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貝幣數字貨幣怎麼樣
㈠ 寵物森林怎麼得到M幣
樓主,提醒你下,樓上的答案是N久之前的了,所以呵呵很多都不同了,現在的材料賣不到錢了,不過金幣換MB還是通過股票系統,現在給你說下沖值,很多網吧都沒有沖值寵物森林的。你可以把錢沖成9U休閑幣,然後登人寵物森林官網,點擊沖值,然後就可以選擇所有9U的游戲進行劃分了,希望對你有幫助
㈡ 古代有哪些硬幣
總目錄
第一套 1955 年 - 1964 年、18 枚 0.37 元
1965年至1970年間暫停發行
第一套 1971 年 - 1992 年、66 枚 1.65 元 共 2.02元
第二套 1980 年 - 1986 年、28 枚 12.6 元
第三套 1991 年 - 2001 年、31 枚 16.5 元
第四套 1999 年 - 2010 年、45 枚 29.7 元
㈢ 關於一個金融學的提問
我國貨幣發展的階段
1.古代貨幣發展史
古代貨幣的發展史指的是從先秦到鴉片戰爭前期貨幣的發展史。中國的古代貨幣制度,與其它國家不同,不存在什麼本位制度,也沒有主幣副幣之分,往往金、銀、銅、谷、帛以及後來的紙幣都同時不同程度地行使貨幣的職能,只不過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各有所側重而已。各個朝代的貨幣制度也很不一致,即使一個朝代的不同時期不同地區也有種種變化和區別,敘述起來不勝枚舉。
在這一期間,我們大致將貨幣的發展分為先秦錢幣、秦漢錢幣、三國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國、宋代錢幣、遼金西夏、元明清階段,貨幣的發展由最早的貝幣到秦半兩、五銖錢、開元通寶以及北宋紙幣「交子」的出現等等。由於這一時期,中國經濟發展在世界范圍內獨領風騷,所以此時中國貨幣形式的演變、貨幣理論的研究、貨幣制度的發展以及貨幣製造技術工藝的進步,都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對古代世界上國際經濟交往,特別是亞洲各國貨幣的發展有著相當深遠的影響,成為中國古代文明史上的一叢艷麗之花。
2.近代貨幣發展史
在此期間,主要指的是辛亥革命,民國時期,人民政權革命三個階段。辛亥革命時期,孫中山先生在海外發行了籌餉券,南京臨時政府發行了軍事用票和軍用鈔票,這些為****清朝統治,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發揮了重要作用。民國時期,中央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中國農業銀行及地方省、地、市、甚至縣,亦都相繼發行了各類眾多的鈔票,鑄行了多鍾金幣、銀元、銅元、鎳幣等貨幣。人民政權時期,中國******領導的革命組織,發行了銀銅紙布等貨幣,這些統稱為人民政權貨幣,這些幣在各個歷史時期,對穩定金融,推進革命形式的發展,擴大任人民政權的建立和公共,乃至中國的解放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都發揮了重大作用。
3.當代貨幣發展史
新中國成立之後,我國當代貨幣的發展史大致經歷了國民經濟恢復,「一五」計劃時期,大躍進,國民經濟調整,文化大革命和改革開放等六個時期。自建國以來,我國先後發行了四套人民幣,同時還在一些特殊的時刻發行了一定數量的普通紀念幣,貴金屬紀念幣等;香港回歸和澳門回歸後,還誕生了香港貨幣和澳門貨幣。在建國之初,人民金融業經歷了通貨膨脹的洗禮,通過「三平」政策,有效的抑止了10餘年來的通貨膨脹;從58年至76年,人民金融事業經歷了曲折的過程,在「大躍進」時期,人民金融受浮誇和盲目發展的驅使;在60年代初的國民經濟調整時期,它為把國民經濟推上協調發展的軌道做出了貢獻;在十年動亂中,它也保守破壞和摧殘,曾有兩次轉軌,又兩次受挫而被壓制下去。粉碎「四人幫」後,金融事業邁出了新的步伐。
二、中國貨幣在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的重大演變
1.自然貨幣向人工貨幣的演變
關於中國貨幣,有人說,有三千多年的歷史;有人說,有四五千年的歷史。之所以會有不同的看法,是因為考證的標准不同。 貝是我國最早的貨幣,商朝以貝作為貨幣。在中國的漢字中,凡與價值有關的字,大都從「貝」。眾所周知,海貝便是其中之一,海貝在中國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已經取得了實物貨幣的地位,這個約是四五千年以前的事情。隨著商品交換的發展,貨幣需求量越來越大,海貝已無法滿足人們的需求,在中國貨幣史上,最早取得支付手段的是一些自然物,商朝人們開始用銅仿製海貝。銅幣的出現,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自然貨幣向人工貨幣的一次重大演變。隨著人工鑄幣的大量使用,海貝這種自然貨幣便慢慢退出了中國的貨幣舞台。
2.由雜亂形狀向統一形狀的演變
從商朝銅幣出現後到戰國時期,我國的貨幣形狀很多。春秋戰國時代(公元前770-221年),由於諸侯割據,中國的貨幣文化呈現出自由奔放的勢頭,就青銅鑄幣而言,逐步形成了區域性的貨幣。不同地區的鑄幣,它們的器形、重量、文字標志、貨幣單位、合金成分都不一樣。中原地區的貨幣形制起源於工具刀削,稱之為刀幣;南部地區的貨幣形制起源於青銅貝。稱之為蟻鼻錢;中西部地區的貨幣形制起源於紡輪(或是玉壁),稱之為圜錢;大約在戰國中期以後出現了方孔圓錢。就目前掌握的資料,除了大量的青銅鑄幣外,有時我們還會發現鉛質的鑄幣。戰國時期,南方的楚國還使用黃金,稱之為金鈑,也有人稱之為印子金。西方的秦也曾仿製過金鈑,中原也有過金貝、銀貝,還發現過銀幣。
㈣ 這個是什麼時代的錢
這個是北宋.熙寧元寶. 是宋神宗熙寧年間1068—1077年的鑄幣,面文有真、篆二體, 旋讀.。
㈤ 求一份咸通玄寶的資料。
咸通玄寶
唐懿宗咸通十一年(公元870年)桂陽監鑄,錢文四字隸書而含魏碑風骨,直讀,章法勻稱有力,因鑄而未行,故傳世絕少,是為古泉珍品之一。
貝類貨幣
天然海貝
