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以太坊知識 » 以太坊紋身

以太坊紋身

發布時間: 2022-09-27 16:15:36

1. 小狐狸錢包怎麼提幣到交易所

你好,在小狐狸錢包中點擊我的,然後點擊轉出到交易所就可以了
操作環境:手機是紅米k30 i,適用系統:MIUI 12.1.1
首先下載小狐狸錢包app(版本號為:V.2.1.2.3)然後注冊登錄上去,隨後在小狐狸錢包中點擊我的,然後點擊轉出到交易所就可以了
1.小狐狸錢包是在谷歌瀏覽器Chrome上使用的插件類型的一款以太坊錢包,這種錢包是不用進行下載的,只用在谷歌瀏覽器添加對應的擴展程序就可以了,而且它是輕量級的,用起來就會很方便。
2.它還有像 Mist 那樣的錢包功能,可以讓用戶管理自己的賬戶,通過 Web3 JavaScript API,讓 DApp 與以太坊區塊鏈進行交互。首先要在瀏覽頁面上注入 Web3,然後觸發 Metamask 彈出一個對話框,然年用戶就要輸入密碼簽名消息:只要簽名信息保存在 recer 中,就能調用 API 來完成身份驗證。
拓展資料:一:什麼是交易所
交易所是指進行交易某種信息及物品等的信息平台。
交易所藉助信息平台,實現產權信息共享、異地交易。主要交易所有上海證券交易所、新華商品現貨雲交易中心、昆明貴金屬交易所等。
進行證券交易或商品大宗交易的市場,所買賣的可以是現貨,也可以是期貨。通常分為證券交易所和商品交易所。而以股票、公司債券等為交易對象的叫證券交易場所;以大宗商品(如棉花、小麥等)為交易對象的叫商品交易所。
二:什麼是虛擬貨幣
虛擬貨幣是指非真實貨幣。知名虛擬貨幣,如網路公司的網路幣、騰訊公司的Q幣、Q點、盛大公司的優惠券、新浪推出的微幣(用於微游戲、新浪閱讀等)、俠客元寶(用於俠客道游戲)、紋身銀(用於bixue愛情日游戲),2013年流行的數字貨幣包括比特幣萊特幣、無限幣、誇克幣、zeta幣、燒烤幣Penny(互聯網)、隱形金條、紅幣、素幣。目前,全球發行了數百種數字貨幣。「比特金、萊特銀、無限銅、便士鋁」的傳說在圈內盛行。
根據中國人民銀行等部門的通知和公告,虛擬貨幣不是由貨幣當局發行的,不具有法定補償和強制的貨幣屬性,不是真正的貨幣,不具有法定貨幣性質。等同於貨幣的地位,不能也不應該作為貨幣在市場上流通和使用,公民對虛擬貨幣的投資和交易不受法律保護。

2. 南京地區的吳姓因該屬於哪個分支可否詳細述說一下

上古時已有吳姓。一是舜的後代有封在虞的,因"虞"與"吳"音相近,故舜後有吳姓。一是顓頊帝時有吳權,其後亦有吳氏。一是少康帝時有神箭手吳賀,其後有吳姓。

出自姬姓,以國為氏,是黃帝軒轅氏的直系後裔。商時,黃帝的12世孫古公亶父(周太王)建立了周部落。太王有三子,其中小兒子季歷頗有才幹,生子姬昌,姬昌出世時,有聖瑞出現,所以太王就屬意姬昌接位。太王的大兒子太伯和二兒子仲雍知道了父王的意思是先傳位給季歷,再傳位給姬昌,就決定自動讓賢,便一起南下荊蠻(周人敵視楚國的稱呼)。太伯和仲雍給當時比較落後的江南帶去了中原先進的文化,被當地土著推舉為君長,號稱句吳。太伯死後,由仲雍繼位。周武王(姬昌為文王,其子姬發為武王)滅商後,仲雍的3世孫周章為諸侯,國號改稱吳,並追封太伯為吳伯。至仲雍的第19世孫壽夢稱王,建都今江蘇吳縣。壽夢的第四子季札本該繼承王位,但他避而不受,逃到延陵以耕田為生。此後吳王壽夢的後裔分為兩支:一支在政治上發展,出現了吳王闔閭,吳王夫差等著名國君;另一支則是季札及其後裔獨立發展,人丁繁衍眾多,構成了當今吳姓的絕大部分。吳國被越國所滅後,其子孫便以國為氏,稱吳氏。

吳國滅亡後,夫差的太子吳鴻被流放到江西,夫差之後還繁衍於江浙、安徽、山東、河南境內的一些地方.

3. 歷史上吳性的來源

1、以吳國號為姓,出自姬姓,是黃帝軒轅氏的直系後裔。商朝時,黃帝的12世孫古公亶父(周太王)建立了周部落。
吳王壽夢的後裔分為兩支:一支在政治上發展,出現了吳王闔閭,吳王夫差等著名國君;另一支則是季札及其後裔獨立發展,人丁繁衍眾多,構成了當今吳姓的絕大部分。吳國被越國所滅後,其子孫便以國為姓,稱吳姓。
2、上古時已有吳姓。一是舜的後代有封在虞的,因「虞」與「吳」音相近,故舜後有吳姓。一是顓頊帝時有吳權,其後亦有吳氏。一是少康帝時有神箭手吳賀,其後有吳姓。
3、出自古帝顓頊時期吳權之後裔。據有關資料所載,相傳為上古顓頊帝(高陽氏)時吳權的後代。
4、夏代國王少康時有吳賀,其後為吳氏。
5、少數民族與漢族融合,產生吳姓。錫伯族、柯爾克孜族、朝...1、以吳國號為姓,出自姬姓,是黃帝軒轅氏的直系後裔。商朝時,黃帝的12世孫古公亶父(周太王)建立了周部落。
吳王壽夢的後裔分為兩支:一支在政治上發展,出現了吳王闔閭,吳王夫差等著名國君;另一支則是季札及其後裔獨立發展,人丁繁衍眾多,構成了當今吳姓的絕大部分。吳國被越國所滅後,其子孫便以國為姓,稱吳姓。
2、上古時已有吳姓。一是舜的後代有封在虞的,因「虞」與「吳」音相近,故舜後有吳姓。一是顓頊帝時有吳權,其後亦有吳氏。一是少康帝時有神箭手吳賀,其後有吳姓。
3、出自古帝顓頊時期吳權之後裔。據有關資料所載,相傳為上古顓頊帝(高陽氏)時吳權的後代。
4、夏代國王少康時有吳賀,其後為吳氏。
5、少數民族與漢族融合,產生吳姓。錫伯族、柯爾克孜族、朝鮮族、赫哲族等均有為吳姓者。

