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以太坊知識 » 以太坊宋

以太坊宋

發布時間: 2021-05-12 04:26:31

『壹』 微斯人,吾誰與歸 語出何解

語出:《岳陽樓記》

語意:沒有這種人,我同誰一道呢?

全文如下:

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屬予作文以記之。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於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若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曜,山嶽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鬱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時六年九月十五日。

全文翻譯如下:

慶歷四年(1044年)的春天,滕子京降職到岳州做太守。到了第二年,政事順利,百姓和樂,很多長年荒廢的事業又重新興

辦起來了。還重新修建了岳陽樓,擴大它舊有的規模,還在上面刻上唐代賢人和當代人的詩賦,(滕子京)並囑咐(我)寫一篇文章用來記述這件事。

我看那巴陵郡的美麗的景色,集中在洞庭湖上。洞庭湖連接著遠處的群山,吞吐長江的江水,水波浩盪,寬闊無邊。或早或晚(一天里)時陰時晴,景象千變萬化。這就是岳陽樓的雄偉景象。前人對它的描述已經很詳盡了。然而,因為這里往北面通向巫峽,南面直到瀟水、湘水,被降職遠調的官吏和南來北往的詩人,大多在這里聚會。(他們)看了自然景物而觸發的感情,大概會有所不同吧?

如果遇上陰雨連綿繁密,有時連著整個月沒有晴天,寒風怒吼,濁浪沖天,太陽和星星隱藏了光輝,山嶽隱沒了形體;商人和旅客無法通行,桅桿倒下,船槳折斷;傍晚天色昏暗,虎在長嘯,猿在哀啼。(此時)登上岳陽樓,就會產生離開國都,懷念家鄉,擔心(人家)說壞話,懼怕批評指責的感覺,滿眼是蕭條的景象,感慨悲傷到極點啊。

至於春風和煦,陽光明媚的日子,湖面風平浪靜,天色湖光相接,一片碧綠,廣闊無際;沙鷗時而飛翔,時而停歇,美麗的魚兒在湖中游來游去;湖岸上的小草和沙洲上的蘭花,香氣濃郁,草木茂盛。而有時大片煙霧完全消散,皎潔的月光一瀉千里,(月光照耀下的)水波閃耀著金光;無風時靜靜的月影好似沉入水中的玉璧,漁夫的歌聲一唱一和,這樣的樂趣哪有窮盡!(此時)登上岳陽樓,就會有心胸開闊,精神愉悅,忘卻榮辱得失,舉起酒杯麵對和風,喜氣洋洋的感覺!

唉!我曾經探求過古時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或許不同於(以上)兩種心情,這是為什麼呢?他們不因為外物的好壞和個人的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作官的人為百姓擔憂;不在朝廷作官的人為君王擔憂。這樣在朝為官也擔憂,在野為民也擔憂。既然這樣,那麼,什麼時候才快樂呢?那一定要說「在天下人憂慮之前先憂慮,在天下人快樂之後再快樂」吧?唉!(如果)沒有這種人,我同誰一道呢?

寫於慶歷六年(1046年)九月十五日。

(1)以太坊宋擴展閱讀:

范仲淹介紹: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蘇州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教育家和文學家。

范仲淹在蘇州買下南園宅地,創設學府,以後全國各地競相仿效,有「蘇學天下第一」之說。南宋咸淳十年(1274年),在蘇州范庄前范仲淹的舊宅旁,建造了範文正公祠,門前原有一座高大的「先憂後樂」牌坊。天平山麓有范仲淹的祖墳,墳旁建有「忠烈廟」。 還有乾隆御筆「高義園」題碑。1989年又重新建造「先憂後樂」坊。

縱觀范仲淹的一生,始終貫穿著其「先憂後樂」的愛國愛民精神。嫉貪如仇,三次被貶;興修水利,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興辦義學,提倡教育,掃除人民的愚昧無知;授命戍邊,抵禦強敵,揚我國威。不僅在當時受到重用、人民愛戴,就是在今天,也是為官者的楷模。

《岳陽樓記》是北宋文學家范仲淹應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請,於北宋慶歷六年(1046年)九月十五日為重修岳陽樓寫的。其中的詩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較為出名和引用較多的句子。文章通過對洞庭湖的側面描寫襯托岳陽樓。

