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貨幣通縮對經濟的影響
㈠ 數字貨幣對經濟有哪些影響
第一次世界大戰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遠離戰火的美國經濟毅然崛起,而陷入戰亂的歐洲經濟和貨幣信用體系遭到重創,世界上最大的債權國美國指點江山,把握住主導世界金融秩序的最佳時機,在1944年7月將45個國家的700多名代表邀請到美國新罕布希爾州的布雷頓森林的華盛頓山國家賓館,在最大債務國英國率先承認美國金融領導地位的情況下,促成了布雷頓森林條約達成。
布雷頓森林體系最大的創新就在於第一次讓某一個國家的貨幣(美元紙鈔)成為國際儲備貨幣,這多少存在與會各國在美國的強勢淫威下不得不屈服的原因。牛頓的金本位強調了儲備黃金的神聖地位所在,英鎊只有在按規定可足額兌現黃金的情況下,才具有價值信用。但布雷頓體系卻讓美元凌駕於黃金和各國貨幣之上,這就為後來美元霸權的不可一世與剝削全球奠定了基礎。
布雷頓體系以黃金為基礎,以美元作為最主要的國際儲備貨幣,美元直接和黃金掛鉤,各國貨幣則與美元掛鉤,對持有的美元儲備可按35美元一盎司的官價向美國政府兌換黃金,各國貨幣對美元實行可調節的匯率制。同時,成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維持這一體系的正常運轉,它有監督國際匯率、提供國際信貸的職能。
這一體系在戰後相當一段時間內,確實帶來了國際貿易空前發展和全球經濟越來越相互依存的新局面,但其以一國貨幣(美元)作為主要儲備資產,具有內在的不公平,只有美國的長期貿易逆差,才能使美元流散到世界各地,讓其他國家獲得美元儲備與國際貿易資本。
這就出現類似於改革開放三十年來中國與美國的貿易場景一樣,中國百姓消耗資源和血汗勞動,在太平洋架起一條萬噸巨輪海運專線,夜以繼日地將中國商品送往美國,而美國僅僅給你一點紙鈔或只是給你記筆美元債務的欠條。而美國如果保持國際收支平衡,就會斷絕對國際儲備貨幣的供應,引起國際貿易和清償能力的不足。美國政府和美聯儲,儼然成為全世界人民的中央銀行。
從50年代後期起,歐洲與戰後各國經濟都取得高速增長,美國經濟競爭力逐漸削弱,其國際收支開始趨向惡化,美元信用不斷消弱,各國法幣趨於強勢和貨幣獨立意識開始重建,法國經濟復甦後,率先要求拋出美元兌換黃金,美國黃金開始大量外流,到了1971年,美國的黃金儲備再也支撐不住濫發的美元贖回了,最終,在美聯儲和幕後財閥的高壓下,尼克松政府被迫於8月份宣布放棄按35美元兌換一盎司黃金的承諾,實行了黃金與美元比價的自由浮動,金本位出現瓦解,隨後,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日本、加拿大等國也宣布實行了浮動匯率制,不再承擔維持美元固定匯率的義務,美元也不再成為各國貨幣圍繞的中心,金本徹底垮塌。
㈡ 數字貨幣defi裡面的通脹和通縮是什麼意思
通貨膨脹是造成一國貨幣貶值的物價上漲。通貨膨脹和一般物價上漲的本質區別:一般物價上漲是指某個、某些商品因為供求失衡造成物價暫時、局部、可逆的上漲,不會造成貨幣貶值;通貨膨脹則是能夠造成一國貨幣貶值的該國國內主要商品的物價持續、普遍、不可逆的上漲。造成通貨膨脹的直接原因是一國流通的貨幣量大於本國有效經濟總量。
通縮就是通貨緊縮:當市場上流通貨幣減少,人民的貨幣所得減少,購買力下降,影響物價至下跌,造成通貨緊縮。長期的貨幣緊縮會抑制投資與生產,導致失業率升高及經濟衰退。