4. 姓吳的祖先

【吳姓得姓始祖】
泰伯。三千多年前,陝西岐山一帶,有一周族部落,首領被稱為周太王。周太王生有長子泰伯,次子仲雍和小兒子季歷。季歷的兒子昌聰明早慧,深受太王寵愛。周太王想傳位於昌,但根據當時傳統應傳位於長子,太王因此鬱郁寡歡。泰伯明白父親的意思後,就和二弟仲雍一起逃到荒涼的江南,自創基業,建立了勾吳古國。商朝滅亡後,周朝建立,周武王封泰伯第三世孫周章為侯,遂改國號為吳。春秋時期,吳國被越國所滅,其王族支庶子孫不忘亡國之恨,便以國名「吳」為姓,泰伯也就成為了吳姓的得姓始祖。
【吳姓起源】
一、出自姬姓,以國為氏,為黃帝軒轅氏後裔。
吳姓人物早在炎帝、黃帝時就已存在。炎帝之臣有一叫吳權的,他的後代是我國樂曲的發明者。
那個因為勇敢剽悍,善於狩獵而以「吳」為稱號的原始氏族,在堯舜以前的活動,《尚書》、《春秋》、《國語》、《史記》等經典史書都記載闕如,只有以廣博、繁雜著稱的宋人羅泌《路史·國名紀》中,才以吳權的氏族為第一個吳氏族。《路史》說,吳權是炎帝之臣。可見吳人最初是從屬於炎帝、黃帝部族集團的。《山海經·海內經》記載了一個有趣、奇異的故事:吳權的妻子叫阿女緣婦,她與炎帝的孫子當時為黃帝之臣的逢伯陵通姦懷孕,三年後一胎生3子,分別叫鼓、延、殳。鼓和延傳說是鍾的發明者,也是樂曲的最早發明創制人。逢伯陵是姜姓和齊姓等族的始祖。
吳權屬於遠古的吳氏族,《路史》已說得明確,其實,吳權不但是人名,它還極可能又是氏族名。正因為這樣,有的書又說吳權是顓頊時的人,傳說各異,無須深究。陳明遠《中國姓氏人全》說:吳權的後裔以吳為氏,成為吳姓的一支。
中華民族以黃帝作為共同的始祖之神,《路史·國名紀》的記載:黃帝的母親,是古代吳人的一位女姓成員,名叫吳樞。
到顓頊帝時,又有個叫吳回的,他和其兄重黎先後擔任火官——祝融。吳回是遠古吳人中又一個傑出的半人半神的人物。他是顓頊高陽氏的曾孫,老童之子。到高辛氏(帝嚳)時代,吳因遷居吳人之地而稱吳回。吳回之兄重黎擔任了高辛氏的火官,叫做祝融,後因辦事不力被高辛氏帝嚳消滅。這樣,吳回接替重黎擔任帝嚳高辛氏的管火之官,任祝融。祝融之官的職責,一是觀測天空的火星火宿,另外掌管部落用以照明、取暖、熟食的大火,這是蒙昧時代和野蠻時代一件極神聖的事情。正因為如此,吳回擔任祝融後,聲威遠振,死後被尊為祝融神,典籍把他列為中國遠古的三皇之一。祝融與火打交道,死後成為火神,也叫「朱天菩薩」,鄉間民俗,一遇火災,則口中大呼「朱天菩薩保佑平安」,雙膝跪地而拜。在五行學說的理論中,火與南方相配,於是火神祝融又成為五方帝中的南方之神。
吳回成為南方祝融部落的首領後,吳氏族不斷發展壯大,並逐漸分離成八個氏族,昆吾氏就是其中之一。吳回生陸終,陸終娶西南鬼方氏妹一個名叫女媸的為妻,剖腹生產,一胎生出六個兒子:昆吾、參胡、彭祖、會人、曹姓、季連。這六個兒子,又各成為一個氏族的首領,擁有自己的姓和氏。昆吾氏是陸終的長子,本名叫做樊,他的氏族分離出去後,居住在昆吾,大約在今山西安邑一帶,氏族被賜姓為「己」,以地名氏,叫「昆吾氏」。後來昆吾氏東遷至河南許昌一帶。傳說昆吾氏是陶器製造業的發明者,《說文解字》:「昆吾,圜器也,」昆吾本身就是壺的別稱。昆吾氏的後裔繁衍發達,產生出昆吾、樊、昆、吾等姓氏。「吾」字古音與「吳」通,所以,又有一部分吾氏改用「吳」而成為後世吳氏的一支。《路史·後紀》:「昆吾」下註:「氏書又有吳氏」。如果說吳回從吳氏族同化於重黎祝融氏並分化為祝融八姓是古代吳人的一次離異的話,那麼昆吾氏之後一支改從吳氏就是吳族的一次小小的回歸。但這是《路史》的說法,至今尚未見到有吳姓自稱為昆吾之後者。
帝嚳時,犬戎部落有一個英勇善戰的首領吳將軍。吳人在高辛氏時,有一支加入西方犬戎部落,以狗為圖騰。吳族中的一位傑出者,以英勇善戰成為犬戎部落的首領,史稱為「吳將軍」。吳將軍能征善戰,與中原高辛氏領導的華夏部落集團為敵。帝嚳高辛氏克敵無方,只好以重賞求才:誰能砍下吳將軍的人頭來見,就許諾將自己兩位美麗傾城的公主嫁他為妻。詔令下達後,無人應征,後來高辛氏身邊養的一條狗殺死了吳將軍,娶了公主。
夏代少康時有個人叫吳賀,他以善射著稱,曾和當時的神箭手後羿比射,《帝王世系》載有其事。《中國姓氏大全》說:「傳說中夏代國王少康時有吳賀,其後有吳氏」。吳賀見於《帝王世紀》,他曾與羿比射。其實,吳賀就是古代吳人中的一員。吳人所建立的氏族政權即吳,它在夏商時代一直存在。《路史·國名紀》就說:「(商)紂時亦有吳伯。」
黃帝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也是吳姓歷史上記述的遠古初祖,他居住在姬水流域(約在今陝西北部),以姬為姓。相傳黃帝娶了四位賢淑的妻子,生了25個兒子,其中得姓者14子,其後分14支部族。黃帝正妻嫘祖所生的兩個兒子玄囂、昌意繼承了黃帝的本姓姬,吳姓就是從玄囂這一支傳遞下來的。玄囂的第四代孫高辛氏帝嚳做了當時部落聯盟的首領,他娶有邰氏之女姜螈為正妻,姜螈是周族的母系祖先。古《詩經》記述了關於姜螈生周族首領棄時的傳說。相傳姜螈一天出去遊玩,看到一個巨人的腳印,出於好奇,用腳踩了一下,回家後竟有了身孕,後來生下一個男孩,姜螈對此又驚又怕,把這孩子視為怪物丟到荒郊野外。然而更奇怪的現象發生了,先後有牛羊來喂養他,樵夫來解救他,大鳥用翅膀溫暖他,致使這孩子三棄而不死。姜(女原)認為一定有神靈保佑他,於是就決定抱回去撫養他,並因此為之取名棄。棄小時非常聰明,喜歡模仿大人的樣子種植麻、豆之類的莊稼,成年後非常善於農耕之事,他一眼看上去就知道一塊地適合種什麼莊稼,因此,附近的老百姓紛紛效仿他,尊他為農師。
棄被後世周部落奉為先祖,世稱之為轉周棄。周棄大約生活在舜、禹時期,他曾協《助大禹治水,為大禹的農官,故世稱後稷。周棄死後,被後世奉為農神後稷。終夏之世周棄子孫世為夏代農官。傳至不窋之時,正值夏代末年,《史記·周本紀》記述說:「夏後氏政衰,去稷不務,不窋以失其官而奔戎狄之間。」夏代末年政局混亂,周族首領不宙不再做夏農官,他率部族遷徙到了戎、狄等少數民族居住的西北地區。周族生活在戎、狄之間,經常受其騷擾,從不窋到古公亶父十餘代,周部落一直在不斷地奔竄、遷徙之中,但他們仍能父子相承,世系保持不亂。公劉時期,周部落為躲避戎、狄的侵擾,又舉族遷居到豳地(今陝西省彬縣一帶)。豳地土地肥沃,周人在這里恢復了祖先的農耕傳統,農業得到發展,百姓生活富足。周族在首領公劉領導下開始了復興,《史記·周本紀》描繪了當時周人富足的社會情景:「行者有資,居者有蓄積,民賴其慶。百姓懷之,多徙而歸焉。」因公劉在周族發展史上貢獻很大,周人作詩《公劉》來歌頌他、紀念他。
公劉下傳數代到古公室父時,中原已進入殷商時期,這時周人又受到戎、狄的侵擾,在古公亶父率領下被迫離開豳地繼續遷徙。周人一路南遷,他們爬過梁山,渡過漆水、沮水,到達岐山下的周原(今陝西省岐山縣一帶)。周原可謂周人居住的祖地,這里土地肥沃,適合多種莊稼生長,古公亶父一改周人沾染上的戎狄游牧民族生活習慣,建立城市和村莊,讓族眾過定居的生活,並在周人氏族制度的基礎上設置了官職,建立了近似國家職能的行政管理制度。周人、周族的稱呼就是因為古公宣父及其部落定居周原而來。
古公亶父是周人的一位重要首領,他發揚光大了周人數代奮斗的事業,為周人取代商建立周王國打下了初步的基礎,後世周文王稱其為太王,《詩經·宓宮》中有歌頌他的詩句:「後稷之孫,實維太王,居岐之陽,實始翦商。」戰國時期的思想家孟子則把其作為一位仁君加以頌揚。在吳姓的一些家譜中,尊古公室父為上古最近先祖。周人自古公室父始進入了穩定發展時期。
古公亶父有三個兒子,長子太伯、次子仲雍、三子季歷,全都非常賢能。其三子季歷娶殷商摯仲氏之女太任為妻,太任和文王之妻太姒在我國古代被公認為賢婦人,為周族的興盛起過重大作用。太任為周族生下昌,昌即是為周滅商打下雄厚基礎的周文王。相傳太任生昌時曾出現吉祥的徵兆,昌自小天資過人、品德高尚,深受祖父的喜愛。古公亶父甚至把振興周族的理想寄託在孫子昌身上,有時當著眾人的面情不自禁地說:「我世當有興者,其在昌乎?」