滕子京是被誣陷擅自動用官錢而被貶的,范仲淹正是借作記之機,含蓄規勸他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試圖以自己「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濟世情懷和樂觀精神感染老友。這是本文命意之所在,也決定了文章敘議結合的風格。

《岳陽樓記》超越了單純寫山水樓觀的狹境,將自然界的晦明變化、風雨陰晴和「遷客騷人」的「覽物之情」結合起來寫,從而將全文的重心放到了縱議政治理想方面,擴大了文章的境界。

此文對後世影響:

影響力洞穿史冊,成為延綿千年的治國理念之一,政事通達、人心和順成為後代無數治國理政者孜孜以求的理想境界。後世有「居官警語」雲:「善為治者,貴運軼民之隱,達民之情。」「治民之大者,在上下之交不至於隔閡。」「上下之交」而不「隔閡」,其核心就是個「通」字,揭示了「政通人和」的關鍵所在。

『貳』 都是朝廷的大官,宋朝太師和太尉各是什麼官職

一、太師指兩種官職。

其一,古代稱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後多為大官加銜,表示恩寵而無實職,如宋代趙普、文彥博等曾被加太師銜。

其二,古代又稱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為「東宮三師」,都是太子的老師,後來也逐漸成為虛銜。

二、宋朝太尉是武官的最高等級,相當於全國軍事最高指揮官。

宋朝太尉這個職位通常由文官擔任,地位和丞相等同。本來這個職位一般是武官擔任,但是宋朝重文輕武,所以太尉很少有武官擔任。

(2)以太坊宋擴展閱讀:

太尉代表人物。

1、賈詡

三國時期賈詡,著名謀士。曾真正在謀略上擊敗曹操並為曹操佩服的人。賈詡,三國時曹魏大臣。字文和,武威女姑臧(今甘肅武威)人。

善用計謀,先在李傕帳中任謀士,後又成為張綉的謀士。張綉曾在宛城用他的計策打敗了曹操,張綉兵敗後他則歸降曹操。曹操在官渡戰袁紹、潼關破西涼馬超、韓遂,都用他的奇計。曹丕稱帝後,官封太尉、魏壽亭侯。死時七十七歲。

2、岳飛

(公元1103-公元1142),字鵬舉,宋河北西路相州湯陰縣人。16歲從軍,32歲擢節度使,累官至太尉、宣撫使、樞密副使,20年的戎馬生涯。堅主抗金,曾四次舉兵北伐。紹興十一年遭投降派秦檜、宋高宗殺害。年39歲。

3、高俅

宋朝則有臭名昭著的奸臣高俅高太尉。高俅,北宋末年人。初為蘇軾小史(書僮),後事樞密都承旨王銑,因善蹴鞠,獲寵於端王趙佶(即宋徽宗)。徽宗即位後,官至開府儀同三司,在任時宋軍政廢馳。在施耐庵《水滸傳》中對他有深刻刻畫。高俅於靖康初病死。

4、司馬懿

司馬懿(179年-251年),字仲達,司州河內郡溫縣孝敬里舞陽村(今河南省溫縣招賢鎮)人,出身士族家庭,三國時期魏國大臣,政治家、軍事家。長子司馬師自封公後,追尊為舞陽文宣侯;次子司馬昭稱王後,追尊為晉王;其孫司馬炎稱帝後,追尊為高祖宣皇帝,故也稱晉高祖、晉宣帝。

5、其他

漢景帝時期:平定過七國之亂的周亞夫。

魏明帝即位時,拜華歆為太尉。其以清平廉潔著稱。

東漢末年,名士楊修之父——楊彪也曾任太尉。

唐朝最著名的是擊賊笏逆豎頭破裂的段秀實。

北齊時期:趙郡王高琛之子高睿。

『叄』 宋室悲劇是什麼

劉駿是文帝的三子,從小得不到父愛,生性孤僻,養成了凶暴殘忍的性格。在他即位後,開始排斥異己,大肆屠殺宗室諸王。

文帝生前,非常喜愛四子劉鑠,因而遭到了劉駿的嫉恨。劉駿即位不久,就派人毒死了劉鑠。

殺死劉鑠後,劉駿又把矛頭指向了自己的叔父劉義宣。劉義宣是劉裕六子,宋文帝時任荊州刺史。在劉駿討伐劉劭的戰爭中,為劉駿出了不少力。劉義宣從此居功自傲,漸漸不把朝廷放在眼裡。劉駿即位後,開始策劃除去劉義宣。不久,劉義宣聽從了表哥臧質的建議,起兵反叛。劉駿派柳元景、王玄謨等人率兵討伐,大敗劉義宣軍隊。劉義宣及其十六子同時被誅殺。

