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鴻兵數字貨幣演講視頻
① 宋鴻兵鴻觀開場白是什麼
數字 一正一負 從不騙人 去能殺人;
貨幣 一貴一賤 正面綻放鮮艷 背面流淌鮮血;
戰爭 一生一滅 只能雖遠必誅 不可雖敗猶榮;
歷史 一左一右 來路不只一邊 未來不只明天。
② 宋鴻兵的鴻觀停播了嗎
國泰民安,沒有任何危機,這種讓擾亂安定的雜音,沒有存在價值了
③ 為什麼外國總統要邀請宋鴻兵這樣的野經濟學家去演講
因為中國主流經濟學家都是極權主義經濟學家,只會壟斷和掠奪人民財富,對自由國家的經濟沒有任何好處。
④ 為什麼宋鴻兵的《貨幣戰爭》飽受質疑
我眼中的宋鴻兵
下面我來談談我得看法,首先我不是他的粉絲,但是我還是挺看好他的。我第一次聽到洪兵在看中央電視台新聞的時候,有一個節目要采訪宋鴻兵。那一年,美國次貸危機發生了,中央電視台采訪了他,就好像他預測了2007年底的美國次貸危機。在采訪中,他談到了他在房地美工作的經歷,並通過邏輯推理得出了美國次貸危機的結論。
總結
事實上,那些貪婪和投機的人應該受到公正的懲罰。宋鴻兵的第一集《股市狂飆》,我認為已經證明了他的投資態度。宋紅兵不是經濟學家,但他是一名金融藝人。為什麼他沒有腦子,卻嫉妒他呢?
⑤ 有誰看過宋鴻兵的《貨幣戰爭》的,能幫我寫500-800字左右的好書推薦演講稿嗎
我越來越感覺到,以前許多人對貨幣問題的重要性過於低估了,以為貨幣不過是附在物質生產「肌體」上的「一張皮」,是派生物,其基本功能是服務於物質生產,也就是說要方便貿易、加快流通、增進分工。就經濟學而言,不僅微觀經濟學中沒有貨幣的位置,在宏觀經濟學和國際經濟學中涉及貨幣及匯率政策的場合,貨幣都是作為一個外在物存在的,其本身並非整個生產過程的一部分。有趣的是,在認為「唯有貨幣是重要的」貨幣主義經濟學家弗里德曼看來,貨幣政策至多在短期能夠對生產過程施加些影響,而長期看貨幣是中性的。值得一提的是,最近流行於中國的制度經濟學,其中也幾乎看不到貨幣的蹤影。對此,宋鴻兵先生則反其道而行之,在《貨幣戰爭》中明確提出,在資本主義社會,真相是金融資本不僅主導整個物質生產過程,而且控制整個人類歷史進程。
對接受主流經濟學的人而言,貨幣作為一種權力並被國家或國家背後的金融大亨用來作為實現自身目標之工具,這一邏輯很新鮮,甚至有些振聾發聵。其實這並不是全新的或具有獨創性的觀點。列寧在一百年前就曾在《帝國主義論》中說過,資本主義的高級階段之一便是金融寡頭的壟斷。希法亭於列寧之前在《金融資本》中也深入地觸及了這一命題。除此之外,一些非主流經濟學家和歷史學家也從不同的角度探討過貨幣本質問題。德國經濟學家南普在其1924年出版的《貨幣的國家理論》中就曾明確指出,貨幣和國家密不可分,脫離了國家的貨幣便成為無源之水,而沒有以貨幣表現的征稅權力的國家則形同虛設。古德哈特在1998年的一篇題為《貨幣的兩重含義》論文中,更是喊出了「貨幣即權力」的口號。而當今走紅的金融史學家尼爾·弗格森在六年前出版的《金錢聯系》中論證說,貨幣的主要功能並不在於使世界運轉起來,它自始至終都是使支撐現代經濟生活的各種制度得以形成、並與戰爭密切相關的政治事件。順帶提一句,弗格森大概是對羅斯切爾德家族史了解最多、也是最深入的人了。遺憾的是我沒讀過他得以成名的羅斯切爾德家族史論著。我對這部書很感興趣,但又實在是無暇閱讀。看來只有等將來再讀了。
⑥ 宋鴻兵:美元超發 黃金錶現怎麼會差
與國際大投行紛紛下調黃金前景不同,《貨幣戰爭》作者宋鴻兵[微博]是一位堅定的看多黃金後市的人。他看多的理由很簡單,在美元超發的情況下,黃金錶現怎麼會差! 據新聞晨報報道,宋鴻兵認為,伯南克聲稱自己是歷史上控制CPI最好的美聯儲主席。也許從官方數字看,伯南克說的沒錯,但如果我們回顧過去半個世紀的大宗商品價格曲線,就可以斷定伯南克堪稱史上最「誠實」的騙子! QE政策不死,黃金牛市又怎麼可能終結呢他說:「有人斷言黃金大牛市已經結束了,而我則看到了相反的現象。2008年金融危機之前,世界各國央行普遍不相信黃金的貨幣價值,它們一直是黃金的凈賣家。但危機之後,央行們開始對美元、歐元和日元產生動搖,黃金儲備的價值被重新發現了。
⑦ 宋鴻兵到底想說是誰在金融風暴中賺了錢
中國經濟或在明年中期遇最大困難
金融海嘯已經在全球許多國家登陸,面對可能到來的經濟衰退,全球正在採取救市措施。在我國三季度GDP增速僅為9%的情況下,未來一段時間內,我國經濟走向如何?我想談幾點看法。
經濟下行難以逆轉
國家統計局20日發布數據顯示,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長9.9%,比上年同期回落2.3個百分點。以此來推算,三季度GDP增速僅為9%。因此許多人對中國經濟四季度以及2009年走勢表示擔憂。
實際上,經濟下滑已經相當嚴重,根據早前公布的9月份用電量增速已經滑落至3%,1~9月用電量增速滑落至9.9%,按照經驗值,這個用電量水平對應的經濟增速應該至少在9%以下。
主要問題在於出口和投資貢獻下降,其中出口貢獻下降了0.9個點。
現在看來,經濟下行加劇正在進行中,很難判斷何時見底,因為未來中國經濟有硬著陸的風險。一旦發生,底可能是一個很長時期。
從金融動盪到全球總需求大幅下降,會存在一個滯後期,所以明年中期是一個很困難的時期。
四大因素影響通脹壓力
國內9月份CPI上漲4.6%,比上月回落0.3個百分點;PPI上漲9.1%,漲幅比上月回落1.0個百分點。PPI與CPI雙降之後,四季度及2009年的通脹形勢如何?