這兩者就是分別通脹和通縮的意思。
㈢ 數字貨幣對經濟的危害
沒有任何危害
相比於紙幣,數字貨幣優勢明顯,不僅能節省發行、流通帶來的成本,還能提高交易或投資的效率,提升經濟交易活動的便利性和透明度。由央行發行數字貨幣還保證了金融政策的連貫性和貨幣政策的完整性,對貨幣交易安全也有保障。
雖然數字貨幣的發行方式目前仍在研究之中,但是紙幣已被一些專業人士看成「上一代的貨幣」,被新技術、新產品取代是大勢所趨。由於中國人口太多、體量太大,發行數字貨幣的時間表依然沒有確定。有人預測,數字貨幣和現金在相當長時間內都會是並行、逐步替代的關系
㈣ 數字貨幣發行對經濟有什麼影響會減少紙幣發行量嗎
深圳市發放的總計1000萬元人民幣的數字人民幣紅包,將電子貨幣的發展問題重新拉回了人民的視野。
事實上,自2020年4月份起,數字人民幣就已經在深圳、成都、蘇州、雄安進行了小規模試點,並於2020年8月將試點規模擴大至全國28個省市。
作為社會公認的「超級風口」,除數字貨幣相關企業本身的高投資性外,其對金融市場的影響也極具研究價值。
數字人民幣發展的政策沿革早在2014年,央行就已經就數字人民幣進行了研究布局,並於2016年的數字貨幣研討會中,與國際各大金融機構與研究機構進行了數字人民幣的發展框架討論。
在經過6年的發展後,我國已初步研發出「PBCTFP區塊鏈平台」,並不斷推廣數字人民幣的試點活動,可以預見,數字人民幣作為當今的技術風口與政策風口,其未來幾年內將會具有極好的發展前景與極快的發展速度。
圖1:數字人民幣政策沿革
隨著中國國力的提升,數字人民幣為建立「人民幣跨境結算新體系」提供了契機,可以推動世界范圍內的人民幣支付活動,實現人民幣的國際化。
㈤ 貨幣通脹和通縮會產生什麼影響
人們通常會認為貨幣通脹會使貨幣不值錢,即購買力下降,使我們的財富縮水。但是,不要忘了這樣一個事實:物價的上升,會使我們的收入也同比例上升,在產品市場上,如原來一個水杯售價10元,現在通貨膨脹,使得一個水杯售價20元;另一方面,在勞動力市場上,你的工資也會翻一番的。至少在長期中,貨幣是中性的,即不會對我們的財富產生影響,通縮亦然。
那麼,通貨膨脹會產生什麼影響呢:
第一:皮鞋成本
即人們需要迅速且頻繁地將已獲得的貨幣轉換為實物或者其他較為堅挺的貨幣,因此,人可能需要經常往返於銀行和市場,會磨碎皮鞋,通俗的成為皮鞋成本。當然,實際是指一種因兌換、購買的行為所引起的成本(物質消耗和時間成本等);
第二:菜單成本
由於物價的變化會使企業不斷變更其價格,而這種價格變更會引起更改菜單、價格標簽、價格公告及在商業領域傳遞這種價格變動的行為所造成的成本;
第三:不能正確顯示其價格而造成資源配置不當
企業價格的制定往往在經營之初,由於菜單成本的原因,可能不會及時調整其價格,那就會造成不同產品相對價格的錯覺,從而引起生產資源的配置不當,如原來一支鉛筆和一碗面的相對價格是1:6,現在做面的調整了,而賣鉛筆的沒有調整,則會使銷售面的增加而賣鉛筆的減少,但這種比例的失調不是因為供求關系,而僅是貨幣的變動引起的市場無效率;
第四:扭曲稅收
以個人所得稅為例,一個原來月收入10000的人需要納稅20%(簡化期間,10000元時稅率20%),即2000元,個人得到8000元;現在因為通貨膨脹(物價上升一倍),個人工資漲到20000元(稅率30%),需納稅6000元,個人得到14000元,購買力下降;
第五:混亂和不便
因為通貨膨脹的原因,財務在做測算和結算時,要根據時間不停的調整其成本和收益等,讓人無法准確判斷企業經營的優劣;
