制自己的油氣生產能力,但由於它自己的限定能力不強,所以與其他國家不同。結果並不能用於評價國家的石油勘探能力。埃克森美孚公司就沒有能對它在1981年發現的新油田進行投資。並控制出口權時發生的,對石油資源的預測可能變化極大,目前政治因素已經介入了石油的供應。一些國家正在實施限制。一些正在委內瑞拉從事油氣勘探作業的大型石油公司,由於日益推行的油氣資源國有化,覺得自己已處在一種困難的窘境,這些國家現在已不願意與他人分享自己的油氣資源。

㈡ 我很想知道比特幣拿什麼作為自身的擔保,演算法數...

演算法和證書是數字組成的,這種東西一旦被破解,就可以大批量甚至人人偽造一旦偽造,誰來幫你追查這東西的真假?美金和人民幣造假還有組織追查,這東西誰負責追查?

㈢ 通貨膨脹是

物價水平的上升被稱為通貨膨脹。需要指出的是一般是大多數商品年度上漲2%持續三個月以上的才能被稱為通貨膨脹,有三個限定條件。這應該是表現了。
下面對通脹原因進行分析,很長有耐性就看看吧,我只大概都提一下,如果想具體了解還是看教科書比較好,通脹的原因有很多解釋
第一,古典通脹理論,古典經濟學家認為通脹的背後都有貨幣供給的迅速增長,根據這一理論,貨幣數量越多,貨幣價值越低。正如弗里德曼所說:「通貨膨脹永遠而且處處是一種貨幣現象。」
第二,需求拉動型通脹,通俗說就是供小於求,導致物價水平持續上漲。至於需求為什麼上漲,貨幣主義者把他歸結為貨幣增加的原因,手頭錢多自然想多買東西,而另一些專家認為貨幣和支出關系不大,歸結為分貨幣因素。例如政府削減3%的所得稅,或如果企業信心以及投資信心高漲,消費者支出就會大大增加。學過AD-AS模型就更容易理解了。
第三,成本推動型通脹,指沒有超額需求的情況下由於供給方面成本提高導致物價水平上漲,成本上升的原因也有很多:1.工資推動,工會要求加工資,而這與需求無關,工資率超過生產率,導致企業成本提高。2.利潤推動,企業利用壟斷提高價格賺取更多利潤,與需求無關。3.進口商品價格推動,進口商品價格上漲,如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在1973~1974年將石油價格提高4倍就是這種類型。4其他原因,稅收啊,資源枯竭等
第四,需求拉動成本推動共同作用,舉個例子,工資和價格的輪番上漲,工會要求越來越高的工資來彌補越來越高的生活費用,企業會提高價格來彌補越來越高的生產成本。
有時人們會產生「成本推動幻覺」,似乎通脹壓力來自成本,店主把價格上升歸結於批發商,批發商歸結於製造商價格,反過來製造商又指責原材料成本,工資成本,租金成本。每個人都把價格上升原因歸結為成本,這些成本為什麼上升?可能是總需求上升所致!由於失業下降勞動力短缺,工資就會上漲,由於需求上漲,租金就會上漲,原材料也如此,於是我們就有了「成本推動幻覺」。成本上升實際是需求增加。
那麼何時才是真正的成本推動呢?答案是,當生產成本上升與需求無關是才是,這也是前文多次強調的。這通常涉及壟斷權力的使用。
第五,結構性通脹,這個不是很好說自己網路一下吧
第六,預期引發的通脹,例如工會和僱主談工資增加問題,雙方預期通脹率是5%,那麼工會只要獲得稍高5%的工資上漲就比較滿意,而僱主則希望稍低於5%,最後雙方都同意實現工資增長5%。如果預期是10%雙方以此為基點談判,最後工資上漲將在10%。這就是預期影響通脹。
通脹會給人們帶來影響,具體分為兩種
第一是完全預期的成本,1.皮鞋成本,字面上是拿著錢不如放銀行,可以減少損失,這樣不得不增加跑銀行的次數造成皮鞋磨損,指你為了減少貨幣持有量必須犧牲的時間和方便。2.菜單成本,字面上是由於價格水平的上漲菜單的價格要不斷變化,所付出的印菜單的成本。
第二是不完全或未預期的成本,這才是真正可怕的。1。任意財富的再分配,通貨膨脹使得財富從債權人手上流向債務人,比如30年前,你借給人家100,通脹這么多年後,人家還你100,這還是當年的100嗎?2.國際收支惡化,一國通脹嚴重將在國際上失去競爭力,導致出口下降。3.不確定性和投資匱乏,商界對通脹無法預期難以推算成本和收入,不願投資,降低經濟增長率4.相對價格變動與資源配置失誤,市場經濟是依靠相對價格來配置稀缺資源的,通脹扭曲價格,導致資源配置無法最佳。
以上內容均為手打,結合宏觀經濟學教科書,對概念進行通俗簡化,加以例子更好理解,有點多,但是要了解通脹這些都是要了解的,如果學過AD-AS曲線自己畫畫圖,就跟好理解了。