按照周人的社會傳統,古公宣父去世後,應有長子太伯繼承王位,如太伯早死,接位者應是仲雍,季歷排行第三,不可能有機會繼承王位,昌作為季歷之子更沒有機會繼承王位了。
古公亶父生病了,太伯和仲雍借口外出為父親采葯,離開了周原。史書記述,兄弟倆從陝西岐山一帶出發,來到荊蠻吳越地區(今天的江浙省一帶),吳越地區居住著原始落後的少數民族,他們和中原風俗迥異。兄弟倆入鄉隨俗,紋身斷發,在周人看來這哥倆已成為蠻人、殘人,再無資格繼承王位。
太伯、仲雍奔吳後,季歷得以順利繼位,後傳位給文王昌。周文王昌不負祖父古公亶父的厚望,為滅商振興周族苦心經營,他生前雖未能滅商,但三分天下,周據其二。其子武王發繼位後,向商王朝大舉進攻,四年後,一舉滅商,建立起周王朝,最終完成了復興周族的大任。周初,太伯、仲雍受到周王朝表彰,其後裔受封於吳,建立起強大的吳國,後世吳姓子孫則多把太伯、仲雍尊為得姓始祖。
按照古史的記述,太伯、仲雍所到達的荊蠻地區,就是今天的江蘇南部太湖流域的無錫、蘇州一帶。太伯、仲雍一支就是古書記載的痰陽諸姬(古代居住在漢水北岸的周人的分支)的一支,他們與楚國為鄰,楚國是為五帝之一的顓糠帝後裔所建。楚國強大起來以後,漢陽諸姬受到來自楚人的威脅,被迫遷徙,其中太伯、仲雍一支,東遷到江蘇吳地,征服了當地土著居民,建立了吳國。《史記·吳太伯世家》說:「自太伯作吳,五世而武王克殷,封其後二。其一,虞,在中國;其二,吳,在蠻夷。」武王克商後,分封太伯、仲雍後裔,其中的一支又分封到太伯、仲雍始遷之地虞,即山西虞地,另一支留封於當時尚未開發的東南之地吳。不管後世對其遷徙過程有多少種解釋,但姬姓周人太伯、仲雍一支最後到達了江蘇古吳地是沒有爭議的。
太伯建吳
太伯、仲雍到達江蘇吳地後,帶來了中原地區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受到當地土著吳人的普遍歡迎,他們紛紛前去投奔。太伯、仲雍兄弟周圍很快聚集了一千多家吳地百姓。他們被太伯、仲雍兄弟的高風亮節、仁義之德所感化,自願擁立太伯為君長,因太伯所居處屬吳地,故太伯在這里建立的姬姓國家稱「句吳」(句為發聲詞頭,無實際意義),簡稱吳。
太伯建吳之時,已到了殷商末年,中原諸侯混戰不已。太伯恐怕戰亂涉及吳地,影響吳地人民的生活,就在今江蘇無錫市東南梅里營造了一座城市,相傳此城的內城周長三百步,外城周長達三百餘里,人們在裡面像生活在世外桃源里一樣,耕作種莊稼,自給自足,生生息息,不受外界干擾。太伯無子,他去世後,仲雍繼立為吳君,他把哥哥太伯葬在無錫梅里,後人在其墳墓附近修建至德廟來紀念這位讓賢的吳姓先人。
江蘇省蘇州、無錫一帶有關太伯遺跡很多,至今無錫市東的鴻山(又名梅里山)仍存有太伯墓,是江蘇省重點文化保護單位之一,墓用青色大理石砌成,周圍常年綠草如茵,墓碑呈正方形,刻有「泰伯墓」三個古樸典雅的篆書大字。
相傳太伯去世後,吳人無不悲痛欲絕。太伯入葬那一天,吳人紛紛前去送行,因太伯生前喜歡種麻,人們就各采一束麻子在腰間,以表達對太伯的懷念和哀悼之情。此後這一風俗在民間流傳了數千年,一直到今天,為去世的長輩披麻戴孝仍為中華民族某些地區的喪葬禮俗。
太伯沒有子孫,後世吳姓人稱其為開氏始祖,稱其弟仲雍為吳姓傳代血緣始祖。仲雍接任吳國國君後,繼續開拓哥哥所奠定的基業,在吳姓發展史上,仲雍其地位僅次於太伯,可謂至德第二人。仲雍去世後,吳人把其葬在吳國虞山。仲雍墓在今天江蘇省常熟市西北虞山山腰間, 仲雍墓門在山麓下,面臨北門大街,門前牌坊是清乾隆年間所建,上書「敕建先賢仲雍墓門」,進墓門,沿山坡往上先走數十步,可見有第二道牌坊,正面刻有江南督學使曹秀先題寫的「南國恭友」四字。墓穴前立有第三道牌坊,正面有「先賢虞仲墓」五字橫額,兩側石柱上刻有一幅對聯:「一時遜國難為第,千載名山還屬虞。」墓上立有四塊墓碑,正中一塊為清康熙年間所立,石碑保存完整,上刻有明江南巡按御史路振飛的題字,「商逸民虞仲周公墓」。仲雍至今仍為常熟一帶人民所景仰,仲雍葬地虞山已成為海內外吳姓子孫尋根問祖之地。
仲雍下傳四代至周章,周章在姬吳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他念念不忘自己是周人的後裔,故名為周章。周章繼位做吳君時,武王已滅商,建立了周王朝。周初實行分封制,封周王親族、滅商功臣、歷代先聖後裔到各地做諸侯。周王朝尋找太伯、仲雍後裔封諸侯,因周章已做吳君,就因地正式封周章為句吳國君,周章之弟仲被封在周原附近的虞(今山西平陸縣境內),列為諸侯,建立了虞國,其後人以虞為姓。仲因此稱為虞仲,如其先祖仲雍同號。
吳、虞兄弟之國,歷經整個西周,傳國十餘代,一直到東周春秋時期。
春秋時期中國社會出現了大變革,周天子喪失了號令天下諸侯的權威,人們不再遵從傳統禮法,各諸侯為擴張自己的地盤掀起了兼並戰爭,可謂禮崩樂敗,天下大亂。虞國當時是一個小國,版圖面積不過今天的山西平陸一縣,它北鄰強大的晉國。晉是周成王之弟叔虞的封地,它和吳、虞、虢同屬姬姓封國,起初不過是方圓百里的小國,但經過晉國君主數代經營,版圖日益擴大,到春秋初期已成為諸侯強國。春秋時期的晉 國國君晉獻公是個野心勃勃的君主,他一心想擴大晉國國土,稱霸諸侯。
虞國和虢國(在今河南省陝縣)位於晉國南方,控制著晉國南下中原稱霸的通道,因此成為晉國首先兼並的對象。虢國和晉國之間隔著虞國,為避免虞、虢兩國聯合抗晉,晉國採取了各個擊破的策略,先滅虢然後再破虞。公元前658年春天,晉國大臣荀息和晉獻公密謀,設計了一個「假虞伐虢」的陰謀。晉臣荀息出使虞國,以晉國出產的名馬、垂棘出產的玉璧向虞公行賄,請求虞國借道給晉討伐虢國,虞公果然上當,不僅答應借道給晉國,而且還答應出兵助晉攻虢。宮之奇是虞國著名的賢臣,深為晉國所忌諱,史書記載:「虞有宮之奇,晉獻公為之終夜不寐。」他聽說此事後,急忙面見虞公,力陳借道於晉討伐虢國對虞國的種種不利後果,但是虞公聽不進去。此前,虞國邊城墩邑曾遭西鄰冀國侵犯,晉國看到事態的發展對自己不利,就出兵討伐冀國,解除了虞國的危機。在虞公看來,這次晉國討伐虢國,虞國理應助晉伐虢。晉臣荀息終於說服了虞公,晉虞聯軍進攻虢國,雖未滅虢,但極大削弱了虢國的力量。三年後,晉國看到滅掉虞、虢兩國的時機已經成熟,又重施故伎,再次向虞國借道伐虢,大臣宮之奇聽到後驚恐萬分,他斷定這次晉國借道伐虢,回師途中必定滅虞,急諫虞公,力阻借道於晉。
虞公不聽勸諫,同意借道給晉。宮之奇無可奈何,他預知虞國行將滅之,就率族人離開了虞國,臨行前嘆息著說:「虞國恐怕連臘月祭祖的日子也等不到了。」三個月後,晉軍滅虢,回師途中又滅掉了虞國。自周章之弟仲封虞,虞國共歷 12君。虞國滅亡後,後裔為紀念故國以虞為姓,虞姓一直延續至今,這是姬吳的早期分支,與吳同屬太伯、仲雍之後。
吳國與吳姓
北吳虞國被滅亡了,南方吳國卻興盛起來,成為春秋時期的大國,曾一度稱霸中原。自周章接受周天子封號下傳到壽夢已歷十五代,壽夢做吳君時,歷史已進入春秋時期。以太湖流域為中心的吳國經濟有了較大發展,吳國國力增強,已敢於與中原強國抗衡。壽夢在位期間,中原以楚晉爭霸為主,兩國之間發生了城濮之戰,這次戰爭,楚國雖然失敗,但實力未損,楚莊王時又卷土重來,楚與吳越結盟重新對抗中原大國晉國,此後楚軍又北上與晉爆發了邲之戰,這是楚晉爭霸以來的第二次大戰。邲之戰楚國戰勝了晉國,使楚國的霸業達到了頂峰,陳、蔡、鄭、宋以及淮泗流域的其他小國都降服於楚。失敗後的晉國時刻尋找機會想戰勝楚國,因此,晉楚間小規模的戰爭接連不斷。為調解晉、楚之間的爭端,避免各國受到牽連,公元前579年,以宋國大夫華雲為主發起了解除楚晉爭端的「弭兵之盟」,但不久即告破裂,楚晉兩國仍處於明爭暗鬥之中。後來,楚國國內發生權力之爭,楚國大臣申公巫臣因與楚國令尹(相當於宰相)子反爭奪權利,失利後逃到了楚的敵國晉國。他蓄意報仇,向晉國獻計獻策削弱楚國。晉國採納了申公巫臣聯絡新興的吳國以牽制強楚的建議,並派申公巫臣代表晉國出使吳國。申公巫臣在吳國教習吳人兵法戰陣,訓練吳人採用中原兵車作戰,慫恿吳國討伐楚國。吳國一年內數次出兵,在吳楚邊境聲東擊西,楚國疲於奔命,國力減弱,吳國從此開始強大起來。
