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貨幣數字遺產繼承法
『壹』 對於虛擬貨幣的相關規定,民法典中是如何說的
中國法律中虛擬貨幣的性質非常明確。虛擬貨幣應屬於網路虛擬財產,具有法律屬性,受法律保護。國家對虛擬貨幣出台了一系列禁止性規定,旨在維護金融秩序的穩定,防範虛擬貨幣帶來的融資風險,但這並不意味著國家對虛擬貨幣本身的定性是違法的。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私有財產也在不斷增加,私有財產的范圍也在顯著擴大。區塊鏈的概念近年來一直很熱門。基於區塊鏈技術的虛擬貨幣也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越來越多的人持有比特幣等虛擬財產,甚至更多關於虛擬資產的爭議。
比特幣和其他虛擬貨幣的支持者和持有者。我們必須清楚比特幣和其他虛擬貨幣的法律法規,因為它確實關繫到我們每個人的個人權益。在最新的民法典草案中,對網路資產和虛擬貨幣進行了總結,這意味著比特幣等虛擬貨幣可以作為個人財產繼承,也是民法為適應最新的經濟和社會發展而做出的調整。對於網路資產和虛擬貨幣的持有者來說,這無疑是個好消息。
『貳』 數字賬號持有者離世後,賬號所屬的公司有權私自處理嗎
數字賬號持有者離世後,賬號所屬的公司應該沒有私自處理的權利。數字賬號遺產的定義非常簡單被繼承人死亡時遺留的個人所有的網路權益和財產。大致有四類:用戶賬號密碼,如QQ號、MSN號、微博、E-mail、個人網站等;文件、視頻、日記、網路相冊等個人資料;網游用戶配備的游戲裝備、付費購買的電子音樂、電子書籍等;網站發行的虛擬貨幣。
事實上,很多人對於數字遺產繼承方面的法律空白,感到非常不可思議。因為這是如此明顯的一個法律漏洞。在調查中,有大多數人認為應該立法保護數字遺產。
『叄』 各類數字賬戶已深度嵌入人們日常生活,數字遺產該如何安放
數字化時代的來臨讓我們的生活中充斥著各種各樣的數字賬戶,而這些數字賬戶的功能屬性也隨著社會的進步在不斷的改變和超越,而當人離世後,這些在虛擬世界中的數字遺產則成為了“無處安放”的熱點問題,在將來,我們的數字遺產到底該怎樣安放呢?我想在法律范圍繼承應當尊重用戶的權益。
對於逝者的數字賬戶如何繼承的問題,以及數字賬戶中符合財產的價值性和稀缺性的資源定義,未來都應該以尊重用戶的自治為基礎,優先考慮遺囑的繼承權。同時對於帳號中不同的內容和所蘊含的利益性質,法律上應該明確不同的繼承方法來逐步的落實。在數字賬戶的繼承上,本質上應該是保護和尊重用戶的權益,效仿現實建立網路數字公墓,用專門的資料庫來管理逝者的數字賬號,方便親友祭奠。這或不失為一種不錯的解決方案。
『肆』 數字遺產如何安放已經成為一個值得關切的問題,你覺得數字遺產該如何安放
我覺得對於數字以上來說,應該能夠和其他的事物遺產一樣,能夠讓自己的繼承人能夠繼承,因為對於我們國家來說目前相應的民法典已經把相應的數字財產納入到了私人財產當中,而且我們國家的相應的司法實踐過程中也有不少的案例是解決相應的數字財產問題。所以說對於這些數字遺產來說,也應該按照相應的實物遺產的標准來進行相應的法律處理,只有這樣才能夠讓大多數的公民在進行繼承和安排自己遺產的時候有法可循。
而且不僅僅是游戲產業,需要相應的數字遺產,而且隨著相應的虛擬貨幣的不斷發展和推廣相應的數字貨幣,也需要作為相應的數字遺產來進行相應的法律管理,所以說相應的數字遺產也應該按照實物遺產的相關規定來進行處理。
『伍』 從法律上來說,螞蟻花唄額度可以作為數字遺產被繼承嗎
額度是不可以的,你可以看成是虛擬的信用卡,但是債務是可以的,根據民法總則,如果繼承遺產,繼承人會一並繼承遺產和債務,其實債務是屬於遺產里的,也就是說債務會被子女或者其他人繼承。債務被繼承後有繼承人對其作出處置,一般是將遺產中的財產對其進行抵消,如果債務大於被繼承的財產可以選擇不繼承。
『陸』 數字遺產如何安放已經成為一個值得關切的問題,你對此有何看法