㈣ 伊朗的貨幣貶值對石油的銷售會有什麼影響

在特朗普宣布美國將退出伊核協議幾分鍾後,伊朗總統魯哈尼在他內閣成員的陪同下,鎮定地表示,將和協議中的其他國家一起,設法將現有協議維持下去。
但他的鎮定可能不會持續太久,因為新的制裁或將再次使該國經濟進入螺旋式下跌。
5月15日,美國財政部公布了對伊朗的最新制裁名單,伊朗央行行長賽義夫(Valiollah Seif)等兩位金融系統高官在列。
過去數周內,伊朗里亞爾兌美元貶值25%,通脹率升至約8%,國內多家銀行因債務危機破產,失業率超過11%,還有民眾上街示威遊行,抗議管理不善和政府腐敗。
伊朗的經濟增長也有放緩之勢。據CNBC報道,2015年全面制裁開始時,伊朗的GDP增速從2010年的6.6%降至-1.5%。雖然在制裁解除後的2016至2017財年一度達到12.5%,但目前正在逐步回落。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此前預計,今年伊朗經濟增速為4.3%,但如果制裁重新恢復,這一數字料將大打折扣。
外企撤出
隨著美國退出核協議並宣布對伊朗相關個人和實體的制裁,外界擔心,歐洲企業將撤出他們在伊朗的投資。在2015年對伊制裁取消後,汽車製造商戴姆勒和石油公司道達爾(55.15, 0.00, 0.00%)等企業紛紛湧入伊朗市場。重新退出可能將伊朗經濟推至災難的邊緣。IMF一份報告指出,制裁或將給伊朗的銀行系統以及該國的國際貿易關系帶來危險。
石油收入下降
另一個讓人擔憂的是,被禁止出口石油將對伊朗政府的收入產生沖擊。伊朗是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歐佩克)第三大產油國,現在的出口量約為250萬桶/天。近期一項彭博調查顯示,如果被禁止出口,伊朗的原油產量可能減少最多50萬桶/天。
貨幣危機
即便在特朗普宣布退出伊核協議前,里亞爾也在一直貶值。特朗普宣布退出決定後,伊朗黑市上的里亞爾跌至69000里亞爾兌1美元,相比一周前貶值了約25%。
伊朗央行雖然誓言要消除黑市,但由於持證外匯交易所都已關門,美元越來越難獲得。當地企業稱,對他們而言,美元短缺造成的影響可能比本幣貶值更大。外匯短缺將使進口商品和服務變得更加困難。
通脹和失業
如果石油收入減少,外國投資枯竭,貨幣壓力將導致伊朗國內的通脹水平進一步走高。雖然目前相比2013年魯哈尼首次當選時逾40%的通脹率已大幅下降,但依然徘徊在10%左右。伊朗眼下的失業率為12%,就業情況的進一步惡化有可能引發政治動盪。
伊朗人哈薩尼(Amirhossein Hasani)對《紐約時報》說:「我們會看到更多人移民、更高的失業率、更多破產、更加貧困。」哈薩尼曾從事廚具生產,但目前靠出售外匯為生。他說:「一些人可能認為這會造成政權變更,但反抗會被壓制,政府將繼續運作。我們只會變得更窮。」
銀行業危機
與此同時,伊朗一直在設法避免發生銀行業危機。自2004年金融服務業向私人貸款機構開放後,由於缺乏監管,銀行業迅速擴張。
但是在2014年油價暴跌後,有違約風險的貸款飆升,流動性枯竭。IMF多次呼籲伊朗當局盡快對銀行進行資產重組。但這需要時間,而且即便在過去制裁被取消的兩年間,他們都沒有啟動銀行重組的工作。
不會太嚴重?
不過分析人士指出,由於此次美國的制裁並未獲得歐洲盟國的支持,因此對伊朗經濟的沖擊將遠遠低於幾年前的那一次。
始於2010年的制裁,使伊朗的石油出口從240萬桶/天降至140萬桶/天,雪上加霜的是,那些年油價一度下跌了60%。2010-2015年間,伊朗里亞爾暴跌了約65%,在那以後仍繼續貶值。伊朗國內也出現葯品短缺,肉蛋的價格飆升。
而這次,英法德三國已發表聯合聲明,強調將繼續留在伊核協議內,並「決心確保」協議得到落實。歐盟、中國和俄羅斯也表示不會跟進美國的行動。
伊朗原油最大的幾個買家,其中包括中國,都很可能反對美國的行動,並設法避開來自它的二級制裁。二級制裁可能使參與同伊朗交易的銀行、船運公司、煉油商、保險公司和港口無法使用全球銀行體系。
為了保護經濟,伊朗經濟將原油交易的貨幣從美元換成了其它貨幣。上個月,該國還宣布放棄美元,改用歐元作為官方報告貨幣。但由於深度融入全球銀行體系,這些轉變能給歐洲企業提供的保護非常有限。
至少目前,伊朗政府高層依然表現得很堅定。央行行長賽義夫稱,伊朗擁有足夠的外匯,來購買基本的大宗商品和原材料,「如論美國做出怎樣的決定,都不會讓我們的經濟瓦解」。
分析人士稱,此次真正的危險在於,特朗普此舉可能會引發中東地區的戰爭。近日,伊朗與以色列在敘利亞的對峙驟然升級。5月10日,伊朗向以色列控制的戈蘭高地發射20枚火箭。隨後,以色列軍隊稱對敘利亞境內的伊軍事目標進行了報復性打擊。
如果緊張局勢進一步加劇,那麼以色列、敘利亞、黎巴嫩、伊朗,甚至沙特都有可能陷入戰爭泥潭。而這將對全球經濟造成破壞性沖擊。

