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數字貨幣說法錯誤的是
① 關於比特幣的說法
比特幣(Bitcoin)的概念最初由中本聰在2008年11月1日提出,並於2009年1月3日正式誕生。根據中本聰的思路設計發布的開源軟體以及建構其上的P2P網路。比特幣是一種P2P形式的虛擬的加密數字貨幣。點對點的傳輸意味著一個去中心化的支付系統。
與所有的貨幣不同,比特幣不依靠特定貨幣機構發行,它依據特定演算法,通過大量的計算產生,比特幣經濟使用整個P2P網路中眾多節點構成的分布式資料庫來確認並記錄所有的交易行為,並使用密碼學的設計來確保貨幣流通各個環節安全性。P2P的去中心化特性與演算法本身可以確保無法通過大量製造比特幣來人為操控幣值。基於密碼學的設計可以使比特幣只能被真實的擁有者轉移或支付。這同樣確保了貨幣所有權與流通交易的匿名性。比特幣與其他虛擬貨幣最大的不同,是其總數量非常有限,具有極強的稀缺性。
2008年爆發全球金融危機,同年11月1日,一個自稱中本聰(Satoshi Nakamoto)的人在P2P foundation網站上發布了比特幣白皮書《比特幣:一種點對點的電子現金系統》[6] ,陳述了他對電子貨幣的新設想——比特幣就此面世。2009年1月3日,比特幣創世區塊誕生。
和法定貨幣相比,比特幣沒有一個集中的發行方,而是由網路節點的計算生成,誰都有可能參與製造比特幣,而且可以全世界流通,可以在任意一台接入互聯網的電腦上買賣,不管身處何方,任何人都可以挖掘、購買、出售或收取比特幣,並且在交易過程中外人無法辨認用戶身份信息。2009年1月5日,不受央行和任何金融機構控制的比特幣誕生。比特幣是一種數字貨幣,由計算機生成的一串串復雜代碼組成,新比特幣通過預設的程序製造。
每當比特幣進入主流媒體的視野時,主流媒體總會請一些主流經濟學家分析一下比特幣。早先,這些分析總是集中在比特幣是不是騙局。而現如今的分析總是集中在比特幣能否成為未來的主流貨幣。而這其中爭論的焦點又往往集中在比特幣的通縮特性上。
不少比特幣玩家是被比特幣的不能隨意增發所吸引的。和比特幣玩家的態度截然相反,經濟學家們對比特幣2100萬固定總量的態度兩極分化。
② 數字貨幣什麼時候開始使用
早在2014年,中國人民銀行就已經成立專門研究小組研究央行數字貨幣,直到今天,央行數字貨幣終於有了要落地的實感。中國或成為首個發行主權數字貨幣的經濟體,2020年有望成為全球央行數字貨幣元年!
央行發布的DCEP,是數字貨幣,使用方式上和支付寶、微信支付非常相似。但它又不同於支付寶、微信支付,是因為它更像是紙幣借款,第三方獲取不到交易雙方的信息,是匿名化、去中心化的,有國家的背書,大家完全可以放心!
央行數字貨幣有什麼用?
從央行層面來看,央行想要投放資金,根本不需要這些科技手段去做條件觸發,本來都可以做。
對於用戶而言,用戶就是在支付的時候多了一個選項。用戶只需要下載央行數字貨幣錢包APP,然後關聯自己已有的銀行賬戶,就可以把以前的紙幣換成對應的數字貨幣。
就當下的移動支付而言,用戶們還是習慣使用支付寶和微信支付。但怎麼說呢?我個人看來,支付寶起初是一款專業的支付軟體,但經過這么些年的發展,現在的支付寶界面極度復雜,用戶體驗有點不太友好,講白了就是過於臃腫了!
而微信支付呢,微信起初是社交起家,近些年也從專業的社交軟體演變成了綜合軟體。說白了,無論是支付寶還是微信,似乎都背離了初心?這或將給央行的數字貨幣帶來機會?
央行數字貨幣什麼時候普及?
按照銀行的說法, 考慮到前期數字人民幣僅限於試點,短期內不會大量發行和全面推廣,貨幣流通速度也將保持正常水平。
很多人說數字貨幣對支付寶沒有影響,我對這個觀點不敢苟同。正如馬雲所說,有時候打敗你的,可能就是一份文件而已。央行數字貨幣到底對支付寶有何影響,我們拭目以待?