吳王壽夢生有四子,長子諸樊、次子余祭、三子余昧、四子季扎。其中季扎精通中原文化,智慧而又仁義,有遠祖太伯、仲雍遺風,壽夢想把王位傳給他,季扎認為這樣做破壞了嫡長子繼承製度會引起內亂,堅辭不就。壽夢只好立長子諸樊為太子。壽夢臨終時留下遺命,將來一定要傳王位給季扎,吳人也要求立季扎為君。季扎為了躲避就君位,離家逃到了荒野之中。諸樊不得已只好做了吳王,並立下規矩,他百年後,君位繼承採取兄終弟及制,一定要把君位傳給季扎。吳王諸樊一心要傳位給弟弟季扎,就不太愛惜自己,打仗時身先士卒,沖鋒陷陣。公元前508年,諸樊親自率軍伐楚,直逼楚國邊境城市巢邑(今安徽巢湖市)。楚國巢邑守將牛臣對部下說:「吳王做事勇敢而輕率,如果打開城門,他必定第一個沖入城來,我埋伏在城門,乘機射死他。他一死,楚國邊境就安定了。」楚卒按吩咐打開城門,諸樊果然搶先沖入城門,被躲在暗處的牛臣一箭射死。諸樊在位13年,按約定傳位於余祭。余祭即位後,封四弟季扎於延陵,故季扎又號延陵季子。余祭在位期間,因季扎通曉周禮,曾代表吳國出使中原諸國。余祭在位4年,死後傳位於三弟余昧,余昧在位17年。此時吳國霸業初成。余昧死時,遺命傳位季扎,了卻了父兄的心願。吳國百姓也要求季扎繼承王位,季扎仍舊謙辭,後見難以推脫,再次出逃。
季扎出走後,吳人立余昧的兒子僚為國君,這引起諸樊之子公子光的不滿。公子光認為自己是諸樊之子,叔父季扎推位後,按繼承順序,理應由他繼位。於是公子光「陰納賢士,欲以襲僚」,奪取王位。這時,楚國楚平王聽信讒言,誅殺了楚國大將伍奢,伍奢之子伍子胥逃亡到吳國,後來被公子光收留。伍子胥為人勇敢而有謀略,他得知公子光的意圖後,就把逃之途中結識的勇士專諸推薦給公子光,專諸受到公子光的極高禮遇,他願意為公子光效命刺殺吳王僚。
公元前515年,吳王僚乘楚平王死去楚國舉行國喪之際,派弟弟蓋余、燭庸率軍伐楚,同時又派季扎出使晉國,觀察中原諸國的動向。楚國早已做好准備,派大軍截斷了吳軍的退路。吳軍進退兩難,吳王僚的兩個弟弟蓋余、燭庸不能回歸吳國,吳王僚坐立不安。公子光見時機成熟,假意宴請僚,讓專諸伺機刺殺僚。據《史記》記載,吳王僚為防萬一,自王宮至公子光家,沿路設護衛軍士,連公子光家堂前、階上、席旁都有衛兵帶刀護衛。公子光推說足疾故意離開現場,而在窟室中布上帶刃甲士。專諸把匕首藏在炙魚腹中,借獻魚之機,得以靠近了吳王僚。專諸突然拔出魚腹中的匕首,刺死了僚。此匕首就是名傳後世的魚腸劍。混亂中,刺客專諸被吳王僚的衛士砍死,公子光率窟室甲兵殺散僚的衛兵。公子光自立為王,是為吳王闔閭。為感謝勇士專諸,闔閭封專諸之子為卿,重用伍子胥執掌國政。遠在楚國作戰的吳王僚的弟弟蓋余、燭庸聽到公子光弒君自立的消息後,感到大勢已去,棄軍逃走。後來兄弟倆又投奔了楚國,楚把養邑(今河南省沈丘一帶)分封給他們。從此,吳王余昧的後裔就在河南沈丘一帶繁衍生息其後代分別以兩公子的名字蓋余、燭庸為氏,成為姬吳的兩大分支。
季扎回國後,不願看到吳國再鬧內亂,就承認了闔閭為君的合法性。《史記》記載季扎說:「苟先君無廢祀,民人無廢主,社稷有奉,乃吾君也。吾敢誰怨乎?哀死事生,以待天命。非我生亂,立者從之,先人之道也。」
吳王闔閭即位後,實施富國強兵之術,他立城廓,設軍備,實倉廩,治兵府。相傳現在的蘇州(古稱姑蘇)就是伍子胥協助闔閭修建的都城,姑蘇城仿效中原城廓的建設,又兼及南方水鄉的特點,它周長47里,有 8個陸門,8個水門,是一座設計精巧、攻守兼備的都城,它的建成提高了吳國的軍事實力。在伍子胥推薦下,著名軍事家孫武從齊國投奔吳,把自己著名的13篇兵法進獻給闔閭。闔閭為測驗孫武兵法,在宮中選了180名美女充當士兵,以兩名愛妃做首領,讓孫武試演。演習過程中,兩位愛妃對孫武排兵布陣視如兒戲,在孫武三令五申下仍嬉笑不止。孫武按照軍事法令斬殺了闔閭的這兩位愛妃。據史籍記載,闔閭痛失兩位愛妃後,食無味,寢不安。然而闔閭看到孫武確有用兵的本領,就沒有責怪孫武。他任用伍子胥為謀主,孫武為將軍操練軍隊,為進擊強鄰楚國做准備。公元前506年,吳王闔閭與伍子胥、孫武率兵大舉攻楚,在唐、蔡兩國軍隊的引領下,吳軍五戰五勝,長驅直入楚國都城郢,楚昭王逃跑。伍子胥找不到楚王,就掘開平王之墓,鞭屍三百,報了殺父之仇。楚國忠臣申包胥指責伍子胥鞭打王屍無道之極。伍子胥解釋說:「吾日墓途遠,故倒行而逆施之。」後來,申包胥不畏路途險遠,遠奔秦國求救兵。申包胥感懷祖國君民蒙受苦難,在秦宮庭外,痛哭了7天7夜,終於感動了秦王。秦答應發兵救楚。秦楚聯軍擊敗了吳軍。戰亂中,闔閭之弟夫概乘機回國自立為王,闔閭聞訊,立即領兵回國擊敗了夫概,夫概率殘余逃到了楚國,楚昭王封夫概於棠溪(今河南省遂平縣一帶),其後裔以棠溪為氏,這是姬吳的又一分支。
闔閭回吳後重整軍備,一年後再度伐楚,佔領了楚地。公元前504年,吳水軍打敗楚水軍,俘獲楚國兩位水軍將領和七位大夫,隨後楚陸軍又在繁陽(今河南省新蔡縣北)失利於吳軍。楚元氣大傷,國內人心惶惶,楚昭王被迫遷都,吳王闔閭的事業可謂達到了頂峰。
吳國的南方鄰國是越國。歷史記載,越國乃夏禹之後,是夏後帝少康的庶子南遷建立的國家。越國和吳國一樣,統治階級是中原貴胄之裔,人民大眾則為當地土著居民,習慣文身斷發。到越王允常時,夏禹之裔已傳20餘代,吳越曾發生戰爭。吳響應晉牽制楚,楚則利用越來牽制吳。公元前 537年及公元前518年,越曾兩次助楚攻吳,吳越屬敵國關系。打擊楚國後,吳王闔閭一直伺機攻打越國。公元前496年,越王允常死去,勾踐繼位。吳國乘越國舉行國喪期間出兵伐越,越國勾踐率軍抵抗,兩軍戰於攜李(今浙江省紹興縣)。由於吳國發動的是侵略戰爭,越國上下齊心一舉打敗吳軍。戰爭中吳王闔閭傷了腳趾,吳被迫退兵,途中闔閭的傷趾繼發感染,生命危在旦夕。闔閭臨終前囑咐太子夫差:「你不要忘記是勾踐殺害了你的父親!」夫差滿含淚水答應說:「一定不忘報父仇!」闔閭死於歸國途中。
闔閭死後,夫差即位,是為吳王夫差。他不忘父仇,時刻准備伐越。他讓屬下立於他經常出入的宮門之處,每當夫差經過,下人就大呼:「夫差,你忘了越國殺死你的父親嗎?」夫差就回答:「不敢忘,三年一定報仇。」夫差以此勉勵自己,他繼續重用伍子胥,又封楚國亡臣伯嚭為太宰。經過三年准備,吳王夫差厲兵秣馬,准備大舉伐越以報父仇。公元前494年,吳越兩軍相戰於夫椒(今太湖椒山),吳軍士卒以復仇為動力,個個勇猛善戰,一舉擊敗越軍,攻入越境。越王勾踐只剩下5000甲士,退守會稽(今紹興市郊一帶)。越王為避免亡國,接受了大夫文種的建議,「卑辭厚禮」向吳求和,條件是勾踐入吳為吳王臣僕,夫人為奴婢,進獻寶器,越可免於亡國。
夫差洋洋自得,准備接受越國的請求。伍子胥勸諫夫差說,吳越同處三江之地,其勢不能並存,勾踐是位有能力的君主,加上范蠡、文種等良臣的輔弼,如不及時殲滅,其後患定會無窮。正當吳國君臣爭議不決之時,越國送上美女、寶物賄賂太宰伯嚭,請伯嚭勸說吳王夫差接受越國納貢稱臣。伯嚭本來就妒忌伍子胥,他接受了越王的賄賂後,一再勸說夫差接受越國求和。夫差聽信了伯嚭的勸說,接見了越國求和的大夫文種,在吳國朝廷,伯嚭和越國大夫文種一唱一和,文種委婉地暗示夫差,一旦越國得不到吳王的寬恕,勾踐將會殺妻滅子,毀壞寶器,憑借剩下的5000甲兵與吳拼個死活,吳國到頭來將一無所獲。夫差最終接受了越的和議條件。伍子胥聞訊無可奈何地嘆息說:「20年後,吳國就會變成廢墟了。」
吳越講和後,越成為吳的附庸國,勾踐夫婦及其大夫范蠡等300餘人到吳國為吳王服役。相傳,勾踐為夫差養馬,做了馬夫,勾踐夫人為吳王打掃宮室,夫婦倆表現出毫無反抗之意。為進一步麻痹、消磨夫差意志,越國又送上美女西施,對越王勾踐完全放鬆了警惕。7年後,夫差准許勾踐回國。勾踐回國後不忘國恥,每晚睡在柴草上,並在門邊掛一串苦膽,進出之時都要嘗一下苦膽,捫心自問:「你忘記戰敗後的恥辱了嗎?」他像