齊高帝劉義宣反叛後劉駿對諸王採取了更為嚴密的監視和控制,以穩固皇權。他先後誅殺了自己的十弟武昌王劉渾和六弟竟陵王劉誕,再次上演了兄弟相殘的慘劇。

劉駿不僅誅殺宗室,還肆意侮辱朝中大臣。以致在臨終之時,眾叛親離。大明八年(公元464),劉駿病死,16歲的太子劉子業即位,是為前廢帝,由劉義恭、柳元景等人輔政。

劉子業和其父相比,更加兇殘。即位不久,便開始肆意妄為,誅殺輔政大臣。劉子業先是聽信宦官讒言,殺死了輔政大臣戴法興,使劉義恭、顏師伯、柳元景等人感到恐懼,幾個人經過密謀,准備廢掉劉子業,擁戴劉義恭為天子。他們把這個計劃告訴了沈慶之,卻沒有想到沈慶之與顏師伯正是冤家對頭。沈慶之立即將這個計劃告知劉子業,劉子業怒火中燒,將劉義恭斬首,又把他的屍體截斷,掏出了腸胃,還挖出眼球泡在蜜汁里,號稱「鬼目粽」,殘忍到了極點。劉義恭的四個兒子、柳元景父子兄弟叔侄、顏師伯父子數人也被同時誅殺。

劉子業不僅誅殺輔政大臣,對自己的兄弟也不放過。當年,劉駿寵幸殷淑儀,所生劉子鸞也深受劉駿的喜愛,以至劉駿產生了廢掉劉子業改立劉子鸞為太子的想法。劉子業因此非常憎恨劉子鸞。即位後,劉子業派人逼死了年僅7歲的劉子鸞,還殺死了劉子鸞的弟弟和妹妹,並將殷貴妃的墳墓掘開,拋屍荒郊。

劉子業在誅殺了輔政大臣和劉子鸞勢力後,更加肆無忌憚,每日在宮中荒淫玩樂,不理朝政。他寵信徐愛和沈慶之,氣焰熏天。為自己的姐姐山陰公主挑選30名男寵,稱為面首,還與自己的姑姑通姦,淫亂後宮,敗壞綱常。他肆意侮辱自己的叔叔,將他們拘留在宮中,玩耍虐待。他下令召諸王妃、公主、郡主入宮,讓侍從們當眾強奸她們。有不服從的,立刻會遭到滅頂之災。他還讓宮女們赤身裸體在華林園里的竹林堂中取樂,有一宮女不從,便被他立即殺死。

劉子業的倒行逆施,使朝野上下怨聲載道。一天夜晚,劉子業正玩到興頭上,一群宮人手執鋼刀剌向了他,劉子業當場斃命。他稱帝僅僅一年,就在一片罵聲中草草結束了生命。

劉子業被殺後,文帝第八子,劉子業的叔叔劉彧登上了皇帝寶座,是為宋明帝。劉彧即位後,劉駿三子晉安王劉子勛在尋陽(今江西九江)稱帝,並得到了兄弟們的支持,矛頭直指劉彧朝廷。劉彧派出三路大軍很快平息了叛亂,將劉駿的子嗣誅殺殆盡。柳欣慰等人圖謀反叛,准備擁立劉彧的八哥劉禕為帝。事情敗露後,劉彧或誅殺了劉禕及柳欣慰全家。此後,劉彧又相繼殺害了自己的弟弟劉休祐、劉休仁、劉休若等人,幾乎將自己的兄弟誅殺殆盡。劉彧得病後,越發殘忍猜忌,還十分相信鬼神,忌諱甚多,凡是違背忌諱的人都要身首異處。

泰豫元年(公元472)四月,劉彧去世,10歲的兒子劉昱即位,是為後廢帝。劉昱即位後,他的叔叔劉休范自江州(今江西九江)起兵謀反。劉昱命蕭道成率軍戰敗了劉休范,劉休范被殺,叛亂很快被平息下去。蕭道成在平叛中立下大功,逐漸掌握了朝政。