③ 央行將推出數字貨幣(DCEP)對整個社會會產生什麼影響
傳統貨幣是「通貨」,也就是可以交換任何商品,使用場合不受限制,由於不攜帶信息,也很難追溯。這就使得傳統貨幣如果跟隨數據量的增長而膨脹的話,直接失去價值尺度職能,也就是變成廢紙。而數字貨幣則不同,它雖然也是「通貨」,但卻可以攜帶信息,於是自身具備穩定性,可以作為數據資產的「錨」而不是被數據資產「帶飛」。
實際上,最早實踐數字貨幣理念的比特幣,其核心屬性就是總量可控,從而可以用於衡量其他商品的價值而非被其他商品決定其供給量。當然,從性質上看,比特幣是一種特定的虛擬商品,不具有與貨幣等同的法律地位,不能且不應作為貨幣在市場上流通使用。
因此,從戰略全局看,在信息化、數字化成為經濟發展主要趨勢之一的大背景下,發行主權數字貨幣是大勢所趨。
④ 關於比特幣說法不正確的是什麼
關於比特幣說法不正確的是:
第一,比特幣是非法貨幣。
圍繞比特幣合法性的問題與日俱增。這主要是因為各國政府未聚集到一起討論對加密貨幣的觀點和立場。目前,各國政府對比特幣所持立場各不相同。一些政府將比特幣作為合法貨幣,也有一些政府想要禁止比特幣交易。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全球角度來看,比特幣是合法貨幣。人們之所以產生這種誤解是因為迄今為止,世界上從未出現過一種沒有政府機構信用背書卻能被大眾接受的金融工具。
第二,比特幣是一個全球性的龐氏騙局
龐氏騙局指用後來投資者的錢,而非所獲盈利支付之前投資者賬單的騙局。比特幣之所以不是龐氏騙局主要是因為它是一種開源的點對點貨幣,沒有管理實體。比特幣利潤源自價格暴漲,不依賴於之後加入加密貨幣浪潮的投資者的利益。
第三,比特幣會助長洗錢和逃稅行為
很多人認為,比特幣可能會助長各種形式的非法行為,例如逃稅、洗錢、幫助恐怖組織融資等。但事實是,比特幣基於區塊鏈技術,其作為一種數字貨幣非常安全,交易完全透明並且具有可追蹤性。相比之下,法幣沒有追蹤系統,法幣資金發送及接收地址也不一定可靠。而區塊鏈技術對公眾開放,完全消除了匿名性。如果我們能對匿名現金交易征稅,那麼為什麼不能對比特幣交易征稅呢?比特幣及整個加密貨幣市場還是願意與政府與當局進行合作以推廣應用的。因此,比特幣助長了非法行為這一說法並不合理。
第四,比特幣會受到黑客攻擊
「比特幣會受到黑客攻擊」可能是人們對比特幣最主要的誤解之一。加密貨幣市場上的安全漏洞主要與網路黑客、錢包安全性不足以及比特幣交易門戶網站攻擊相關。到目前為止,還沒有關於區塊鏈技術受到黑客攻擊的相關報道。但是用於交易比特幣的數字錢包或交易平台受到黑客攻擊的事情卻時有發生。因此,比特幣是安全的,但是電子錢包及交易平台的安全性有待提高。
第五,一枚比特幣售價1萬美元,太貴買不起
在多數人的認知里,比特幣只能一整枚一整枚地進行購買,這阻止了人們想要投資比特幣的腳步。而事實上,比特幣的最小交易單位為0.00000001枚,也就是說花10美元左右就能購買比特幣。
毫無疑問,人們對比特幣的接受度將進一步提升。隨著人們對比特幣需求的增長,隨著比特幣應用的拓展,比特幣價格也將水漲船高。
比特幣等加密貨幣基於的區塊鏈技術作為一種新興並且還不十分成熟的技術有很大的應用潛力。這種去中心化的,省去政府信用背書的應用在技術的改革發展中很可能會實現信息的完全透明化、安全性以及高效性。黑客攻擊現象以及不法分子藉助加密貨幣技術進行非法操作現象的消除還是需要依賴監管制度。只有做到了技術進步與監管到位,加密貨幣技術及區塊鏈技術才能實現全球性的應用,才能便捷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⑤ 數字貨幣是實行積極貨幣的重要方式是否正確
數字貨幣是實行積極貨幣的重要方式是正確的,而且是比紙幣發行更加環保、高效的啊!