5. 以太模擬器玩零刺青之聲怪物有重影

是的。
自用的模擬器設置在p2,不一定適合所有人,所以有時會出現重影。
模擬器多用於電視游戲和街機,也有一些用於掌上電腦。

6. 姓氏吳的來歷

1、以吳國號為姓,出自姬姓,是黃帝軒轅氏的直系後裔。商朝時,黃帝的12世孫古公亶父(周太王)建立了周部落。太王有三子,其中小兒子季歷頗有才幹,生子姬昌(周文王),姬昌出世時,有聖瑞出現,所以太王就屬意姬昌接位。太王的大兒子泰伯和二兒子仲雍知道了父王的意思是先傳位給季歷,再傳位給姬昌,就決定自動讓賢,便一起南下荊蠻(周人敵視楚國的稱呼)。太伯和仲雍給當時比較落後的江南帶去了中原先進的文化,被當地土著推舉為君長,號稱句吳。泰伯死後,由仲雍繼位。周武王(姬昌為文王,其子姬發為武王)滅商後,仲雍的3世孫周章為諸侯,國號改稱吳,並追封太伯為吳伯。至仲雍的第19世孫壽夢稱王,建都今江蘇蘇州。壽夢的第四子季札本該繼承王位,但他避而不受,逃到延陵以耕田為生。此後吳王壽夢的後裔分為兩支:一支在政治上發展,出現了吳王闔閭,吳王夫差等著名國君;另一支則是季札及其後裔獨立發展,人丁繁衍眾多,構成了當今吳姓的絕大部分。吳國被越國所滅後,其子孫便以國為姓,稱吳姓。
2、上古時已有吳姓。一是舜的後代有封在虞的,因「虞」與「吳」音相近,故舜後有吳姓。一是顓頊帝時有吳權,其後亦有吳氏。一是少康帝時有神箭手吳賀,其後有吳姓。
3、出自古帝顓頊時期吳權之後裔。據有關資料所載,相傳為上古顓頊帝(高陽氏)時吳權的後代。
4、夏代國王少康時有吳賀,其後為吳氏。
5、少數民族與漢族融合,產生吳姓。錫伯族、柯爾克孜族、朝鮮族、赫哲族等均有為吳姓者。

得姓始祖
泰伯。三千多年前,陝西岐山一帶,有一周族部落,首領被稱為周太王。周太王生有長子泰伯,次子仲雍和小兒子季歷。季歷的兒子昌聰明早慧,深受太王寵愛。周太王想傳位於昌,但根據當時傳統應傳位於長子,太王因此鬱郁寡歡。泰伯明白父親的意思後,就和二弟仲雍一起逃到荒涼的江南,自創基業,建立了勾吳古國。商朝滅亡後,周朝建立,周武王封泰伯第三世孫周章為侯,遂改國號為吳。春秋時期,吳國被越國所滅,其王族支庶子孫不忘亡國之恨,便以國名「吳」為姓,泰伯也就成為了吳姓的得姓始祖。

7. 中國唯一合法虛擬貨幣是什麼

你好,沒有一種合法的的虛擬貨幣。中國目前沒有說合法,只是禁止虛擬貨幣的交易,但是還是有很多中國人交易,中國人民銀行等七部委聯合發布《關於防範代幣發行融資風險的公告》,對相關行為做出了明確規范,七部委聯合發布的《公告》明確指出,代幣發行融資中使用的代幣或「虛擬貨幣」不由貨幣當局發行,不具有法償性與強制性等貨幣屬性,不具有與貨幣等同的法律地位,不能也不應作為貨幣在市場上流通使用。
虛擬貨幣有以下幾類:
1. 游戲貨幣。,可以在網路游戲里進行交易的貨幣也能 叫虛擬貨幣。不過單機游戲里的貨幣不能叫虛擬貨幣,因為其不能聯網與其它玩家進行市場交易。
2. 網站貨幣。一些網站推出的可以購買網站增值服務的貨幣。比如騰訊的Q幣。
3. 電子錢包。大家平時常用的微信支付,支付寶等等
4. 區塊鏈貨幣。大家比較熟悉的區塊鏈,以太坊和我經常說的 FIL。
拓展資料:一:什麼是虛擬貨幣
1.虛擬貨幣是指非真實貨幣。知名虛擬貨幣,如網路公司的網路幣、騰訊公司的Q幣、Q點、盛大公司的優惠券、新浪推出的微幣(用於微游戲、新浪閱讀等)、俠客元寶(用於俠客道游戲)、紋身銀(用於bixue愛情日游戲),2013年流行的數字貨幣包括比特幣、萊特幣、無限幣、誇克幣、zeta幣、燒烤幣Penny(互聯網)、隱形金條、紅幣、素幣。目前,全球發行了數百種數字貨幣。「比特金、萊特銀、無限銅、便士鋁」的傳說在圈內盛行。
2.根據中國人民銀行等部門的通知和公告,虛擬貨幣不是由貨幣當局發行的,不具有法定補償和強制的貨幣屬性,不是真正的貨幣,不具有法定貨幣性質。等同於貨幣的地位,不能也不應該作為貨幣在市場上流通和使用,公民對虛擬貨幣的投資和交易不受法律保護。

8. 吳字的啟源,小妹急啊

吳姓起源

關於「吳」字:
「吳」字,它的原始意義表示一個人在奔跑時一邊高聲喊叫,一邊回頭反顧,寓意著原始狩豬者的召喚。吳字的原始象形:奔跑、回頭、高聲喊叫。「吳」是一個會意字,由「矢」和「口」兩個構件組成。大約到東漢以後,漢字規范化。「矢」部已開始改成「天」。東漢時期有一個學者叫吳平,他和袁康寫了一部著名的書叫《越絕書》,他在書的末篇中用拆字的方法,隱語式地道出了自己的姓名。書中說:「文屬辭定,自於邦賢。邦賢以口為姓,丞之以天;楚相屈原,與之同名。」今天的吳姓人在向初見面的人介紹自己的姓時,往往也都說姓吳——「口天吳」從吳字的兩個構件看,「口」表示呼喊,喊叫,「矢」像一個人在奔跑時不時地回頭反顧。兩個構件結合組成「吳」,它的原始意義就是表示一個人在奔跑時一邊高聲喊叫,一邊回頭反顧。這種情形對於當代的我們應該並不陌生,在原始壁畫中甚至是一種世界性的主題,因為它描繪的其實就是一幅人類童年時代狩獵生活的圖畫。當狩獵者發現大野獸時,一邊奔跑,一邊呼喊,一邊不時回頭看。這種大喊大叫的動作就叫吳,這種人就叫吳人。原始人類狩獵時常身披虎皮,這從當代非洲原始部落的狩獵生活和原始舞蹈中仍能看到,在《水滸》武松打虎那一回中我們也曾看到過這種身披虎皮的狩獵者。所以,古代「吳」字又常加「虍」首,作「虞」,吳人又因此叫虞人。先秦文獻中常有虞人,是指專門掌管田獵的官吏。
從讀音上看,吳字的讀音與「嗚」、「哇」、「喔」、「喂」等象聲詞相近,它極可能就是原始人狩獵時喊叫的聲音。「吳」字除了會意外,還是一個表聲的文字。「吳」字作為語言的符號,雖然可與「虞」、「(虎-幾+魚-攵)」、「(吾攵)」等字通假,但作為人們血緣出身標志即姓氏的「吳」,卻從來不與「(虎-幾+魚-攵)」、「(虎-幾+魚-攵)」等混用;西周以上,「吳」「虞」不分。自秦漢以後,「吳」、「虞」二姓始已區分清楚,除極個別的如《隋書》中「吳卓」也寫作「虞綽」外,唐宋以來至今,「吳」、「虞」二字作為姓氏則更加涇渭分明。