公元前21世紀--前2世紀,主要使用於中原地區,後逐步被金屬貨幣取代,單位為「朋」,每拾枚幣為「一朋」。在先秦時期貝同時具有幣和飾的雙重作用。我國少數民族地區直到明末清初還使用貝作為貨幣,稱為「ba (左右結構,左為『貝』,右為『巴』)」。
天然海貝
公元前11世紀,產於海濱,因其堅固美觀,便攜帶,又能計數,而逐步演變為實物貨幣。
天然海貝
公元618-1368年 ,產於海濱,因其堅固美觀,便攜帶,又能計數,而逐步演變為實物貨幣。
人工貝類(石貝)
公元前16世紀--前2世紀商周時期,商品經濟不斷發展,貨幣的需求量不斷增大,為彌補自然貨幣流通不足而仿製的玉貝、骨貝、陶貝、石貝等,被統稱為人工貝類貨幣。它們形態大抵仿照自然海貝,其交換價值,約等於或稍低於天然貨貝。
人工貝類(骨貝)
公元前16世紀--前2世紀
人工貝類(玉貝)
公元前16世紀--前2世紀
人工貝類(陶貝)
公元前16世紀--前2世紀
銅貝
公元前11世紀
包金貝
公元前11世紀,商代中晚期,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掌握了冶煉技術,於是便出現了金屬貝類貨幣。形仿天然海貝。有金貝、銀貝、銅貝等。用青銅澆鑄的無文銅貝,是我國最早出現的金屬鑄幣。
先秦貨幣
平肩弧足空首布
成色年代:春秋早中期 形制特徵:平肩、襠部呈弧形,銎(音窮)長,有穿孔,銎內一般留有寒。面文鑄有干支、數目、天象、地名、事物、陰陽五行、方位、吉語等。幣材多為青銅。
尖足平首布
成色年代:春秋早期。戰國趙鑄幣。聳肩、方襠或弧襠、尖足。以一jin(左右結構,左為『金』,右為『斤』)、半jin(同前)二等紀值分別稱為「平首尖足大布」,「平首尖足小布」。面文為城名,部分小布面文有「半」字。背文一般為數字。體輕薄。幣質為青銅。
三孔布
成色年代:戰國後期 戰國後期錢幣。按背文分大小兩式。圓首、圓肩、圓襠、圓足,首及兩足各有一圓形穿孔。面文多為地名,背文有紀重和紀值文字。大者背文「一兩」,小者背文「十二銖」(半兩)。
銳鋒刀
成色年代:春秋晚期 。又稱針首刀。是尖首刀的一種特別形式,首部尖細如針,錢文多為抽象符號。
截首刀
成色年代:戰國早期。以尖首刀截首而成,基本與尖首刀相同。
直刀
成色年代:春秋戰國之交。戰國中晚期中山國、趙國鑄幣,也稱圓首刀或平首刀。刀身直或略帶弧形、圓首,柄面多有二直線,體型輕薄,其中「yan(內外結構,外為『門』,內為『言』)陽」(今陝榆)小直刀尤為薄。除「甘丹」「白人」「成帛」有背文,其餘背多平素。
圓孔圜錢
成色年代:戰國中晚期。戰國中晚期鑄幣,外圓、孔圓、背平素,面背間有拔模斜度,因此背徑大於面徑,背孔小於面孔,邊緣常殘留火口。多數面背無廓,少數品類正面有廓。大篆文,行粗放。青銅質。主要流通於秦、趙、魏故地。
方孔圜錢
成色年代:戰國後期。戰國後期秦、齊、燕等國鑄幣。外圓孔方,或有廓或無廓,為後世方孔圓錢之祖。含有「半兩」、「兩甾」、「文信」、「長安」、「yi(左右結構,左為『貝』,右為『益』)化、yi(同前)四化、yi(同前)六化」、「一刀、郾刀、郾四」等品類。
秦漢貨幣
秦半兩
成色年代:公元前336--221年。秦滅六國後,以秦幣為全國貨幣,秦半兩成為與上幣黃金對稱的下幣,鑄行全國。秦半兩與前述先秦半兩相比,其面文高而狹長,略呈弧形。外形是外圓孔方,面背無廓,形制與錢文精整。
榆莢半兩
成色年代:西漢早期 。因形如榆莢,稱為「莢錢」。「莢錢」一般甚為輕薄,輕重不一。
三銖
成色年代:建元元年 武帝建元元年鑄行,建元五年行止。三銖錢面有外廓,重如其文,背平素。三銖是古代貨幣史上第一枚以「銖」命名的方孔圓錢。
武帝五銖
成色年代:公元前118年漢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始鑄,含郡國五銖、赤仄五銖、上林三官五銖。面文有穿上半星、穿上橫廓,四決文等不同形式。輪廓深峻、文字精美。武帝五銖開創了七百三十九年鑄行「五銖」錢的歷史,成為中國古代「銖兩制」鑄幣的主流。
一刀平五千
成色年代:公元7年 。即「錯刀」,又稱「金錯刀」。王莽居懾二年(公元7年)鑄。「其環如錢,其身如刀」,環面「一刀」直讀,陰文錯金,刀面「平五千」三字為陽文,篆書。以一當五千五銖。「一刀平五千」鑄制精美,為歷代「收藏家」所重。
栔刀五百
成色年代:公元7年。王莽居懾二年(公元7年)鑄。「環如大錢,身形如刀」,環面鑄陽文「栔刀」二字,刀面鑄陽文「五百」,篆書。「栔」能通「契 」。以一當五百五銖。「栔刀五百」刀廓深峻,鑄文精美。
東漢前期五銖
成色年代:公元40年東漢光武帝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採納馬援建議開始大鑄行。面文特徵是「金」字頭較大,「五」字交筆更彎曲,「朱」字頭圓折,豎畫兩頭較細。鑄造較為規整。
剪邊五銖
成色年代:東漢晚期又稱「鏨邊」五銖或「剪輪」五銖,指邊廓連同部分錢肉均被剪去或鏨切的五銖錢。無外廓,「五銖」二字殘留偏旁。
董卓五銖
成色年代:公元190年。東漢末獻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董卓所鑄。無內外廓,「五銖」二字夷漫不全,很難辯認,世譏稱之為「無文」。該錢堪稱我國貨幣史上最劣質輕賤之小錢。
三國兩晉貨幣
直百五銖
成色年代:公元214年 漢獻帝十九年(公元214年)劉備入蜀後鑄於成都。初鑄錢大而厚重,後鑄逐漸減重,最輕薄者,不足0.8克。面文篆書「直百五銖」,即價值「一百枚五銖錢」。常背鑄或背刻陰文和文飾,也有背鑄陽文,如「為」字或四齣文。
蜀五銖
成色年代:公元214-263年。劉備入蜀後鑄,時約公元214-263年。形體小於兩漢五銖,較厚,面背均有外廓,筆畫較肥,銅質晦暗。
定平一百
成色年代:三國時期 。史記未載,據考證列為蜀漢錢較宜。「定平一百」錢體薄小,錢文篆書而夷漫不清。形制略同於直百
魏五銖
成色年代:三國時期。魏文帝,明帝皆鑄有五銖,新錢形仿漢制五銖,故稱「魏五銖」。魏五銖輪廓清晰,錢形厚重,邊廓壓金。
大泉當千
成色年代:公元239-246年。三國吳錢,孫權赤烏元年至九年(公元238-246年)所鑄大錢。篆書「大泉當千」四字旋讀,一當五銖一千。是繼王莽後最大的虛值錢。另有大泉二千、大泉五千,傳世較少。
涼造新泉