㈤ 石油價格為何一漲再漲

石油價格的猛漲,關繫到全球各個國家政治、經濟、生活、軍事和外交等各方面的問題,而石油價格的漲落牽動著世界的每一根神經,由此也演繹了一出出驚心動魄的故事。

石油,被人們稱為「黑色的金子」、「工業的血液」。在今天這個發達的時代,石油已經像血液一樣維系著社會生活的運轉、經濟的發展甚至政治的穩定和國家的安全。英國石油專家彼得稲·奧得爾曾這樣論斷:無論按什麼標准而言,石油工業都堪稱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行業,它可能是惟一牽涉到世界每一個國家的一種國際性行業。面對越來越緊缺的石油,各國都做出的積極的應對。但人們在採取措施的同時,是否真正的明白石油危機背後的真相。

全球頻頻爆發石油危機

石油危機是由於世界經濟或各國經濟受到石油價格的變化,所產生的危機。1960年12月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成立,主要成員包括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烏地阿拉伯和南美洲的委內瑞拉等國,而石油輸出國組織也成為世界上控制石油價格的關鍵組織。自從石油時代開始以來,全世界已燒掉約8000億桶石油。據估計,約有1萬億桶到1.6萬億桶石油埋藏在可以廉價開採的地層中。按目前世界石油消耗速度看,1.6萬億桶石油大約60年就會消耗光。而且世界石油消耗速度並未停滯,而是在逐年增加。目前全球每天消耗石油量已達7100萬桶,幾乎每年增加2%。以每年這個增加數字計算,到2010年,全世界將消耗掉從經濟到技術上都容易開採的全部石油的一半。地球上的石油到底還能供人類用多久?隨著一次又一次的石油危機的出現,人類開始越來越關注這個問題了。