平定劉休范叛亂後,劉昱變得肆無忌憚起來。他繼承了其父荒淫無道的行事原則,每天在荒郊遊玩,還在市場閑逛,毫無帝王的威儀。只要在路上遇到行人,無論男女老幼,一律格殺勿論。百姓們只要聽到皇帝要來,嚇得家家避戶,民不聊生。劉昱非常殘忍,特別喜歡殺人。只要有一天不殺人,他就會很不高興。他每天讓隨從隨身攜帶著各種刑具,看誰不順眼,就會當場把他殺死。更有甚者,他還想毒死太後,在眾人的勸說下,才打消了這種念頭。一次,劉昱看到蕭道成袒露著大肚子在睡覺,覺得這個肚子正適合當做靶子射,於是在蕭道成的肚子上畫上了靶子,就要拉弓射箭。

蕭道成從此對劉昱處處留心,陰謀除掉這個暴君。還沒等蕭道成動手,劉昱即被身邊隨從所殺。蕭道成見劉昱已死,便想獨攬大權。他假意將劉秉、袁粲、褚淵等人召集在一起商議國事,實則是逼他們讓權。這些人見蕭道成勢力浩大,只得讓蕭道成執掌朝中軍政大權。蕭道成隨即以太後的名義,列數劉昱罪狀,並立安成王劉淮為帝,是為宋順帝。此時的劉宋王朝已名存實亡,落入了蕭道成一人手中。

兩年後,蕭道成廢掉劉准,建立了蕭齊王朝,劉宋王朝覆滅。不久,劉准也被殺死。

劉宋王朝是武帝劉裕艱苦創業打下的一片江山。文帝劉義隆發憤圖強,開創了元嘉之治。此後,劉駿、劉子業、劉彧、劉昱諸帝,肆意妄為,殘忍凶暴,骨肉相殘,終致國破家亡,這不能不說是歷史的悲劇。

『肆』 宋,齊,梁,陳四國的歷代君王分別是誰,如何生又如何亡


(公元420—479年)宋朝的開國皇帝劉裕是東晉末年發展起來的新興力量。他在與東晉四大家族的斗爭中取得了勝利,於公元420年他廢掉了晉帝,自立為王,國號宋。為區別於後世趙匡胤建立的趙氏宋朝,史學家常稱之為「劉宋」。由於劉裕出身貧寒,又看到了東晉因大族屢屢興兵反抗而使其滅亡的教訓,故而在他登基後,不再重用名門大族。其用人也多為貧寒出身,兵權則主要交於自己的皇子,所以沒重蹈東晉發生大族割據的覆轍。然而,由於皇子相互間的爭權奪利,最後以至與相互殘殺,這是劉裕始料未及的。 公元四二二年,劉裕卒,宋少帝、文帝相繼即位。其中,文帝劉義隆在位的三十年間,是劉宋最繁榮的一段時期,這時南方的經濟、文化才真正有所發展。公元四五零年至公元四五一年,宋文帝貿然北伐,與北朝的魏國交戰,反而被北魏太武帝率領騎兵集團大舉穿插突擊,短短兩個月就由黃河北岸攻到了長江北岸,使南朝損失比北朝更為慘重;而北朝的遠征軍將士染病者頗多,國人對此也頗為怨恨,北國政治隨即陷入混亂。南北雙方無能力再發生大戰。從此,南北方相對穩定下來。公元四五四年,文帝薨。文帝死後,宋孝武帝、宋明帝先後為帝,但他們倆都是有名的暴君,其不僅對諸將疑忌,而且兄弟間相互殘殺,政治一度混亂。在此期間,南兗州刺史蕭道成趁政治混亂之機而形成了較強的勢力。四七九年,蕭道成滅宋,建立齊。至此,宋朝宣告滅亡。
帝王世系表
武帝劉裕(420-422)420年稱帝在位2年
少帝劉義符(422-424)
文帝劉義隆(424-453)
孝武帝劉駿(453-464)
前廢帝劉子業(465)
明帝劉彧(465-472)
後廢帝劉昱(蒼梧王)(473-477)
順帝劉凖(477-479)