成色年代:公元317--376年。前涼張氏王朝(公元317--376年)所鑄,是以國號為名的第一例方孔圓錢。篆書,有對讀,直讀二式,錢文字體也有分別,形體可分為輕小、厚重兩式。
沈充五銖
成色年代:公元318-321年。東晉孝元帝太興年間(公元318-321年),吳興沈充所鑄大孔小錢。錢文作「五朱」、「五金」,外廓隱約,錢體輕小,似為東漢「剪輪」錢式的仿鑄品。
豐貨
成色年代:公元319年 。西晉十六國後趙石勒元年(公元319年)所鑄,面文為「豐貨」,有篆、隸兩體,均橫讀,篆書錢面有好廓,隸書錢面無好廓。錢背皆有內、外廓。
漢興
成色年代:公元338-343年。成漢昭文帝李壽漢興年間(公元338-343年)鑄行,是我國錢幣史上最早的年號錢。錢文有隸書、篆書,直讀、橫讀之分,製作精美,字淺肉薄,傳世數量不多,尤以橫讀者為罕。
南北朝貨幣
孝建四銖
南朝宋孝武帝劉駿孝建年間(公元454-456年)鑄行。面文「孝建」為柳葉篆,背文「四銖」隸帶篆意。同於宋文帝「四銖」,面背文均橫讀。孝建四銖製作粗劣,邊廓平夷,文字不清。「民間盜鑄者雲起」,其後省「四銖」而專留「孝建」面文,更趨薄小,品類甚雜,大小懸殊。
永光
南朝宋前廢帝劉子業永光元年(公元465年)鑄行,形制相似於文帝孝建四銖,內外有廓,面文「永光」二字篆書,橫讀,重二銖。因鑄行數月即改元鑄行「景和」,存世極罕。
景和
南朝宋前廢帝劉子業景和元年(公元465年)鑄行。面文「景和」二字,篆書,橫書穿孔兩側,筆畫清楚。該錢由官府頒布準式,交民間依式樣鼓鑄,再交官驗收通行,嚴禁盜鑄剪邊。因此文字輪廓較永光精整。廢帝改元後三月遇害,故景和存世極稀罕。
公式女錢
南朝梁武帝蕭衍天監年間(公元502-519年)鑄行,「公式女錢」實為無外廓而僅有內郭的「五銖」小錢。因其輕小薄弱,又稱「女錢」與「男錢」(大錢)對稱。約在二銖,三銖之間。
梁鐵五銖
南朝梁武帝蕭衍普通四年(公元523年)鑄行。鐵「五銖」形體略小,背紋四齣,是我國首次大批量鑄造的鐵錢。
太貨六銖
南朝陳宣帝太建十一年(公元579年)所鑄的六銖錢,面文「太貨六銖」,玉筋箸篆體勻稱健美,舒展有力,面、背內外廓精整挺拔,製作精良。
永通萬國
北周靜帝宇文闡大象元年(公元579年)始鑄。面文「永通萬國」,玉筋篆,「永通」意為永遠通行,「萬國」示天下萬國可用。字廓深峻,形體厚重,錢文和鑄工均臻妙境,堪稱「北周三品」之首。
五行大布
北周武帝文邑建德三年(公元574年),以一當十,與布泉、五銖並行。面文「五行大布」,玉筋篆,錢文及製作均極為精美,為著名的「北周三品」之一。
常平五銖
北齊文宣帝高洋天保四年(公元550年)鑄行。製作精好,錢文優美,「常平五銖」四字玉筋篆直讀,構架勻稱,筆畫圓潤,「平」字上橫與面穿下廓合一。屬設計和鑄造都極為考究的泉品。
隋唐貨幣
隋五銖
隋文帝楊堅開皇元年(公元581年)始鑄,又叫「開皇五銖」,或稱「置樣五銖」。錢文「五銖」二字篆書,筆畫精整,邊緣較寬,面無好廓,「五」字上下左端有豎紋,錢背肉好均有廓。隋五銖是我國「銖兩錢制」的終結。
開元通寶
唐高祖李淵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廢五銖而改鑄「開元通寶」錢,通寶錢系代替五銖錢系後沿用近1300年,為秦漢錢制以來,中國古錢史上的又一巨大成果。主要有幾個方面「1.首創錢、兩十進位衡制。2.開創了錢文以八分隸書、楷書甚至草書的時代,一改以前的大篆、小篆形式。3.不再以重量名錢,改為「寶」或「通寶」、「元寶」。開元通寶錢文是大書法家歐陽詢制詞及書,直讀「開元通寶」或旋讀「開通元寶」,錢文書體為著名的八分書,錢徑八分,重二銖四lei(上下結構,上為品字形三個田字,下邊為系字) ,每十文重一兩,每文重一錢。早期開元通寶輪廓深峻,文字精美。「元」字第二橫左挑,稍後所鑄、背有月紋;中期「元」字左、右挑或雙挑,「寶」字較小,背常有月紋、星紋或星月紋;後期邊廓較寬,鑄工粗劣,大小不一並常有錯范。
乾封泉寶
唐高宗李治乾封元年(公元666年)鑄行。以一當開元通寶十,形制精整,邊廓完好,錢文四字旋讀,因鑄行時間短暫而存世較少,是古錢史上首例以「泉寶」命名的錢品,也是首例以年號命名的「寶錢」。
乾元重寶
唐肅宗李亨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始鑄。以一當開元通寶十,乾元重寶,四字隸書直讀,初鑄輪廓深峻,後期較為輕小。寶應元年後所鑄小錢,背有星、月、祥雲、瑞紋,其中白銅母錢為迄今所見最早的銅質母錢。
得壹元寶
唐肅宗李亨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史思明鑄於洛陽,以一當開元通寶百,銅色暗紅,製作工整,隸書「得壹元寶」四字旋讀,拙樸明晰,背多有月紋,或星紋和祥雲,因鑄期短,較為稀少,故有「順天易得,得壹難求」之說。
大歷元寶
唐代宗李豫大歷年間(公元766--779年)西北地區地方鑄幣,製作粗陋,銅色昏濁,隸書「大歷元寶」四字旋讀,書體朴實有力,有大小兩種樣式。
建中通寶
唐德宗李適建中年間(公元780--788年)西北地區地方鑄幣,錢體薄小,文字晦漫,鑄工草率。「建中通寶」四字隸書旋讀。有大小兩式。
會昌開元通寶
唐武宗李炎會昌五年(公元845年)廢各地銅佛鍾磬等作為幣材鑄錢。各州鑄錢背銘以州名,後鑄「昌」字以記年號,今所見計有23種之多。該錢鑄工粗率,文字晦漫,面文承襲歐陽詢舊制。
咸通玄寶
唐懿宗咸通十一年(公元870年)桂陽監鑄,錢文四字隸書而含魏碑風骨,直讀,章法勻稱有力,因鑄而未行,故傳世絕少,是為古泉珍品之一。
五代十國貨幣
開平通寶、開平元寶
五代後梁太祖朱溫開平年間(公元907-910年)鑄行,形仿開元,製作粗糙,通寶背廓平淺,元寶輪廓精整。錢文四字隸書旋讀。存世甚罕。
漢元通寶
五代後漢隱帝劉承佑元年(公元947-950年)鑄行。製作精良,邊廓完好,錢文四字隸書直讀,錢背多有星、月紋。
通正元寶
十國前蜀高祖王建通正元年(公元916年)鑄。錢文及體制均仿開元錢,然製作粗率。背有星、月紋。
天漢元寶
十國前蜀高祖王建天漢元年(公元917年)鑄。形制較工整,內外廓稍平,錢文四字隸書旋讀,文字端正,為王建五錢中最清秀者。
光天元寶
十國前蜀高祖王建光天元年(公元918年)鑄。此錢製作粗劣,錢文草率,錢文「光」字作行書,其餘三字為隸書,背有月紋,另有鐵錢,罕見。