吳人
「天吳」這種人面虎身的怪獸作為吳人的圖騰兼始祖神,與吳人的狩獵生活密切相關
《山海經》中的《海外東經》記載說:「朝陽之谷,神曰『天吳』,是為水伯。」《大荒東經》中也有近似的記載。據書中描繪,這是一個有八個頭、八隻腿、八條尾巴、人的面孔、虎的身子的龐然大怪獸。我們從上面轉錄自古本《山海經》的插圖可一睹其神秘、怪異的風采。
這個半人半獸的怪物,就是古老的原始狩獵氏族——吳人的圖騰兼始祖神。「天」的意思就是「大」,「天吳」,就是偉大的吳。
「天吳」人面虎身,這與吳人的狩獵生活密切相關。吳人以狩獵為生,而「虎為百獸之王」,因此,吳人崇拜一種似虎的動物,這種古動物可能在先秦時變得稀少而絕跡了,吳人便是以虞為圖騰,「天吳」的原型即是虞。在前面的吳字解字中,我們曾指出,獵人常身披虎皮作為一種狩獵時偽裝和歡慶收獲獵物時的摸擬動物動作的舞蹈裝扮。所以,像吳常加「產」作「虞」一樣,「天吳」不但形象似虎,它的名稱在《南山經》和《大荒西經》中又稱作「天虞」。
「騶虞」的特點是跑得極快,這與「吳」字下從「矢」密切相關,也與吳人狩獵生活的善於奔跑的特點相同。但「天吳」又是人的面孔。
吳人屬於炎黃族系,最初居住在今山西、陝西一帶。人過留名,雁過留聲,吳人在這一帶留下了許多以「吳」或「虞」命名的地名,如吳山、虞山、虞城等。大約在炎黃之世,隨著炎帝族系和黃帝部族的向東擴展,吳人也被迫大規模東遷,到堯舜之世,吳人已有許多支系都遷徙到東南海濱長江三角洲一帶。原來保佑子孫狩獵時多有所獲的族神「天吳」,這個時候當然就又得變成保護吳人子孫在與江湖大海打交道時平安、豐收的「水伯」了。也正因為如此,有時又將吳族的吳字,與魚掛起鉤來。在金文里,吳國的「吳」,就可通作「(虎-幾+魚-攵)」了。甚至吳字有時也寫成「聖」,像一條魚。