概述
(公元479—502年)南朝第二個王朝。蕭道成創建。都建康。疆域北至大巴山脈和淮南,西至四川,西南至雲南,南至今越南橫山,東南直抵海濱。歷七帝,共二十四年(479~503年)。
蕭道成,低級士族出身。領兵三十多年,他利用劉宋末年皇室內部、君臣之間相互殘殺的混亂局面,以中領軍掌握實權,於升明三年(479年)代宋稱帝(見齊高帝蕭道成),國號齊,年號建元,歷史上又稱南齊、蕭齊。齊初雖對宋末暴政作過一些改革,注意勸課農桑和學校教育,但人民的負擔並未減輕,瀕於破產的農民紛紛淪為豪強大族的隱戶。齊世寒人興起的趨勢繼續發展,中央以寒人掌典機要,地方則重用典簽,對皇室和方鎮嚴加控制、監視,門閥士族的實權進一步削弱。齊初,鑒於宋末統治階級內部相互殘殺而失天下的教訓,終齊武帝蕭賾之世,雖然爆發過唐寓之暴動,尚能維持政局的穩定。齊明帝蕭鸞在位五年,皇室間的相互殘殺更甚於宋末。高、武子孫,幾乎被蕭鸞殺絕。蕭鸞死後,繼位的蕭寶卷(東昏侯)更是專事殺戮的暴君,人人自危,眾叛親離,政局混亂達於極點。永元三年(501年),宗室雍州刺史蕭衍自襄陽起兵攻佔建康,盡殺明帝後裔,次年稱帝,建立梁朝,齊亡。
帝王世系表
①太祖高皇帝蕭道成,字紹伯,蕭何之24世孫。427年生,470主掌劉宋軍權,477殺後廢帝,立准帝。479禪位建齊,崩於482年,在位4年,壽56歲。善草隸書。
②世祖武皇帝蕭賾,字宣遠,高帝長子,生於440年,482年3月即位,崩於493年,在位12年,壽54歲。
③鬱林王蕭昭業,字元尚,武帝長孫,蕭長懋(崩於493年)長子,生於473年,493年7月即位,在位1年,被蕭鸞所殺,年21歲。
④海陵王蕭昭文,字季尚,武帝孫,長懋次子,生於480年,494年7月蕭鸞擁立即位,11月被鸞所殺,年15歲。
⑤明帝蕭鸞,字景棲,高帝侄,父蕭道生,生於446年,494年11月即位,在位5年,崩於498年,年52歲。與侄子蕭遙光合力,494、 498三次殺高帝武帝子孫封王者殆盡。
⑥東昏侯蕭寶卷,字智藏,明帝二子,生於482年,498年7月即位,在位4年,殺尚書令懿激起蕭衍起兵,被衍殺,年19歲。
⑦和帝蕭寶融,字智昭,明帝八子,生於487年,501年3月即位,在位1年,被衍廢殺,年15歲。


概述
(公元502—557年)梁朝的建立者蕭衍擅長文學,499年被任命為雍州刺史,他乘齊國內亂,發兵奪取了皇位,建立了梁朝。蕭衍是為梁武帝,共在位四十八年。在武帝時期,北方的魏國已經衰落,再無能力對南方形成威脅。這本應為南方發展的大好時機,但武帝卻昏庸無能,縱容大臣剝削人民,卻又以自己節儉為借口,對一些忠臣的建議置之不理。公元五四八年,從東魏投降梁的大將侯景倒戈。他以武帝從子蕭正德為內應,進攻梁國。次年,侯景攻陷台城。此時,梁武帝早已餓死於城中,其子蕭綱即位,是為梁簡文帝。公元五五一年,侯景殺死簡文帝,因此梁已完全處於崩潰的邊緣。王僧辯,陳霸先等南朝將領集結余部,終於打敗了侯景。公元五五七年,在討伐侯景的戰爭中發展起來的陳霸先滅梁,後又在權力爭奪中,殺掉了原先的上司王僧辯,於是建立了陳。至此,梁宣告滅亡。
南朝-梁(502-557)帝王世系表
武帝
(464-549)502年稱帝在位48年。武帝蕭衍,502年廢南齊皇帝自立,建立南朝*梁,蕭衍信奉佛教,生活簡朴,但政治昏庸,549年死於侯景叛亂,時年86歲。
簡文帝
(503-551)549年即位在位2年。簡文帝蕭綱,武帝第三子,在位2年死,時年49歲。
元帝
(508-554)552年即位在位3年。元帝蕭繹,武帝第七子,在位3年被殺,時年47歲。
敬帝
(543-557)555年即位在位2年。敬帝蕭方智,元帝子,在位2年被陳霸先廢,558年被殺,時年16歲。梁亡。