咸康元寶
十國前蜀王衍咸康元年(公元925年)鑄。製作粗疏,錢文不整,八分書兼行書。背常見仰月、星紋等。
乾封泉寶
十國楚王馬殷鑄。錢文四字隸帶楷意旋讀,背多有文,銅鐵兼有。
唐國通寶
十國南唐元宗李jing(左右結構,左為『王』字,右為『景』字。)顯德六年(公元959年)鑄。錢文有篆、隸、楷三體,篆書與楷書配成一對,為「對錢」之祖。一當開元二,另有篆書當五或當十大錢。背穿上或有星紋。鑄造甚精。
永隆通寶
十國閩王延羲永隆元年(公元939年)鑄。錢文四字書體,在行、隸之間。材質或銅、或鐵、或鉛,銅質少見,鉛質甚罕。
宋遼金夏貨幣
宋元通寶
宋太祖趙匡胤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始鑄,為宋開國錢。錢文仿八分書,形制仿唐開元。有銅、鐵兩種,背有星、月紋等,鐵錢十當銅錢一。
嘉佑元寶
宋仁宗嘉佑年間(公元1056-1063年)鑄行。錢文楷、篆二體,旋讀、光背。為小平對錢,製作稍遜,大小厚薄不等,配對欠佳。
靖康元寶
宋欽宗趙桓靖康年間(公元1126-1127年)鑄行。錢文為篆、隸二體,旋讀,有小平、折二、折三對錢。此錢量少難覓,尤以小平顯為珍貴。
紹興元寶
宋高宗紹興年間(公元1131-1162年)鑄行。錢文楷、篆二體,旋讀,多為光背,對錢;有小平、折二、折三三等。因「紹興」年號行32年,故鑄錢量多品雜,但小平錢奇少。
http://www.guxiang.com/lishi/baoku/qianbi/image/song/004ajpg
慶元通寶
宋寧宗趙擴慶元年間(公元1195-1200年)鑄行。錢文楷書,旋讀。有小平、折二、折三紀年錢。背文「元」至「七」紀年;「川」、「利」等紀地;「同」、「春」等紀監;「┴」紀值,「西一」紀爐,「五五」等紀范。
開慶通寶
宋理宗開慶元年(公元1259年)鑄。錢文楷書直讀,有小平、折二兩種。背文紀年字「元」。
貞佑通寶
金宣宗完顏詢貞佑年間(1213-1217年)鑄。錢文楷收直讀,有平錢、折二、折五三種。 光背無文。
泰和重寶
金章宗完顏璟泰和四年(公元1204年)鑄。錢文篆書直讀,有當十大、小兩式。錢文是文學、書法大家黨懷英手書,字體清純典雅。
天慶寶錢
西夏桓宗趙純天慶年間(公元1194-1205年)鑄行,錢文為西夏文,平錢。製作精整,邊廓堅挺,文字清晰,筆畫勻稱。
元代貨幣
大朝通寶
蒙古汗國在改稱元以前稱大朝時(公元1227年)鑄。錢文楷書直讀,光背無文。
中統元寶
元世祖忽必烈中統年間(公元1260-1264年)鑄行。錢文楷、篆二體,直或旋讀。背可見星紋,平錢。
至元通寶
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廿二至三十一年(公元1285-1294年)鑄行。錢文有漢文、蒙文兩種版式。漢文楷書直讀,有小平、折二、折三等,均光背無文。
元貞通寶
元成宗鐵穆耳元貞年間(公元1295-1297年)鑄行。錢文有漢文、蒙文兩種版式,漢文楷書,直讀,有小平、折二兩等,蒙文錢為折三型。光背無文,製作清陋,文字不清。
大德通寶
元成宗大作德年間(公元1297-1307年)鑄行。錢文有漢文、蒙文兩種版式。漢文楷書、直讀,有平錢、折二、折三等。蒙文為折三型。光背無文。
至大通寶
元武宗至大三至四年(公元1310-1311年)鑄行。錢文楷書直讀,有平錢、折二、折三等,邊廓峻深,光背無文。
延佑元寶
元仁宗延佑年間(公元1314-1320年)鑄行的漢文小錢,錢文楷書,極不規整,直讀,光背無文。製作粗陋,文字拙劣。
泰定通寶
元泰定帝泰定年間(公元1324-1327年)鑄行漢文小錢。鑄 文楷書直讀,有大、小二種,大錢鑄制精工,邊廓完整,面文清晰。光背無文。
大義通寶
元末起義將領陳友諒漢政權大義年間(公元1360-1361年)鑄。錢文楷書直讀,有小平、折二、折三三等。光背無文。
明代貨幣
洪武通寶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年間(公元1368-1398年)鑄行。錢文楷書,直讀,有小平、折二、折三、折五、當十五等。背文記值,記重,記地等多種形式。
永樂通寶
明成祖朱棣永樂年間(公元1403-1424年)鑄行。錢文楷書直讀,僅見小平錢。製作精良,邊廓規整,筆畫秀麗,光背無文。
嘉靖通寶
明世宗朱德熄(音聰)嘉靖年間(公元1522-1566年)鑄行。錢文楷收仿瘦金體直讀,有小平、折二、折三、折五、當十五等。此錢製作混雜,筆畫多變,大小不一。背文記重或無文。
萬曆通寶
明神宗朱翊(音義)萬曆年間(公元1573-1620年)鑄行。錢文楷書直讀,有小平、折三等。背文有「工」、「戶」、「公」、「厘」、「正」等字或星、月紋。
天啟通寶
明嘉宗朱由校天啟年間(公元1621-1627年)鑄行。錢文楷書直讀,有小平、折二、當十三等,背文記值,記局,記地,記事由或有星、月紋。大小名異,品種較多。
崇禎通寶
明思宗朱檢崇禎年間(公元1628-1644年)鑄行。錢文楷書直讀,有小平、折二、折五、折十四等。名等錢大小不一,文字多變,精粗互見,是明代形制最雜,品種最多我末代貨幣。背文有星、月圈、圈內星、奔馬等紋或記地、記值、記事由等數項。
崇禎通寶
大順通寶
明末起義軍張獻忠大西大順年間(公元1644-1646年)鑄。錢文楷書直讀,平錢,背文「戶」、「工」、「用」等字,此錢邊廓勻闊,文字工整。
宣德通寶
明宣宗朱瞻基宣德年間(公元1426-1435年)鑄行。錢文楷書直讀,僅見小平錢。製作粗率,光背無文。
洪化通寶
明末吳世璠周洪化年間(公元1678-1681年)鑄行。錢文楷書直讀,平錢、有大、小兩種版式,小錢多見光背文,大錢背文可見「工」、「戶」字。
清代貨幣
順治通寶
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順治年間(公元1644-1661年)鑄行。錢文楷書、直讀,有小平、折、折十數等,背有漢文記局,新滿文記局或滿漢文記局。
康熙通寶
清聖祖康熙年間(公元1662-1722年)鑄。錢文楷書直讀。有小、折十大錢兩種。按背文可分滿文錢,滿漢文錢。
雍正通寶
清正宗雍正年間(公元1923-1735年)鑄。錢文楷書直讀,平錢、背穿左為滿文「寶」字,穿右記局滿文記20字。雍正錢形態工整,規格統一,可見雍正錢法之嚴謹。