⑥ 中國的數字貨幣來源於民間,這個說法對嗎
中國數字貨幣他來源於民間這個說法是錯誤的,因為數字貨幣來源於現在的。科學。
⑦ 合同中關於貨幣數字的正確表述
數字貨幣就是數字貨幣,不需要什麼描述啊,最多也就是把這種數字貨幣描述清楚,多說一些細節,其它的都是沒必要的了。
數字貨幣一般是指比特幣、萊特幣、瑞泰幣、活力幣、狗狗幣等數字加密貨幣。
⑧ 數字貨幣應劃歸為貨幣層次的哪個層次
數字貨幣正向我們走來。近期,一張央行數字貨幣(簡稱DCEP)在農行賬戶內測的照片在網路熱傳,隨後4月17日,央行數字貨幣研究所正式宣布,數字人民幣研發工作正穩妥推進,並先行在深圳、蘇州、雄安新區、成都及未來的冬奧場景進行內部封閉試點測試。數字貨幣將如何影響我們的「錢袋子」?又將如何與已無處不在的微信、支付寶「相處」和競爭?它的運營又將涉及和使用哪些信息技術?將為信息技術領域帶來哪些新機會?
數字貨幣是什麼樣的「錢」?
央行為什麼會在這個時間節點推出DCEP有很多種猜測。
「央行發行數字貨幣是早晚都會發生的事。」商務部CECBC區塊鏈專委會副主任、數字經濟商學院院長吳桐在接受《中國電子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人民銀行自2014年開始研究,2019年經國務院批准組織部分實力雄厚的商業銀行和有關機構共同開展數字人民幣體系研發,到今天這個時間節點應該是「瓜熟蒂落」。
至於央行發行數字貨幣的原因同樣眾說紛紜,有說DCEP作為官方支付手段,可緩和支付寶、微信等第三方支付平台對傳統銀行業的沖擊,有的認為央行此舉是利用技術手段彎道超車,終結美元霸權、加速人民幣國際化。
應該說,數字經濟時代,需要更為數字化的支付手段。「與紙幣相比,DCEP能夠降低發行與交易成本,流通效率更高,而且數據可以追溯。一張100元人民幣的發行成本是1元錢,而1元硬幣的發行成本是9角,每年還有大量損耗。」吳桐說。人類的貨幣史在經歷了「實物貨幣」「政府信用」之後,終於來到「數字貨幣」階段。
大家都非常關心這個DCEP究竟長什麼樣子?未來能夠「幹嘛用」和現在的紙幣相比究竟有何不同?它類似於信用卡嗎?
「其實我們可以理解為,DCEP是更便捷的紙幣。」歐科雲鏈(OKLink)商務負責人姜孜龍對《中國電子報》記者表示,同時,DCEP採取雙層運營制度,央行管理商業銀行,並不直接面向客戶。與信用卡類比並不恰當,但是離線支付的功能是可以實現的。在測試版中,應用具有碼支付、匯款、收款二維碼以及碰一碰的功能。「碰一碰」就是離線支付的功能。
「具體來看,央行數字貨幣的使用需要在手機上安裝DC/EP錢包,該錢包不需要綁定銀行卡,但是需要登錄個人央行數字錢包的賬戶。」賽迪智庫信軟所軟體研究室主任蒲松濤在接受《中國電子報》記者采訪時進一步分析了其可能形態和使用方式。未來民眾獲取央行數字貨幣的方式大概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到銀行開通一個數字貨幣的錢包,直接拿著手上的現金,包括紙幣和硬幣,換成數字貨幣(櫃台辦理);第二類是直接用銀行賬戶的錢兌換數字貨幣;第三類是直接在場外交易。央行數字貨幣的轉賬方式可以掃碼或者碰一碰轉賬,掃碼可能需要網路連接,但是碰一碰功能不需要網路連接。
吳桐認為,離線交易的時間應該不能夠太長,畢竟這些交易是需要後台進行數據處理的。離線交易的設計是為了應對一些無網路狀態下的支付,這樣設計是希望進一步擴大數字貨幣的使用場景。
在數字貨幣研究所的官宣中,還提及了「前台匿名後台不匿名」的設計,這究竟是什麼意思?吳桐表示前台匿名,意味著交易雙方可以不知道對方的信息,進一步增強了用戶信息數據的安全性,但是在後台央行是知道交易具體信息的。
與微信支付寶存在競爭?
如今微信、支付寶等第三方支付已無處不在,所以當DCEP出來,人們一定會拿其與微信、支付寶進行比較。目前看,DCEP與微信、支付寶和人民幣都是一比一等值,「100元就是100元」,都是人民幣的數字化呈現方式,他們究竟有什麼不同?