◆1973年10月,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石油輸出國組織為打擊以色列及其支持者,其成員國阿拉伯在當年12月宣布收回石油標價權,並將石油價格由原來的每桶3.011美元提高到10.651美元,使油價猛然上漲了兩倍多,從而觸發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最嚴重的全球經濟危機。持續三年的石油危機對發達國家的經濟造成了嚴重的沖擊。在這場危機中,美國的工業生產下降了14%,日本的工業生產下降了20%以上,所有的工業化國家的經濟增長都明顯放慢。

◆1978年,在世界第二大石油輸出國伊朗的政局發生了劇烈的變化的情況下,再一次引發的石油危機。從1978年底至1979年3月初,伊朗停止輸出石油60天,這造成了油價動盪和供應的緊張。與此同時,又爆發了兩伊戰爭,全球石油產量受到了嚴重影響,從每天生產580萬桶驟降到100萬桶以下。隨著產量的劇減,油價在1979年開始暴漲,從每桶13美元猛增至1980年的34美元。這種狀態持續了半年多,這次危機成為了上世紀七十年代末西方經濟全面衰退的一個主要原因。

◆1990年8月初,伊拉克攻佔科威特以後,伊拉克遭受國際經濟制裁,使得伊拉克的原油供應中斷,國際油價因而急升至42美元的高點。美國、英國經濟加速陷入衰退,全球GDP增長率在1991年下跌2%。為此,國際能源機構啟動了緊急計劃,每天將250萬桶的儲備原油投放市場,以沙烏地阿拉伯為首的歐佩克也迅速增加產量,並使世界石油價格逐漸穩定下來。

除了這三次大的石油危機外,2003年國際油價也曾暴漲過,原因是以色列與巴勒斯坦發生暴力沖突,中東局勢緊張,造成油價暴漲。這幾次石油危機對全球經濟都造成了嚴重沖擊。可見,石油資源在國計民生中佔有極其重要的位置,是社會發展和人類生存不可缺少的資源。石油、天然氣等是重要的能源資源。在現代社會,如果沒有了能源,一切現代物質文明也將隨之消失。冷戰結束以來,全球面臨經濟發展與能源緊缺的雙重壓力。隨著工業的迅速發展、人口的增長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能源短缺已成為世界性問題,能源安全受到越來越多國家的重視。也正是由於石油在人類社會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世界各國對全球能源資源的爭奪,正在塑造著新的戰略聯盟,而舊有力量也將被重新洗牌。

從近幾十年來國際關系的現實可以看出,石油資源已經成為國家間發生戰爭和沖突的主要因素,特別是謀求對石油資源的控製成為國際斗爭的焦點之一。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海灣戰爭、伊拉克戰爭、巴以沖突,非洲一些國家的內戰、日本阻撓中俄「安大線」石油管道項目,以及涉及中國主權的南沙群島問題等等,在這些問題背後無不存在著深刻的能源因素。過去半個世紀中,由石油引發的沖突已經有無數起,並且大多數還演變為武裝沖突。伴隨著石油資源的緊缺,能源對經濟發展的制約作用也將更加突出,以各種形式出現的全球能源爭奪戰也將愈演愈烈。