數字遺產的興起和互聯網有很大的關系,現在的人們基本上都有微信、QQ、支付寶等等很多軟體的賬號,而且賬戶里還有很多聯系人或者金錢等等,我認為對於一些可以等價於貨幣的數字遺產可以被繼承,因為貨幣不能被浪費,是有用的資源。而那些是代表個人隱私的或者私密的數字遺產要看本人是否明確同意,如果本人沒有明確同意那麼法律不能強制讓繼承人繼承。
無價值的數字遺產
在沒有互聯網的時候遺產只是指實物,而沒有虛擬遺產,但是現在互聯網非常發達所以才導致了數字遺產的繼承,很多網友都在說自己的社交賬戶以後要傳給自己的兒子,孫子等等玩笑話,但是我認為這些也反映了很多網友對於自己死亡後這些賬戶會被怎樣處理的焦慮感。
首先對於社交賬戶或者游戲賬戶,我個人覺得是無所謂繼承與否的,因為這些賬戶都沒有很大的價值。對於現在繼承法的規定能繼承的基本上都是有價值的東西,那些沒價值的東西也沒有繼承的必要。
結語:對於數字遺產的安放其實沒有什麼值得關注的,因為一切的數字遺產都可以等價於貨幣,都是貨幣的虛擬化,只要按部就班的按照實物是繼承法安放即可。
『柒』 如果有一天「你」不在了,互聯網遺產怎麼處理
我就已經和互聯網緊緊綁在了一起
你有沒有想過,如果有一天離世了,你的微信、qq、支付寶等「互聯網遺產」怎麼辦?
互聯網遺產是指被繼承人死亡時遺留的個人所有的網路權益和財產,包括賬號、密碼、圖文、音視頻、虛擬貨幣、網上店鋪、游戲裝備等,也稱為數字遺產。
說到互聯網遺產,大家最關心的一定是支付寶里的錢,
其實只要繼承人按照繼承法提供身份證明兩人的親屬關系證明,
死亡證明,支付寶里的錢包括余額寶和購買的基金等都可以依法繼承,
除了錢很多人肯定還惦記著自己的游戲賬號,雖然這是虛擬的,比錢肯定要麻煩不少,但由全國人大通過的民法總則已從17年10月1日起,
網路虛擬財產安全保護,主要通過相關的手續,游戲賬號也是可以被繼承的,提醒你們一句,可以繼承,但賬號本身所有權歸騰訊,我們只有使用權,不屬於遺產繼承范疇
如果你死了,又沒有第2個知道密碼的,那就徹底涼了
『捌』 數字遺產如何處理
對於逝者社交賬戶的所屬問題一直被社會廣泛熱議。12月24日,B站通過官方微博發布公告稱,自今日起,對於不幸離開人世的B站用戶,將其賬號列為「紀念賬號」並加以保護。此舉被網友大呼「暖心」。
B站在微博公告中表示,根據客服接收到的情況,近些年有一些B站UP主不幸去世,而此舉是為了「紀念他們和我們曾經存在於同一個世界,曾經看過同樣的風景,為同樣的事物欣喜或悲傷。」
在互聯網時代,逝者的社交網路賬號其實已經成為一種「數字遺產」。但根據我國《物權法》《繼承法》以及相關說明,都只對有體物作了規定,數字遺產可能涉及的無體物的繼承均無法從中找到依據。由於缺乏明確的法律規定,目前,數字遺產的處理方式,基本以各家互聯網平台運營商自定為主。
9月17日,微博曾發布《關於保護「逝者賬號」的公告》稱,為了保護逝者隱私,防止逝者賬號被盜,微博將對逝者賬號設置保護狀態。設置為保護狀態的賬號不能登錄、不能新發內容、不能刪除內容、不能更改狀態。
國際社交平台Facebook也推出了「悼念帳戶」功能,可讓用戶在生前進行相關設置,即可選擇委託一位聯系人繼續更新使用你的賬戶,也可選擇永久刪除賬戶。
不同的處理方式來源於針對個人隱私保護的討論。近年來,在傳播學領域,與數字遺產相對應的討論是如何保護人們在信息時代的「被遺忘權」(也稱「數字遺忘權」)。中國傳媒大學政法學院王四新教授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被遺忘權」是一個獨立的法律概念,互聯網搜集處理個人信息的能力越來越強,同時個人的活動開始大規模地移向網路空間,產生大量與個人私生活有關的數據,這是產生被遺忘權的背景。
根據第《中國互聯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20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達9.4億,相當於全球網民的1/5;互聯網普及率達67%,約高於全球平均水平5個百分點;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為99.2%。在這樣的背景下,如何處理逝者的數字遺產亟待相關法案的完善。
『玖』 我有數字貨幣,可以寫進遺囑里嗎
什麼是數字遺產?哪些可以寫入遺囑?