乾隆通寶
清高宗乾隆年間(公元1736-1795年)鑄。錢文楷書直讀,平錢,背文穿左滿文「寶」字,穿右鑄各局名。
嘉慶通寶
清仁宗嘉慶年間(公元1796-1820年)鑄。錢文楷書直讀。平錢,背文穿左滿文「寶」字,穿右記局名19字。少數可見星月紋及記地或吉祥漢字。
道光通寶
清宣宗道光年間(公元1821-1850年)鑄。錢文楷書,直讀。背多滿文記局、或有星、月紋及記地記年記值漢字。
咸豐通寶
清文宗咸豐年間(公元1851-1861年)鑄,錢文宋、楷、隸三體,直讀,平錢。背文為滿文各寶局名。此錢製作簡陋,形制混雜,粗者多而精者罕。
同治重寶
清穆宗同治年間(公元1862-1874年)鑄。錢文楷書直讀,有平錢、當四、當五、當十四等,背文穿左右滿文記局,穿上下漢文記值。
光緒通寶
清德宗光緒年間(公元1875-1908年)鑄。錢文楷書或楷兼隸,楷兼宋三體,有平錢、當五、當十等。背文滿、迴文記局、記年、記吉語,記批次等多種形式。光緒錢是中國造幣史上首次引進西洋機製造幣方法鑄造的第一批中國樣式(外圓孔方)的行用錢。參考資料:http://ke..com/view/672405.html?wtp=tt
㈥ KDA幣和CkB幣那個收益高
kda,
金貝已成功完成LTC、CKB、HNS、SC等幣種的多款算力伺服器的研發、量產和銷售。
金貝礦機總部位於上海,在杭州、香港、新加坡等地設有辦事處,現有研發人員占公司人數70%以上,核心團隊具備10年以上集成電路領域從業經驗,成功流片超過10顆,覆蓋高性能計算、區塊鏈應用等領域。
本著成為卓越的區塊鏈算力提供商,並推動行業發展這一理念,基於強大的核心團隊和卓越的體系能力,金貝建立了從演算法研究、晶元研發、晶元實現到量產交付的高效運營體系,並不斷提升產品計算性能和競爭力,為數字經濟的發展提供高性能、高可靠的算力基礎設施。
除了目前所專注區塊鏈領域外,金貝還響應國家晶元戰略,根據公司發展戰略和規劃,正計劃通過自主研發、戰略合作等形式,將晶元及產品核心研發能力向物聯網、人工智慧等其他高性能計算、邊緣計算領域探索延伸,進一步實現業務多元化。
㈦ 金貝網數字交易平台有哪些幣
㈧ 有錢能使鬼推磨,沒錢寸步難行,古代的錢有什麼特別的地方
貝類貨幣
天然海貝 公元前21世紀--前2世紀,主要使用於中原地區,後逐步被金屬貨幣取代,單位為「朋」,每拾枚幣為「一朋」。在先秦時期貝同時具有幣和飾的雙重作用。我國少數民族地區直到明末清初還使用貝作為貨幣,稱為「ba (左右結構,左為『貝』,右為『巴』)」。 公元前11世紀,產於海濱,因其堅固美觀,便攜帶,又能計數,而逐步演變為實物貨幣。 天然海貝 公元618-1368年 ,產於海濱,因其堅固美觀,便攜帶,又能計數,而逐步演變為實物貨幣。 人工貝類(石貝) 公元前16世紀--前2世紀商周時期,商品經濟不斷發展,貨幣的需求量不斷增大,為彌補自然貨幣流通不足而仿製的玉貝、骨貝、陶貝、石貝等,被統稱為人工貝類貨幣。它們形態大抵仿照自然海貝,其交換價值,約等於或稍低於天然貨貝。 人工貝類(骨貝) 公元前16世紀--前2世紀 人工貝類(玉貝) 公元前16世紀--前2世紀 人工貝類(陶貝) 公元前16世紀--前2世紀 銅貝 公元前11世紀 包金貝 公元前11世紀,商代中晚期,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掌握了冶煉技術,於是便出現了金屬貝類貨幣。形仿天然海貝。有金貝、銀貝、銅貝等。用青銅澆鑄的無文銅貝,是我國最早出現的金屬鑄幣。
先秦貨幣
平肩弧足空首布 成色年代:春秋早中期 形制特徵:平肩、襠部呈弧形,銎(音窮)長,有穿孔,銎內一般留有寒。面文鑄有干支、數目、天象、地名、事物、陰陽五行、方位、吉語等。幣材多為青銅。 尖足平首布 成色年代:春秋早期。戰國趙鑄幣。聳肩、方襠或弧襠、尖足。以一jin(左右結構,左為『金』,右為『斤』)、半jin(同前)二等紀值分別稱為「平首尖足大布」,「平首尖足小布」。面文為城名,部分小布面文有「半」字。背文一般為數字。體輕薄。幣質為青銅。
三孔布 成色年代:戰國後期 戰國後期錢幣。按背文分大小兩式。圓首、圓肩、圓襠、圓足,首及兩足各有一圓形穿孔。面文多為地名,背文有紀重和紀值文字。大者背文「一兩」,小者背文「十二銖」(半兩)。 銳鋒刀 成色年代:春秋晚期 。又稱針首刀。是尖首刀的一種特別形式,首部尖細如針,錢文多為抽象符號。 截首刀 成色年代:戰國早期。以尖首刀截首而成,基本與尖首刀相同。 直刀 成色年代:春秋戰國之交。戰國中晚期中山國、趙國鑄幣,也稱圓首刀或平首刀。刀身直或略帶弧形、圓首,柄面多有二直線,體型輕薄,其中「yan(內外結構,外為『門』,內為『言』)陽」(今陝榆)小直刀尤為薄。除「甘丹」「白人」「成帛」有背文,其餘背多平素。 圓孔圜錢 成色年代:戰國中晚期。戰國中晚期鑄幣,外圓、孔圓、背平素,面背間有拔模斜度,因此背徑大於面徑,背孔小於面孔,邊緣常殘留火口。多數面背無廓,少數品類正面有廓。大篆文,行粗放。青銅質。主要流通於秦、趙、魏故地。 方孔圜錢 成色年代:戰國後期。戰國後期秦、齊、燕等國鑄幣。外圓孔方,或有廓或無廓,為後世方孔圓錢之祖。含有「半兩」、「兩甾」、「文信」、「長安」、「yi(左右結構,左為『貝』,右為『益』)化、yi(同前)四化、yi(同前)六化」、「一刀、郾刀、郾四」等品類。 秦漢貨幣 秦半兩
成色年代:公元前336--221年。秦滅六國後,以秦幣為全國貨幣,秦半兩成為與上幣黃金對稱的下幣,鑄行全國。秦半兩與前述先秦半兩相比,其面文高而狹長,略呈弧形。外形是外圓孔方,面背無廓,形制與錢文精整。
兩漢貨幣