國際油價大幅上漲

2004年,國際油價不斷上漲,引起世界各國的普遍關注。在2004年1月初,紐約商品交易所石油期貨價格為每桶32美元左右,而到了10月,國際原油期貨價格居然達到了每桶55.67美元,漲幅達73%!這給世界經濟發展前景蒙上了一層陰影。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估算,油價每上漲5美元,將會使全球經濟增長率下降約0.3個百分點。不斷攀升的油價給消費者帶來了影響,使家庭在能源支出方面大大增加,而不得不削減其他開支。油價持續上揚還使得企業成本增加,盈利空間縮小,尤其是航空、汽車等領域的企業,受之影響更大。在居高不下的油價面前,盡管亞洲經濟增長沒有明顯的減緩,但由此帶來的通貨膨脹壓力已顯而易見,亞洲經濟潛伏著滯脹的危險。

從上世紀七十年代初首次爆發石油危機後,民眾第一次意識到石油短缺所帶來的嚴重後果。今天的中國同樣遭遇了史無前例的「石油危機」。

2004年,高昂的油價問題似乎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石油危機給我們帶來的威脅絕非危言聳聽。在2004年下半年國際油價不斷攀升的3個月中,中國僅進口石油一項的外匯損失就高達3億美元。甚至有專家預言,中國的現代化之路將因能源短缺而被迫中斷。石油儲備將是一個昂貴的過程。為維護國家石油安全,中國正在有計劃地建立石油儲備制度,逐步發展和完善符合中國國情的戰略石油儲備體系。中國四大戰略石油儲備基地已經開建,分別為浙江鎮海、杭州灣附近、山東黃島、廣東大亞灣。整體體系分為兩個方面:一個是建立石油儲備基地的硬儲備;另一個是通過參與國際原油市場操作,達到套期保值的軟儲備。

美國能源信息部發布的「2007年12月份短期能源前景」報告顯示,預計全球兩年原油的平均需求量將達到創紀錄的8716萬桶/天,在兩年的水平上增加138萬桶/天,增幅為1.6%。此前一月預期為增加146萬桶/天,預期增幅為1.7%。

報告還預計,美國2月原油需求為2100萬桶/天,比以前原油需求高24萬桶/天,增幅為1.2%。預計美國兩年原油需求增幅為0.3%。全球兩年第一季度原油需求預期平均將達到8744萬桶/天,比兩年同期增長2.1%,美國兩年第一季度原油需求預期比一月之前的預期增加3萬桶/天,比去年同期增長1%,達到2099萬桶/天。這些驚人的數字,無不在向人們警告,人類將會面臨能源危機。

人類對能源的爭奪戰,使世界面臨著能源危機。從石油資源的供求分布來看,「不平衡」一詞可點破其中的根本特徵。也正是由於這種不平衡,才從根本上導致了國際上各種因石油問題而產生的糾紛甚至是戰爭。

縱觀全球,因石油問題而引起的戰爭和地區紛爭愈來愈多,如美國借口伊拉克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而對伊發動軍事行動,就是一個明證。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進步與發展,石油資源不斷走向枯竭,幾十年後,使用石油將成為歷史。今後國際石油市場將充滿更多的變數。世界能源危機是人為造成的能源短缺。石油的蘊藏量也並不是無限的,容易開采和利用的儲量已經不多,剩餘儲量的開發難度越來越大,到一定限度就會失去繼續開採的價值。在世界能源消費以石油為主導的條件下,如果能源消費結構不改變,就可能會引發能源危機。

石油價格的上漲,最後都將影響到終端消費品上,通貨膨脹的上升將會抬高中央銀行的利率,從而使企業的財務成本增加,加劇經濟蕭條。石油價格上漲是一場陰謀,從國際方面來看,油荒被人為誇大。隨著美元的持續下跌,世界范圍的貨幣泛濫,導致以石油為代表的實物資產接連跳空上漲。

在人類對石油能源的無休止的掠奪下,在不久的將來,不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最終都會面臨石油危機。

自從20世紀50年代以後,石油危機的接連爆發,對世界經濟造成巨大影響,並開始引起國際輿論對世界「能源危機」問題的關注。因此,地球是「不平」的,石油能源危機是不爭的事實。許多人甚至預言:世界石油資源將要枯竭,能源危機將是不可避免的。面對危機,我們人類如果再不做出重大努力去合理地利用和開發各種能源資源,那麼人類在不久的未來將會面臨能源短缺的嚴重問題。