概述
(公元557—589年)公元557年,陳霸先
廢梁敬帝,自立為帝,建立陳,是為陳武帝。此時,中國南方經過了多年的戰亂,經濟遭到了嚴重的破壞。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國家,便註定是短命的。陳武帝與其繼承者文帝、宣帝先後消滅了王僧辯、王僧智等反對勢力,又在建康附近打敗北齊軍。陳朝疆域以太建(569~582)時為最廣。太建五年伐北齊,得和、南司、衡、巴、羅、定、揚、霍、合、江、西楚、東廣、淮、涇、南譙、東豫、光、建、譙、仁、潼、安、朔、青、冀等州,不僅恢復了淮南故土,而且也恢復了淮北的部分州縣。在一定程度上鞏固了陳的統治,但畢竟由於國力衰微。中國歷史上朝代名與皇帝之姓重合者,僅南朝陳一家。公元五八三年,陳宣帝卒。其子後主陳叔寶即位,此時北方已被隋朝統一,全國的統一也已指日可待。公元五八九年,隋文帝楊堅滅陳,結束了中國長達近三百年的分裂局面。
南朝陳(557年~ 589年)帝王世系表
共出過5個皇帝。
武帝
陳霸先 高祖(557年~ 559年) 從村官到皇帝的政治道路,主要作為平定大小亂,為陳朝打下江山。早年擔任建康守油庫小吏的時候,受貴族賞識,平步青雲,廣東一帶平叛有功而聲名鵲起。通過平定「侯景之亂」,功高一世的陳霸先漸漸控制了梁朝的政權,並於太平二年(557年)禪梁稱帝,稱帝後平叛之戰主要有三:「平王僧辯余部之戰」「平蕭勃之戰」「平王琳之戰」。
文帝
陳茜 世祖(560年~ 566年) 在位7年。性格沉敏雅量。父陳道譚,字子華,初為梁吳興太守。555年,佐周文育平定杜龕、張彪。授會稽太守。陳武帝即位,立為臨川王。後率軍駐南皖。559年,武帝死,宣皇後與中書舍人蔡景歷等定計秘不發喪,召其還朝,立為帝。改元「天嘉」,566年改天康。曾平湘州王琳、臨川周迪、豫章熊曇朗、東陽留異、建安陳寶應之亂。天康四月癸酉崩,享年44歲。卒謚文帝,廟號世祖。他在位時期,勵精圖治,整頓吏治,注重農桑,興修水利,使江南經濟得到了一定的恢復。這時陳朝政治清明,百姓富裕,國勢比較強盛。是南朝歷代皇帝中難得一見的有為之君。
廢帝
陳伯宗 (566年~ 568年) 文帝長子。永定二年(558年),陳伯宗為臨川王世子。次年文帝即位,立為皇太子。天康元年(566年),文帝卒,即皇帝位,以叔父安成王瑣為司徒、錄尚書事、都督中外諸軍事,次年改元光大。光大二年(568年),又進瑣為太傅、加殊禮。國家大師皆決於瑣。尚書僕射列仲舉、中書舍人劉師知等謀奪瑣權,不成,均被殺。瑣遂專政。後瑣以宣太後名義宣稱文帝遺志廢其為臨海王,自立為帝。太建二年(570年)卒。史稱廢帝。
宣帝
陳頊 高宗(569年~ 582年) 在位14年。性格寬容有謀。陳茜的弟弟。他本來是廢帝陳伯宗的輔佐大臣,後廢掉了陳伯宗,自立為帝。他在位期間,興修水利,開墾荒地,鼓勵農民生產,社會經濟得到了一定的恢復與發展。573年,派大將吳明徹乘北齊大亂之機北伐,攻佔了呂梁和壽陽,一度佔有淮、泗之地,但最後被北周奪走。
陳後主
陳叔寶(583年~ 589年) 在位時大建宮室,生活奢侈,日與妃嬪、文臣游宴,製作艷詞。隋兵南下時,恃長江天險,不以為意。

『伍』 挽救北宋於狂瀾之中的寇準,為何死後沒有享受配享太廟的級別待遇呢

寇準一生為官正直,他在宋真宗時期備受宋真宗的信任,為北宋立下了很多功勛,可惜他晚年因為得罪了劉娥劉太後,在宋仁宗繼位後為父親一朝挑選有作為的大臣進入祖廟的時候,寇準便因為劉娥太後的干涉,失去了配享太廟的待遇。