榆莢半兩 成色年代:西漢早期 。因形如榆莢,稱為「莢錢」。「莢錢」一般甚為輕薄,輕重不一。 三銖 成色年代:建元元年 武帝建元元年鑄行,建元五年行止。三銖錢面有外廓,重如其文,背平素。三銖是古代貨幣史上第一枚以「銖」命名的方孔圓錢。 武帝五銖 成色年代:公元前118年漢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始鑄,含郡國五銖、赤仄五銖、上林三官五銖。面文有穿上半星、穿上橫廓,四決文等不同形式。輪廓深峻、文字精美。武帝五銖開創了七百三十九年鑄行「五銖」錢的歷史,成為中國古代「銖兩制」鑄幣的主流。 一刀平五千 成色年代:公元7年 。即「錯刀」,又稱「金錯刀」。王莽居懾二年(公元7年)鑄。「其環如錢,其身如刀」,環面「一刀」直讀,陰文錯金,刀面「平五千」三字為陽文,篆書。以一當五千五銖。「一刀平五千」鑄制精美,為歷代「收藏家」所重。 栔刀五百 成色年代:公元7年。王莽居懾二年(公元7年)鑄。「環如大錢,身形如刀」,環面鑄陽文「栔刀」二字,刀面鑄陽文「五百」,篆書。「栔」能通「契 」。以一當五百五銖。「栔刀五百」刀廓深峻,鑄文精美。 東漢前期五銖 成色年代:公元40年東漢光武帝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採納馬援建議開始大鑄行。面文特徵是「金」字頭較大,「五」字交筆更彎曲,「朱」字頭圓折,豎畫兩頭較細。鑄造較為規整。 剪邊五銖 成色年代:東漢晚期又稱「鏨邊」五銖或「剪輪」五銖,指邊廓連同部分錢肉均被剪去或鏨切的五銖錢。無外廓,「五銖」二字殘留偏旁。 董卓五銖 成色年代:公元190年。東漢末獻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董卓所鑄。無內外廓,「五銖」二字夷漫不全,很難辯認,世譏稱之為「無文」。該錢堪稱我國貨幣史上最劣質輕賤之小錢。
三國兩晉貨幣
直百五銖 成色年代:公元214年 漢獻帝十九年(公元214年)劉備入蜀後鑄於成都。初鑄錢大而厚重,後鑄逐漸減重,最輕薄者,不足0.8克。面文篆書「直百五銖」,即價值「一百枚五銖錢」。常背鑄或背刻陰文和文飾,也有背鑄陽文,如「為」字或四齣文。 蜀五銖 成色年代:公元214-263年。劉備入蜀後鑄,時約公元214-263年。形體小於兩漢五銖,較厚,面背均有外廓,筆畫較肥,銅質晦暗。 定平一百 成色年代:三國時期 。史記未載,據考證列為蜀漢錢較宜。「定平一百」錢體薄小,錢文篆書而夷漫不清。形制略同於直百 魏五銖 成色年代:三國時期。魏文帝,明帝皆鑄有五銖,新錢形仿漢制五銖,故稱「魏五銖」。魏五銖輪廓清晰,錢形厚重,邊廓壓金。 大泉當千 成色年代:公元239-246年。三國吳錢,孫權赤烏元年至九年(公元238-246年)所鑄大錢。篆書「大泉當千」四字旋讀,一當五銖一千。是繼王莽後最大的虛值錢。另有大泉二千、大泉五千,傳世較少。 涼造新泉 成色年代:公元317--376年。前涼張氏王朝(公元317--376年)所鑄,是以國號為名的第一例方孔圓錢。篆書,有對讀,直讀二式,錢文字體也有分別,形體可分為輕小、厚重兩式。 沈充五銖 成色年代:公元318-321年。東晉孝元帝太興年間(公元318-321年),吳興沈充所鑄大孔小錢。錢文作「五朱」、「五金」,外廓隱約,錢體輕小,似為東漢「剪輪」錢式的仿鑄品。 豐貨 成色年代:公元319年 。西晉十六國後趙石勒元年(公元319年)所鑄,面文為「豐貨」,有篆、隸兩體,均橫讀,篆書錢面有好廓,隸書錢面無好廓。錢背皆有內、外廓。 漢興 成色年代:公元338-343年。成漢昭文帝李壽漢興年間(公元338-343年)鑄行,是我國錢幣史上最早的年號錢。錢文有隸書、篆書,直讀、橫讀之分,製作精美,字淺肉薄,傳世數量不多,尤以橫讀者為罕。
南北朝貨幣
孝建四銖 南朝宋孝武帝劉駿孝建年間(公元454-456年)鑄行。面文「孝建」為柳葉篆,背文「四銖」隸帶篆意。同於宋文帝「四銖」,面背文均橫讀。孝建四銖製作粗劣,邊廓平夷,文字不清。「民間盜鑄者雲起」,其後省「四銖」而專留「孝建」面文,更趨薄小,品類甚雜,大小懸殊。 永光 南朝宋前廢帝劉子業永光元年(公元465年)鑄行,形制相似於文帝孝建四銖,內外有廓,面文「永光」二字篆書,橫讀,重二銖。因鑄行數月即改元鑄行「景和」,存世極罕。 景和 南朝宋前廢帝劉子業景和元年(公元465年)鑄行。面文「景和」二字,篆書,橫書穿孔兩側,筆畫清楚。該錢由官府頒布準式,交民間依式樣鼓鑄,再交官驗收通行,嚴禁盜鑄剪邊。因此文字輪廓較永光精整。廢帝改元後三月遇害,故景和存世極稀罕。 公式女錢 南朝梁武帝蕭衍天監年間(公元502-519年)鑄行,「公式女錢」實為無外廓而僅有內郭的「五銖」小錢。因其輕小薄弱,又稱「女錢」與「男錢」(大錢)對稱。約在二銖,三銖之間。 梁鐵五銖 南朝梁武帝蕭衍普通四年(公元523年)鑄行。鐵「五銖」形體略小,背紋四齣,是我國首次大批量鑄造的鐵錢。 太貨六銖 南朝陳宣帝太建十一年(公元579年)所鑄的六銖錢,面文「太貨六銖」,玉筋箸篆體勻稱健美,舒展有力,面、背內外廓精整挺拔,製作精良。 永通萬國 北周靜帝宇文闡大象元年(公元579年)始鑄。面文「永通萬國」,玉筋篆,「永通」意為永遠通行,「萬國」示天下萬國可用。字廓深峻,形體厚重,錢文和鑄工均臻妙境,堪稱「北周三品」之首。 五行大布 北周武帝文邑建德三年(公元574年),以一當十,與布泉、五銖並行。面文「五行大布」,玉筋篆,錢文及製作均極為精美,為著名的「北周三品」之一。 常平五銖 北齊文宣帝高洋天保四年(公元550年)鑄行。製作精好,錢文優美,「常平五銖」四字玉筋篆直讀,構架勻稱,筆畫圓潤,「平」字上橫與面穿下廓合一。屬設計和鑄造都極為考究的泉品。
隋唐貨幣
隋五銖 隋文帝楊堅開皇元年(公元581年)始鑄,又叫「開皇五銖」,或稱「置樣五銖」。錢文「五銖」二字篆書,筆畫精整,邊緣較寬,面無好廓,「五」字上下左端有豎紋,錢背肉好均有廓。隋五銖是我國「銖兩錢制」的終結。 開元通寶 唐高祖李淵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廢五銖而改鑄「開元通寶」錢,通寶錢系代替五銖錢系後沿用近1300年,為秦漢錢制以來,中國古錢史上的又一巨大成果。主要有幾個方面「1.首創錢、兩十進位衡制。2.開創了錢文以八分隸書、楷書甚至草書的時代,一改以前的大篆、小篆形式。3.不再以重量名錢,改為「寶」或「通寶」、「元寶」。開元通寶錢文是大書法家歐陽詢制詞及書,直讀「開元通寶」或旋讀「開通元寶」,錢文書體為著名的八分書,錢徑八分,重二銖四lei(上下結構,上為品字形三個田字,下邊為系字) ,每十文重一兩,每文重一錢。早期開元通寶輪廓深峻,文字精美。「元」字第二橫左挑,稍後所鑄、背有月紋;中期「元」字左、右挑或雙挑,「寶」字較小,背常有月紋、星紋或星月紋;後期邊廓較寬,鑄工粗劣,大小不一並常有錯范。 乾封泉寶 唐高宗李治乾封元年(公元666年)鑄行。