與支付寶、微信不同點在於,DCEP的功能與紙鈔、硬幣的功能是一致的,主要定位是替代M0,即人民幣數字化替代。「而支付寶、微信等電子支付工具是M1/M2,當你使用微信與支付寶進行支付時是需要與銀行賬戶綁定的,簡單來講DCEP是這些工具的上層結構。」姜孜龍說。央行數字貨幣的貨幣層次屬於M0,而微信、支付寶等第三方支付的貨幣層次是M1或者是M2。」
M0、M1、M2是什麼意思?M0是指流通中的現金;M1是M0+活期存款;M2是M0+M1+儲蓄存款+定期存款+其他存款。「簡單來說,微信、支付寶是一系列金融產品的組合,使用微信、支付寶存放於零錢通、余額寶等錢包中是有利息的,而DCEP就是人民幣,沒有利息,這樣設計是為了讓DCEP有更大的靈活性,當需要有利息時可以有利息。」吳桐表示。
除了貨幣層次不一樣,央行數字貨幣與第三方支付的信用背書不同,央行數字貨幣的背書主體是國家信用,而類似微信與支付寶的第三方支付的背書主體是企業。
從數據安全的角度來看,使用DCEP用戶交易數據只有央行知道,但使用微信、支付寶等第三方支付,用戶支付和交易信息騰訊與螞蟻金服是知道的。從這個意義上看,DECP的安全性會更高。
目前透露出來的信息顯示,試點城市蘇州從下月開始,公務員的交通補助金一半將發放數字貨幣,深圳一些銀行已經將DECP用於內部員工繳納黨費,雄安進行DCEP的試點商戶主要為餐飲、娛樂、零售等行業的知名企業。看起來,早期數字貨幣使用場景有限,尚無法與微信、支付寶「同日而語」。
「短期內來看,央行數字貨幣尚不會對微信和支付寶支付的地位產生根本性的動搖,只不過多了一種支付方式而已。但從長遠來看,隨著數字貨幣應用生態的逐步完善,不排除未來貨幣流通主要是通過數字貨幣形態的可能性。央行數字貨幣作為國家信用,每個個體與商戶都不能拒絕央行數字貨幣。」蒲松濤說。
DCEP的推廣方面不會存在挑戰,因為它是法幣,相當於支付寶、微信的上層結構,其目的是替代紙幣在鑄幣、運輸、存儲、防偽等方面的不便捷性與高成本。「而且我猜測支付寶和微信一定會快速行動,開辟與DCEP的兌換通道,快速開展DCEP的相關業務,這才是識時務的做法。」吳桐表示。
央行數字貨幣研究所所長穆長春此前在網上公開課中表達了與吳桐一致的觀點,央行發行的數字貨幣是紙鈔替代,功能和屬性跟紙鈔完全一樣,只不過形態是數字化的,具有國家信用,一旦發行具有強制性,必須要使用。而微信錢包和支付寶不僅僅是一個類似於記賬軟體的功能性軟體,還兼具理財、生活繳費、小額貸款等功能,未來數字貨幣發行以後,這些軟體肯定會接入數字貨幣的。
「DCEP的屬性決定了其必然採取雙層運營體系進行運營。事實上,雙層運營體系也是現階段紙鈔投放運營的體系,央行不可能自己向公民投放紙幣,因此央行在印出紙幣之後,商業銀行給中國人民銀行繳納貨幣發行基金,之後公民就可以在商業銀行的各個網點兌換現鈔。DCEP是同樣的道理,只不過用戶使用數字貨幣更加電子化,減少了鑄幣、運輸、儲存等成本,並不是一個特殊的運營管理方式。」姜孜龍表示。
使用了哪些信息技術?