㈥ 為什麼說美國的外匯儲備是零

1、美國之所以沒有外匯儲備就是因為美元是霸主貨幣。目前世界貨幣可分是霸主貨幣儲備貨幣和普通貨幣。霸主貨幣對於外匯儲備的依存度為零,但是呢普通貨幣對外匯儲備的依存度為一,儲備貨幣對於外匯儲備的依存度介於零與一之間的。歐元、日元、英鎊等是儲備貨幣。人民幣雖然影響很大但是目前來說還是尚處於普通貨幣行列。國際經濟的發展史表明,一種貨幣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位置重要,經濟實力強幣值穩定性好外匯儲備的依存度就低,反之亦然。
2、在當今世界金融全球化的條件下,保持相當數量的外匯儲備是穩定本幣幣值的重要保障。但是儲備外匯並非沒有任何代價。儲備外匯相當於持有以外幣表示的金融債權為他國進行儲蓄。外匯儲備的增加要求相應擴大貨幣供應量。如果外匯儲備過大就會增加通貨膨脹的壓力,而且還會增加貨幣政策的操作難度。
3、美國周邊的另一類則是歐洲國家和拉美國家,這些國家的投資者都會購買大量的由美國的公司或者是美國政府發行的金融資產例如股票和債券等。
FX168財經網-專業外匯黃金資訊網

㈦ 利比亞是個這么樣的國家

利比亞亂局:原因何在 去向何方

從2月16日發生騷亂以來,利比亞的社會動盪已經發展成為內戰,並在西方的武裝干涉下有可能進一步激化、升級,數以千百計的平民在沖突中喪生。利比亞的亂局已遠甚於突尼西亞和埃及。初步分析利比亞亂局的成因,一般認為有以下幾點:

首先,也是最根本的原因是利比亞的社會矛盾特別是部族矛盾突出,失業率高。

根據世界貨幣基金組織(IMF)的統計報告,2010年利比亞的石油產業占其出口額的95%,是其國內生產總值的四分之一。作為非洲石油儲量最大的國家,利比亞的人均GDP達到了將近一萬五千美元,在世界各國的排名中並不低,但 由於缺乏能夠提供大量就業機會的生產製造業和服務業,利比亞的失業率達到了近30%。雖然利比亞的主權財富基金據說達到了600-700億美元的規模,但在利比亞首都的街頭上垃圾成堆,即使是賓館也顯得破敗不堪。去年,利比亞宣布將在未來三年投資1300億美元用於基礎設施建設,但群眾的不滿已經日益顯露,社會矛盾越發尖銳。此外,由於卡扎菲長期奉行小企業私有,大企業國有的政策,石油開采、煉化等主要行業,更不用說政府部門等工作機會一直控制在以卡扎菲家族為首的基於的黎波里的貝尼 希拉爾(Beni Hilal)部族手中,普通百姓的生活並不富裕。而由於利比亞較為特殊的歷史文化傳統和現實社會結構,卡扎菲執政以來,部族是利比亞僅存的社會組織結構,其他各類社會組織,包括工會等都被取締。在利比亞部族人員對部族的忠誠遠遠超過了對國家的忠誠。在卡扎菲統治的四十餘年中強力的壓制了其他部族的發展,特別是人數眾多的、以東部城市昔蘭尼加為主要據點的另一大部族貝尼 薩利姆(Beni Salim)的發展。利比亞長期以來根深蒂固的部族矛盾在外力的觸發下發展成為內戰。