其實,CPI回落主要是翹尾因素大幅消失,PPI回落主要是國際商品市場近期大幅下跌。當前國內通脹壓力減輕,四季度通脹有望繼續回落,但2009年通脹存在較大不確定性。
西方國家兜底式規模空前的救援計劃,始終是未來中長期內引發通貨膨脹的潛在源頭。就國內來看,幾個方面因素值得注意:
1、能源、糧食等初級產品的價格會否震盪後返身向上。因為市場流動性疏緩後,資金是要找出路的,如果美國經濟沒有出現新的產業亮點的話,只可能有三個去向,消費信貸、新興市場和能源等資源市場。如此一來,商品市場反彈,從而對PPI產生新的推力。
2、財政能力的減弱將迫使政府放鬆價格管制,從而使積壓已久的通脹壓力釋放出來。
3、製造業大量企業倒閉後,製造品的供給層面將產生新的通脹壓力。
4、不得不採取的擴張性貨幣政策與擴張性財政政策將從貨幣供應層面推動物價上漲。
企業最大壓力是外需驟降
前三季度,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5.2%,比上年同期回落3.3個百分點,其中,9月份增長11.4%。這一數據反映出了企業經營狀況的惡化加劇,增速回到個位數是大概率事件。
企業面臨四大壓力:匯率升值、原材料成本上升、勞動力成本上升、外需驟降。如果歐美經濟陷入深度衰退,對於一個出口已經佔到GDP40%的國家,是致命的。
現在看來,三季度出口依然平穩,主要是上半年訂單延續,而1~9月美國金融危機還沒有從市場明顯擴散至實體經濟層面,美國經濟還維持2%的增長。但是9月份後期,雷曼事件後,感覺明顯不一樣了,市場與實體經濟的防火牆被沖垮,未來幾個季度美國經濟將進入顯著衰退,溢出效應波及全球,中國出口很不樂觀。明年上半年有可能回落至個位數增長。
明年人民幣貶值可能性增加
截至2008年9月末,國家外匯儲備余額為1.9萬億美元,同比增長32.92%。9月份外匯儲備增加214億美元,遠低於當月293億美元的貿易順差。
總的看來,7、8、9這三個月資本流入下降很厲害。金融海嘯過後,國際資本從新興市場撤離應該是一個趨勢,而且正在發生。
美國經濟去杠桿,消費信貸會大幅萎縮,與之對應的新興市場出口模式的經濟前景悲觀。同時,變賣資產大量資本撤離去回補母國金融機構的損失,滿足去杠桿的財務調整的要求也是重要因素。若趨勢延續下去,不排除中國外儲2009年中期後出現下降的月份。
事實上,2007年,中國經濟已經走到了一個既有經濟模式的盡頭,勞動生產率的進步已經出現明顯拐點。在中國新的模式出現以前,人民幣實際匯率的升值空間已經耗盡。
這一點,海外最清楚,新加坡1年期不可交割的人民幣匯率已經出現了明顯貼水。2009年人民幣匯率出現貶值得可能性在增加。
中國製造業很脆弱
全球經濟放緩對中國製造業影響有多大呢?
在我看來,這是災難性的。因為中國製造業都是大進大出的結構,資源和市場都捏在美歐的手裡。
一方面中國製造業得承受原材料價格上升這種輸入型通脹的壓力;而另一方面,中國製造業又無法將成本壓力外移,因為全球製成品的定價權不在中國,盡管中國被冠以「世界工廠」或者「世界車間」。但現代製造業價值鏈的兩端都不在中國掌控,研發、原材料采購、品牌設計、銷售渠道管理、售後服務、零售壟斷巨頭等等高附加值領域都在美歐手裡。中國製造業只是拿訂單幹活,並不直接面對最終消費者。
這樣的結構非常脆弱,資源和市場雙向一擠,必然是企業大量倒閉。
要做產業價值鏈的延伸
中國是否存在新的增長點支撐經濟呢?對於這個問題,要傷筋動骨的改革才能看到,也才能創造出新的經濟增長點。
宏觀上看,主要是調節投資和消費的結構,通過加快資源性產品和要素價格形成機制的改革力度,通過加快居民、政府、企業以及居民與居民之間的財富分配上的調整,堅定地轉向內需消費主導的經濟體。
微觀層面上,企業所謂轉型也好,升級也好,都不準確,並不是把我們勞動密集型趕走,內遷,這些都不能解決問題。中國製造業的問題是處於價值分配鏈的低端,在國際分工中任人宰割。
所以問題關鍵是做產業價值鏈的延伸,只有向兩頭延伸,如原材料采購、研發、物流、倉儲、銷售網路、品牌等,才能創造出現代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從而也就達成了與宏觀目標的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