當然當時寇準的是宰相還為北宋立下很多功勛,劉娥不能隨便發難寇準,於是劉娥一口惡氣在心中,直到後來宋仁宗要為宋真宗一朝選用有作為的大臣入主太廟的時候,原本寇準是一定可以配享太廟的,但是劉娥出面阻攔最後寇準沒有享受到這個待遇。

『陸』 宋朝太尉相當於現在什麼官職

宋徽宗年間重定武官制度後,宋代太尉成為武階官之首,相當於一國之國防部長。

太尉在宋代的「官、職、差遣」體系中是「官」,只表示官員本身的身份和級別,類似今天的軍銜,並沒有實際職務。其品階在北宋中前期是三公之一,正一品或從一品,宋神宗元豐改制後一度撤銷,宋徽宗時恢復,為正二品。

拓展資料:

《宋史 職官志》:「三師 三公 宋承唐制,以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師,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為宰相、親王使相加官,其特拜者不預政事,皆赴上於尚書省。凡除授,則自司徒遷太保,自太傅遷太尉,檢校官亦如之。

太尉舊在三師下,由唐至宋加重,遂以太尉居太傅之上。若宰臣官至僕射致仕者,以在位久近,或已任司空、司徒,則拜太尉、太傅等官。若太師則為異數,自趙普以開國元勛,文彥博以累朝耆德,方特拜焉。

意思是:在傳統的排序中,太師、太傅、太保之後,才是太尉,宋朝的官階中,做了些變化,太師之後是太尉,太尉之後,是太傅。所以,在宋代,太尉是很高的官位。像王旦、呂夷簡二人做過宰相的,也不過是在退休的時候,加上一個太尉的銜。

比太尉再高的只有一級,就是太師,北宋時期,也不過趙普與文彥搏在退休後獲得這一稱號。

宋徽宗政和改制之後新置太尉為武階官之首。

『柒』 宋朝太師和太尉各是什麼官呢

1、太師,又名太宰,掌邦治,為六卿之首,「三公」之一,古代稱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

宋承唐制,抑又甚焉。三師、三公不常置,自趙匡胤建宋以後,三師、三公之制雖承唐制保留下來,但授與大臣者為數並不多,尤其是太師一官,只以趙普與文彥博兩人功高德厚方予特拜。北宋末年,丞相蔡京也被加太師銜。

2、太尉,中國秦漢時中央掌軍事的最高官員,但終秦一朝未任命太尉,後逐漸成為虛銜或加官。宋神宗改革官制後,文臣自通直郎到開府儀同三司,武臣自修武郎到太尉,為升朝官。

(7)以太坊宋擴展閱讀

一、宋朝太師太尉加官改制:

宋代檢校官加於太師至各部員外郎,共十九等,位高於正職。宋初檢校官多加給武臣、吏職及蕃官軍員,文臣則加於樞密使、宣徽使與節度使。

宋神宗元豐年間改制後,僅留存檢校三公(太尉、司徒、司空)與三師(太師、太傅、太保)以加節度使之久任者。

宋徽宗政和年間後改三公為三少,武臣累加至檢校少師則拜太尉,文臣累加至檢校少師則拜開府儀同三司。

二、太師太尉官職的歷史變遷:

隋唐以來,決策權轉移至中書門下,而行政權在尚書六部手中。三師(太師、太傅、太保)、三公(太尉、司徒、司空)品級雖高,無實際職事,一般只是作為加官,尤以唐後期各種檢校官為甚。

宋初三師三公只是作為升遷資序所用,並無執掌。太尉舊在太保之下,自五代以來則提升至次於太師而在太傅之上。徽宗年間重定武官制度後,太尉成為武階官之首,而司徒司空則被三少所代替。

元代三公僅作為加銜,後期也是加授極濫。明清以後以原三師為三公,不設太尉。另外,在某些禮儀中會出現以其他官員臨時充當太尉等職位的現象。如宋真宗天禧元年宣讀天書之禮,分別以向敏中攝太尉,王曾攝司徒,張知白攝司空。諸如此類都是禮畢即罷,並非真行除拜。

『捌』 宋朝歷任宰相都是誰

一、宰相列表

1、

3、王欽若

王欽若(公元962年—公元1025年),字定國,新喻(今江西新余)人。北宋時期奸臣,主和派代表人物,五鬼之一。宋真宗、宋仁宗時期兩度擔任宰相。官至司空、門下侍郎等要職。