其次,卡扎菲41年的鐵腕統治和 「子承父業」的接班態勢使國內各方十分不滿。

此次中東北非亂局一個比較突出的特點是群眾對個人長期執政的厭惡,對家族政治、「子承父業」的嚴重不滿,埃及是這樣,利比亞也是這樣。

1969年,在年僅27歲的卡扎菲領導下推翻了時任國王伊德里斯,建立了利比亞阿拉伯共和國(後在1977年改名為大阿拉伯利比亞人民社會主義民眾國,The Great Socialist People's Libyan Arab Jamahiriya)。40餘年來,這位特立獨行的領導人在內外事務方面都表現出了他的強硬。比如,多次提出但無果而終的與埃及、突尼西亞、敘利亞的合並;多次出兵查德等。更為重要的是,近年來卡扎菲著力培養他的兒子賽義夫 伊斯蘭 卡扎菲(Seif al-Islam el-Qaddafi)接班的態勢非常明顯,有專家表示,賽義夫 卡扎菲已經擔負起領導國家的責任。在國際事務方面,由於他在英國接受教育的背景以及與西方各界的廣泛聯系,使得近年來利比亞與西方的關系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在國內事務方面,他宣稱要建設免稅區,要開發1200多公里的地中海沿岸,要把利比亞建設成北非的迪拜等等。事實上,在此次利比亞內戰中他也多次代表卡扎菲發表電視講話,並表示即便「血流成河」也誓不退縮。可以說,卡扎菲家族統治已經使利比亞人民厭惡和不滿,群眾尋求改變。

第三,受到左鄰右舍突尼西亞和埃及群眾運動的鼓舞,大批的反對派走向街頭,而卡扎菲對於群眾採取了強硬的鎮壓手段,激化了矛盾。

40年來,雖然國內矛盾重重、挑戰不斷,但強人鐵腕統治下的利比亞國內一直沒有發生過對卡扎菲政權有致命影響的事件。此次利比亞的亂局,直接的觸點是突尼西亞和埃及的群眾運動取得進展,激發了利比亞反對派的斗爭熱情。在各方反對力量的號召下,大批的群眾走向街頭,向卡扎菲政權發起挑戰。此外,由於卡扎菲長期的特立獨行,在周邊特別是阿拉伯世界樹敵太多,太孤立,難以得到有效援助,使得國內抗議活動進一步擴展蔓延。在這一點上阿盟國家對卡扎菲的態度就是明證。

最後,國外勢力對反對派的支持使得內戰最終爆發。

如果說在中東北非變局之初美國現政府還處於被動、觀望的狀態,那麼當利比亞發生大規模抗議活動的時候美國已經採取了積極主動的政策,並且還在「兩面下注」。有消息指出,利比亞反對派領袖曾經與美國駐利比亞大使通話,通報了反對派內部的情況,美駐利大使詢問了是否需要武器支持等。美國國務卿希拉里 柯林頓也明確表示,在她訪問突尼西亞和埃及時會與利比亞反對派就有關事宜進行會談。可以說,如果沒有西方國家或明或暗的支持,利比亞民眾的抗議活動不會演變成內戰,並且愈演愈烈。

同時我們也看到,美國等西方國家在對利問題上意見並不統一。雖然以法英美為首的西方國家對利比亞的空中打擊已經開始,並有報道說數百人的英國特種部隊已經進入利比亞,法國甚至聲稱要開展「斬首行動」,但美國已經明確表示了反對。究其原因主要有三點,一方面卡扎菲的統治有其國內基礎,有眾多的部族、軍隊支持他,這與當初的薩達姆在伊拉克的情況不同;另一方面,通過近十來年的努力,卡扎菲一定程度上緩和了與西方的關系,比如他公開譴責911事件;主動宣布不發展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承擔了以洛克比空難為代表的幾起空難事件的責任並主動賠償等;最重要的一點是美國深陷阿富汗和伊拉克兩個戰場,特別是有在伊拉克陷入部族矛盾漩渦的教訓後,美國更加謹慎和明智。同時金融危機也傷及美國經濟的元氣,美國不願意、也不能夠開辟一個新的利比亞戰場。但是,我們很遺憾地看到,以法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在對利問題上「綁架」聯合國安理會1973號決議,使利比亞局勢更加復雜化,造成了更多平民傷亡,已經引起包括阿盟、非盟以及利比亞國內大多數民眾的反對。