以一當開元通寶十,形制精整,邊廓完好,錢文四字旋讀,因鑄行時間短暫而存世較少,是古錢史上首例以「泉寶」命名的錢品,也是首例以年號命名的「寶錢」。 乾元重寶 唐肅宗李亨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始鑄。以一當開元通寶十,乾元重寶,四字隸書直讀,初鑄輪廓深峻,後期較為輕小。寶應元年後所鑄小錢,背有星、月、祥雲、瑞紋,其中白銅母錢為迄今所見最早的銅質母錢。 得壹元寶 唐肅宗李亨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史思明鑄於洛陽,以一當開元通寶百,銅色暗紅,製作工整,隸書「得壹元寶」四字旋讀,拙樸明晰,背多有月紋,或星紋和祥雲,因鑄期短,較為稀少,故有「順天易得,得壹難求」之說。 大歷元寶 唐代宗李豫大歷年間(公元766--779年)西北地區地方鑄幣,製作粗陋,銅色昏濁,隸書「大歷元寶」四字旋讀,書體朴實有力,有大小兩種樣式。 建中通寶 唐德宗李適建中年間(公元780--788年)西北地區地方鑄幣,錢體薄小,文字晦漫,鑄工草率。「建中通寶」四字隸書旋讀。有大小兩式。 會昌開元通寶 唐武宗李炎會昌五年(公元845年)廢各地銅佛鍾磬等作為幣材鑄錢。各州鑄錢背銘以州名,後鑄「昌」字以記年號,今所見計有23種之多。該錢鑄工粗率,文字晦漫,面文承襲歐陽詢舊制。 咸通玄寶 唐懿宗咸通十一年(公元870年)桂陽監鑄,錢文四字隸書而含魏碑風骨,直讀,章法勻稱有力,因鑄而未行,故傳世絕少,是為古泉珍品之一。
五代十國貨幣
開平通寶、開平元寶 五代後梁太祖朱溫開平年間(公元907-910年)鑄行,形仿開元,製作粗糙,通寶背廓平淺,元寶輪廓精整。錢文四字隸書旋讀。存世甚罕。 漢元通寶 五代後漢隱帝劉承祐元年(公元947-950年)鑄行。製作精良,邊廓完好,錢文四字隸書直讀,錢背多有星、月紋。 通正元寶 十國前蜀高祖王建通正元年(公元916年)鑄。錢文及體制均仿開元錢,然製作粗率。背有星、月紋。 天漢元寶 十國前蜀高祖王建天漢元年(公元917年)鑄。形制較工整,內外廓稍平,錢文四字隸書旋讀,文字端正,為王建五錢中最清秀者。 光天元寶 十國前蜀高祖王建光天元年(公元918年)鑄。此錢製作粗劣,錢文草率,錢文「光」字作行書,其餘三字為隸書,背有月紋,另有鐵錢,罕見。 咸康元寶 十國前蜀王衍咸康元年(公元925年)鑄。製作粗疏,錢文不整,八分書兼行書。背常見仰月、星紋等。 乾封泉寶 十國楚王馬殷鑄。錢文四字隸帶楷意旋讀,背多有文,銅鐵兼有。 唐國通寶 十國南唐元宗李璟顯德六年(公元959年)鑄。錢文有篆、隸、楷三體,篆書與楷書配成一對,為「對錢」之祖。一當開元二,另有篆書當五或當十大錢。背穿上或有星紋。鑄造甚精。 永隆通寶 十國閩王延羲永隆元年(公元939年)鑄。錢文四字書體,在行、隸之間。材質或銅、或鐵、或鉛,銅質少見,鉛質甚罕。
宋遼金夏貨幣
宋元通寶 宋太祖趙匡胤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始鑄,為宋開國錢。錢文仿八分書,形制仿唐開元。有銅、鐵兩種,背有星、月紋等,鐵錢十當銅錢一。 嘉祐元寶 宋仁宗嘉祐年間(公元1056-1063年)鑄行。錢文楷、篆二體,旋讀、光背。為小平對錢,製作稍遜,大小厚薄不等,配對欠佳。 靖康元寶 宋欽宗趙桓靖康年間(公元1126-1127年)鑄行。錢文為篆、隸二體,旋讀,有小平、折二、折三對錢。此錢量少難覓,尤以小平顯為珍貴。 紹興元寶 宋高宗紹興年間(公元1131-1162年)鑄行。錢文楷、篆二體,旋讀,多為光背,對錢;有小平、折二、折三三等。因「紹興」年號行32年,故鑄錢量多品雜,但小平錢奇少。 慶元通寶 宋寧宗趙擴慶元年間(公元1195-1200年)鑄行。錢文楷書,旋讀。有小平、折二、折三紀年錢。背文「元」至「七」紀年;「川」、「利」等紀地;「同」、「春」等紀監;「┴」紀值,「西一」紀爐,「五五」等紀范。 開慶通寶 宋理宗開慶元年(公元1259年)鑄。錢文楷書直讀,有小平、折二兩種。背文紀年字「元」。 貞祐通寶 金宣宗完顏詢貞祐年間(1213-1217年)鑄。錢文楷收直讀,有平錢、折二、折五三種。 光背無文。 泰和重寶 金章宗完顏璟泰和四年(公元1204年)鑄。錢文篆書直讀,有當十大、小兩式。錢文是文學、書法大家黨懷英手書,字體清純典雅。 天慶寶錢 西夏桓宗趙純祐天慶年間(公元1194-1205年)鑄行,錢文為西夏文,平錢。製作精整,邊廓堅挺,文字清晰,筆畫勻稱。
元代貨幣
大朝通寶 蒙古汗國在改稱元以前稱大朝時(公元1227年)鑄。錢文楷書直讀,光背無文。 中統元寶 元世祖忽必烈中統年間(公元1260-1264年)鑄行。錢文楷、篆二體,直或旋讀。背可見星紋,平錢。 至元通寶 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廿二至三十一年(公元1285-1294年)鑄行。錢文有漢文、蒙文兩種版式。漢文楷書直讀,有小平、折二、折三等,均光背無文。 元貞通寶 元成宗鐵穆耳元貞年間(公元1295-1297年)鑄行。錢文有漢文、蒙文兩種版式,漢文楷書,直讀,有小平、折二兩等,蒙文錢為折三型。光背無文,製作清陋,文字不清。 大德通寶 元成宗大德年間(公元1297-1307年)鑄行。錢文有漢文、蒙文兩種版式。漢文楷書、直讀,有平錢、折二、折三等。蒙文為折三型。光背無文。 至大通寶 元武宗至大三至四年(公元1310-1311年)鑄行。錢文楷書直讀,有平錢、折二、折三等,邊廓峻深,光背無文。 延祐元寶 元仁宗延祐年間(公元1314-1320年)鑄行的漢文小錢,錢文楷書,極不規整,直讀,光背無文。製作粗陋,文字拙劣。 泰定通寶 元泰定帝泰定年間(公元1324-1327年)鑄行漢文小錢。鑄 文楷書直讀,有大、小二種,大錢鑄制精工,邊廓完整,面文清晰。光背無文。 大義通寶 元末起義將領陳友諒漢政權大義年間(公元1360-1361年)鑄。錢文楷書直讀,有小平、折二、折三三等。光背無文。
明代貨幣
洪武通寶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年間(公元1368-1398年)鑄行。錢文楷書,直讀,有小平、折二、折三、折五、當十五等。背文記值,記重,記地等多種形式。 永樂通寶