王欽若為淳化三年(992年)進士甲科及第。歷任秘書省校書郎、太常丞、左諫議大夫、參知政事、刑部侍郎等職。

澶淵之戰時,王欽若主張遷都金陵(今江蘇南京),被宰相寇準所阻,出判天雄軍。大中祥符初年,為迎合宋真宗仙道需求,偽造天書,爭獻符瑞,封禪泰山。

累官司空、門下侍郎、同平章事、玉清昭應宮使、昭文館大學士,監修國史。他二度為相,被時人稱為「癭相」。

北宋天聖三年(公元1025年)病逝,追贈太師、中書令,謚號「文穆」。因主導編纂《冊府元龜》而知名。

4、文彥博

文彥博(1006年10月23日-1097年6月16日),字寬夫,號伊叟。汾州介休(今山西介休市)人。北宋時期著名政治家、書法家。

天聖五年(1027年),文彥博進士及第,歷任殿中侍御史、轉運副使、樞密副使、參知政事等職。因討平王則起義之功,升任同平章事(宰相)。

皇祐三年(1051年)被劾罷相,出知許、青、永興等州軍。至和二年(1055年)復相。嘉祐三年(1058年),出判河南等地,封潞國公。

宋神宗時,反對王安石變法,極論市易法「損國體、惹民怨」,出判大名、河南府,累加至太尉。元豐六年(1083年)以太師致仕。宋哲宗即位後,經宰相司馬光舉薦,起授平章軍國重事。

元祐五年(1090年),再次致仕。紹聖四年(1097年),降授太子少保,同年去世,年九十二。宋徽宗時,與司馬光等並入元祐黨人碑,後追復太師,謚號「忠烈」。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從祀歷代帝王廟。

文彥博歷仕仁、英、神、哲四朝,薦躋二府,七換節鉞,出將入相五十年。任殿中侍御史期間,秉公執法。

為相期間,大膽提出裁軍八萬之主張,為精兵簡政,減輕人民負擔,被世人稱為賢相。有《文潞公集》四十卷。《全宋詞》錄其詞一首。

5、陳宜中

陳宜中(1218年—1283年),字與權,溫州永嘉(今屬浙江)人。南宋末年宰相。

初為太學生員,與同學黃鏞、林則祖等6人聯名上書攻擊丁大全。遭其打壓被取消太學生資格。謫為建昌軍,時稱「六君子」。

景定三年(1263)廷試第二,任紹興府推官校書郎。《宋史》載其依附權臣賈似道,遷為監察御史,受賈似道授意參劾程元鳳。

德祐元年(1275),賈似道丁家洲兵敗,賈被革職,太皇太後謝道清任命陳宜中為右丞相全面主持臨安危局。

主政期間,南宋有過英勇抵抗。但組織「焦山之戰」失敗,又在「溧陽之戰」、「常州之戰」中喪失主力,之後,陳宜中等人到溫州組織南宋流亡小朝庭,與張世傑、文天祥、陸秀夫、趙與擇一道在福州建立宋末行朝。

宋末行朝撤往廣東(1276),在井澳十字門一帶與元軍大戰,損失過半。戰後,陳宜中去占城借兵,張世傑、陸秀夫則帶領宋末行朝前往崖山。宋軍在崖山海戰覆滅。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宋朝宰相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范質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趙普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王欽若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文彥博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陳宜中

熱點內容
收到假eth幣 發布:2025-10-20 08:58:16 瀏覽:973
暗黑破壞神2eth打孔 發布:2025-10-20 08:42:58 瀏覽:105
BTC和CBT是一樣的嗎 發布:2025-10-20 08:42:57 瀏覽:233
華碩trx40Pro供電 發布:2025-10-20 08:33:26 瀏覽:432
曬人民幣編號的朋友圈 發布:2025-10-20 08:25:32 瀏覽:687
doge格式 發布:2025-10-20 08:02:00 瀏覽:382
以太坊會爆發嗎 發布:2025-10-20 08:01:59 瀏覽:772
一台比特幣礦機的功率 發布:2025-10-20 07:39:24 瀏覽:925
trx輔助帶 發布:2025-10-20 07:35:29 瀏覽:48
比特幣哈希值有多少位 發布:2025-10-20 07:31:20 瀏覽: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