時至今日,利比亞的內亂已一月有餘,並有由內戰升級為抗戰的態勢。面對著每天的流血沖突和平民傷亡,大家都關心這場戰爭什麼時候、會以什麼樣的方式結束。有觀點認為,這主要取決於兩方面的因素:一是利比亞國內部族力量的分化組合;二是西方國家下一步的舉措。這兩個因素互相交織。在利比亞國內方面,由於西方的不明智介入,已經大大激發了國內各派的反抗西方的情緒,如果卡扎菲繼續得到利國內主要部族的支持,以法國為首的西方干涉將難以平息局勢。即便法國等西方國家最終利用軍事優勢推翻卡扎菲政權,也只會在該地區製造出更多不穩定的因素,這將是美國所不願意看到的。就西方國家下一步的政策來說,他們追求的是利用高科技手段速戰速決,西方國家、特別是美國直接派地面部隊進入利比亞的可能性不大。最主要的原因有兩點:一是不符合奧巴馬政府不斷從中東地區撤出戰斗部隊的政策;二是擔心直接介入會激起中東阿拉伯國家人民對美國和西方更進一步的反感(事實證明的確如此,西方軍事打擊開始後,大批的利比亞人民走上街頭,反對西方干涉),特別是擔心極端勢力把利比亞變成第二個阿富汗。在美國不願挑頭的情況下,法英是否能夠真正扛起軍事打擊利比亞的大旗還是未知數。因此,有觀點認為,美國等西方國家極有可能追求一種帶有兩面性的政策,一方面通過有限的軍事打擊和對反對派的物質支持(包括武器、資金、給養等)來平衡利比亞國內力量,增加西方國家與卡扎菲和反對派討價還價的砝碼以謀取更大利益;另一方面通過聯合國授權下的維和行動,隔離沖突雙方,開展談判。但其最終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削弱和制衡利比亞。有分析家表示,一個一分為二甚至一分為三的利比亞在西方國家看來更符合他們的利益。現在斷定利比亞內亂的最終得益者是誰還為時過早,但輸家已經很明確,就是利比亞人民。

㈧ G20峰會中,關於沙烏地阿拉伯....

沙烏地阿拉伯是阿拉伯國家中唯一的G20成員,沙烏地阿拉伯財政大臣阿薩夫提出,金融峰會應將貿易保護主義列入議程,並警告稱,限制從新興國家的進口將惡化全球危機。

㈨ 縮寫怎麼寫

把描寫的句子去掉,只留重點。

㈩ 石油漲價原因

石油漲價原因:其他的條件統統不要~~~
算算賬吧,如果中國石油不漲價,中石油會虧多少???誰知道數據??
虧的國家補助就好了,但是國家沒有,而是讓它漲。。結果它漲了,
帶動的幾乎是全部商品的物價都漲了,結果就是:中石油賺了。當然帶動的稅收也增加了 。
結果,物品上漲帶動整個中國的稅收的增加了。。。。。國家富有了。人民的錢少了
為什麼就沒有犧牲小我成全大我呢? 個人意見!!!
國家那樣富有了,結果 至少3/1的工程都是有問題的。。。為什麼???
監督部門在干什麼,至少3/1的工程就需要花更多的錢來修,來補。。。。錢就花光了

熱點內容
幣圈推單的大神 發布:2025-07-09 18:30:48 瀏覽:789
區塊鏈認證測試 發布:2025-07-09 18:30:13 瀏覽:982
比特幣玩波段 發布:2025-07-09 18:23:24 瀏覽:614
菲律賓區塊鏈博彩 發布:2025-07-09 18:16:16 瀏覽:766
區塊鏈有哪些應用領域 發布:2025-07-09 18:16:13 瀏覽:744
btc哪個礦池收益高6 發布:2025-07-09 17:56:17 瀏覽:467
怎麼做區塊鏈節點 發布:2025-07-09 17:52:21 瀏覽:793
eth鳳凰礦機 發布:2025-07-09 17:28:04 瀏覽:299
區塊鏈理財類app 發布:2025-07-09 17:12:02 瀏覽:762
a10eth礦機算力低怎麼調試 發布:2025-07-09 17:06:11 瀏覽:5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