第六:造成財務的再分配
通貨膨脹利於債務人而不利於債權人;
第七:通貨膨脹稅
通貨膨脹會產生一種通貨膨脹稅,即政府通過超發貨幣解決政府支出,使納稅人的貨幣貶值,財富縮水;
最後,需要說明的是,以上僅解釋了通脹的影響,但通縮亦然。另外,通縮會使經濟發展放緩,如通縮引起貨幣需求增加從而引起利率上升,使得投資的借款成本增加,縮減生產規模,受供求關系影響,物價上升,使人們生活水平下降;
總之,通脹及通縮使經濟在配置資源時無效率,通脹不好,通縮更糟。
㈥ 通縮對經濟的傷害有多大
關於通貨膨脹對經濟的影響問題,經濟學界存在著激烈的爭論,主要觀點大致可分為以下三種:通貨膨脹可以促進經濟發展的促進論;通貨膨脹會損害經濟發展的促推論和通貨膨脹不影響經濟發展的中性論。
一、促進論
促進論者認為通貨膨脹具有促進產出增加,實現經濟增長的作用。其理由是:
(1)在通貨膨脹中政府作為最大的債務人可以減輕一定的債務負擔。此外,通過大量發行貨幣,政府也可以獲得追加的財政收入。如果政府將通過通貨膨脹獲得收入全部用於實際投資,並採取相應措施保證民間投資不因政府投資的增加而減少,那麼這種通貨膨脹性的政策就會因增加了投資而增加產出,促進經濟增長。
(2)在通貨膨脹的情況下,產品價格的上漲速度一般總是快於名義工資的提高速度,因此,企業的利潤就會增加。而這又會刺激企業擴大投資,從而促進經濟增長。
(3)通貨膨脹通常是一種有利於富裕階層的收入再分配。富裕階層的邊際儲蓄傾向比較高,因此,通貨膨脹會通過提高儲蓄率而促進經濟增長。
二、促退論
促退論與促進論恰恰觀點相反。促退論者認為通貨膨脹會導致低效率並進而損害增長。其理由為:
(1)在通貨膨脹條件下,持有貨幣會遭受購買力下降的損失。為此,企業和居民都會盡力把現金轉化為實物資產或增加目前的消費,致使社會儲蓄率下降,從而使投資率下降和經濟增長率下降。
(2)在持續性通貨膨脹過程中,市場價格機制將遭受嚴重破壞,企業和居民面對不斷變化的價格將感到無所適從,甚至做出錯誤的決策,出現資源誤配置現象,從而影響經濟增長。
(3)許多國家實行累計稅。在發生通貨膨脹時,企業和個人將因為名義收入的提高而承擔較高的稅賦,這會影響生產的積極性,從而不利於經濟增長。
(4)如果通貨膨脹超過一定時間,企業和居民便會產生預期,造成物價與生產成本的螺旋式上升,形成惡性通貨膨脹,並有可能導致經濟的崩潰。
三、中性論
中性論者認為,由於公眾預期,在一段時間內他們會對物價上漲做出合理的行為調整,從而使通貨膨脹各種效益的作用就相互抵消,因此通貨膨脹對產出、對經濟增長既不會促進,也不會損害。
我國大度分經濟學家認為,通貨膨脹對經濟的促進作用只是在開始階段的極短時間內,而且需具備一定的條件。就長期來看,通貨膨脹對經濟只有危害,而沒有促進作用。
(一)經濟增長效應
即通貨膨脹對經濟增長具有正的效應。由於經濟處於有效需求不足、實際經濟增長低於潛在經濟增長的狀態,可以通過通貨膨脹,增加投資,提高貨幣供給刺激有效需求,促進經濟增長。
(二)所得分配效應
通貨膨脹時期,名義貨幣收入和實際貨幣收入之間產生差距。只有剔除物價影響,才能看出人們實際收入的變化。由物價上漲所造成的所得再分配,就是通貨膨脹的所得分配效應。
(三)資源配置效應
由於通貨膨脹的影響,資源會在不同的主體間轉移,使得主體的金融資產和實物資產的量發生變化,導致資源的重新分配。一般來說,小額存款人和債券持有人最易受通貨膨脹的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