吳姓起源有三
一、出自姬姓,以國為氏,為黃帝軒轅氏後裔。
吳姓人物早在炎帝、黃帝時就已存在。炎帝之臣有一叫吳權的,他的後代是我國樂曲的發明者。
那個因為勇敢剽悍,善於狩獵而以「吳」為稱號的原始氏族,在堯舜以前的活動,《尚書》、《春秋》、《國語》、《史記》等經典史書都記載闕如,只有以廣博、繁雜著稱的宋人羅泌《路史·國名紀》中,才以吳權的氏族為第一個吳氏族。《路史》說,吳權是炎帝之臣。可見吳人最初是從屬於炎帝、黃帝部族集團的。《山海經·海內經》記載了一個有趣、奇異的故事:吳權的妻子叫阿女緣婦,她與炎帝的孫子當時為黃帝之臣的逢伯陵通姦懷孕,三年後一胎生3子,分別叫鼓、延、殳。鼓和延傳說是鍾的發明者,也是樂曲的最早發明創制人。逢伯陵是姜姓和齊姓等族的始祖。
吳權屬於遠古的吳氏族,《路史》已說得明確,其實,吳權不但是人名,它還極可能又是氏族名。正因為這樣,有的書又說吳權是顓頊時的人,傳說各異,無須深究。陳明遠《中國姓氏人全》說:吳權的後裔以吳為氏,成為吳姓的一支。
中華民族以黃帝作為共同的始祖之神,《路史·國名紀》的記載:黃帝的母親,是古代吳人的一位女姓成員,名叫吳樞。
到顓頊帝時,又有個叫吳回的,他和其兄重黎先後擔任火官——祝融。吳回是遠古吳人中又一個傑出的半人半神的人物。他是顓頊高陽氏的曾孫,老童之子。到高辛氏(帝嚳)時代,吳因遷居吳人之地而稱吳回。吳回之兄重黎擔任了高辛氏的火官,叫做祝融,後因辦事不力被高辛氏帝嚳消滅。這樣,吳回接替重黎擔任帝嚳高辛氏的管火之官,任祝融。祝融之官的職責,一是觀測天空的火星火宿,另外掌管部落用以照明、取暖、熟食的大火,這是蒙昧時代和野蠻時代一件極神聖的事情。正因為如此,吳回擔任祝融後,聲威遠振,死後被尊為祝融神,典籍把他列為中國遠古的三皇之一。祝融與火打交道,死後成為火神,也叫「朱天菩薩」,鄉間民俗,一遇火災,則口中大呼「朱天菩薩保佑平安」,雙膝跪地而拜。在五行學說的理論中,火與南方相配,於是火神祝融又成為五方帝中的南方之神。
吳回成為南方祝融部落的首領後,吳氏族不斷發展壯大,並逐漸分離成八個氏族,昆吾氏就是其中之一。吳回生陸終,陸終娶西南鬼方氏妹一個名叫女媸的為妻,剖腹生產,一胎生出六個兒子:昆吾、參胡、彭祖、會人、曹姓、季連。這六個兒子,又各成為一個氏族的首領,擁有自己的姓和氏。昆吾氏是陸終的長子,本名叫做樊,他的氏族分離出去後,居住在昆吾,大約在今山西安邑一帶,氏族被賜姓為「己」,以地名氏,叫「昆吾氏」。後來昆吾氏東遷至河南許昌一帶。傳說昆吾氏是陶器製造業的發明者,《說文解字》:「昆吾,圜器也,」昆吾本身就是壺的別稱。昆吾氏的後裔繁衍發達,產生出昆吾、樊、昆、吾等姓氏。「吾」字古音與「吳」通,所以,又有一部分吾氏改用「吳」而成為後世吳氏的一支。《路史·後紀》:「昆吾」下註:「氏書又有吳氏」。如果說吳回從吳氏族同化於重黎祝融氏並分化為祝融八姓是古代吳人的一次離異的話,那麼昆吾氏之後一支改從吳氏就是吳族的一次小小的回歸。但這是《路史》的說法,至今尚未見到有吳姓自稱為昆吾之後者。
帝嚳時,犬戎部落有一個英勇善戰的首領吳將軍。吳人在高辛氏時,有一支加入西方犬戎部落,以狗為圖騰。吳族中的一位傑出者,以英勇善戰成為犬戎部落的首領,史稱為「吳將軍」。吳將軍能征善戰,與中原高辛氏領導的華夏部落集團為敵。帝嚳高辛氏克敵無方,只好以重賞求才:誰能砍下吳將軍的人頭來見,就許諾將自己兩位美麗傾城的公主嫁他為妻。詔令下達後,無人應征,後來高辛氏身邊養的一條狗殺死了吳將軍,娶了公主。
夏代少康時有個人叫吳賀,他以善射著稱,曾和當時的神箭手後羿比射,《帝王世系》載有其事。《中國姓氏大全》說:「傳說中夏代國王少康時有吳賀,其後有吳氏」。吳賀見於《帝王世紀》,他曾與羿比射。其實,吳賀就是古代吳人中的一員。吳人所建立的氏族政權即吳,它在夏商時代一直存在。《路史·國名紀》就說:「(商)紂時亦有吳伯。」
黃帝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也是吳姓歷史上記述的遠古初祖,他居住在姬水流域(約在今陝西北部),以姬為姓。相傳黃帝娶了四位賢淑的妻子,生了25個兒子,其中得姓者14子,其後分14支部族。黃帝正妻嫘祖所生的兩個兒子玄囂、昌意繼承了黃帝的本姓姬,吳姓就是從玄囂這一支傳遞下來的。玄囂的第四代孫高辛氏帝嚳做了當時部落聯盟的首領,他娶有邰氏之女姜螈為正妻,姜螈是周族的母系祖先。古《詩經》記述了關於姜螈生周族首領棄時的傳說。相傳姜螈一天出去遊玩,看到一個巨人的腳印,出於好奇,用腳踩了一下,回家後竟有了身孕,後來生下一個男孩,姜螈對此又驚又怕,把這孩子視為怪物丟到荒郊野外。然而更奇怪的現象發生了,先後有牛羊來喂養他,樵夫來解救他,大鳥用翅膀溫暖他,致使這孩子三棄而不死。姜(女原)認為一定有神靈保佑他,於是就決定抱回去撫養他,並因此為之取名棄。棄小時非常聰明,喜歡模仿大人的樣子種植麻、豆之類的莊稼,成年後非常善於農耕之事,他一眼看上去就知道一塊地適合種什麼莊稼,因此,附近的老百姓紛紛效仿他,尊他為農師。
棄被後世周部落奉為先祖,世稱之為轉周棄。周棄大約生活在舜、禹時期,他曾協《助大禹治水,為大禹的農官,故世稱後稷。周棄死後,被後世奉為農神後稷。終夏之世周棄子孫世為夏代農官。傳至不窋之時,正值夏代末年,《史記·周本紀》記述說:「夏後氏政衰,去稷不務,不窋以失其官而奔戎狄之間。」夏代末年政局混亂,周族首領不宙不再做夏農官,他率部族遷徙到了戎、狄等少數民族居住的西北地區。周族生活在戎、狄之間,經常受其騷擾,從不窋到古公亶父十餘代,周部落一直在不斷地奔竄、遷徙之中,但他們仍能父子相承,世系保持不亂。公劉時期,周部落為躲避戎、狄的侵擾,又舉族遷居到豳地(今陝西省彬縣一帶)。豳地土地肥沃,周人在這里恢復了祖先的農耕傳統,農業得到發展,百姓生活富足。周族在首領公劉領導下開始了復興,《史記·周本紀》描繪了當時周人富足的社會榫埃骸靶姓哂凶剩 誘哂行罨 窶燈淝臁0儺棧持 噌愣 檠傘!幣蜆 踉謚蘢宸⒄故飛瞎畢綴艽螅 莧俗魘 豆 酢防錘杷趟 ⒓湍釧 ?br> 公劉下傳數代到古公室父時,中原已進入殷商時期,這時周人又受到戎、狄的侵擾,在古公亶父率領下被迫離開豳地繼續遷徙。周人一路南遷,他們爬過梁山,渡過漆水、沮水,到達岐山下的周原(今陝西省岐山縣一帶)。周原可謂周人居住的祖地,這里土地肥沃,適合多種莊稼生長,古公亶父一改周人沾染上的戎狄游牧民族生活習慣,建立城市和村莊,讓族眾過定居的生活,並在周人氏族制度的基礎上設置了官職,建立了近似國家職能的行政管理制度。周人、周族的稱呼就是因為古公宣父及其部落定居周原而來。
古公亶父是周人的一位重要首領,他發揚光大了周人數代奮斗的事業,為周人取代商建立周王國打下了初步的基礎,後世周文王稱其為太王,《詩經·宓宮》中有歌頌他的詩句:「後稷之孫,實維太王,居岐之陽,實始翦商。」戰國時期的思想家孟子則把其作為一位仁君加以頌揚。在吳姓的一些家譜中,尊古公室父為上古最近先祖。周人自古公室父始進入了穩定發展時期。
古公亶父有三個兒子,長子太伯、次子仲雍、三子季歷,全都非常賢能。其三子季歷娶殷商摯仲氏之女太任為妻,太任和文王之妻太姒在我國古代被公認為賢婦人,為周族的興盛起過重大作用。太任為周族生下昌,昌即是為周滅商打下雄厚基礎的周文王。相傳太任生昌時曾出現吉祥的徵兆,昌自小天資過人、品德高尚,深受祖父的喜愛。古公亶父甚至把振興周族的理想寄託在孫子昌身上,有時當著眾人的面情不自禁地說:「我世當有興者,其在昌乎?」
按照周人的社會傳統,古公宣父去世後,應有長子太伯繼承王位,如太伯早死,接位者應是仲雍,季歷排行第三,不可能有機會繼承王位,昌作為季歷之子更沒有機會繼承王位了。
古公亶父生病了,太伯和仲雍借口外出為父親采葯,離開了周原。史書記述,兄弟倆從陝西岐山一帶出發,來到荊蠻吳越地區(今天的江浙省一帶),吳越地區居住著原始落後的少數民族,他們和中原風俗迥異。兄弟倆入鄉隨俗,紋身斷發,在周人看來這哥倆已成為蠻人、殘人,再無資格繼承王位。
太伯、仲雍奔吳後,季歷得以順利繼位,後傳位給文王昌。周文王昌不負祖父古公亶父的厚望,為滅商振興周族苦心經營,他生前雖未能滅商,但三分天下,周據其二。其子武王發繼位後,向商王朝大舉進攻,四年後,一舉滅商,建立起周王朝,最終完成了復興周族的大任。周初,太伯、仲雍受到周王朝表彰,其後裔受封於吳,建立起強大的吳國,後世吳姓子孫則多把太伯、仲雍尊為得姓始祖。
按照古史的記述,太伯、仲雍所到達的荊蠻地區,就是今天的江蘇南部太湖流域的無錫、蘇州一帶。太伯、仲雍一支就是古書記載的痰陽諸姬(古代居住在漢水北岸的周人的分支)的一支,他們與楚國為鄰,楚國是為五帝之一的顓糠帝後裔所建。楚國強大起來以後,漢陽諸姬受到來自楚人的威脅,被迫遷徙,其中太伯、仲雍一支,東遷到江蘇吳地,征服了當地土著居民,建立了吳國。《史記·吳太伯世家》說:「自太伯作吳,五世而武王克殷,封其後二。其一,虞,在中國;其二,吳,在蠻夷。」武王克商後,分封太伯、仲雍後裔,其中的一支又分封到太伯、仲雍始遷之地虞,即山西虞地,另一支留封於當時尚未開發的東南之地吳。不管後世對其遷徙過程有多少種解釋,但姬姓周人太伯、仲雍一支最後到達了江蘇古吳地是沒有爭議的。