明成祖朱棣永樂年間(公元1403-1424年)鑄行。錢文楷書直讀,僅見小平錢。製作精良,邊廓規整,筆畫秀麗,光背無文。 嘉靖通寶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年間(公元1522-1566年)鑄行。錢文楷收仿瘦金體直讀,有小平、折二、折三、折五、當十五等。此錢製作混雜,筆畫多變,大小不一。背文記重或無文。 萬曆通寶 明神宗朱翊鈞萬曆年間(公元1573-1620年)鑄行。錢文楷書直讀,有小平、折三等。背文有「工」、「戶」、「公」、「厘」、「正」等字或星、月紋。 天啟通寶 明嘉宗朱由校天啟年間(公元1621-1627年)鑄行。錢文楷書直讀,有小平、折二、當十三等,背文記值,記局,記地,記事由或有星、月紋。大小名異,品種較多。 崇禎通寶 明思宗朱由檢崇禎年間(公元1628-1644年)鑄行。錢文楷書直讀,有小平、折二、折五、折十四等。名等錢大小不一,文字多變,精粗互見,是明代形制最雜,品種最多我末代貨幣。背文有星、月圈、圈內星、奔馬等紋或記地、記值、記事由等數項。 崇禎通寶 大順通寶 明末起義軍張獻忠大西大順年間(公元1644-1646年)鑄。錢文楷書直讀,平錢,背文「戶」、「工」、「用」等字,此錢邊廓勻闊,文字工整。 宣德通寶 明宣宗朱瞻基宣德年間(公元1426-1435年)鑄行。錢文楷書直讀,僅見小平錢。製作粗率,光背無文。 洪化通寶 明末吳世璠周洪化年間(公元1678-1681年)鑄行。錢文楷書直讀,平錢、有大、小兩種版式,小錢多見光背文,大錢背文可見「工」、「戶」字。
清代貨幣
順治通寶 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順治年間(公元1644-1661年)鑄行。錢文楷書、直讀,有小平、折、折十數等,背有漢文記局,新滿文記局或滿漢文記局。 康熙通寶 清聖祖康熙年間(公元1662-1722年)鑄。錢文楷書直讀。有小、折十大錢兩種。按背文可分滿文錢,滿漢文錢。 雍正通寶 清正宗雍正年間(公元1923-1735年)鑄。錢文楷書直讀,平錢、背穿左為滿文「寶」字,穿右記局滿文記20字。雍正錢形態工整,規格統一,可見雍正錢法之嚴謹。 乾隆通寶 清高宗乾隆年間(公元1736-1795年)鑄。錢文楷書直讀,平錢,背文穿左滿文「寶」字,穿右鑄各局名。 嘉慶通寶 清仁宗嘉慶年間(公元1796-1820年)鑄。錢文楷書直讀。平錢,背文穿左滿文「寶」字,穿右記局名19字。少數可見星月紋及記地或吉祥漢字。 道光通寶 清宣宗道光年間(公元1821-1850年)鑄。錢文楷書,直讀。背多滿文記局、或有星、月紋及記地記年記值漢字。 咸豐通寶 清文宗咸豐年間(公元1851-1861年)鑄,錢文宋、楷、隸三體,直讀,平錢。背文為滿文各寶局名。此錢製作簡陋,形制混雜,粗者多而精者罕。 同治重寶 清穆宗同治年間(公元1862-1874年)鑄。錢文楷書直讀,有平錢、當四、當五、當十四等,背文穿左右滿文記局,穿上下漢文記值。 光緒通寶 清德宗光緒年間(公元1875-1908年)鑄。錢文楷書或楷兼隸,楷兼宋三體,有平錢、當五、當十等。背文滿、迴文記局、記年、記吉語,記批次等多種形式。光緒錢是中國造幣史上首次引進西洋機製造幣方法鑄造的第一批中國樣式(外圓孔方)的行用錢。
晚清紙幣
清代晚期,交通暢達,商業繁榮,民間資本活躍。除官錢局發行錢票投入流通外,民間各大錢庄和商號也紛紛發行鈔票,當時稱之為「花票」,票貼四周印有人物故事圖案,其內容取材於歷史典故和古典小說,如《紅樓夢》《西廂記》、竹林七賢、八仙過海等。運用傳統的表現手法,在同一畫幅內,按「之」字形排列,或者在四周邊框內自上而下、自右至左排列,串聯成一組連環畫。四周邊框的圖案,均為象徵吉祥的花草,如梅、蘭、菊、荷花、水仙、牡丹、松柏,以及雲紋、金錢紋、幾何紋等,線條流暢、舒展,完全是中國老百姓喜聞樂見的裝飾風格。庄票正面四周的邊框內印有用正楷抄錄的古文名篇,其中多數取材於清康熙年間吳楚材、吳調侯編選的《古文觀止》,如陶淵明《桃花源記》、王羲之《蘭亭集序》、魏徵《諫太宗十思疏》、韓愈《師說》、蘇洵《辯奸論》、蘇軾《前赤壁賦》等等,內容由各出票店號自行選定。 湖南有一種比較典型具有代表性的,外埠則稱之為「常德花票」。花票流向社會後,影響極其深遠。它像一般銀錢一樣成為流通媒介,具有了一定的貨幣功能。發行花票的各錢庄和商號資本充足,不怕擠兌,很快得到社會的接受和認可。花票的發行,為繁榮地區的經濟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但花票的流通時間不長,隨著1911年辛亥革命和清政府倒台,花票很快退出了流通領域。
㈨ 黃金為什麼成為了以前世界各國的硬通貨
據科學家考察發現,早在公元前12000年古埃及人就發現了黃金。公元前4000年埃及人就已經採集黃金,並且廣泛應用。世界上最早的採金工人是蘇美爾人。
黃金能被人類最早發現和利用,主要是由於自然界中黃金能以自然金狀態存在,而且不易氧化,金燦燦的光澤容易被人發現和喜愛。黃金的柔韌性及可加工性更使其成為了工藝品、首飾品製作的好材料。世界各國古代已製作出不少精美的黃金飾物、工藝品、有的工藝製品著實讓人驚嘆不已。尤其以古埃及、印度、伊朗和美洲、非洲等一些國家和地區,出圖的黃金飾品尤為精美。
遠在4000年前,中國在商代之前就開始淘金採金和製作飾物,從藁城和安陽出圖的文物中發現許多金絲、金箔(厚度僅為0.01毫米),完美體現中國古代金匠高潮的黃金加工技藝。中國在2000多年前就已出現金質貝幣和貼金貝幣,春秋時期楚國已使用含金90%的金幣,被後人稱為郢愛金版。戰國時代出土文物中還發現了含金量高達99%的「金餅」。
古人在夏商時期,就已經開始利用礦物的晶體形態、顏色、光澤、硬度等來確認金礦物,並逐漸掌握了氧化試驗法、焰色試驗法等化學鑒定黃金礦物的方法。漢代已能熟練利用物理、化學方法鑒定金礦物。
遠古時代、中國把所有金屬通稱為「金」,也就是所謂的金、銀、銅、鐵、錫「五金」。西周之前又將銅錫合金、白金、赤金及青銅稱為「金」才專指黃金。
㈩ 中國的虛擬貨幣有哪些
國家還沒有正式的發行虛擬幣,但比較火的虛擬幣比如比特幣,萊特幣,元寶幣,金貝幣都很受歡迎。如果你有什麼需要了解的可以登錄金貝網數字貨幣交易平台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