因為DCEP的試點,股市上區塊鏈相關的概念股就瘋漲了一陣子,只要提及數字貨幣,大家第一個念頭想到的就是區塊鏈,想到了去中心化。但在采訪中,幾乎所有的被訪者都表示,在DCEP體系中目前只有很小的一部分用到了區塊鏈技術。
區塊鏈在其中起了底層數據支持的作用。現階段如果是完全去中心化的公鏈,還無法支持國家數字貨幣的運營。其中,網路安全、代碼設計以及運營體制方面均存在挑戰。蒲松濤說:「因為DCEP作為具備法償性的數字貨幣,任何微小的錯誤均會產生不可估量的後果。沒有中心化機構在其中運營監管,完全去中心化的數字貨幣在承載價值存儲及流通方面都很難保持長期穩定運行。」
「作為人民幣的數字化替代,它必然要求中心化管理,所以在技術架構上,一定是採用中心化的資料庫,採用成熟的雲計算、大數據等技術。」吳桐表示,「區塊鏈目前只在DCEP的數字身份認證環節可能採用。」
應該說,央行DCEP的發行未來將涉及很多環節、很多技術,它將帶動的不僅僅是區塊鏈技術的發展與應用。
記者了解到,關於目前數字貨幣所用到的信息技術,根據公開信息,央行數字貨幣體系的核心要素為一種幣、兩個庫、三個中心。具體構成要素包括:央行數字貨幣私有雲,用於支撐央行數字貨幣運行的底層基礎設施;數字貨幣是由央行擔保並簽名發行的代表具體金額的加密數字串;數字貨幣發行庫,人民銀行在央行數字貨幣私有雲上存放央行數字貨幣發行基金的資料庫;數字貨幣商業銀行庫,商業銀行存放央行數字貨幣的資料庫,可以在本地也可以在央行數字貨幣私有雲上;數字貨幣數字錢包,指在流通市場上個人或單位用戶使用央行數字貨幣的客戶端,此錢包可以基於硬體也可以基於軟體;認證中心,央行對央行數字貨幣機構及用戶身份信息進行集中管理,它是系統安全的基礎組件,也是可控匿名設計的重要環節;登記中心,記錄央行數字貨幣及對應用戶身份,完成權屬登記,記錄流水,完成央行數字貨幣產生、流通、清點核對及消亡全過程登記;大數據分析中心,反洗錢、支付行為分析、監管調控指標分析等。
從公開信息來看,除了四大商業銀行在數字貨幣上積極布局,三大運營商也參與了其中,而在試運營的過程中,許多信息技術企業都參與到其中。DCEP從發行到流通、投放、支付到監管等階段,參與到其中的產業環節主要包括了幾大方向:銀行IT改造、ATM機對DCEP支持、數字貨幣錢包APP(改造或新開發)、密碼保護、數字貨幣的監控與應用等,以上環節有望受益於數字貨幣新體系的建設。DCEP試運營信息公布,從銀行IT改造到POS機具改造、保密安全、數字認證等相關概念股又一路上漲。僅以終端來看,2019年,銀行卡跨行支付系統聯網商戶2362萬戶,聯網POS機3089萬台,ATM機109萬台,這些設備的改造,將帶來巨大的市場。根據IDC此前的預測,我國2020年銀行IT投資規模將達到1488.7億元,同比增速10.2%。如果數字貨幣加速到來,銀行IT的投資必將進一步加大。
除了數字貨幣從發行、流通、投放、支付到監管等核心環節需要大量的IT技術,而在數據經濟時代,其未來應用同樣被看好。
從記者采訪中,受訪企業看好的是 「智能合約」應用,因為DCEP是智能化貨幣,已經具備可載入智能合約的特性,可定向流通,可追蹤。智能合約究竟是什麼,按照網路的解釋是一種旨在以信息化方式傳播、驗證或執行合同的計算機協議。智能合約允許在沒有第三方的情況下進行可信交易,這些交易可追蹤且不可逆轉。
蒲松濤用了一個咨詢的故事形象地解釋了智能合約,「比如我們兩人約定做一個咨詢,1個小時為200元錢,我們沒有簽署紙質協議,口頭約定,隨後我們開始咨詢,合約會自動執行,如果是半個小時,會自動扣除您100元,執行完成後,錢如數進入我的賬戶。在數據經濟時代,智能合約有很大的應用空間。」隨著DCEP的應用環節進一步擴大,很可能在未來載入智能合約。
隨著央行不斷推進DCEP,未來將有更大的想像空間。4月28日,中國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究所與商湯科技簽署合作協議,雙方將共同開展人工智慧技術在金融場景中的應用開發,加速推進金融領域的人工智慧創新研究。
關於商湯與央行數字貨幣研究所的合作,商湯沒有給出更多的說法。蒲松濤認為,從整個技術創新和產業發展的大勢來看,數字貨幣和AI技術的融合創新具有巨大的潛力,將有望拓展數字貨幣的功能實現模式和價值體現途徑。但從短期來看,尚無法判斷二者結合所帶來的實際作用和價值。「目前可以想像到AI有可能應用在兩個方面:其一是在支付的便利性上,AI使貨幣功能實現更智能化。其二是數字貨幣發行使用等方面,運用大數據AI實現預警。」蒲松濤說。
姜孜龍認為:「DCEP與物聯網技術將結合。作為數字貨幣,其在鏈下進行價值交換時,必須要聯通鏈上信息的相關設備,這一點來看,物聯網技術的應用是不可替代的。」各種物聯網終端載入數字貨幣支付也同樣有可能。
相信,在未來數字經濟時代,數字貨幣將與各種信息技術越走越近。
⑨ 比特幣是一種P2P形式的數字貨幣,它不依靠特定貨幣機構發行,而是依據特定演算法、通過復雜的計算產生。201
A
熱點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