太伯建吳
太伯、仲雍到達江蘇吳地後,帶來了中原地區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受到當地土著吳人的普遍歡迎,他們紛紛前去投奔。太伯、仲雍兄弟周圍很快聚集了一千多家吳地百姓。他們被太伯、仲雍兄弟的高風亮節、仁義之德所感化,自願擁立太伯為君長,因太伯所居處屬吳地,故太伯在這里建立的姬姓國家稱「句吳」(句為發聲詞頭,無實際意義),簡稱吳。
太伯建吳之時,已到了殷商末年,中原諸侯混戰不已。太伯恐怕戰亂涉及吳地,影響吳地人民的生活,就在今江蘇無錫市東南梅里營造了一座城市,相傳此城的內城周長三百步,外城周長達三百餘里,人們在裡面像生活在世外桃源里一樣,耕作種莊稼,自給自足,生生息息,不受外界干擾。太伯無子,他去世後,仲雍繼立為吳君,他把哥哥太伯葬在無錫梅里,後人在其墳墓附近修建至德廟來紀念這位讓賢的吳姓先人。
江蘇省蘇州、無錫一帶有關太伯遺跡很多,至今無錫市東的鴻山(又名梅里山)仍存有太伯墓,是江蘇省重點文化保護單位之一,墓用青色大理石砌成,周圍常年綠草如茵,墓碑呈正方形,刻有「泰伯墓」三個古樸典雅的篆書大字。
相傳太伯去世後,吳人無不悲痛欲絕。太伯入葬那一天,吳人紛紛前去送行,因太伯生前喜歡種麻,人們就各采一束麻子在腰間,以表達對太伯的懷念和哀悼之情。此後這一風俗在民間流傳了數千年,一直到今天,為去世的長輩披麻戴孝仍為中華民族某些地區的喪葬禮俗。
太伯沒有子孫,後世吳姓人稱其為開氏始祖,稱其弟仲雍為吳姓傳代血緣始祖。仲雍接任吳國國君後,繼續開拓哥哥所奠定的基業,在吳姓發展史上,仲雍其地位僅次於太伯,可謂至德第二人。仲雍去世後,吳人把其葬在吳國虞山。仲雍墓在今天江蘇省常熟市西北虞山山腰間, 仲雍墓門在山麓下,面臨北門大街,門前牌坊是清乾隆年間所建,上書「敕建先賢仲雍墓門」,進墓門,沿山坡往上先走數十步,可見有第二道牌坊,正面刻有江南督學使曹秀先題寫的「南國恭友」四字。墓穴前立有第三道牌坊,正面有「先賢虞仲墓」五字橫額,兩側石柱上刻有一幅對聯:「一時遜國難為第,千載名山還屬虞。」墓上立有四塊墓碑,正中一塊為清康熙年間所立,石碑保存完整,上刻有明江南巡按御史路振飛的題字,「商逸民虞仲周公墓」。仲雍至今仍為常熟一帶人民所景仰,仲雍葬地虞山已成為海內外吳姓子孫尋根問祖之地。
仲雍下傳四代至周章,周章在姬吳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他念念不忘自己是周人的後裔,故名為周章。周章繼位做吳君時,武王已滅商,建立了周王朝。周初實行分封制,封周王親族、滅商功臣、歷代先聖後裔到各地做諸侯。周王朝尋找太伯、仲雍後裔封諸侯,因周章已做吳君,就因地正式封周章為句吳國君,周章之弟仲被封在周原附近的虞(今山西平陸縣境內),列為諸侯,建立了虞國,其後人以虞為姓。仲因此稱為虞仲,如其先祖仲雍同號。
吳、虞兄弟之國,歷經整個西周,傳國十餘代,一直到東周春秋時期。
春秋時期中國社會出現了大變革,周天子喪失了號令天下諸侯的權威,人們不再遵從傳統禮法,各諸侯為擴張自己的地盤掀起了兼並戰爭,可謂禮崩樂敗,天下大亂。虞國當時是一個小國,版圖面積不過今天的山西平陸一縣,它北鄰強大的晉國。晉是周成王之弟叔虞的封地,它和吳、虞、虢同屬姬姓封國,起初不過是方圓百里的小國,但經過晉國君主數代經營,版圖日益擴大,到春秋初期已成為諸侯強國。春秋時期的晉 國國君晉獻公是個野心勃勃的君主,他一心想擴大晉國國土,稱霸諸侯。
虞國和虢國(在今河南省陝縣)位於晉國南方,控制著晉國南下中原稱霸的通道,因此成為晉國首先兼並的對象。虢國和晉國之間隔著虞國,為避免虞、虢兩國聯合抗晉,晉國採取了各個擊破的策略,先滅虢然後再破虞。公元前658年春天,晉國大臣荀息和晉獻公密謀,設計了一個「假虞伐虢」的陰謀。晉臣荀息出使虞國,以晉國出產的名馬、垂棘出產的玉璧向虞公行賄,請求虞國借道給晉討伐虢國,虞公果然上當,不僅答應借道給晉國,而且還答應出兵助晉攻虢。宮之奇是虞國著名的賢臣,深為晉國所忌諱,史書記載:「虞有宮之奇,晉獻公為之終夜不寐。」他聽說此事後,急忙面見虞公,力陳借道於晉討伐虢國對虞國的種種不利後果,但是虞公聽不進去。此前,虞國邊城墩邑曾遭西鄰冀國侵犯,晉國看到事態的發展對自己不利,就出兵討伐冀國,解除了虞國的危機。在虞公看來,這次晉國討伐虢國,虞國理應助晉伐虢。晉臣荀息終於說服了虞公,晉虞聯軍進攻虢國,雖未滅虢,但極大削弱了虢國的力量。三年後,晉國看到滅掉虞、虢兩國的時機已經成熟,又重施故伎,再次向虞國借道伐虢,大臣宮之奇聽到後驚恐萬分,他斷定這次晉國借道伐虢,回師途中必定滅虞,急諫虞公,力阻借道於晉。
虞公不聽勸諫,同意借道給晉。宮之奇無可奈何,他預知虞國行將滅之,就率族人離開了虞國,臨行前嘆息著說:「虞國恐怕連臘月祭祖的日子也等不到了。」三個月後,晉軍滅虢,回師途中又滅掉了虞國。自周章之弟仲封虞,虞國共歷 12君。虞國滅亡後,後裔為紀念故國以虞為姓,虞姓一直延續至今,這是姬吳的早期分支,與吳同屬太伯、仲雍之後。

9. 吳姓的起源

1、以吳國號為姓,出自姬姓,是黃帝軒轅氏的直系後裔。商朝時,黃帝的12世孫古公亶父(周太王)建立了周部落。太王有三子,其中小兒子季歷頗有才幹,生子姬昌(周文王),姬昌出世時,有聖瑞出現,所以太王就屬意姬昌接位。太王的大兒子泰伯和二兒子仲雍知道了父王的意思是先傳位給季歷,再傳位給姬昌,就決定自動讓賢,便一起南下荊蠻(周人敵視楚國的稱呼)。太伯和仲雍給當時比較落後的江南帶去了中原先進的文化,被當地土著推舉為君長,號稱句吳。泰伯死後,由仲雍繼位。周武王(姬昌為文王,其子姬發為武王)滅商後,仲雍的3世孫周章為諸侯,國號改稱吳,並追封太伯為吳伯。至仲雍的第19世孫壽夢稱王,建都今江蘇蘇州。壽夢的第四子季札本該繼承王位,但他避而不受,逃到延陵以耕田為生。此後吳王壽夢的後裔分為兩支:一支在政治上發展,出現了吳王闔閭,吳王夫差等著名國君;另一支則是季札及其後裔獨立發展,人丁繁衍眾多,構成了當今吳姓的絕大部分。吳國被越國所滅後,其子孫便以國為姓,稱吳姓。
2、上古時已有吳姓。一是舜的後代有封在虞的,因「虞」與「吳」音相近,故舜後有吳姓。一是顓頊帝時有吳權,其後亦有吳氏。一是少康帝時有神箭手吳賀,其後有吳姓。
3、出自古帝顓頊時期吳權之後裔。據有關資料所載,相傳為上古顓頊帝(高陽氏)時吳權的後代。
4、夏代國王少康時有吳賀,其後為吳氏。
5、少數民族與漢族融合,產生吳姓。錫伯族、柯爾克孜族、朝鮮族、赫哲族等均有為吳姓者。

得姓始祖
泰伯。三千多年前,陝西岐山一帶,有一周族部落,首領被稱為周太王。周太王生有長子泰伯,次子仲雍和小兒子季歷。季歷的兒子昌聰明早慧,深受太王寵愛。周太王想傳位於昌,但根據當時傳統應傳位於長子,太王因此鬱郁寡歡。泰伯明白父親的意思後,就和二弟仲雍一起逃到荒涼的江南,自創基業,建立了勾吳古國。商朝滅亡後,周朝建立,周武王封泰伯第三世孫周章為侯,遂改國號為吳。春秋時期,吳國被越國所滅,其王族支庶子孫不忘亡國之恨,便以國名「吳」為姓,泰伯也就成為了吳姓的得姓始祖。

10. 我想知道"吳"這個姓的由來.

1、以吳國號[1]為姓,出自姬姓,是黃帝軒轅氏的直系後裔。商朝時,黃帝的12世孫古公亶父(周太王)建立了周部落。太王有三子,其中小兒子季歷頗有才幹,生子姬昌(周文王),姬昌出世時,有聖瑞出現,所以太王就屬意姬昌接位。太王的大兒子泰伯和二兒子仲雍知道了父王的意思是先傳位給季歷,再傳位給姬昌,就決定自動讓賢,便一起南下荊蠻(周人敵視楚國的稱呼)。太伯和仲雍給當時比較落後的江南帶去了中原先進的文化,被當地土著推舉為君長,號稱句吳。泰伯死後,由仲雍繼位。周武王(姬昌為文王,其子姬發為武王)滅商後,仲雍的3世孫周章為諸侯,國號改稱吳,並追封太伯為吳伯。至仲雍的第19世孫壽夢稱王,建都今江蘇蘇州。壽夢的第四子季札本該繼承王位,但他避而不受,逃到延陵以耕田為生。此後吳王壽夢的後裔分為兩支:一支在政治上發展,出現了吳王闔閭,吳王夫差等著名國君;另一支則是季札及其後裔獨立發展,人丁繁衍眾多,構成了當今吳姓的絕大部分。吳國被越國所滅後,其子孫便以國為姓,稱吳姓。
2、上古時已有吳姓。一是舜的後代有封在虞的,因「虞」與「吳」音相近,故舜後有吳姓。
3、顓頊帝時有吳權,其後亦有吳氏。
4、夏代國王少康時有吳賀,其後為吳氏。
5、出自古帝顓頊時期吳權之後裔。據有關資料所載,相傳為上古顓頊帝(高陽氏)時吳權的後代。
6、少數民族與漢族融合,產生吳姓。錫伯族、柯爾克孜族、朝鮮族、赫哲族等均有為吳姓者。

熱點內容
比特幣病毒語言包 發布:2024-04-23 08:54:14 瀏覽:44
車主大大區塊鏈 發布:2024-04-23 08:41:48 瀏覽:124
幣圈躺掙 發布:2024-04-23 08:36:02 瀏覽:996
比特幣10800 發布:2024-04-23 08:01:02 瀏覽:306
aibox挖礦是什麼意思 發布:2024-04-23 07:53:41 瀏覽:759
eth公布顯卡不能挖礦是不是真的 發布:2024-04-23 07:49:49 瀏覽:755
區塊鏈側鏈和主鏈 發布:2024-04-23 07:44:58 瀏覽:408
比特幣9月9日公告 發布:2024-04-23 07:36:53 瀏覽:901
比特幣賬號有沒有危險 發布:2024-04-23 07:10:17 瀏覽:795
可以挖礦的設備 發布:2024-04-23 06:54:00 瀏覽:575