早在200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保存數字遺產憲章》中明確提出,數字遺產是人類特有的知識及表達方式,它包含文化、教育、科學、管理信息和技術、法律、醫學以及其他以數字形式存在的信息,或從現有的類似模式轉換成數字形式的信息。
學界一般認為,數字遺產可以分成物質和精神兩類。物質數字遺產指的是跟財產直接掛鉤的,比如支付寶余額、比特幣等虛擬貨幣;精神的則是社交賬號、個人文件等,是用戶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形成的虛擬財產,不僅是用戶日常生活的精神家園,也能夠通過繼承使親屬得到精神上的撫慰。
數字遺產的處理以運營商自定為主
民法總則第一百二十七條規定:「法律對數據、網路虛擬財產的保護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對此,陳凱認為,對於虛擬財產的保護,民法總則已經作了原則性規定。「在虛擬財產定義和范圍還沒有完全確定的情況下,作出原則性規定可能更合適。」
記者查閱相關法律條例發現,《物權法》《繼承法》以及相關說明都只對有體物作了規定,數字遺產可能涉及的無體物的繼承無法從中找到依據。
中國人民大學商法研究所所長劉俊海指出,我國目前對此只是以一種相對保守的姿態,確認了數據應受法律保護,還沒有肯定對數據的獨立民事權利。「我國現行的繼承法僅對實物財產的繼承作了規定,對網路上虛擬財產的繼承問題並沒有規定,從而造成了數字遺產的繼承行為在實質意義上很難實現,有待今後繼承法的修改。」
由於缺乏明確的法律規定,目前,數字遺產的處理方式基本以各家互聯網平台運營商自定為主。這也為糾紛埋下隱患。
有學者提出,由於通信、社交賬戶等承載了個人隱私、用戶財產與人格等多重屬性,對於其背後繼承問題的探討更需要審慎把握。
管理和傳遞存在難題
陳凱向記者指出,當前,虛擬財產作為遺產寫入遺囑中存在著歸屬難以確認、查找困難以及傳遞難等問題。「因為虛擬財產散布在各運營商的伺服器中,同時有的虛擬財產,比如QQ空間等相對比較隱私。」
據了解,目前平台對用戶數字遺產主要有兩種處理方式:一是用戶本人對賬號僅享有使用權,網路服務提供者享有所有權,此時賬號無法被繼承,網路服務提供者可以選擇關閉、刪除、注銷用戶賬號;第二種是用戶享有所有權,數字遺產可以被繼承,此時繼承數字遺產需要提供一系列證明材料。
而大多數情況下,互聯網公司規定用戶賬號的所有權與使用權是分離的。例如,新浪微博、騰訊QQ等用戶服務使用協議規定,如用戶在申請開通服務後在一段時間內未實際使用,則運營方有權在法律法規允許的范圍內選擇採取回收用戶昵稱、賬號或停止服務等方式處理。
劉俊海認為,處理數字遺產主要從兩方面入手:一是平台方面要詳細規劃數字遺產繼承的規則,明確繼承人繼承數字遺產的流程。當有繼承人出現時,平台有義務協助繼承人依法繼承數字遺產。平台在處理數字遺產時應履行好通知的義務、披露的義務、協助的義務以及保密的業務,這也是處理數字遺產時要遵循的基本法律要求。二是立法方面,建議立法機關在修改相關法律時,要把數字遺產的問題考慮進去。
『拾』 對於有價值的數字賬號,在用戶死亡後,互聯網公司是否有權利進行回收
這里所提到的,官方定義其為數字遺產,是指被繼承人死亡時遺留的個人所有的網路權益和財產。作為一種無形財產,數字遺產既包括虛擬貨幣、游戲裝備,也包含各類互聯網賬號和用戶創作的文字、圖片、音視頻等數字作品。
隨著時代發展,如何處理無形的數字遺產,逐漸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國家也相繼出台部分法律來進行保護,但在數字賬號的處理方面並沒有做出一個統一的規范。
至於微博,則可以通過微博客服申請「賬戶保護」,官方核實相關信息之後會將去世用戶的賬戶移交到新的帳號持有人(一般為親屬)。此條例也在微博客服中明確列出。
以上大家可以做一個參照,而基於部分對數字遺產的認識現今很多人士也會將賬號密碼留在遺囑中。當然具體的法律規定隨著時代進步我相信因該會逐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